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课堂】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七单元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同步探究学案(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高效课堂】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七单元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同步探究学案(含答案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54.1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8-20 22:00:1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历史学科
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同步探究学案
1.知道《中国土地法大纲》和土地改革总路线;
2.知道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的基本史实;
3.分析理解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与三大战役胜利进行的关系
(一)自主预习
(一) 解放区的土地改革★★★★★必考
1、政策调整:将抗日战争时期的减租减息政策改为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
2、法令文件:
(1)颁布:1947年,中国共产党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
(2)内容: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按照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3、总路线: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发展农业生产。
4、结果:解放区的土地改革历时一年多顺利完成,广大农民分得了土地、房屋、粮食和衣物。
5、改革意义:使农村的阶级关系和土地占有状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
(二)战略进攻:1947年夏,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千里挺进大别山,直接威胁到南京、武汉,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必考
(三)三大战役和南京解放
1.战略决战:三大战役★★★★★必考
名称 指挥员 参战部队 主要城市 影响 意义
辽沈 战役 林彪、罗荣桓 东北解放军 锦州、长春、沈阳 解放东北全境 三大战役中,国民党的主力基本被消灭,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淮海 战役 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 中原解放军 华东解放军 徐州、 解放了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广大地区
平津 战役 林彪、罗荣桓、聂荣臻 东北解放军 华北解放军 北平、天津 (傅作义接受和平改编) 北平和平解放,华北全境基本解放
2.胜利:渡江战役
(1)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分三路强渡长江。1949年4月23日占领南京
(2)意义: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国民党残余势力退往台湾。
(四)解放战争取得胜利的原因:★★★★★必考
1、抗战胜利后,国民党违背民意,统治腐朽,坚持独裁,发动内战,失去民心;而中国共产党努力争取和平与民主,是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代表,得到了人民的拥护与支持。
2、人民解放战争中有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3、人民解放军作战英勇顽强,有正确的战略战术
(二)预习反馈
列出预习中的问题清单或列出困惑、读不懂的内容。
阅读材料,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探究问题。
黄河——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一朵黄河浪花,就是一段中国故事;一条泱泱大河,承载了一部中华春秋。
材料一 卢沟桥事变爆发后,1937年7月9日,彭德怀、贺龙、刘伯承等发出通电提出,我全体“为抗日前锋,与日寇决一死战”。此后,八路军第一一五师主力、第一二〇师、第一二九师渡黄河东进,开赴华北抗日前线。八路军总部进入山西境内,开始指挥八路军各部队展开新的战斗。11月,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初步形成。此后,晋西北、大青山、晋冀豫、山东、冀鲁豫等抗日根据地纷纷建立。相持阶段到来后,日军将侵华战争的重心指向华北敌后战场,八路军成为华北抗战主力军。
——摘编自《中国人民解放军简史》
(1)据材料一,指出八路军“渡黄河东进”作战的对象。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八路军在军事上为抗日战争胜利作出重大贡献的史实。
材料二 解放战争进行一年后,战争形势发生了有利于革命力量的变化。1947年6月30日晚,刘邓大军12万余人突破黄河天险,由此揭开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8月,陈谢大军完成在豫陕鄂边地区的战略展开,9月,陈粟大军越过陇海路南下,完成了豫皖苏的战略展开。其他战场的人民解放军也逐渐转入反攻,刘邓、陈谢、陈粟三路大军在中原地区展开,纵横驰骋于江淮河汉之问,使这一地区成为人民解放军夺取全国胜利的前进基地。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历史》
(2)据材料二,指出刘邓大军“突破黄河天险”的背景。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解放军三路大军挺进中原对人民解放战争走向胜利有哪些作用。
(3)综合上述材料和问题,归纳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完成的历史任务。
