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课件(共49张PPT)--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课件(共49张PPT)--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8-20 22:58:1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9张PPT)
第六单元 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时空坐标】
单元概览·明要求
【单元概述】
中国古代的基层治理以户籍管理与基层组织构建为基础,户籍的编制与管理一般以基层组织为单位进行,既保证赋役征发,也维护社会稳定。中国古代的社会保障主要由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在封建社会后期,宗族及社会公益性组织的作用越来越大。西欧中古时期的基层治理以庄园和城市为中心,近代以来也一直强调基层自治。现代发达国家基本构建起了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保证了社会的稳定与发展。中国也逐渐建立起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制度。
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基础必备 探新知
史料探究 释疑难
随堂训练 测达标
目标展示 定方向
梯度作业 练素能
目标展示 定方向
课程 标准 了解中国古代以赋役征发为首要目的的户籍制度,以及有代表性的基层管理组织;知道中国古代王朝在社会救济和优抚方面采取的重要措施。
问题 导引 1.中国古代户籍制度演变的历程。(史料实证)
2.中国古代基层组织演变的历程。(史料实证)
3.中国古代基层社会治理演变的历程。(史料实证)
4.中国古代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演变的历程。(史料实证)
历 史 时 空
基础必备 探新知
一、历代户籍制度演变
1.战国:国家编排民户,制定户籍的开始。
2.秦朝:实行____________制度,除一般百姓的户籍,还有宗亲贵族的宗室籍、官吏的宦籍、商贾的市籍等。
3.汉朝
(1)________主管全国户籍工作,各级地方政府也均有专门人员主管户籍。
(2)户是政府征派赋役的单位。百姓编户入籍后,便成了封建国家的“编户齐民”。
(3)政府为掌握人口数,也定期进行____________。
分类登记
丞相
人口调查
【特别提示】全面认识西汉的编户制度
(1)含义:西汉政府为控制人口流动和确保赋税征收,把民户按年龄、性别、土地财产等情况,详细登记在户籍上,这种造册登记户口的办法称为编户制度。
(2)对编户的限制:编户不得无故迁移,如果擅自流亡,抓到就要被罚作官奴。
(3)编户农民的负担:主要有田租(即土地税)、算赋和口赋(即人头税)、更赋、徭役和兵役等。
(4)特点:既是行政管理制度,又是赋税制度。
(5)影响
①对西汉的经济恢复起到过重要作用。
②它的实行标志着我国古代完整的赋税徭役制度正式形成。
③强化了对人民的控制;编户齐民赋税沉重,严重影响了正常的农业生产和人民的生活。
(4)东汉末年,战事频繁,人口流动加剧,豪强地主与国家争夺人口,户籍散乱。
4.隋唐
(1)隋建立后,命州县官“大索貌阅”,重新核定户籍。
(2)唐承隋制,管理更严,户籍三年一造。
【特别提示】隋文帝时开展大索貌阅,按照户籍簿上登记的姓名、性别、年龄和本人体态相貌进行查对,核验是否虚报年龄,有无诈称老小。
5.宋朝:宋朝户籍分主户(指拥有土地、缴纳赋税的税户)和客户(指没有土地的佃户)。
【特别提示】“主户”和“客户”
主户是指纳入户口版籍,占有土地向官府缴纳“两税”的人户。客户是指“借人之牛,受人之土,佣而耕者”。主客户的划分表明人身依附关系的减弱,利于人口流动。
6.元朝:按职业划分户口类型,统称为“____________”,一旦定籍,世代相袭,不得变动。
7.明朝
(1)明朝以________定户籍,分为民籍、军籍、匠籍等。
(2)明朝的户籍册称“________”,以__________为基础。
【特别提示】明朝政府依据黄册向人民征收赋役,因此,又叫“赋役黄册”。明政府对编造黄册很重视,规定发给各户的表册,必须由本人填写,或本户自报请人代写,如有隐瞒作弊,家长处死,家属流放化外。明初黄册的编造,奠定了明朝的户籍制度,加强了对户口的控制。
诸色户计
职业
