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33张PPT。走向整体的世界四川省达县第三中学 唐海川专题五第四节说课课件必修1
人类社会的政治活动必修2
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必修3
人类社会的思想文化活动专题一
专题二
专题三
专题四
专题五 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第四课 走向整体的世界)
专题六
专题七
专题八 本课处于第五专题第4课,与前面的3课在教学内容上层层递进,讲述世界市场由开始出现——得到拓展——初步形成——最终形成,为本专题结题之作。
之教材地位教材分析 2、必修地位:联系密切第二次工业革命和世界市场的形成对中国:列强加紧对中国的侵略(必修1)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必修2) 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必修2)对世界:为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奠基(必修2)英、法、德、美代议制确立与完善(必修1) 1、专题地位:结题之作知识与能力:
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条件、成就;认识第二次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培养学生从文本中提取信息以及辩证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正确的世界意识;认识到科技创新和开放、独立地进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性。之教学目标教材分析之教学重点、难点教材分析1、重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前提条件、成就;
原因:根据新的课程标准和学生构建知识体系的需要。
突破:情境教学, 注重体验,创设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
2、难点——了解垄断组织的出现;掌握第二次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
原因:学生基础和认知特点;综合性强,过于抽象,难度大。
突破:创设情境,设置问题,主体参与,由浅入深引导学生思考。之学情、教法分析教学方法1、学生优势:
高一学生比较单纯、听话,有一定的好奇心。
2、学生劣势:
基础薄弱,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能力较差,尤其对抽象知识理解有一定难度。
学情分析教法分析1、情境教学法:创设情景,注重体验,激发学生的兴趣。
2、问题探究法:材料铺垫,问题设计,由浅入深,引导探究。
学法指导1、主动参与:通过设计旅程,让学生身临其境,主动参与,感悟历史。
2、自主探究:引导学生自主阅读书本和材料。
3、合作探究:学生分小组思考、讨论、表达等多种方式参与学习。教学流程一、导入新课二、整体感知三、情境体验四、升华提升五、课堂小结上海世博会宣传片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系列宣传片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系列宣传片.flv教学流程之导入新课1904年中国官方出席美国世博会百年世博梦2010年上海举办41届世界博览会设计意图:热点导入,激发兴趣;穿越时空,使历史和现实有机结合。播放“上海世博会”视频片段教学流程之整体感知条件成果垄断组织出现(生产关系)内容 原因 评价世界连为一体
(世界市场)
特点落实重点突破难点设计意图:本节课头绪繁琐,不利于学生掌握。故整合教材,
化繁为简,将知识清晰地整合成三部分。含义
原因
实质瓜分世界的狂潮(课后阅读)情景:1904年,孙中山参观了美国举办的世博会。这是他第一次参观世博会。
角色:师担任导游,生扮演孙先生及随行人员,合作完成世博之旅。
道具:世博会宣传册(课本)美国的世博之旅设计意图:本课内容抽象,不易理解,所以化抽象为形象,设计了一次世博会旅程,贯穿始终。导游开篇词:1904年,美国基本完成了第二次工业革命。这次世博会,向世界各国展示了当时科技、产业和文化上的最新成果。教学流程之情境体验条 件情境1:孙先生的随行人员(指定某组学生扮演)通过宣传册,了解了第一次工业革命发生的前提条件。大家开始探讨为什么会有第二次工业革命?在互动讨论中,了解了第二次工业革命产生的前提条件。设计意图:掌握比较方法——进行能力迁移,落实基础。手工工场的发展资产阶级代议制确立海外贸易和掠夺殖民掠夺圈地运动殖民扩张和圈地运动情境2:这次世博会规模庞大。要参观的主题展馆很多,参观前,导游(我)给参观者们(孙先生和随行人员)布置了任务,要求他们参观完后,能够说出看到的最新工业成果。电气馆:爱迪生亲自检查,确定配备完美无缺
教育和社会学馆:学生上课大家看
机械馆:供应世博会的能源
运输馆:汽车堂皇出入
文理学科馆:设印刷场和医院
矿物学和冶金学馆:真人开矿
综合工业馆:上演家居时尚秀
