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3张PPT)
大 概 念 大 主 题
单元整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
第5课 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
中
国
历
史
主要内容
1、甲午中日战争:
背景、过程、结果及中国战败的原因
2、《马关条约》的签订
内容、影响
3、列强瓜分中国狂潮
三国干涉换辽、门户开放政策
中日甲午战争,是指19世纪末日本侵略中国和朝鲜的战争。按中国干支纪年,战争爆发的1894年为甲午年,故称甲午战争。日本称“日清战争”,朝鲜半岛称“清日战争”,西方国家称“第一次中日战争”。
01
素养目标
02
新知导入
03
新知讲解
04
拓展延伸
05
课堂练习
06
课堂总结
07
作业布置
素养目标
素养目标:
1.利用图文史料了解中日甲午战争的背景、过程;了解左宝贵、邓世昌等英雄人物
的英雄事迹;(史料实证、时空观念、家国情怀)(重点)
2.通过研读教材和史料,掌握《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影响;理解《马关条约》
的签订与我国民族危机加剧之间的关系;(历史解释、唯物史观)(重点、难点)
3.了解帝国主义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和美国提出的“门户开放”政策等
基本史实;掌握美国“门户开放”政策的实质和影响。(史料实证、唯物史观)
4.认识到抗击外来侵略、捍卫民族尊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认识到台湾自古以
来就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维护国家统一,是每一个中华儿女义不容辞的
责任。(唯物史观、家国情怀)
2022年课程标准:知道甲午中日战争的主要战役和《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初步认识《马关条约》与中国民族危机加剧的关系。
新知导入
龙的挑战
屠龙大会
“相互协商”
瓜分中国
猜一猜图片发生在什么事件后?
甲午战争后的中国
新知讲解
材料二:“继承列祖列宗的伟业,开拓万里波涛,使国威布于四方。”
——《天皇御笔信》(1867)
材料一:
⑴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地理知识谈谈日本的国情?日本发展资本主义过程中存在什么矛盾?
⑵根据材料二为解决这些矛盾,日本打算采用什么手段?
①国情:岛国;人多,地少,资源贫乏。
对外侵略扩张
②矛盾:日本资本主义发展缺少资金、原材料与市场
(明治维新后的日本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国力强盛,但市场狭小,资源匮乏,很多资源依赖进口)
任务一:虎落平阳被犬欺——甲午中日战争
1.日本的大陆政策
原因
明治维新后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资本主义迅速发展 市场狭小资源有限
内部起义矛盾尖锐
对外扩张
对外扩张
军国主义色彩浓厚
对外扩张
欲称霸世界,必先征服亚洲;
欲征服亚洲,必先征服中国;
欲征服中国,必先征服朝鲜!
日本要征服朝鲜、侵略中国、称霸世界
1.日本的大陆政策
2、战争的背景
材料1:19世纪末,对于日本即将发动的对大清的战争列强各打着自己的算盘:
美国希望日本成为其侵略中国和朝鲜的助手;
英国企图利用日本牵制俄国在远东发展势力;
德法想乘机在中国夺取新的侵略权益;
俄国采取不干涉政策。
材料1反映了西方列强对日本发动侵华战争持什么态度
(2)欧美列强:默许或支持日本侵略。
(1)日本:出台“大陆政策”,侵华野心蓄谋已久。
材料3: 1894年3月,日本外相陆奥宗光密令驻朝公使:“促成中日冲突,实为当前之急务,为实行此事,可采取任何手段. ”
(3)清政府:寄希望于帝国主义国家、避战求和,无心备战
材料3日本所需的“中日冲突”是什么?
(4)导火线:1894年朝鲜东学党起义
根本原因
(有利的国际环境)
(提供契机)
思考:日本为什么要发动甲午中日战争?
材料2:我多兵逼处,易生事;远扎,则兵多少等耳。……我再多调,倭亦必添调,将作何收场耶?今但备而未发,续看事势再定。
——《李文忠公全集》
(可乘之机)
材料2清政府对可能到来的战争是什么态度?
