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理法沟通 提升运算能力
——《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口算》教学预案
【教学内容】
新人教版数学教材三年级上册 9 至 12 页(例 1 ,例 2,“练习二 ”部分习题)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基于学生已有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 ”运算经验,围绕“ 口算 ” 梳理算法、挖掘算理,帮助学生形成“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口算 ”的策略系统,为
其运算能力的切实提升打好基础。
2.数学思考:引导学生充分经历“算理物化 ”“算法描述 ”的学习过程,发展 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同时,在结合情境的数量测算中,培养学生的良好数感。
3.问题解决:将口算活动放在解决问题的实际背景中,锤炼学生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算用结合 ”课程理念。
4.情感态度:巩固学生喜爱数学、主动参与的积极情感,培养学生有据思辨、 细致核算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1.重点:理法并进,使学生能够正确熟练地进行口算。
2.难点:(1)从价值取向上看,培养学生的“ 口算思维 ”是难点。
(2)从教学内容上看,“进(退)位加减口算 ”是难点。 【教学准备】
课件,口算卡片,练习纸。 【教学设计思路】
1.关于教学目标的确定。基于三个方面思考,确定本课教学目标。第一,以 课标要求指导目标维度。“课标 ”(2011版)指出了教学目标的四大维度,即“知 识技能 ”“数学思考 ”“问题解决 ”及“情感态度 ”,为本课目标的完整确立宏观导 航。同时,“课标 ”(2011版)还提出了数学课程十个核心词,本课作为“数与代 数 ”领域“数的运算 ”课程内容,“数感 ”建立尤为重要,于是,“数感 ”便成了 本课目标不可或缺的点睛之笔。第二,以学生起点思考目标程度。本课学习前,
学生已有“两位数加减一位数、整十数口算 ”(一年级下册)、“两位数加减两位数 笔算 ”(二年级上册)等运算基础。这就使得,本课教学要在引导学生有效提取前 期口笔运算经验、充分经历“算理物化 ”“算法描述 ”“新旧沟通 ”的“生长 ”活
共 4 页 第 1页
动上做足文章。第三,以教材内容来厘定目标广度。教材主题情境为“参观世博 会 ”,例 1 集中指向“两位数加两位数 ”(含“不进位 ”与“进位 ”),例 2 着重聚 焦“两位数减两位数 ”(含“不退位 ”与“退位 ”)。因此,本课目标充分尊重教材 编排,努力追寻扎根问题情境、着眼两种状态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口算 ”的教 学视野。
2.关于重难之处的理解。首先,谈谈教学重点。前面已经谈到,学生已经具 备比较丰富的口算、笔算的前期经验,因此,本节课虽是新授课,但“启始味 ” 并不浓。挖空心思去设计极具探索意味的研究过程,既没必要,且对学生运算能 力的有效提升意义不大。基于这样的分析,本课理应让学生充分暴露关于“两位 数加减两位数口算 ”的已有基础,并通过教师的适当组织和适度引导,使算理更 清晰,让算法更明确,帮助学生形成属于自己的口算策略,并能正确运算。所以, 本课重点在于:“理法并进,使学生能够正确熟练地进行口算 ”。其次,说说教学 难点。学生在二年级上册已学过“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笔算 ”,因此,尽管本节课学 习“口算 ”,但学生依然会习惯于带着“笔算思维 ”进行口算,即将口算异化成“笔 算思路口头化 ”。所以,从价值取向上看,培养学生的“ 口算思维 ”是难点;另一 方面,就题目类型看,“进(退)位加减 ”比“不进(退)位加减 ”相对复杂,更 易出错。所以,从教学内容上看,“进(退)位加减口算 ”是难点。
3.关于难点突破的考虑。为突破教学的两个难点,本课意图在以下四个方面 着力。一是激活经验,暴露思维过程。比如,呈现例题后,教师着力组织学生通 过图式、语言、竖式等方式充分表露“我是怎么想的 ”,分享口算策略的多样性,
为“ 口算思维 ”的最终形成有力奠基。二是顺学而导,加强随机点拨。比如,学 生汇报口算方法的过程中,教师适时板书、择要启发,将可能出现的“笔算思维 ” 引向“ 口算思维 ”;再比如,通过集中探讨,凸显“进(退)位 ”的拐点所在,扫 清口算的思维盲区。三是珍视错例,重视思辨提升。整节课虽然简单,但学生难 免出现错误。因此,如果生成典型错例,教师必定引领学生反思纠错,这是难点
突破的有效途径。四是足量训练,增强运算能力。学生之所以感觉“进(退)位 加减 ”难,并非不懂原理,而是具体操作时易出偏差。对此,在课堂教学中实施 较为足量、体现层次的运算训练,利于实现“熟能生巧 ”的美好境界!
