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必修3第一专题《肖邦故园》课件(共4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苏教版必修3第一专题《肖邦故园》课件(共45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89.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1-13 10:57:3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45张PPT。肖邦长得很英俊,中等身材,白肤褐发,他的眼睛十分有神,鼻梁微微弯曲,长发自然地下垂,小心翼翼地卷着,从他身上,可以看到处处流露着温柔潇洒而可爱的姿态。 舒曼称肖邦的音乐“像藏在花丛中的一尊大炮,它向全世界宣告:波兰不会亡”。
这张法国画家德拉克洛瓦的肖邦画像是公认最能体现肖邦个性的。另一个肖邦A大调波兰舞曲踱步在黑白键上的钢琴诗人 ——肖邦(Chopin)肖邦故园 在世界乐坛上有一位锦绣满腹,才华横溢的天才音乐家,虽然他半世坎坷,命运多舛,虽然关山阻隔,有国难投,但是他始终饱怀着爱国主义的激情,创作了一曲曲振奋人心,号召人民起来反抗异族统治的曲子,鼓励着那些仁人志士为自由,民主,幸福而前赴后继,即使在临终前仍嘱咐亲人把自己的心脏运回祖国,他就是波兰音乐家肖邦。肖邦(1810 - 1849)是波兰最伟大的作曲家、钢琴家。在母亲的影响下,他从小对波兰的民间音乐十分熟悉和喜爱。6岁就开始学习钢琴,7岁学习作曲,8岁便在音乐会上登台演出,16岁时进华沙音乐学院作曲班,不到20岁已是华沙很有名的钢琴家和作曲家。
     1830年,肖邦到法国首都巴黎,与当时著名的音乐家柏辽兹、李斯特等来往密切。这期间,肖邦无论在钢琴演奏方面,还是在音乐创作方面都取得了惊人的成就,很多名曲就是在这时写成的。肖邦在巴黎的岁月,也是他的祖国波兰遭受沙皇俄国蹂躏的年代,所以,肖邦这时期的很多作品都反映了他对被侵占的故国家园的怀念,对民族独立的渴望和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思乡情,亡国恨,时常在他的作品里流露出来。当沙俄授予他“俄国皇帝陛下首席钢琴家”的职位时,肖邦严辞拒绝,表现出一个爱国艺术家的高尚人格和民族气节。1849年,肖邦病逝于巴黎。临终前,他嘱咐亲人把他的心脏运回波兰,以安慰他那颗赤子之心。
肖邦的创作以钢琴作品为主,还涉猎各种舞曲、幻想曲、叙事曲、谐谑曲、前奏曲、练习曲、奏鸣曲等。他的音乐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独树一帜的浪漫抒情风格,激昂雄壮、气势磅礴的旋律,色彩丰富的和声,为欧洲的浪漫主义音乐增添了夺目的光彩,被称为“浪漫主义的钢琴诗人”。
为纪念这位伟大的爱国音乐家,波兰自1927年起,每五年在首都华沙举行一次“国际肖邦钢琴作品比赛”,这是国际上水平最高、影响最大的钢琴比赛之一。一.教学目标:
1.了解肖邦的相关文学常识
2.进一步理解故园的文化内涵,提升爱国主义的情操
二.教学重、难点:
1.思考肖邦故园和肖邦音乐之间的内在关系,明确爱国主义思想这根纽带
2.肖邦音乐对后世的影响基础字词
马厩 jiù 夙愿 sù
通衢大道 qú 茕茕孑立 qióng jié
瘠薄 jí bó 缱绻 qiǎnquǎn
命运多舛 chuǎn 养尊处优
玲珑剔透 天籁 lài 簌簌 sù生 字 词 语 jiù sù qú qióng jié ?
