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三年级数学跨学科主题说课稿方向与位置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主题是《寻非遗瑰宝,品甲地古韵》,属于课前说课。我将从两大方向,八个环节展开我的说课。
一、说研究:
(一)说课标:
《新课标(2022年版)》指出:“义务教育课程应该开展跨学科主题教学,强化课程协同育人功能。
在新课标的视角下,“方向与位置”的主题活动贯穿于小学三个学段。第二学段:“寻找宝藏”要求学生认识东北、西北、东南、西南四个方向,了解“几点钟方向”,会描绘物体所在的方向。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本主题结合新课标要求和“方向与位置”的实践活动提出任务:探寻甲地传统文化瑰宝。
(二)说主题:
本主题来源于新课标“综合与实践”领域推荐主题“寻找宝藏”。根据党的二十大“推进文化自信自强”的精神,我结合人教版、苏教版、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中关于“方向与位置”的内容设计了本主题活动《寻非遗瑰宝,品甲地古韵》,以主题活动的形式让学生了解家乡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学生的家乡自豪感和文化自信。本主题结合数学、道法、美术、信息技术、综合实践等学科,旨在提高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推理意识。适用于小学三年级,共分为4个课时,以问题驱动引导学生探索。
第一课时“甲地传统文化瑰宝有哪些?”展开调查活动。
第二课时:“甲地传统文化瑰宝在哪里?”确定方向与位置。
第三课时:“甲地传统文化瑰宝如何寻?”绘制寻“宝”图。
第四课时:“甲地传统文化瑰宝的价值?”展开交流分享会。
接下来我将重点说说第二课时——辨认方向。
(三)说目标:
结合课标和主题分析,我设定单元目标如下:
1.单元目标:
①经历探寻甲地文化瑰宝的全过程,在调查、确定位置、绘路线图等具体活动中,感受数学学习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②在经历实地探访、问卷调查、提取信息、修改寻宝图等活动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体会有计划的做事方法,发展创新意识。
③在真实情境中经历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发展空间观念和推理意识。
④在活动实施的过程中提高家乡文化的认同感,提升文化自信;了解日寇侵华时期甲地的历史,培养爱国精神,感受不同学科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课时目标:
数学:
①在具体情境中,认识东北、西北、东南、西南四个方向。
②了解“几点钟方向”。
③会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④会利用“方向与位置”的知识绘制寻“宝”图。
⑤发展空间观念和推理意识。
道德与法制:
①了解甲地传统文化。
②培养家乡认同感,增强文化自信。
③培养热爱家乡、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
综合实践:
①学会初步实地探访。
②会制作简单的调查问卷。
③完成甲地传统文化瑰宝调查表。
美术:
①绘制并美化 “寻”宝图。
信息技术:
①学会利用网页、搜索引擎查找资料。
②会初步整理数据表、提取分析。
③会使用问卷星等问卷程序。
(四)说学情重难点:
共性学情:四年级的学生已经能正确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并描述物体位置。初步具备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能进行简单的网上搜索、实地探访等活动。
个性学情:
①学生的生活经验不同,部分学生认为只有东和北正中间的方向才是东北方向。
②学生知识基础不同,部分学生难以将地图上的方向与实际方向联系起来,绘制的寻“宝”图时缺少了方向、距离等重要信息。
③学生综合素养不同,部分学生的电子信息技术、实地调查、采访、综合运用知识能力稍差。
根据以上分析,我把教学重难点设定如下:
重点:认识东北、西北、东南、西南四个方向,了解“几点钟方向”。
难点:运用东北、西北、东南、西南四个方向辨认生活中和地图上的方向,尝试使用“几点钟方向”描述物体的位置。
本单元将从真实情境走向地图,通过小组方向板游戏:说一说、摆一摆来突破学生对方向的认识,利用方向板学具、钟表学具使方向可视化,突破难点。
(五)说资源:
本课资源来源于新课标、教材、网络、相关书籍等。
二、说教学:
(一)说教学设计:
本课时以问题驱动教学任务,通过“甲地传统文化瑰宝在哪里?”的核心问题,分解出“辨认方向、方向板游戏:说一说,摆一摆、有趣的“几点钟方向”、课堂寻宝”四个核心任务,培养了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推理意识。结合数学、道法、综合实践等学科,让学生从不同学科角度出发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二)说教学过程:
针对本课重难点,我设计以下4个教学环节。
1.创设情境,回顾旧知。
联系第一个课时的课后作业:调查甲地传统文化瑰宝,并设计一张寻宝图。
我引导学生: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张甲地人文地图,我们把几个主要景点提炼在这张地图上,观察这张地图,你找到了哪些数学信息?我预设学生会找到“观测点”“方向标”和“东南西北”等关于方向与位置的数学知识。引出本节课的核心问题:利用方向与位置的数学知识来探寻甲地传统文化瑰宝在哪里?
