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历史学科
第25课 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 同步探究学案
1.概述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几个阶段,特征及其原因;
2.知道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
3.理解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特点。
(一)自主预习
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必考
阶段 时 间 原 因 特 点
产生 19世纪六七十年代 洋务运动刺激了民族工业的产生 1.总体比较落后,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差; 2.主要集中在轻工业部门,重工业基础薄弱; 3.地区分布不平衡,主要集中在上海、武汉等沿海沿江的大城市
初步 发展 甲午中日战争后 ①外国人在华开办工厂、开采矿山的刺激;②状元实业家张謇回乡创办大生纱厂,带动了许多中国人走上了“实业救国”的道路。
“短暂的春天”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 ①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鼓励发展实业; ②“一战”期间,西方列强忙于欧洲战事,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再度 受挫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 ①“一战”后帝国主义经济势力卷土重来; ②国民党统治时期,帝国主义、封建主义 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压迫。
著名 企业家 张謇(状元实业家,大生纱厂);荣宗敬和荣德生——荣氏兄弟(纺织业和面粉业);卢作孚;侯德榜(侯氏制碱法的创始人)
启示: 实现国家独立、民族解放是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根本前提和根本保障★★
二、社会生活的变化
(一)近代交通事业:
1、19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发明的火车、轮船、电车、汽车、飞机等传入中国。
2、作用:方便了人们的出行,促进了商品的流通,改变了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二)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的变化
1、辛亥革命后,剪辫、易服、禁缠足、改礼节、改称呼,体现出自由平等的新风尚;
2、人们的饮食、服饰、婚丧以及休闲娱乐方式日益开放,出现了崇洋逐新的趋向。
(三)特点: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是不平衡的;总体上看,呈现出新旧并呈、多元发展的特征。
(二)预习反馈
列出预习中的问题清单或列出困惑、读不懂的内容。
时代之“变”
纵观中国历史发展,发生了多次变革。小明对此产生了兴趣,找到了以下这些材料。
材料一:战国商鞅方量左侧刻有铭文:“(秦孝公)十八年,齐率卿大夫众来聘,冬十二月乙酉,大良造鞅,爰积十六尊(寸)五分尊(寸)壹为升。”
材料二:嗣后中外大小诸臣,自王公以及士庶,各宜努力向上,发愤为雄,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救空疏迂谬之弊。
——光绪“明定国是”诏书,1898年
材料三:
辛亥革命后军警为行人剪辫子
材料四:
宣传《中国土地法大纲》
(1)通过小明搜集的材料一,商鞅变法采取了什么措施?根据所学,请再补充一例中国古代重要的变法或改革。
(2)小明想要将整理的资料写成微信推送,向大家介绍中国的重要变革,他尝试着为材料二所反映的戊戌变法写了一段说明。请你按照示例为材料三写一段说明。
示例: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使先进的中国人认识到,单凭引进外国器物已不足以挽救民族危亡。康有为等仁人志士发起了旨在学习西方制度的戊戌变法。虽然这次变法以失败告终,但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
(3)请结合上述材料,帮助小明一起从时代特征的视角撰写一份以“改革”为主题的微信推送稿。
