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7张PPT。单元小结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一、新中国科技发展的阶段特征二、不同时期新中国的教育方针和成就第七单元三、教育与政治、经济、科技之间的关系课件43张PPT。第七单元第 19课
建国以来的重大成就识记·基础知识探究·重点难点应用·落实体验把握·命题热点探究点一探究点二考点一考点二应用创新演练见课时跟踪检测(十九)课件37张PPT。第七单元第 20课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识记·基础知识探究·重点难点应用·落实体验把握·命题热点探究点一探究点二考点一考点二应用创新演练见课时跟踪检测(二十)课件38张PPT。第七单元识记·基础知识探究·重点难点把握·命题热点应用·落实体验第 21课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探究点一探究点二考点一考点二应用创新演练见课时跟踪检测(二十一)课时跟踪检测(二十)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时间:25分钟 满分:5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32分)
1.“到1956年初……迫切需要制定一个正确领导科学和文艺工作、妥善处理各种关系的总方针。”对此,毛泽东提出( )
A.“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B.在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在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
C.文艺工作者到农场、干校“改造”,接受“再教育”
D.“坚决进行一场文化战线上的社会主义大革命”
2.毛泽东的亲笔题词,是对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指导思想的高度概括。以下四幅题词哪一幅是毛泽东为科学文化工作的题词( )
3.右图是1957年周恩来总理观看绍剧《闹天宫》后,怀抱演员小六龄童的留影。这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科学和文学艺术领域出现繁荣景象的一个缩影。出现这一繁荣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
A.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B.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C.“双百”方针的推动
D.文艺工作者积极性的高涨
4.1959年被公认为是新中国电影的第一个高峰,当年推出了《五朵金花》、《青春之歌》、《林家铺子》、《老兵新传》等一系列优秀影片,写下了新中国电影史上的光辉一页。上述影片在六十年代的命运不可能是( )
A.推向世界,步入一个辉煌时期
B.作品受到政治批判
C.基本上被各种样板戏取代
D.告别辉煌,百花凋零
5.邮票是国家的名片,还具有历史档案的功能。右图是标题为《毛主席的革命文艺路线胜利万岁》系列邮票的一张,根据所学知识,此邮票应该发行于( )
A.过渡时期 B.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
C.“文化大革命”时期 D.改革开放以来
6.下列文艺作品、电影作品、戏剧作品出现于“双百”方针提出后的是( )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7.“双百”方针遭到破坏的根本原因是( )
A.反右派斗争扩大化
B.“文化大革命”的开展
C.“左”倾错误的影响
D.学术问题被当作政治问题看待
8.“文革”结束后,清算了林彪、江青的极“左”路线,科学和文艺工作步入了又一个春天,文学艺术“又一个春天”的表现是( )
A.出现了《青春之歌》、《红日》等影片
B.出现了《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蝉的歌》等作品
C.出现了反映丰富社会生活的戏剧、电影和以改革实践为主题的文学作品
D.改编现代京剧《红灯记》、《沙家浜》等样板戏
二、非选择题(共18分)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我看这应该成为我们的方针。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
——1956年4月毛泽东在中共中央
政治局扩大会议上的讲话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之初到20世纪五六十年代,史学界就中国社会发展动力问题开展广泛讨论,出现了诸如“生产力说”“让步政策说”“阶级斗争说”等多种史学观点。
材料三 1965年《光明日报》发表青年学者孙达人《应该怎样估计“让步政策”》的文章。毛泽东十分赞赏:“现在出了个小将孙达人,写文章反对翦伯赞所谓封建地主阶级对农民实行‘让步政策’……”。“文革”中,林彪、“四人帮”的御用文人借孙达人的观点对范文澜、翦伯赞等著名史学家进行迫害批判。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党在科学文化工作中的指导方针。(2分)
(2)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史学界关于社会发展动力问题的研究上出现了多种学术观点,你如何认识当时的这种学术氛围?(4分)
(3)“文化大革命”期间,“四人帮”御用文人借孙达人的学术观点,对范文澜、翦伯赞等人的批判,实质上反映了怎样的社会思潮?造成了怎样的危害?(8分)
(4)“文革”结束后,文艺领域再次呈现繁荣景象,请举两例说明。(4分)
答 案
1.选B 注意题干中的时间“1956年”、“正确领导科学和文艺工作、妥善处理各种关系的总方针”,由此判断B项符合题意;A项是“文化大革命”结束后邓小平提出的“二为”方向;C、D两项是“文化大革命”期间极“左”思想对科学文化事业的冲击。
2.选C 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1956年毛泽东为推动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提出了“双百”方针,因此,C项“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符合题意。
