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 八年级上册 单元教学设计
第三章 中国的自然资源 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土地资源、水资源
“中国的自然资源”
/ 让教学更有效 大单元教学 | 地理学科
《中国的自然资源》单元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与课标要求
单元名称:《中国的自然资源》
教材版本与章节: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三章
教学知识点: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中国的土地资源、中国的水资源
课程标准要求:本单元教学内容主要涉及以下课程标准
·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描述中国水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和海洋资源等自然资源的主要特征,举例说明自然资源与人们生产生活的关系,认识开发、利用、保护自然资源的重要意义。
二、单元实施
单元主题:“中国的自然资源”
教学思路:
三、教材分析
自然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地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需要设置相关内容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认清我国自然资源总量大、人均少的现状,帮助学生形成保护和节约自然资源的意识。
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够“举例说明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的区别”,教材单独安排一节讲述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从什么是自然资源、自然资源的分类及特点、我国的自然资源概况等三个方面进行介绍。由于前两个问题属于自然资源的概述,因此归入黑字标题“可再生资源与非可再生资源”;我国自然资源的概况则单独用黑字标题“总量丰富,人均不足”介绍。对于本节的重点和难点“可再生和非可再生资源”,为了便于学生理解,教材设计了两组美工示意图,分别对其进行举例说明,帮助学生结合实例理解,而非停留在概念层面上,对于我国自然资源状况的概括,教材列举了几类资源的总量和人均占有量在世界中的位置,并将石油这一重要资源的现状安排在阅读材料中进行知识扩展。
土地资源是人类从事生活和生产活动的基础。中国众多的人口,对土地资源的需求,显得更为迫切。所以,在学习了自然资源分类及其特点等基础知识之后,教材把土地资源作为第一个自然资源种类进行介绍。
为了便于区分各类土地资源,把握我国土地资源的特点,教材从学生可以感知的各类土地资源的景观图入手,以增强其对我国“土地国情”的好奇心。之后,运用数据资料,同类对比我国与世界主要国家的情况,以利于学生顺理成章得出我国土地资源的类型特点。在此基础上,运用中国主要土地利用类型的分布图,进一步说明我国土地资源的分布特点。其中,尤为强调农业用地的分布特点。最后,以图文并茂的方式,说明我国土地资源存在的问题及其有效的解决措施,以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我国的土地国策。为了便于学生准确概括我国土地资源的主要特点,增强对我国不同土地资源的审美情趣,增强热爱祖国的情感,教材还把其中的重要内容设计成活动。
水资源一节中,教材包括“时空分布不均”和“合理利用与保护水资源”两部分内容,重点落实两条课程标准:“运用资料说出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点及其对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和“结合实例说出我国跨流域调水的必要性”。
在设计思路上,本节教材突出人水关系,在理解我国水资源分布的基本特征之上,强调人类活动受到的影响。内容编排思路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从时间、空间两个维度,把握我国水资源的分布特点。在时间分配上,我国水资源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大;在地区分布上,我国水资源极不均匀。第二,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使我国水旱灾害频繁:同一时间此地旱,彼地涝;同一地区此时旱,彼时涝。这一切,对各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影响。第三,解决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不均及其带来的问题,成为我国土地整治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第四,我国是一个人均水资源较少的国家,并且许多地区用水比较紧张,因此需要合理利用并节约水资源。
第三章内容结构
四、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正处于中学教育的关键阶段,他们在经过了七年级地理基础知识的学习后,已经初步建立了对地球、地图、世界地理及中国地理的基本认知框架。这一阶段的学生,思维逐渐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对地理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索欲较强,但同时也面临着学习难度增加、知识点增多等挑战。
1.知识掌握情况
地图技能:大部分学生已能较熟练地识别和使用常见的地图符号、比例尺、方向等地图要素,但在复杂地图的分析和应用上仍需加强训练。
地理概念理解:对于地理基本概念(如经纬度、气候类型、地形地貌等)有了初步的理解,但部分学生存在概念混淆、理解不透彻的情况,需通过案例分析、实践活动等方式加深理解。
区域地理知识:对世界各大洲、主要国家及中国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特征有了一定了解,但记忆较为零散,缺乏系统性和整体性的把握,需要通过综合复习和比较学习来巩固和提升。
2.学习能力
信息处理能力: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八年级学生具备一定的信息搜集和处理能力,能够利用网络资源辅助学习,但筛选有效信息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有待提高。
