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三年级上册 周长 单元整体教学说明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 周长 单元整体教学说明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67.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4-08-21 14:51:1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周长》单元整体教学设计说明
一、新课标的要求
新课标在图形与几何领域有一个重要变化——将“图形与几何” 领域中原来的 4 个分支,整合为 2 个主题,即图形的认识与测量、图 形的位置与运动。
之所以要把认识和测量整成一个主题,是为了培养学生从量化的 观点、从度量的观点理性认识图形的特征,引导学生从图形的直观感 知过渡到图形的度量认知。
1、内容要求
(1)会用直尺和圆规作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
(2)结合实例认识周长;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的 计算公式。
(3)在图形认识与测量的过程中,增强空间观念和量感。
2、学业要求
要求学生经历用直尺和圆规将三角形的三条边划到一条直线上 的过程,直观感受三角形的周长,知道什么是图形的周长;会测量三 角形、正方形和长方形的周长;会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
在解决图形周长、面积的实际问题过程中,逐步积累操作的经验, 形成量感和初步的几何直观。
3、教学提示
图形的认识与测量的教学。将图形的认识与图形的测量有机融合, 引导学生从图形的直观感知到探索特征,并进行图形的度量。
图形的认识教学要帮助学生建立几何图形的直观概念。
图形的周长教学可以借助用直尺和圆规作图的方法,引导学生自 主探索三角形的周长,感知线段长度的可加性,理解三角形的周长, 归纳出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
二、单元整体教材分析
1、教材分析
图形的测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占有重要位置,度量单位的确定、 测量过程的经历及测量结果的获得,能帮助学生由对物体的定性描述 发展到对物体的定量刻画,有助于学生在理解常见的量的基础上用数 量描述现实生活中的简单现象,发展量感;有助于学生在对图形大小 的描述与表示中,在对图形的转化、想象、 分析与推理中发展空间观 念。
北师大版教材就“图形的认识与测量”的编排主要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线的认识与测量,第二阶段为平面图形的认识与测量,第 三阶段为立体图形的认识与测量。
图 1 “图形的认识”板块教材脉络
图 2 “图形的测量”板块教材脉络
《周长》这一单元属于平面图形的测量,是在学生已经认识长方 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在 这一单元,教材按照“认识周长——多边形周长的计算——长方形、 正方形周长的计算——运用周长等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的顺 序编排,主要是理解周长的意义,学会测量和计算一些简单图形的周 长,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师以后进一步学习 其他平面图形周长和面积有关知识的基础。本单元教学内容丰富,重 视学生量感的培养、方法的探索和归纳。
图 3 本单元知识的前后联系
三、单元整体备课
根据以上分析,可将本单元的教学内容进行优化统整:
教材安排 优化后的教学安排
内容(北师大版) 课时 内容 课时
什么是周长 1 周长的认识和测量 1
多边形周长的测量 1
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 1 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 计算 1
单元整体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实物或图形,通过观察、操作、比较、归纳等学习活 动,认识周长,理解周长的实际含义,初步建立周长的概念。
2、能选择合适的方法测量出简单图形的周长,探索并掌握长方 形、正方形和其他多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3、结合具体情境,运用计算图形周长的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 简单问题,感知图形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4、在探究图形周长的活动中,激发探究欲望,感受数学学习的 乐趣。
图 4 本单元思维框架与内容框架
四、关键课例教学设计
整合后的第一课时《周长的认识和测量》就是本单元的关键课。
【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图形的周长。
2、会测量三角形、正方形和长方形的周长。
【素养目标】
通过丰富的测量活动,发展学生的量感和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
1、重点:认识封闭图形周长的概念。
2、难点: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周长的测量。
【课前准备】
直尺、圆规。
【教学过程】
(一)打通“面”和“周”的关系,初步感知概念
师:小朋友们,我们看到黑板上贴了有卡片,还有老师画的图。 它们分别是什么图形?
预设:正方形和三角形。
师:我们先来看看这个正方形。老师想问你们,你们一眼,先看 到了这个图形的什么?
预设:有颜色。
师:你们看到正方形有颜色。这个颜色长在了正方形的什么位置 上?
预设:长在了正方形的里面。内部。
师引导:长在正方形平平的?“面”上。(板书:面)
师:小朋友们一眼就看到了正方形的颜色,而颜色就长在正方形 的面上。那除了看到它的面,你还看到了图形的什么?谁来说说?
预设:还看到了它的角。边。生上来指一指。
师:你看到了正方形的几条边?预设:四条边。
师:如果我们以这个点为起点,请你再指一指正方形的四条边。 他正好转了正方形的一?“圈”。这“一圈”就叫做正方形的一?“周”。 (板书:周)
师:很好,你们找到了它的一周。你看,有的小朋友首先看到的 是图形的面,有的小朋友看到了图形的边,有的看到了图形的角,有 的还看到了图形的一周。这些边呀、角呀、周呀、面呀,都是图形身 上的东西。
师:同学们,你看看,这个“周”和“面”长得一样吗?请同学 们用手摸一摸练习本的面,再请同学们摸一摸练习本的一周。什么是 一周?(手势引导)预设:一圈。
师:你从这儿为起点,绕一圈的时候终点还得回到?预设:起点。 师:这一圈得怎么样?预设:得连接上,封上。
师:同学们,刚才你们用手摸了摸。你再摸摸课桌的面。再用手 摸摸课桌面的一周。那你能说说,“面”和“周”长得一样吗?“面” 长得什么样?“周”呢?你能说说你的感觉吗?