(一)达标测评
1.1948年11月16日,毛泽东致电总前委:“此战胜利,不但长江以北局面大定,即全国局面亦可基本上解决。”“此战”为( )
A.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
2.“到1948年秋,双方的力量对比已经完全颠倒过来了。……国内战争中最后一场大规模军事行功是攻占南京--国民党统治中心的战斗……部队渡过长江,取得了最后胜利。”材料中的“战争”指的是( )
A.北伐战争 B.抗美援朝战争
C.抗日战争 D.人民解放战争
3.淮海战役期间,豫西区出动民工16万人、担架1.7万副、大小车3.4万辆、牲口2500头。风雪泥泞的陈官庄一带,成千上万的民工冒着严寒,把数千万斤粮食及其他物资转运到前线。材料强调了( )
A.人民解放军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 B.土地革命激发了民众革命积极性
C.国民党已失去在全国的统治地位 D.人民群众对淮海战役的巨大支持
4.“手推小车吱嘎吱嘎响,大家忙着送军粮。鸡还没有叫,天还没有亮,起早摸黑赶着上前方。不怕粮车重又重,不怕路儿长又长,解放军吃饱有力量,打呀嘛打胜仗!”这是1948年流传于安徽的一首小调。据此分析,解放战争取得胜利的原因之一是( )
A.中国共产党战略决策英明 B.解放军作战勇猛
C.日本发动的是非正义战争 D.人民群众的支持
5.如图这一段材料描写的应该是( )
1949年1月1日,在商丘以南十几公里处的张菜园村,刘伯承、陈毅去西柏坡向中央汇报工作尚未返回,粟裕、谭震林正在前线指挥围歼作战,邓小平一人坐镇总前委,指挥前方作战,处理各种电文、报告。
A.淮海战役 B.辽沈战役 C.红军长征 D.渡江战役
6.三大战役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150多万人,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被消灭,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其中,使华北全境基本解放的是( )
A.孟良崮战役的胜利 B.辽沈战役的胜利
C.淮海战役的胜利 D.平津战役的胜利
7.下列历史图像记录的重大事件是( )

A.平型关大捷 B.跃进大别山 C.三大战役 D.渡江战役
8.1949年3月,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某次会议中指出: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向城市。提醒全党“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这次会议是( )
A.中共二大 B.遵义会议
C.中共七大 D.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9.在这场关乎中国前途命运的大决放中,国民党军以的主力基本被我军消灭,国民党方面完全失去了进攻的能力。材料描述的是( )
A.井冈山会师 B.三大战役 C.百团大战 D.红军长征
10.下图是电影《大决战》的宣传海报。它全景式地展现了解放战争时期三大战役的历史全貌,这三大战役是( )
A.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
B.辽沈战役、平津战役、渡江战役
C.淮海战役、渡江战役、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辽沈战役、淮海战役
(二)提升训练
11.从国共内战全面爆发到新中国成立,时隔仅有三年零三个月。如此之快的转变,无论是共产党、国民党,还是国际社会,都没有预料到。
材料一 1947年在晋冀鲁豫解放区华北大学任教的美国人韩丁,在观察了土改后的农村社会后说:“中国革命创造了一整套新的词汇,其中一个重要的词就是“翻身”。……对于全国几亿无地和少地的农民来说,这意味着站起来,打碎地主的枷锁,获得土地、牲畜、农具和房屋,但它的意义远不止于此。……它意味着进入一个新世界。”
材料二 美国学者易劳逸在分析了国共两党的农村政策后讲:“国民党在农村的失败——当局无能力保证农民的土地、安全和食物——极大地削弱了农民对政府的尊敬。这就意味着政府正失去合法性。沉重而频繁征收的苛捐杂税、腐败、绝大部分官员所显示出来的倾向地主阶级反对佃农的偏见,所有这些都削弱了政府的权威和主张合法行动的传统的社会价值。结果,农民们不是非难,就是躲避征税和征兵官员。”
材料三 解放战争期间流行于解放区的民谣:“最后一碗米饭用来做军粮,最后一尺布用来缝制军装,最后的老棉被盖在担架上,最后的亲骨肉送到战场上。”
抗战胜利以后流行于国统区的民谣:“盼中央,望中央,中央来了更遭殃;想老蒋,盼老蒋,老蒋来了米面涨。”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谢春涛《历史的轨迹——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
材料四 “今天是中华民国诞生三十八年纪念日,又是元旦,我们住在首都南京,已临着兵火的边缘。……共军除军事威胁外,更扩大其心战与传统之攻势。一般丧失斗志的将领及寡廉鲜耻的官僚政客,或准备逃亡避祸,或准备靠拢投降,或传播共党“和谈”烟幕。”
——蒋经国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据以上材料,分析中国共产党取得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
(2)不同的史料具有不同的历史价值。对于分析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有同学认为材料一更有价值,有同学认为材料三更有价值。你认为这两则材料中,哪一则材料更有价值呢?试加以说明。
1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它是远方地平线上已经看得见桅杆的那一航轮船,是挣脱母腹的婴儿的第一声啼哭,是林中的响箭,是报春的惊雷。”
——鲁迅对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咏赞
材料二 这次会议解决了中国共产党面对的一个根本问题:究竟一切按“左”倾教条主义的指挥行事,还是独立自主地从中国国情出发走自己的路。会后,党和红军立刻呈现全新的面貌,显现出强大的生机和活力,四渡赤水,直入云南,抢渡金沙江和大渡河,同红四方面军会和,挥师北上,到达陕北,取得长征的胜利。
——金冲及的《党的历史上的转折点》
材料三 内战爆发时国共双方的力量对比
国民党 共产党
拥有军队 430万人 130万人
武器装备 接收100万日军的装备,取得美国大量武器 基本上是步枪
拥有人口 3亿多 1亿多
拥有地区 大城市、绝大部分铁路交通线 小城镇、乡村、偏远地区
(1)根据材料一,中国共产党诞生于哪一年?鲁迅为什么说它“是挣脱母腹的婴儿的第一声啼哭”?
