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6张PPT)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第17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
北方各族的内迁
知识点1 西晋的建立与统一
基础过关全练
1.西晋是自东汉末年以来,第一个短暂性统一全国的王朝。
西晋的建立者是 ( )
A.司马迁 B.司马懿
C.司马炎 D.司马昭
C
解析 根据所学可知,266年,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称帝,
改国号为晋,以洛阳为都,史称西晋。故选C。
2.(新独家原创)“王濬(晋益州刺史,一作‘西晋’)楼船下益
州,金陵(今南京,当时是吴国的都城)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
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诗句描写了西晋灭吴的历史故
事。西晋灭吴说明西晋 ( )
A.形成了三国鼎立 B.实现了全国统一
C.发生了官渡之战 D.发展了海外贸易
B
解析 依据所学可知,280年,西晋灭吴,统一了全国,故B项正
确。
拓展延伸
孙吴是魏蜀吴三国中最后灭亡的,西晋继秦汉之后,再次
实现了全国的统一。
知识点2 八王之乱与西晋灭亡
3.(2024陕西子洲期末改编)晋武帝实现全国统一后,日益骄
侈,荒淫怠政,后宫姬妾近万。大臣石崇与国舅王恺斗富,穷
极珍异,骇人听闻。上述材料反映出西晋时期 ( )
A.统治集团奢侈腐化 B.北方各族不断内迁
C.宗室诸王势力强大 D.社会生产严重破坏
A
解析 根据“日益骄侈,荒淫怠政,后宫姬妾近万”“大臣石
崇与国舅王恺斗富,穷极珍异,骇人听闻”可知,西晋时期统
治集团奢侈腐化,故A项符合题意。
4.(史料实证)(2024江苏吴江期末)西晋初年,晋武帝为了利用
宗室拱卫皇权,分封了许多同姓王,并让同姓诸王掌握军队,
镇守地方,称“宗王出镇”。其带来的消极影响是 ( )
A.加强对边疆的管理 B.有利于民族的交融
C.造成了剧烈的战乱 D.维系了西晋的统治
C
解析 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西晋时期,八个宗室亲王为了争
夺中央政权,先后起兵,相互混战,史称“八王之乱”,故C项
正确。
5.西晋,一个骤起骤灭的政权,其兴亡耐人寻味。标志西晋
“骤灭”的事件是 ( )
A.晋武帝分封同姓诸王
B.成都出现与西晋并立的成汉
C.中原人口逃往南方
D.内迁的匈奴人攻陷西晋都城
D
解析 316年,内迁的匈奴人攻陷西晋都城,西晋灭亡。
知识点3 北方各族的内迁
6.(传统文化·民歌)“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一民歌是 ( )
A.西晋世家大族生活上追求享乐的写照
B.古代的文学作品,可信度不高
C.北方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的真实写照
D.北方游牧民族不断内迁的情景
C
解析 依据所学可知,题干民歌是北方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
的游牧生活的真实写照。
7.(2024辽宁铁西期末)东汉、魏、晋时期,我国北方各族不
断内迁,推动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这一时期,内迁的民族主
要有 ( )
A.匈奴、大月氏、羯、氐、羌
B.匈奴、大宛、鲜卑、羯、氐
C.匈奴、犬戎、羯、氐、羌
D.匈奴、鲜卑、羯、氐、羌
D
解析 根据所学可知,东汉、魏、晋时期,我国北方内迁的民
族主要有匈奴、鲜卑、羯、氐、羌。
8.(2024山东任城期末,20,★★)人口迁移是社会发展的一种
普遍现象。西晋末年,出现了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
的人口迁移,其主要背景是 ( )
A.黄巾大起义 B.八王之乱
C.大泽乡起义 D.七国之乱
能力提升全练
B
解析 西晋时期,八王之乱给北方社会造成巨大灾难,中原人口大量死亡,幸存者纷纷逃离,其中逃往南方的人口数以十万计,出现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故B项正确。
9.(历史解释)(2024辽宁沈河期末,11,★★)“统治因面临严重
的危机而不巩固:内有持续十几年之久的八王之乱和大规模
的流民起义,外有内迁的少数民族上层掀起的反晋斗争,故统
一局面并没维持多久。”此材料反映了西晋朝代的特征是
( )
A.政权分裂,大权旁落 B.休养生息,稳定民心
C.纷争不断,短暂而亡 D.文化交流,民族交融
C
解析 根据“内有持续十几年之久的八王之乱和大规模的
流民起义,外有内迁的少数民族上层掀起的反晋斗争,故统一
局面并没维持多久”和所学可知,西晋朝代的特征是纷争不
断,短暂而亡。
10.(家国情怀)(2024北京丰台期末,19,★★★)据史料记载,西
晋时期内迁的少数民族,如鲜卑说自己是黄帝之子的后裔,匈
奴的铁弗部自称是大禹的后代。这反映出内迁民族 ( )
A.认同中原地区的文化
B.反抗西晋的腐朽统治
C.结束了政权分立局面
D.人口快速增长并迁徙
A
解析 黄帝与大禹是我国传说时代黄河流域的杰出人物,内
迁的鲜卑、匈奴铁弗部说自己是黄帝之子的后裔、大禹的
后代,说明其认同中原地区的文化。
主题 八王之乱
史料拓展全练
11.阅读史料,回答问题。
史料一 西晋建国初期,晋武帝恢复了古代的行政制度,封二
十七个同姓王,以郡建国。之后不断扩大宗室诸王的权力。
诸王可自行选用国中文武官员,收取封国的租税。
史料二 八王之乱严重破坏了社会经济。数十万人丧生,灾
荒连年,疫病流行,广大人民田荒家破,陷于水深火热中。关
中诸郡,百姓饥馑,白骨蔽野,百无一存。长安城中,户不过百,
墙宇颓毁,蒿棘成林。全城公私用车仅四辆,一斗米值金二
两,人相食,死者过半。
(1)史料一中晋武帝恢复的是哪一古代政治制度 这种做法造
成了怎样的不利局面
答案 分封制。被封的宗室诸王,既手握重兵,又掌管民事,
势力日益强大,威胁中央政权。
(2)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八王之乱的危害。
答案 使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人民饱受痛苦,民不聊生;
严重削弱了西晋的国力,成为西晋由盛而衰的转折点。
解析 (1)根据史料一中“封二十七个同姓王,以郡建国”可
知,晋武帝恢复的是分封制。这一做法导致诸王势力强大,严
重威胁中央政权。(2)根据史料二中“八王之乱严重破坏了
社会经济。数十万人丧生,灾荒连年,疫病流行,广大人民田
荒家破,陷于水深火热中”并结合所学分析回答。
12.某校七年级(1)班的同学们进行了如下探究活动,请你一
起参与完成。
【时空观念 图片显历史】
素养探究全练
图1
266
280
(1)请你在图1中A处和B处填写上正确的时间。西晋统一全
国的标志是什么
答案 A:266;B:280。西晋灭吴。
(2)请写出图2中序号所代表的内迁民族的名称。
答案 ①鲜卑;②匈奴;③羌;④氐;⑤羯。
图2
(3)这些民族内迁后,西晋统治者对其实行了怎样的统治 导
致怎样的后果
答案 西晋朝廷向内迁各族收取重税,征兵派役,甚至掠卖各
族民众为奴婢。激起内迁各族的强烈反抗,一些首领乘机起
兵反晋,西晋最终被内迁的匈奴人所灭。
解析 (1)图1反映了西晋建立、统一全国的相关史实,西晋
建立时间是266年,西晋完成统一时间是280年,据此填写A、
B处内容;西晋统一全国的标志是西晋灭吴。(2)观察地图并
联系所学回答即可。(3)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
谢谢观看(共29张PPT)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第20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
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知识点1 贾思勰和《齐民要术》
基础过关全练
1.中国历来关注农业生产,并对生产经验不断进行总结和创
新。以下对下图所示一书描述正确的是 ( )
A.是我国古典诗歌的源头之一
B.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
C.对后世中医学发展有深远影响
D.反映古代世界最高的农业水平
B
解析 依据所学可知,北朝贾思勰撰写的《齐民要术》是我
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
2.(家国情怀)(2024河北长安期末)《齐民要术》是中国杰出
农学家贾思勰所著的一部综合性农学著作,“齐民”就是平
