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5课 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 分层作业
考向1.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过程、结果、影响及中国战败原因,常与其它侵华战争进行比较,属于高频考点,以各种题型的出现。
考向2.《马关条约》的内容及影响是高频考点,通商口岸与侵华方式的变化的重要的命题方向。
考向3.学史崇德,考查邓世昌、丁汝昌等人的事迹,涵养家国情怀。
考向4.列强瓜分中国狂潮常通过漫画,与民族危机加深联系在一起考查。
1.某同学准备撰写题为“我心中的甲午战争英雄”历史小论文,可以参考的史实是( )
A.1839年林则徐虎门销烟 B.1875年左宗棠收复新疆
C.1894年邓世昌奋勇杀敌 D.1950年彭德怀抗美援朝
2.在甲午战争中,北洋海军以“建威自保,以战为守”为建军指导思想……北洋舰队自始至终没有突破黄海的活动范围,更无意在海上寻求同日本的决战,消灭日本军队的海上补给线。这说明( )
A.北洋海军实力弱小 B.清政府海权意识缺乏
C.日本蓄意发动战争 D.日本海上补给线过长
3.某校以“民族英雄”为主题编写校本教材,书稿内容如下。横线处应填写的历史人物是( )
第三章 近代民族之魂第1节 林则徐与虎门销烟第2节 ______与黄海海战第3节 杨靖宇与东北抗联第4节 佟麟阁与保卫北平
A.邓世昌 B.李鸿章 C.孙中山 D.陈独秀
4.《东方兵事记略》(1897年)载:“提督丁汝昌本陆将,且淮人……遂为闽党所制,威令不行。(英国教官)琅威理去,操练尽弛。自左右翼总兵以下,争挈眷(携带家眷)陆居,军士去船而嬉。”这反映了( )
A.北洋水师军纪差操练不勤 B.清政府失去对军队的控制
C.甲午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 D.甲午战争失败的军队因素
5.下表是1812—1889年海关关税占清政府财政收入比重情况。这深刻反映了这一时期( )
时间 1812年 1861年 1864年 1889年
海关关税占财政收入比重 2.3% 9.5% 12.89% 25.44%
A.财政收入结构发生变化 B.列强经济侵略加深
C.列强加紧对华资本输出 D.中外贸易迅速发展
6.小明在整理中国近代不平等条约的学习笔记时,看到某条约规定:“……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等。”该条约的影响是( )
A.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C.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D.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7.如图反映了( )
A.民族危机不断加深 B.近代化的早期探索
C.内忧外患并存 D.维新变法运动
8.《马关条约》签订后,沙俄等国迫使日本放弃辽东半岛,日本向中国索取3000万两白银作为“赎辽费”。以此为契机,列强在中国掀起了抢夺利权、强租海港、划分“势力范围”的瓜分中国狂潮。这表明( )
A.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加剧了
C.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D.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的工具
9.1872年到1875年间,120名赴美留学幼童中,人数居前三的广东、江苏、浙江分别为84人、20人和9人;甲午战争后,留学生的分布逐步向长江流域延伸。留学生地域分布的变化( )
A.加速了科举制的瓦解 B.与西方势力的扩张基本一致
C.推动洋务运动的开始 D.加剧了中国的半封建化程度
10.下图为电影《甲午风云》主人公邓世昌的形象。他的经典台词“开足马力,撞沉吉野!”表现了( )
A.坚韧不拔的必胜信念 B.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C.百折不挠的抗争精神 D.坚持正义的可贵品质
11.研读诗歌也可以学习历史。“卅年求富更求强, 造炮成船法仿洋。海面未收功一战,总归虚牝掷金黄。”与上述内容有关的两件历史事件分别是( )
A.洋务运动、第二次鸦片战争 B.洋务运动、甲午中日战争
C.戊戌变法、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D.戊戌变法、甲午中日战争
12.下图体现的是(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3.晚清秀才包天笑在晚年回忆起自己曾见证过的一次战争时写道:“那个时候,中国和日本打起仗来,而中国却打败了……割去了台湾之后,还要求各口通商,苏州也开了日本租界。这时候,潜藏在中国人心底里的民族思想,便发动起来。”材料中的战争是指( )
A.鸦片战争 B.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抗日战争
14.1898年,德国同清政府订立《胶澳租借条约》,规定德国获得修筑山东境内两条铁路的权力;清政府如需借助外国在山东境内开办工程时,应优先考虑德国商人。这表明当时( )
A.列强在华利益具有一致性 B.资本输出是列强侵华重要手段
C.列强积极维护清政府统治 D.瓜分中国已经成为列强的共识
15.吴玉章老人在自己时候的回忆文章中写道:我还记得甲午战败的消息传到我的家乡(四川容县)的时候,我和我的二哥曾经痛哭不止。从前我国还只是被西方大国打败过,现在竟被东方的小国打败了,而且失败的那样惨,条约又订的那样苛刻,这是多么大的耻辱啊!文中“苛刻”的条约是( )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16.甲午中日战争后,严复在《救亡决论》中第一次响亮地喊出了“救亡”的口号,康有为亦要求中国人发愤自救。1898年,谢缵泰根据晚清危局创作了《时局图》。这反映出当时( )
A.中国出现了分裂割据局面 B.农民运动风起云涌
