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二单元 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第4—7课)
1.2022年课标要求
〖导论〗19世纪中期,英、法等西方列强接连发动侵略中国的战争,中国的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不断遭到破坏,西方列强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激化。19世纪70年代以后,列强对华侵略加剧,中华民族危机日益深重。
中国人民为反抗列强侵略,争取民族独立,进行了英勇的斗争,开始了救亡图存的探索。太平天国起义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统治和外国侵略势力。提倡“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资产阶级维新派为了挽救民族危亡,进行了维新变法运动。义和团运动是中国人民郁积多年反抗列强侵略义愤的总爆发,其英勇斗争客观上打乱了列强企图瓜分中国的步骤。
〖内容要求〗“1.1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
内忧外患:了解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初步认识洋务运动的作用和局限性;了解19世纪中后期的边疆危机和中法战争,知道甲午中日战争的主要战役和《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初步认识《马关条约》与中国民族危机加剧的关系;结合《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认识《辛丑条约》对中国民族危机全面加深的影响。
救亡图存:了解戊戌变法的主要史事,认识变法的意义和局限性;知道义和团运动和抗击八国联军侵华的史事。
2.2022年课标解读
⑴了解近代化早期探索和民族危机加剧的基本线索,知道重大史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原因和结果,初步养成了历史时序意识和历史空间感。(唯物史观、时空观念)
⑵了解洋务运动兴起的背景,知道洋务运动的内容,理解洋务运动的积极性与局限性。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原因,知道主要战役及《马关条约》内容,学习邓世昌等民族英雄的抗争史实,感受他们的爱国情怀,了解列强瓜分中国狂潮的史事。知道公车上书、百日维新、戊戌政变等基本史实,学习谭嗣同等维新人士为变法图强勇于牺牲的事迹,树立以天下为己任的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了解义和团运动发展历程和抗击八国联军史实,理解义和团“扶清灭洋”的进步性和局限性,分析《辛丑条约》对中国政治、经济、外交等对中国民族危机全面加深的影响,体会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增强对国家和中华民族的认同感、责任感和使命感。(时空观念、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⑶能结合语文、地理等课程的学习,通过阅读近代的文献材料、图像材料,观察实物材料,查阅地图,并加以分析、概括并提取其中的历史信息。通过探究与讨论,强化国家认同、民族认同、文化认同。(时空观念、唯物史观、历史解释、史料实证、家国情怀)
关于《洋务运动和边疆危机》的教学,让学生认识到:本课是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的第四课,课标要求主要有四个方面:第一,了解洋务派为“自强”“求富”而创办的近代军事和民用企业;第二,初步认识洋务运动的作用和局限性;第三,通过知识的拓展和深化,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洋务运动的辩证看法;第四,了解19世纪中后期的边疆危机和中法战争。因此,本节课是在分析洋务运动课程标准的基础上,根据八年级学生的心理的发展特点来设计本节课。本节课采用多媒体教学方法,让学生通过图片、文字材料来掌握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通过鸦片战争和甲午战争时清军战舰的图片导入本课,回顾前几节学习的内容来探讨洋务运动的背景,联系旧知,以实现知识的关联性,然后通过一则材料来引入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及其内容,通过课件的展示引导学生掌握主要的知识点,最后通过与本节课相关的几则材料来积极引导学生掌握洋务运动的进步作用及其历史局限性,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又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通过视频与图片材料了解边疆危机和中法战争。
关于《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本节课是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的第五课,因此应将教授重点放在甲午中日战争和《马关条约》上。通过分析战争原因,进程,结果,条约内容及带来的影响,认识这场战争加深了中国的民族危机,为中国的近代化的探索做了铺垫。本科教学内容课内外资源都非常丰富,教师可充分运用教材中的插图,文字资料,以及期刊,论文等参考文献,多方面收集素材并展示给学生,以培养学生历史核心素养。
