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必修三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课件(57张ppt含音频)+教案+说课稿+活动记录+视频素材(新疆克拉玛依高级中学牛伟)(6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必修三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课件(57张ppt含音频)+教案+说课稿+活动记录+视频素材(新疆克拉玛依高级中学牛伟)(6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2.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01-13 16:44:36

文档简介

课件57张PPT。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新疆克拉玛依市高级中学 牛伟屈辱的岁月 1842年 《南京条约》屈辱的岁月 1858年《天津条约》,1860年《北京条约》 1895年《马关条约》屈辱的岁月屈辱的岁月1901年《辛丑条约》先进的中国人师夷长技以制夷林则徐魏源先进的中国人师夷长技以自强曾国藩李鸿章先进的中国人维新变法康有为梁启超先进的中国人民主共和孙中山北京新文化运动纪念馆蔡元培陈独秀鲁迅胡适俄国十月革命的爆发五四运动中被捕大学生如春雷一般……
惊醒了无数青年……
影响了一代人……
也影响了一个时代……毛泽东周恩来【学习目标】1.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概况及其时代特征。
2.理解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及其影响。
3.感受先进知识分子崇高的社会责任感,透过
对史实的表述,解释和评价,知晓其情感,
态度与价值取向,初步学会运用多元价值观
评价新文化运动,树立青年为社会,为国家
承担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 概 念 阐 释 文化运动:是指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和社会转型时期发生的以一定阶级为载体的思维方式、信仰理念和思想诉求等意识领域的转变,是政治经济的需要在文化领域的反映和延伸。填写表格,并在课本上标注表格所列的知识要点。 《新青年》杂志创刊 1915年
陈独秀 胡适 鲁迅 李大钊等“民主”(德先生)“科学”(赛先生)北京大学民主专制科学愚昧新道德旧道德新文学旧文学宣传马克思主义猛烈冲击——思想解放——创造条件(一)一本杂志
(二)几个人物
(三)四个诉求
(四)一股新潮流本课的主线袁世凯称帝像《二十一条》的签订新





景袁世凯妄图
复辟帝制民族资本主义
进一步发展西方民主思想的广泛传播尊孔复古逆流导火索资产阶级要求进一步的实行民主政治政 治经 济思想文化(民主制度﹢民主意识)= 民主社会 材料二: “辛亥革命以后,袁世凯要复辟帝制,使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认识到我们中国多数国民口里虽然不反对共和,脑子里实在是装满了帝制时代的旧思想,如今要巩固共和,非先将国民脑子里所有反对共和的旧思想,一一洗刷干净不可。”
——陈独秀 材料一:(1910年前):“中国的不富不强就因为清政府存在,只要把清政府一推翻了,中国便立地可以由第四等的弱国一跃而成为世界第一等的国家”。 ——郭沫若(一)一本杂志 “让我办十年杂志,全国思想都全改观”。
——陈独秀思考1:
为什么要以创办杂志的形式来宣传新思想?(二)几个人物“北大三兔”蔡元培陈独秀胡适北大的钟声
(又名:宽容)
沈嘉蔚 1988年
中国历史博物馆陈独秀:
安徽怀宁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中共主要创始人之一。1915年,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新青年》),标志新文化运动的开始;提出“民主”与“科学”口号,倡导“文学革命”。陈独秀的首倡 《敬告青年》(1915年9月)
陈独秀

一是自主的而非奴隶的;
二是进步的而非保守的;
三是进取的而非退隐的;
四是世界的而非锁国的;
五是实利的而非虚文的;
六是科学的而非想象的。

——《青年杂志》第一卷1号胡适的革新胡适:
著名学者、诗人、历史学家、文学家,哲学家。著有《中国哲学史》,《白话文学史》,《胡适文存》等。
1891年12月17日,出生于安徽。
1910年20岁, 考取留美官费生,入康乃尔大学。
1915年25岁,哥伦比亚大学师从杜威。
1917年27岁,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倡导白话文。鲁迅:
文学家,思想家。原名周树人,号豫才。浙江绍兴人。1918年在《新青年》上发表新文学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正式开始了辉煌的创作生涯,至1926年,又相继出版短篇小说集《呐喊》和《彷徨》等。
鲁迅的典范李大钊的进取李大钊:
河北乐亭人。曾留学日本。1916年回国,曾任北京《晨钟报》编辑,积极参加新文化运动。他还在《新青年》上发表《青春》、《今》等文章,鼓励青年们不断追求进步。后期开始宣传马克思主义。 “拿世界各国的大学校长来比较一下…这些校长中,在某些学科上有卓越贡献的,固不乏其人;但是,以一个校长身份,而能领导那所大学对一个民族、一个时代起到转折作用的,除蔡元培而外,恐怕找不出第二个”。
——胡适转述美国哲学家杜威的话蔡元培的包容(三)四个诉求 “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也,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
——陈独秀《敬告青年》 “中国欲求生存,必须抛弃数千年相传的官僚的专制的个人政治,必须依靠全国大多数人民有政治觉悟,而不能寄希望于‘善良政府,贤人政治”。
——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1、提倡民主 “今且日新月异,举凡一事之兴,一物之细,罔不诉之科学法则,以定其得失从违;其效将使人间之思想云为,一遵理性,而迷信斩焉,而无知妄作之风息焉”。
——陈独秀 2、提倡科学???? 儒者三纲之说,为一切道德政治之大原:
君为臣纲,则民于君为附属品,而无独立自主之人格矣;
父为子纲,则子于父为附属品,而无独立自主之人格矣;
夫为妻纲,则妻于夫为附属品,而无独立自主之人格矣。