3.选C “双百”方针是提倡在文学艺术、科学研究领域,有独立思考和辩论的自由,有创作和批评的自由,有发表意见和保留意见的自由。“双百”方针使人们的眼界开阔起来,思想活跃起来,学术文化各部门都显示出生机勃勃的景象。
4.选A 六十年代,“双百”方针遭到极“左”思想的干扰,作品受到政治批判,基本上被各种样板戏取代,辉煌不在,百花凋零,故A项符合题干要求。
5.选C 从邮票名称“革命文艺路线”可以推断邮票反映的是“文化大革命”时期。答案选C。
6.选A 1956年4月,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正式提出在科学文化工作中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①②③④四部作品均出现于“双百”方针提出后,体现了文学艺术的“百花齐放”。
7.选C “双百”方针遭到破坏的根本原因是党的指导思想路线受到“左”倾错误的影响。
8.选C 本题考查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注意时间限制是在“文革”后,A项是在“文革”前,B、D两项是在“文革”时期,只有C项是新时期的表现。
9.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获取信息概括能力。第(1)问直接从材料一中提取有效信息。第(2)问回答“双百”方针实施后的影响,可从对知识分子及文艺学术两方面归纳。第(3)问第一小问从“文革”的实质方面来归纳概括;第二小问可从方针、知识分子与文学艺术工作等方面概括。第(4)问只要列举“文革”后的文艺方面的成果即可。
答案:(1)艺术问题上要“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要“百家争鸣”。
(2)党和国家以“双百”方针作为指导文艺工作和科学研究工作的基本方针,它开阔了人们的视野,活跃了思想,这种思想有利于形成学术气氛相对宽松的局面,有利于知识分子学术研究的深入。
(3)实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极“左”思潮。危害:“双百”方针遭到冲击和破坏;知识分子遭到歧视和压迫;学术空气窒息,学术研究停顿。
(4)出现了以反映“文化大革命”为主题的“反思文学”“伤痕文学”;出现了反映丰富社会生活的戏剧与电影,如《许茂和他的女儿们》《被爱情遗忘的角落》等。
课时跟踪检测(二十一)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时间:25分钟 满分:5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32分)
1.下列关于1949年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表述,正确的是( )
①以老解放区新教育经验为基础 ②吸收旧教育有用经验 ③借鉴美国经验 ④将教育改变为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的新中国的人民教育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2.奖章、徽章、证章能真实地反映历史。右图为湖北省“黄陂县人民政府扫除文盲工作委员会”证章,这枚证章应制作于 ( )
A.建国初期
B.20世纪50年代末
C.“文革”时期
D.改革开放初期
3.我国已有高等院校434所,中等专业学校1 265所,普通中学1.8万所,小学168.2万所,幼儿园1.9万所,全国各类学校在校人数为1 3138.4万人,初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奠定共和国教育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这段记载应该出现在( )
A.20世纪60年代的中期 B.新中国成立之后的初期
C.三大改造完成之后 D.20世纪70年代中期
4.右面是1977年以来几个重要年份高考报考人数与录取人数统计图。导致1977年状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缓慢
B.当时我国经济发展水平较低
C.“文革”对高等教育破坏严重
D.人们对教育的重视不够
5.关于右图准考证的说法,错误的是( )
A.为此作出贡献的国家领导人主要是邓小平
B.该次考试安排在1977年底
C.该次高考是“文革”后拨乱反正的重要标志之一
D.是落实“科教兴国”战略的具体实践
6.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三个面向”的实质是( )
A. 通过教育发展提高国家和民族的竞争力
B. 教育的发展要适合本国国情
C. 教育发展需要加强国际交流
D. 教育发展需要超前性
7.在实行改革开放的同时,国家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方针,把发展科技和教育事业放在现代化建设的首位,实行的发展战略是( )
A. “科教兴国 ” B.“211工程”
C.“希望工程” D.制定了《义务教育法》
8.小明今年读高三了,其父母勉励他说:要科学规划,合理安排,努力学习,争取考上一所“211工程”大学。“211工程”大学的设立是在( )
A.1961至1963年院校调整时
B.1977年恢复高考后
C.20世纪90年代推动高等教育发展时
D.西部大开发时
二、非选择题(18分)
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是世界上最先注重发展教育的少数几个国家之一,“中国的教育体系开始时比任何其他地方的教育都较为开放和自由……可是后来由于过分强调形式主义和严格的考试评分制度,而使这种教育体系变得死板和僵化了”。19 世纪下半叶,“西学东渐”之风日盛,1898 年清政府迫于各种社会压力,开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教育改革。