(马 厩)(夙 愿)(通 衢 大道)(茕茕 孑立)
qiǎnquǎn chuǎn tī sù sù
(缱 绻)(命运多 舛)(玲珑 剔透)(簌 簌)
lǔ lǜ bì jīng zhì pó suō
(掳掠)(庇护) (荒诞不 经) (窒息)(婆 娑)
qiāo
(雪 橇)词 语 解 释夙愿:一向怀有的愿望。
通衢大道:四通八达的道路。
茕茕孑立 形影相吊:形容孤孤单单,
无依无靠。
缱绻:形容情投意合,难舍难分,缠绵。
命运多舛:命运不顺,不幸
荒诞不经:极不真实,不合情理。 作者花如此多的笔墨去描写肖邦故园,文中描写肖邦故园特征的词句有哪些? 经过岁月的洗涤,肖邦故园在波兰人民甚至整个世界人民的心目中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那么肖邦故园如今有什么样的故事? 肖邦、肖邦音乐和肖邦故园对世界的影 响? 既然肖邦故园因为肖邦和他的音乐而闻名,那么肖邦故园和肖邦的音乐有什么内在联系?作者花如此多的笔墨去描写肖邦故园,文中描写肖邦故园特征的词句有哪些? “简朴”“清寒”“简陋” 等。这个说明肖邦出生低微,来自于劳苦大众,为后文中肖邦能创作一系列的爱国主题的钢琴曲埋下了伏笔。 经过岁月的洗涤,肖邦故园在波兰人民甚至整个世界人民的心目中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那么肖邦故园如今有什么样的故事? 文本第二节说肖邦故园是“波兰人朝拜的圣地,举行精神宴会的殿堂,参观游览的古迹,喷射创作音乐的不竭源泉”,肖邦的故园从某种层次上已经不再是具体的,实在的,有形的一个故居,而是一种无形的,抽象的象征,一个连接波兰民族的凝聚力的符号,一个音乐拓荒者的桥头堡,肖邦的音乐之路,人生之路就是在这里起航的。 刘禹锡在《陋室铭》中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肖邦故园虽然“简朴,清寒,简陋”,但是由于肖邦音乐对后世的影响,肖邦故园的意义也不再局限是肖邦的出生地。 既然肖邦故园因为肖邦和他的音乐而闻名,那么肖邦故园和肖邦的音乐有什么内在联系? 通过描写肖邦故园的“简朴”“清寒”“简陋”来突出对比肖邦音乐的伟大,同时暗示肖邦故园孕育了肖邦的音乐风格,即:热切,激情的爱国主义。用文中的话说是“最早的孩提时代曾拨动过他的心弦的每一个旋律,而且,在他以后的文学作品中往往半自觉地,有时则完全是不自觉地展示出儿时之国同创作成熟时期的渊源关系”。 肖邦、肖邦音乐和肖邦故园对世界的影响? 肖邦被后世称为神童,“音乐诗人”,是第二个莫扎特,是始终心怀祖国的爱国者。他的音乐是后世音乐家创作的清流源泉,能给人以最大的精神享受,更是一蹲“藏在花丛中的大炮”,它已经渗透进了波兰民族的最深层,可以这样说,肖邦的音乐已经成为民族的最坚韧的纽带,成为民族精神的支柱和基础,作为一种斗争武器有不可估量的威力。肖邦故园在这里已经不再是波兰的文化遗产,它已经超越了欧洲,甚至对整个世界产生了极其广泛的影响,伟大的艺术作品是民族的,更是世界的,它成为一种那些客居他乡,漂泊异地者的精神家园和归宿,已经是一个象征,一个符号,一个图腾,被后人所景仰和膜拜。 一把祖国的泥土与他相随近20年,最后撒在棺木上,伴着他长眠;
“妈妈,可怜的妈妈!”咽气的前一刻,念念不忘的始终是祖国母亲;
唯一的遗愿是要友人将他那颗飘在异乡的心送回生他养他的波兰;
…………
弗莱德烈克·肖邦(Chopin)于1810年出生于波兰华沙的一户教师家庭,很早就显露出了在钢琴演奏和作曲上的天赋,于四岁学习钢琴,七岁写下《g小调波兰舞曲》。于1830年离开波兰后,便再也未踏回故土(侨居于法国巴黎)。文 章 主 体 思 路(1-2)回顾肖邦故园的历史