生产馆:异域风情的用品出售最引人注目的是电气馆 和电气馆相邻的机械馆早期的电车汽车出入的运输馆诺贝尔研制出炸药冶金馆综合工业馆早期电话无线电通讯技术第二次工业革命新成果(P102表)设计意图:阅读书本,浏览图片,获取信息,落实重点。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突出特点:(和第一次比较)科学与技术紧密结合重工业为主(钢铁时代)美、德电气时代设计意图:比较分析,提升难度,获得新知,强化重点。 导游介绍:1863年,洛克菲勒同别人合资开办了一家炼油厂。两年后他独自经营这家工厂,又吞并了许多中小炼油厂。 19世纪70年代美国和欧洲资本迅速发达,洛克菲勒创办了美孚石油公司,资金100万美元。到19世纪末,美孚石油公司提炼的石油占全美的95%,它掌握了14家公司所有权,控制着26家公司的多数股票,垄断了美国石油工业。1、美孚石油公司是一个什么样的公司?
2、这种类型的公司是如何产生的?
3、这种公司的实质是?情境3:当游览到冶金馆时,孙先生立刻被眼前工人模拟开采石油的场景给吸引住了,这是美孚石油公司在做宣传。我简单给他们介绍了这个公司的发展历程,孙中山和随行人员就以下问题展开了讨论。设计意图:设置情境,问题递进,合作探究,突破难点情境4:来到生活馆入口处,我们被一张世界贸易图吸引了。作为世博会的购物中心,这里既有世界各地的带有异域风情的用品出售,又有来自各个民族的商人和顾客。每天参观者乘船、或坐马车、或搭货车,络绎不绝。孙先生不禁感慨: “此会为新球(新航路)开辟以来的一大会”。在感慨之余,我们互动探讨了3个问题。3 、生活馆内的现象和入口处的世界贸易图说明了什么?2、是什么促成它们在全球范围内交流?1、生活馆只是世界的一个缩影,以此类推,世界各地有很多东西在交流和碰撞,是哪些东西呢?设计意图:问题设计层层递进,由浅入深,突破难点。情境5: 最后我们购票进入了中国馆。中国馆是满族王公住宅的复制品,里面最引人瞩目的是一尊刻有中华圣母像的桌屏。“中华圣母”身着慈禧太后服饰,保留圣母玛利亚的面貌,圣母左手抱着身着中国服饰的耶稣。旁边的游客对这幅塑像展开了讨论。问题:带有中西文化融合特点的圣母像说明了什么问题?中国馆门票中国馆中华圣母像情境6:游览结束了。但世博会就像面镜子,照出了近代中国和世界各国的差距,农耕时代的产品与工业时代的科技成果是那样的格格不入。这让我和孙先生一行心事重重,感慨什么时候中国也能办一场展示中国新成果的世博会。大家各抒己见谈自己的参观感受,就以下两个问题达成了共识。1 、应该辩证看待世界一体化进程?2 、1904年美国世博会对中国发展的启示?之史无定论升华提升 历经百年,中国共产党已经完成了孙中山的遗愿,实现了民族独立,国家日益富强。并且中国于2010年成功举办了世博会。中国在世博会上的展品不再是四大发明、丝绸、茶叶等昔日成就,而是大量展出了长征系列火箭等航天技术、电子技术、太阳能,并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中国已经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家大步跨入了工业社会。 探究与辩难:你怎样看待全球化下中国的发展?卫星拍到的沙漠化的中国设计意图:
学史明智。了解昨天,就有可能看清明天要走的路,要独立、开放的进行现代化建设。
辩证思维。学生对全球化下中国的发展进行多角度思考。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新航路开辟 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早期殖民扩张和掠夺 世界市场得到拓展第一次工业革命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第二次工业革命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设计意图:学生整体感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过程。课堂小结电气时代来临(生产力)垄断组织出现(生产关系)世界连为一体(世界市场最终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板书设计前提条件成果特点含义原因实质内容原因评价 我在本课的教学中有一定的立意,想要努力的渗透独立、开放、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但同时在以下几方面值得反思和改进:
1、本课内容非常庞杂,我努力整合教材,化繁为简,想做到深入浅出,但驾驭起来还是比较吃力。
2、本课内容抽象,所以我想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主体参与体验,但具体操作过程中仍然难以兼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
我的努力方向是希望一节课不仅是传授知识,更能用历史的智慧之光照亮学生的未来行程。教学反思谢谢! 欢迎各位老师批评指正!《走向整体的世界》说课稿
四川省达县第三中学 唐海川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
看到画面上这些我们身边熟悉的事物,引出了今天我给大家说的题目是《走向整体的世界》;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
(1)、专题地位:结题之作
本课处于第五专题第4课,与前面的3课在教学内容上层层递进,讲述世界市场由开始出现——得到拓展——初步形成——最终形成,为本专题结题之作。
