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 口算除法 例1、例2 表格式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 口算除法 例1、例2 表格式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6.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4-08-20 09:27:0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二)单元
教学课题 口算除法 例1、例2 教学课时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除数是一位数,商是整十、整百数的口算方法,学会正确、熟练地进行计算。 2.引导学生将掌握的口算乘法知识迁移到口算除法中去,培养学生迁移类推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1.能正确进行口算。 2.掌握口算除法的思维方法,理解算理。
教学准备 课件、口算卡片,投影仪,小棒。
教学过程 自主完善
一、学前准备: 1.口算。 教师出示口算卡片,学生抢答。 6÷3=  8÷4=  48÷6=  2÷2=  6÷2=  9÷3=  16÷8=  27÷9= 2.口答。 60里面有(  )个十。  800里面有(  )个百。  240里面有(  )个十。 3.把6根小棒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多少根 二、探究新知 1.学习教材第11页例1。 (1)教师:我们来帮助小朋友解决问题吧! 提问:一共有多少张纸 平均分给几人 怎样理解平均分给几人 求每人得到多少张,用什么方法计算 怎样列式 教师板书:60÷3。 (2)尝试解答60÷3。 (3)交流、汇报计算方法。 学生1:根据我们以前学过的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数的口算,我想20×3=60,那么60÷3=20。 学生2:根据我们以前所学的表内除法,我想6÷3=2,那么6个十除以3等于2个十,也就是20。 学生3:我是借助分小棒的方法来理解60÷3的。我把60张纸看作60根小棒,把10根小棒捆成一捆,共有6捆,也就是60根,把6捆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2捆,也就是20根。 学生边说边在投影上演示。 (4)动手操作。 请同学们拿出6捆小棒,分一分。 (5)说说谁的方法最简单,你喜欢用哪种方法进行口算。 (6)同桌交流60÷3的口算过程。 教师指导,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2.学习600÷3=    。 (1)板书:600÷3。 教师:这道题应怎样想呢 (2)尝试口算600÷3。 (3)提问:谁能说出600÷3的口算方法。 3.学习教材第12页例2。 (1)教师:一共有几个班上手工课 一共用去多少张彩色手工纸 怎样理解求平均每班用了多少张(就是把120平均分成3份,求每份是多少),怎样列式 板书:120÷3。 (2)观察被除数与刚才所学例题中的被除数有什么不同。 (3)引导学生独立口算。 (4)说一说思考的过程。 学生1:120是12个十,12个十除以3等于4个十,也就是40,所以120÷3=40。 学生2:因为3×40=120,所以120÷3=40。 学生3:12÷3=4,那么120÷3=40。
三、课堂作业设计 1.教材第11页“做一做”。 (1)集体看“做一做”。 (2)观察每组中上下两题的异同。 (3)找出其中的运算规律。 (4)独立完成。 (5)验证其运算规律是否正确。(当被除数扩大到原来的10倍,除数不变时,商也扩大到原来的10倍) 2.教材第13页练习三的第1~3题。 (1)独立完成。 (2)边做边口述口算过程。 比较算法,选择优化 学生交流计算方法: 1.20×3=60 60÷3=20 2.60里面有6个10,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2个十,就是20。 3.6÷3=2 60÷3=20 独立解决,汇报交流
板书 除法 60÷3= 600÷3= 120÷3=
课后反思 课上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给学生足够的时间,使每个学生都经历口算算法的探究过程。为帮助不同思维水平的学生探究,课上提供了操作材料,便于他们弄清算理,掌握算法。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将整十数除以一位数转化为“几除以几”来计算的一般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