——陈独秀《一九一六年》3、提倡新道德思考2:为什么“孔教与共和,有其一必废其一呢”?4、提倡新文学1916年一曰,不言之无物;
二曰,不摹仿古人;
三曰,不作不合文法的文字;
四曰,不作无病呻吟;
五曰,不用套语滥调;
六曰,不用典;
七曰,不讲对仗;
八曰,不避俗字俗语。
——胡适《文学改良刍议》形式内容 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
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
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
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
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
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
——陈独秀《文学革命论》 “干不了,谢谢。”“你的太太死了!赶快回来啊!”“妻丧速归” “才学疏浅,恐难胜任,恕不从命.”黄侃胡适趣闻轶事四个诉求的概况总结:民主:由原先的追求民主制度的建设转为对
大众民主意识的培养。科学:即科学的看待客观事物的方法和观点,
不盲从,不迷信,追求理性和批判的思
考。新道德:反对儒家传统道德,追求个人的解
放,独立,自由和平等。新文学:用现代汉语自由的地表达个人想法的
文学。(白话文取代文言文) 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专制统治
在思想文化领域内的表现。思考3:这四个诉求的本质含义是什么?
“新文化运动是人的运动。”
“一个民族的觉醒首先是文化上的觉醒。”
——陈独秀《新文化运动是什么?》
《新青年》第七卷第五号陈独秀与《新青年》
胡伟 2009年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 “看书,看《新青年》;谈话,谈《新青年》;思考,也思考《新青年》上所提出的问题。”

“我特别爱好胡适、陈独秀的文章。他们代替了梁启超和康有为,一时成了我的模范。”
——毛泽东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四)一股新潮流 “一年以来,社会主义思潮在中国可以算得风起云涌了,报章杂志上面,东也是研究马克思主义,西也是讨论鲍尔希维克主义,这里是阐明社会主义理论,那里是叙述劳动运动的历史,蓬蓬勃勃,一唱百和。社会主义在今日中国,仿佛有雄鸡一唱天下晓的情景”。
——潘公展:《近代社会主义及其批评》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李大钊)思考4:为什么先进的中国人最终选择了
马克思主义?五四运动后的新文化运动:1919 北京大学25周年纪念的民意测验显示,赞成“友俄”与赞成“友美”的比例约为5:1。……北京大学的民意测验还显示,相信“社会主义”的人占被调查人数的47℅,占第一位。思考5:如何理解“一股新潮流”? 1、1915年后新文化运动的思想潮流:
“民主” 、“科学”。 2、1917年十月革命爆发后,马克思主义的传入。新文化运动的思想潮流为资产阶级的“民主 ”、“科学”潮流与无产阶级政治学说“马克思主义”并存。 3、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后,宣传马克思主义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流。前期影响:
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启发着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后期影响:
马克思主义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流,中国产生了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并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条件。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新文化运动“新”在何处?(一)一本杂志:新?
(二)几个人物:新?
(三)四个诉求:新?
(四)一股新潮流:新?
本 课 小 结革新思想——解放个人——改造社会 是指20世纪初,由一批先进的知识分子以“民主” 、“科学”为旗帜发起的一场反对封建文化的思想启蒙运动,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中的延续。新文化运动:思维拓展: ★对新文化运动有多种评价,以下四种评价,你赞成哪一种观点?