①丰岛海战
(战争开始)
②平壤战役
(清军将领左宝贵牺牲,平壤陷落)
左宝贵
3、战争的过程
回族抗日英雄。左宝贵是甲午战争中清军高级将领血战沙场,壮烈殉国的第一人。
1894年是农历甲午年,这场战争被称为“甲午中日战争”。
日本的入侵路线:从海上入侵中国。
③黄海海战
(北洋舰队与日本联合舰队在黄海海面展开激战;致远舰管带邓世昌及全舰官兵,壮烈殉国;日军夺取制海权。)
邓世昌
点击播放视频
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
——光绪帝
再见志远舰
2016年12月29日,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发布,“丹东一号”在历时三年水下考古中,共提取文物200余件,多为船体构件、船员生活用品及武器配件等。重要出水文物有致远舰配置的加特林机关炮、带“致远”印纹餐盘、勺子及致远舰大副陈金揆所用单筒望远镜等。
新知讲解
知识拓展
④辽东战役 (日军分两路入侵中国→旅顺守将徐邦道孤军迎敌→日军制造了旅顺大屠杀)
徐邦道
清末名将,其指挥的土城子阻击战是甲午战争爆发以来清军的一次重大胜利。1895年病逝于军营。
日军攻占旅顺后,对城内进行了4天3夜的屠杀,死难者可能达2万人,只有埋尸的36人幸免于难,后经考察,生还者800余人,这就是震惊世界的旅顺大屠杀。英国人艾伦的《龙旗翻卷之下》记载:“日本兵追逐逃难的百姓,用枪杆和刺刀对付所有的人;对跌倒的人更是凶狠地乱刺。在街上行走,脚下到处可踩着死尸…地上浸透了血水,遍地躺卧着肢体残缺的尸体…日军用刺刀穿透妇女的胸膛,将不满两岁的幼儿串起来,故意地举向高空,让人观看”
日军的暴行
知耻而后勇
点击播放视频
⑤威海卫战役 (日本陆海军进攻威海卫,在援兵无望的情况下,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自杀殉国,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丁汝昌
标志着洋务运动彻底失败!
点击播放视频
清朝晚期将领,北洋水师提督。1895年威海卫之战中,因令在港内待援,最后援军未至,拒绝劝降,自杀殉国。
慈禧:哪管国家兴亡,生日非过不可。“万寿无疆普天同庆;三军败绩割地求和。”
(1)根本原因:清政府的腐败无能
(2)“避战自保”、妥协退让而贻误战机。
(3)中国军队装备落后,军备不足,实力差距。
(4)外因:日本蓄谋已久,制度先进;西方列强对日本的支持。
以饿肚皮的精神,一天只吃一餐饭,鼓动着他的臣民为战舰捐出口袋里的最后一个铜板。
4、中国败因
中国是人口大国,有4亿人口,有军队95万,是正义的反侵略战争。日本是小国,只有29万军队,后方遥远,供应不便,是非正义的侵略战争。可是,为什么最终清政府还是失败了呢?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新知讲解
随着北洋舰队全军覆没,甲午中日战争以清政府战败而告终,以此为契机,1895年日本强迫中国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伊藤博文
李鸿章
点击播放视频
1、签订《马关条约》
任务二:一约鉴定清无能--《马关条约》的签订
割地:割辽东半岛(后赎回)、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赔款: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
增开商埠: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
设厂: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内 容
危 害
进一步破坏了中国的领土主权完整,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
大大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加剧了清政府的财政危机,进一步增强了日本的实力。
使列强的侵略势力深入中国腹地
