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2 *荷塘月色 课件(共4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14.2 *荷塘月色 课件(共48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8-22 09:34:1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8张PPT)
近春园(朱自清《荷塘月色》原址)
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祖籍浙江绍兴。1898年出生于江苏东海。1903年随家定居扬州,所以自称“我是扬州人”。
(1898—1948)
结识作家
朱自清
(1898—1948)
1923年发表长诗《毁灭》,震动了当时诗坛。1924年出版诗集《踪迹》
1925年任清华大学的教授,创作转向散文,同时开始研究古典文学。1928年出版散文集《背影》,成了著名的散文家代表性的作品有《背影》
《春》《绿》《威尼斯》《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等
1931年留学英国,漫游欧洲1932年回国,先后在清华大学、西南联大任教。
1948年6月,他签名抗议美国扶日,并拒绝领取美援面粉,在严重的营养不良之下,他胃病复发,8月12日于北平病逝。
毛泽东称赞他“表现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相关图片
1978年秋,清华大学纪念朱自清逝世三十周年时,将原清华园内的古亭命名为“自清亭”,以示纪念。
友人眼中的朱自清
(1)同他谈话处事或读他的文章,印象都是那么诚恳、谦虚、温厚、朴素。
——杨振声《朱自清先生与现代散文》
(2)他不是那种大才磅礴的人,他也不像那等人们心目中的大师,他的为人,他的作品,在默示我们,他毫无什么了不得之处。你甚至会觉得他渺小、世俗,但他虔敬不苟,诚恳无伪。
——吴组缃《敬悼佩弦先生》
(3)作为“斗士”他对政治的敏感远不及他对自然风光、人情掌故来(得)细致传神,他可以把梅雨潭的“绿”写出七八个以上的感受,却常常辨不明政局的好坏,政党的是非,甚至不知道该把自己的名字签到什么样的文件上。1927 年,朱自清先生的家庭陷入了深刻的危机。他的父子、(继)母子、婆媳等之间的矛盾和作者为了应付这些矛盾在事业和感情上作出的巨大损失才是他“心里颇不宁静”的主要原因。
——刘勇民《模糊的背影》
(4)朱先生的思想和政治立场的转向是晚年的事,以前他是相信国民政府的。
——王瑶
熟悉生字词:
乘凉
蓊蓊郁郁
独处
袅娜
霎时
脉脉
峭楞楞
梵婀玲
媛女

敛裾
Chéng
W ng
Ch
Ni o nuó
Shà

Leng
Fàn ē
Yuàn
Cháng

散文阅读 读什么?
1、主题:感情、人生、哲理、文化
2、线索
3、语言(炼字、修辞)
4、选材
为什么写
写了什么
怎么写的
为什么作者开篇就说他颇不宁静?
①有人说由于朱先生和家庭之间有很大的矛盾,所以心里颇不宁静。
②有人认为他和妻子吵了架,心里很烦闷,想去荷塘散散心,回味以前和妻子爱情的甜蜜
③有人认为是政治原因。作为文人的朱自清,他对革命没有深刻的了解,但他总是关心处于内忧外患中的中国人,所以……
《荷塘月色》创作前后朱自清文章中表露出来的情感倾向
(1)我的体力也不太成。况且妻子儿女一大家,都指望我活,也不忍丢下走自己的路。在旧时代正在崩坏,新局面尚未到来的时候,衰颓与骚动使得大家惶惶然……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不能或不愿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总得找一个依据,才可以姑作安心地过日子……我终于在国学里找着了一个题目。我在小布尔乔亚里活了三十年,我的情调、嗜好、思想、伦理与行为方式,现在都是小布尔乔亚的。……国学是我的职业,文学是我的娱乐,这便是我现在所走着的路
——《哪里走》
(2)这几天似乎有些异样,像一叶扁舟在无边的大海上,像一个猎人在无尽的森林里……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似乎在挣扎,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有明白。
——《一封信》
这只是作者的一种内心独白,
表达自己当时当地的一种心情而已
开头“这两天心里颇不宁静”一句有何作用?
①内容上:交代其漫步荷塘的缘由。
②结构上:引领全篇,是本文的文眼。
③情感上:直抒胸臆,奠定了全文的情感基调—内心不宁静。
讨论
作者的行踪是怎样的?同时,他的情感是怎么变化的?
作者的行踪是怎样的?
出家门
小径
荷塘
回家门
小径
荷塘周围的环境有什么特点 通过关键词概括
曲折的小煤屑路
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
荷塘四面的树蓊蓊郁郁的
没有月光的晚上,阴森森的
荷塘周围的环境有什么特点 通过关键词概括
曲折的小煤屑路(幽僻)
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
荷塘四面的树蓊蓊郁郁的
没有月光的晚上,阴森森的
幽静,为后面宁静的月下荷塘做铺垫。
作者在如此幽静的环境中有什么感受
“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
“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
“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为什么作者会想到六朝采莲?
“那是一个热闹的季节,也是一个风流的季节。
向往?
为什么作者会突然说“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这”是指什么?
“莲子清如水”是“怜子情如水”的谐音。
转折过渡
江南是作者的故乡
1920年,他从北京大学毕业后,在杭州、台州、温州、宁波等地任教,前后共六年。其间,参加了文学研究会,与叶圣陶、俞平伯、丰子恺、朱光潜等人志同道合,写了不少具有进步倾向的诗歌和讴歌江南秀丽山水的散文。他到清华大学任教不久,写了《我的江南》一诗,表达了他的思乡之情。就在写《荷塘月色》的同时,在《一封信》中写道:“今天吃过午饭,偶然抽出一本旧杂志来消遣,却翻着三年前S君的一封信。信里说着台州,在上海、杭州、宁波之间的台州。这真是‘我的南方’了,我正苦于想不出,这却指引我一条路,虽然只是‘一条路’而已。”
明线
游踪
暗线
情感
文章内外结构之美
作业
预习第4-6段景物描写,写一段鉴赏文字
鉴赏角度: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炼字、情感
要求:100-200字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第四段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第四段
本体
喻体
原句
相似点
荷叶
白花
(荷花)
清香
舞女的裙
一粒粒
的明珠
碧天里
的星星
渺茫的
歌声
……
……
……
……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本体--花香(嗅觉) 喻体--渺茫的歌声(听觉)
相似点:
作用:
通感
立于微风中嗅馨香(时有时无)
听远处高楼传来的歌声(时断时续)
把花香的特点写清了,生动形象。
通感
用形象的语言,把一种感官的感觉移用到另外一种感官上。又称“移觉”。
这孩子说话真甜。
听觉——味觉
红杏枝头春意闹。
视觉——听觉
钱钟书先生说:“在日常经验里,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往往可以彼此打通或交通,眼、耳、鼻、舌、身各个官能的领域可以不分界限。颜色似乎会有温度,声音似乎会有形象,冷暖似乎会有重量,气味似乎会有锋芒。”
层层的叶子中间……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更见风致了。
,“袅娜”、“羞涩”、“脉脉”将花叶拟人化、生命化了
仪态万千的娇羞风姿
拟人
月色下的荷塘
荷叶:动态美(叠词 比喻)
荷花:娇美姿态、羞色神情(拟人 排比 比喻)
荷香:时断时续、若有若无、清淡飘渺、沁人心脾(通感)
荷波:幽雅和宁静(动静结合 拟人)
荷韵:言有尽而意无穷(把所见与想象结合)
月下荷塘
比喻
拟人、博喻
比喻、通感
比喻、拟人
想象