黄册
里甲制
8.清朝
(1)清朝普通户籍基本沿袭明制,但管理相对松弛。
(2)到清前期赋役实行固定丁银、____________,户籍的作用大为削弱。
(3)乾隆年间,朝廷谕令户籍永停编审。
摊丁入亩
二、基层组织与社会治理
1.基层组织
(1)从秦汉到明清,______是最基层的行政机构,下设直接管理民众的基层组织。
(2)秦汉时期,县下设乡和里。乡设________,里设里正。后代沿袭这种乡里制度,稍有变化。
(3)唐朝以百户为里,五里为乡,城内设坊,郊外设村,设里正、坊正、村正。
(4)明朝实行__________,十户为一甲,一百一十户为一里,设甲首、里长。

三老
里甲制
2.社会治理
(1)秦汉:建立________组织,以五家为伍,十家为什,百家为里,相互监督。
(2)唐朝:实行____________,以四家为邻,五邻为保,互相监督。
(3)北宋:王安石实施保甲法。
(4)明朝:王守仁推行____________。
(5)清朝:清初实行里甲制,后来推行__________。
什伍
邻保制度
十家牌法
保甲制
【特别提示】保甲制度是中国封建王朝时代长期延续的一种社会统治手段,它的最本质特征是以“户”(家庭)为社会组织的基本单位,而不同于西方的以个人为单位。儒家的政治学说是把国家关系和宗法关系融合为一,家族观念被纳入君统观念之中。统治者通过保甲制度建立起了封建王朝对全国的严密控制。
三、历代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
1.宋之前
(1)社会救济:历代社会救济的主体是掌握大量资源的________,民间组织处于辅助地位。
①汉朝建立__________制度,积谷备仓,调节粮价。
②隋唐时期,政府既重视官方储备,也大力提倡________积储。隋文帝置仓积谷,还鼓励民间自置________。
③________救大灾,________防小灾。
政府
常平仓
民间
义仓
官仓
义仓
(2)优抚政策
①秦汉时期,皇帝有时会赐给高龄老人手杖——________,以示尊重。
②从唐朝开始,政府设有收容贫老、孤儿和乞讨流浪人员的专门机构。
鸠杖
2.宋之后
(1)宗族内部的救助活动逐渐兴起。
①代表:北宋__________在族内创设义田,赈济族人,影响深远。
②作用:宗族通过设立族产,在衣食、住行、婚娶、蒙养、丧葬等方面资助族中贫困者。
(2)明清时期,慈善组织开始兴起,出现了善堂、善会等慈善机构。
范仲淹
3.政府和社会救济的不同
(1)政府救济的重点在救灾,核心在于保证粮食供应,或直接实施赈济,或鼓励各地余粮向灾区流通,疏导和安置流民,鼓励民间富户救济灾民。
(2)社会力量救济活动侧重于日常生活的赈济,如收养弃婴和孤儿、接济贫民等。
【特别提示】古代社会保障制度特征总结
(1)整体保障水平较为低下,覆盖面较广。
(2)具有规范化法律性质的社会保障制度。
(3)保障待遇存在较大的差距,这点在养老保障中体现的最为明显。
(4)社会保障水平与综合国力相互影响。
(5)社会保障的水平受最高统治者的意志影响。
史料探究 释疑难
探究主题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的演变历程(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史料一 户籍制度萌芽于商朝,据殷墟卜辞中记载商朝已经有了征派民力共耕公田的籍田之制。战国时期,商鞅将户籍制度发展为“什伍连坐”法。两汉时期,口赋和算赋(人头税)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一项主要来源,兵役与徭役则是国家要求每个丁男承担的重负,为此,两汉政权一直实行编户齐民制度。编户齐民制度的形成与完善,使大量的民户时时处在封建国家政权的直接控制之下……唐安史之乱后,土地兼并盛行,政府的财政收入与徭役来源日益枯竭,为了解决危机,唐政府改革征税制度,不以户籍及其登记内容而以土地和财产的多寡为征税依据。
明洪武年间,政府进行了全国范围的土地清丈和地籍整理运动,编制鱼鳞图册,地籍与户籍彼此独立。万历年间,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使身丁税与户籍相分离。从此,地籍便成为统治者征收赋税的主要依据,而户籍的作用则退居其次了。清政府下令彻底废除人丁编审,传统户籍管理制度正式退出历史舞台。
——节选自《中国户籍制度的历史考》
探究1: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主要功能并分析其原因。
提示1:功能:征发民力;征收赋税;统计人丁;控制人民。