关于《戊戌变法》,本节课是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的第六课。本课主要有两个部分:康有为与公车上书、百日维新。本课主要讲述了甲午中日战争后,面对严重的民族危机,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了一场维新救亡运动。仅仅存在103天的“百日维新”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既是近代中国一次重要的政治改良运动,又是近代中国最早的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推动了社会进步和思想文化的发展。
关于《八国联军侵华与《辛丑条约》的签订》,本课是部编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最后一课,中国的主权和国家尊严再一次遭到破坏。《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陷入苦难的深渊。但处于弱势的中国人民是不畏强暴,义和团英勇抗击八国联军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野心,使侵略者不得不承认中国“尚含有无限蓬勃生气”,体现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不屈的抗争精神。
(时空观念、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⑶能结合语文、地理等课程的学习,通过阅读近代的文献材料、图像材料,观察实物材料,查阅地图,并加以分析、概括并提取其中的历史信息。通过探究与讨论,强化国家认同、民族认同、文化认同。(时空观念、唯物史观、历史解释、史料实证、家国情怀)
本单元教材主要内容:
本单元由四节正课组成。
面对内忧外患,清政府掀起了一场旨在“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洋务运动开始了中国近代化的历程,然而清政府在甲午中日战争中的惨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马关条约》的签订,进一步加剧了中国的民族危机。
为救亡图存,资产阶级维新派宣传变法思想,积极推行变法,但最终遭到失败。19世纪末,义和团运动兴起,进行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帝国主义列强组成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清政府被迫签订《辛丑条约》,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单元大概念架构
本单元的学习主题是“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时间为19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末。这一时期,列强通过发动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在华攫取了大量侵略特权,中国也逐步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但在这一沉沦过程中,尽管阶级不同、身份不同,自强不息的中国人并未放弃挽救中华民族。
3、整体教学流程透视
(1)课堂导入环节以科学性、趣味性、灵活性和启发性原则,通过视频、图片等方式,采用设疑、悬念导入法、直观导入法、开门见山法、直接破题法、温故知新等方法导学激趣。
(2)导入新课后,出示学习目标,学科核心素养,明确学习的重难点和要求,明晰地让学生知道通过本节学习应该掌握哪些知识点,形成何种能力,从而进入自主学习环节。
(3)自主学习,让学生整体感知教材,对基本史实有一定了解,再对重难点进行精细预习,标画重点内容。
(4)小组合作,问题探究要围绕教材的重点、难点内容展开,教师要把教学的重点、难点问题交给学生去小组讨论、合作探究。教师可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探究。
(5)当堂检测,着重在于以各种形式检测学生学习的效果,可以通过口答、自背、做题等方式完成。根据课堂情况,灵活掌控教学环节,每节课至少留出3至5分钟进行测验训练,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做到堂堂清,不欠账。
4、本单元教材体例
(1)设计导语激发兴趣,引出重点;
(2)设计插图增强感染力;
(3)设计正文宋体内容明确基本知识;
(4)设计正文楷体内容补充说明;
(5)设计相关史事教会学生提炼有效信息;
(6)设计“问题思考”栏目,引起探究兴趣,激发学生思考;
(7)设计“材料研读”培养学生研读材料的能力,活学活用;
(8)设计“课后活动”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9)设计“知识拓展”,扩大学生知识面。