民百姓,“要术”就是生存之法。明代王廷相称《齐民要
术》为“惠民之政,训农裕国之术”。可见,《齐民要术》突
出了 ( )
A.艰苦创业 B.富国强兵
C.改革创新 D.民生为本
D
解析 根据“‘齐民’就是平民百姓,‘要术’就是生存之
法”“惠民之政,训农裕国之术”可知,贾思勰撰写《齐民要
术》是为了促进农业生产,提高百姓的生活水平,体现了民生
为本的思想,故D项正确。
知识点2 科学家祖冲之
3.(新独家原创)有学者说道,“祖冲之明确地指出了圆周率
的上限和下限,用两个高准确度的固定数作界限,精确地说明
了圆周率的大小范围”。祖冲之的这项成果 ( )
A.对后世农学影响深远
B.领先世界近千年
C.便利了典籍的流传
D.有利于测验地震的方位
B
解析 依据所学可知,祖冲之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
第七位数字,即3.141 592 6和3.141 592 7之间,这项成果领先
世界近千年。
4.1964年11月9日,为了纪念祖冲之对中国和世界科学文化作
出的伟大贡献,紫金山天文台将1964年发现的、国际永久编
号为1888的小行星命名为“祖冲之星”。祖冲之在天文历
法方面的贡献是 ( )
A.精确计算圆周率 B.制造千里船
C.创制《大明历》 D.制造指南车
C
解析 祖冲之创制当时最先进的历法《大明历》,后来由朝
廷正式颁行。
知识点3 灿烂的文化
5.(历史解释)(2022四川内江中考)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华民族
继承和发展着中华文明,创造出璀璨的文化,下图作品既有道
家的“飘逸”,又有儒家的“文质”,反映了中华文化的“中
和之美”。这一作品 ( )
《兰亭集序》(摹本·局部)
A
A.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
B.是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农书
C.是当时最先进的历法
D.吸收了外来佛教造型艺术特点
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王羲之的代表作《兰
亭集序》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
6.(2024陕西子洲期末)《洛神赋图》(下图)是东晋著名画家
以三国时期杰出诗人曹植的《洛神赋》名篇为蓝本创绘出
的,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该画家是 ( )
A.王羲之 B.祖冲之 C.郦道元 D.顾恺之
D
解析 依据所学可知,《洛神赋图》是东晋画家顾恺之的代
表作。
7.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文学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其
中表现出清新自然、朴实恬淡特点的文学成就是 ( )
A.曹操父子的诗 B.南方的民歌
C.陶渊明的田园诗 D.北朝的民歌
C
解析 依据所学可知,陶渊明的田园诗清新自然、朴实恬
淡。
8.(2023广东中考,5,★)天文学与数学是两个关系密切的学术
领域。在上述两个领域都取得突出成就的是 ( )
A.张仲景 B.贾思勰
C.王羲之 D.祖冲之
能力提升全练
D
解析 依据所学可知,在天文学与数学两个领域都取得突出
成就的是祖冲之。
9.(史料实证)(2024山东滕州期末,25,★★)在河南洛阳龙门石
窟的佛教造型艺术中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外国人造像,在石
窟雕刻中也有反映西方文化的装饰纹样或图案。这主要反
映了( )
A.雕塑艺术,源远流长 B.中外交往,交流发展
C.佛教艺术,绚丽多彩 D.民族交融,古老悠久
B
解析 根据“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外国人造像”“有反映
西方文化的装饰纹样或图案”可知,材料反映了中外文化交
流发展,故B项正确。
10.(2023山东青岛中考改编,6,★★)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随
着民族交融和南北经济的发展,中华民族以自强不息的伟大
精神,创造出璀璨的科技文化。下列属于这一时期“科技”
成就的是 ( )
A.《伤寒杂病论》 B.《齐民要术》
C.《洛神赋图》 D.《黄帝内经》
B
解析 北朝贾思勰撰写的《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的
一部完整的农书,属于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成就。
11.(传统文化·书法艺术)(2023重庆中考B卷,2,★★★)北魏统
治者重视书法艺术,流传下来的魏碑书体成为中国书法艺术
的一种重要形式。这种书体带有汉隶笔法,融温文尔雅与粗
犷彪悍于一体,结体方严,笔画沉着,变化多端,美不胜收。(如
图所示)这表明魏碑艺术 ( )
A
A.是我国北方民族交融的时代结晶
B.是书法开始成为专门艺术的标志
C.被称誉“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D.其书法名家的代表为锺繇和胡昭
解析 北魏时期,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汉族与少数民族的交融,
体现在书法上,造成魏碑“字体带有汉隶笔法”“融温文尔
雅与粗犷彪悍于一体”,故魏碑艺术是我国北方民族交融的
时代结晶。
主题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史料拓展全练
12.阅读史料,回答问题。
史料一 下图是中国发行的《古代科学家》纪念邮票中的
一枚邮票。
图1
(1)根据史料一和所学知识,为这枚邮票中的人物——祖冲之
写一个简介。
史料二 欣赏下列艺术作品。
答案 示例:祖冲之是南朝宋齐之间的杰出科学家。他在数
学、天文历法和机械制造方面都有重大成就。在数学方面,祖冲之把圆周率的数值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在天
文历法方面,祖冲之创制出当时最先进的历法《大明历》。
在机械制造方面,他设计制造出指南车、水碓磨、千里船
等。祖冲之对我国科学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答案不唯一,
言之有理即可)
(2)任选史料二中的一个作品,简述其承载的价值。
答案 图2:《兰亭集序》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在中国
书法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
图3:此造像继承了秦汉以来我国雕塑艺术的优良传统,也吸
收了外来佛教造型艺术的特点,堪称宏伟精巧的雕刻艺术品。
(任选其一回答即可)
解析 (1)结合祖冲之的成就写简介,言之有理即可。(2)从史
料二中任选一幅图片回答即可。
13.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科技与文化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在
我国科技与文化发展史上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让我们一起
领略其风采。
【史料实证 聚焦科技】
材料一 祖冲之使用的运算工具是一堆小棒,即古人所说的
“算筹”。他计算圆周率,必须用算筹对九位数字的大数进
行130次以上的计算,这其中包括开方,运算异常艰巨。
素养探究全练
答案 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即
3.141 592 6和3.141 592 7之间。天文历法、机械制造领域。
(1)据材料一和所学回答,祖冲之努力计算的结果是什么 此外,他在其他哪些领域也有突出成就
【家国情怀 磨砺的成就】
材料二 王羲之七岁练字,“立志专精”,常常一边想着,一
边用手指在自己身上一横一竖地比画着,天长日久,衣服都被
弄破了。他每天练完字,都要到门前的池塘里清洗毛笔、砚
台。据说,久而久之,池水都变成黑色的了。
(2)王羲之的代表作是什么 结合材料二分析,他成功的因素
有哪些
答案 《兰亭集序》。勤学苦练、持之以恒等。
【历史解释 传神的绘画与雕塑】
材料三
《女史箴图》(摹本·局部)
(3)材料三人物画临摹的是东晋哪位画家的作品 这位画家创
作的人物画有何特点
答案 顾恺之。线条优美活泼,人物传神,富有个性。
材料四 龙门石窟开凿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之后。古阳