★你对多元化角度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有什么感受?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又是如何看待新文化运动的? “五四运动所进行的文化革命则是彻底的反对封建文化的运动,自有中国历史以来,还没有过这样伟大而彻底的文化革命。当时以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为文化革命的两大旗帜,立下了伟大的功劳。”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对新文化运动的历史反思 “我们试看当时所谓的新文化运动,究竟指的是什么?就当时一般实际情形来观察,我们实在看不出它具体的内容。是不是提倡白话文就是新文化运动?是不是零星介绍一些西洋文艺就是新文化运动?是不是推翻礼教否定本国历史就是新文化运动?是不是打破一切纪律,扩张个人自由就是新文化运动?是不是盲目崇拜外国,毫不抉择地介绍和接受外来文化就是新文化运动?如果是这样,那我们所要的新文化,实在是太幼稚,太便宜,而且是太危险了!”
——蒋介石《哲学与教育对于青年的关系》 “新文化运动的缺点是:一是在批判传统时缺乏公正与同情,忽视作家和民族传统的良好方面;二是对于新观念过于轻信,而又不免混乱模糊;三是他们对于复杂问题过于性急”。
—— 周策纵《五四运动》,岳麓书社
美国威斯康辛大学东方语言系和历史系终身教授 “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必然,不是非理性“情绪的宣泄”。
五四新文化运动集中批判封建纲常名教等旧思想,旧传统,但没有完全否定传统。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并逐渐在思想领域占据主导地位,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发展到后期的一个显著特征。
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一次伟大的爱国运动,也是一次新的文化运动。”
——龚书铎《正确评价五四新文化运动》
中国史学会原副会长、北京历史学会原会长、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北大校歌 《燕园情》 红楼飞雪,一时英杰,先哲曾书写,爱国进步民主科学。 忆昔长别,阳关千叠,狂歌曾竞夜,收拾山河待百年约。
我们来自江南塞北,情系着城镇乡野;
我们走向海角天涯,指点着三山五岳。
我们今天东风桃李,用青春完成作业;
我们明天巨木成林,让中华震惊世界。
燕园情,千千结,问少年心事,
眼底未名水,胸中黄河月。 人教版必修三第15课: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说课稿
新疆克拉玛依市高级中学 牛 伟
【备课思路】: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试验)》中强调:“学会从不同角度认识历史发展中全局与局部的关系”“培养从不同视角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说明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会评价历史事件要把它放置于当时的历史环境中去理解,更要注意不同的人对历史事件的评价是基于不同的社会背景,思想感情和不同的政治立场和不同的学术立场,以培养学生初步利用多元化价值观评价新文化运动。而基于教材,以小人物见大时代,以一条主线串历史事件无疑是一种很好的着手方式。
【说教材】:
教材地位: 本课选自人教版教材必修3第5单元《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的第15课。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1)从近代抗争史的角度看,它是旧革命的总结、新革命的曙光:它对旧民主主义革命失败的深刻反思,带来了对封建旧文化的彻底批判,并做好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思想准备。
(2)从近代探索史的角度看,它是旧思想的发展、新思想的肇始:在西学东渐的过程中,先进的中国人从师夷长技、君主立宪与民主共和,发展到了新文化运动前期的民主科学;随着俄国十月革命的发生,在新文化运动的后期,更加进步的社会主义思想成为改造中国的思想武器。
通过本课的学习,一方面能使学生建立完整的近代思想发展史的知识结构;另一方面对正确认识其发展规律具有关键作用。
2、教学目标:依据课程标准、教材内容和高二学生的认知规律及思维特点我确立了以下三个学习目标:⑴ 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概况及其时代特征;⑵ 理解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及其影响;⑶ 感受先进知识分子崇高的社会责任感,透过对史实的表述,解释和评价,知晓其情感,态度与价值取向,初步学会运用多元价值观评价新文化运动。树立青年为社会,为国家承担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新文化运动前后期的内容及影响
难点:新文化运动的评价和多元理解
【说教法】:
1、 提供丰富的史料,通过“感受时代---联系个人---进行感悟---深入思考---多元理解---得到认识”等教学环节让学生在与史料对话中去理解历史和感悟历史的多面性。
2、 设置历史场景来帮助学生进入现场,以一本杂志,几个人物,四个诉求,一股新潮流为主线,贴近真实,感受历史,通过个体,结合时代,引导学生进行多角度观察历史和思考历史,以求获得新的认识。
3、紧扣教材,深化提炼,利用对“新文化运动”概念的突破,利用主线归纳“新”的含义,利用表格预习和小结突出重点等多种教学方法,启发学生思维,并前后呼应,一气呵成,建立完整的历史体系。
【说学情学法】:
高二学生,基础较好,认知水平较高,有一定的史料概括、辩证分析的能力,但仍须培养。在初中学过本课,但只停留在表层,需要进一步启智和深化。学法如下:
1、利用各种材料提取有效信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
2、有效使用教材与材料并有机结合,引导学生“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历史学习方法。
【说教学流程】:
1、导入:课前在用课件向学生展示丰富的历史图片的同时,选取了一首背景音乐,即学生所熟悉的校园名谣《兰花草》,并总结:它的词作者是新文化运动的巨匠胡适,歌中的兰花草象征着西方的自由主义思想,胡适焦急地等待着这株迟迟未开的兰花,象征着他希望自由主义之花早日开遍全中国。今天,我们就一起了解这些新文化运动的先驱们,走近中国的新文化运动。
2、新课学习:
⑴ 【设问置疑】以概念阐释入手,对“新文化运动”的概念进行破题,为预习埋下伏笔。
⑵、【自主学习】要求学生通过归纳知识要点的方式阅读课本。
开始标志
?
代表人物
?
两大旗帜
?
活动基地
?
主要内容
后期变化
⑴提倡_______,反对_______ ;
⑵提倡___ ___,反对_______ ;
⑶提倡_______,反对________;
⑷提倡_______,反对________。

意义和影响

二、课堂展开环节:
1、背景:展示有关新文化运动背景的图片,从政治,经济发展的背离两方面进入新文化的历史背景图示。
2、过程:(主线)
展示两则材料,说明资产阶级要求进一步实行民主政治的表现?
“一本杂志”
思考1:“为什么要以创办杂志的形式来宣传新思想?”
“几个人物”
展示“北大三兔”的图片,切入
⑴“ 陈独秀的首倡”:
⑵ “胡适的革新”
⑶ “鲁迅的典范”
⑷ “李大钊的进取”
⑸ “蔡元培的包容”
“四个诉求”
诉求 ⑴ 提倡民主:
“中国欲求生存,必须抛弃数千年相传的官僚的专制的个人政治,必须依靠全国大多数人民有政治觉悟,而不能寄希望于‘善良政府,贤人政治”。
——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
“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也,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
——陈独秀:《敬告青年》
诉求 ⑵ 提倡科学:
“今且日新月异,举凡一事之兴,一物之细,罔不诉之科学法则,以定其得失从违;其效将使人间之思想云为,一遵理性,而迷信斩焉,而无知妄作之风息焉。”
——陈独秀
诉求 ⑶ 提倡新道德:
“儒者三纲之说,为一切道德政治之大原:
君为臣纲,则民于君为附属品,而无独立自主之人格矣;
父为子纲,则子于父为附属品,而无独立自主之人格矣;
夫为妻纲,则妻于夫为附属品,而无独立自主之人格矣。”
——陈独秀《一九一六年》
思考2:“为什么孔教与共和,有其一必废其一呢?”
诉求 ⑷ 提倡新文学:
展示胡适目录片段,设问:“从中获取了哪些有效信息?”
导出文学革命中胡适,陈独秀侧重点的不同之处。
趣闻轶事:“黄侃与胡适”之争。
总结:
思考3 四个诉求的含义和本质?
以《新青年》杂志对毛泽东的影响转入
“一股新潮流”:
展示十月革命图片,给出李大钊所著文章及观点,导出李大钊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的贡献,引出五四运动后的新文化运动
思考4:先进的中国人为何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思考5:如何理解“一股新潮流”?
三:课堂总结环节
1、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组织学生概况新文化运动前期和后期的影响,利用主线进行“新”的概括,得出新文化运动的概念,回扣主题。
2、“对新文化运动的历史反思”:
“五四运动所进行的文化革命则是彻底的反对封建文化的运动,自有中国历史以来,还没有过这样伟大而彻底的文化革命。当时以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为文化革命的两大旗帜,立下了伟大的功劳。”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
“我们试看当时所谓的新文化运动,究竟指的是什么?就当时一般实际情形来观察,我们实在看不出它具体的内容。是不是提倡白话文就是新文化运动?是不是零星介绍一些西洋文艺就是新文化运动?是不是推翻礼教否定本国历史就是新文化运动?是不是打破一切纪律,扩张个人自由就是新文化运动?是不是盲目崇拜外国,毫不抉择地介绍和接受外来文化就是新文化运动?如果是这样,那我们所要的新文化,实在是太幼稚,太便宜,而且是太危险了!
- ——蒋介石:《哲学与教育对于青年的关系》
海外华人史学家的评价:
“新文化运动的缺点是:一是在批判传统时缺乏公正与同情,忽视作家和民族传统的良好方面;二是对于新观念过于轻信,而又不免混乱模糊;三是他们对于复杂问题过于性急”。
—— 周策纵:《五四运动》,岳麓书社
大陆史学家的评价:
“ 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必然,不是非理性情绪的宣泄。
五四新文化运动集中批判封建纲常名教等旧思想,旧传统,但没有完全否定传统。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并逐渐在思想领域占据主导地位,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发展到后期的一个显著特征。
五四运动是一次伟大的爱国运动,也是一次新的文化运动。”
---龚书铎:《正确评价五四新文化运动》
引导学生正确,多元的评价新文化运动,明确作为青年人应肩负的责任。
3、“自由答疑时间”:如果时间允许,组织学生对本课进行未尽问题的提问和答疑。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以简洁大方为主,涵盖新文化运动背景,内容和影响评价,体系完整,在内容中突出“一本杂志—几个人物—四个诉求—股新潮流”的主线,这也是本课的新意所在。
第15课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一、背景:
二、内容:
1、 一本杂志
2、 几个人物
3、 四个诉求
4、 一股新潮流
三、影响和评价:

【说教学反思】:
在本课的备课过程中,经历了一个去粗取精,去繁复化简练的过程,这也是此次授课的最大收获,如何让一节课的讲授既丰富,又重点突出,具备完整的知识体系是需要不断琢磨和反思的,也就是说一节优秀的历史课堂,不应该是为教而教,为课件所左右,而是从容驾驭课件,简洁力透纸背,大胆取舍处理材料为重点服务,并体系完整,韵味深长。
如何处理好教材和材料之间的关系?我们在授课中,往往会容易忽视教材的存在,在印证材料时往往脱离教材,或者让学生回答问题时只从教材中寻找依据,而没有利用材料的观点佐证,没有进行教材与材料使用的有机结合。
在利用材料时,要敢于吸收和借鉴史学界最新的观点和材料,但并等于不加区分和甄别,我们在使用时最好使用业界已经达成共识的,或者是可以印证教材观点的,如果和教材相左,甚至是背离的,则不能不加考证的轻易使用,毕竟我们的历史课堂仍然是中学历史课堂,为高考教学所服务,教师可以提供观点和角度,启发学生不片面,不教条的学习历史。
4、一节优秀的历史课应该是一节“有思想,有所为”的历史课,它并不一定十全十美,但一定是有自我的设计和对教材的深化理解的,有历史韵味的课堂,这也是我在未来的历史教学中所要积极努力和践行的。
5、所有的教学设计应以学生的学情为核心,围绕学生进行。脱离学生实际的,不能够达到学生接受和吸纳层面的设计是存在问题的。