(2)材料二中这次会议指的是什么会议?红军长征取得了最后胜利,先烈们用生命和鲜血铸就的长征精神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共产党能打败国民党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其关键因素是什么?
(一)课后反思:
本节课我学会了:
本节课存在的问题:
把本节课所学知识画出思维导图
参考答案
一、合作探究
(1)日本侵略者
平型关大捷百团大战
(2)战争形势有了革命性力量变化
拉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有利于扭转战局,变被动为主动;构建前沿阵地,为全国胜利打下基础。
(3)打败日本侵略者,赢得民族独立;赢得解放战争胜利,推翻国民党独裁统治;建立新中国,取得反帝反封民主革命的彻底胜利。
【详解】(1)根据材料一“卢沟桥事变爆发后,1937年7月9日,彭德怀、贺龙、刘伯承等发出通电提出,我全体‘为抗日前锋,与日寇决一死战’。此后,八路军第一一五师主力、第一二〇师、第一二九师渡黄河东进,开赴华北抗日前线。八路军总部进入山西境内,开始指挥八路军各部队展开新的战斗。11月,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初步形成。此后,晋西北、大青山、晋冀豫、山东、冀鲁豫等抗日根据地纷纷建立。相持阶段到来后,日军将侵华战争的重心指向华北敌后战场,八路军成为华北抗战主力军。”并结合所学可知,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又称“七七事变”),中国全民族的抗日战争开始了。故材料中八路军“渡黄河东进”作战的对象是日本侵略者。八路军在军事上为抗日战争胜利作出重大贡献的史实有:1937年的平型关大捷,平型关大捷是全民族抗战爆发后中国军队主动对日作战取得的第一个重大胜利,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1940年的百团大战,百团大战历时数月,战果辉煌,有力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振奋了全国人民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
(2)根据材料二“ 解放战争进行一年后,战争形势发生了有利于革命力量的变化。1947年6月30日晚,刘邓大军12万余人突破黄河天险,由此揭开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8月,陈谢大军完成在豫陕鄂边地区的战略展开,9月,陈粟大军越过陇海路南下,完成了豫皖苏的战略展开。其他战场的人民解放军也逐渐转入反攻,刘邓、陈谢、陈粟三路大军在中原地区展开,纵横驰骋于江淮河汉之问,使这一地区成为人民解放军夺取全国胜利的前进基地。”可知,刘邓大军“突破黄河天险”的背景是战争形势发生了有利于革命力量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解放军三路大军挺进中原拉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有利于扭转战局,变被动为主动;构建前沿阵地,为全国胜利打下基础。
(3)综合上述材料和问题并结合所学可知,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的历史任务是打败日本侵略者,赢得民族独立;赢得解放战争胜利,推翻国民党独裁统治;建立新中国,取得反帝反封民主革命的彻底胜利。
课堂达标
1.B
【详解】根据材料“1948年11月16日,毛泽东致电总前委:‘此战胜利,不但长江以北局面大定,即全国局面亦可基本上解决。’”和所学可知,淮海战役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原野战军和华东野战军以及其他军区部队与地方武装,于1948年11月6日至翌年1月10日,在以徐州为中心的广大区域内,对国民党军进行的一次大规模战略性进攻战役,使国民党在长江以北的精锐部队基本被歼灭,为解放全中国奠定了胜利基础,B项正确;辽沈战役于1948年9月12日开始,同年11月2日结束,排除A项;平津战役发生于1948年11月29日——1949年1月31日,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具有决定意义的三大战役的最后一个战役,排除C项;渡江战役发生在1949年4月,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2.D
【详解】据题干“1948年秋”“攻占南京”“渡过长江”和所学知识可知,“战争”与人民解放战争有关。1948年秋至1949年1月,人民解放军先后发动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与国民党军队进行战略决战,基本消灭国民党军队主力,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发动渡江战役,攻占南京,推翻了国民党在大陆的反动统治,D项正确;北伐战争发生于1926年至1928年,排除A项;抗美援朝战争发生于1950年至1953年,排除B项;抗日战争发生于1931年至1945年,排除C项。故选D项。
3.D
【详解】根据题干“淮海战役期间,豫西区出动民工16万人、担架1.7万副、大小车3.4万辆、牲口2500头。风雪泥泞的陈官庄一带,成千上万的民工冒着严寒,把数千万斤粮食及其他物资转运到前线”可知,人民群众为前线提供了强有力的人力、物力的保障,体现了人民群众对淮海战役的巨大支持,D项正确;题干没有涉及人民解放军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排除A项;题干主要体现了人民群众为前线提供了强有力的人力、物力的保障,没有涉及土地革命,排除B项;国民党失去在大陆的统治地位是在人民解放军渡江战役解放南京以后,与题干材料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4.D
