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赋》教学设计
李达梅
【教学设想】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赋的知识。
(2)理解并积累本课的文言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
2.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通过诵读和揣摩等方法理解、体悟和鉴赏经典语言的能力。
(2)培养学生通过分析、理解、概括、综合,理清文脉,把握主旨,赏析诗人卓绝的手法。
3.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勇于面对人生坎坷、豁达乐观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
培养分析理解能力,领会主旨和景、情、理交融的特色,赏析经典语言。
三、教学难点
了解主客问答在文中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预习
1.字音辨识
属酒(zhǔ) 桂棹(zhào) 嫠妇(lí)
愀然(qiǎo) 相缪(liáo) 舳舻(zhú lú)
2.词类活用
(1)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名词作动词)捕鱼与砍柴
(2)下江陵,顺流而东也(名词作动词,名词作状语)攻占、向东
(3)歌窈窕之章(名词作动词)朗诵
(4)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名词作状语)向南
(5)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名词作状语)向西,向东
(6)侣鱼虾而友麋鹿(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侣,
以……为友
(7)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动词的使用用法)
使……舞动,使……哭泣
(8)渺沧海之一粟(形容词作动词)渺小得像……
(9)不知东方之既白(形容词作动词)显出白色
3.古今异义
(1)望美人兮天一方
古义:借指内心思慕、向往的人。
今义:貌美的女子。
(2)凌万顷之茫然
古义:旷远的样子。
今义:失意的样子。
(3)徘徊于斗牛之间
古义:星宿名,斗宿和牛宿。
今义:一种游戏方式。
(4)白露横江
古义:白茫茫的水气。
今义:二十四节气之一。
4.文言句式
(1)固一世之雄也。(判断句)
译文:委实是当世一位英雄人物。
(2)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判断句)
译文:这是大自然的无穷的宝藏。
(3)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被动句)
译文:这不正是曹孟德被周瑜所围困的地方吗?
(4)而今安在哉?(宾语前置句)
译文:而今天又在哪里呢?
(5)何为其然也?(宾语前置句)
译文:(曲调)为什么这样(悲凉)呢?
(6)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宾语前置句)
译文:万物与自己的生命都是无穷无尽的,又有什么可羡慕的呢!
(7)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状语后置句)
译文:我和客人在赤壁下泛舟游玩。
(8)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状语后置句)
译文:明月从东山上升起,徘徊在斗宿和牛宿之间。
(9)凌万顷之茫然。(定语后置句)
译文:在茫茫无边的江面上漂浮。
(10)客有吹洞箫者。(定语后置句)
译文:同伴吹起洞箫。
5.名句积累
(1)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2)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3)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二、课堂教学
(一)检查预习
1.基础梳理。(略)
2.文章段意。
第一段,描写月圆之夜,与客人泛舟江上,赏月、吟酒、诵诗,油然而生“羽化而登仙”的超然之乐。
第二段,由乐转悲,写作者饮酒放歌而引出客人悲凉的箫声。
第三段,借客人之口,触景生情,感叹人事沧桑、生命苦短,不禁悲从中来。
第四段,通过“苏子”的回答,阐释“变”与“不变”的哲理。
第五段,写客人“喜而笑”,主客开怀畅饮,酒醉尽欢。
作者的感情变化可用“乐——悲——乐”来概括,由此看来,本赋是以感情变化为线索的。
本赋主旨和特色是学习的重点,将在分析理解的进程中完成。
(二)导入新课
900多年前的一天,苏轼从监狱里走出来, ( http: / / www.21cnjy.com )被人押解着,远离亲眷,带着疲惫屈辱,带着累累伤痕,来到了当时偏僻、荒凉的黄州,来到了赤壁,展开了与赤壁的一场继往开来的壮丽对话,完成了他精神上的涅槃,走向了思想上的成熟。
余秋雨在《苏东坡突围》中如是说:“成熟是一 ( http: / / www.21cnjy.com )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结果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赤壁赋》在一个深邃的月夜轰然奏响,横空出世!
(三)介绍赋
赋是一种文体。赋在汉代主要以铺张渲染为能事 ( http: / / www.21cnjy.com ),排列许多怪异生辟的词汇,鸿篇巨制,繁缛富丽,叫大赋。后来出现一些抒情咏物的小赋。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发展了大赋的排比句法,接受了骈文的影响,讲究对仗工整、字句整饬,叫骈赋。从唐代开始,科举考试中写赋,按照诗歌声律,不但严格要求对偶句式,而且限制用韵,规定平仄要配合、音调要谐和,叫律赋。宋代的散文大家欧阳修、苏轼等人写赋,有意打破这种声律字句的限制,使之如散文那样富于伸缩性,能够自由挥写,叫文赋。《赤壁赋》就是宋代文赋的一篇优秀代表作品,它是由比较自由的句式构成的带有韵脚的散文,却又饱含着浓浓的诗意。
(四)研读探究
1.自由朗读课文。
2.作者夜游赤壁,“羽化而登仙”的超然之乐从何而来?