预设:一周是细细的,就好像是一条线。面长得平平的,还大大
的,宽宽的。
师:所以你们已经感觉了,“面”和“周”长得不一样。那我说, “周”和“面”什么关系都没有,一个细细的像一根线,一个平平的 一片,长得不一样,所以没有关系。
预设:不是。它们都是在一个图形里的。面在周的里面,周把面 围起来了。
师:虽然周和面长得不一样,但周和面有关系,面在周的里面, 周把面围起来了。
师:同学们,图形的身上有角,有面,有周。今天老师就带大家 来研究研究“周”的学问。
设计意图:教材上,周长的内容并不涉及“面”,但面是学生首 先感知到的,“面”在这里以绝对的优势影响了学生认知。面对课堂 真实生成的故事,不应刻意避开,而应顺着学生的思维迎面而上。通 过摸一摸“面”,摸一摸“周”,学生将“面”和“周”形象的描述为: “面”平平的,滑滑的,像一张纸;“周”细细的,长长的,像面条。 在学生认识到“面”和“周”的不同后,教师提出:能不能说 “面” 和“周”没有任何关系?学生通过观察,发现:“周”是“面”的边 线,“面”被“周”包了起来。就这样,“面”与“周”顺理成章的一 起走进了学生的世界。“面”与“周”清晰的分离,又有效的“合一”, 在分分合合中,学生认识了“周”,理解了“周”。
(二)打通“一周”和“周长”的关系,凸显概念本质
1、“剥 ”周长,凸显数学本质
师:同学们,刚才你们说了,正方形的这一周细细的就像一条线, 我们现在把它拨下来。边拨边数:一条边、两条边。这是一周吗?不 是。要想一周,还要继续拨。一直拨到它的?起点。正好把这一周拨 完了。这条线段就是从谁身上拨下来的?正方形。那我们就说,它就 是正方形一周的边线。
师:下面老师就把刚刚拨下来的边线贴到黑板上。同学们看,现 在这条直直的线段就是正方形一周的?边线。这条线就像小朋友们想 的,细细的,从起点(手势引导),终点又回到起点,封上了,这就是 它的一周。
设计意图:从几何角度看,“一周”和“周长”是两个不同的概 念,容易混淆,引领学生打通“一周”和“周长”的关系,学生才能 形成正确的表象。通过把“一周的边线”剥离出来,让看不见的“周” 变得清晰可见。
2、“量 ”周长,促进思维发展
师:假如这个粉色的正方形是一个小小的花园。我们要保护这些 花,要给它围上一圈篱笆。我们要做这个篱笆,你们最关心的是什么?
预设:篱笆的长度。
师:现在我们已经把正方形一周的边线取下来了。那这一周的边 线到底有多长呢?怎么办?
预设:用尺子量。(生上台量,并标上长度)
师:我们找到了工具,量出了这条线段的长度是 60cm。这 60cm 就是什么?正方形一周的长度。我们就叫做正方形的“周长 ”。(板
书:周长)
师:刚才我们做了一件事。(量)我们分了几个步骤。第一步,我 们得知道我们测量的对象,也就是正方形。第二步,我们要找尺子, 也就是测量的工具。第三步,我们要知道我们测量所用的长度单位(引 导:刚才同学用尺子 1 厘米 1 厘米地量,这 1 厘米就是测量长度的一 个单位)。有了工具,有了单位,最后我们就可以获得测量的结果, 也就是 60cm。(板书量的步骤)
设计意图:从度量的角度看,周长是对封闭图形一周长度的刻画, 周长离不开长度的概念,长度是被测量出来的,周长本质是单位的累 加。通过四步完成“周长”的测量。①确定度量对象;②找好度量工 具;③确定度量单位;④获得度量结果。在学生充分的活动中,在概 念比较的过程中,学生体会到:“周 ”是测量的对象,“长 ”是测量 的结果,“周长 ”是对封闭图形一周长度的刻画,从而使核心概念潜 移默化的深入到学生心中。
(三)尺规作图,探究三角形的周长
师:刚才我们做了什么事?量,量了正方形的一周。我们把藏在 正方形上看不见的边线取下来,变成可看见的线段,并用工具量出了 长度。现在我们再来看看这个图形,它叫做?三角形。我把它的三个 顶点标上字母,我们就可以说这是三角形 ABC。现在我们要把这个三 角形花园的一周做上篱笆,你有办法量量三角形的周长吗?