原因:自给自足小农经济是其根源;(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的需要)封建剥削土地制度的长期存在;高度集中的中央集权的强力维持;长期以来等级制度和等级观念等。
【拓展】中国古代户籍的特征
(1)地域性。在农业社会,以土地为主的生产经营和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本来就具有制约人口流动的客观条件,而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又从外部加强了这种安土重迁的特征。
(2)等级性。反映在户籍上是在中国传统社会曾出现过特权户种、民籍户种和贱籍户种等类别,这几种户籍地位逐级降低,界线分明。
(3)世袭性。同人口的地域流动一样,人口的等级、职业也被户籍标记得清清楚楚;不同等级、职业间的流动受到制约,户籍是世袭的。
(4)被赋予社会治安职能。在中国历史上,政府通过户口管理对人口活动进行控制和制约。
史料二 在古代中国,县以下基层社会,由具有强烈自治色彩的家族、宗族、乡族等组织系列(里社保甲与行会等亦均以家族、宗族等实体组成)在行政司法、经济活动、精神生活等方面,成为国家末端政权的补充,起到所谓“结构——功能替代物”的作用。 费正清曾说:“政府统治的活动可以区别为两类,一类是往下只到地方县一级的正规官僚机构的活动,另一类是由各地缙绅之家进行领导和施加影响的非正规的网状系统的活动”,“地方长官是中央政府任命的该地唯一代表。这种表面地位造成的结果,就是地方长官只有在与当地士绅头面人物的密切合作下,才能做他的工作。”
——摘编自张研、牛贯杰《清史十五讲》
探究2:根据史料二,归纳古代中国基层治理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历史意义。
提示2:特点:地方自治色彩鲜明;宗法关系扮演了重要角色;官员治理与士绅管理相结合。
历史意义:有效治理了基层地方;稳定了基层社会秩序;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基层经济发展。
【拓展】中国传统乡村社会治理的优点
第一,从乡村社会治理的历史脉络上来看,历史上尽管乡里制度名称繁多,各个朝代有着不同的称谓,譬如乡遂制、乡里制、乡亭制、里甲制、保甲制等,但乡里制度是一脉相承有所遵循的,它始终是作为乡村社会管理的组织制度而存在。
第二,从乡村社会治理的主体上来看,传统乡村社会治理是一种整体性治理,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士绅精英与村民群体共同致力于乡村社会秩序的稳定和生产的发展,有利于克服政府单一主体“碎片化”治理带来的各种缺陷,提高了乡村社会的管理绩效。
第三,从乡村社会治理的制度网络上来看,土地制度、户籍制度和科举制度是国家层面形成的制度体系,而宗族制度和乡规民约则是乡村社会自我管理机制,其共同贯穿于乡村社会管理过程始终,对乡村社会的运行和稳定具有重要影响。
史料三 周代开始,中央政府经常派出使者“分行四方,延问疾苦”,以便及时“赈济百姓”。汉代各级政府与扶贫相关的财政事权就包括了收养孤儿、贩恤鳏寡、救疾医病、放赈救灾、助贷贫民、协助生产等十多项。汉代限民田,曹魏屯田制,北魏隋唐均田制,都是努力把人民和土地结合起来,帮助人民生产自救;另一方面则对农民生产提供帮助,如大兴水利、提供种子农具的贷款、编制农书等等。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独孤园等恤养老幼贫疾的常设机构。中唐时,刘晏强调国家赈济要适当:“赈给少则不足活人,活人多则阙国用,国用阙则复重敛矣。”唐宋时期,政府针对各种贫弱对象,都设立了专门的救助机构,这些措施为元明清历代所继承,并有新的发展。
——摘编自史卫《古代财政与扶贫》
探究3:根据史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扶贫措施的特点。
提示3:历史悠久(起步早);政府的组织统筹作用比较突出;救助措施在继承中得到发展;方式或措施多样;未对扶贫工作进行常态化、制度化建设(扶贫制度缺乏系统性、常态化)。
【拓展】中国古代救济和优抚政策的特点
(1)历代社会救济的主体是政府,民间组织处于辅助地位。
(2)政府制定相关法律和制度,并设立专门机构实施救助,体现出一定的社会文明。如汉朝建立常平仓制度;明朝《大明律》对救助鳏寡孤独有专门的律条规定;政府设有收容贫老孤儿和乞讨流浪人员的专门机构,如唐朝的养病坊、明清的养济院。
(3)社会救济方式多种多样。如政府设专门机构实施救助;宗族内部救济;慈善机构实施救济。
