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墟的召唤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废墟的召唤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语文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1-13 12:43:3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31张PPT。废墟的召唤圆明园:历史上的圆明园,是由圆明园、长春园、绮春园(万春园)组成。三园紧相毗连,通称圆明园。共占地5,200余亩(约350公顷),比颐和园的整个范围还要大出近千亩。它是清代封建帝王在150余年间,所创建和经营的一座大型皇家宫苑。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五朝皇帝,都曾长年居住在圆明园优游享乐,并于此举行朝会,外理政事,它与紫禁城(故宫)同为当时的全国政治中心,被清帝特称为"御园"。于1860年(咸丰十年)被英法联军劫掠焚毁
圆明园废墟????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侵入北京,闯进圆明园。他们把园内凡是能拿走的东西,统统掠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为了销毁罪证,10月18日和19日,三千多名侵略军奉命在园内放火。大火连烧三天,烟云笼罩整个北京城。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被化为灰烬。?就是这样一座享有“人间天堂”美称的万园之园却于1860年化为一片灰烬。?在十九世纪的这场大火中,圆明园所有的辉煌所有的骄傲来不及哀鸣一下,就被吞没了。他的身体被分成零碎的一点一点,运到了外国的博物馆。? 图片欣赏圆明园四十景图万园之园大水法和远瀛观残迹作者简介 宗璞,原名冯钟璞,当代女作家。祖籍河南唐河,生在北京。乃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先生之女,宗璞多年从事外国文学研究,吸取了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之精粹,学养深厚,气韵独特。主要作品有《弦上的梦》
《三生石》。
本文创作于1979年岁末,时值党的改革开放的号召如春雷般在神州大地回响。因而,本篇的主旨带有鲜明的时代性,号召每一个有志之士都投入到时代的大变革和百废待兴的建设潮流之中。饱含着爱国知识分子的赤子之情。本文写作背景字音字形níng迤逦kuòxūnièrú胄窣忱zhì窸补充字读音远瀛(yíng)观???
充塞(sè)
碣(jié)石残碑
荷梗(g?ng)
绮(qǐ)辉 本文以作者的行踪为写作顺序,请理清文章的脉络,划分层次,归纳大意。 浏览课文,探讨以下问题:全文分为四个部分:一.(1—3段)对圆明园废墟进行整体描绘,突出其凝固停滞的现状,透视出作者面对废墟所表现出的忧患和惆怅,抒发了作者渴望更新,渴望变革的激情。
二.(4-10段)作者直抒胸臆,号召人们留下来,改造这凝固的历史,“废墟,不愿永久停泊”。
三.(11-19段)作者通过与“年轻人”的对话,有前面自我情感的直接表达,转而向全社会呼唤,尤其对青年人呼唤。
四.(20-22)篇末点题,表明全文主旨。本文结构 融情于景 — 直抒胸臆 — 对话 — 议论
↓ ↓ ↓ ↓
废墟整体描绘—发出号召—对青年人的呼唤 — 篇末点题
(1~3) (4~10) (11~19) (20~22)1.阅读第一段,画出景色描述部分,指出其作用?第一段描绘了一幅清冷凄凉的画面,为全文奠定了基调,总领全文。2.找出(2-7段)中的比喻拟人句,说明其作用(比喻句)在莽苍苍的原野上,这一组建筑遗迹宛如一列正在覆没的船只,而那丛生的荒草,便是海藻,杂陈的乱石,便是这荒野的海洋中的一簇簇泡沫了。
(拟人句)依然寂寞地站着……这蒙受了奇耻大辱的废墟,只管悠闲地、若无其事地停泊着。
作用:生动形象地描绘出这一带建筑遗址的荒凉景象,给人深刻的印象。 3.阅读文章第三部分,找出描绘夕照景色的段落,说说每段景色描写的特点,含义。第9段写粉红的天空与寒鸦,写晚霞的艳丽、西山的娇红与天空中的寒意所形成的鲜明的对比。
第14段中枯梗与绮辉,西山的鲜嫩润泽与浅淡的光照下的水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鲜明的对比之中更显出这天空、红日、西山的美丽可爱,作者的热爱之情溢于言表。第19段描写了太阳下山之后的景色。此时的景色让作者想到了春日的紫藤萝。春日的紫藤萝一朵朵小的紫花汇成花的海洋,焕发出勃勃生机。伟大的祖国富饶强大、兴旺发达,同样需要每一个中国人奉献付出,尽到责任。这这正是作者对现实的思索。4.从文中找出作者与年轻人的辩论,谈谈自己的理解?作者满怀爱国之心,也想为祖国的振兴尽到自己的责任。他与年轻人的辩论,反映了两代人的不同看法。辩论的结果是意见达成一致,这正是这蒙受着民族耻辱的废墟给后人的启示。题目入手《废墟的召唤》指的是哪?
写了什么
内容?召唤了什么?八、概括小结思想内容/主旨——本文通过对圆明园荒芜景象的描写,在凭吊历史的同时,抒发了内心渴望更新、渴望变革的激情,号召每一个有志之士都投入到时代的大变革和百废待兴的建设浪潮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