【教学预设过程】
一、复习引入:检测口算能力
1.口算训练: 30+50 、28+60、32-4 、35+34、65-54 (看卡片报得数)
2.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像“35+34 ,65-54 ”这样的两位数加 减两位数的口算题。(出示课题)
(设计意图:基于学生已在二(上)年级学习过“ 两位数加减两位数 ”的计
共 4 页 第 2页
算,所以,本课通过这样一种简洁朴实的方式引入,在节省时间的同时,了解了 学生的学习起点,检测了学生的口算基础,并通过教师的现场评价激发出每位学 生的学习热情,为后续探究作好铺垫。)
二、新知学习:沟通口算理法
(一)教学“不进位加、不退位减 ”口算
1.过渡启发:看来,对于 35+34、65-54 这类题,同学们得出答案不成问题, 但关键是,你是怎么想的呢?请在练习纸上画一画、写一写,表示出自己的思考 过程,尽量让人一眼就能看懂。
2.独立活动:选一道题,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出思考过程。 3.同桌交流:相互介绍自己的活动成果。
4.全班分享:搜集、展示及放大学生生成的典型方法,使学生明确“两位数 加减两位数口算 ”的算理。
5.回应情境:生活中,我们经常要用这样的算式来解决问题。比如说,游玩 的时候(课件出示主题图)。认真观察,仔细思考,“35+34 ”“65-54 ”两个算式, 正好解决了图中的哪两个问题?(一年级两个班一共多少人?快客的票价比动车 贵多少元?)
(设计意图:对于“ 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口算 ”的算理及算法的挖掘沟通,是 本课的一个重点。在这里,教师化大力气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方式 来进行学习,既是对学生已有经验的一种唤醒,也是对 口算算法的“放大 ”及口 算算理的“聚焦 ”。通过这里的探索活动,切实培养了学生动手实践、交流表达等 一系列的能力。通过对教材主题图的回归与呼应,饶有新意地沟通了数学和生活 的联系,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及运用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进位加、退位减 ”口算
1.问题引入:刚才的主题图中,还隐藏着两个问题,请同学们列式口算。(课 件出示:二年级两个班一共多少人?大巴的票价比快客便宜多少元?)
2.独立口算:教师巡视,搜索典型。
3.全班汇总:结合交流,进行算法梳理及算理解读。(根据生成,关注错例) 4.联系比较:这两题和前两题有什么区别及联系?
(设计意图:在解决问题背景下让学生自主学习“进位加、退位减 ”的口算, 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同时,通过基于预设的择要梳理和紧贴生成的错例关 注,突出重点,缓解难点;另外,在前后比较中,逐步完善全课的知识结构。)
三、小结梳理:分享口算经验(略)
四、练习巩固:熟练口算技能
1.基本练习:独立完成教材第 11 页“做一做 ”,交流说理。
共 4 页 第 3页
2.变式练习:送三只小鸟回家。(打通“不进位 ”与“进位 ”、“不退位 ”与“退 位 ”的渐进演变)
3.综合练习:(课件出示四样商品。取材于教材第 12 页“练习二 ”第 3 题)
(1)如果每人有 55 元,买你最喜欢的一样东西,相差多少钱?
(2)老师买了两样东西,花了 90 多元。猜猜是哪两样东西?(答案多样)
(3)如果老师想买最贵的两样东西,需要多少钱?
(设计意图:通过基本练习,来巩固学生本课所学的口算知识,夯实口算技 能;在发展练习中,通过开放式、思考性的问题情境,培养学生有序思考、有据 推理的数学能力,并加深对进退位加减法计算系统的完整理解;另外,基于解决 问题的综合练习中,通过生活化素材,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灵活解决问题的 能力,并为后续学习打开视窗)
共 4 页 第 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