一、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教材,了解洋务运动兴起的背景,知道洋务运动的目的、性质、主要内容,评价洋务运动的作用;知道左宗棠收复新疆、美日侵略台湾、中法战争。
2.通过阅读教材,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兴起背景,知道主要战役、战争结果,分析《马关条约》对中国的影响,认识美国“门户开放”政策的实质与影响。
3.通过阅读教材,知道戊戌变法兴起的背景、历程及影响,认识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4.通过阅读教材,知道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的基本史实,知道两者的联系;梳理近代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程。
5.尝试阅读近代的文献材料、图像材料,观察实物材料,并加以分析,概括并提取其中的历史信息。尝试运用可靠的、典型的史料对历史问题进行论证,有根据地说明自己对历史问题的看法。
二.学习重难点:
重点: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的内容及影响;左宗棠收复新疆的原因。
难点: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洋务运动的影响;结合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考查中国近代化的历程;列强侵华与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进程的关系。
(第2课时)《第5课 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
教学设计
课程标准 知道甲午中日战争的主要战役和《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初步认识《马关条约》与中国民族危机加剧的关系。
素养目标 1.利用图文史料了解中日甲午战争的背景、过程;了解左宝贵、邓世昌等英雄人物的英雄事迹;(史料实证、时空观念、家国情怀)(重点)2.通过研读教材和史料,掌握《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影响;理解《马关条约》的签订与我国民族危机加剧之间的关系;(历史解释、唯物史观)(重点、难点)3.了解帝国主义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和美国提出的“门户开放”政策等基本史实;掌握美国“门户开放”政策的实质和影响。(史料实证、唯物史观)4.认识到抗击外来侵略、捍卫民族尊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认识到台湾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维护国家统一,是每一个中华儿女义不容辞的责任。(唯物史观、家国情怀)
教材分析 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5课,属于中华民族危机加剧的内容。本课是继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等侵略战争之后再次爆发的一场侵略战争,使得中国从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再到大大加深,民族危机加剧;同时甲午中日战争还成为公车上书事件发生的背景,列强瓜分中国狂潮中的德国抢占胶州湾成为戊戌变法的导火线。所以本课有着承接民族危机加剧,下启近代化早期探索的作用。 本课共三个子目: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的签订、瓜分中国狂潮。三块内容之间因果相连,《马关条约》的签订是甲午中日战争的结果,瓜分中国狂潮是甲午中日战争引发的后果,甲午中日战争是瓜分中国狂潮的起因。本课应将教授重点放在甲午中日战争和《马关条约》上。通过分析战争原因,进程,结果,条约内容及带来的影响,认识这场战争加深了中国的民族危机,为中国的近代化的探索做了铺垫。本课关键词:中日战争、《马关条约》、瓜分狂潮为了便于教学,依据大单元教学理念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我将本课整合为三部分:任务一:虎落平阳被犬欺——甲午中日战争任务二:撕破中华帝国遮羞布--《马关条约》的签订任务三:丑恶嘴脸终露形--列强瓜分中国狂潮
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具有较高的学习热情,愿意表达和分享自己的观点,已初步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参与意识强,能够运用新学的历史分析方法主动思考问题。但同时他们正处于生理和心理成长期,缺乏正确的历史价值观,在史料带读的过程中,通过助产法来让学生自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以更加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来了解历史事实,领会历史事件所带来的影响。通过可视化的图片,影像,音频等激发起他们的学习热情,提升学生对历史问题的兴趣。在问题探究中加强情感教育,引导正确历史判断和价值观形成,塑造新一代的爱国小公民。
