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进中举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范进中举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1-13 12:50:1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30张PPT。十年窗下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 “儒林”指读书人这一阶层。《儒林外史》是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章回体长篇讽刺小说,全书正是以封建知识分子为主要对象,描写他们的生活和精神状态。
全书用白话写成,语言准确、生动、幽默、洗练,细节描写传神,人物栩栩如生,艺术上取得了极大的成就。成功的展示了一幅以封建儒生的生活和精神状态为中心的十八世纪中国社会的风俗画。 关于《儒林外史》 科举制度
【科举制度】指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科举。从隋朝至明清,科举制实行了一千三百多年。1905年被废除。

童试 乡试 会试 殿试

童生 举人 贡生 状元
封建科举制度

清代规定:凡参加正式科举考试之前必须参加童试,童试参加者称儒童或童生(不管年龄大小),经过童试被录取入县学的称秀才,也叫生员、相公,还叫进学等。这是得功名的起点。正式的科举考试分三级,即乡试、会试、殿试。乡试通常每三年在各省城举行一次,考试时间在秋季。秀才才有资格参加乡试,考中者称为举人,第一名称解元。会试在乡试后第二年春天在京城礼部举行。参加者是举人,考中的称贡士,第一名称会元。 殿试由皇帝主持,贡士有资格参加,考中的称进士。殿试分三甲录取。第一甲赐进士及第,第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第一甲录取三名,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合称三甲鼎。科举考试实际上是由下而上的层层考试。 由主考官亲自命题,以八股文的形式撰文。八股文是中国明朝(公元1368年——公元1644年)和清朝(公元1644年——公元1911年)时期,科举考试时所采用的专门文体。因为它要求文章中应有四段对偶排比的文字,一共八部分,所以叫八股文。“股”是对偶的意思。 八股文的题目都出于中国古代很古老的教科书“四书”、“五经”,论述内容以中国古代的哲学家的注解为准,结构体裁有一套硬性的规格。全文由破题、承题、起讲、入题、起股、中股、后股、束股等各部分组成,作用互不相同。每一部分的句数、句型也都有严格的限定。科举考试内容 “破题”规定两句,说破题目意义;“承题”三句或四句,承接“破题”加以说明;“起讲”概括全文,是议论的开始;“入题”引入文章主体;从“起股”到“束股”是八股文的主要部分,尤以“中股”为重心。在正式议论的这四个段落中,每段都有两股相互排比对偶的文字,共为八股,八股文由此得名。
写作时要模拟圣贤的口气,传达圣贤的思想,考生不得自由发挥,因而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八股文起到了束缚思想、摧残人才的作用。 但这种文章在当时非常重要,它关系到一个人能不能升官。所以当时的人们一心扑在八股文上,只有八股文章才能敲开科举考试的大门。科举考试内容 吴敬梓出身于世代书香的官僚地主家庭,早年热衷科举,吴敬梓13岁丧母,后随父到任所,20岁中秀才(此后即屡举不中),23岁丧父。从此,他的生活起了很大变化,由于“素不习治生,性复豪上,遇贫施,……不数年而产尽矣”,大家都拿他作“败家子”的典型来教育子孙。考场上的失意,家庭生活由富到贫的变化,在与官僚、绅士的交往中,他逐渐看透了他们丑恶的灵魂,对现实,尤其对科举制度有了较深刻的认识,这些对他写作《儒林外史》有很大的影响,鲁迅先生说他“身为士人,熟悉其中情形,故其暴露丑态就能格外详细” 。 “范进中举“这个片断选自《儒林外史》第三回“周学道校士拔真才,胡屠户行凶查捷报”。小说描写广东学道周进上任后在广州主考两场生员,然后主考南海、番禺两县的童生考试,其中就有范进。范进当时已是54岁了,从20岁到54岁,他整整考了34年。当花白着胡子的范进坐在考场里,引起了周进的怜悯,因为范进与自己的遭遇非常相似。周进最初考了许多年连秀才也没有考上,最后他做生意的一个朋友替他捐钱买了一个秀才资格,他才得以考上举人,最终考上进士。正因为如此,他才对范进格外关照,结果范进在童试中考上第一名秀才,紧接着在乡试中考了第七名。介绍与本课有关的小说内容理情节,疏结构背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开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发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秀才,丈人“贺喜”断炊烟,范进卖鸡借盘缠,范进遭骂见喜报,范进发疯;打贵人,丈人趋炎送礼物,张绅附势中举前1-2中举后3-12作对比,析人性 1、小说中重点刻画了哪两个人物?主要运用哪些描写方法来塑造他们?