便利了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的资本输出,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
新特点:商品输出为主转为资本输出为主。
【活学巧记】内容:(一厂、二亿、三地、四口)
2、《马关条约》内容与危害
破坏最大
新知讲解
新知讲解
材料1 在中国,以甲午中日战争和《马关条约》为标志,列强侵华政策出现了体现帝国主义特点的重大变化。一是经济方面,此前主要是围绕商品输出,攫取片面协定关税等特权,现在则着重于资本输出。二是政治方面,此前主要出于商贸需要,攫取相关特权,现在则在瓜分世界的大形势下,更进一步分割在华权益。
材料2、 甲午战后大事记(截止到1900年)
1895年春,日本逼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的消息传回国内,康有为、梁启超联合各省举人上书光绪帝,史称“公车上书”。
1895年10 月,孙中山策划广州起义,因计划泄露遭清政府破坏,陆皓东等人被捕牺牲。
1898年6月—10月,康有为、梁启超等组织维新变法运动。
1898-—1900 年,民间组织义和团打着“扶清灭洋”的口号,给列强以沉重打击。
1899年,江苏南通人张謇放弃科举功名,创办大生纱厂,力求实业救国。
材料3、甲午中日战争前30年间,民族资本的总领只有680 万元,而甲午中日战争后了年间,民族资本的总领就增加了一倍多。这一时期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不仅表现为商办企业数量的增加和规模的扩大,而且还表现出由沿海向内地的扩展。
——人教版必修二
《马关条约》的影响:③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初步发展。
《马关条约》的影响:②各阶层民族意识的觉醒。
3、《马关条约》影响
《马关条约》的影响:①使外国侵略势力进一步深入中国腹地,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新知讲解
《有感一章》
谭嗣同
世间无物抵春愁,
合向苍冥一哭休。
四万万人齐下泪,
天涯何处是神州?
探究:甲午中日战争以及《马关条约》的签订,对日本和西方列强各自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马关条约》内容与影响
台湾人民的抗日武装斗争
台湾人民奋起抗日,坚持斗争5个多月,打死打伤敌人32000多人,并在此后日本占领台湾的50年里一直坚持反抗日本统治。1945年10月25日,回到祖国怀抱。
愿人人战死而失台
决不愿拱手而让台
—《台民布告》
“朝廷无力以卫吾台,能卫吾台者,吾民耳?众志成城,山可移,海可干,原吾血随吾台俱尽,吾头与吾台俱碎,安知终不可有为耳? ——徐骧
◎刘永福
知识拓展
点击播放视频
新知讲解
1900年,法国国内出现了一种明信片(如图所示)。该明信片反映了当时主要帝国主义大国什么意图?
任务三:丑恶嘴脸终露形--列强瓜分中国狂潮
《马关条约》签订后,沙俄联合法国、德国迫使日本放弃辽东半岛,日本则向中国索取了3000万两白银作为“赎辽费”。→列强掀起瓜分狂潮
1.三国干涉还辽
企图独霸中国东北
履行对俄结盟义务
法国
德国
俄国
意欲在远东扩大侵略势力,缓和与俄在欧洲的矛盾
2、瓜分狂潮与影响:
列强抢夺利权、强租海港、划分“势力范围”
熊代表沙皇俄国
太阳代表日本
虎代表英国
鹰代表美国
哈蟆代表法国
肠代表德国
《时局图》反映了《马关条约》签订后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揭露了清政府腐败。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危机。
美国提出了什么政策?目的是什么?
“门户开放”政策
目的:承认列强既得权益,侵华机会均等,美国达到利益均沾
在整个中国范围,列强都有进行贸易的权利。它的主要精神是利益均沾,机会平等。不论是在哪个列强的势力范围内,不论是否在中国内地或沿海地区都实行这个原则。
肢解中国龙
3、“门户开放”政策:
反映出美国与其他帝国主义国家在侵华政策上的矛盾,也形成了各国共同瓜分中国的局面。
教训和启示:
从甲午战争的失败中得到什么教训?对今天有什么借鉴意义?