教学方法 材料分析法、讨论法、阅读教材,提取信息法、合作交流法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单元整合】【导入新课】PPT展示:猜一猜图片发生在什么事件后?提示:甲午战争后的中国。今天就让我们带着这些疑惑,走进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 读图,思考问题。 通过图片,创设问题情境,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引出洋务运动,进入本课。
讲授新课(一) 任务一、虎落平阳被犬欺——甲午中日战争1.日本的大陆政策材料1:19世纪中叶,明治维新后,日本建立了一个中央集权的现代帝制国家。在各种条件的催化下,日本走上了军国主义道路,在精良军队的加持下,确立了侵略扩张的“大陆政策”,迈出了占领中国台湾的第一步;第二步,征服朝鲜;第三步是占领整个中国,最终独占亚洲,统治世界。引导学生思考:日本大陆政策的最终目标是什么?材料2:“推动中日冲突确实是当前紧迫任务,可以采取任何手段来实施”——日本外相陆奥宗光引导学生思考: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日本迫切做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PPT展示:2.战争的背景展示材料,分析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时代背景?材料1:19世纪中叶,日本经过明治维新,建立起中央集权的近代天皇制国家。……在各种因素政策下,日本走上军国主义道路,建立了装备精良的近代军队,确立了对外侵略扩张的“大陆政策”,企图吞并中国、朝鲜等周边大陆国家。 ——《日本大陆政策史》材料2:促成中日冲突,实为当前之急务,为实行此事,可采取任何手段。 ——日本外相陆奥宗光材料3:中国自十四年(光绪十四年,即1888年)北洋海军开办以后,迄今未添一船,仅能就现有大小二十余艘勤加训练,窃虑后难为继。材料4:我多兵逼处,易生事;远扎,则兵多少等尔。……我再多调,倭亦必添调,将作何收场耶?今但备而未发,续看事势再定。——《李文忠公全集》材料5:1894年,夹在两国间的朝鲜爆发了东学党起义,朝鲜请求清政府“助剿”,处心积虑的日本寻找到了挑起战争的机会。 学生回答后,教师PPT展示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3.战争的过程①教师讲解:1894年,夹在两国间的朝鲜爆发了东学党起义,朝鲜请求清政府“助剿”, 处心积虑的日本寻找到了挑起战争的机会。这一年是旧历甲午年,所以称这次战争为甲午中日战争。②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结合地图,梳理甲午中日战争主要战役,完成表格。(地图依次为丰岛、平壤、黄海大东沟、旅顺、威海卫)③展示抗日英雄左宝贵的英雄事迹、邓世昌的简介,学生们从中感受民族英雄的抗战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播放视频】④强调一下旅顺大屠杀【播放视频】出示反映日军旅顺屠城的照片和材料,揭露日军罪行,并让学生谈感想。⑤教师讲述:威海卫战役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失败了。【播放视频】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甲午中日战争的过程:丰岛海战(被迫应战)平壤战役(弃城逃跑)黄海海战(避战自保)辽东战役(临阵脱逃)威海卫战役(全军覆没)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4.中国战败的原因:【合作探究】甲午中日战争中,涌现出许多奋勇杀敌的爱国官兵,也拥有近代化的海军力量,为什么还以清政府失败而告终?材料一: 黄海海战中日双方兵力对比表项目军舰平均航速总吨位总兵力火炮/速射炮中国10艘15.5海里31366吨2000余人173/0日本12艘16.4海里40849吨3500余人268/97材料二:日舰以突袭方式有备而来,中方临时应战,散成人字雁形阵队,机动性较差……同时中方没有做好与日军大决战的准备……各舰携带弹药不多。再次,军队的旧式军制无法适应现代化海战,定远舰失去指挥能力后,北洋各舰就陷入各自为战…… 战时北洋舰队孤军奋战,南洋等水师等则袖手旁观。 ——摘编自张海鹏《简明中国近代史读本》材料三:在太后心中,颐和园比海军更重要,因此每年“由海军经费内腾挪三十万两”以建造颐和园……这年恰逢慈禧六十大寿……不顾大敌当前,一意粉饰太平,李鸿章不愿忤逆意……“消极防御”致使军队错失战备良机……由于海军分属不同洋务官僚,为其政治资本。北洋海军在奋战,李鸿章求援南洋水师,被张之洞拒绝。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分组讨论,头脑风暴,教师引导概括要点并上台展示,教师给予一定的补充和升华。教师总结:主观原因(内因)客观原因(外因)政治上,清政府腐败无能(根本原因);经济上,落后;军事上,清军总体装备落后,李鸿章采取“避和求战”政策,清军中不少官兵临阵脱逃。政治上,日本是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经济上,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走上了富强道路;军事上,日本装备先进,蓄谋已久,准备充分。