(3-8)肖邦音乐与故园景色的密切联系
(9-12)肖邦热爱故园
(13-19)肖邦故园成为波兰人民的精神支柱
(20-27)欣赏故园的美景,与肖邦促膝谈心 肖邦故居
①波兰人最珍贵的古迹
②波兰人朝拜的圣地
③波兰人举行精神宴会的殿堂
④波兰人参观游览的古迹
⑤世界艺术家以造访该处为荣
肖邦 ①欧洲文化伟人 ②他的作品为欧洲的音乐增 辉 ③使欧洲的文化放出异彩 ④既博大精深又自成一体 ⑤是世界文化的不容置疑的组成部分 1.请在第2、3两节中找出评价肖邦故居的句子和肖邦,肖邦音乐的句子,并用简洁的语言归纳在下面的这张表里。
2.故居和肖邦究竟有什么联系呢? ①课本第四节有一句话概括地回答了这个问题。
“艺术家的创作,无疑跟各自出身的环境,跟生活周围的景色有着密切的联系。那么肖邦和他的故园之间自然也就有密切的联系。”
②课本第八节的一句话更近一步地回答了这个问题。
“这片土地的景色正是肖邦音乐最理想的序曲。”故园四季景色的美 肖邦的音乐
朴素 淡雅
持久 深沉 ? 追问1:具体什么样的联系呢?我们要看下文。
追问2:肖邦的音乐特点是怎样呢?和故园四季景色的美一致吗? ①因而这美好的音乐有时也是斗争的武器。舒曼把它称为花丛中的大炮,不是没有根据的。
②德居斯太因侯爵对肖邦说过:“我听着您的音乐,总感到是在同您促膝谈心,甚至,似乎是跟一个比您更好的人在一起,至少,我接触到您身上那点最美好的东西。”
③作为民族的最坚韧的纽带,作为民族精神的支柱和基础的伟大艺术具有何等不可估量的威力。密茨凯维支的诗,肖邦的音乐,对于波兰人而言,就是这样的支柱。
故园与肖邦音乐间的紧密联系故园的朴素淡雅,赋予肖邦音乐山水田园诗般风格。
故园的持久深沉,赋予肖邦音乐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不屈的波兰民族精神。
所以,肖邦的音乐和故园的美景是一致的,因为它们深深地影响了肖邦的音乐创作。
3.故园为何能够深深影响肖邦的音乐创作呢? 因为在第九节到十二节中
从出生地,
到少年时代的探望故里,
青年时代的故园告别,
再到异国他乡的梦中思念,
直至他用音乐来寄托自己对祖国的满腔热爱和对故土的无限眷恋。
所以原因就是“爱”—肖邦对故园的无限热爱,才使他用音乐来反映故园,当故园——祖国受到侵害时,他用充满爱国主义激情的音乐来鼓舞人民。1.如果这些段落组成一篇新的散文的话,请找到这篇散文的文眼。 答案:它像一只轮船……因为这花园也想与肖邦的音乐般配。作者用拟人的手法做出故园对肖邦的回应。这段文字,写得美吗?这段很美的文字用了什么笔法写出肖邦故居的花园也想与肖邦的音乐相配?2.这段文字,写得美吗?这段很美的文字用了什么笔法写出肖邦故居的花园也想与肖邦的音乐相配?答案:很美。
笔法:联想肖邦的音乐细节,比喻,通感手法,
我们来找出几处句子来细细品味。
娇嫩色调——最温柔的曲子,轻盈的速奏。
倒影——歌中的叠句。
阵阵幽香——船歌的一串琶音。
树干排列——f小调叙事曲的开头。
簌簌声伴着香味——悠扬的旋律,清丽的和声。
脚踩落叶沙沙响—— 忧伤奏鸣曲中的三重奏。
它们和肖邦的音乐联系了起来。因这里是肖邦的故居,所以用肖邦的音乐做喻体。这就是“就地设喻”。不光情景交融,而且情、景、音乐三者都交融了起来。3.写冬天故园景色所用的是什么手法? ①“意境提炼”手法:
美景:四野茫茫,白雪覆盖,水晶装饰,银铃清脆。
②对比: 没有马,没有雪橇,没有狐裘,没有裹着狐 裘的美女,没有母亲,没有姐妹(悲情)
只有无边的静寂。(肖邦永在)
③精警:意境升华:你是在和肖邦促膝谈心。文本探析 (1)读1-3段,找出文中描写肖邦故园特征的词语有哪些?
简朴 清寒 简陋
这一“简朴”“清寒”“简陋”的小舍在波兰人民的心目中有什么样的地位(文化内涵)?
