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1张PPT)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西周灭亡
前771年
前770年
前476年
前221年
平王东迁
春秋
战国
秦朝建立
时间轴
春秋:时间起止与孔子编订鲁国史《春秋》时间相当得名;
战国:因刘向编注的《战国策》而得名,也因此时诸侯国之间不断攻战。
周秦之变
周秦之变是中国古代最激烈最深刻的一次社会大转型,奠定了此后中国历史发展的基本格局。直到近代西方入侵,中国才面临千年未有之变局。
一、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
【学习聚焦】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丧失后,诸侯纷争。各民族进一步交融,华夏族发展壮大。
(一)阅读课本第9页至第10页课本第一目内容回答以下问题
1、列国纷争的原因、表现和影响?
2、华夏认同的含义及影响?
春秋(BC770年—476年)
战国(BC475年—221年)
分裂中孕育着统一的因素
争霸
兼并
管鲍之交
一箭之仇
毋忘在莒
退避三舍
一鸣惊人
问鼎中原
卧薪尝胆
春秋列国形势图
战国形势图
“三家分晋”
“田氏代齐”
BC256:周王室被秦国吞并。
2.战国时期:诸侯之间的战争以兼并战争为主,形成“战国七雄”——周朝传统的政治秩序完全被破坏。
(前707年),王(周桓王)夺郑伯(郑庄公)政,郑伯不朝。秋,王以诸侯伐郑,郑伯御之……郑师合以攻之,王卒大败。祝聃射王中肩。 ——《左传》
原因:
①周王室衰微,诸侯国实力上升
②礼崩乐坏,分封制和宗法制逐渐瓦解
表现:出现“春秋五霸”,形成“战国七雄”,周王室被秦国吞并
1、列国纷争的原因、表现和影响?
一、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
材料1:礼祭天子九鼎,诸侯七、卿大夫五、元士三也。
——《公羊传· 桓公二年》
材料2:郑伯不朝,王伐郑,卒大败,射王中肩。 ——《左传》
材料3:齐大夫田桓废齐君而自立,呂齐亡。晋六卿中的韩、赵、魏三家分晋,晋亡。 ——司马迁《史记》
【问题探究】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从西周至战国政治权力有何变化?
西周:
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春秋: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战国:大夫夺权,兼并频繁
礼乐征伐自大夫出
周朝政治秩序被破坏
1.列国纷争
一、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
战国时期的局部兼并
春秋时期各地诸侯割据
齐
晋
楚
吴
越
齐
晋
楚
秦
东周时期为什么会“礼崩乐坏”列国纷争?
思考
唯物史观
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
——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西周的经济基础是什么?
农业
(1)基本土地制度:
井田制(土地国有,集体生产)
(2)农具:
主要使用木、石、骨、蚌等材质的工具,青铜农具极少
唯物史观
铁犁牛耕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唯物史观
私田增加,公田荒费
小农经济逐渐形成
井田制崩溃,
封建土地私有制形成
分封、宗法制瓦解
(礼崩乐坏)
地主、自耕农兴起
传统贵族衰落
生产力发展
阶级关系变化
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
分地则速,无所匿其力也。
—《吕氏春秋·审分》
列国纷争的影响
①使社会动荡,民不聊生。
②促进社会转型(经济形态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型,政治体制由君主、贵族等级分权制走向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和官僚制,历史由分裂趋于统一)
③促进了民族交融与华夏认同。
2、华夏认同的含义及影响?
(1)含义:指“华夏”作为文化、政治实体,在春秋战国时被周边民族所认同,各族同源共但的观念得到发展的过程。(历史纵横)
(2)影响:
①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华夏族发展壮大;
②民族交融进一步发展,为国家走向统一创造条件。
观察从春秋到战国时期地图,这两幅地图有什么变化?
诸侯国数量上的减少
(统一趋势)
战国时期修建了长城
(战争激烈、民族冲突)
靠近中原地区的一些少数民族政权消失
(民族融合)
华夏
诸侯
诸侯
北狄
东夷
西戎
南蛮
华夏
华夏认同
战争
迁徙
交流
华夷之辨:从血缘到文化
一、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
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学习聚焦】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有了长足发展,阶级关系变化,上层建筑变革,变法成为潮流。
(二)阅读课本第10至11页第二目内容回答以下问题
3、春秋战国在农业、手工业、商业方面发展的表现?