问题解决能力:面对地理问题,多数学生能够尝试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解决,但在复杂情境下,综合运用知识、创新思维的能力还需进一步培养。
合作学习与沟通能力:学生普遍喜欢小组合作学习模式,能够在讨论中相互启发、共同进步,但部分学生在小组中的角色定位不明确,沟通效率和效果有待提升。
3.学习态度与兴趣
学习态度:八年级学生大多对地理学科保持一定的兴趣,学习态度较为积极,但也有部分学生因学业压力增大,对地理等非主科的学习重视不够,需要教师及时引导和激励。
学习兴趣:学生对与生活实际紧密相关的地理现象和话题(如自然灾害、旅游地理、环境保护等)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教师可结合这些话题设计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五、单元目标
1.认识什么是自然资源,并能够根据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区分可再生资源与非可再生资源。(区域认知)
2.能正确认识我国的自然资源现状,树立节约和保护自然资源的行为意识。(区域认知、人地协调观)
3.从中国土地利用类型图中,找出我国农业用地、建设用地和难以利用的土地的名称,并且,能够运用数据,说明我国上地资源类型的构成特点,能够说出我国耕地、草地、林地和难以利用的土地的分布特点:能够运用中国上地利用类型图和中国土地利用类型的构成图,概括我国土地资源的主要特点,并结合土地资源利用中出现的问题,理解我国的土地国策。(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
4.举例说明土地资源对我国生产和生活的影响,初步形成算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因地制宜及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增强保护环境、资源和遵守相关法律、法规的意识,养成关心和爱护地理环境的行为习惯。(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
5.认识和理解我国水资源时间分布及空间分布的特征,并能说出其对生产、生活的影响。(区域认知、综合思维)
6.知道解决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的措施,尤其是跨流域调水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还要求学生能从生活、生产实例出发,了解合理利用与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
六、达成评价
问题的解决:
1.举例说明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的区别;
2.运用资料,说出我国土地资源的主要特点,理解我国的土地国策。
3.了解我国所面临的土地资源与环境和发展问题,初步认识土地资源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通过各种途径,感知我国的土地资源,积累丰富的上地资源表象;增强对我国“土地国情”的好奇心,提高学习土地资源的兴趣,以及对我国不同类型土地资源的审美情趣,增强热爱祖国的情感。
4.运用资料说出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点及其对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5.结合实例说出我国跨流域调水的必要性。
七、实施规划
课型安排 课时设置 课时目标 达成评价 课时作业
新授课 1课时 1.认识什么是自然资源,并能够根据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区分可再生资源与非可再生资源。(区域认知) 2.能正确认识我国的自然资源现状,树立节约和保护自然资源的行为意识。(区域认知、人地协调观) 1.举例说明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的区别; 学法大视野
新授课 1课时 1.从中国土地利用类型图中,找出我国农业用地、建设用地和难以利用的土地的名称,并且,能够运用数据,说明我国上地资源类型的构成特点,能够说出我国耕地、草地、林地和难以利用的土地的分布特点:能够运用中国上地利用类型图和中国土地利用类型的构成图,概括我国土地资源的主要特点,并结合土地资源利用中出现的问题,理解我国的土地国策。(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 2.举例说明土地资源对我国生产和生活的影响,初步形成算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因地制宜及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增强保护环境、资源和遵守相关法律、法规的意识,养成关心和爱护地理环境的行为习惯。(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 1.运用资料,说出我国土地资源的主要特点,理解我国的土地国策。 2.了解我国所面临的土地资源与环境和发展问题,初步认识土地资源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增强对我国“土地国情”的好奇心,提高学习土地资源的兴趣,以及对我国不同类型土地资源的审美情趣,增强热爱祖国的情感。 学法大视野
新授课 1课时 1.认识和理解我国水资源时间分布及空间分布的特征,并能说出其对生产、生活的影响。(区域认知、综合思维) 2.知道解决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的措施,尤其是跨流域调水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还要求学生能从生活、生产实例出发,了解合理利用与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 1.运用资料说出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点及其对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2.结合实例说出我国跨流域调水的必要性。 学法大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