(一)达标测评
1.观察下图,可以看出当时的天津( )
清末天津电车开行
A.交通工具多样 B.餐饮行业发达
C.基础设施完善 D.住房条件优越
2.炎炎夏日,近代上海的人们既可以在家享受电风扇带来的清凉,也可以“携手提胜利原唱唱机”寻一处清凉之地,或乘车“兜风纳凉”。这表明近代上海( )
A.交通工具多样化 B.通讯工具便捷化
C.社会生活近代化 D.思想观念多元化
3.下图所示的是1921年上海电话局的女话务员,这表明近代中国( )
A.男女社会地位趋向平等 B.妇女社会地位极大提高
C.人们生活方式发生改变 D.社会劳动力量严重匮乏
4.如图是八年一班历史学习小组制作的思维导图,根据内容,方框中应填写( )
A.思想观念转变 B.社会生活变迁 C.民族共同繁荣 D.外交事业发展
5.在19世纪下半叶的上海,运动性、观赏性的活动除了中国传统的庙会以外,还有西方人每年春秋两次的赛马大会,时常举行的“水龙”表演(消防演习),以及打弹子球等体育活动。这说明当时的上海社会( )
A.体现出新旧并呈的特征 B.娱乐活动的阶级差异性
C.体现出自由平等的风尚 D.消防治安管理的规范化
6.1981年1月8日,《市场报》刊登了一则关于数学老师丁乃钧的征婚广告(如图),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一个公开征婚启事,在当时全国引起巨大反响。这反映了( )
A.改革推动社会风气变化 B.改革深入发展成效显著
C.报刊成为征婚主要手段 D.经济发展影响精神追求
7.1929年,国民政府颁布《服制条例》,将中山装规定为男公务员制服,将旗袍列为女子礼服,这对近代服饰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材料说明影响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因素是( )
A.先进人物的提倡 B.西方列强的侵略
C.政府政策的推动 D.改革开放的发展
8.国民政府通过与列强的交涉,到1934年基本实现了关税自主。在1927年以前,外国货物在中国的实际进口关税率只有4%,1931年则提高了10%,1932年提高了20%,1934年更是达到了25%,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前的1936年,成为民国史上各项经济指标最好的一年。由此可知,国民政府统治前期( )
A.中国在对外贸易中保持顺差 B.中国与世界市场的联系已日益密切
C.列强已放弃了对华经济侵略 D.民族工业发展受到一定程度的保护
9.中华民国建立后,中国民族工业迅速发展。伴随着群众性的反帝爱国斗争,一批民族企业迅速壮大起来。关于这一时期民族工业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因反对“二十一条”掀起的抵制日货运动,民族资本主义迎来“短暂的春天”
B.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并获取极大的政治权力
C.产业工人的人数也急剧增加,有利于中国共产党开展工人运动
D.具有以轻工业为主、发展不平衡、分布相对均衡等特点
10.《辛丑条约》签订后,列强加强控制我国国民经济命脉。针对列强以极低价格侵占中国矿场的现象,1907—1911年清政府采取举措,陆续收回列强在山西、山东、安徽等地的部分矿场。清政府的举措( )
A.有利于近代民族工业发展 B.开启了中国经济近代化进程
C.推动了实业救国思潮兴起 D.均衡了中国工业的地域布局
(二)提升训练
11.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在艰难的环境中求生存,图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国家财政收入不增加,军事工业便不可能发展。而国家要增加财政收入,必须首先使国家富起来。在这种形势下洋务派提出“欲自强先求富”,强调以“富”为基础和“兴办民用工业以求富”的主张.……但因为企业受到清王朝及官僚的控制,其生产规模、利润分割要听命于清王朝。
——赵德馨著《中国近现代经济史:1842-1949》
材料二:通州之设纱厂,为通州民生计,亦即为中国利源计。通(通州)产之棉,力耕丝长,冠绝亚洲,为日厂之所必需,……今厂(大生纱厂)工已毕,纱机已开,凡我共事之人,既各任一事以专责成。
——摘自《大生纱厂厂约》
材料三: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举出两例洋务派为了“求富”而创办的民用工业。
(2)材料二中“大生纱厂”的创办者是谁?依据材料二,说明该实业家创办“大生纱厂”的主要目的。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于何时?图二中工业水平发展最高峰称为什么?