材料二 高度集中这样一种特点,对于新兴的社会主义教育来说,在那种历史条件下有它的合理性。从建国初直到“文化大革命”前夕,新中国教育有了相当快的发展,为日益高涨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培养了大批人才,奠定了一个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基本框架。“文化大革命”期间,由于“左”的思想影响,教育事业遭到严重破坏,整个民族文化素质大大下降,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拉大了。
材料三 党的十二大把教育确定为“经济发展战略重点之一”,十三大提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十四大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教育改革不断向深层推进,教育事业得到新的发展。1995 年 5 月,党中央提出了科教兴国战略。
(1)根据材料一回答,“考试评分制度”指什么?“变得死板和僵化”是在什么时候?“第一次大规模的教育改革”是在哪次运动中?(6分)
(2)结合材料二回答,建国初期我国教育借鉴了哪一国家的经验?“文革”期间的教育说明了什么?(4 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我国教育发展的基本经验有哪些?(8分)
答 案
1.选D 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再认再现及分析判断问题的能力。会议决定借鉴苏联的经验而不是美国的经验,故排除③即可得出正确答案。
2.选A 新中国建立后,扫盲工作成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3.选A 题干数据说明此时已初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奠定了共和国教育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新中国成立后,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到“文化大革命”前,我国初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4.选C “文革”期间,实行群众推荐上学制度,高等院校的发展受到影响。1977年,国家恢复统一高考招生的制度,大批受“文革”影响而未能参加高考的高中生报名参加考试,而当时的高等院校的招生人数却很少,所以出现了图中所示情况。故选C项。
5.选D 该准考证颁发在1977年,而“科教兴国”是1995年提出的。所以D项错误,符合题意。
6.选A 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教育发展的“三个面向”,反映了当代教育的客观规律,为我国素质教育指明了基本方向。归根结底,其目的是为了通过教育的发展,让教育为现代化服务、加强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为未来的发展服务,最终提高国家和民族在世界上的竞争力。
7.选A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为发展科技和教育事业国家制定了“科教兴国”战略。
8.选C “211工程”是在20世纪90年代开始策划和实行的、针对中国高等教育的一项战略性政策。“211工程”的含义是“面向21世纪、重点建设100所左右的高等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的建设工程”。
9.解析:本题考查了中国不同时期的教育发展状况。第(1)问考查中国的科举制度的有关史实,难度不大。第(2)问结合新中国建立初期的“一边倒”政策和对材料的理解分析作答。第(3)问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材料,也可以加入自己的理解,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1)制度:科举制。时候:明朝采取“八股取士”以后。运动:戊戌变法。
(2)国家:苏联。说明: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是一个国家民族综合素质提高的关键。
(3)必须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方针;必须坚持教育改革;必须坚持按中国的国情办有中国特色的教育;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四有”新人;必须把尊师重教的思想落到实处。
课时跟踪检测(十九) 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
(时间:25分钟 满分:5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32分)
1.标志着中国国防力量加强,打破美、苏核垄断的事件是( )
A.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C.中近程导弹试验成功 D.秦山核电站建立
2.下图分别为我国古代嫦娥奔月的传说、敦煌莫高窟的飞天壁画、《西游记》孙悟空的腾云驾雾图,都表达了古代人们探索宇宙苍穹的愿望。我国实现飞天梦想,中国人能够实地考察宇宙苍穹的伟大壮举是( )
A.“东方红一号”卫星的发射成功
B.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
C.“神舟 5 号”载人航天飞船的发射成功
D.第一颗氢弹试爆成功
3. “‘文革’时期,虽然政治运动冲击着各项事业的发展,但在极端艰难的情况下,在党的领导下,全国人民克服重重困难,还是取得了许多重大成就。”下列各项能说明这一结论的有( )
①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②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 ③中美建交 ④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A.①② B.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4.邓小平指出:“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对邓小平这段话理解比较准确的是
( )