4、观察教材P11而各国货币图,你可以读出什么信息
5、变法运动的背景是什么?
6、归纳概括商鞅变法的内容、性质、特点、影响?
3、春秋战国在农业、手工业、商业方面发展的表现?
农业
考古出土春秋时期的铁制农具和穿有鼻环的牛尊
随着私有观念的深入人心和铁农具的出现,农业生产由集体耕作的生产方式向个体生产方式转变。铁农具的广泛应用,促使春秋战国时期土地所有权发生变化,井田制遭到破坏,出现了自耕农小土地所有制。
——摘编自洪煜《战国秦汉时期的小农经济》
(2)土地制度: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逐渐确立
(1)耕作方式:“铁犁牛耕”逐渐取代“石器锄耕”
(3)经营模式:产生小农经济
◆阶级关系:新兴地主阶级和农民兴起
含义:春秋战国时期形成,以个体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满足自己基本生活需要和缴纳赋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经营模式。
小农经济
特点:
①分散性: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
②封闭性:自给自足,市场交换少,农民被束缚在土地上,缺乏交流;
③保守性:相对简单的生产工具,长期不变的生产技术和容易满足的社会心理;
④落后性:生产规模小,分工简单,条件简陋,生产资料有限,很难扩大再生产;
⑤脆弱性:受天灾人祸的影响,小农很容易破产。
三、经济发展
农业
(4)水利灌溉工程:都江堰、郑国渠、芍陂等
……于是蜀沃野千里,号为陆海,旱则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故记曰: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华阳国志·蜀志》
都江堰及其工程示意图
春秋战国水利工程图
郑国渠,是韩国的水利工程师郑国为秦国在关中平原上主持修建的一个水利工程。
三、经济发展
工商业:
手工业分工更加细密,货币流通广泛,涌现出一批中心城市、大商人
春秋战国的丝织品实物则已有较多发现,安徽舒城凤凰嘴春秋中期墓中发现残绢,湖南长沙、河南信阳、湖北江陵许多战国墓中发现多种丝织品……北方出产的良种犬马,南方出产的鸟羽、象牙、皮革、丹砂和铜,东方出产的紫贝、鱼盐,西方出产的旄牛制品和特种皮革,在中原市场上都可以见到。
——张岂之:《中国历史˙先秦卷》
春秋战国各国货币
4:观察教材P11而各国货币图,你可以读出什么信息
货币众多,说明商品交易频繁,商品经济发展;
种类众多,交易不便,需要实现货币统一,对国家统一提出了要求。
铁犁牛耕开始逐渐使用→生产力发展
(农、手工、商业发展)
大量私田出现
土地制度:井田制→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渐确立
社会阶级:新兴地主、自耕农两大阶级
(新兴士阶层迅速崛起)
政治:奴隶社会逐渐瓦解→封建社会逐渐建立
经济基础
上层建筑
决定
社会经济大发展
燕昭王
乐毅改革
赵武灵王
胡服骑射
齐威王
邹忌改革
楚悼王
吴起变法
韩昭侯
申不害改革
魏文侯
李悝变法
秦孝公
商鞅变法
1.背景:
经济:铁器牛耕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破坏,土地私有制确立
政治:周王室衰微,宗法分封制遭到破坏
思想:法家思想
军事:兼并战争剧烈,富国强兵
2.目的:
富国强兵
3.结果:
通过变法,推动了社会转型,逐步建立起君主专制的政治制度。
4.代表:
秦国·商鞅变法
(二)制度之变
——变法运动
商鞅变法
内容 作用
政 治
经 济
军 事
普遍推行县制,县的主要官员由君主任免;
民间实行什伍连坐,互相纠察告发;
加强君主权力和中央集权,
强化对地方控制、稳定社会秩序
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强制大家庭拆散为个体小家庭;“废井田,开阡陌”,授田于百姓;
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调动积极性,
顺应小农经济发展,增加税赋收入
奖励军功,剥夺和限制贵族特权
打击贵族特权、提高军队战斗力
(二)制度之变
——变法运动
从商鞅变法到秦始皇即位前一年,前后109年之间,秦同东方六国共作战65次,获取全胜58次,斩首129万,拔城147座,在攻占之地共建立了14个郡。
使秦国国富兵强,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材料一: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史记·李斯列传》
材料二:初,商君相秦,用法严酷,曾临渭论囚,渭水尽赤。
——《资治通鉴》
商鞅变法带来什么影响
2.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是战国时持续时间最长,最为彻底的改革
1.秦国国富兵强,为秦国后来统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商鞅变法,轻视教化作用,倾向于轻罪重罚的思想
4.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人民群众的压迫、剥削,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痛苦
奴隶社会
封建社会
特点
集列国变法之长,是战国时期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改革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
影响:
积极:
①符合历史潮流,推动社会转型,逐步建立起君主专制政治制度。
