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6张PPT)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天净沙 秋思
马致远
马致远:号东篱,元代大都人,是当时著名的元曲作家,被人称为“元曲四大家”之一,更被时人美誉为“曲状元”。因为这首小令,他还被称为“秋思之祖”。
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此曲是元代小令中的名篇。
走近作者
品味曲境
这篇作品在布局上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前三行全是写景,用名词构成一幅凄切恸(tòng)人的图画。“枯” “老” “昏” “古” “西” “瘦”等词语的色彩情调都贴切的衬托出天涯游子的思绪。后两行才点明在夕阳下环境中的游子,显得何等孤凄悲凉。
领悟诗情
“秋思之祖”
——周德清《中原音韵·小令定格》
“深得唐人绝句妙境”
——王国维《人间词话》
“《天净沙》小令,纯是天籁,仿佛唐人绝句。"
——王国维《宋元戏曲考·元剧之文章》
写作特色
对比烘托
简约中见精细
借景抒情
拓展延伸
阅读比较本小令与《天净沙·秋》(白朴), 分析其异同点。
天净沙①·秋
元 白朴
孤村落日残霞②,
轻烟老树寒鸦③,
一点飞鸿影下④。
青山绿水,
白草红叶黄花。
[注释]
天净沙:曲牌名. 残霞:晚霞。 寒鸦:天寒归林的乌鸦。 飞鸿影下:雁影掠过。飞鸿:天空中的鸿雁。
拓展延伸
白朴这首小令《天净沙·秋》与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无论写法还是构成的意境都有相似之处。此曲题目虽为“秋”,并且写尽秋意,却找不着一个“秋”字。 此曲开篇先绘出了一幅秋日黄昏图,营造出一种宁静、寂寥的氛围,再以名词并列组合的形式,选取典型的秋天景物,由远及近,描绘出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景图。秋景也由先前的萧瑟、寂寥变为明朗、清丽了。
这首小令,只五句二十八个字,篇幅虽短,却以神来之笔描绘出了一幅绝妙的秋景图。前三句着力渲染出一派深秋凄凉之景。黄昏时:如血的残霞映照着一座孤零零的小村庄,夕阳淡淡的炊烟袅袅,几只归巢的寒鸦,静静的站立在老树枝头,忽然,一只哀鸣的孤鸿,在人边晚霞影里远远的飞翔,而后两句,作者却将笔锋一转,写到:青山静静、绿水悠悠,白草绵绵,红叶片片,黄花朵朵,在暮色中,这些明丽的色彩,为这萧杀的气氛平添了许多生机活力。一扫前人一悲到底的俗套。
再读诗歌,说一说诗中写了哪些景物?
青山
归雁红日
和风
白帆
行舟
绿水
首联-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颔联-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画面积雪已慢慢融化,因汇集了千山万壑雪化之水,长江的水量逐渐大了起来,江面因之愈发宽广,再加上江水中央一片船帆高高挂起,使得长江两岸的距离愈显阔大。渐渐上涨的江水与恰到好处的正风吹拂勾勒出壮美的大江行船图。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阔”字写出了水面的广阔无垠,突出了潮水的平,同时写出了作者的豁达心胸;“悬”字一方面写出了船帆高高挂起的样子,与风正呼应,一方面给人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感觉。
颈联-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
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
尾联-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海日东升,春意萌动,诗人放舟于绿水之上,继续向青山之外的客路驶去。这时候,一群北归的大雁正掠过晴空。雁儿正要经过洛阳的啊!诗人想起了“雁足传书”的故事,还是托雁捎个信吧:雁儿啊,烦劳你们飞过洛阳的时候,替我问候一下家里人。
新年将到,这正是家人团聚之时,而作者却不能回家,自然要写一封平安家书;更何况他此刻看见了北归的雁,必定要路经洛阳的——洛阳在镇江西北方,写了诗人淡淡的乡愁。
直接抒情,使全文笼罩一层淡淡的思乡愁绪。
诗中诗人即景抒情,细致地描绘了长江下游开阔秀丽的早春景色,抒发了旅途中的思乡之情。
下节课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