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蓟县下营中学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一第一单元第一课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天津市蓟县下营中学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一第一单元第一课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2.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1-13 15:34:1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沁园春·长沙》是高中语文课本人教版必修 ( http: / / www.21cnjy.com )一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一单元的鉴赏重点是情感与意象。情感与意象,既是指单元鉴赏重点,也可以说是诗歌鉴赏的主要方法,即一方面要注意分析诗中运用的意象,另一方面要体会诗中表达的思想情感。教学要求为两大点:一了解诗词的一般知识,提高鉴赏诗词的能力;二学习诗词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学情分析:
高一新生对诗词的鉴赏只停留在“是什么”的层面,仅是对概念的死记;而高中的要求比较高,要从“是什么”提高到“怎么样,为什么”的层面,即考查的是一种迁移能力。
现状分析:一方面因种种原因学生的思维举步不 ( http: / / www.21cnjy.com )前,只在认知能力层面徘徊,对于理解和表达能力层面一知半解,对于探究能力层面更是望尘莫及;另一方面现在的学生有些不务实,学习不求甚解,对教师的话只听其一不听其二,本来需要用十句话要表达清楚地问题,教师刚说一句他就感觉明白了,后面九句就成了耳旁风,到头来一无所获。
鉴于以上原因,我制定了三维教学目标。
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掌握本课的基本字、词
②掌握词的基本常识,了解中国诗词的发展脉络
③品位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壮阔深沉的意境,感受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培养诗词鉴赏能力
④背诵全词
2、过程与方法:
①讲授法 ②问题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①培养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②感受博大情怀和革命壮志,珍惜今天的一切,激发学生奋发向上的热情
教学重点:
1.对比手法运用,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情感
2.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
领会诗歌的分析鉴赏方法方法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准备:课件、大屏幕
教学设想:我想通过此课的教学,教会学生如何 ( http: / / www.21cnjy.com )鉴赏一首诗歌,归纳起来就是围绕三个简单的问题——写了什么,怎么写的,为什么写。希望学生通过学习这首词在诗歌鉴赏方面能有所进步。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一)创设情境:(播放开国大典短片)
“名人少年多立志”,毛泽东 ( http: / / www.21cnjy.com )在16岁时就有“立志”一诗: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还有岳飞、周恩来等人的故事。立志是成才的动力,今天我们学习的《沁园春长沙》就是表现作者年轻时的志向和抱负的艺术写照。
(二)目标引领
大屏幕展示“三维目标”。
二、探究
(一)整体感知:
1、介绍作家作品、相关背景及词的基础知识。(通过教辅资料《中学语文第一课堂》)
2、通读全诗,把握诗词情感。(自由读——教师范读——个别读——齐读,教师要注意点评)
3、分析诗歌意象,体会作者情感。(由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此词内容,找出文中出现的意象,解决“写了什么”的问题)
上阕:主要写湘江绚丽壮观的秋景。
下阕:追忆往昔峥嵘岁月
(二)质疑思辨(在这一环节的分析中,教师要通过具体内容适当交给学生诗歌的表现手法,让他们在上一环节知道“写了什么”的基础上进一步的鉴赏出“怎么写的”)
1、赏析上阙:湘江秋景图。
【问一】诗人看到了什么?“看”字统领到哪一句?
【明确】中间七句。
【问二】写了哪些景物?
山、林、江、舸、鹰、鱼(意象)——万物,由点到面
【师】解释“意象”。
“意象”是融入了诗人感情的客观物象,具体指写景诗中的景物,抒情适中的对象,他可以是动植物,也可以使一切自然景观。
【问三】这幅图景是从哪些角度,运用什么艺术手法描绘的?(远近相间,动静结合)
远眺:群山——山红林染如画
近观:江水——江水碧绿,清澈见底,船舸急驶。
仰看:长空——雄姿展翅高飞。
俯视:水底——鱼儿轻快畅游。
【问四】哪些词具有表现力?
万——山之多 遍——红之广 ( http: / / www.21cnjy.com ) 层——林之密 尽——染之透 漫——水之盛 透——水之清
争——争先恐后的热闹场面
击——飞之矫健 翔——游之轻快(本指写盘旋的神态)
竞——有力的地突出了万物蓬勃旺盛的生命力。
【问五】诗人描绘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明确】描绘出了一幅生机盎然、色彩绚丽壮美的秋景图,体现了巍峨、博大壮阔的崇高美,表现出了诗人宽广的胸襟。
【问六】上阕的美丽寒秋图,你想到什 ( http: / / www.21cnjy.com )么?面对生机蓬勃绚丽壮美的大自然和广阔宇宙,诗人很自然地想到了祖国命运和革命未来,进入了理性的思考,提出谁是大地主宰的问题:革命领导权问题。
怅:写出了诗人思绪万千、百感交集,这一问也写出了诗人的胸怀博大,壮志凌云。
师:与写秋的古诗对照此诗写秋景,但秋是活泼的、美好的。没有古诗的“悲秋”情调,这里越描写山河壮丽就越使人感到人民不能主宰大地的可悲,越感到革命的必要,其中突出了作者强烈的革命精神,也在描绘中蕴含了作者热爱祖国壮丽山河的感情。
2、赏析下阕:
峥嵘岁月图
【问一】“携来百侣曾游……稠”在全文结构中起了什么作用?
【明确】起承接过渡作用。上片写独立 ( http: / / www.21cnjy.com )寒秋,故地重游的情景自然而然地想到以前与“同学”一起来游的情景,于是过渡到对往昔生活及“同学少年”的回忆中,过渡自然衔接巧妙。
【问二】忆什么内容?由哪字统领?
【明确】忆的内容是往昔不平凡的斗争生活,运用了联想的表现手法,中间七句由“恰”字统领。
精神面貌——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意气:意志和气概,志趣和性格;辨“意气”:由个人私人关系而甘于承担风险而牺牲自己的利益的气概。意气凛然)
同学们评论国家大事,奋笔疾书写文章向军阀、帝国主义展开英雄斗争——“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蔑视权贵的思想——粪土当年万户侯。
中流击水图
【问】最后三句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作用?
【明确】设问结尾,象征手法。运用了大胆的夸张和神奇的想象,含蓄巧妙地回答了“谁主沉浮”的问题,形象的表达了一代革命青年的凌云壮志,表现了革命家的英雄气概,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
三、评价
(一)总结评价
上阕写景描绘了美丽壮观的湘江深秋景色,并即景抒情,提除了苍茫大地应该由谁来主宰的问题。
下阕通过联想对比手法来抒情,并且情中有景,形象地概括了早期共产主义战士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最后艺术的回答了“谁主沉浮”的问题。
(二)效果反馈
做《第一课堂》的练习课内阅读部分。
四、迁移
(一)嫁构提升
做《第一课堂》上的练习题《念奴娇 昆仑》《忆秦娥 娄山关》。
(二)联系实际
这首词显示了青年革命家毛泽东以天下为己任的博 ( http: / / www.21cnjy.com )大心胸与高远志向。同学们,你们正值青春年少时,意气风发,激情奔放,读完这首词,面对着祖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所取得的辉煌成就,作为时代的骄子,你们又有何感想呢?(由同学们讨论畅所欲言)
附一:板书设计:

附二:教学反思:
1、我面对的是高一新生,而这又是学生到高中学习第一篇课文,故此讲解起来有点难度,学生在初中在知识接受方面只限于“是什么”‘而高考能力要求要知道“为什么”。此课虽已讲完但学生好像依然一无所知,教学内容的达成上,我觉得我没有做得很到位。传授得东西太多,学生不能做到很好地内化。只是用一首词想达到学生掌握词的鉴赏方法,不是很现实,所以应该补充几首词,让学生在比较中获得这种鉴赏方法,这样才有可能真正达成教学内容。
2.学习方式上,有些单调。 ( http: / / www.21cnjy.com )学生没有真正动起来,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学生的研讨和探究太少,使得接受的东西很难在课堂里内化为学生自己的东西。
3.与教材的意图有些冲突。教材编排这首词的词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感受毛泽东对青春的激情吟唱,感受在20世纪20年代的青年对青春的讴歌,从而让学生能好好把握自己的青春。我在这个方面虽然也有所涉及,但没有把它作为一个重点,学生也只是略有感觉。如何将教材的意图与教师自己选择的教学内容更好地结合,我还有待进一步探索。
附三:设计流程
一、教材分析:
二、学情分析:
三、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2、过程与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四、教学重点:
五、教学难点:
六、课时安排
七、教学准备
八、教学设想:
九、教学过程(按照学校的四步骤八环节授课)
一、导入:
(一)创设情境 (二)目标引领
二、探究
(一)整体感知:
(二)质疑思辨(在这一环 ( http: / / www.21cnjy.com )节的分析中,教师要通过具体内容适当交给学生诗歌的表现手法,让他们在上一环节知道“写了什么”的基础上进一步的鉴赏出“怎么写的”)
三、评价
(一)总结评价 (二)效果反馈
四、迁移
(一)嫁构提升 (二)联系实际
写了什么 怎么写的 为什么写
时间、地点、特定的环境
远 静 即

对比抒
近 情

联想 叙



象征
独立寒秋图
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书生意气
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
中流击水
浪遏飞舟
暗示了毛泽东以天下为己任,决心救国救民于水火之中的豪情壮志
问:谁主沉浮
湘江秋景图(看)
沁园春·长沙
照 应
峥嵘岁月图(忆)
毛泽东
体现了一个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博大胸怀
答:同学少年
中流击水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