②使秦国实现国富兵强,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消极:刑法严酷、赋税沉重、加重人民剥削与压迫(强国弱民)
材料一: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史记·李斯列传》
材料二:初,商君相秦,用法严酷,曾临渭论囚,渭水尽赤。
——《资治通鉴》
商鞅变法带来什么影响
2.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是战国时持续时间最长,最为彻底的改革
1.秦国国富兵强,为秦国后来统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商鞅变法,轻视教化作用,倾向于轻罪重罚的思想
4.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人民群众的压迫、剥削,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痛苦
奴隶社会
封建社会
三、孔子和老子
【学习聚焦】孔子和老子分别是我国儒家学派和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们的思想在我国历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
孔子(BC551—BC479),名丘,字仲尼,出身于鲁国(今山东曲阜)没落的奴隶主贵族家庭。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春秋后期楚国人,生卒年不详,其思想主张见于《老子》。
(三)阅读课本第11页至13页内容,回答以下问题
7、百家争鸣的背景
8、儒家、道家、法家、墨家、阴阳五行家各自的代表人物及思想
9、百家争鸣的影响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不同流派的知识分子从维护本阶级(阶层)利益出发,宣扬自己的政治主张,诘难、批驳其他学说,以确立自己的学说,同时相互学习、吸收,形成了学派纷呈,思想文化繁荣的局面。
三、思想文化之变:孔老之学与百家争鸣
“百家”是个泛称,言诸子之多。按照诸子学说的主要倾向可以划分为儒、道、法、墨、名、农、兵、杂、纵横、阴阳家等。
百家争鸣的典型代表——儒家学派
孔子(春秋后期)
创始人
思想核心
“仁”——关爱他人
政治思想
“为政以德”
恢复周礼
教育思想
“有教无类”,兴办私学
整理六经
《论语》
文献整理
观点辑录
代表奴隶主贵族阶级利益
代表阶级
打破贵族阶级垄断教育的局面,推动私学的发展。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民有耻且格。
儒家·孔子画像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正道)。”
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
三、孔子与老子
1、孔子
百家争鸣的典型代表——道家学派
老子(春秋时期)
创始人:
天地本原:
“道”
朴素唯物史观:
天人合一,道法自然
揭示出事物存在着互相依存、相互转化、对立统一的矛盾;
认为物极必反,柔能克刚;
政治主张:
《老子》(《道德经》)
观点辑录:
朴素辩证法:
顺其自然,无为而治。
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
《老子》:“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道家·老子画像
①思想核心:道是天地万物的本原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道的基本特性:自然(事物自己如此,没有外力强迫的状态。)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无为(君主不与民争,顺应民众,不妄为)
三、孔子与老子
2、老子
②哲学思想:追求天人合一,体现了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论
包含朴素的辩证法,揭示出事物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转化、对立统一的矛盾;认为物极必反,柔能克刚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三、孔子与老子
2、老子
③政治思想:顺其自然,无为而治,退回到小国寡民的时代
“无为而治,以无事取天下。”
“治大国若烹小鲜”
“无为”,是指不忘为,不胡作非为,为所欲为。
“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原始淳朴风气。
三、孔子与老子
2、老子
B
政治:王室衰微,诸侯纷争,礼崩乐坏。—自由宽松社会环境
C
文化:学在官府被打破,私学兴起。
D
阶级关系:士阶层活跃和受重用。
A
经济:铁器牛耕,经济迅速发展。 ——物质条件
百家争鸣
请结合所学与教材内容 归纳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背景?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人,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孔孟”。孟子继承发扬孔子思想,著有《孟子》。
荀子,名况,字卿,战国时期赵国人,
战国儒学的集大成者。著有《荀子》。
荀子发扬儒家思想,也强调法制作用。
仁政 民本思想
隆礼重法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
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人性善