洞和宾阳中洞是北魏时期雕刻艺术的代表作,洞中雕刻的佛
像面容庄严、肃穆,衣服较为宽松,衣纹飘逸流畅,栩栩如
生。
(4)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龙门石窟艺术有什么样的
风格特点
答案 石窟宏伟精巧的雕像,继承了秦汉以来我国雕塑艺术
的优良传统,也吸收了外来佛教造型艺术的特点,是中外文化
交融的产物。
【家国情怀 谈感受】
(5)结合以上材料,谈一谈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灿烂的科技文
化成就带给你的感受。
答案 我们要努力学习,继承和弘扬古人持之以恒、勇于创
新的精神,为社会主义文化事业贡献力量。(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1)根据所学知识回答即可。(2)第一小问结合所学回
答即可;第二小问根据材料概括回答。(3)(4)根据材料并结合
所学知识回答即可。(5)结合材料,围绕文化传承或精神传承
回答,言之有理即可。
谢谢观看(共34张PPT)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第19课 北朝政治和北方
民族大交融
知识点1 淝水之战
基础过关全练
1.(链接教材·正文)从4世纪初到5世纪前期,北方各族统治者
先后建立了许多政权。历史上把北方主要的15个政权,连同
西南地区的成汉,总称为 ( )
A.“南朝” B.“三国”
C.“十六国” D.“北朝”
C
解析 根据所学可知,从4世纪初到5世纪前期,北方各族统治
者先后建立了许多政权,历史上把北方主要的15个政权,连同
西南地区的成汉,总称为“十六国”。
2.(传统文化·成语故事)(2023云南昆明期末)“投鞭断流”
“草木皆兵”等成语都出自发生在383年的淝水之战,这也
是中国古代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其交战的双方是 ( )
A.孙吴与西晋 B.曹魏与蜀汉
C.前秦与东晋 D.西汉与东晋
C
解析 依据所学可知,淝水之战交战的双方是前秦与东晋。
知识点2 北魏孝文帝改革
3.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力排众议,通过一番巧妙操作,最终完成
了南下迁都大事,为后续的一系列改革奠定了基础。那么,孝
文帝迁都的目的地是( )
A.洛阳 B.长安 C.建业 D.成都
A
解析 依据所学可知,494年,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
4.(2024广东顺德期末)下表的两则材料,可相互印证的是,北
魏孝文帝改革中的 ( )
B
材料一 魏初风俗至陋……孝文以仰慕中国文化之故,至欲自举其语言而消灭之,其改革之心,可谓勇矣
材料二 494年,北魏孝文帝将都城由平城迁至洛阳。此后,他下诏禁胡服胡语,并把鲜卑姓改为汉姓,鼓励鲜卑人跟汉人结婚
A.主张把都城迁到洛阳 B.下令不准使用鲜卑语
C.强令统一语言和文字 D.要求改变鲜卑族教育
解析 “欲自举其语言而消灭之”“下诏禁胡服胡语”说
明孝文帝下令不准使用鲜卑语,故B项符合题意。
5.(2023黑龙江哈尔滨中考)北魏孝文帝改革后,汉语成为北
方主要的通用语言,各民族间思想感情日益沟通,以往的
“胡”“汉”观念逐渐淡薄。由此可知,孝文帝改革 ( )
A.完成了国家统一 B.加强了君主专制
C.促进了民族交融 D.增强了北魏实力
C
解析 根据“汉语成为北方主要的通用语言,各民族间思想
感情日益沟通,以往的‘胡’‘汉’观念逐渐淡薄”可知,北
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交融。
知识点3 北朝政权更替
6.(时空观念)下图是北朝政权更替示意图,图中a、b处分别为
( )
A.东魏、隋朝 B.东魏、北周
C.西晋、东晋 D.前秦、东魏
B
解析 依据所学可知,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东魏后被北齐
取代,西魏后被北周取代。577年北周灭北齐,故B项正确。
知识点4 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7.(史料实证)(2023湖北荆州中考)朱绍侯等人在《中国古代
史》中写道:“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既有各族人民在友好交
往中的相互影响,又有统治者的主动政策,还有在血与火的民
族斗争中的附带同化。”以上材料说明 ( )
A.汉族在民族交融中占居主导
B.民族交融方式多样
C.斗争是民族交融的主要方式
D.胡汉之别观念淡化
B
解析 根据“既有各族人民在友好交往中的相互影响,又有
统治者的主动政策,还有在血与火的民族斗争中的附带同
化”可知,民族交融方式多样,故B项正确。
8.(跨学科·语文)(2023山东临沂中考改编,4,★)“阿坚百万南
牧,倏忽长驱吾地。破强敌,在谢公处画,从容颐指。”这是
宋朝抗金名臣李纲对4世纪末期一次以少胜多著名战役的描
述。这次战役是 ( )
A.巨鹿之战 B.官渡之战
C.淝水之战 D.赤壁之战
能力提升全练
C
解析 根据“阿坚”“谢公”“4世纪末期一次以少胜多著
名战役”和所学可知,这次战役是淝水之战。
9.(新情境·研究性学习)(2023江苏宿迁中考,2,★★)某班开展
历史研究性学习,探寻“孝文帝迁都的缘由”。第2组同学
按任务搜集了以下信息:3世纪初中国又进入一个寒冷期,
《齐民要术》记载,这一时期华北地区桃树开花较之前晚10
~20天;《晋书》记载的异常霜降的出现较以往更频繁,平城
地区也屡受灾荒。据此判断,这一小组研究任务应是侧重追
寻迁都的 ( )
A.政治因素 B.文化因素
C.军事因素 D.环境因素
D
解析 根据“3世纪初中国又进入一个寒冷期,《齐民要
术》记载,这一时期华北地区桃树开花较之前晚10~20天;
《晋书》记载的异常霜降的出现较以往更频繁,平城地区也
屡受灾荒”可知,第2小组侧重追寻气候因素对都城的影响,
气候因素属于环境方面的因素,故D项正确。
10.(纵向对比)(2023四川宜宾中考,4,★★★)《魏书》记载,
北魏孝文帝改革前,举行祭典依北土旧俗,由有司代祭;改革
后,按华夏礼制,由皇帝亲祭。这一变化 ( )
A.消除了民族之间的隔阂
B.推动了北魏统一南北
C.促进了鲜卑政权的汉化
D.提升了官员政治素养
C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北魏举行祭典由“依北土旧俗”变为
“按华夏礼制”,这说明北魏孝文帝学习汉族礼制,促进了鲜
卑政权的汉化,C项正确。
11.(2019山东临沂中考改编,26,★★★)阅读材料,结合所学
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 “太和改革”由北魏孝文帝亲自设计和主导,基本上
取得了成功。一方面是因为改革的大方向是正确的,是先进
文化、制度对落后文化和制度的取代;另一方面,孝文帝本人
的改革意志和决心起到了关键性作用,在改革面临保守派阻
挠和挑战的时刻,孝文帝始终坚定改革方向不动摇,对破坏改
革的势力进行强有力打击,扫除改革障碍,同时他还注意选贤
任能,培养改革中坚力量,推动改革持续不断向前迈进。
——摘编自《北京日报》
(1)北魏孝文帝主导的这场改革历史作用如何
答案 改善和巩固了鲜卑拓跋部与汉人的关系,促进了民族交融。
(2)(以史为鉴)根据材料,谈一谈北魏孝文帝改革对今天的改
革有哪些重要启示。
答案 改革要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改革要符合本国国情;改革
是富国强兵之路;改革是社会进步的一大动力;开拓创新才能
与时俱进;等。
解析 (1)结合所学回答出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即
可。(2)是开放性题目,结合材料回答,符合题意,言之有理即
可。
主题 北魏孝文帝改革
史料拓展全练
12.阅读史料,回答问题。
史料一 (北魏)孝文(帝)明知鲜卑游牧故习,万不足统治中
华,又兼自身深受汉化熏染,实对汉文化衷心欣慕,乃努力要
将一个塞北游牧的民族,一气呵熟,使其整体的汉化。
——钱穆《国史大纲》
史料二 胡人政权的统治者中汉化最积极、最彻底的当属
北魏的孝文帝拓跋宏。为了促进鲜卑社会的汉化,他以非常
坚决的态度将都城从平城迁到了中华文化的中心地带洛
阳。他对反对派进行了毫不留情的镇压,甚至处死了坚持本
民族服装打扮的皇太子。
——摘编自王柯《从“天下”国家到民族国家》
(1)根据史料一,概括北魏孝文帝实行“汉化”的原因。
答案 深受汉族文化吸引,想要改变鲜卑落后面貌,提高自己
的统治力。
(2)史料二反映了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哪些措施
答案 迁都洛阳、改穿汉服。
解析 (1)根据史料一中的“孝文(帝)明知鲜卑游牧故习,万
不足统治中华,又兼自身深受汉化熏染”概括回答。(2)史料