以上是我对本课的教学反思及说课内容,存在着不足和不完善之处,望评委老师们谅解。作为一名中学历史教师,我以从事历史教学为荣,为拥有和历史不断的缘分为幸,我会不断努力前行的。
《“新文化运动及马克思主义的传播”的课堂实录》
克拉玛依市高级中学 牛 伟
课前情境营造:播放音频:“兰花草”,给学生发放教学案,配以相应的有关“新文化运动”的历史图片,并定格本课的课程目标。
【上课】:
教师:同学们,大家好,我是来自新疆的牛伟老师,今天很高兴和同学们一起学习本课。在课前伴随着一段轻快的音乐,我们浏览了一组历史图片,这些图片反映了鸦片战争以来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曲折历程。这段音乐的旋律我们非常熟悉,它就是台湾著名民谣“兰花草”,但是对于它的词作者,相信知道的同学并不多,他就是新文化运动的巨匠—胡适先生。在歌中胡适用兰花草象征西方自由主义精神,他焦急的等待着这株迟迟尚未绽放的兰花,也象征着他期待着自由主义精神早日在中国生根开花,而他和他的同伴们也是在一直努力追求和践行着。今天就让我们一起了解这些新文化运动的先驱们,走近新文化运动,
【播放新文化运动概念的ppt】教师:要了解一个历史事件,我们首先要了解它的概念和含义,什么叫新文化运动?我们先一起来看什么是文化运动?(展示文化运动:是指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和社会转型时期发生的以一定阶级为载体的思维方式、信仰理念和思想诉求等意识领域的转变,是政治经济的需要在文化领域的反映和延伸。)那什么是新的文化运动?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学习本课,并按照老师表格的预习提示在2分钟时间内在课本上进行勾画,完成本课的阅读,预习结束后我将请同学们站起来和我一起来完成此表格。
【展示预习阅读表格ppt】学生阅读预习,教师提问。
教师通过表格内容概况得出一条主线,“一本杂志,几个人物,四种诉求,一股新潮流”
【展示主线的ppt】
【展示背景图片ppt】教师:,我们知道一个历史事件的发生它必然是以一定历史时代为大背景的,为什么1915年的中国会爆发新文化运动,我们需要了解那个时期中国的社会现状是什么?请同学们认真观察本图示,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回答
教师:是的,在新文化运动爆发之前,中国的政治经济发展呈矛盾和背离之势,一方面是辛亥革命后政治的日趋反动,1915年是辛亥革命以来最黑暗的一年:它开始于1月18日日本驻华公使月置益代表日本政府向袁世凯政府提出21条,终于12月12日袁世凯复辟帝制,篡取了辛亥革命胜利的果实;另一方面是一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蓬勃发展。(以图示为例说明)民族资产阶级要求进一步在中国实现民主制度。在这个矛盾的发展下,新文化运动应运而生。
【展示背景图示ppt】教师:解读背景的图示,得出“进一步的”的结论,并设问:什么是进一步?怎样进一步?
【展示两则材料ppt】教师带领阅读,得出:(民主制度﹢民主意识)= 民主社会的结论。
面对当时中国政治失序,统治乱象的黑暗局面,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先进的中国人为改变中国的命运也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和努力,首先我们将通过他创办的一本杂志----《新青年》的讲起。
一:【播放一本杂志的ppt】:教师:陈独秀认为青年人是国家和社会的希望和未来,所以他将杂志之名命名为《新青年》。“新青年”之名明朗简洁,从1915年创办到1926年停刊,历经十年,始终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旗手和新思想宣传的主要阵地。所以我们的问题也来了,为什么面对当时中国黑暗混乱的现象,要以创办杂志的形式来进行新思想的宣传呢?
学生回答:
教师:是的,创办杂志是宣传思想的舆论工具和表达方式,以它为阵地的撰稿评论,不仅可以聚拢一大批优秀知识分子形成团队和形成强大的向心力,也可以针砭时弊,具有很强的时效性和影响力,无疑是进行思想启蒙和文化革新的最佳方式,而其创办者和主要撰稿人的陈独秀,也因此声誉鹊起,成为近代史上风云一时的人物。
【播放北大三兔的ppt】教师:胡适曾笑言:是北大的三只兔子领导了新文化运动,他们就是蔡元培,陈独秀,胡适,为什么叫他们为北大三兔呢?
学生:因为他们都属兔。
教师:对,在这三只兔中,最年长的是蔡元培,其次是陈独秀,最小的是胡适。
教师指导学生研习本照片,获取有效信息,得出服饰,头饰的巨大反差,得出“传统与现代,东方文化和西洋文化在北大并存,学术宽容的结论。
教师进一步阐释:在当时的北大,既有横门冷对千夫指的鲁迅,也有老成持重的李大钊,既有学贯中西,满腹经纶但政治保守的辜鸿铭,又有只有中专学历但才华横溢的梁漱溟,一时间北大国故与新潮对垒,白话与文言相争,好不热闹,而这也极大的推动了《新青年》的影响力,首先我们一起来了解“几个人物”中的第一个人物:新文化运动首倡者:陈独秀。   
【播放陈独秀ppt】教师:陈独秀,安徽人,一个清末秀才,按照父母设计的路线,走的应该是“秀才,举人,状元郎”的道路,然而他却投身西学,献身革命走了一条“康党,孙党,共产党”的成才路线。面对辛亥革命的成果被袁世凯窃取的残酷现实,使他越来越感受到,欲救亡中国必先启蒙民智。而他的首倡精神也体现在“新青年”的创办和“民主”,“科学”口号的率先提出上,是新文化运动首倡者。

