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体育与健康 跳绳说课课件(共1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小学体育与健康 跳绳说课课件(共17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590.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体育与健康
更新时间 2024-08-20 13:55:3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7张PPT)
小学体育教学设计
双人合作跳绳— 四年级 水平二
一、指导思想:
根据新课标,本课以“立德树人、育人为本、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以体现“教会、勤练、常赛”为要求,努力构建“健康知识+基本运动技能+专项运动技能”的教学模式,以学定教,全面发展学生,帮助学生在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提高学生相互合作能力,培养学生终身体育发展的意识。
二、教材分析:
跳绳是小学生非常喜欢的一项体育运动,对发展学生弹跳力、灵敏性、协调性等身体素质有积极作用,经常进行跳绳练习,可以提高反应力和心肺功能,本单元教学共分为三课时,本次课为第一次课时。
三、学情分析:
小学四年级,水平二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跳绳方法,在跳绳课上会看到学生用各种方法进行跳绳,他们的组织纪律性较强,学生的协调性、柔韧性发展较好,思维也比较活跃,但下肢力量较弱,注意力时间也不长,下肢力量、团队合作精神有待提高,针对这些特点,结合本课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得到锻炼。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初步掌握双人合作跳绳的技能方法。
2、过程与方法:在练习中,让85%以上的学生能够初步掌握两人合作跳的动作要领,发展学生弹跳力、协调能力和灵敏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练习,培养学生相互合作,顽强拼搏、超越自我等良好意志品质。
五、教学重、难点:
重点:双人合作跳绳时两人的合作配合。
难点:学生合作意识的培养。
六、教法与学法:
教法: 主要采用讲解法、示范法、讨论法、游戏法、竞赛法等方法,来逐步提高学生两人合作跳绳的技术,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学法: 主要采用情景教学法、体验法、对比法、展示法、自主学习法、合作学习法、评价学习法等方法,让学生在运动中得到锻炼,从锻炼中获得快乐。
七、场地器材:
器材:跳绳若干、录音机一台
场地:运动场
八、教学过程:
开始部分:队列队形和课堂常规,让学生明白课堂纪律与要求,为接下来的课堂做好铺垫。
准备部分:1、趣味性慢跑热身:学生一路纵队跟随教师成龙卷风式慢跑热身。
2、绳操: 共五节:伸展运动、体侧运动、体转运动、腹背运动、跳跃运动,每个练习次数4×8拍。教师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进入到动感课堂的情景当中,然后用音乐点燃学生的热情,让学生在音乐的节奏下做绳操,让学生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并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练习的积极性。
基本部分:
1、复习并脚跳绳:向前摇绳、向后摇绳各跳20个
2、复习双人合作带人跳绳
要点:用前脚掌起跳和落地,切记不可用全脚或脚跟落地,以免脑部受到震动,当跃起在空中时,不要极度弯曲身体,而成为自然弯曲的姿势,跳绳时呼吸要自然、有节奏。双人合作带人跳练习20次,学生听老师口令统一进行练习。
3、双人合作并排跳绳
教师讲解示范双人合作并排跳绳的动作要领(动作要领:两人面对面站立,同侧手握绳,将绳放于体前,其中一人喊:“开始”后,两人同时摇绳,两人先后跳进绳内,连续跳多次,按规定次数,跳完交换位置,熟练后两人同时并排跳)。学生根据老师的要求进行练习双人合作并排跳,教师巡视并指导学生,找出优秀学生表演。小组内学生互比,选出代表本组的一对选手进行比赛。
双人合作跳练习
要求:两人要节奏一致,成功进行合作跳的练习。
4、游戏:跳绳接力
教师讲解跳绳接力游戏内容及规则:首先将全班学生分为四组,每组安排一个小裁判在折返点给比赛同学数数;然后各组比赛学生快速跑到折返点的位置,原地跳绳10次,放下跳绳再返回队伍,与下一名学生击掌接力,依次类推,哪组学生先跑完,那组获胜。学生仔细听讲游戏规则及内容。比赛开始,评出胜利组。
5、专项素质训练
专项训练共六节:屈臂后踢腿、交叉跳、前后跳、踢毽子、胯下击掌、原地小碎步,每个练习次数4×8拍。
结束部分:
学生跟随老师一起做放松操,最后教师引导学生谈感受,并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进行小结,归还器材,师生行礼。
九、运动负荷预计:
1、学生心理状况预测:根据本课特点,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学生学习情绪高涨,并能在练习中获得愉悦的心理体验和情感交流。
2、预计平均负荷:120-130次/分钟,练习密度50-65%。
十、教学评价:
1、通过本节课学生对双人合作跳绳的基本技能掌握的较好。整堂课以双人合作为主,开发学生之间的合作意识,并通过实践找到双人合作跳绳的动作方法和技巧,并在此过程中达到合作创新、提高体能和技能的目的。
2、本课各环节的设置紧扣教学目标,在辅助练习阶段均是围绕主教材的教学目标进行的适应性练习,目的是循序渐进的为学生学习主教材做好铺垫。
3. 充分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重视学生情绪体验,合理控制运动负荷。
谢谢您的观看!
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