圣地 殿堂 古迹 摇篮 源泉
明确:肖邦故园的文化内涵——肖邦的故园在某种角度上已经不再是具体的,实在的,有形的一个故居,而是一种无形的,抽象的象征,一个凝聚波兰民族的符号,一个音乐拓荒者的桥头堡,肖邦的音乐之路,人生之路就是在这里起航的。(2)速读4-8小节,找出重要语段说明肖邦故园和肖邦音乐之间有何内在联系。 肖邦故园给了肖邦音乐,给了肖邦音乐的主题与品格,精神与灵魂,是肖邦音乐创作的源泉。肖邦故园孕育了肖邦的音乐风格,故园的四季风光之美也是肖邦的音乐风格之美:朴素、淡雅,然而,又持久,深沉。(3)关键句探讨:如何理解第9小节中“在他心目中,这小小的庄子就是整个祖国乡村的象征”这句话? 这句话集中体现了肖邦对祖国、对家乡的眷恋之情,这种情感也清楚地体现在肖邦的音乐之中:肖邦的音乐表达了对祖国的热爱,同时体现了波兰民族和波兰文化的特点。(4)读13-19段然后思考:肖邦故园和肖邦音乐带给世界人民特别是波兰人民何种“精神力量”?揭示无限美好的世界 莫大的精神享受(15)
“藏在花丛中的大炮”——斗争的武器(15)
感受到在同肖邦“促膝谈心”、获得对波兰文化的信心(18)
民族精神的支柱和基础(19)(5)作者在描写四季景色(7、21-24段)时有一个共同特点,请说出来并简要分析。 把四季景色与肖邦音乐融合在一起。
主要手法:通感(6)结合全文思考:作者为什么不以“肖邦故居”而要以“肖邦故园”为题?明确:故园比故居的意蕴更加丰富,故园包含的内容包括故居、家乡、祖国和精神家园,这也正是本文所涉及到的内容。
故园四季——春嫩黄色的栗树新叶粉红色的日本樱花刚刚出茧的蝴蝶的娇嫩
的翅膀旭日东升时的一片云彩酷似一首最温柔的曲子,落
在黑白琴键上的轻盈的速奏。F大调前奏曲故园四季——夏白色和黄色的睡莲水面散发了阵阵幽香歌中的叠句船歌中的一串串琶音很灰、淡紫的亭亭玉立的
树干整整齐齐,有条不紊F小调叙事曲开头的几节簌簌声、芬芳的香味悠扬的旋律、清丽的和声船歌F小调叙事曲降B大调前奏曲故园四季——秋金黄的树冠 寂静的草坪
花园的林阴小道 玲珑剔透的小桥
落叶的沙沙声忧伤的奏鸣曲那结尾的,令人难忘的三重奏葬礼进行曲故园四季——冬四野茫茫,白雪覆盖没有马、雪橇
狐裘、美女
母亲、姐妹只有无边的静寂
微弱的琴声
他还在这里你就会感到你是和肖邦在一起。
你是在和肖邦促膝谈心。降A大调前奏曲与肖邦促膝谈心E大调练习曲g小调叙事曲降A大调波罗涅兹舞曲E大调练习曲   第三号《E大调练习曲》,又名《离别曲》。曲调极为迷人,据传肖邦自己也认为是他最优美的旋律。
   李斯特曾说,花上三年时间能写出这样的曲调也值得。乐曲中间有激动的对比部分,然后再现开始部分。据肖邦的一个学生回忆,当他弹完这首乐曲对,肖邦抓住他的手说:“啊,我的祖国!”看来,这是抒发对祖国离别情的音乐,称《离别曲》是适合的。
g小调叙事曲第一号《g小调叙事曲》写于1831—1835年之间,是肖邦第一部大型钢琴作品。肖邦自己曾说“我喜欢它胜于一切”。这是一部有浓重悲剧色彩的作品。那时,正是祖国危难的时刻,这引起的悲剧性情感在作品中得到了反映。但是,不是《革命练习曲》式的反映,而是由抒情性、史诗性开始,逐渐演化出悲剧性。乐曲开始的引句,把我们引向遥远的过去,并使我们产生某种预感。
  在史诗性的情调中,开始平静地回忆祖国的往昔。
降A大调波罗涅兹舞曲 降A大调是肖邦的波兰舞曲中最为宏伟的一首。全曲充满战斗性、史诗性。在暴风骤雨式的引子以后,出现了主段,它的旋律动机具有斩钉截铁般的节奏,体现了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中段通过不断反复的固定低音音型象征骑兵马队由远而近、蜂涌前来,具有势不可挡的威力。,据说这是写1683年波兰国王约翰·索比埃斯基的骑兵队。该骑兵队曾击败横行欧洲的土耳其人,保卫了祖国,也拯救了欧洲。因此这首波兰舞曲又被称为《骠骑兵波兰舞曲》,又据说:肖邦在作此曲时,由于倾注了他的全部爱国激情和对波兰历史的无限缅怀,竟仿佛听到了波兰先辈们的脚步声,眼前出现了他们全副武装地愈走愈近的幻影,吓得肖邦逃离自己的创作室。由此可见,这首乐曲是具有鲜明的形象和强烈的感染力的。在纳粹占领华沙前的一刻,华沙电台最后播放的就是此曲,它激励波兰人民在内心的深处坚信“波兰不会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