【播放敬告青年的ppt】在《新青年》的发刊词中,陈独秀撰写了《敬告青年》的发刊词,在文章中,陈独秀痛数中国社会的黑暗,向青年人提出六条希望和要求,请大家齐声朗读。
学生:朗读
教师:在这六点希望里,我们可以看到陈独秀高举“民主”和“科学”两面大旗,主张用民主来反对专制独裁,用科学来破除盲从和迷信,就像“舟车之两轮”推动社会的进步,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宣言书。   
【播放胡适的ppt】教师:胡适,安徽绩溪人,1910年20岁,考取大清国留美官费生,入康乃尔大学攻读农学。1915年25岁,哥伦比亚大学师从杜威,深受杜威实用主义哲学的影响。1917年27岁尚未完成博士论文答辩的胡适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成为北大当时最年轻的教授之一,并革新文学,倡导白话文。
【播放鲁迅的ppt】教师:在新文化运动文学革命的过程中,将白话文形式和反封建内容有机结合的则是鲁迅,他成为新文学的典范。相信同学们对鲁迅并不陌生,在中学课本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他的文章,他以倡导新文风,独特的视角和辛辣的笔触对封建礼教和封建文化进行了剖析和批判,而他所撰写的一系列白话小说更是在社会上引起了深刻的反响。
【播放李大钊的ppt】教师:在新文化运动阵营中,我们不得到不提及进取的李大钊。李大钊,河北乐亭人。曾留学日本。1916年回国积极投身新文化运动,连续在《新青年》杂志上撰文,鼓励青年们不断追求进步。在新文化运动后期开始宣传马克思主义。
【播放蔡元培的ppt】教师:不管是陈独秀的首倡,胡适的革新,还是鲁迅的典范,李大钊的进取,能够海纳百川,兼容并包的则是被誉为“北大之父”的蔡元培。蔡元培的到来改变了北大原先的豢养官员,升官发财的腐败学风,所倡导的“兼容并包,思想自由”方针是鼓励不同思想的并存,鼓励新文化的倡导者们去占领封建文化的阵地,为北大带来了一股清新之风。借用胡适转述杜威的话,“在世界知名的大学的校长中,学科成就出众者不乏其人,但就以一个校长身份,而能领导那所大学对一个民族、一个时代起到转折作用的,除蔡元培而外,恐怕找不出第二个”
【播放四种诉求1的ppt】蔡元培领导的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活动基地,聚拢了一大批优秀知识分子在这里为社会立命,为国家立言,而他们的主张则主要集中“四个诉求”上。
提倡民主:
“中国欲求生存,必须抛弃数千年相传的官僚的专制的个人政治,必须依靠全国大多数人民有政治觉悟,而不能寄希望于‘善良政府,贤人政治”。
——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1916.2)
“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也,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
——《新青年罪案之答辩书》(1919.1)
教师得出:此时民主的含义为开启民智,民主意识的启蒙和人权意识的普及。
【播放四种诉求2的ppt】提倡科学:
“今且日新月异,举凡一事之兴,一物之细,罔不诉之科学法则,以定其得失从违;其效将使人间之思想云为,一遵理性,而迷信斩焉,而无知妄作之风息焉”。
——陈独秀
教师得出:可以看出陈独秀认为此时的科学不仅仅包含为自然科学知识,更为一种思考问题的方法角度,一种科学精神,即不盲从,不武断,怀疑一切,科学证明。
科学为科学精神,理性思考,不迷信,不盲从。
【播放四种诉求3的ppt】提倡新道德:
教师:要立新必然破旧,要提倡自由平等必然要反对君主和儒教,这里孔子再一次的被推上历史舞台,成为新文化运动中反对旧道德的矛头。请同学们思考为什么孔教与共和,有其一必废其一呢?
教师:政治内涵不符合:维护专制统治的工具和民主共和体制的不符合;
精神内涵不符合:儒家思想自董仲舒改造后提出“三纲五常”经宋明理学的强化后更加束缚了人性,使国人丧失独立之人格,即封建社会的臣仆,依附意识与近代社会追求民主,自由,平等思想内涵的不符合;
历史潮流需要的不符合:尊孔复古逆流和先进中国人不断学习西学发展趋势的不符合。也是现实斗争的需要。
【播放四种诉求4的ppt】提倡新文学:
【播放胡适日记的目录】  教师:这是胡适日记中的一个目录,我们可以从中解读出什么信息?   生1:胡适开始创作白话诗。   生2:胡适与陈独秀有书信联系。   生3:胡适给《新青年》投稿。   教师:好,我们可以发现胡适在1916年关注的重点是文学改良。胡适受西方写实主义文学影响,深感中国文学脱离了现实和群众,于是产生了“文学革命”的主张,并切身尝试用白话写诗,向《新青年》投稿,并与陈独秀通信,多次谈到国内文学的种种弊端。陈独秀很敏锐,马上找到了新文化运动“小众”到“大众”的突破口,预言“中国文学之雷音”将在神州大地震响,催促胡适赶紧展开,1917年1月《新青年》上,发表了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大张旗鼓地要求“改良文学”。1917年2月陈独秀也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革命论》,旗帜鲜明地提出了文学革命的三大目标。思考一下,我们能发现这两者的文学主张还是有各自侧重点的:   生:胡适侧重于文学形式,陈独秀侧重于文学内容。 【播放胡,陈关于文学革命各自主张的ppt】教师:对,前者以学者立言,后者以革命家立言,一个着重从文学史的研究中揭示白话文替代文言文的必然性,一个侧重从时势的发展上揭示文学变革的必要性。二者你方唱罢我登场,互为呼应,掀起了白话文取代文言文的文学革命。
【播放黄侃和胡适之争的ppt】教师:当然要在古代文学的大本营—北大反对当时最有文化的文化,其阻力和质疑也是可想而知的,这里就有一段趣闻轶事和同学们分享。黄侃是中国著名的语言文字学家,尤其是传统的音韵,文字和训诂方面有很深的造诣,他对胡适所倡导的白话持否定态度,认为白话粗鄙冗长,他曾说,白话文费字费力,连给家里拍个电报都要多花钱,假如胡适的老婆死了,用白话需要“你的太太死了!赶快回来啊!”11个字,而用文言只需要四个字,“妻丧速归” ,当学生在课堂上以此对胡适发出质疑时,胡适微微一笑,他说:“那也不尽然,前段时间有个行政院的朋友邀请我去做行政院秘书,我不愿从政,请同学们依据此事用文言文编写一则复电,看看究竟是白话省字,还是文言省字?”15分钟后,胡适选择了一则最简练的文言文电稿,“才学疏浅,恐难胜任,恕不从命.”而我的白话文电报却只用了5个字:“干不了,谢谢!”
教师:我们发现,无论是文言,还是白话,都有其利弊,但就当时的特殊形势而言,文学革命以白话文为切入口,文化平民化成为文化教育界的新潮流,社会教育蓬勃展开,使普通中国人都能读书识字,引入新思想、新观念,促进了国人的觉醒,是当时时事的需要。当然发生在北大这种小小的学术争论不仅没有阻碍新文化运动的发展,反而推动了新文化运动更加深入的开展。
教师:讲到这里,我们已经把新文化运动前期的内容讲述完毕了,现在我们将对这四种诉求的内容进行概括,请学生和老师一起思考并回答:
【播放新的理解ppt】教师:同学们概况的很好,新文学:用现代汉语自由的地表达个人想法的文学。(“我口写我心”的畅快淋漓)新道德:反对儒家传统道德,追求个人的解放,独立,自由和平等。新“民主”:由原先的追求民主制度的建设转为对大众民主意识的培养。
新“科学”:即科学的看待客观事物的方法和观点,不盲从,不迷信,追求理性,良知和批判的思考。
【播放四种诉求本质的ppt】教师概括,提问:这四种诉求的本质是什么?提示:(资----封)
学生回答:
教师:伴随着一战,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更加强烈的要求冲破封建思想的藩篱,实行民主制度,这四种诉求是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专制统治在思想文化领域内的表现。
【播放陈独秀对新文化运动评价ppt】陈独秀断言:新文化运动是一场人的运动,是一场基于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运动,这场思想革命的核心是人的觉醒,是中国人摆脱封建意识形态和社会关系的束缚,从俯伏在尊长脚下的臣民变为自由、平等、理性的现代公民的真正开始,正因为如此,运动产生的影响才会这样巨大。
【播放“陈独秀与《新青年》油画的ppt】教师:这是建国60周年“国家美术大展”上画家胡伟的作品——“陈独秀与《新青年》”,反映了今天我们对新文化运动意义的诠释。大家仔细观察可以发现,除了陈独秀、李大钊、鲁迅等文化先驱们还出现了一个耐人寻味的人物。 学生:毛泽东。 教师:毛泽东在此有着三重身份:他既是《新青年》的读者,也是《新青年》作者,还是新
文化运动影响下的广大青年中的一员。远在中国一隅的湖南的青年毛泽东,在《新青年》的影响下,在新思潮的猛烈冲击下,观念发生了急剧变化:要想救中国,就必须进行根本改造。【播放毛泽东的一段话ppt】毛泽东说:“看书,看《新青年》;谈话,谈《新青年》;思考,也思考《新青年》上所提出的问题。”“我特别爱好胡适、陈独秀的文章。他们代替了梁启超和康有为,一时成了我的模范。”历史证明,正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经受新文化运动洗礼一代人,改变了中国的命运。他们也成为中国民主革命的后备军,为中共日后的成立培养了骨干力量。
【播放一股新潮流的ppt】1917年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新文化运动宣传的内容也开始慢慢发生着变化。
“一年以来,社会主义思潮在中国可以算得风起云涌了,报章杂志上面,东也是研究马克思主义,西也是讨论鲍尔希维克主义,这里是阐明社会主义理论,那里是叙述劳动运动的历史,蓬蓬勃勃,一唱百和。社会主义在今日中国,仿佛有雄鸡一唱天下晓的情景”。
——潘公展:《近代社会主义及其批评》
而在这股宣传的热潮中,李大钊成为在中国宣传马克思主义的第一人
【播放李大钊文章表格的ppt】李大钊对马克思宣传的思想主要集中在他的著作里,他通过
《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等一系列文章系统论述了为什么中国人最终会选择了马克思?请同学们结合这些文章的论点思考中国为什么最后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层层设问,1 20世纪的俄国革命代表着世界新文明的发展方向?2帝国主义战争的实质 3 马克思主义学说本身具有什么特点?)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总结:先进的中国人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的第一个原因是源于当时中国人对西学的普遍失望,一战的爆发,巴黎和会上对中国不公的待遇使国人丧失了对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的兴趣,重新寻找新的思想利器。二是俄国十月革命的爆发改变了帝国主义干涉俄国的企图,并使俄国人民走上了和平发展之路,燃起了中国人学习的希望。三是马克思主义学说本身的魅力所在,它依靠强大的逻辑力量,深刻的理论分析,对未来社会的美好规划,再加之中国人自古以来的就向往“大同”社会的心态,使先进的中国人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为国人的指导思想。
【播放五四运动后民意调查的ppt】:根据本调查我们看出五四运动后,相信社会主义已经成为当时信仰的主流,成为时事的一种潮流。
【播放一股新潮流讲解的ppt】思考:一股新潮流?
1、1915年后新文化运动的思想潮流:“民主” 、“科学”。
2、1917年十月革命爆发后,马克思主义的传入。新文化运动的思想潮流为资产阶级的“民主 ”、“科学”潮流与无产阶级政治学说“马克思主义”并存。
3、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后,宣传马克思主义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流。
【播放新文化运动影响的ppt】教师引领,提示学生起来回答。
【播放新文化运动小结的ppt】从主线中概括新在哪里,得出新在革新思想——解放个人——改造社会
【播放新文化运动定义的ppt】结合前面文化运动的概念进行破题,提示让学生回答,然后给出新文化运动是指20世纪初,由一批先进的知识分子以“民主” 、“科学”为旗帜发起的一场反对封建文化的思想启蒙运动,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中的延续。
【播放对新文化运动反思的ppt】教师:在这里老师将从四个角度给大家展示对新文化运动
的评价和反思,三个问题,史学界对新文化运动有多种评价,以下四种评价,你赞成哪一种观点? ★你对多元化角度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有什么感受?★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又是如何看待新文化运动的?
材料展示: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总结:是的,由于阶级,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不同,对同一个历史现象评价是不同的,这些不同的评价可以为我们打开很多扇窗,从而形成利用多元的角度看待历史现象的好的思维方法。
北大校歌燕园情ppt:学生齐声朗读。
结语:“民国峥嵘,铁肩担道义,百年之前的新文化运动中,陈独秀先生曾期望通过教育培养出”意志顽狠,力抗自然,不伪饰自文,不依他人为活“的新国民,百年之后的今天,回望历史,展望未来,当代的我们不仅要成为思想自由,人格独立的现代公民,更要“厚其积储以大效于世”,勇敢的担当起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和使命,最后借用北大的校歌“燕园情”来共勉。
师生齐声朗读。
并再次播放“兰花草”,本课结束。
人教版必修三第15课: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授课人: 新疆克拉玛依市高级中学 牛 伟
【备课思路】: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试验)》中强调:“学会从不同角度认识历史发展中全局与局部的关系”“培养从不同视角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说明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会评价历史事件要把它放置于当时的历史环境中去理解,更要注意不同的人对历史事件的评价是基于不同的社会背景,思想感情和不同的政治立场和不同的学术立场。而基于教材,以小人物见大时代,以一条主线串历史事件无疑是一种很好的着手方式。