C.中国的民族危机日益严重 D.国人倡导洋务运动
17.1840年前的中国的GDP约为英国的7倍,却在鸦片战争中惨败。1860年,中国的GDP大于英法的总和,却没能阻止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1890年中国的GDP约为日本的5倍,却在甲午战争中败涂地。据此推知( )
A.经济结构优劣是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 B.中国国际地位与GDP排名背离
C.GDP排名准确反映一国经济发展水平 D.经济总量对一国来说没有意义
18.下列两幅图片是“甲午中日战争”中同一战役的不同报道。这说明
A.画报不能客观反映史事 B.交战双方记载史事方式不同
C.研究历史需要甄别史料 D.史学研究不能复原历史真实
19.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一书中提到中国近代的一场战争,说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在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带有近代意义的对外战争。其主要标志是近代海军的出场和角逐。”这场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是( )
A.中国开始向西方学习,进行洋务运动 B.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推动维新变法运动
C.推翻清朝统治,结束封建帝制 D.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19世纪末20世纪初外国资本在中国投资情况变化表
项目 1894年前 1900年
外国在中国开设工厂数量 80家 933家
外国输入中国的资本总额 2800万元 15亿美元
中国的进口总额 1.4亿多海关两 2.1亿多海关两
——摘编自《新编中国通史》
(1)据材料一,指出与材料中两幅图片相关的侵华战争。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次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2)据材料二,分析19世纪末20世纪初外国资本在中国投资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
(3)综上所述,概括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
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鸦片战争前,“儒家意识的天下一统帝国,传统上不维持任何西方所理解的平等外交关系;也不承认有任何对外事务,只认为有藩务、夷务或商务”。在朝贡外交体制下,中国没有专门办理外交事务的机构。外交事务由礼部和理藩院兼理。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外交大事年表(部分)
1861 年 设置总理衙门,具有一定近代外交性质的机构
1864 年 总理衙门资助刊印了美国传教士丁韪良翻译的《万国公法》
1874年 中国和秘鲁两国在天津正式签署《中秘通商条约》,建立了外交关系,条约第四款专门对领事保护作出规定
1876年起 先后在新加坡、英国、德国、日本、美国等国设置使馆并派驻使臣
1881年 经过7个多月的艰难谈判,《中俄伊犁条约》签署,曾纪泽争回了伊犁西南境的大片国土
材料三 甲午战争时期,日本制定舆论宣传策略,把中国和日本分别“包装”成野蛮与文明的代表,并运用公关手段让许多欧美舆论倒向日方。一些西方媒体甚至宣称,清政府战败“将意味着数百万人从愚蒙、专制和独裁中得到解放”。对此,清政府却无所作为。
——摘编自阚延华《甲午战争背后的舆论战与现代启示》
(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概括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外交观念和外交制度的变化。
(2)根据材料三,评价清政府的外交表现。
(3)综合上述探究,你对中国外交的近代化过程有何认识
1.C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894年7月日本袭击中国运兵船。8月,清政府被迫对日宣战,历史上称这次战争为甲午中日战争,甲午中日战争的黄海海战中,致远舰管带邓世昌,在战舰受损严重且弹药不足情况下,下令开足马力,冲向日舰“吉野号”,准备与敌人同归于尽,不幸被敌人炮弹击中,200余名将士壮烈殉国。撰写题为“我心中的甲午战争英雄”历史小论文,可以参考的史实是1894年邓世昌奋勇杀敌,C项正确;1839年林则徐虎门销烟,发生在鸦片战争前,是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借口,排除A项;1875年左宗棠收复新疆,消灭侵占新疆的阿古柏势力,左宗棠收复新疆与甲午中日战争无关,排除B项;抗美援朝是中国人民支援朝鲜人民抗击美国侵略,抗美援朝与甲午中日战争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2.B
【详解】根据题干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洋海军的建军指导思想落后,且北洋舰队自始至终没有突破黄海的活动范围,更无意在海上寻求同日本的决战,消灭日本军队的海上补给线,这表明中国的近代海权意识淡薄,B项正确;北洋海军成立于1888年,是中国建立的一支近代化海军舰队,同时也是清朝建立的四支近代海军中实力最强、规模最大的一支,排除A项;1894 年,朝鲜发生东学党起义。应朝鲜国王请求,清政府派兵帮助镇压。日本也乘机出兵朝鲜。东学党起义平息后,日本继续增兵朝鲜,蓄意挑起战争。题干没有涉及相关信息,排除C项;甲午中日战争期间日军存在跨海作战、补给线过长的弊端,可惜当时清廷没有把握战机,加之北洋水师实战经验缺乏,经常以陆军作战思维指挥海军作战,在战略运用上严重失误。题干中没有涉及相关信息,排除D项。故选B项。
