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四年级语文上册爬山虎的脚跨学科学习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指出:“设计语文学习任务,要围绕特定学习主题,确定具有内容逻辑关联的语文实践活动。”本单元的人文主题“处处留心皆学问〞,语文要素是“体会文章准确生动的表达,感受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爬山虎的脚》是精读文,作为单元的第二篇课文,处在落实单元要素整体教学的靠前位置,重在学方法。
《爬山虎的脚》以准确形象的语言,描写了爬山虎叶子和脚的细微变化,以及爬山虎往上爬的过程,表达了作者对爬山虎的喜爱之情。这样的文本通过反复品味准确生动的描写,激发学生从细致、准确、生动的表达中感受作者细致连续的观察,感受观察与表达之间的密切联系。本课是对人文主题“处处留心皆学问〞最贴切的呈现,教学时,可与要素的落实有机融合。
二、学情分析:
对于作者而言,没有细致的观察很难有准确形象的文字;对读者而言,没有体会到准确形象的文字就很难感受到作者细致的观察。从人的认识客观规律来看,学生的认识总是遵循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具体到抽象认识这一规律。四年级的学生抽象思维还未充分开展,形象思维仍占主导,准确形象的文字与观察之间假设没有画面作中介,不容易产生关联。
如何品味作者准确生动地表达,从而明确表达与观察之间的关系。如何在实际观察中关注事物的细微处,如何进行连续观察,并把观察所得转换成文字记录。这是学生在本单元的学习中会面临的问题。从提高教学效果来看,运用直观手段获得的表象,使学生感到形象清晰、鲜明、生动有趣、印象深刻、便于记忆、容易巩固,容易引起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三、教学目标:
(1)能找出课文中写得准确形象的语句,借助图片,感受作者细致的观察。
(2)抓住爬山虎连续的动作和细丝的变化,能说出爬山虎往上爬的过程,能将生动形象地描写爬山虎的文字转化成直观的简笔画,感受作者连续的观察。
(3)利用资料袋,发现观察对象的细微处及变化,学写观察记录。
四、教学重难点:
(1)抓住爬山虎连续的动作和细丝的变化,能说出爬山虎往上爬的过程,感受作者连续的观察。
(2)利用资料袋,发现观察对象的细微处及变化,学写观察记录。
五、教学过程:
(一)观看图片,整体感知爬山虎。
1.见过这样的植物吗?在哪里见过?
2.它有个有趣的名字叫爬山虎(指导书写“虎”)。猜一猜,它为何有这个名字?发挥想象,只要说得有理。(结合学生说的“爬”,引出课题)
(二)整体感知,了解文本结构。
1.自主朗读,要求读准读通文章,思考:文章写了哪些内容?
2.交流,梳理文脉:介绍了两个方面,爬山虎的叶子和爬山虎的脚。
(三)读懂作者观察叶子的角度。
1.朗读第2自然段,说说作者观察了叶子的哪些内容,是从几个方面进行观察的。
2.根据交流整理。
3.补充完整表格,说说自己的发现:观察有顺序,观察很细致。
(四)还原作者的观察记录。
1.作者重点观察了爬山虎的脚是怎么爬的?读一读3—5自然段。
2.画一画爬山虎的脚长的位置与形状,向同学介绍一下。比较谁的记录最符合作者的描述。
3.结合资料袋学习观察记录方法,试着用图文结合的方式,还原爬山虎“爬”的过程。
4.换个方式作记录:作者观察爬山虎“一脚一脚地往上爬”,是经过很多天的连续观察,如果用表格的方式,他是如何记录的。
(五)学习作者准确生动的表达。
1.读读第二自然段,画出爬山虎叶子的颜色,你见过爬山虎的嫩叶的颜色吗?体会颜色的丰富与准确,“嫩红、嫩绿、鲜绿”不同时期的叶子是不同的颜色。
2.作者为何说“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结合“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感受满墙爬山虎给人带来的美感。联系上下文理解“均匀”。
3.反复朗读第4自然段,说说哪些字词让你产生画面感?试着一边读一边做做动作。“触、巴、拉、贴、爬”一系列的动词,形象写出爬山虎“爬”的过程。
(六)做一个种子发芽的实验,并进行细致连续的观察与记录。
用黄豆或花生种子做发芽实验,观察从发芽到长叶的过程,用图片或表格的方式记录下来。
“跨学科学习”教学感悟:
在设计《爬山虎的脚》这一课时,借助画图,将抽象的知识转化成形象的画面。在学生自由朗读描写爬山虎的脚的特点的段落后,让两个学生上台来根据书中的介绍画一画爬山虎的脚,其他的学生在台下画,学生兴趣一下子就上来了,他们边对照书中的介绍,边看书上的插图来画。3分钟后,学生先读课文,然后来检查自己的画,并且认真听着同伴的点评,有的说:“枝状的六七根细丝,应该是在茎上长叶柄的地方。”有的说:“刚长出来的爬山虎的脚是嫩红的,可是它应该长在叶柄的反面,画在同一侧,位置错了。”……就这样画画议议,爬山虎的脚的样子、位置、颜色就清晰地呈现在学生眼前。通过讨论,结合自己观察所得,学生真正明白了爬山虎究竟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体会到作者用词精确性和观察的细致。大部分同学都能够根据作者的文字画出爬山虎的叶子、茎以及“脚”的样子,并从文中摘录了一些重点句子,形成了图文式的档案。
《爬山虎的脚》这节案例,将美术学科的简笔画和数学学科的绘制表格融入到语文课堂中,调动同学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课上一幅幅生动形象的图画能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帮助学生积极思维;让学生自己画画有时更能满足他们的欲望,发展他们的智慧,将抽象的知识转化成形象的画面,缩短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以同学饶有兴趣的说、演、画、议,来代替教师单一讲的形式,同学们学习热情高,创新意识强,在兼容并举中力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同学的自主性、主动性、发展性、发明性,从而达到激发兴趣、理解感悟的效果,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增强了跨学科学习的意识。
语文学科还可以融合很多学科,如:音乐、科学、劳动、体育等,教育呼吁创新,打破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是大势所趋,不可阻挡。加强语文与音乐、美术等学科的联系,把读与唱、画、演等有有机结合,让语文课堂“动”起来,是一个重要的趋势。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且能够培养学生广泛的兴趣爱好,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
引用南京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院院长张华对“信息时代的跨学科学习”阐释:“跨学科学习”的基本理念是为理解而学、为生活而学、为学科而学,是一种以解决真实问题为核心的深度学习方式。学科源于生活并为了生活。生活具有整体性,解决生活中哪怕看似极微小的问题,也往往需要多学科协作进行。因此,植根于生活的学习必然是“跨学科学习”。“跨学科学习”绝不是为了迎合学生的表面兴趣,牺牲学科逻辑的力量,把几门学科的零散事实杂凑起来而成。恰恰相反,真正的“跨学科学习”是通过建立起学科与学科、学科与生活的内在联系,而促进学生的学科思维与学科理解。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