二反映了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中的迁都洛阳、改穿汉服。
13.中华民族的历史是由各民族共同缔造的,民族大交融是历
史发展的主流。让我们一起探讨一下民族交融的历史吧。
【时空观念 淝水之战北方乱】
材料一 淝水之战示意图
素养探究全练
(1)淝水之战是哪个政权发动的 它是哪个民族建立的政权
答案 前秦。氐族。
(2)这场战争的结果如何 你认为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是什
么
答案 东晋以少胜多打败前秦。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并不
在于兵力的多寡,而在于人心向背、战术得当与否。
【历史解释 汉化改革促和谐】
材料二 魏主曰:“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
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崤
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
——摘编自《魏书》
(3)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概括“魏主”迁都的原因。
答案 平城位置偏远,不利于北魏对广大中原地区的统治;平
城保守势力大,不利于鲜卑政权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
(封建文化)。
材料三 下表是北魏孝文帝改革时鲜卑人改用汉姓的情
况。
鲜卑姓 改为汉姓 鲜卑姓 改为汉姓
拓跋 元 贺兰 贺
丘穆陵 穆 独孤 刘
步六孤 陆 拔拔 长孙
(4)依据材料三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除此之外,请再
写出一项其改革的内容。
答案 改汉姓。改说汉话;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通婚;改
穿汉服;等。(任答一项即可)
(5)有人认为“北魏孝文帝的汉化路线不值得肯定,他的汉化
路线是一条加速北魏国家和拓跋民族衰亡的路线”,你是否
同意这种观点 为什么
答案 不同意。对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评价,应以其是否顺
应历史发展趋势、推动历史前进、有利于整个中华民族的
进步为标准。(言之有理即可)
【家国情怀 民族交融促发展】
材料四 北方少数民族墓室壁画《采桑图》和汉族妇女制
作蒸馍与烙饼的砖画。
(6)材料四中的两幅图片说明了什么
答案 汉族和少数民族相互学习、相互影响,促进了民族交融。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1)和(2)第一小问结
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2)第二小问,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是
人心向背、战术得当与否。(3)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回
答。(4)第一小问,材料三反映的内容是改汉姓;第二小问结
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5)首先表明观点,然后给出理由,理
由要能支撑观点,言之有理即可。(6)材料四中少数民族采桑
和汉族妇女制作蒸馍与烙饼,说明汉族与少数民族相互学
习、相互影响,促进了民族交融。
谢谢观看(共30张PPT)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第18课 东晋南朝政治和
江南地区开发
知识点1 东晋的兴亡
基础过关全练
1.西晋灭亡后,镇守长江下游的皇族于317年重建晋王朝,史
称东晋。东晋的建立者是 ( )
A.曹操 B.司马懿 C.孙权 D.司马睿
D
解析 317年,司马睿在以王导为首的世家大族的拥戴下当
上皇帝,重建晋王朝,史称东晋。
2.(链接教材·正文)“东晋初期,南北政权对峙。东晋朝廷多次北伐,在祖逖等人的努力下,曾收复黄河以南的部分地区。由于东晋朝廷对北伐将领心存疑虑,多方掣肘;有的统帅北伐动机不纯,利用北伐发展自己的势力……未能恢复中原。”由此可见,中原未能恢复的一个重要因素是 ( )
A.不利的外部环境
B.北伐将领的懈怠
C.东晋内耗严重
D.百姓不愿为收复北方而战
C
解析 根据“由于东晋朝廷对北伐将领心存疑虑,多方掣
肘”“有的统帅北伐动机不纯,利用北伐发展自己的势力”
可知,中原未能恢复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东晋内耗严重。
知识点2 南朝的政治
3.(时空观念)(2024广东深圳中学期末)南京被称为“六朝古都”,意为曾有六个朝代定都于此,下列以今南京为都城的是
( )
A.西晋、东晋、南朝 B.吴国、西晋、东晋
C.吴国、东晋、南朝 D.吴国、西晋、南朝
C
解析 依据所学可知,三国时期的吴国、东晋和南朝的宋、
齐、梁、陈的都城都在今南京,故C项正确。
知识点3 江南地区的开发
4.(因果联系)(2023黑龙江牡丹江中考)《晋书·食货志》记载
东晋后期南方的情形是:“天下无事,时和年丰,百姓乐业,谷
帛殷阜,几乎家给人足矣。”当时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原因
是 ( )
①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
②当时的江南地区社会比较安定
③北人大规模南迁,带去大量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工具、生产技术
④南下移民和江南地区当地民众的共同努力
D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 根据“天下无事,时和年丰”可知,当时社会比较安
定,自然条件优越;根据所学可知,东晋后期,北方人为躲避战
祸南迁,给江南地区带去了大量劳动力、中原先进的生产工
具和生产技术,在他们与当地民众共同努力下,江南地区得到
开发,故①②③④正确。
5.(2022河南中考)317—589年,在这二百多年间,江南农业生
产从火耕水耨发展到施用粪肥。这主要体现了江南地区
( )
A.生产技术的进步 B.环保意识的增强
C.水利工程的兴修 D.自然条件的优越
A
解析 根据“江南农业生产从火耕水耨发展到施用粪肥”
可知,江南地区农业生产技术取得了进步。
6.(历史解释)(2024海南海口期末)东晋后期,江南地区普遍实
行麦稻兼作,还发展种桑养蚕、培植果树、种植药材等。这
说明当时江南地区 ( )
A.百姓生活十分富庶
B.经济作物成为国家主要收入来源
C.实行农业多种经营
D.经济发展总体水平已超过北方
C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江南地区除种植粮食作物以外,还种植
经济作物,这说明当时江南地区实行农业多种经营。
7.南方经济的繁荣发展促进了当地城市的发展。南朝时人
口众多,商业最为活跃的大都市是 ( )
A.长安 B.洛阳 C.建康 D.成都
C
解析 南朝时的建康,人口众多,是当时商业最为活跃的大都
市。
8.(家国情怀)(2023海南中考,3,★)东晋初年,江南粮荒严重,但
南北劳动人民两支生产大军,用无比坚韧的力量战胜了自然,
使江南农业发展迈进一大步,这表明江南农业发展得益于
( )
A.自然环境优越 B.生产工具改进
C.高产作物引进 D.农民辛勤劳动
能力提升全练
D
解析 根据“南北劳动人民两支生产大军,用无比坚韧的力
量战胜了自然,使江南农业发展迈进一大步”可知,南北劳动
人民两支生产大军的辛勤劳动促进了江南农业的发展,故D
项符合题意。
9.(2024广东南海期末,5,★★)南朝梁武帝曾感叹:“江左以
来,代谢必相诛戮,此是伤于和气,所以国祚例不灵长。”他
揭示的是当时 ( )
A.政权更迭频繁 B.出现统一趋势
C.民族交融加强 D.外戚宦官专权
A
解析 根据“代谢必相诛戮,此是伤于和气,所以国祚例不灵
长”可知,南朝时期政权更迭频繁。
10.(史料实证)(2022山东临沂中考,3,★★)王导是琅琊郡临沂
县人,他曾上书说:“教化万民的根本在于正人伦,正人伦的
关键措施在于兴办学校。学校兴办起来了,人们才得以明晓
五教之礼,……成教化,定风俗,没有比这更重要的事了。”
司马睿览奏后,听从了王导的建议。该上书反映了 ( )
A.王导主张健全法制 B.东晋王朝重视发展教育
C.东晋朝廷重文轻武 D.司马睿善于向平民纳谏
B
解析 根据“正人伦的关键措施在于兴办学校。学校兴办
起来了,人们才得以明晓五教之礼,……成教化,定风俗,没有
比这更重要的事了”可知,该上书反映了东晋王朝重视发展
教育。
11.(新情境·历史探究学习)(2023重庆中考A卷,2,★★★)九年