2.合作互学,辨别八方。
第一部分:辨认方向。
在地图上以南风古灶为观测点,呈现方向标,提出任务:向同伴介绍你最喜欢的文化瑰宝在哪里?学生根据以往经验不难描述出西樵山、祖庙、荷花世界和罗南生态园的正确方向。但在描述“清晖园”的位置时,学生会产生疑惑:“清晖园”既不在南风古灶的正东方向,也不南风古灶的正南方向。那是在什么方向呢?部分学生会说清晖园在南风古灶的“东和南之间”或“东往南一点”。我顺势点出本节课的新知:东和南之间的区域就是南风古灶的东南方向,紧接着我再出示2个景点,让学生说说这2个景点分别在南风古灶的什么方向。以“东南方向”为突破口,一步扎实,为放手学生研究其他方向打好了基础。
第二部分:方向板游戏。
接下来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方向板游戏。
(1)说一说:小组内1人根据甲地人文地图学具的指引描述位置。
(2)摆一摆:小组内其他成员根据指引将学具摆到方向板的对应位置。
利用学具在学习单上摆一摆完成小组合作活动,实现在学中玩,玩中学。
活动要求:
(1)说一说:小组内1人根据甲地人文地图学具的指引描述其他建筑物位置。
(2)摆一摆:小组内其他成员根据指引将建筑学具摆到方向板的对应位置。
展示环节中,我进行了2个对比,对比1:我以“清晖园”为例,在不同小组的地图上,它们方向一致但位置不同。对比2:联系实际人文地图,也有同样的问题。此时学生会产生疑惑:按照同样的方位信息来摆一摆,为什么各小组摆的地图不一样?和实际的地图又不一样呢?
顺着孩子们的疑惑,引发讨论:在描述物体的位置时,除了“观测点、方向”,还与什么有关?经过讨论,学生不难发现,确定位置还与距离、角度有关。这个内容我们在下一学段将具体学习。
到这里,学生学会了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从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推理意识,同时也为下一个学段的内容做铺垫。
3.课堂寻宝,拓展延伸。
第一部分:有趣的“几点钟方向”。
师:“同学们,在现实生活中,除了四面八方,我们还可以怎样来描述物体的方向与位置呢?”通过播放狙击手射击的微视频,引出在现实生活中还可以利用“几点钟方向”来描述物体的方向与位置。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
如何理解“几点钟方向”是本课的难点,我是这样处理的。利用一个套在身上的大型钟面教具,让学生套在身上感受正前方是12点钟方向,正后方是6点钟方向。利用教具让学生感受:在某一定点时,你的“3点钟方向有哪些同学”,在移动的过程中,你的“3点钟方向”是否变化。使方向变得可视化,学生能直观感知“几点钟方向”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本环节我会给每位学生都准备一个钟面,帮助学生进行几点钟方向的判定。学生身临其境感知方向,以此突破难点。
第二部分:课堂寻宝。
为了让孩子真实体验寻宝的过程,我将寻宝活动搬到了教室。我设计教室桌椅的摆放如下,让孩子们在课堂上学以致用。
“老师在教师里藏了几个传统文化瑰宝,想请同学们一起来寻宝!”并设置了以下三组方位信息:
甲号瑰宝(①在10号的正南方向;②在20号的正东方向。)
乙号瑰宝(①在17号的9点钟方向;②在9号的6点钟方向。)
丙号瑰宝(①在35号的正北方向;②在26号的3点钟方向。)
孩子们运用本节课的知识,经过分析能得出宝藏在22号、15号、29号同学处,本环节我结合课堂评价,及时给予学生鼓励和肯定。融合数学与综合实践活动学科,将实践活动搬到数学课堂,使课堂生动有趣的同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推理意识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4.多元总结,立德树人。
经历四个核心任务,本节课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认识东北、西北、东南、西南四个方向,了解“几点钟方向”,会描述物体所在方向,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推理意识。接着总结:恭喜孩子们完成了今天的寻宝之旅!作为一名甲地学子,我们要为自己的家乡感到骄傲,为我们的祖国感到自豪!更应该不断努力,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明天让家乡为我们自豪。
(三)说教学评价。
最后,鼓励学生写下课堂收获的同时对自己做出评价。
改“说收获”为“写收获”,本节课我采用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课中语言鼓励,激发思考,课后利用评价表自评,对学生进行多元化评价。
以上就是我的板书设,直观反映教学内容,一目了然。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