师:落后就要挨打,在反侵略的同时还要反封建。师:结合从鸦片战争到甲午中日战争的历史,说说加强海洋防卫的重要性。师生总结:从两次鸦片战争到甲午中日战争,列强都是从海上开始入侵中国的。中国放弃和丧失了制海权,是导致战争失败的重要战略原因。海洋防卫是国家海洋战略和国防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维护国家统一、领土完整和海洋权益,抵御来自海上的侵略,保障国家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提高我国在国际上的地位,维护世界和平,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教师过渡:这是一场至今令中国人屈辱的战争,日本的胜利撕去了神秘中国的最后面纱——在她傲慢与辽阔背后,是无能与虚弱。从此日本进入中国境内,清廷必须为这场战争失败付出惨重代价——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提示:最终独占亚洲,称霸世界。提示:需要发动战争,蓄意对中国发动攻击。日本的入侵是有预谋,有准备的。提示:(根本原因)背景一、日本蓄谋已久的大陆政策;战前清政府国库空虚,军备废弛,国力衰败;清政府避战求和;朝鲜东学党起义(直接原因)学生自主学习完成表格。提示:1894年,丰岛海战,战争爆发;1894年9月,平壤战役;黄海海战;旅顺大屠杀;1895年威海卫战役,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提示:内部原因:清政府统治腐败,体制落后(根源);清政府的避战求和政策(重);外部原因:日本蓄谋时间长,制度先进;西方列强支持日本。 通过历史资料分析,让学生掌握“论点源于史实,历史与理论相结合”的历史学习方法,提高学生获取关键词和资料的能力,从材料中总结关键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的历史核心素养。通过史料分析让学生掌握“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历史学习方法,提高学生获取关键词,从材料中归纳总结关键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的历史核心素养。培养学生独立学习能力,表格梳理主要战役,培养学生时空观念。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中日两国海军的军备与军费方面,层层分析,引导学生认识到:制度落后是清政府失败的重要原因。但学生对体制的认识是模糊的,故本环节通过具体事件入手,通过史料史证,帮助学生认识到清政府的腐败,军费投入有限以及中日两国在海军机构和战略失误等方面都是体制落后的表现。
讲授新课(二) 任务二、撕破中华帝国遮羞布--《马关条约》的签订签订《马关条约》【播放视频】材料:随着北洋舰队全军覆没,甲午中日战争以清政府战败而告终,以此为契机,1895年日本强迫中国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2、《马关条约》内容与危害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28页相关内容,列表归纳《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并分别指出各项条款对中国产生的危害。学生活动:阅读教材,小组合作交流,制作表格。项目主要内容危害割地赔款通商设厂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项目主要内容危害割地割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严重破坏了中国的领土主权,使中国丧失了更多领土赔款赔偿日本兵费白银2亿两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和清政府的财政危机通商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使外国侵略势力进一步深入中国腹地设厂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等列强的侵略方式由以商品输出为主转变为以资本输出为主,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3、《马关条约》影响教师活动:出示材料,引导学生分析材料,并结合上述对《马关条约》主要内容的总结,说说甲午中日战争对中国的影响。材料一 在中国,以甲午中日战争和《马关条约》为标志,列强侵华政策出现了体现帝国主义特点的重大变化。一是经济方面,此前主要是围绕商品输出,攫取片面协定关税等特权,现在则着重于资本输出。二是政治方面,此前主要出于商贸需要,攫取相关特权,现在则在瓜分世界的大形势下,更进一步分割在华权益。——摘编自李育民《甲午战争暨<马关条约>与中外条约关系的变化》材料二 梁启超曾这样评价1894年的甲午中日战争:“吾国四千余年大梦之唤醒,实自甲午战败割台湾偿二百兆以后始也。” 