级(1)班的同学们在历史探究学习中,围绕主题收集了一些史
料,现摘录部分典型如下。他们探究的主题应该是 ( )
C
内容 出处
楚越之地,地广人希(稀)…… 《史记》
幽、冀、青、并、兖五州及徐州之淮北(均位于我国北方)流人相帅(率)过江淮 《晋书》
江南之为国盛矣……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建康)贡使商旅,方舟万计 《宋书》
A.政权建设与社会进步 B.技术发明与经济发展
C.人口迁徙与区域开发 D.商业繁盛与文化交流
解析 根据“幽、冀、青、并、兖五州及徐州之淮北(均位
于我国北方)流人相帅(率)过江淮”可知,北方人口南迁;根据
“楚越之地,地广人希(稀)”“江南之为国盛矣……一岁或
稔,则数郡忘饥”“(建康)贡使商旅,方舟万计”可知,江南地
区由荒凉到繁盛。因此,他们探究的主题应该是人口迁徙与
区域开发。
解题技巧 本题是探究主题型选择题,解题的关键是对表格
中的多个材料进行分析,寻找材料中的共性,确定主题;然后
辨析选项,得出答案。
主题 江南地区的开发
史料拓展全练
12.阅读史料,回答问题。
史料 移民浪潮对于东晋南朝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尤其是对土地开发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也是十分深远的。当然,不宜过分夸大移民浪潮的作用,把它看作唯一的决定性因素。事实上,北方移民将近一半居住在丹阳、晋陵诸郡以及淮南江北等地,三吴地区的移民比前者少得多,湘江、赣江、闽江、珠江等流域的移民更少。但从开发的进展来看,三吴地区最为卓著,一直处于领先地位,湘江流域等地也渐次得到了开发。可见南方的汉族土著人民与少数民族人民在土地开发中也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童超《东晋南朝时期的移民浪潮与土地开发》
(思维开放·小论文)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江南地区
的开发”为主题,写一篇历史小论文。(要求:题目自拟,观点
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不少于150字)
答案 示例:
南北方人民共同开发了江南地区
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是北方移民、南方汉族土著
人民与少数民族人民共同努力的结果。这一时期,北方人为
躲避战祸南下,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也带去了中
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从而使江南地区的经济迅速
发展。同时,在江南开发过程中,移民比较少的地区也得到迅
速发展,这说明南方的汉族土著人民与少数民族人民在江南
开发过程中也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因此,北方移民为江南地
区的开发作出了重要贡献,同时江南地区的开发也离不开南
方汉族土著人民与少数民族人民的努力。
解析 本题是历史小论文题,首先根据史料和主题拟定小论
文的题目,如南北方人民共同开发了江南地区,然后根据史料
和所学知识进行论述,注意论述过程中要史论结合,表述成
文,达到字数要求。
13.东晋南朝时期,我国江南地区政权更迭频繁,但经济得到
了发展。请结合下面的材料来探究这一时期的历史。
【历史解释 门阀政治的形成】
材料一 世家大族王,与睿天下匡;利益相互享,军政共执掌。
(1)材料一中的“睿”指的是谁 “军政共执掌”这一现象历
史上称之为什么
素养探究全练
答案 司马睿。王与马,共天下。
【时空观念 政权更迭的江南】
材料二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替示意图
(2)请写出图中A、B、C、D、E所代表的政权名称。南朝这
些政权中疆域最大的是哪一个 (填字母)材料二示意图中B、
C、D、E哪个政权统治时,在南北实力对比中,南朝开始处于
明显劣势 (填字母)
答案 A:东晋;B:宋;C:齐;D:梁;E:陈。B。D。
【史料实证 江南地区的开发】
材料三 东晋在吴兴乌程(今浙江湖州)筑荻塘,溉田千顷。
宋在乌程修吴兴塘,溉田二千余顷;又在会稽一带开垦湖田,
“皆成良业”。建康“贡使商旅,方舟万计”,城内有四个
市,秦淮河北有大市和小市十余处……台城六门之外,各有草
市,置草市尉司察之。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江南地区农业、手工业
和商业发展的表现。
答案 农业:开垦了大量荒地,兴修水利工程;农业生产技术
有很大改进;实行麦稻兼作和农业多种经营。手工业:缫丝、
织布、制瓷、冶铸、造船、造纸、制盐等方面都有显著发
展。商业:城市繁荣,建康是当时商业最为活跃的大都市;海
外贸易发达;出现草市;等。
材料四 荆州“田土肥美”“南楚之富”;湘州“民丰土
闲”;益州“沃野天府”;广州“南土沃实”“越中饶沃”。
从西晋永嘉年间到刘宋末,北方人为躲避战乱陆续南下到
巴蜀和长江中下游一带的就有70万人。孙谦在零陵等地做
官,“劝课农桑,务尽地利,收入常多于邻境”。
——摘编自朱绍侯等主编《中国古代史》
(4)根据材料四,分析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原因。
答案 自然条件优越;北方人为躲避战乱大批流亡南下;南
方统治者重视农业;等。
【家国情怀 江南开发的启示】
材料五 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是在全党全国
各族人民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
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
大会。……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
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
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5)(以史为鉴)为了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我们可以
从江南地区发展历程中汲取哪些经验
答案 积极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引进人才和先进技术;积极
维护国家安定及社会稳定;制定有效的经济政策;等。(言之
有理即可)
解析 (1)第一小问,根据所学可知,材料一中的“睿”是司马
睿。第二小问,“军政共执掌”是指皇族司马氏与大贵族王氏共治天下,这种现象被称为“王与马,共天下”。(2)第一小问,
西晋灭亡后,司马睿重建晋王朝,以建康为都城,史称东晋,故A
是东晋。东晋灭亡后,南方相继出现了宋、齐、梁、陈四个朝代,统称为“南朝”。第二、三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回答。(3)根据材料和所学概括回答。(4)根据材料分析回答。(5)从江南经济得到发展的原因切入,可从劳动力、人才、技术、社会环境等方面来回答。答案不唯一,言之有理即可。
谢谢观看(共28张PPT)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第16课 三国鼎立
知识点1 官渡之战
基础过关全练
1.(纵向对比)(2024广东大埔期末)春秋时期,齐桓公通过“尊
王攘夷”确立了自己的政治优势。东汉的曹操采取哪项措
施也达到了相似的目的 ( )
A.发起官渡之战 B.招揽人才
C.实行屯田 D.把汉献帝接到许
D
解析 依据所学可知,东汉末期,曹操把汉献帝从都城洛阳接
到许,“挟天子以令诸侯”,取得了政治主动权,故D项符合题
意。
2.(2024广东潮南期末)官渡之战是东汉末年著名战役之一,
也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此战 ( )
A.袁绍以少胜多打败了曹操
B.战后形成了三国鼎立局面
C.为曹操统一北方打下基础
D.为西晋统一全国奠定基础
C
解析 根据所学可知,官渡之战,曹操打败袁绍,为曹操日后
统一北方打下基础。故选C项。
知识点2 赤壁之战
3.(2022浙江湖州中考)《后汉书·孝献帝纪》中记载了建安
十三年(公元208年)的一次战役:“曹操以舟师伐孙权,权将
周瑜败之于乌林、赤壁。”该战役 ( )
A.发生于公元2世纪初
B.导致前秦统治土崩瓦解
C.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
D.实现了长江以北地区统一
C
解析 根据“公元208年”“曹操以舟师伐孙权,权将周瑜