预设:用尺子量。请生上来量。
师:要量几条边,才是三角形一周的长度?预设:三条边。先量
AB 边,再量 AC 边,再量 BC 边,最后把它们加起来,就是三角形的周 长。
师:为什么要把三条边加起来?预设:因为我们要量三角形一周 的长度。两条边行不行?不行。一周得绕一圈,起点和终点得重合, 得把这个图形封起来,首尾连接。
师:那同学们,我有个想法,我也请小朋友们跟我一起思考和想 象。上面这条直直的线段是从正方形身上拨下来的。那我也想把三角 形的周长拨下来,那拨下来以后是一个什么样的图形呢?你能想象吗? 预设:也是一条直直的线段。
师:(教师在黑板上用尺子画一条直线)那我怎么把三角形的一 周取下来呢?
预设:用手比,一条一条取下来。(生到黑板上演示)
师:刚刚他取下的 AB 边,AC 边,BC 边连在一起,这条线段就是 三角形的一周。他的方法可以吗?可以。你有什么疑问吗?
预设:这么搬过来不一定准确,会有误差。
师:那你有没有好办法,把这三条边比较准地搬到这呢?老师这 儿有一些工具,都能用,谁来试一试?
预设 1:用尺子量一条取一条。
预设 2:用圆规。这个东西叫什么?圆规。他张开就像什么一样? 手。先取 AC 边,一个尖尖对着 A,一个尖尖对着 C。注意取的时候, 圆规两条腿不能动,这样长度就不会变。三条边取到线段上时要首尾 相接。
师:同学们,三角形的三条边就被我们取下来了。这条线段就是 三角形一周的边线。那这一周有多长呢?量。这次测量的对象是三角 形的一周,工具是尺子,测量的单位是厘米。请你上来量一量。量之 前我们先来估一估,谁来猜猜看?
生随意猜。猜完请生量一量揭晓答案。并评价学生的估计。如何 合理估计。
师:这 70 厘米就是三角形的周长。
设计意图:尺规作图是指用无刻度的直尺和圆规作图。根据新课 标的要求,在本节课中,增设了这样一个环节:取与已知三角形 ABC 的三条边等长的线段后,依次相连地放在同一条直线上。在这样的过 程中,学生不仅感受到了尺规作图的严谨性,也体悟到了线段的可加 性。同时,要求学生先估再测,引导学生有理有据地思考,培养了学 生的量感。
(四)
师:同学们,我这儿有一张 A4 的纸,现在我想知道它的周长, 要量几条边?
预设:4 条边。(请生上来量出一条长和一条宽并标记)
师:我量两条边行吗?行。量两条边怎么就是一周的长度了呢? 预设:长方形上下两条是一样长,左右两条也是一样长的。
师:是的,虽然我们只量了两条边,但我们根据长方形对边相等
的特征,就能计算出它的周长。
(五)总结拓展
师:同学们,现在你能用一句话说一说什么是周长吗?预设:图 形一周的长度。
师:那什么是图形的一周呢?从起点出发,沿边线绕一圈又回到 起点。
师:(课件出示一个不规则图形)那这个图形有周长吗?谁能上 来指一指它的一周?
师:要想量出这个图形的周长,我们要先把他的一周给拨下来。 怎么拨呢?
师:(课件出示一个不封闭图形)那这个图形有一周吗?没有, 因为不能沿边线绕一圈回到起点。
师:所以什么样的图形才有一周?预设:封上的。师: 我们把这 样封上的、没有开口的图形叫做封闭图形。现在谁能用一句话完整地 说一说什么是周长?
预设: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叫周长。
师:今天我们研究了周,知道了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叫周长。那 关于这些图形,除了知道它的周有多长,你还想知道什么?
预设:面有多大。
师:周有多长叫周长,那面有多大叫?在不久的将来,你们的老 师将带领你们学习关于面有多大、如何测量面的大小的知识。今天我 们的学习就到这里。下课!
板书:
五、单元评价
单元知识能力评价表
评价内容 评价指标 评价结果
自 评 他 评 教 师 评
周长的 认识与 测量 认识周长 A 理解封闭图形“一周”和“周长”的 概念,并能准确区分;能在操作过程中 发展空间观念和量感。 B 了解封闭图形“一周”和“周长”的 概念,但容易混淆两者概念。 C 能在他人的帮助下了解并区分封闭图 形“一周”和“周长”的概念。
测量周长 的基本方 法 A 掌握测量周长的基本方法,并准确计 算;能在操作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和量 感。 B 掌握测量周长的基本方法。 C 能在他人的帮助下测量周长。
长方 形、正 方形周 长的计 算 长方形、 正方形周 长的计算 A 掌握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并准确计算;能在操作过程中发展空间 观念和量感。 B 掌握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C 能在他人的帮助下计算长方形、正方 形的周长。
运用计算 图形周长 的方法解 决实际问 题 A 能运用计算图形周长的方法解决简单 的实际问题,并准确计算;能在操作过 程中发展空间观念和量感。 B 能提出运用计算图形周长的方法解决 部分实际问题。 C 能在他人的帮助下运用计算图形周长 的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