义利观
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人君者,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
人性恶
天命观
四、百家争鸣
1、思想主张
墨子,名翟,战国初宋国人,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墨子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农民出身的哲学家。
墨家与儒家并称“显学”,有“非儒即墨”之称。墨子创立了以几何学、物理学、光学为突出成就的一整套科学理论。有《墨子》一书传世。
兼相爱,交相利。投我以桃,报之以李。
俭节则昌,淫佚则亡。
强之劫弱,众之暴寡……此天下之害也。
国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
兼爱
非攻
节俭
尚贤
庄子,字子休,战国时期宋国人,道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创立了哲学学派庄学,与老子并称为“老庄”。代表作品是《庄子》。
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
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逍遥自由
庄周梦蝶
韩非,战国时期韩国人,荀子学生,后被同学李斯入狱毒之。韩非著有《韩非子》,倡导君主专制主义理论,为中国第一个统一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国家的诞生提供了理论依据。
法
术
势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法者,宪令著于官府,刑罚必于民心。
术者,因任而授官,循名而责实,操杀生,之柄,课群臣之能者也,此人主之所执也。
以法治国
君主专制
中央集权
邹衍,战国末齐国人。阴阳家代表人物、五行创始人,主要学说是五行学说、“五德终始说”和“大九州说” ,著有《邹子》一书。
五行“相生相胜”
朴素唯物论
拥有同情与向上心的文化人学派
全面归服自然的隐士派
专制君主的参谋集团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思想共同构建了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孟子 荀子
劳苦大众的行动帮会
墨子
韩非子
庄子
百家争鸣的典型代表——阴阳家
代表人物
思想观点
提出“相生相胜”理论
代表了中国古代对自然界朴素的科学认识
邹衍(战国时期)
邹子有终始五德,从所不胜,木德继之,金德次之,火德次之,水德次之。
——《文选·魏都赋》
阴阳家·五行学说
阴阳家·邹衍画像
大解放:百家争鸣,思想解放
百家争鸣的典型代表——墨家学派
代表人物
思想观点
墨子(战国时期)
节俭“兼爱”“非攻”
政治观点
“尚贤”
代表阶级
下层平民利益
墨家·墨子画像
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
——《墨子》
百家争鸣的典型代表——法家学派
代表人物
思想观点
韩非子 商鞅(战国时期)
以法为工具管理国家,控制臣民;中央集权
代表阶级
新兴地主阶级利益
法家·韩非子画像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韩非子》
是故诸侯之博大,天子之害也……万物莫如身之至贵也,位之至尊也,主威之重,主势之隆也。 ——《韩非子》
中央集权
君主专制
时期 学派 代表人物 思想特点
春 秋 儒家 孔子 “仁”主张恢复西周等级森严的礼乐制度,代表奴隶主贵族利益
道家 老子 无为而治,小国寡民
战 国 儒家 孟子 人性善与施“仁政”
荀子 人性恶与隆礼重法
道家 庄子 崇尚“逍遥自由”
墨家 墨子 兼爱、非攻、尚贤,代表下层平民利益
法家 韩非子 以法为工具,控制臣民,中央集权,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
阴阳家 邹衍 五行相生相克
三、思想文化之变:孔老之学与百家争鸣
意义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思想史上的一个黄金时代,这个时代留下的思想智慧,不仅像乳汁一样滋养了华夏民族,而且成为全人类的宝贵精神财富。
—王磊《一个黄金时代的形成与终结》
(1)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阶级关系变化在思想领域内的反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波澜壮阔的思想解放运动。
(2)为新兴的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奠定了思想基础。
(3)成为后世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活水,影响十分深远。
三、思想文化之变:孔老之学与百家争鸣
变
社会之变
应变之法
政治动荡
经济发展
王室衰微、礼崩乐坏、诸侯纷争
铁犁牛耕、井田崩溃、工商业繁荣
各国之应对
各家之应对
百家争鸣
(儒、道、法、墨)
变法运动
(商鞅变法)
推 动
指 导
社会转型
【课堂小结】
大变革
大动荡
大发展
大争鸣
社会大转型: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逐渐建立起来
春秋战国
争霸兼并
铁犁牛耕
变法运动
百家争鸣
政治大纷争
经济大发展
制度大变革
思想大解放
民族大交融
华夏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