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必修3第一专题《祖国土》课件(共3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苏教版必修3第一专题《祖国土》课件(共37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0.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1-13 10:59:3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37张PPT。《祖国土》 阿赫玛托娃 阿赫玛托娃:
俄罗斯诗歌天空的月亮阿赫玛托娃(1889-1966)俄罗斯文学史上最著名的女诗人之一。
诗歌特点:富有音乐性,善于抒发女性的内心情感.
一生命运多舛,但从不自怨自艾,饱含从苦难中升华出的对祖国的挚爱.
代表诗集《黄昏》、《念珠》、《白色的云朵》、《车前草》、《耶稣纪元》以及长诗《没有主人公的长诗》、组诗《安魂曲》等。 作者介绍 阿赫玛托娃(1889——1966),是二十世纪屈指可数的苏联杰出的女诗人之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把她的百年华诞之年定为阿赫玛托娃年。以纪念这位“把人带进一个美好世界”的“诗歌语言的光辉大师”。有人称普希金为俄罗斯诗歌的“太阳”,也有人把阿赫玛托娃比作俄罗斯诗歌的“月亮”。然而她在苏联时期几经磨难,是“大清洗”运动的见证人和受害者。因其诗歌的非革命性,被苏共领导人斥为“混合着污秽和祷告的荡妇和修女”。婚姻几离几散,前夫无辜因“反革命叛乱罪”被枪决,儿子两度入狱,女诗人因前夫几乎终身受株连,后来在文坛上屡遭批判,作品被禁止发表。 她的创作活动跨二十世纪前半个世纪,诗风明显分为前后两个时期:早期,作品纯真、明朗、简洁,代表作有《黄昏》、《念珠》、《群飞的白鸟》等;后期,诗境大开,风格和题材呈丰富多样性,代表作有《安魂曲》、《没有主角的长诗》等。诗中对历史隐约旋律的敏感性和对千千万万人苦难的同情心,使她当之无愧地跻身第一流诗人的境界。 导语 对祖国拳拳的赤子之心,应该是超越 国界和民族的,是中外文学史上永恒的主题。让我们把目光投向祖国北面的另一个国度,那里有皑皑冰雪和无边白桦林、空中飘荡着忧郁悲怆的旋律,那里比任何地方更能够对这一永恒的主题作出诠释。 那里有一位女诗人,阿赫玛托娃,她被誉为俄罗斯诗歌天空的月亮。但月光柔美恬静的色调并不属于她的命运!她一生坎坷,晚年方才云开月霁,但在她的诗中却听不到自怨自怜,响遏青云的依然是从苦难中升华出来的对祖国的挚爱:“不,既不是异国他乡的天空下,也不是在他人的卵翼之下,在我人民蒙受不幸的地方,我与我的人民同在。” 思考:
诗人笔下的“祖国土”象征了什么?诗人选用了哪些意象来具体表现“祖国土”?与一般诗中歌颂祖国的意象是否一样? “套鞋上的污泥”“牙齿间的砂砾”“多余的、哪儿也用不着的灰尘”平常、被人所忽略、甚至丑陋、为人不屑 撕去了虚幻的美丽面纱,裸露出了祖国土最本质的一面。 根据英语十四行诗的结构特点。思考:
1、结合诗歌的结构层次,谈谈诗人对“祖国土”的认识经历了怎样的过程?