学生活动:分析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学生回答,教师总结:《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极大地损害了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割台湾和设厂,意味着列强的侵略有了新的要求,使列强对中国的侵略进入一个新阶段,刺激了列强的侵华野心,由此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知识拓展】: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播放视频】展示资料:“朝廷无力以卫吾台,能卫吾台者,吾民耳?众志成城,山可移,海可干,愿吾血随吾台俱尽,吾头与吾台俱碎,安知终不可有为耳?”——徐骧从台湾的抗日斗争中感受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不屈不挠的坚强意志和维护国家主权的坚定信心!认识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领土,从而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爱国主义精神。 1895年,清政府代表李鸿章和日本代表伊藤博文在马关议和,双方签订《马关条约》。提示:(1)《马关条约》使外国侵略势力进一步深入中国腹地,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2)列强侵华进入新阶段,经济上,列强的侵略方式由以商品输出为主转变为以资本输出为主;政治上,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3)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为了挽救民族危亡,中国各阶层掀起了救亡图存运动的高潮。 利用已有的知识解决新的问题,锻炼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培养学生历史解释、史料实证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通过史料的分析,使学生深入了解《马关条约》的影响,提高学生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史论结合的历史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的历史核心素养。
讲授新课(三) 任务三、丑恶嘴脸终露形--列强瓜分中国狂潮1900年,法国国内出现了一种明信片(如图所示)。该明信片反映了当时主要帝国主义大国什么意图?1、三国干涉还辽教师讲述:《马关条约》的签订,损害了俄、德、法三国的在华利益,特别是日本占领辽东半岛构成了对俄国独霸东北的威胁,沙俄联合法国、德国迫使日本放弃辽东半岛,日本则向中国索取了3000万两白银作为“赎辽费”。这说明了国家利益是处理国际关系的一条基本准则,就如英国首相丘吉尔说过的一句话,“没有永恒的朋友,也没有永恒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实质体现帝国主义(日俄)瓜分中国矛盾的激化。展示三国干涉还辽的示意图,使学生能准确掌握该知识点。(过渡)以三国干涉还辽为契机,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2、“瓜分”中国狂潮与影响(1)“瓜分”中国狂潮的表现展示表格,使学生明确各国在中国的势力范围。国别强租租借地“势力范围”德国胶州湾租借地山东沙俄旅大租借地长城以北、新疆、东北法国广州湾租借地广东、广西、云南英国九龙租借地、威海卫租借地长江流域日本福建教师指导学生梳理列强瓜分中国狂潮的政治经济表现?(2)“瓜分”中国狂潮的影响漫画《时局图》,分析中国被瓜分的影响?提示:《时局图》反映了《马关条约》签订后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揭露了清政府腐败。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危机。教师设问:为什么美国没有划分势力范围呢?提示:忙于与西班牙争夺殖民地的美国未能从中分得一杯羹3、“门户开放”政策材料:在整个中国范围,列强都有进行贸易的权利。它的主要精神是利益均沾,机会平等。不论是在哪个列强的势力范围内,不论是否在中国内地或沿海地区都实行这个原则。要求学生掌握美国“门户开放”政策提出以下问题:时间:原因:内容:实质:4、教训与启示:从甲午战争的失败中得到什么教训?对今天有什么借鉴意义?5.【拓展延伸】 提示:政治:抢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经济:争相成为中国债主;抢夺路权、工矿利权。时间:1899年原因:列强在中国掀起“瓜分”狂潮时,美国正忙于和西班牙争夺殖民地,无暇东顾。内容:承认各国在中国的“势力范围”和既得特权,同时要求在各国租借地和“势力范围”内享有均等贸易机会。实质:反映出美国与其他帝国主义国家在侵华政策上的矛盾,也形成了各国共同瓜分中国的局面。 通过阅读并分析史料,使学生认识到帝国主义之间在对华侵略上既相互勾结、又相互斗争,提高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通过时局图这幅经典的漫画,结合右边的帝国主义在华势力范围示意图,同学们能够对19世纪末列强瓜分中国狂潮有更为直观地认识,使学生了解甲午中日战争日本的胜利极大地刺激了西方列强,使得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了,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为甲午战争唤醒中国人空前的民族意识,更多的有识之士投身于救亡图存的洪流说明缘由。