【详解】依据题干材料信息“大家忙着送军粮”“解放军”“1948年”“打呀嘛打胜仗”可知,人民群众支援解放军,结合所学可知,1948年解放战争进入战略决战阶段,人民群众给予了大力支援,成为解放战争胜利的一个重要原因,D项正确。“战略决策英明”“解放军作战勇猛”是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但在材料中均未体现,排除AB项;C项与题干材料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5.A
【详解】提取题干关键信息“1949年1月1日”“粟裕、谭震林……指挥围歼作战”“邓小平……指挥前方作战”,结合所学知识,1948年11月至1949年1月,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等指挥人民解放军以徐州为中心的广大地区发起淮海战役,歼灭大量敌军。可见,题干材料描述的是淮海战役,A项正确;辽沈战役发生于1948年9月至11月,指挥是林彪、罗荣桓,排除B项;红军长征发生于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排除C项;渡江战役发生于1949年4月21日至4月23日,排除D项。故选A项。
6.D
【详解】根据题干材料“使华北全境基本解放。”根据所学知识可知, 1948年11月29日 至 1949年1月31日,平津战役历时64天,人民解放军伤亡3.9万人,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一个战略集团52万余人(内改编25万人),基本上解放了华北全境,D项正确;孟良崮战役全歼国民党“五大主力之首”的国民革命军整编第七十四师,一举扭转了华东战局,排除A项;辽沈战役的胜利基本上解放了东北全境,排除B项。淮海战役使国民党在中原和华东战场上的精锐师团丧失殆尽,长江中下游以北广大地区被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排除C项;故选D项。
7.C
【详解】根据材料“解放军冲向锦州城”,是锦州会战,是辽沈战役的第一阶段;用小推车运送物资场景发生在淮海战役中;“解放军向天津守军发起猛攻”发生在天津战役中,天津战役是平津战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是战略决战三大战役,C项正确;平型关大捷发生在抗日战争中,排除A项;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揭开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排除B项;渡江战役发生在战略决战后,人民解放军强渡长江,解放了南京,排除D项。故选C项。
8.D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即将取得全国胜利的前夕,经过充分准备,中国共产党于1949年在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召开了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会上毛泽东指出“党的工作重心必须由乡村转移到城市”、“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D项正确;中共二大是在1922年7月召开的,排除A项;遵义会议是在1935年召开的,排除B项;中共七大是在1945年召开的,排除C项。故选D项。
9.B
【详解】根据题干材料“在这场关乎中国前途命运的大决放中,国民党军以的主力基本被我军消灭,国民党方面完全失去了进攻的能力。”可知,题干材料反映的是三大战役。三大战役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150多万人,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被消灭,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B项正确;井冈山会师使得根据地不断巩固和扩大,排除A项;百团大战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的对日作战,排除C项;长征的胜利,为中国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奠定了基础,加速了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排除D项。故选B项。
10.A
【详解】根据题干“《大决战》”结合所学可知,1947年夏,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强渡黄河,千里挺进大别山,直接威胁南京、武汉,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经过连续作战,人民解放军先后歼灭国民党军精锐200多万,迫使国民党军队主力退守沈阳、北平、徐州等孤城,被动防御作战。中共中央认为战略决战的时机已经成熟,于是发起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A项正确;渡江战役在战略决战之后,排除BCD项。故选A项。
11.(1)胜利原因:
材料一: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成功实行了土地改革;
材料二:国民党失败的农村政策导致了农民的反对;
材料三:解放区人民支持共产党,国统区老百姓不支持国民党;
材料四:中国共产党在取得军事优势的同时,加强政治宣传攻势,使国民党将领和官员斗志丧失,人心涣散。
(2)认为材料一更有价值:韩丁在当时当地亲自观察解放区土改后说的话是接近历史真实的,他是历史的亲历者。
认为材料三更有价值:当时流行的民谣代表了广大老百姓对现实的普遍心声,是历史真实的反映。