2、揣摩每个层次的思想感情,理出诗歌情感发展的脉络。莎士比亚体十四行诗前八行:后六行前四行结 句(陈述)(答案)熟悉得忘记了祖国土的存在对践踏祖国土的反思对祖国的理性思索沉郁赞美悲愤真挚成群的候鸟在秋天飞翔,
飞向淡青的远远的天际。
它们飞向那炎热的国土,
但我却同你留在一起。
但我却同你留在一起,
同我的祖国永远在一起。
——伊萨柯夫斯基不,既不是异国他乡的天空下,
也不是在他人的卵翼之下,
在我人民蒙受不幸的地方,
我与我的人民同在。 (选自《安魂曲》)如何理解“变奏”?1、情感的“变奏”:不再是“圣歌”式赞颂,而是对黑暗现实的悲愤,是反思,透露出深深的悲剧感与忧患意识。是对苦难中的祖国的深沉之爱。 2、意象的“变奏”:意象不再境界阔大、色调明朗,而具有灰暗、渺小甚至丑陋,令人恐怖的特点,突出了灾难中的祖国的贫困与悲哀。 整体感知 这是一首十四行诗,它的前面八行一般是陈述,接下来的四行是答案,最后两行内容转折,点明了对俄罗斯土地挚爱终身的主题。 关于英语十四行诗: 英语十四行诗又称莎士比亚体的十四行诗,由三节四行诗和两行对句组成,押韵方式一般是abab、cdcd、efef、gg。这种诗体的诗节长度适宜,是抒发复杂情感的极好形式。由于它很短,押韵又极严格,因此要求诗人必须具备较高的艺术技巧。一般说来,前八行倾向于问题、景况、或事件的陈述,后六行则得出答案,最后的对句常常带有警句式的转折意味。阿赫玛托娃的这首诗就属于这种莎士比亚体,它的节奏也是复杂多变的,前八行为抑扬格4-6音步,后六行为抑抑扬格3-4音步。所谓抑扬格(轻重格),是指每个音步第一个音节轻读,第二个音节重读,而抑抑扬格(轻轻重格),是指每个音步第一、二个音节轻读,第三个音节重读,这使原诗具有很强的音乐性。文本研习 1、诗的前八行写出了一般人对土地的态度,这是一种怎样的态度?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人们对脚下的土地总是很不在意,作者这样写是为了表明土地这一祖国的象征却常常被人们忽略。 文本研习 2、诗人借助哪些意象来具体表现的?这些意象与一般歌颂祖国的意象是否一样? “套鞋上的污泥”、“牙齿间的沙砾”、“多余的、哪儿都用不着的灰尘”,这些意象不仅平常、为人熟悉,而且常被人忽略、遗忘甚至为人所不屑、鄙弃。文本研习 3、诗人为什么偏偏选用这些意象? 诗人饱经忧患,面对灾难深重的祖国,这时诗人心中祖国的形象不再是被美化了的、概念化了的所谓广袤的、肥沃的、覆盖着皑皑冰雪和白桦树林的美丽意象,而是哺育了千千万万苦难民众,却又被践踏蹂躏的土地,就是那个司空见惯的、肮脏的、卑微的,那个我们生于斯、长于斯、最后还要埋于斯的污泥沙砾等。文本研习 4、“因此才不拘礼节地称呼它:‘自己的土地’。”中的“不拘礼节”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不拘礼节的称呼土地为“自己的土地”? 因为诗人已经和土地融为一体,土地已是属于自己的一部分,一切礼节反而是疏远的表现,用“不拘礼节”更能体现作者对土地的亲切感。 总结课文 1、作者在诗中赋予了土地怎样的内涵? 土地是人类的母亲,是人类得以生存的依靠,人类总是在接受土地博大丰富的滋养和恩情,而一把祖国土,则是代表了一个国家,它见证了民族的繁衍和生息。《祖国土》“我们”“它”(祖国土)不……带在胸口、不……放声痛哭、没想……进行买卖、受难、遭灾不给……梦增添苦楚、
不像……天国乐土、
污泥、砂砾、灰尘、齑粉一把祖国土,代表了一个国家,它见证了民族的繁衍和生息,“我们”与“它”化为一体,表达了对祖国深沉的、无法割断的爱。总结课文 2、诗人对祖国的认识应超越了一般诗人,根据英语十四行诗的结构特点,思考诗人对“祖国土”的认识经历了怎样的过程?揣摩每个层次的思想感情,理出诗歌情感发展的脉络。 前八句:主要写我们对祖国土通常的态度——熟悉得都忘记了她的存在。诗人与祖国土一起受难、承受厄运。情感总体是沉郁的,后四句在沉郁的情感上掀起微微的波澜,应读出顿挫之感。 后六句:分两层。前四句,是对上面陈述的回答,是对践踏祖国土的沉痛的反思。后两句,带有警句式的转折意味,是对祖国土的理性的思索与透彻认识,这里表现了诗人真诚而又深厚的爱国之情。 情感脉络:沉郁——深情赞美、悲愤——深厚、炽热的爱国之情。 板块总结 1、这个板块被称为“颂歌的变奏”,鉴赏了四首诗,你如何理解“变奏”?(小组讨论)(一)情感的变奏。一般的颂歌,大都热情洋溢地讴歌祖国的大好河山,表现诗人对祖国美好的赞美。这四首诗虽然表现的仍然是爱国主义情感,但不再是“圣歌”式赞颂,而是反思,透露出的深深的悲剧感与忧患意识,是对苦难中的祖国的深沉之爱。 (二)意象的变奏。一般的颂歌,多采用一些境界阔大、美好、崇高,色调明朗的意象;而这几首诗不一样,如《发现》虽直抒胸臆,也选用了一些意象:噩梦、恐怖、噩梦挂在悬崖上,《祖国土》中,选用了“套鞋上的污泥”、“牙齿间的沙砾”、“多余的、哪儿都用不着的灰尘”等渺小的被人忽视的意象,这些意象描绘和象征了祖国的贫困与悲哀,突出灾难中的祖国的现实面貌,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的拳拳之心。 小结 这种“变奏”的情感更能表现祖国之爱的崇高、深切。俄罗斯19世纪诗人巴拉廷斯基说过:“一个人被赋予才能,就意味着,不论怎样,他都要完成所承担的使命。”即对诗人来说,他们的创造自由是与责任联系在一起的,诗人的写作并不是一种仅仅与自身有关的个人行为,他还肩负着对民族的命运、人类的前景思考的道义责任。而艾青、闻一多、阿赫玛托娃等十人正是这样的富有使命感的伟大的民族诗人。所以,学习了这组诗,我们应该认识到人与祖国关系的丰富性,认识到自己的责任,即使在今天,祖国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在这片土地上,依然有愚昧与落后,贫穷与野蛮,中华民族的复兴依然困难重重。而认识到这一点并不意味着抛弃与背叛,她依然是我们亲爱的祖国。 课后思考:
1、何其芳在评述闻一多的《发现》时,指出诗歌的第三至第八行的诗句写得“不够精彩”,在艺术上并不很出色,你赞同他的观点吗?请说说理由。
2、结合本课所学的诗歌鉴赏方法,解读《北方》或《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艾青(1910~) 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
善把个人的悲欢融合到民族和人民的苦难与命运之中,表现出对光明的热烈向往与追求。
富有强烈的时代感和现实性,感情深挚,风格独特,是继郭沫若、闻一多等人之后推动一代诗风的重要诗人。
诗集《大堰河》、《北方》、《向太阳》、《归来的歌》等。我爱这土地 (艾青 1938)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礁石 1979
一个浪,一个浪 无休止地扑过来 每一个浪都在它脚下 被打成碎沫,散开   …… 它的脸上和身上 象刀砍过的一样 但它依然站在那里 含着微笑,看着海洋   ……
盼望
一个海员说,
  他最喜欢的是起锚所激起的
  那一片洁白的浪花……
  一个海员说,
  最使他高兴的是抛锚所发出的
  那一阵铁链的喧哗……
  一个盼望出发
一个盼望到达 舒婷(1952- )原名龚佩瑜。20世纪70-80年代朦胧诗代表诗人。
其诗作具有强烈的主观情绪和色彩。常以女性的直觉通过灵魂的骚动来映照客观世界。代表诗集《双桅船》、《会唱歌的鸢尾花》、《始祖鸟》等。
朦胧诗特点:强调诗人的自我意识,往往借助象征、比喻、错觉、幻觉等手法,营造诗的多层次意象,给诗蒙上一层朦胧色彩。代表诗人:舒婷、北岛、顾城等。舒婷的诗歌
多用第一人称。
运用现代主义技巧:象征、隐喻、通感等,营造诗歌的精神境界。
意象明朗、自然,善于通过意象的组合表现主体的感觉。
诗风细腻、沉静、哀婉、坚强。是朦胧诗中最富浪漫气息的诗歌。致橡树 舒婷我如果爱你—— 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 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我如果爱你—— 绝不学痴情的鸟儿 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 也不止像泉源 长年送来清凉的慰藉; 也不止像险峰 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甚至日光。 甚至春雨。 不,这些都还不够!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紧握在地下 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 我们都互相致意, 但没有人 听懂我们的言语。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 像刀、像剑,也像戟; 我有我红硕的花朵 像沉重的叹息, 又像英勇的火炬。 我们分担寒朝、风雷、霹雳; 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仿佛永远分离, 却又终身相依。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 坚贞就在这里: 爱—— 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 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 (1977) 双桅船 舒婷 雾打湿了我的双翼 可风却不容我在迟疑 岸呵,心爱的岸 昨天刚刚和你告别 今天你又在这里 明天我们将在 另一个纬度相遇 是一场风暴,一盏灯 把我们联系在一起 是一场风暴,一盏灯 使我们再分东西 不怕天涯海角 岂在朝朝夕夕 你在我的航程上 我在你的视线里 1979年8月献给我的同代人 舒婷 1980他们在天上 愿为一颗星 他们在地上 愿为一盏灯 不怕显得多少渺小 只要尽其可能 唯因不被承认 才格外勇敢真诚 即使像眼泪一样跌碎 敏感的大地 处处仍有 持久而悠远的回声 为开拓心灵的处女地 走入禁区,也许—— 就在那里牺牲 留下歪歪斜斜的脚印 给后来者 签署通行证
一代人 ?????? ?顾城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
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
回 答(节选)北岛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 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看吧,在那镀金的天空中,? 飘满了死者弯曲的倒影。
告诉你吧,世界? 我——不——相——信!? 纵使你脚下有一千名挑战者,? 那就把我算做第一千零一名。
布置作业:
1、语基积累:(字音词义)
2、完成《学习与评价》相关内容。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