( )
( )
( )
( )
( )
荷叶
荷花
荷香
荷波
荷韵
景物
特点
手法
田田 出水很高
像婷婷舞女的裙
零星 袅娜 羞涩
明珠 星星 美人
缕缕
渺茫的歌声似的
闪电、凝碧的波痕
脉脉、叶子更见风致
形态美 静态美 动态美
幽雅 朦胧 宁静
立足点:荷塘边
画面一
画面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ē)玲(英语violin小提琴的译音)上奏着的名曲。
第五段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ē)玲(英语violin小提琴的译音)上奏着的名曲。
第五段
为什么说“泻”“浮”二字点活了月光和雾气呢?可否用“照”替代“泻”,用“漂”替代“浮”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 在
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 起在荷塘里。




结论:
“泻”的范围广,与“流水”相照应,而且有动态美,显得生动活泼。
“照”的范围窄,不能与“流水” 相照应,有点呆板,显得不灵泛。


结论:
“浮”突出静态美,
“笼”可与之对照。
“漂”突出动态美,
“笼”不能与之对照。
( )
( )
月光
月影
如流水 静静地泻
薄薄的青雾浮起
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
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灌木的黑影 杨柳的倩影
光和影的和谐像名曲
虽是满月,却有一层淡淡的云
塘上月色
画面二




朦胧 柔和 素雅
景物
特点
手法
画面
手法:由实到虚,比喻、通感,叠词、炼字
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第六段
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叠词
1、强调对象特点
2、节奏感音韵美
第六段
叠词的使用
远远近近
高高低低
写出了树的错落有致,既开阔又有立体感,语言平实自然。
重重
阴阴
隐隐约约
传神地描述出特定环境中的景物特点,不仅写出了树木之多,而且加强了夜色的浓重气氛。
叠词叠字的运用,不仅传神地描写了事物的特征,而且照应了第二段中“蓊蓊郁郁”的树,“阴森森”的小路,读起来节奏鲜明,富有音乐美。
荷塘的四周
树梢 树上
树缝 树下
树(杨柳)
远远近近
高高低低
阴阴、乍看像烟雾般
淡雅 朦胧
疏密有致,
浓淡相宜,
明暗结合,
动静相间。
远山
灯光
蝉声
蛙声
手法: 从近到远,由上而下;比喻、叠词,
动静结合,明暗结合
画面三
景物
特点
手法
画面
小结
1.为什么写?
2.写了什么?
3.怎么写的?
学了这篇优美的散文,我们从当中学到了哪些写作方法
①写作中可以用一定的修辞来润色。(语言)
②“以动写静”法。
③“虚实相生”法。
④引用诗文可以使文章更厚重,文化底蕴更厚。
⑤现实生活经过一定的艺术加工就可以成为一篇优美的散文。
⑥圆形结构。
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