(4)请概括我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
1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积弱由于患贫,西洋方圆千里、数百里之国,岁入财赋以数万万计,无非取资于煤铁五金之矿,铁路、电报、信局、丁口等税。审度时势,若不早图变计,择其至要者逐渐仿行,以贫交富,以弱敌强,未有不终受其敝者。”
材料二 就今日而言,建设工业,实为要图,即以纺织一业而论,吾国人口四万万,只有纱锭二百万枚,较诸欧美各国人口与纱锭之比例,我国现有之纱锭,实不能供国民之需求;唯其如此,是以他国在吾国设厂,以遂其经济侵略之野心,而使我纺织业受重大之打击。纱布为人生必需之品,乃至仰给他人,痛心之事,无逾于此。
材料三
年份(年) 新建商办企业(家) 新投资总额(万元)
数量 年平均增长数 新投资(万元) 平均增长
1901~1911 326 30 8620 783.7
1912~1919 470 60 9500 1187.5
(1)结合所学知识,为应对材料一中的现象,列举具体的应对措施。
(2)材料二中“建设工业”的原因是什么?在“建设工业”过程中涌现了哪些人物,请列举一例。
(3)材料三中商办企业和投资总额有什么变化?表中任选一时期,就其变化说明理由。
(一)课后反思:
本节课我学会了:
本节课存在的问题:
把本节课所学知识画出思维导图
参考答案
一、合作探究
(1)统一度量衡。北魏孝文帝改革、王安石变法等。
(2)材料三反映了伴随社会经济与文化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也开始发生深刻变化。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颁布了剪辫、易服和劝禁缠足等革除社会陋俗的法令,虽然这些政策没能在当时全部贯彻执行,但对社会观念的转变和平等自由思想的普及具有重要意义。
(3)观点分:有自己的观点,不简单抄书。能在此基础上,说出时代发展与改革的关系。
史实分:能写出1-2则材料对应的史实;能写出3则材料对应的史实;能写出4则材料对应的史实;能运用自己所补充的史实。
逻辑分:论述能够按照时序;论述时能围绕所拟观点。
观点示例:改革是面对社会发展或转型时的必然选择;要坚定地走改革之路,因势利导、除旧布新;改革是强国之路,有利于实现国家富强;改革是推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不竭动力;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总是一帆风顺的,会遇到各种困难和阻力;改革需要智慧和勇气,也需要决心与恒心;面对改革中的困难,只有找准问题,措施得当,排除阻力,才能取得成功。……
【详解】(1)措施:根据材料一“战国商鞅方量左侧刻有铭文:‘(秦孝公)十八年,齐率卿大夫众来聘,冬十二月乙酉,大良造鞅,爰积十六尊(寸)五分尊(寸)壹为升。’”和所学可知,商鞅变法采取的措施是统一度量衡。
变法或改革:根据所学可知,中国古代重要的变法或改革有北魏孝文帝改革、王安石变法等。
(2)说明:根据关于材料二的示例,结合材料三可知,材料三反映了伴随社会经济与文化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也开始发生深刻变化。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颁布了剪辫、易服和劝禁缠足等革除社会陋俗的法令,虽然这些政策没能在当时全部贯彻执行,但对社会观念的转变和平等自由思想的普及具有重要意义。
(3)微信推送稿:结合上述材料,以“改革”为主题的微信推送稿可写为:
观点分:有自己的观点,不简单抄书。能在此基础上,说出时代发展与改革的关系。
史实分:能写出1-2则材料对应的史实;能写出3则材料对应的史实;能写出4则材料对应的史实;能运用自己所补充的史实。
逻辑分:论述能够按照时序;论述时能围绕所拟观点。
观点示例:改革是面对社会发展或转型时的必然选择;要坚定地走改革之路,因势利导、除旧布新;改革是强国之路,有利于实现国家富强;改革是推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不竭动力;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总是一帆风顺的,会遇到各种困难和阻力;改革需要智慧和勇气,也需要决心与恒心;面对改革中的困难,只有找准问题,措施得当,排除阻力,才能取得成功。
课堂达标
1.A
【详解】观察图片可知,图片中既有电车又有黄包车、人力车等,说明当时的天津交通工具多种多样,A项正确;由此可知,图片反映了天津交通工具的多样化,从中无法看出餐饮、基础设施和住房的发展情况,排除BCD项。故选A项。
2.C
【详解】根据题干“近代上海的人们既可以在家享受电风扇带来的清凉,也可以‘携手提胜利原唱唱机’寻一处清凉之地,或乘车‘兜风纳凉’”可知,近代上海人们社会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反映了社会生活的近代化,C项正确;“在家享受电风扇带来的清凉”与交通、通讯无关,排除AB项;题干未思想观念的变化,排除D项。故选C项。
3.C
【详解】根据材“1921年上海电话局的女话务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内容反映了近代中国人们生活方式发生改变,电话传入了中国,女性地位开始提升,C项正确;男女社会地位趋向平等与图片反映信息不符,排除A项;妇女社会地位极大提高表述不恰当,排除B项;社会劳动力量严重匮乏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4.B