败之于乌林、赤壁”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战役是赤壁之
战。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故
选C。
4.(横向对比)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是历史上著名的战役。下
列对这两次战役共同点的概括,正确的是 ( )
①曹操都取得了胜利
②都是以少胜多的战役
③都发生在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前
④都发生在黄河流域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C
解析 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都是以少胜多的战役;都发生在
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前,故②③正确;赤壁之战发生在长江流
域,曹操战败,故①④错误。
知识点3 魏蜀吴的建立及发展
5.(历史解释)(2024湖南永州期末)三国时期是我国历史长河
中非常重要的一段历史,三国的历史和文化经常出现在我国
的文学、电影、游戏等艺术形式中。标志三国鼎立局面最
终形成的历史事件是 ( )
A.曹丕建立魏国 B.刘备建立蜀汉
C.孙权建立吴国 D.司马炎建立晋
C
解析 依据所学可知,229年,孙权称帝,吴国建立,三国鼎立局
面形成,故C项正确。
6.(2022四川内江中考)公元230年,孙权派将军卫温率万人船
队到达夷洲,加强了大陆与台湾的联系。这里的“大陆”当
时最主要是指 ( )
A.魏 B.蜀 C.吴 D.晋
C
解析 根据所学可知,229年,孙权称帝,吴国建立,因此题干中
的“大陆”当时最主要是指吴。
7.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说:“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
三军,北定中原……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曹操在《龟虽
寿》一诗中写道:“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
已。”他们的共同理想是 ( )
A.发展经济 B.争权夺利
C.打败孙权 D.统一中国
D
解析 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表达了光复汉室,统一中国的
愿望。曹操在《龟虽寿》中表达了他锐意进取,统一中国的
志向。因此,他们的共同理想是统一中国。
8.(2024广东中山期末,17,★★)“江东历代尚未有锦,而成都
独称妙。故三国时,魏则市于蜀,而吴亦资西蜀,至是始乃有
之。”由此可知,三国时期 ( )
A.中原农业生产恢复
B.民族交融逐渐增强
C.政权对峙局面形成
D.三国存在经济交往
能力提升全练
D
解析 根据“魏则市于蜀,而吴亦资西蜀,至是始乃有之”可
知,三国时期,魏国和蜀国之间存在经济交往,吴国也与蜀国
有经济往来,故D项正确。
9.(2021山东临沂中考,4,★★)“臣下只有竭尽全力,到死方
休罢了。至于伐魏兴汉究竟是成功还是失败,是顺利还是困
难,那不是臣下的智力所能预见的。”(摘自《汉晋春秋》中
《后出师表》的白话译文)这句话中的“臣下”所指的我国
古代历史人物是 ( )
A.霍去病 B.诸葛亮 C.周瑜 D.司马炎
B
解析 根据材料中的“伐魏兴汉”并结合所学可知,蜀汉丞
相诸葛亮曾多次伐魏,因此这句话中的“臣下”指的是诸葛
亮。
10.(2023山东临沂中考,3,★★★)历史小说《三国演义》对
赤壁之战的描述中,“蒋干盗书”“草船借箭”“诸葛亮借
东风”等故事脍炙人口。但这些故事却不见于史书记载。
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因为 ( )
A.《三国演义》是文学作品而不是史书
B.史书没有记载三国时期的赤壁之战
C.《三国演义》所记述的内容真实可靠
D.记载这些故事的史书已经全部失传
A
解析 《三国演义》是经过艺术加工的文学作品,其中“蒋
干盗书”“草船借箭”“诸葛亮借东风”等故事都是经过
艺术加工的,A项符合题意。
拓展延伸 正确认识文学作品的史料价值
文学作品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反映,有
一定的史学参考价值;但文学作品是艺术创作的一种形式,有
艺术加工的成分,所以对文学作品中的历史信息应辨别真伪,
谨慎考证。
11.(2022湖南永州中考改编,16,★★★)诸葛亮指出,曹操大
军南下,远道而来,犹如强弩之末,又不习水战,孙权刘备合作
定能取胜。曹操败后势必北撤,三分天下的局面自然形成。
下列最能验证诸葛亮观点的战役是 ( )
A.长平之战 B.楚汉之争
C.官渡之战 D.赤壁之战
D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赤壁之战中孙刘联军以少胜多,大
败曹操,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这验证了题干中
诸葛亮的观点,故D符合题意。
主题 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
史料拓展全练
12.阅读史料,回答问题。
史料一 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
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
时,抑亦人谋也。
——《三国志· 蜀书·诸葛亮传》
史料二 曹操挥师南下,准备消灭南方的孙权和刘备,完成
“统一天下”之梦,殊不知天时不到、地利没有、人也不和,
最终“烈火张天照云海”“赤壁楼船扫地空”。战后,曹操
看看手下的残兵败将,也只能望“南”兴叹,南方的孙刘两家
趁此机会扩大地盘、称王称帝,至此天下三分矣。
——据《笑谈三国》
(1)史料一中的“然操遂能克绍”指的是哪一年的什么战役
依据史料及所学知识说说曹操“以弱为强”打败袁绍的原
因。
答案 200年的官渡之战。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实行屯田;
重视招揽人才;战术正确;等。(写出两点即可)
(2)史料二主要讲述的是东汉末年的哪次战役 这次战役与
“天下三分”之间有什么联系 结合史料二中的“地利没
有、人也不和”分析曹操“赤壁楼船扫地空”的原因。
答案 赤壁之战。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国鼎立局面的基础。
曹军来自北方,不习水战;曹操骄傲自满,未重视孙刘联军的
战术;曹军中疾病流行,战斗力变弱。
解析 (1)结合所学可知,200年,曹操在官渡之战中以弱胜强
战胜袁绍,因此史料中的“然操遂能克绍”指的是200年的
官渡之战。曹操打败袁绍的原因可以从政治、经济、军事
等方面回答。(2)由史料二“至此天下三分矣”等信息可知,
史料二描述的是赤壁之战。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国鼎立局面
的基础。赤壁之战中,曹军来自北方,不习水战;曹操骄傲自
满,未重视孙刘联军的战术;曹军中疾病流行,战斗力变弱。
这些都是曹操失败的原因。
13.三国时期是一个风云变幻、英雄辈出的时代。阅读下列
材料,完成下列探究。
【时空观念 三分天下】
材料一 阅读两幅图片
素养探究全练
图1 图2 三国鼎立形势图
(1)材料一中的图1反映的是哪次战役 请写出材料一图2中①
②③三个政权的名称以及建立者。
答案 官渡之战。①魏国;曹丕。②蜀汉;刘备。③吴国;孙
权。
【史料实证 人物看台】
材料二 诸葛亮是一个杰出的政治家,未必是一个杰出的军
事家,诸葛亮的军事才能是值得怀疑的。
——《易中天品三国》
(2)材料二是易中天对诸葛亮的评价。结合上述材料及所学
知识,谈谈你眼中的诸葛亮是一个怎样的历史人物。
答案 诸葛亮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赤壁之战前,他为刘备定下了三分天下的政治策略;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后,他治理蜀汉,大力发展经济,与吴国结盟,维持了三国鼎立局面。(言之有理即可)
【唯物史观 分析进步与否】
材料三
(3)根据材料三,指出三国鼎立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历史的倒
退。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你的理由。
答案 三国鼎立是历史的进步。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实现