【答案预设】 乐从夜游赤壁时所见之事中来。
景色:“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 http: / / www.21cnjy.com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其特点是幽静朦胧、明亮洁雅、邈远深邃,如梦如幻,心旷神怡。
事件:偕客夜游,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 ( http: / / www.21cnjy.com )歌窈窕之章。友人相聚,畅饮美酒,吟诵诗文,迎风赏月,何其快乐。于是乎,“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自由、洒脱、飘逸、欢畅乃至陶醉之情油然而生,飘飘欲仙,超然物外。
作者在这一段先景后事再到情,景、事、情浑然一体。
3.作者的感情是如何发生变化的?
【答案预设】 第二段先写乐:饮酒乐 ( http: / / www.21cnjy.com )甚,扣舷而歌;后写悲:客的箫声,如怨如慕,如泣如诉。全段由乐到悲,营造出一种箫歌互答、悲喜交集的境界。这段承上启下,引出主客的对答。
4.歌词中的“美人”指什么?歌词代表了主人怎样的情怀?
【答案预设】 “美人”指作者所倾心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对象,代表一种理想的追求。它表现了作者的政治感慨,是作者在遭受贬谪之后,仍然坚持生活的执著态度,坚持对朝廷政事关切而不甘沉沦的情怀。
5.第三段,客因何而悲?
【答案预设】 客悲的原因有三:一由古(一世之 ( http: / / www.21cnjy.com )雄)今(安在)的历史对比而生悲;二由江水无穷感到人生短暂而生悲,三由理想(挟飞仙,抱明月)而现实(不可骤得)不能实现而生悲。
6.第四段,作者是怎样劝解“客”,进而转悲为喜的?
【答案预设】 文中“苏子”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话针对“客”的感触而发。他从宇宙的变化说到人生的哲理:认为从变化的角度看,天地一刻也不会不变,人生短暂,自然可悲;但从不变的角度看,那就是天地与我同生,万物与我为一,都会无穷无尽。况且天地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如此,人世间荣辱、得失、忧乐便不足为念了。最后他为“客”指出出路:到大自然中去寻求精神上的寄托。显然,赋中“客”和“苏子”的话都反映了作者的思想意识。他所谈的人生哲理,有合理积极的一面,但也含有佛老思想中随遇而安、惟与自然相适的消极因素。
7.如何理解文中的“主”与“客”?
【答案预设】 “主”“客 ( http: / / www.21cnjy.com )”问答是赋的表现手法之一,另外“主”与“客”实际上都是苏轼自己。这样写,一则有助生发义理,是苏轼用老庄思想与厄运抗争的表现,体现了苏轼思想上的矛盾以及所选择的解决矛盾的方式。人的一生中,不可能没有打击,问题是面对打击的态度。二则行文显得奇崛多变,好似此苏与彼苏在意气相斗相和、自说自话,而被排挤、遭贬谪的心中郁结苦闷,就在这轻松的对答中得以消解缓释。
8.第三段是怎样将情、景、理相结合的?
【答案预设】 通过“客曰”,由眼前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江水”“明月”想到曹操、周瑜两个英雄人物,是为写景和叙事;再由他们的“而今安在哉”,揭示了人生短促之“悲”,是议论;引出曹、周两人,更见己身之渺小,自然生出“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感慨,是抒情。
就全赋而言,第一段侧重写景,第四段侧重 ( http: / / www.21cnjy.com )说理,但不论抒情还是议论,始终不离江上风光和赤壁故事,创造出一种情、景、理的融合,充满诗情画意而又蕴含哲理的艺术境界。
9.讲读课后第一道题目。
10.总结:
课文描写了月夜的美好景色和泛舟大江 ( http: / / www.21cnjy.com )饮酒赋诗的舒畅心情,然后通过客人的洞箫吹奏极其幽怨的声调,引起主客之间的一场问答,转移到关于人生态度问题的论辩上,写出历史人物的兴亡和现实苦闷的“悲”,阐明变与不变的道理,以求解脱,最后归于豁达乐观。表现出作者“乐——悲——乐”的感情变化。文章含而不露,意在言外,深沉的感情融于景物描写之中,满腔的悲愤寄寓在旷达的风貌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