【详解】(1)原因:根据材料一“于全国几亿无地和少地的农民来说,这意味着站起来,打碎地主的枷锁,获得土地、牲畜、农具和房屋”分析可知,共产党领导土地改革,得到农民的支持;根据材料二“沉重而频繁征收的苛捐杂税、腐败”等信息分析可知,国民党失败的农村政策导致了农民的反对;根据材料三民谣“最后一碗米饭用来做军粮,最后一尺布用来缝制军装,最后的老棉被盖在担架上,最后的亲骨肉送到战场上。”可知,解放区人民支持共产党;根据材料三民谣“盼中央,望中央,中央来了更遭殃;想老蒋,盼老蒋,老蒋来了米面涨。”可知,国统区老百姓不支持国民党;根据材料四“一般丧失斗志的将领及寡廉鲜耻的官僚政客,或准备逃亡避祸,或准备靠拢投降,或传播共党‘和谈’烟幕”分析可知,中国共产党在取得军事优势的同时,加强政治宣传攻势,使国民党将领和官员斗志丧失,人心涣散。
(2)本题属于开放题,要抓住史料的价值分析即可。
认为材料一更有价值:韩丁在当时当地亲自观察解放区土改后说的话是接近历史真实的,他是历史的亲历者。
认为材料三更有价值:当时流行的民谣代表了广大老百姓对现实的普遍心声,是历史真实的反映。
12.(1)1921年;原因: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
(2)会议:遵义会议;长征精神:坚定信念、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充满信心、不畏艰险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百折不挠、排队万难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众志成城、团结协作、顾全大局的集体主义精神。
(3)主要原因: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正确的战略战术,人民群众的支持,解放军的英勇善战;关键因素:人民群众的支持;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永远跟党走;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着广大人民群众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言之成理即可)
【详解】(1)根据材料“它是远方地平线上已经看得见桅杆的那一航轮船,是挣脱母腹的婴儿的第一声啼哭,是林中的响箭,是报春的惊雷。”,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于1921年7月23日至31日在上海法租界贝勒路树德里3号(后称望志路106号,现改兴业路76号)和浙江嘉兴南湖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原因:根据所学可知,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
(2)根据材料二“究竟一切按‘左’倾教条主义的指挥行事,还是独立自主地从中国国情出发走自己的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遵义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机会主义路线在党中央的统治,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新的中央正确领导,把党的路线转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轨道上来,所以材料二中这次会议指的是遵义会议。长征精神:根据所学可知,遵义会议是指1935年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贵州遵义召开的独立自主地解决中国革命问题的一次极其重要的扩大会议。遵义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机会主义路线在党中央的统治,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新的中央正确领导,把党的路线转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轨道上来。遵义会议在中国革命的危急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我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列主义基本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会议。它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的党走上成熟的党的标志。所以,先烈们用生命和鲜血铸就的长征精神是坚定信念、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充满信心、不畏艰险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百折不挠、排队万难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众志成城、团结协作、顾全大局的集体主义精神。
(3)根据材料三“内战爆发时国共双方的力量对比”表格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围绕共产党成立以来为国家、民族所作出的努力及民心的向背作答,言之成理即可。共产党能打败国民党的主要原因有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正确的战略战术,人民群众的支持,解放军的英勇善战,关键因素:根据所学可知,关键因素是人民群众的支持;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永远跟党走;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着广大人民群众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