【详解】根据所学和材料可知,1978年12月,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改革开放,随着改革开放事业的进行,社会生活发生巨大变迁,人民的衣食住行用和交通、通讯发生了巨大的进步,这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成果,B项正确;真理标准问题讨论使人民思想观念转变,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使民族共同繁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促进了外交事业发展,排除ACD项。故选B项。
5.A
【详解】根据材料“运动性、观赏性的活动除了中国传统的庙会以外”可知,这是中国的传统习俗;根据材料“除了中国传统的庙会以外,还有西方人每年春秋两次的赛马大会”可知,这是引入的西方表演,因此,材料说明当时上海新旧并呈,A项正确;材料不能全面说明娱乐活动的阶级差异性、自由平等的风尚,排除BC项;D没有正确理解题意,排除D项。故选A项。
6.A
【详解】依据材料信息“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一个公开征婚启事,在当时全国引起巨大反响”并结合所学可知,新中国成立后,婚姻自由以法律的形式予以肯定和保护,自由择偶成为社会的共同认可。但由于传统思想的局限、婚姻观念的保守性等因素制约,征婚启事一度成为空白,而这则公开征婚广告的刊登,反映出改革开放后中国婚姻观念逐渐也走向开放,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改革深入发展成效显著,排除B项;依据材料无法得出报刊成为征婚主要手段,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公开征婚形式的出现,没有体现经济发展影响精神追求,排除D项。故选A项。
7.C
【详解】分析题干材料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国民政府颁布的《服制条例》对近代服饰的影响,这说明政府政策是影响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因素之一,C项正确;从题干“国民政府颁布《服制条例》”可知,材料的行为主体是国民政府,而非先进人物和西方列强,排除AB项;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与题干“1929年”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8.D
【详解】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通过与各国列强的交涉实现了关税自主,我国海关关税率从1927年到1934年呈上升趋势,这有利于保护国内的民族工业,D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中国进出口贸易的具体数据,无法体现中国在对外贸易中保持顺差,排除A项;材料无法体现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排除B项;列强近代始终没有放弃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排除C项。故选D项。
9.C
【详解】根据题干“中华民国建立后,中国民族工业迅速发展。伴随着群众性的反帝爱国斗争,一批民族企业迅速壮大起来”结合所学知识,民国初年民族工业的发展使中国的工业(主要是轻工业部门)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培育和壮大了中国的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产业工人的人数的急剧增加,有利于中国共产党开展工人运动,C项正确;辛亥革命后,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此起彼伏,使“实业救国”思想有了前所未有的社会基础。特别是1915年,因反对袁世凯与日本签订“二十一条”而掀起的抵制日货,提倡国货的群众运动,使国内市场扩大,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拓展了空间,因反对“二十一条”掀起的抵制日货运动是民族资本主义迎来“短暂的春天”的内部原因之一,排除A项;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开始登上历史舞台,但并没有霍地极大地政治权力,排除B项;中国近代民族工业总体来说比较落后,主要集中在轻工业部门,重工业基础极为薄弱。地区分布极不平衡,主要集中在上海、武汉等沿海、沿江大城市,排除D项。
10.A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1907—1911年清政府采取举措,陆续收回列强在山西、山东、安徽等地的部分矿场,这为民族资本主义提供了国内市场,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A项正确;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经济近代化进程,排除B项;推动了实业救国思潮的发展,排除C项;有利于均衡了中国工业的地域布局,排除D项。故选A项。
