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9. 《古诗三首》阅读理解题
班级: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课内阅读
阅读古诗,完成练习。
暮江吟
[唐]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1.选一选。(填序号)
(1)“可怜九月初三夜”中“可怜”的意思是( )
A.使人爱怜 B.可爱 C.可惜
(2)“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是从哪个方面来描写景物的?( )
A.视觉 B.听觉 C.触觉
2.填一填。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这两句诗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把露水比作 ,把 比作弯弯的弓。
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课内阅读。
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4.这首诗的作者是 代诗人 。
5.解释下面词语。
题: 缘:
6.用自己的话说说下面诗句的意思。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7.俗话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诗中的“ , ”两句就说明了这个道理。
8.这首诗的前两句 ,后两句 。全诗告诉我们 。
仔细读诗,根据注释理解诗,回答问题。
雪 梅
【宋】卢钺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注释】:①降:服输。②骚人:诗人。③阁:同“搁”,放下。④评章:评议,这里指评议梅和雪的高下。
9.“梅须逊雪三分白”中的“逊”的意思是( )
A.比得上 B.比不上 C.差不多
10.这首诗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 )
A.比喻 B.夸张 C.拟人
11.诗人对“雪”和“梅”的评价的诗句是
12.《雪梅》中最后两句诗蕴含着怎样的哲理?( )
A.乐于助人 B.取长补短 C.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课外阅读
13.阅读类文,完成练习。
望岳
[唐]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全诗紧扣“望”字来写,“望”的角度是( )
A.由近望到远望 B.由远望到近望 C.由俯视到仰视 D.由仰视到俯视
(2)对这首唐诗的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文中无“望”,却句句向岳而望,自近而远,由朝至暮,从泰山整体到泰山周围。
B.开篇一问一答,写泰山横跨齐鲁,郁郁葱葱,表现出泰山雄伟阔大的气势。
C.诗中三、四句写大自然把种种神奇秀丽的景致都集聚于泰山,泰山的白天、晚上明暗不同。
D.诗中五、六句由动景到静景,写诗人仰见层云涌动、飞鸟还林,内心激荡不已。
(3)杜甫的《望岳》中虽然没有一个“望”字,但是从前六句的描写中可以看出诗人观察细致,从“阴阳割昏晓”中可以看出诗人进行了 。
(4)本诗“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两句常常被后人称道,句中“会当”如何理解?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
新柳
[宋]杨万里
柳条百尺拂银塘,且莫深青只浅黄。
未必柳条能蘸水,水中柳影引他长。
14.下列对“柳条百尺拂银塘,且莫深青只浅黄”两句中“柳条”的特点描述正确的一项是( )
A.轻柔、浅黄 B.轻柔、深青 C.细长、深青
15.“水中柳影引他长”中“ ”字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描绘出 的动态之美,增添了可爱之态。
16.这首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参考答案:
1. B A 2. 比喻 珍珠 月 3.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
【解析】1.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字词解释。
(1)“可怜九月初三夜”意思是九月初三这个夜晚多么可爱。在古诗中,“可怜”常作“可爱”之意,“可怜”一词不仅表现出诗人对九月初三夜晚的喜爱,也直接抒发了他内心的情感,将感情推向高潮。故选B。
(2)“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意思是一道残阳渐沉江中,半江碧绿半江艳红。“残阳”接近地平线,几乎是贴着地面照射过来,江面受光多的部分呈现出红色,受光少的地方则呈现出深深的碧色,展现出残阳照射下暮江细波粼粼、光色瞬息变化的美妙。诗人沉醉其中,将自己的喜悦之情寄寓于景物描写之中。这是诗人用眼睛看到的景象,通过色彩的对比,如残阳的红色和江水一半的碧绿、一半的红色,从视觉角度生动地展现了傍晚时分江面的美景。故选A。
2.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这两句诗描绘在深秋的九月初三夜晚,新月初升,其弯如弓,露珠晶莹,在月光的映照下闪烁着清辉的画面。整个画面静谧而优美,充满了大自然的宁静与神秘之美,展现出秋夜独特的宁静和迷人的景致。比喻就是用跟甲事物有相似之点的乙事物来描写或说明甲事物。在这两句诗中,将露水的圆润晶莹比作珍珠,将月亮的形状比作弯弓,生动形象地展现了秋夜的美景。