3.A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1894年,北洋舰队与日本联合舰队在黄海海面展开激战,致远舰管带邓世昌和全舰将士壮烈殉国,A项正确;黄海战后李鸿章下令弃战,日军趁机夺取制海权,排除B项;孙中山主要功绩是领导辛亥革命,排除C项;陈独秀主要贡献是领导新文化运动,参与创建共产党,排除D项。故选A项。
4.D
【详解】由题目可知,材料涉及到丁汝昌对北洋舰队的控制、外国教官离开后军队操练废弛以及军官离开舰艇前往陆地居住、士兵游玩嬉戏的问题。由此可见是对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舰队自身失败原因的分析,指出失败的军事因素,故D选项正确;北洋水师操练不勤只是材料提及原因中的一小部分,不能概括全意,故排除A选项;材料未提及清政府对军队的控制问题,且此时清政府也未失去对军队的控制,故排除B选项;甲午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是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故排除C选项。 综上,本题正确选项为D。
5.B
【详解】根据材料中的数据分析可知清政府当时的海关收入增加,说明当时对华的经济侵略加剧,使中国与海外市场的联系加强,B项正确;材料仅能反映海关关税收入一项信息,无法得出财政收入结构发生变化,排除A项;当时列强主要是商品输出,排除C项;海关关税占比增加实际上反映列强经济侵略加深,中外不平等贸易,排除D项。故选B项。
6.C
【详解】据题干“……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等。”和所学知识可知,1895年春,清政府派李鸿章为议和全权大臣,前往日本马关议和。 经过谈判,双方签订中日《马关条约》,规定: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等。 《马关条约》使外国侵略势力进一步深入中国腹地,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C项正确;鸦片战争改变了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国独立主权的完整性遭到破坏,自然经济遭到破坏,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丧失更多主权,英国、法国、美国等西方侵略势力由东南沿海一带深入到长江中下游地区,沙俄占领中国北方大片领土。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排除B项;《辛丑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赔款数目最庞大、主权丧失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从此,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7.A
【详解】根据《时局图》可知,近代中国被西方列强侵略、瓜分,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远,民族危机不断加深,A项正确;近代化的探索指的是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排除B项;《时局图》更加侧重西方列强瓜分,引起瓜分狂潮,属于外患,排除C项;维新变法运动发生的背景是民族危机的加剧,排除D项。故选A项。
8.B
【详解】根据题干的信息“《马关条约》签订后,沙俄等国迫使日本放弃辽东半岛,日本向中国索取3000万两白银作为‘赎辽费’。以此为契机,列强在中国掀起了抢夺利权、强租海港、划分‘势力范围’的瓜分中国狂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马关条约》使外国侵略势力进一步深入中国腹地,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列强在中国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使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加剧,B项正确;鸦片战争战败,清政府被迫签订《南京条约》,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国战败后,清政府被迫签订《辛丑条约》,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辛丑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赔款数目最庞大、 主权丧失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辛丑条约》的签订,使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B项。
9.B
【详解】依据所学可知,1872年到1875年间,中国派遣幼童留美时,中国正在进行的近代化探索是洋务运动;甲午战争后,外国对中国的侵略由东南沿海向长江流域扩展,所以留学生的分布逐步向长江流域延伸,留日学生数量明显增多,留学生地域分布的变化与西方势力的扩张基本一致,B项正确;1905年9月2日,清政府发布“上谕”,宣布在中国历史上延续了1300年的科举制度正式废除,排除A项;洋务运动推动赴美留学,排除C项;材料强调近代中国留学生地域分布的变化,加剧了中国的半封建化程度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项。故选B项。
10.B