(2)、必修地位:联系密切;
对世界:英、法、德、美代议制确立与完善(必修1);为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奠基(必修2);
对中国:列强加紧对中国的侵略(必修1);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必修2);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必修2);
2、教学目标
根据本课的课程标准、课程内容,以及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条件、成就;认识第二次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培养学生从文本中提取信息以及辩证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以中国的百年世博梦导入,整合教材,通过一次旅程设计,创设情境,向学生展示材料、图片,设计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提高综合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正确的世界意识;认识到科技创新和开放、独立地进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性。
3、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对教学目标的制定,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以下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前提条件、成就
原因:新课程标准要求重视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落实。
突破:情境教学, 注重体验,创设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
(2)、难点——了解垄断组织的出现;掌握第二次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
原因:比较抽象,难度大,综合性强。
突破:创设情境,设置问题,主体参与,由浅入深引导学生思考。
二、教学方法
(1)学情分析:
①、学生优势:高一学生比较单纯、听话,有一定的好奇心。
②、学生劣势:基础薄弱,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能力较差,尤其对抽象知识理解有一定难度。
基于学生的特点,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课设定的教学目标,我主要采用:(2)教法分析:
①、情境教学法:创设情景,注重体验,激发学生的兴趣。
②、问题探究法:材料铺垫,问题设计,由浅入深,引导探究。
三、学法指导
基于本课的内容和学生的特点,我主要指导学生运用主动参与、自主探究、合作探究等方法学习。
1、主动参与:设计了一个旅程,让学生身临其境,主动参与,感悟历史;
2、自主探究:引导学生自主阅读书本和材料;
3、合作探究:学生分小组思考、讨论、表达等多种方式参与学习。
四、教学流程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和难点,注重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为此我把本课的教学过程分为:导入新课、整体感知、情境体验、升华提升、课堂小结五个环节;具体设计如下: 1、导入新课(3分钟)
★①措施:以百年世博梦导入;播放上海世博会片段;
★②设计意图:热点导入,激发兴趣;穿越时空,使历史和现实有机结合。
2、整体感知(4分钟)
★①措施:设计表格;
★②设计意图:本节课头绪繁琐,不利于学生掌握。故整合教材,化繁为简,将知识清晰地整合成三部分。
3、情境体验(25分钟)
情景:1904年,孙中山参观了美国举办的世博会。这是他第一次参观世博会。
角色:师担任导游,生扮演孙先生及随行人员,合作完成世博之旅。
道具:世博会宣传册(课本)
导游开篇词:1904年,美国基本完成了第二次工业革命。这次世博会,向世界各国展示了当时科技、产业和文化上的最新成果。
★设计意图:本课内容抽象,不易理解,所以化抽象为形象,设计了一次世博会旅程,贯穿始终。
情境(1):孙先生的随行人员(指定某组学生扮演)通过宣传册,了解了第一次工业革命发生的前提条件。于是大家开始探讨为什么会有第二次工业革命?在互动讨论中,我们完整地了解了第二次工业革命产生的前提条件。
★设计意图:掌握比较方法——进行能力迁移,落实基础。
情境(2):这次世博会规模庞大。根据指示牌,要参观的主题展馆很多,时间有限,我们决定先参观展示最新成果的展馆。参观前,导游(我)给参观者们(孙先生和随行人员)布置了任务,要求他们参观完后,能够说出看到的最新工业成果。
★设计意图:比较分析,提升难度,获得新知,强化重点。
情境(3):当游览到冶金馆时,孙先生立刻被眼前工人模拟开采石油的场景给吸引住了,这是美孚石油公司在做宣传。我简单给他们介绍了这个公司的发展历程,孙中山和随行人员就以下问题展开了讨论。
①、美孚石油公司是一个什么样的公司?
