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 蜀道难 教学设计(表格式,第1课时)

文档属性

名称 3.1 蜀道难 教学设计(表格式,第1课时)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81.4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8-22 09:39: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高二语文跨学科教学活动设计蜀道难第一课时
教师 年级 高二 学生人数 47 融合学科 音乐、史地
教学内容 《蜀道难》 课时安排 3课时 授课类型 新授课
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二年级的学生,学生对诗歌语言美,意境美也有所领会;对文学作品已经有一定的独特体验和看法,并且有表达个人观点的欲望。但其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尚在培养形成中,认识和理解也只停留在表层。在教学中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学生自身的情感体验;给学生以足够的时间去品味、感悟、反复咀嚼诗歌语言,体验诗歌这一含蓄细腻并以情感见长的文体;帮助他们进入诗歌的情景,体会作品的精神内涵、审美追求和文化价值,由点到面的认识传统文化的精深和丰富,增强文化自信。
教材分析 课标要求:《蜀道难》选自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一单元,本单元属于“中国传统文化经典研习”学习任务群。单元解读:本单元的单元主题是“诗意的探寻”。课文本身:《蜀道难》作为李白最富浪漫主义色彩的代表诗作,写了诗人在长安送别友人入蜀,同时又有别于其他的送别诗,写出了蜀地山川的高峻奇险的特点,融入诗人对当时社会现状的担忧。诗歌想象奇特,笔法夸张,充分体现了李白的浪漫主义诗风。
学科教学目标 语文:结合诗歌的文化背景,品味诗歌的激情、浪漫,传承古代文化。 地理:了解蜀道地理位置,体会《蜀道难》创作背景。 历史:了解蜀道产生的历史,体会《蜀道难》的创作艺术。
学科融合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翻译诗歌语句,积累文言知识点; 思维发展与品质:整体感知全文行文脉络,感知作者情感; 审美鉴赏与创造:鉴赏诗歌写作中运用的夸张、想象; 文化传承与理解:结合诗歌的文化背景,品味诗歌的激情、浪漫,传承古代文化。
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 学生活动 信息技术应用 设计意图
任务一:初读感知 活动一 学前检测,判断文学常识对错 1乐府古题这种诗歌体裁不要求有固定的字数、句数、平仄和韵脚等。没有严格的限制,可以根据内容的需要,自由采取适当的语言形式。 2李白(701~762),字太白,号易安居士。 3李白是唐代伟大的诗人,有“诗仙”之誉。 4李白众体兼善,但最擅长写古风及绝句。 5他是中唐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人物,与杜甫合称“李杜”。 6代表作有《早发白帝城》《将进酒》《梦游天姥吟留别》《卖炭翁》等。 7《蜀道难》是乐府诗《相和歌辞·瑟调曲》的旧题,多写蜀道险阻。 8蜀道,蜀中(四川)的道路,是古代由长安通往蜀地的道路。蜀道因穿越秦岭和巴山,道路难以行走。因此蜀道常成为难以行走的道路的代名词。 活动二 齐读,谈谈自己的朗读感受。(韵脚、句式、节奏、情感) 演读 (1)吟诵方式的设置。设置男一、男二、小组齐唱等方式。 (2)体态语言。有些句子建议设置一定的手势(体态语),比如“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等处。 (3)背景音乐:《十面埋伏》。 任务二:精读深思 活动一 品读,把握主旨句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句话在文中出现几次?每段文字出现这句话强调的重点有何不同? 第一段:蜀道之难,难在( 高 ) 第二段:蜀道之难,难在( 险 ) 第三段:蜀道之难,难在( 乱 ) 活动二 探寻蜀道历史地理特征 活动三 第一段李白写了蜀道的什么,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 蜀道之高 一层:总写蜀道之难 二层:蜀道的历史、由来 三层:蜀道之高 先借用神话传说,想象、夸张写山之高、路之难 又用“黄鹤飞不过”“猿猱愁攀援”来衬托山势的高危惊险 接着又用想象、夸张,借助细节刻画,写人在高危蜀道上行走,是从星星中穿过,还可以用手触摸到星星来衬托蜀道之高。 梳理文学知识点 诵读及分析乐府诗文体特色。 把握诗歌主旨句 了解真实的蜀道 两位同学上讲台判断错误 学生齐诵及分析 学生概括 学生梳理诗人笔下的入蜀路线 利用希沃白板中的“课堂活动”“判断对错”模块。 运用思维导图 配乐朗诵,因声求气 运用投屏技术 在PPT中插入有关蜀道历史地理特征的视频,学生梳理课文进蜀图 知人论世,通过游戏促进学生对李白生平及创作风格的了解。 对乐府诗风格有整体了解 整体把握。对重点语句进行分析,多角度理解蜀道难在高、险、乱。 让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和跨学科知识了解蜀道的基本情况,为后面蜀道的地势险要和地理位置重要做铺垫。 采用还原比较法,分析文本把握艺术特色
课后作业 1.(必做)背诵《蜀道难》全文; 2.(选做)结合《蜀道难》及李白其他作品,写一段鉴赏性的文字,字数200-600之间。
课后反思 本堂课合理得运用了学科融合,拓展了课堂的内容,增强了课堂的趣味性和多样性,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