①核武器成为解决国际争端的根本因素 ②当代社会激烈的经济竞争和军事政治角逐,实际是科技力量的竞争 ③“两弹一星”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扩大了国际影响 ④科学技术事业的发展促进了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高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5.最能体现我国“在科技创新上抢占制高点”成就的是( )
A.杂交水稻——“南优2号”培育成功
B.发射载人航天飞船上天
C.成功研制“两弹一星”
D.“星火计划”和“211工程启动”
6.1959 年毛泽东在《七律·回韶山》中写下动人的诗句:“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下列人物中哪一位堪称为“稻菽千重浪”作出贡献的“英雄”式人物( )
A.钱学森 B.袁隆平
C.杨利伟 D.翟志刚
7.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不包括( )
8.中国以国产微处理器为基础制造出本国第一台超级计算机——“神威蓝光”。神威系统每秒能进行约1千万亿次运算,该系统采用的8 700片神威1 600微处理器是由中国的一家计算机研究所设计、制造的。下面与之有关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计算机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产物
B.中国“银河-Ⅰ号”计算机在20世纪70年代末研制成功
C.中国于1994年正式接入国际互联网
D.20世纪90年代,互联网发展为全球信息网
二、非选择题(18 分)
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4年,毛泽东主席询问苏共第一书记赫鲁晓夫能否援助中国研制核武器。赫鲁晓夫傲慢地回答:“搞核武器是很费电的,就是把中国的所有电力都投入进去也不一定够用。我们苏联有核武器就行了,用不着大家都来搞它。”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以后,美国和苏联这两个最大的核武国家曾多次对中国进行核威胁,在朝鲜战争、台海危机、试爆核武、珍宝岛冲突等一系列重大历史关头,中国的上空经常战云密布,多次承受着原子弹攻击的风险。面对威胁,毛泽东带领下的中共毫不妥协、畏缩,并最终研制出了自己的核武器。
材料三 在吸取国际相关科研成果的基础上,凭借科学有效的管理协调方式、严谨的科学态度以及艰苦创业、报效祖国的奉献精神,中国在核武器研制领域,以最少的研制经费,创造了最快的速度。1964 年 10 月 16 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材料四 中国航天事业大事记:
1970 年,“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发射卫星的国家。
1990 年,中国自行研制的“长征三号”运载火箭把美国制造的“亚洲 1 号”通信卫星送入预定的轨道,中国进入国际商业卫星发射服务市场。
2003 年,“神舟五号”飞船升空。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1)依据材料一、二、三,概括我国自主研制原子弹成功的原因。(8分)
(2)20 世纪六七十年代到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中国航天科技发展的国际格局和国内经济体制发生了什么变化?(4分)
(3)结合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列出科技发展需要的条件,分析科技发展与经济建设、国家地位之间的关系。(6 分)
答 案
1.选A 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核电站属于核能源的和平利用,不属于国防力量;中近程导弹和“东方红一号”也不属于核研究范畴。打破核垄断的是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2.选C 解答本题要紧扣“实现飞天梦想”“实地考查宇宙苍穹的伟大壮举。”“神舟5号”载人航天飞船发射成功,实现了中国人的飞天梦想。
3.选B “文革”时期是指1966~1976年。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是1964年,中美建交是1979年,排除①③两项。B项正确。
4.选C 核战争没有胜利者,核武器不是解决争端的根本因素,但发展核武器意味着一定程度上的核平衡,对制止战争起到一定作用,故排除①即可。
5.选A “在科技创新上抢占制高点”意即在世界上是最早、最领先的,四个选项中只有杂交水稻——“南优2号”的培育成功符合这一条件。
6.选B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袁隆平致力于培育杂交水稻,为农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7.选A 克隆羊多利是英国科学家在克隆技术方面的研究成果,与中国无关,故选A项。
8.选B 中国“银河-Ⅰ号”计算机是在1983年研制出来的,不是在20世纪70年代末,故B项符合题意。
9.解析:第(1)问注意结合材料进行概括。第(2)问注意不能只分析国际经济政治格局变化这一因素。第(3)问是开放性试题,解答时注意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答案:(1)苏联不肯援助我国研制原子弹;美国和苏联对中国的核威胁;加强国防和维护国家安全的需要(或中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需要);我国科研人员在吸取国际相关科研成果的基础上艰苦创业、自力更生。
(2)国际格局:由美苏冷战(两极对峙)到两极格局瓦解,多极化趋势出现。国内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3)条件:领导重视,决策科学,科研人员的努力,大量经费的投入,教育水平提高等。关系:科技发展决定了经济建设和发展的速度,同时它的发展又依靠经济这一物质基础的发展;科技发展增强了国家的综合国力,提升了国际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