【学习目标】:
通过阅读本节所述文化名人的经典论述及其相关学术研究成果的内容,
1、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概况及其时代特征;
2、理解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及其影响;
3、感受先进知识分子崇高的社会责任感,透过对史实的表述,解释和评价,知晓其情感,态度与价值取向,初步学会运用多元价值观看待东西方文化和评价新文化运动。树立青年为社会,为国家承担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
【教学方法】:
1、 提供丰富的史料,通过“感受时代---联系个人---进行感悟---深入思考---多元理解---得到认识”等教学环节让学生在与史料对话中去理解历史和感悟历史的多面性。
2、 设置历史场景来帮助学生进入现场,以一本杂志,几个人物,四个诉求,一股新潮流为主线,贴近真实,感受历史,通过个体,结合时代,引导学生进行多角度观察历史和思考历史,以求获得新的认识。
【教学重难点】:
1、 重点:新文化运动前后期的内容及影响
2、 难点:新文化运动的评价和多元理解
【教学环节】
导入:课前播放音频“兰花草”,配以相应的有关“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图片,展示本课的课程目标。
(一)、课堂铺垫环节:
1、【设问导入】以概念阐释入手,对“新文化运动”的概念进行破题,为预习埋下伏笔。
2、【自主学习】要求学生通过归纳知识要点的方式阅读课本。
开始标志
?
代表人物
?
两大旗帜
?
活动基地
?
主要内容
后期变化
⑴提倡_______,反对_______ ;
⑵提倡___ ___,反对_______ ;
⑶提倡_______,反对________;
⑷提倡_______,反对________。