(4)封建时代的社会救济主要由政府实施。宋朝以后,宗族慈善组织的作用逐渐增大。
(5)政府救济的重点在救灾,核心在于保证粮食供应;社会力量的救济活动侧重于日常生活中的赈济。
随堂训练 测达标
1.(2021·山东济南)汉简《二年律令·户律》中对于户籍登记有着严密的规定。每户户主、家庭成员、姓名、性别、年龄及其承担的徭役和人口税都要翔实登记。文帝以后,又增加了籍贯、住址、身份、相貌、身高、残疾和财富情况等。这些严密的登记管理 (  )
A.旨在抑制土地兼并  B.以儒家思想为指导
C.利于政府赋役征收  D.强化重农抑商政策
C
解析:材料说明汉代户籍登记规定严格,这有利于政府赋役的征收,C项正确;材料并未体现对土地兼并的抑制,排除A项;汉武帝时期始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故汉初儒家思想并非指导思想,且材料未体现儒家思想对户籍规定的指导,排除B项;户籍登记规定的严密并非针对商人,与重农抑商政策无关,排除D项。
2.(2021·福建厦门)隋炀帝时期,人口统计数据最高接近九百万户;唐高祖武德年间,人口统计数据下降到二百万户;到了唐太宗的鼎盛时期,全国的统计数据也只有三百万户。根据以上人口统计数据变化可推知 (  )
A.隋末农民战争使人口大量损失
B.唐朝户籍管理制度效率低下
C.史书对贞观之治多有溢美之词
D.唐朝农业生产出现严重倒退
B
解析:唐太宗李世民吸取隋亡的教训,轻徭薄赋,劝课农桑,戒奢从简,知人善任,虚怀纳谏。在他统治时期,国家出现了少有的开明政治局面,史称“贞观之治”。根据史实即可推知 A、C、D三项都不符合题意;唐朝前期出现盛世局面,但人口统计数据却仅有隋炀帝时期的三分之一,这只能说明唐朝户籍管理制度的松懈和低效率,故 B 项正确。
3.(2021·宁夏期中)明初以职业定户籍,分民户、军户、匠户等若干类别。军户、匠户、灶户(煮盐户)等户籍世代相袭,不得更换户别。这一措施有利于 (  )
A.抑制土地兼并  B.促成社会分化
C.发展商品经济  D.加强社会控制
解析:根据“世代相袭,不得更换户别”可得出明朝通过严格的户籍制度加强了对社会的管理与控制,故D项正确;A、B、C三项都与这项措施没有直接关系,排除。
D
4.(2021·广西期中)秦统一后,在各乡设置“三老”,掌管对乡民的法制、耕战和尊卑教育,凡有忠孝节义可为民效法者,都“旌表其门,以为倡导”。这表明秦朝 (  )
A.最基层行政组织职能加强
B.以纲常为统一的社会伦理
C.重视用教化加强基层治理
D.以儒学作为主要教育内容
C
解析:根据题干所述,秦朝设立的乡官三老的职责是“掌管对乡民的法制、耕战和尊卑教育”,表彰“忠孝节义可为民效法者”,表明秦朝为维护统治和统一局面,加强基层治理,重视通过对民众的教化统一和规范人们的文化心理、行为伦理,故选C项;秦朝最基层行政组织是乡之下的里,排除A项;纲常即三纲五常,是西汉董仲舒提出的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封建道德原则和观念,秦朝在教育上实行以法为教,儒学受打压,故排除B、D两项。
5.(2021·贵州贵阳)据研究发现,明清时期国家主要通过宗族、乡里组织、士绅阶层对乡村进行治理,基层社会的自治化倾向越来越强。这表明 (  )
A.乡里组织是明清时期成立的乡村自治组织
B.国家政治体制上的中央集权被严重弱化
C.国家控制与乡村自我管理相结合,共同维护基层社会秩序
D.宗族、士绅阶层成为动摇封建统治的重要力量
C
解析:材料“国家主要通过宗族、乡里组织、士绅阶层对乡村进行治理,基层社会的自治化倾向越来越强”表明明清时期国家控制与乡村自我管理相结合,共同维护基层社会秩序,故C项正确;乡里组织并非明清时期才成立,故A项错误;地方自治化的倾向越来越强并不意味着中央集权被严重弱化,故B项错误;D项与史实不符,故排除。
6.(2021·山东期末)明代社会保障制度分为荒政制度、济贫制度、养老制度和抚恤制度,具有以养为主,兼以教化的特点。政府还设置常设机构对鰥寡孤独和民间丧葬进行救助。这些做法 (  )
A.反映出社会保障形势的严峻
B.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
C.背离了儒家为政以德的思想
D.杜绝了荒年民不聊生的现象
B
解析:明代实行社会保障政策,有利于解决灾荒、贫困孤老等问题,缓和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安定,B项正确;材料未反映出人民生存状况是否艰辛和保障形势的严峻,A项错误;C项中“背离”说法错误,排除;“杜绝了”表述过于绝对,D项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