【详解】结合所学,这句台词直接体现了邓世昌在面对强敌时,不顾个人生死,决心与敌人同归于尽的英勇精神。他选择用战舰去撞击敌方战舰,这是一种极端的、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来换取战斗胜利的行为,完全符合“视死如归”的定义,B项正确;虽然邓世昌的台词表现出了一种强烈的决心和斗志,但“开足马力,撞沉吉野!”更多地是体现了一种决绝和英勇,而非仅仅是对胜利的坚定信念,此选项不完全符合台词所传达的情境,排除A项;虽然邓世昌的台词表现了他的抗争精神,但“百折不挠”更多地是形容在多次失败或挫折后仍然坚持不懈的精神,排除C项;虽然邓世昌的行为无疑是正义的,但他的这句台词并没有直接体现他对正义的坚持或追求,而是更多地展现了他的英勇和决绝,排除D项。故选B项。
11.B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卅年求富更求强, 造炮成船法仿洋。海面未收功一战,总归虚牝掷金黄”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与此内容有关的是甲午中日战争。为了维护清朝统治,19世纪60—-90年代地主阶级掀起了“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学习西方技术,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近代海军;1894年日本发动了甲午中日战争,在1895年的威海卫之战中,李鸿章命令避战保船,日本水陆进攻,北洋舰队腹背受敌,全军覆没,B项正确;第二次鸦片战争进一步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A项;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维新派领导的改良运动,与题干“卅年求富更求强, 造炮成船法仿洋”不符,排除CD项。故选B项。
12.C
【详解】由图例中的“北洋舰队基地”以及图中“2月17日,日本联合舰队占领戚海港和刘公岛提督府,北洋水师覆灭”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甲午中日战争中,发生诸多战役。其中在威海卫战役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C项正确;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英军封锁珠江口后,北上攻陷浙江定海,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A项;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发起者是英法联军,与日本无法,排除B项;为镇压义和团运动,英、美、俄等八国组织联军2000多人,从天津向北京进犯,与图中信息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13.C
【详解】根据题干““那个时候,中国和日本打起仗来,而中国却打败了……割去了台湾之后,还要求各口通商,苏州也开了日本租界。……”和所学知识知识可知,这是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马关条约》签订后,日本割占了台湾,苏州被开埠通商,C项正确;鸦片战争是英国侵华战争,中国战败,排除A项;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国战败后,被迫签订的《辛丑条约》,没有割让土地、开放通商口岸的内容,排除B项;抗日战争,中国最终取得了胜利,排除D项。故选C项。
14.B
【详解】根据材料“1898年,德国同清政府订立《胶澳租借条约》,规定德国获得修筑山东境内两条铁路的权力;清政府如需借助外国在山东境内开办工程时,应优先考虑德国商人”并结合所学可知,甲午中日战争后,西方列强在中国进行资本输出变得合法,材料反映了资本输出是列强侵华的重要手段,B项正确;列强在华利益具有一致性的说法有误,与材料信息不符合,排除A项;列强积极维护清政府统治,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材料信息没有涉及其他列强的态度,无法得出瓜分中国已经成为列强的共识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B项。
15.C
【详解】由题干材料“甲午战败的消息传到我的家乡(四川容县)的时候,我和我的二哥曾经痛哭不止。从前我国还只是被西方大国打败过,现在竟被东方的小国打败了,而且失败的那样惨,条约又订的那样苛刻,这是多么大的耻辱啊”并结合所学可知,甲午战败中日双方签订《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C项正确;《南京条约》是鸦片战争后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排除A项;《北京条约》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签订的条约,排除B项;《辛丑条约》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签订的条约,排除D项。故选C项。
16.C
【详解】根据题干材料中的“1898年”,“《时局图》”可知,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失败后,列强于19世纪末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各种动物和其他意像象征的英、法、德、俄、日等列强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的危急情况,中国的民族危机日益严重,C项正确;19世纪末清政府还具有一定权威,中国出现了分裂割据局面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材料强调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与农民运动无关,排除B项;甲午战争清政府战败,洋务运动破产,排除D项。故选C项。
17.A
