《数与形》说课稿
我的说课内容是: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数学广角《数与形》的第一课时。我将从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策略、教学过程等方面进行阐述。
【学情分析】
教材
数形结合的例子在小学数学教材中比比皆是,而“数与形”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新增的教学内容,本节课是探索等差数列和与正方形数的特点,意在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图形中隐藏着的规律,尝试应用所发现的规律解决数学问题,感受数与形的密切联系,同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悟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学生
尽管在以前的学习中,曾经出现过一些有关数与形的练习,学生结合“形”来分析问题也有一定的基础。如在第一学段要求学生通过观察形,发现其中的一些规律,并解决简单的问题。学生之前利用长方形模型来理解分数乘法的算理,利用线段图来理解分数除法的算理,利用面积模型来解释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乘法分配律等等。但纵观教材并没有系统地教学数与形结合的内容,所涉及的练习也比较分散。
基于以上分析,我制定了如下三个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使学生经历从不同角度探索问题,并通过自主探索发现图形中隐藏着的规律,并会应用所发现的规律。
通过观察、操作、归纳等活动,利用图形解决一些有关数的问题。
在感知规律的基础上初步感受并体验数形结合思想的内涵与价值,感受数与形的密切联系。
我把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借助“数”“形”之间的关系,解决相关问题。
难点是:体验数形结合的思想。
【教学策略】
为了达成以上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将主要采用2个教学策略:
1.以形辅数,特殊化一般,复杂化简单。
2.润数于形,一般化神奇,无形化有形。
【教学过程】
那如何体现这2个策略呢?接下来我将具体展开:
第一环节:以形辅数,特殊化一般
出示:
通过3个问题驱动学习任务:
你发现它们之间的规律吗?请用数或式子表示你发现的规律。
预设学生会有以下几种回答:
规律一:1,4,9,16,25
引导学生说一说:这些数的含义是什么?
规律二:1×1,2×2,3×3,4×4,5×5
思考:结合图说一说这个规律表示什么意思?
规律三:1,1+3,1+3+5,1+3+5+7,1+3+5+7+9
进一步思考:这是什么规律?在图上看1、3、5、7、9分别在哪里?
如果沿着1+3+5+7+9这个规律想下去,1+3+5+7+9+11这个式子对应的图形应该是怎样的?
(1)数
(2)算
我这样的设计用意何在?使学生从两个角度借助“形”来解决问题,一类学生(大多数)是从图形变化的角度,1是边长为1的正方形,1+3是边长为2的正方形,1+3+5是边长为3的正方形,以此类推,算式中有几个加数,所对应的正方形的边长就是几。第二类学生只观察11所对应的“L”形图形,黑色的小正方形是重叠的。因此在求大正方形的边长是几时,可以用“11+1=12,12÷2=6”,还是由图形作为支撑,理解这个算式的意义。
规律四:斜着看——1,1+2+1,1+2+3+2+1,1+2+3+4+3+2+1,1+2+3+4+5+4+3+2+1。
让学生结合图具体说说发现的规律,最后发现也就是=52
2.这几种观察规律的角度有什么不同?
我这样的设计用意何在?让学生体会到尽管观察的角度不同,但都能结合图,用数来表达它们之间的规律,数中有形,形中有数。
3.由这道题,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学生利用本题规律,由形想数,由数想形。即做到了回顾本题的探究过程,又做到了让学生运用规律,提出问题,数形互助。
回顾这几种规律,然后进行小结:由于数量为1、4、9、16、25……的小正方形可以组成一个大正方形,这些数也叫做“正方形数”。
第二环节:润数于形,一般化神奇
出示:
通过3个问题驱动学习任务:
1.你能算出第13个图形中有多少个小圆点吗?
2.如果把第2、4、6层……的小圆点去掉,这个算式有什么特点?
1+3+5+7+9+11+13
想一想,要解决这个问题,你能想到哪些方法来解决?
预设学生回答会有以下两种回答:
(1)1+3+5+7+9+11+13=(1+13)×7÷2=49,进一步思考:你想到了学过的什么知识?
(2)1+3+5+7+9+11+13=72,把这个算式转化成正方形数。
我这样的设计用意何在?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图形,把图形和算式结合起来思考,真正领会其中的规律,丰富自己的认知。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感悟算理,生成算法。
3. 前面这些数量为1、3、6、10、15……相同的小图形可以组成一个三角形,这些数也叫做“三角形数”。如果把第4堆和第5堆的圆片合起来,你有什么发现?
我这样的教学设计用意何在?利用多媒体课件的演示,引导学生发现相邻两个三角形数的和正好等于一个正方形数,沟通三角形数与正方形数之间的联系。
4.学到这里,我们已经认识了“正方形数”“三角形数”,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一般学生会想到长方形数,可以让组织学生适当探究。)
第三环节:学习总结,回顾反思
进入课堂总结,我会和学生一起来回顾
1.回顾这节课,你对数与形有哪些新的认识?
我这样的设计用意何在?回顾反思本节课中探究规律、解决问题的过程,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认识数与形的联系,两者互利互助,学生才能够灵活地选择各种方法有效地解决数学问题。
这时候出示课题:数与形
2.回顾以前学习中数形互助的例子。
第四环节:巩固练习,拓展延伸
这一环节,我会安排两个大题:
1.基础练习: =122 由平方数想算式
1+3+5+7+9+……2017=( )2 由算式想平方数
1+3+5+7+9+5+3+1=( ) 两个平方数相加
2.拓展练习:计算2+4+6+8+10+12
思考:这个算式和刚才相比又有什么特点?能不能转化成一个简单的算式?
展示学生作业。
我这样的设计用意何在?算式中潜藏着图形,图形中也潜藏着算式,在无形操作中,变“无形”为“有形”,借助图形完成复杂算式向简单算式转化的过程,体验数学的奥妙,学生的思考欲再一次被点燃。
以上是我对四个教学环节的具体设计,这样的设计预设的效果:
通过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研究、创造等活动中解决问题,感悟数形转化的魅力,体验数形结合的思想,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各位老师,以上就是我对《数与形》这节课的想法和阐述,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