了较大范围的局部统一,有利于社会的安定与发展,而且三国
都注重发展经济,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为后来的全国统一奠
定了基础,因此是历史的进步。
解析 (1)第一小问根据图1中“曹军”“袁军”“官渡”
等信息可知,图1反映的是官渡之战。第二小问根据所学知
识和图2中①②③政权位置回答即可。(2)是开放性问题,言
之有理即可,如诸葛亮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赤壁之战前,他
为刘备定下了三分天下的政治策略;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后,他
治理蜀汉,大力发展经济,与吴国结盟,维持了三国鼎立局
面。(3)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可知,三国鼎立是历
史的进步;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言之有理即可。
谢谢观看(共43张PPT)
第四单元 素养综合检测
(满分100分, 限时45分钟)
一、选择题(共15题,每题4分,共60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
合题意)
1.(2024山东青岛市南期末)毛泽东评价曹操“是了不起的政
治家、军事家,也是个了不起的诗人……曹操统一中国北
方”。曹操打败对手袁绍,奠定其“统一中国北方”基础的
著名战役是 ( )
A.巨鹿之战 B.官渡之战
C.赤壁之战 D.淝水之战
B
解析 根据“曹操统一中国北方”和所学可知,公元200年,
曹操与袁绍在官渡进行决战,曹军取得了官渡之战的胜利,为
曹操日后统一北方打下基础,故B项正确。
2.(2024广东天河期末)有人形容汉末的某战役是“遭遇战外
加一把大火”,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在长江流域进行的大
规模江河作战。这场战役( )
A.使曹操势力壮大起来
B.彻底歼灭袁绍的主力
C.对时局起关键性影响
D.孙刘联军有绝对优势
C
解析 根据“汉末”“遭遇战外加一把大火”“中国历史
上第一次在长江流域进行的大规模江河作战”并结合所学
可知,这场战役是赤壁之战。赤壁之战对当时整个局势有关
键性的影响,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基础,故C项正确。
3.(链接教材·正文)(2024广东盐田外国语学校期末)230年,(吴
国)孙权派将军卫温率领万人船队到达夷洲(即现在的台湾),
这一举动 ( )
A.是台湾成为中国领土的开始
B.加强了大陆与台湾的联系
C.是中国成为海洋强国的标志
D.促进了吴国造船业的发展
B
解析 230年,孙权派将军卫温率领万人船队到达夷洲,加强
了大陆与台湾的联系。
4.(时空观念)(2024山东济南高新区期末)下面的图示呈现的
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的更替情况,请分别写出①和②
所对应的政权名称 ( )
A.①魏 ②西汉 B.①汉 ②西晋
C.①魏 ②西晋 D.①魏 ②前秦
C
解析 根据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蜀、吴三国鼎立,
故①是魏;280年,西晋灭吴,统一了全国,故②是西晋。
5.(新独家原创)西晋是我国继秦汉以后的大一统王朝,但存
在时间较短。那么灭亡西晋的是 ( )
A.南下的北方人 B.分封的诸侯王
C.内迁的匈奴人 D.成汉割据政权
C
解析 316年,内迁的匈奴人攻陷西晋都城,西晋灭亡。
拓展延伸 西晋灭亡的原因
(1)西晋政治腐败和统治阶级生活奢侈。
(2)“八王之乱”消耗了西晋的国力。
(3)西晋统治者对内迁各族的残暴统治,激起他们的强烈反
抗。
6.(2024天津宁河期末改编)东晋建立时,开国皇帝倚重王氏
贵族,政治上依靠王导,军事上依靠王敦,举行即位大典时,居
然邀请王导共坐御床,时人称“王与马,共天下”。东晋的开
国皇帝是 ( )
A.司马炎 B.司马懿 C.司马睿 D.司马迁
C
解析 结合所学可知,东晋的开国皇帝是司马睿。
7.(历史解释)(2024广东盐田外国语学校期末)南朝(420—589
年)上承东晋,下启隋朝,先后出现了宋、齐、梁、陈四个朝
代,其中最长的不过59年,最短的仅有23年。由此可知南朝时
期 ( )
A.政权更迭频繁 B.疆域面积扩大
C.政权并立形成 D.商品经济发达
A
解析 根据“南朝……先后出现了宋、齐、梁、陈四个朝
代,其中最长的不过59年,最短的仅有23年”可知,南朝时期
政权更迭频繁。
解题技巧 本题是材料推理型选择题。解答此类题目可采
用推演法,即通过必要的推理来确定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
推理时要掌握正确的指导思想,如历史规律、逻辑关系、基
本原理等。
8.(2023广东广州中考)南北朝时期,至少有七十万人从北方
迁移到长江流域,使长江中下游的“荆扬二州,户口半天
下”,仓廪充实。这反映了南北朝时期 ( )
A.科学技术的进步 B.君主专制的实行
C.北方政局的稳定 D.江南地区的开发
D
解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南北朝时期,北方人大量南
迁,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劳动力,也带去了中原先进的生产
工具和生产技术,推动了江南地区的开发,故D项正确。
9.(2021广东中考)东晋初期,大量避乱南迁的北方贵族定居
浙东,他们主要参与制造业、商业和运输业等经济活动,很少
涉足大土地农业经营。这表明北方贵族 ( )
A.缺乏生产工具和技术
B.可支配的劳动力不足
C.难以获得广阔的田地
D.排斥南方的本地贵族
C
解析 根据所学可知,东晋时,北方人大规模南迁,给江南地区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生产工具和大量劳动力,A、B两项错
误;难以获得广阔的田地,是北方贵族参与制造业、商业和运
输业等经济活动的原因,C项正确;D项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排
除。
10.(传统文化·成语故事)(2022四川资阳中考改编)中华成语
含有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成语投鞭断流、东山再起与下列
哪一历史事件有关 ( )
A.长平之战 B.巨鹿之战
C.赤壁之战 D.淝水之战
D
解析 根据“投鞭断流”“东山再起”并结合所学可知,这
些成语与淝水之战有关。
11.(跨学科·体育与健康)(2023福建中考)魏晋南北朝时期,我
国北方少数民族英勇顽强的尚武精神影响中原,中原地区的
围棋、投壶等体育项目传入北方少数民族地区。这说明了
( )
A.民族的交融 B.江南的开发
C.文治的出现 D.科技的进步
A
解析 根据“我国北方少数民族英勇顽强的尚武精神影响
中原,中原地区的围棋、投壶等体育项目传入北方少数民族
地区”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和中原汉族出现
民族交融,故A项正确。
12.张明同学做的历史单元笔记中有“三国鼎立”“江南地
区的开发”“北魏孝文帝改革”等关键信息,由此判断,他学
习的主题是 ( )
A.奴隶制王朝的更替
B.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C.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D.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的起源
C
解析 “三国鼎立”指的是魏蜀吴三国鼎立,体现了政权分立;“江南地区的开发”主要指的是北方人大规模南迁,使江南地区的经济迅速发展,也促进了民族之间的交融;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交融。由此可知,张明学习的主题是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13.(史料实证)(2022海南中考)《齐民要术》一书综合整理了
西周以来的农艺科学文献,记录了当时农艺的实践经验,涵盖
了农、林、牧、副、渔等方面的内容。由此可知,这部书
( )
A.图文并茂,艺术水平高
B.语言生动,可读性强
C.家喻户晓,传播范围广
D.内容丰富,综合性强
D
解析 根据“综合整理了西周以来的农艺科学文献,记录了
当时农艺的实践经验,涵盖了农、林、牧、副、渔等方面的
内容”可知,《齐民要术》一书内容丰富,综合性强。
14.(2024福建永春期末)“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精确到小