【详解】根据题干“1840年前的中国的GDP约为英国的7倍,却在鸦片战争中惨败。1860年,中国的GDP大于英法的总和,却没能阻止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1890年中国的GDP约为日本的5倍,却在甲午战争中败涂地”可以看出,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都是中国在GDP高于对方的情况下战败的,意在强调中国是农业大国,英法日是工业强国,经济结构优劣是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A项正确;题干体现不出中国国际地位与GDP排名背离,排除B项;GDP只能大致反映出一个国家的经济状态,不能准确反映经济发展水平,排除C项;经济总量对一个国家来讲还是由一定意义的,排除D项。故选A项。
18.C
【详解】两幅图片是“甲午中日战争”中同一战役的不同报道,无法判断材料真伪,不能得出历史真相,因此需要对两幅图片进行甄别,C项正确;A项表述太绝对,错误,排除;牙山战役,中国失败,并非中国记载史事方式不同造成“牙山大胜”的记载,B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史学研究不能复原历史真实说法错误,排除D项。故选C项。
19.B
【详解】根据题干“其主要标志是海军的出场和角逐”和所学知识可知,近代海军的代表是洋务运动时期创办的北洋舰队。北洋舰队的出场是在甲午中日战争期间,与日本联合舰队在黄海海面展开激战,最终日军夺取了制海权。甲午中日战争的威海卫战役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使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开展,B项正确;中国开始向西方学习,进行洋务运动是在甲午中日战争之前,排除A项;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封建帝制,与题目无关,排除C项;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排除D项。故选B项。
20.(1)侵华战争:鸦片战争。影响:改变了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2)原因:《马关条约》的签订,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3)基本线索: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
【详解】(1)侵华战争:根据材料“虎门销烟、关天培”和所学可知,为了扭转对华贸易逆差,英国倾销鸦片,林则徐领导了虎门销烟,显示了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1840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战死;
影响:根据所学可知,鸦片战争改变了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2)原因:根据材料“19世纪末20世纪初外国资本在中国投资情况变化表”和所学知识可知,1895年,《马关条约》的签订,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有利于外国资本在中国的资本输出。
(3)基本线索:本题是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综合材料“虎门销烟、关天培”“19世纪末20世纪初外国资本在中国投资情况变化表”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
21.(1)外交观念和外交制度开始近代化;初具国家主权观念;有了国际法意识并尝试运用国际法维护自身权益;初步构建了近代外交机构。(答出其中任意三点即可,符合题意的其他答案也可)
(2)清政府的外交策略还不够成熟。(言之有理的其他答案也可)
(3)中国外交的近代化既是在西方的侵略冲击下被动改变的,又是在中国人的主动探索中发展的;中国的外交缓慢转型,新旧并存。(言之有理的其他答案也可)
【详解】(1)变化:根据材料一“儒家意识的天下一统帝国,传统上不维持任何西方所理解的平等外交关系;也不承认有任何对外事务,只认为有藩务、夷务或商务”得出鸦片战争前,清政府固守传统的外交理念,以“天朝上国”自居;根据材料一“在朝贡外交体制下”得出清政府推行的外交制度以朝贡体制为主;根据材料二“设置总理衙门,具有一定近代外交性质;翻译《万国公法》;与秘鲁两国正式签署《中秘通商条约》;在新加坡等国设置使馆并派驻使臣;通过谈判签署《中俄伊犁条约》争回伊犁西南境的大片国土。”得出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初步构建了近代外交机构;外交观念和外交制度开始近代化;初具国家主权观念,并且尝试用国际法维护自身权益。由此得出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外交观念和外交制度的变化。
(2)外交表现:根据材料三“甲午战争时期,日本制定舆论宣传策略,把中国和日本分别“包装”成野蛮与文明的代表,……,一些西方媒体甚至宣称,清政府战败“将意味着数百万人从愚蒙、专制和独裁中得到解放”。对此,清政府却无所作为。”得出清政府重视舆论在近代外交的重要作用,外交策略还不够成熟。
(3)认识:本题是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依据材料“鸦片战争前”“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甲午战争时期”可以得出,中国外交的近代化是在西方的侵略冲击下被动进行的改变;根据材料“设立总理衙门”“总理衙门资助刊印《万国公法》”“中国在新加坡等国设置使领馆并派驻使臣”可以得出,中国外交的近代化是在中国人的主动探索中发展的;依据材料“”甲午战争时期,日本制定舆论宣传策略,……,一些西方媒体甚至宣称,清政府战败“将意味着数百万人从愚蒙、专制和独裁中得到解放”。对此,清政府却无所作为。”可以得出,清政府的外交转型缓慢,新旧并存。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