②、这种类型的公司是如何产生的?
③、这种公司的实质是?
★设计意图:设置情境,问题递进,合作探究,突破难点。
情境(4):来到生活馆入口处,我们被一张世界贸易图吸引了。进入场馆,发现这里人头攒动。作为世博会的购物中心,这里既有世界各地的带有异域风情的用品出售,又有来自各个民族的商人和顾客。世博会期间,每天来游览的参观者约10万人,或乘船、或坐马车、或搭货车,络绎不绝。孙先生不禁感慨: “此会为新球(新航路)开辟以来的一大会”。在感慨之余,我们互动探讨了3个问题。
★设计意图:问题设计层层递进,由浅入深,突破难点。
情境(5): 最后我们购票进入了中国馆。美国世博会上的中国馆是满族王公住宅的复制品,里面最引人瞩目的是一尊刻有中华圣母像的桌屏。“中华圣母”身着慈禧太后服饰,保留圣母玛利亚的面貌,圣母左手抱着身着中国服饰的耶稣。旁边的游客对这幅塑像展开了讨论,最后还是孙先生的随行人员给他们做了解答。
情境(6):游览结束了。但世博会就像面镜子,照出了近代中国和世界各国的差距,中国的展品仍然是丝绸、旗袍、茶叶等,这些农耕时代的产品与工业时代的科技成果是那样的格格不入。这让我和孙先生一行心事重重,感慨什么时候中国也能办一场展示中国新成果的世博会。我们还交流了各自的参观感受,达成以下共识。
共识①:应该辩证看待世界一体化进程
共识②:对中国发展的启示
4、升华提升(5分钟)
历经百年,中国共产党已经完成了孙中山的遗愿,实现了民族独立,国家日益富强。并且中国于2010年成功举办了世博会。中国在世博会上的展品不再是四大发明、丝绸、茶叶等昔日成就,而是大量展出了长征系列火箭等航天技术、电子技术、太阳能,并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中国已经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家大步跨入了工业社会。
★设计意图:
学史明智。了解昨天,就有可能看清明天要走的路,要独立、开放的进行现代化建设。
辩证思维。学生对全球化下中国的发展进行多角度思考。
探究与辩难:你怎样看待全球化下中国的发展?
5、课堂小结(2分钟)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新航路开辟 → 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早期殖民扩张和掠夺 → 世界市场得到拓展
第一次工业革命 →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第二次工业革命 →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设计意图:学生整体感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过程。
五、教学反思
我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有一定的立意,想要努力渗透独立、开放、可持续发展经济的理念。但同时,在以下几个方面值得反思和改进:
1、本课内容非常庞杂,我努力整合教材,化繁为简,想做到深入浅出,但驾驭起来还是比较吃力。
2、本课内容抽象,所以我想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主体参与体验,但具体操作过程中仍然难以兼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
我的努力方向是希望一节课不仅是传授知识,更能用历史的智慧之光照亮学生的未来行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