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的人,月球上有一座环形山也以他的
名字命名。”他是 ( )
A.顾恺之 B.王羲之
C.祖冲之 D.司马睿
C
解析 根据“圆周率”“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和所
学可知,祖冲之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这
项成果领先世界近千年。
15.(传统文化·书法)(2023湖北武汉中考)行书是介于草书、
楷书之间的一种书体,书写流畅,不像草书那样难认,也不像
楷书那样端庄。观察下图,可知行书的特征之一是 ( )
A.字形方扁,严实厚重 B.简练明快,势巧形密
B
C.纵意奔放,张扬跳跃 D.棱角分明,骨力遒劲
解析 根据“书写流畅,不像草书那样难认,也不像楷书那样
端庄”并结合图片可知,行书的特征之一是简练明快,势巧形
密。
二、非选择题[答案含评分细则](共2题,第16题22分,第17
题18分,共40分)
16.(2024安徽太和二中月考改编)(22分)某校七年级(1)班的同学们进行了如下探究活动,请你一起参与完成。
【三国归一,享短暂繁华】
材料一 三国实力比较表
户数 人口 兵力
魏国 103万 443万 60万
蜀汉 28万 94万 10.2万
吴国 52.3万 230万 23万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三国中哪一国的实力最强 哪一国的
实力最弱 最终是哪一国完成统一 标志性事件是什么 (4分)
答案 实力最强:魏国。(1分)实力最弱:蜀汉。(1分)完成统
一:西晋。(1分)标志性事件:280年,西晋灭吴。(1分)
【八王之乱,叹国之飘摇】
材料二 西晋时,世家大族用斗富的方式炫耀自己的财富。
大臣石崇和国舅王恺斗富,王恺用麦糖洗锅,石崇就用白蜡当
柴烧;王恺用紫色丝绸做成长达40里的步障,石崇就用织锦做
出50里更华丽的步障。
材料三 据《晋书》记载,晋武帝分封诸王,“以郡为国。邑
二万户为大国,置上、中、下三军,兵五千人;邑万户为次国,置上军、下军,兵三千人;五千户为小国,置一军,兵千五百人”。
(2)结合材料二、三,分析“八王之乱”出现的原因。结合所
学知识回答其影响。(10分)
答案 原因:西晋统治阶级在生活上以豪华奢侈为荣,追求享
乐;西晋实行分封制,使宗室诸王势力强大。(4分)影响:给北
方社会造成巨大灾难;中原人口大量死亡,幸存者纷纷逃往南
方,出现了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严重削
弱了西晋的国力,成为西晋由盛而衰的转折点。(6分)
【短暂统一,哀西晋之殇】
材料四
(3)(以史为鉴)结合以上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西晋会成为一
个短命王朝的原因。从中得到怎样的历史教训 (8分)
答案 原因:统治集团非常腐朽,奢侈之风盛行,晋惠帝昏庸
无能;统治集团内部发生内乱——八王之乱,使西晋走向衰
落;民族矛盾激化,内迁各族受到欺压,起兵反晋。(6分)历史
教训:统治者应体察民情,爱惜民力,勤俭治国;统治阶级应团
结,不应争权夺利,进行内斗;要正确处理民族关系,缓和民族
矛盾;等。(2分,答出一点即可)
解析 (1)第一、二小问,依据材料一“三国实力比较表”中
的“户数”“人口”“兵力”,可以分析出三国中实力最强的是魏国,实力最弱的是蜀汉。第三、四小问,结合所学可知,280年,西晋灭吴,最终完成统一。(2)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西晋
时,世家大族用斗富的方式炫耀自己的财富”可知,“八王之乱”出现的原因是西晋统治阶级在生活上以豪华奢侈为荣,追求享乐;根据材料三“据《晋书》记载,晋武帝分封诸王”并结合所学可知,“八王之乱”出现的原因是西晋实行分封制,使宗室诸王势力强大。第二小问,结合所学回答即可。(3)第一小问,根据材料和所学回答;第二小问是开放性问题,言之有理即可。
17.(2024广西港南期末)(18分)改革是人类社会进步永恒的主
题,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动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
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僭差亡
度。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域,而
弱者丧社稷。
——摘自《汉书·食货志》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 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其主
要措施。(6分)
答案 历史事件:商鞅变法。(2分)措施:废除旧的土地制度;
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奖励军功,对
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4分,每点2分,答出两点即
可)
材料二 在他统治时期(5世纪末)采取一系列措施,要求鲜卑族使用汉语,改用汉姓,改穿汉服,与汉族通婚,采用汉族官制,等。
他总结和肯定了以前民族交融的成果,又促进了这一交
融进程的迅速发展。当时民族交融,从方式上看,既有各族人民在友好交往中的相互影响,又有统治者的主动政策。在内
容上,汉族影响少数民族是主流,但少数民族在与汉族交融的
同时,也带来了他们的优秀思想文化,如胡乐、胡舞、胡饼、
尊重妇女的意识、胡汉之别观念的淡化等,给汉族文化输入
了新鲜血液。
——摘编自朱绍侯等主编《中国古代史》
(2)根据材料二,概括当时民族交融的特点。(4分)
答案 特点:汉化为主(或汉族影响少数民族是主流)、相互
学习(或各族人民在友好交往中相互影响)、形式多样(或胡
乐、胡舞、胡饼、尊重妇女的意识、胡汉之别观念的淡化
等,给汉族文化输入了新鲜血液)等。(4分,每点2分,答出两点
即可)
(3)(思维开放·观点论述)根据以上材料提供的信息,围绕“改
革”拟定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证。(要求:观点
明确,至少列举两个史实,史论结合,逻辑清晰,有结论性表述)
(8分)
答案 示例:
观点: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都促进了社会发展。
论述:战国时期,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使秦国的政治、
经济、文化、社会生活面貌有了根本的改变,综合国力大为
增强,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一跃而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
后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北魏孝文帝即位后,进行一系列
改革,学习汉族文化,迁都洛阳和推行汉化措施,促进了民族
交融,推动了北魏社会的发展。
总之,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都顺应了时代发展潮流,促
进了社会发展。
水平等级 拟定的观点 材料运用与论述 分值
1 紧扣“改革”拟定明确的观点,有新意或有思想深度 紧扣自己的观点加以论证,至少运用两个与“改革”相关的史实,能够做到史论结合,逻辑清晰,有结论性表述 7~8分
2 能围绕“改革”拟定明确的观点 能够围绕观点论证,运用了与“改革”相关的史实,但论证不够充分,逻辑基本清晰,有结论性表述 4~6分
3 不够明确 有论证或说明,但史实不充分,或史论结合不充分,逻辑不清晰,没有结论性表述 2~3分
4 没有凝练出
观点 观点、论证与“改革”无关,或仅仅重复材料中的史实 0~1分
【评分标准】
解析 (1)第一小问,根据“及秦孝公用商君”和所学可知,
材料一反映的历史事件是商鞅变法;第二小问,根据材料并结
合所学回答即可。(2)根据材料二概括回答。(3)首先,根据以
上材料提供的信息,结合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相关
内容,可拟定观点为: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都促进了社
会发展;然后,结合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相关史实进行
论述;最后,总结观点。答案不唯一,言之成理即可。
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