意义和影响

二、课堂展开环节:
1、背景:展示有关新文化运动背景的图片,从政治,经济发展的背离两方面进入新文化的历史背景图示。
2、过程:(主线)
展示两则材料,说明资产阶级要求进一步实行民主政治的表现?
“一本杂志”
思考1:“为什么要以创办杂志的形式来宣传新思想?”
“几个人物”
展示“北大三兔”的图片,切入
⑴“ 陈独秀的首倡”:

⑵ “胡适的革新”
⑶ “鲁迅的典范”
⑷ “李大钊的进取”
⑸ “蔡元培的包容”
“四个诉求”
诉求 ⑴ 提倡民主:
“中国欲求生存,必须抛弃数千年相传的官僚的专制的个人政治,必须依靠全国大多数人民有政治觉悟,而不能寄希望于‘善良政府,贤人政治”。
——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1916.2)
“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也,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
——《新青年罪案之答辩书》(1919.1)
诉求 ⑵ 提倡科学:
“今且日新月异,举凡一事之兴,一物之细,罔不诉之科学法则,以定其得失从违;其效将使人间之思想云为,一遵理性,而迷信斩焉,而无知妄作之风息焉。”
——陈独秀
诉求 ⑶ 提倡新道德:
“儒者三纲之说,为一切道德政治之大原:
君为臣纲,则民于君为附属品,而无独立自主之人格矣;
父为子纲,则子于父为附属品,而无独立自主之人格矣;
夫为妻纲,则妻于夫为附属品,而无独立自主之人格矣。”
——陈独秀《一九一六年》
思考2:“为什么孔教与共和,有其一必废其一呢?”
诉求 ⑷ 提倡新文学:
展示胡适目录片段,设问:“从中获取了哪些有效信息?”
导出文学革命中胡适,陈独秀侧重点的不同之处。
趣闻轶事:“黄侃与胡适”之争。
总结:
思考3 四个诉求的含义和本质?
以《新青年》杂志对毛泽东的影响转入
“一股新潮流”:
展示十月革命图片,给出李大钊所著文章及观点,导出李大钊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的贡献,引出五四运动后的新文化运动
思考4:先进的中国人为何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思考5:如何理解“一股新潮流”?
三:课堂总结环节
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组织学生概况新文化运动前期和后期的影响,利用主线进行“新”的概括,得出新文化运动的概念,回扣主题。
2、“对新文化运动的历史反思”:
“五四运动所进行的文化革命则是彻底的反对封建文化的运动,自有中国历史以来,还没有过这样伟大而彻底的文化革命。当时以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为文化革命的两大旗帜,立下了伟大的功劳。”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
“我们试看当时所谓的新文化运动,究竟指的是什么?就当时一般实际情形来观察,我们实在看不出它具体的内容。是不是提倡白话文就是新文化运动?是不是零星介绍一些西洋文艺就是新文化运动?是不是推翻礼教否定本国历史就是新文化运动?是不是打破一切纪律,扩张个人自由就是新文化运动?是不是盲目崇拜外国,毫不抉择地介绍和接受外来文化就是新文化运动?如果是这样,那我们所要的新文化,实在是太幼稚,太便宜,而且是太危险了!
- ——蒋介石:《哲学与教育对于青年的关系》
海外华人史学家的评价:
“五四运动的缺点是:一是在批判传统时缺乏公正与同情,忽视作家和民族传统的良好方面;二是对于新观念过于轻信,而又不免混乱模糊;三是他们对于复杂问题过于性急”。
—— 周策纵:《五四运动》,岳麓书社
大陆史学家的评价:
“ 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必然,不是非理性情绪的宣泄。
五四新文化运动集中批判封建纲常名教等旧思想,旧传统,但没有完全否定传统。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并逐渐在思想领域占据主导地位,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发展到后期的一个显著特征。
五四运动是一次伟大的爱国运动,也是一次新的文化运动。”
---龚书铎:《正确评价五四新文化运动》
引导学生正确,多元的评价新文化运动,明确作为青年人应肩负的责任。
板 书 设 计
第15课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一、背景:
二、内容:
1、 一本杂志
2、 几个人物
3、 四个诉求
4、 一股新潮流
三、影响和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