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 14《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 14《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0.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8-21 13:01:5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是部编本教材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诗词三首》中的第二首,这首七律写于宝历二年,当时的刘禹锡罢和州刺史返回洛阳,白居易从苏州返回洛阳,二人在扬州初逢,把酒言欢。白居易在席上作《醉赠刘二十八使君》,赠予刘禹锡,刘禹锡遂写此诗作答。部编本教材将本诗编入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本单元的所选诗文在描写景物、抒发感情的同时,也表达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志趣抱负。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在欣赏感受之外,体会作者的忧乐情怀。本课选编的三首诗都表现了诗人们在人生逆境面前的乐观豁达,意在让学生感受诗人面对不同的人生境遇后的精神世界和精神追求,鼓舞学生们更加积极乐观地面对自己的人生,追求自己的人生理想。
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已经学过《陋室铭》,并感受到了诗人安贫乐道的精神追求,还学习了《秋词》,学习到了诗人乐观积极的精神状态。因此,结合具体学情以及诗歌的具体内容,这一节课就不仅仅让学生通过朗读、意象把握、以及想象描绘感受诗人乐观豁达的心境,还要总结乐观者的普遍思维模式,这样就结合了欣赏指向和情感指向,实现了本单元的单元目标。
教学目标:
1、读准字音、节奏,读懂诗歌大意。
2、在朗诵和交流中理解诗歌内容、把握诗歌情感。
3、学习诗歌中典故的作用,体会诗人情感,学习诗人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难点:
重点:在朗诵和交流中理解诗歌内容、把握诗歌大意,学习诗歌中典故的作用。
难点:体会诗人的情感,学习诗人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媒体: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唐代的诗人,犹如满天繁星,星光灿烂,更有意思的是,他们总是成双成对的在历史上留下名号,李白与杜甫,王维与孟浩然,当然,还有刘禹锡和白居易。刘禹锡和白居易之间“斗诗”的故事很多,流传到现在,依旧让人津津乐道。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诗就是刘禹锡和白居易“斗诗”的杰作。
二、解题:
问:标题是一个字,怎么断句?给了我们哪些信息?(叫学生朗读并回答)
预设答案:
断句: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信息:1、刘禹锡和白居易在扬州的酒席上相逢了;
2、白居易给刘禹锡写了一首诗;
3、刘禹锡回赠了白居易一首诗。
三、补充刘禹锡被贬经历:
贞元二十一年(805年),因参与王叔文组织的政治革新运动失败,王叔文被赐死,刘禹锡被贬为远州刺史,随即加贬远州司马,行至江陵,改贬连州刺史。
元和九年(814年)十二月,他才与柳宗元等人奉诏还京。但不久又因题诗被贬为播州刺史,后改为连州刺史。
长庆元年(821年)冬,刘禹锡被任为夔州(今四川奉节县)刺史。
长庆四年(824年)夏,调任和州(今安徽和县)刺史。
宝历二年(826年)奉调回洛阳,从初次被贬到这时,前后共历二十三年。
四、赏析:
赏析诗歌第一、四联,说说其情感的变化。(学生诵读并发言)
答案预设:
凄凉悲愤——精神振作
五、思考:
诗人为何会由凄凉悲愤转为精神振作的?补充白居易诗歌《醉赠刘二十八使君》。
醉赠刘二十八使君
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
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
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
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六、思考:
在白居易的诗歌当中我们只能感受到诗人白居易对刘禹锡的同情和不平,并没有什么话语能使诗人振作精神,那么我们应该从哪里去找呢?回到本诗内容,赏析第三联,说说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什么情感?(学生讨论并发言)
预设:用典 情感:伤感惆怅
七、读第三联,思考:
诗中“沉舟”、“病树”“千帆”“万木”各指什么?这一联蕴含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学生讨论并发言)
预设:“沉舟”、“病树”指诗人自己;“病树”、“万木”指后起之秀、希望······
情感:希望、豁达。
八、结语:
在几多艰难的处境中,他没有像柳宗元被贬三四年就得病,悲愤之情郁结于心;也不像陶渊明那样超凡脱俗、隐逸逃离。刘禹锡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和百折不挠的精神是我们今天学习的榜样,他像一位睿智的老人,借他的诗歌告诫我们不管遇到什么样的环境,我们都应该积极面对,苦难有尽,但生命的长河却源源不断奔流。
九、布置作业:
背诵并默写诗歌。
十、板书设计: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首 凄凉 悲愤 起
颔 伤感 承
颈 希望 豁达 转
尾 精神振作 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