11.(1)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举出两例即可)
(2)张謇;实业救国。
(3)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短暂的春天。
(4)艰难曲折;总体比较落后;主要集中在轻工业部门,重工业基础极为薄弱;地区分布不平衡,主要集中在上海、武汉等沿海沿江的大城市。
【详解】(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中期,晚清洋务派掀起了一场旨在“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从19世纪60年代起,洋务派以“自强”为口号,发展近代军事工业,先后创办了安庆内军城所、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等一批近代军事工业。从19世纪70年代起,洋务派在继续发展军事工业的同时,又提出“求富”的主张,开办一些近代民用企业,以辅助军事工业。其中比较重要的有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等。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张謇是江苏南通人,清末状元。甲午战败后,他抱着“实业救国”的思想,创办大生纱厂。根据材料“通州之设纱厂,为通州民生计,亦即为中国利源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张謇创办“大生纱厂”的主要目的实业救国,发展民族经济,抵御外国经济侵略。
(3)根据材料三图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于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或洋务运动时期);根据材料三图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二中工业水平发展最高峰是1919年,称为“短暂的春天”。一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民族工业的掠夺与压迫,为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我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迅速,出现“短暂的春天”。
(4)根据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是艰难曲折的;虽有长足的发展,但总体比较落后(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差);主要集中在轻工业部门,重工业基础极为薄弱;地区分布不平衡,主要集中在上海、武汉等沿海沿江的大城市。
12.(1)创办轮船招商局、湖北织布局、汉阳铁厂、开平煤矿等民用企业。
(2)原因:适应民生需求,抵制列强经济侵略。人物:张謇、侯德榜、卢作孚、荣氏兄弟。(举一例即可)
(3)变化:新建商办企业的数量在增多,投资总额在增加;理由:1901~1911年期间变化的原因在于清政府放宽了民间设厂的限制,鼓励发展工商业;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1912~1919年间变化的原因在于辛亥革命促进了民族工业的发展;一战期间,欧洲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选择时期和叙述理由一致,史实正确即可)
【详解】(1)措施:据材料一“中国积弱由于患贫,西洋方圆千里、数百里之国,岁入财赋以数万万计,无非取资于煤铁五金之矿,铁路、电报、信局、丁口等税。”可知,西方国家强于我国是因为其有大量的税收来源。为此,洋务运动时期,我国创办了创办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湖北织布局等民用企业,以增加财政收入。
(2)原因:据材料二“建设工业,实为要图,即以纺织一业而论,吾国人口四万万,只有纱锭二百万枚,较诸欧美各国人口与纱锭之比例,我国现有之纱锭,实不能供国民之需求”可知,建设工业是为了适应民生需求;据材料二“唯其如此,是以他国在吾国设厂,以遂其经济侵略之野心,而使我纺织业受重大之打击。”可知,建设工业能够抵制列强经济侵略。
人物:据材料二“吾国人口四万万,只有纱锭二百万枚”“是以他国在吾国设厂,以遂其经济侵略之野心”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反映的是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这一时期涌现出的民族企业家有张謇、侯德榜、卢作孚、荣氏兄弟等。(举一例即可)
(3)变化:据材料三图表可知,1901年~1911年、1912年~1919年,新建商办企业的数量在增多,投资总额在增加。
原因:结合所学可知,1901~1911年期间变化的原因在于清政府放宽了民间设厂的限制,鼓励发展工商业;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使得商办企业不断增多;1912~1919年间变化的原因在于辛亥革命促进了民族工业的发展;一战期间,欧洲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选择时期和叙述理由一致,史实正确即可)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