2、中举前后,他们都发生了截然不同的变化,请通过比较他们前后的不同,从中分析他们的性格品质。
性格:骂现世宝烂忠厚没用的人,癞虾蟆想吃天鹅肉,不三不四,就想天鹅屁吃,尖嘴猴腮贤婿老爷才学又高、品貌又好, 体面的相貌赞一副大肠一瓶酒七八斤肉、四五千钱 横披着衣服,腆着肚子去了。 千恩万谢,低着头,笑迷迷的去了。老不死的老娘老太太势利、市侩、粗俗、欺贫爱富、趋炎附势、前倨后恭、阿谀奉承称呼称呼胡屠户形象面面观对胡屠户的态度:
被教训的时候:
范进道:
借盘缠的时候:
卑怯畏缩
唯唯诺诺
甘受屈辱中举前,他对人处事态度是如何的?范进向他作揖,范进唯唯连声,岳父见教的是。范进被骂得摸不着门 中举之后人们对他巴结了,他的待人处事态度又是如何的?(文中的哪些句子可以体现出来)对胡屠户态度:
称呼上变化:由岳父——老爹
(不把岳父放在眼里)打起官腔,圆滑世故迎接张乡绅的场合时怎样的? 晚生久仰老先生,只是无缘,不曾拜会。
晚生侥幸,实是有愧,却幸得出老先生门下,可为欣喜。 说明了范进的心灵在多年的科考生涯中早已被官场世故圆滑的恶浊之气所熏染。每日小菜饭乡试无盘缠卖鸡换米煮粥众乡邻奔走效力殷勤送礼现世宝尖嘴猴腮卑微癞虾蟆不三不四邻里无人理会才学高天上星宿品貌好贤婿老爷张乡绅登门拜访百般拉拢岳父老爹逆来顺受,甘受屈辱,狡猾,虚伪、圆滑世故,一个为功名利禄而神魂颠倒的典型形象。性格:范进中举前后的对比分析 课文运用哪些描写方法来写范进的喜极发疯的过程? 看”“念”“拍”“笑”、“跌倒 ” “爬将起来,又拍着手大笑”“往门外跑”“一脚踹在塘里”“拍着笑着,走到集市上”——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噫”!好了!我中了!”——外貌描写 “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 好:指的是源源不断的好处。只要中举了,从此经济状况和社会地位完全改变。以前贫困潦倒,万人唾骂,现在享不尽的荣华富贵,有好多人巴结。 说说范进中举发疯时大叫“好”的内涵到底是什么? 这部分对范进的描写既采用了正面描写也采用了侧面烘托的写法。老太太的慌报录人、邻居的吓了一跳众人拉不住范进的疯态范进众人语言动作外貌正面描写侧面烘托烘托范进昏厥的怕人烘托范进疯跑的飞快。烘托范进疯劲之大夸张幸会!幸会!世先生!形象分析 1、张静斋是城中望族,之前与范进素不相识,为什么会来拜会范进,而且还又送银又送房? 阅读文中对张乡绅和众邻居的描写,思考: 语言:
1、世先生同在桑梓,一向有失亲近。
2、适才我看见题名录,贵房师高要县汤公,就是先祖的门生,我和你是亲切的世弟兄。
3、你我年谊世好,就如至亲骨肉一般,若要如此,就是见外了!
动作:送银又送房形象分析 张乡绅: 早已中举,做过知县,是地方上的一霸。范进中举的当天就来拉拢,送银送房,与范进称兄道弟。 这就表明他急于结交新贵,攀附范进宗师周学道和汤知县,以达到巩固和扩大自己权势的目的虚伪奸诈、趋炎附势的性格11众邻居形象13众邻居形象众邻居形象 在范进中前对他漠不关心,在他中举后都送了东西来。范进疯了也是众邻居来帮忙。众邻居对权势者或敬畏或谄媚,对不幸者冷酷无情。众邻居:嫌贫攀富,前倨后恭 变语言 动作 范进
胡屠户、
张乡绅、
众人对比、夸张讽刺了科举制度对封建知识分子的摧残。讽刺了当时趋炎附势的人情世态。小结文章主题 课文通过对比描写范进中举前后社会、经济地位的变化,着重刻画范进中举当天癫狂发疯的丑态及他周围各色人等趋炎附势的嘴脸,有力地抨击了封建制度对读书人心灵的荼毒,辛辣地讽刺了科举制度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现实和世态的炎凉。1、夸张性的故事情节
2、前后对比突出人物性格
3、富有讽刺性的动作、语言描写 讽刺的背后是对腐朽的科举制度及其毒害的范进、胡屠户等人的无情揭露和讽刺,是作者愤世嫉俗的感情。讽刺手法艺术特点对联 上联:回忆去岁饥荒,五六七月间,柴米尽焦枯,贫无一寸铁,赊不得,欠不得,虽有近戚远亲,谁肯雪中送炭?
下联:侥幸今朝科举,一二三场内,文章皆合式,中了五经魁,名也香,姓也香,不拘张三李四,都来锦上添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