3.本题考查诗歌表达的情感。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描绘了夕阳西下,余晖映照在江面上的绚丽景象。“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描写了新月初升的夜景。江边的草地上挂满晶莹的露珠,像粒粒珍珠,而一弯新月如同一张精巧的弯弓。当时朝廷政治昏暗,牛李党争激烈,诗人自求外任。这首诗从侧面反映出他离开朝廷后的轻松畅快。他在赴杭州任刺史的途中,被沿途的自然景色所感染,通过吟咏表达出对大自然的热爱,也展现了他在特定境遇下的审美心理和对宁静、美好生活的追求。
4. 宋 苏轼 5. 书写,题写 因为 6.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 7.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8. 写景 说理 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
【解析】4.本题考查作家作品。
《题西林壁》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诗作,这是一首诗中有画的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哲理蕴含在对庐山景色的描绘之中。
5.本题考查字词解释。
题西林壁: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题:书写。
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因为我人身处在庐山之中。缘:因为。
6.本题考查诗句的理解。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中的“横”指正面,“侧”指侧面,根据所学可知,诗句的意思为: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都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
7.本题考查诗句的理解。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比喻一件事情的当事人往往因为对得失考虑得太多,认识不全面,反而不及旁观者看得清楚。“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意思是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人身处在庐山之中。
8.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和主旨。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都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这两句写的是庐山的景色;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人身处在庐山之中。这两句是讲出的道理。这首诗告诉我们在观察事物的时候,要在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因为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换个角度、思考方式,就会有不同的结果,这样我们才能全面的看清问题的所在。
9.B 10.C 11.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12.B
【解析】9.本题考查字词解释。
梅须逊雪三分白:梅花须逊让雪花三分晶莹洁白。“逊”,逊让,比不上。故选B。
10.本题考查修辞手法的赏析。
“梅雪争春未肯降”采用拟人手法写梅花与雪花相互竞争,都认为自己是最具早春特色的,而且互不认输,就将早春的梅花与雪花之美别出心裁、生动活泼地表现出来了。故选C。
11.本题考查诗句的理解。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是诗人对“雪”和“梅”的评价,意思是:梅花须逊让雪花三分晶莹洁白,雪花却输给梅花一段清香。
12.本题考查诗句的主题思想。
后两句是诗人对梅与雪的评语。就洁白而言,梅比雪要差一些,但是雪却没有梅花的香味。借雪梅的争春,巧妙地点明了雪和梅各自的长处和不足,告诫我们人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要懂得互相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的道理。故选B。
13.(1)B
(2)B
(3)连续观察
(4)“会当”的意思是终当,终要。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详解】(1)本题考查字义的理解。
A..诗的开篇“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是以远望的角度开篇,描绘了泰山的广阔与青翠,但随后诗人并未持续从近处向远处望,而是转而从不同高度和角度进行描绘。因此,这个选项不准确;