课堂小结 同学们:一座座炮台残垒,曾浸染过守卫者的鲜血是一座座无字的纪念碑,永远镌刻着为捍卫中华而牺牲的先烈们的忠魂!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回顾过去,展望未来,愿每一位同学都能从中感悟甲午国殇,倾听战争启迪,铭记历史,发愤图强,一起追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请铭记这个数字 17
1888年12月17日,山东威海卫刘公岛北洋水师是当时亚洲第一的海上力量。
1894年9月17日,邓世昌以身殉国
1895年4月17中日签订《马关条约》,台湾被割占
1950年3月17日,人民海军司令员萧劲光租用渔船视察刘公岛
2020年12月17日,我国第一艘国产航母山东舰正式入列,舷号17
2022年6月17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福建舰”下水 将历史与现实紧密结合起来,构建家国情怀核心素养。
课堂练习 1、某同学准备制作一期墙报,并设置了相关栏目,邓世昌可归入的栏目是( )A.甲午英烈 B.农民领袖 C.禁毒先驱 D.变法志士【答案】A2、陈独秀曾撰文写道:“我十年以前……哪知道国家是个什么东西,和我有什么关系呢?到了甲午年,才听见人说有个什么日本国,把我们中国打败……此时我才晓得,世界上的人,原来是分作一国一国的,此疆彼界,各不相下。”这表明( )A.甲午战争促使国家意识觉醒 B.封建制度腐朽落后C.封建愚民政策对中国社会影响深远 D.中国近代化开始于甲午战后【答案】A3.1902年,英美烟草公司在上海建厂后,在没有任何条约根据的情况下,深入到中国广大农村,为农民免费提供烟种、肥料、传授技术等服务,并收购烟叶。据此判断,当时( )列强侵略开始由沿海深入到内地 B.英美两国已成为侵华的主要国家C.清政府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D.帝国主义加深对中国的经济侵略【答案】D 检测课堂教学效果。
课后反思 本节课的亮点主要有以下四点:坚持了史料教学,做到了论从史出,史料运用得非常充分,既刺激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引发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又增强了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结合大量图片资料,拉近了学生与历史的关系,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对于战争的解读不仅仅局限于战争本身,更重要的是对人的解读和对中华民族精神的解读,让同学们不仅明确了战败的原因,更知道了战争之后我们应该何去何从,从而更好地诠释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也给同学们种下了这样的种子。学生参与程度高,真正成了课堂的主人,采用师友互助学习探究,既让学习好的学生充分发挥小老师的带头作用,又减轻了教师的负担,提高了教学效率,给学生大量的发言机会,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成就感和自信心,大大调动了学习积极性。坚持了“一课一中心”的原则,避免了课堂随意性大,漂浮无根或者多个中心,最终没有中心的情况。当然,除此之外,我也发现了很多的不足,主要有以下问题:这一节课搜集的资料非常多,在如何筛选各种资料,有针对性地选取最恰当的材料进行课堂教学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增强。 反思得失,不断前进。
附1:板书设计
附2:核心素养【家国情怀】
反思与展望
甲午中日战争已经过去百余年,百余年后的今天,我们能从这场战役中得到什么启示?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应当如何展望未来?
勿忘国耻,民族当自强
附3:课后活动
出示文本:“唤醒吾国四千年之大梦,实自甲午一役也。”
——梁启超
学生活动:收集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人民民族意识觉醒的材料和史实,谈谈你对甲午中日战争的认识。
(思路提醒:1.了解甲午战争后,中国各阶层对日本的态度/思想变化; 2.对比分析欧美国家对清政府和日本政府的态度;3.联系后来国际形势的变化,分析甲午中日战争的影响。)
【设计意图】“民族意识觉醒”是非常抽象的概念,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故课后活动以搜集史实证明甲午战败后民族意识觉醒为载体,一方面给了学生自主选择的空间,有利于学生在搜集过程中满满深入理解历史概念,另一方面学生在形成自己想法的同时,也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索寻找资料来拓展对与甲午战争的影响的学习,进而让学生进入螺旋式上升学习的状态。
读
解
标
课
元
单
壹
析
分
材
教
元
单
贰
标
目
习
学
元
单
叁
计
设
学
教
元
单
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