认识:
落后就要挨打
启示: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推进军事现代化。
4、教训与启示:
拓展延伸
甲午海战形势图及《纽约时报》评论
《纽约时报》评论说“是日本人打开了世界的眼界,让人们看到大清帝国真正的无能……清国政体是一个明显失败的政体。”而梁启超也曾经说过:“唤醒吾国四千年之大梦,实自甲午一役也。”甲午战争也唤醒了中国人空前的民族意识,更多的有识之士投身于救亡图存的洪流之中,如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他们意识到器物上的改变不能解决中国当时问题,还需要进行制度上的变革,中国的救亡图存之路。
1、某同学准备制作一期墙报,并设置了相关栏目,邓世昌可归入的栏目是( )
A.甲午英烈 B.农民领袖 C.禁毒先驱 D.变法志士
2、陈独秀曾撰文写道:“我十年以前……哪知道国家是个什么东西,和我有什么关系呢?到了甲午年,才听见人说有个什么日本国,把我们中国打败……此时我才晓得,世界上的人,原来是分作一国一国的,此疆彼界,各不相下。”这表明( )
A.甲午战争促使国家意识觉醒 B.封建制度腐朽落后
C.封建愚民政策对中国社会影响深远 D.中国近代化开始于甲午战后
3.1902年,英美烟草公司在上海建厂后,在没有任何条约根据的情况下,深入到中国广大农村,为农民免费提供烟种、肥料、传授技术等服务,并收购烟叶。据此判断,当时( )
A.列强侵略开始由沿海深入到内地 B.英美两国已成为侵华的主要国家
C.清政府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D.帝国主义加深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A
A
D
课堂练习
结 果
旅顺、大连失陷,日军屠杀中国军民
希望调停
资本主义扩展需要
明治维新后的日本
针对
增兵
清 政 府
朝 鲜
(东学党起义)
求助
支援
经
过
日
本
仓促应战
避战自爆
丰岛之战
平壤之战
黄海海战
辽东半岛之战
威海卫战役
清政府
甲午中日战争爆发
(1894-1895)
日本发动侵略战争,中日双方正式宣战
左宝贵牺牲,叶志超弃城逃跑
邓世昌等牺牲,北洋舰队主力尚存
北洋舰队全军覆灭
进 攻
背
景
清政府战败
签订《马关条约》(1895年)
影 响
暴露了清政府的腐朽,大大加深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促使中国人民民族意识觉醒;
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狂潮(强租海港,划分势力范围,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民族危机加深。
课堂总结
课堂总结
同学们:一座座炮台残垒,曾浸染过守卫者的鲜血是一座座无字的纪念碑,永远镌刻着为捍卫中华而牺牲的先烈们的忠魂!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回顾过去,展望未来,愿每一位同学都能从中感悟甲午国殇,倾听战争启迪,铭记历史,发愤图强,一起追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请铭记这个数字17
1888年12月17日,山东威海卫刘公岛北洋水师是当时亚洲第一的海上力量。
1894年9月17日,邓世昌以身殉国
1895年4月17中日签订《马关条约》,台湾被割占
1950年3月17日,人民海军司令员萧劲光租用渔船视察刘公岛
2020年12月17日,我国第一艘国产航母山东舰正式入列,舷号17
2022年6月17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福建舰”下水
教学板书
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
甲午中日战争
瓜分中国狂潮
三国干涉还辽
美国门户开放政策
1.背景
2.经过
3.结果
后果
大陆政策;
东学党起义(导火索)
②黄海大战——邓世昌
③辽东半岛战役——旅顺
④威海卫战役——丁汝昌
北洋全军覆灭
①平壤战役——左宝贵
《马关条约》
——大大加深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作业布置
历史常把战争的痛苦与灾难尽量往战败者身上堆,同时又把痛定思痛、改弦更张的机遇留给战败者。战局(甲午战争)初开,赫德就说:“这场纠纷对中国来说,也学会产生某些好的后果。如果这次能够吃一亏,学一回乖,因而造成认真的改革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梁启超说:”吾国四千年大梦之唤醒,实自甲午战败割台湾,偿二百兆始。
——伏荣玺《甲午战败对中国传统文化及民族心态的影响》
阅读材料提炼一个观点,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围绕主题,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观点:外来入侵带来灾难的同时,也是促使国家寻求变革的重要因素。
论述:甲午战败,民族危机加剧,促进民族觉醒,以康有为和梁启超为代表的中国人掀起了一场救亡图存的维新变法运动;近代的日本也遭遇到西方的侵略,面临沦为殖民地的危险,这迫使日本通过明治维新,摆脱民族危机,走上发展资本主义道路。因此,外来入侵也是促使国家寻求变革的重要因素之一。
中
国
历
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