B.诗人首先从远处(齐鲁大地)望见泰山的苍翠连绵(“齐鲁青未了”),接着通过“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描绘了泰山的高大与神奇,这依然是从远处仰望的视角。随后,“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则似乎有了一点近望的意味,但主要还是从山下的角度仰视山顶的景象。虽然诗中并未明确描述诗人攀登泰山的过程,但从“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言壮语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想象中的近望乃至登顶后的俯视之感。因此,这个选项较为贴切地描述了诗人从远望到近望(或想象中的近望)的角度变化;
C.全诗主要描绘的是诗人从山下仰望泰山的景象,以及想象中的登顶后的视野,没有从高处俯视山下的场景;
D.虽然诗中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样看似俯视的描写,但这只是诗人的想象或愿望,并非实际的俯视。全诗的主体部分仍然是从山下仰望泰山的景象,因此这个选项也不准确。
故选B。
(2)本题考查古诗内容的理解。
A.虽然诗中确实没有直接出现“望”字,但并非“自近而远,由朝至暮”地描写。诗中的描写主要是从远望泰山开始,逐渐深入到对泰山神奇景色的描绘,最后以想象登顶后的壮观景象作结,并没有明确的时间(朝至暮)或空间(自近而远)的线性变化;
B.诗的开篇“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以一问一答的形式,描绘了泰山横跨齐鲁两地、郁郁葱葱的景象,确实表现出了泰山雄伟阔大的气势。
C.第三、四句“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实际上是说大自然把神奇秀丽的景色都汇聚在泰山,而“阴阳割昏晓”则是形容泰山高大,南北两面在同一时间呈现出不同的明暗色彩,并非单纯指泰山的白天和晚上明暗不同;
D.第五、六句“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实际上是写层云涌起使心胸摇荡,睁大眼睛远望归鸟入林,这里既有动景(层云涌动、飞鸟还林)也有静景(诗人静立远望),但并非由动景到静景的单一变化。同时,“内心激荡不已”是读者的感受,并非诗句直接表达的内容。
故选B。
(3)本题考查古诗内容的理解。
“阴阳割昏晓”这句诗描绘了泰山南北两面阴暗不同,就像被分割成了黄昏和早晨。这表明诗人对泰山的观察不是短暂的、瞬间的,而是持续的、长时间的,所以可心看出诗人进行了连续观察。
(4)本题考查古诗所表达的情感。
在杜甫的《望岳》中,“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两句诗,常被后人称道,其中的“会当”一词,可以理解为“一定要”或“终当”,表达了诗人坚定的决心和强烈的愿望。“会当凌绝顶”中的“凌”字,有攀登、超越之意,而“绝顶”则指泰山的最高峰。整句诗表达了诗人心中那种不畏艰难、勇于攀登、誓要登上泰山之巅的豪情壮志。这种决心和勇气,不仅体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追求,更展现了他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精神风貌。“一览众山小”则是诗人想象自己登上泰山之巅后所见的景象。在这里,“小”字并非实指山峰的大小,而是表达了一种居高临下、视野开阔的感受。当诗人站在泰山之巅,俯瞰群山时,那些曾经看似雄伟的山峰,此刻都显得那么渺小,这种强烈的对比和反差,让诗人感受到了自己的渺小与自然的伟大,同时也激发了他对人生、对世界的深刻思考和感悟。总体而言,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坚定的决心、强烈的愿望以及勇于攀登、超越自我的精神风貌。同时,也蕴含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热爱、对人生哲理的思考以及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14.A 15. 引 拟人 岸上新柳与水中柳影相互映衬、勾连逗趣 16.表达了诗人对岸上新柳的喜爱之情。
【解析】14.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
“柳条百尺拂银塘,且莫深青只浅黄”的意思:百尺长的柳条轻拂过清澈明净的池塘,柳色尚且还不是深青的,只是浅浅的黄。这两句描绘了一幅初春时节柳树池塘两情依依的美景,“百尺”写了柳的婀娜与茂盛,“拂”写出了柳的轻柔,诗人以浓重的笔墨写柳叶的颜色,流露了诗人爱惜新柳的深情。据此可知“柳条”的特点是轻柔、浅黄。
故选A。
15.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
“水中柳影引他长”的意思:是因为水中的柳影将它拉长了。诗歌中“引”照应了“百尺”一词,描绘出一幅柳条和水中倒影相连的画面,优美而又有动感。“引”字赋予柳影人的行为,运用的是拟人的修辞手法。
16.本题考查把握诗人情感。
诗人漫步赏柳,由远而近,视线也由上而下,从岸上柳条,写到水中柳影。作者出人意料地只用了一个非常亲切的“引”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不仅照应了前面的“百尺”一词,又描绘出一幅柳条和水中柳影相连相映的优美而有动感的图画,富有情趣,表现了作者对柳的喜爱之情。“柳”也是早春有代表性的景物,写柳的优美,展示对柳的喜爱,其实是“以点带面”表达对早春的热爱。
【点睛】参考译文:
百尺长的柳条轻拂过清澈明净的池塘,柳色尚且还不是深青的,只是浅浅的黄。柳条未必垂到了水中,是因为水中的柳影将它拉长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