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六年级上册 数学圆的认识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 数学圆的认识 教学设计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24.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4-08-19 23:49:3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圆的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圆》的第一课时《圆的认识》。
教学目标
1.认识圆,知道圆各部分的名称。
2.掌握圆的特征,理解同一个圆中直径与半径的关系。
3.掌握画圆的方法,会用圆规画圆。
4.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圆的特征。
教学难点:半径与直径的关系。
教具学具:白纸、圆片、硬币、直尺、圆规、棉线、剪刀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目标导学
1.由生活中的现象引发思考
(1)对于圆,同学们一定不会感到陌生吧?生活中,你们在哪儿见到过圆形?
(2)见过平静的水面吗,如果我们从上面往下丢进一颗小石子你会发现了什么? 
(2)其实这样的现象在大自然中随处可见,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你同样找到圆了吗?
有人说,因为有了圆,我们的世界才变得如此美妙而神奇。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圆的世界,去探寻其中的奥秘。(板书:圆的认识)
2.认定目标
对于圆,你想知道什么?
学生各自发表自己的意见后,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二、实际操作,初步感知
1.动手操作1:用圆规画圆。
操作要求:
(1)自己用圆规尝试画圆。
(2)同桌两人交流,说说画圆的基本方法。
2.全班交流:
(1)谁来说一说用圆规画圆的方法并到黑板把圆画出来。
(2)根据学生的回答,概括用圆规画圆的基本方法:
① 把圆规的两脚分开,定好两脚间的距离(定长)
② 把有针尖的一只脚固定在一点上。(定点)
③ 把装有铅笔尖的一只脚旋转一周,就画出一个圆。
三、自学交流,理解概念
1.分组自学,认识有关圆的基本概念。
自学提示:
(1) 圆各部分的名称是什么?
(2) 什么是圆心?半径?直径?用字母怎样表示?
(3) 在自己画出的圆中标出半径、直径和圆心。
2.分组汇报自学成果。
3.及时练习,巩固概念的理解。
判断:在这个圆中,哪些是它的直径和半径。(多媒体出示图。)
四、再次操作,发现规律
1.动手操作2:
让学生利用手中的圆片、直尺、圆规等,通过动手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画一画,看看会有什么新的发现
建议:在研究过程中,把小组发现的结论,记录在学习纸上,一会儿进行交流。
2.小组汇报:
(1)用连一连,画一画的方法说明圆有无数条半径。并通过折一折,量一量的方法得出圆的半径都相等。
引导思考:这个结论大家觉得对吗?有补充吗?
得出:应该说明在同一个圆里。
(2)在同一个圆里,直径有无数条,所有的直径都相等。
(3)直径是半径的2倍,反过来半径是直径的二分之一。
(4)圆的大小和它的半径有关,半径越长,圆就越大,半径越短,圆就越小。
引导思考:圆的大小和它的半径有关,那它的位置和什么有关呢?
(5)圆的位置和圆心有关,圆心定哪儿,圆的位置就在哪儿了。
提示:同学们手中如果还有其他的发现,没来得及展示的,可以下课后将刚才的发现剪下来,贴到教室后面的数学角上,让全班同学一起来分享。
五、数学文化,拓展认知
早在二千多年前,我国古代就有了关于圆的精确记载。墨子在他的著作中这样描述道:“圆,一中同长也。”所谓一中,就是指一个中心,也就是圆心。
想一想:那同长又指什么呢?
这一发现,和刚才大家的发现怎么样?
补充:我国古代这一发现要比西方整整早一千多年。听到这里,同学们感觉如何?
看来,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善于联系,我们还能获得更多有用的信息。
六、联系实际,解释现象
结合生活谈一谈对圆的认识
平静的水面丢进石子,荡起的波纹为什么是一个个圆形?现在,你能从数学的角度简单解释这一现象了吗?
启发:瞧,简单的自然现象中,有时也蕴含着丰富的数学规律呢。至于其他一些现象中又为何会出现圆,当中的原因,就留待同学们课后进一步去调查、去研究了。
七、实际运用,解决问题
1.刚才,大家会用圆规来画圆,而生活中许多时候都无法用圆规画圆,比如学校要建一个直径是10米的圆形花坛,该怎么办呢?
2. 同学们在做投圈游戏,他们呈“一”字型排开,这样的队形对每个人公平吗?你认为他们应当排成什么样的队形?
八、图片欣赏,知识关联。
九、课堂小结,梳理方法
说说这节课的收获?你是通过什么方法学到新知识的 你还有什么疑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