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蓟县下营中学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三单元第九课赤壁赋教案(无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天津市蓟县下营中学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三单元第九课赤壁赋教案(无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2.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1-13 15:40: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赤壁赋》教案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有关文言实词和虚词,提高理解文本分析能力。
过程与方法:比较阅读《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赋》《后赤壁赋》。
态度情感与价值观:了解苏轼的思想,学习古人豁达乐观的精神。
【重点难点】
1、学习和积累有关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知识。
2、了解作者运笔自然,文辞优美的写作特色及语言运用的妙处。
3、体会景、情、理三者内在的联系。
【设计思想】
分两步:
一、掌握《赤壁赋》的基本知识及背诵;
二、比较“三咏赤壁”探讨黄州时期苏轼的思想。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自读课文,了解写作背景,积累字词,理解课文结构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对于苏轼,我们已经不陌生,他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诗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以及“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等脍炙人口。
二、自主·合作·探究
1、了解作者介绍及写作背景(给材料)。
人生到处知何似 应似飞鸿踏雪泥
— 漫谈苏轼生平及思想
翻开中国文学史,北宋大文豪苏轼可以称得上是一位占有重要地位的特殊人物。无论是宦海沉浮几起几落传奇般的人生经历,还是入世出世、亦儒亦道亦释的复杂而丰富的精神世界;无论是开一代风气之先、在诗词文赋上取得的辉煌成就,还是旁通书法绘画、知音律、喜平话、懂园林艺术、精金石鉴赏的旷世才华,都足以令后人驻足瞩目,仰之弥高。本文将从其生平思想入手来介绍这位气质浪漫,个性独特,几经磨难的文学宗师。
苏轼(1037-1101),宋代文学家、书 ( http: / / www.21cnjy.com )画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出身于寒门地主家庭。幼年承受家教,深受其父苏洵的熏陶,母程氏也曾“亲授以书”。既长,“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苏辙《东坡先生墓志铭》)。
嘉祐元年(1056),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应举 ( http: / / www.21cnjy.com ),次年与弟辙中同榜进士,深受主考欧阳修赏识。后因奔母丧回蜀,嘉祐四年始沿长江、经江陵再度赴京。嘉祐六年应中制科入第三等,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这期间苏轼针对财乏、兵弱、官冗等政治弊端,写了大量策论,要求改革。
苏轼凤翔任满,其父苏洵于汴京病故,他扶丧归里。熙宁二年(1069)初还朝任职。其时神宗用王安石变法,苏轼的改革思想与王安石的变法主张有许多不同。如王安石主张“大明法度”,多方理财,并迅速向全国推行新法。苏轼则强调择吏任人,而反对“以立法更制为事”(《策略》第三);主张“节用以廉取”,而不赞同“广求利之门”(《策别》十八);他还提出 “欲速则不达”,“轻发则多败”,在兴革步骤上力主稳健,因此,他连续上书反对变法。由于意见未被采纳,请求外调,自熙宁四年至元丰初期他先后被派往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地方官。在这期间,他曾经惩办悍吏,灭蝗救灾,抗洪保堤,对邑政进行了某些改革,收到了“因法便民”之效。
苏轼不满意变法,尤其当看到 ( http: / / www.21cnjy.com )新法推行中的流弊时,“不敢默视”,时时“缘诗人之义,托事以讽”(《东坡先生墓志铭》)。王安石罢相后,何正臣、舒亶、李定等新进官僚却从苏轼诗文中深文周纳,罗织罪状,弹劾苏轼“指斥乘舆”“包藏祸心”,因于元丰二年(1079)把他从湖州逮捕,投入监狱,勘问他诽谤朝廷的罪行,酿成北宋有名的文字狱“乌台诗案”。经过几个月的折磨,苏轼侥幸被释,谪贬黄州。在元丰时期的贬斥生活中,他虽被迫表示要闭门思过,但并未缄口搁笔,他仍然关心现实,同情人民,写了不少有价值的作品。元丰七年,苏轼改贬汝州,离黄州北上时,路经金陵,曾拜会退休宰相王安石。两人政治见解虽有分歧,但还保持了私交,共游蒋山,互相唱和。
元丰八年神宗病死,哲宗年幼,高太后临朝 ( http: / / www.21cnjy.com ),次年改元元祐,起用旧党司马光执政,苏轼被调回京都任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诰等职。他不同意司马光“专欲变熙宁之法,不复校量利害,参用所长”。在罢废免役法问题上与旧党发生分歧。苏轼认为差役免役“二害轻重,盖略相等,今以彼易此,民未必乐”(《辩试馆职策问札子》),这又引起了旧派疑忌,元祐四年,出知杭州。六年召回,贾易等人寻隙诬告,苏轼“七上封章乞除一郡”(《乞外补迴避贾易札子》),先后被派知颍州、扬州、定州。苏轼在杭州,曾减赋赈荒,掘湖修堤;在定州,曾整饬军纪,加强边备。在元祐保守气氛充满朝廷的时代,他仍然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不断进行某些兴革。
绍圣元年哲宗亲政,新党得势,贬斥元 ( http: / / www.21cnjy.com )祐旧臣,苏轼又成为这些新贵打击的对象,被一贬再贬,由英州(今广东英德)、惠州,一直远放到儋州(今海南儋县)。尽管当时“饮食不具,药石无有”,条件极为艰苦,苏轼却能“食芋饮水,著书以为乐”。并对惠州百姓和黎族人民流露了深厚的同情。直到元符三年(1100)宋徽宗即位,他才遇赦北归。建中靖国元年(1101)七月死于常州。
苏轼在儒学体系的基础上濡染佛老,他 ( http: / / www.21cnjy.com )把儒、佛、老三家哲学结合起来,各家思想对他几乎都有吸引力。他早年就“奋厉有当世志”(《东坡先生墓志铭》),很向往“朝廷清明而天下治平”(《策别》第八)的盛世,具有儒家辅君治国、经世济民的政治理想。他有志改革北宋的萎靡的积习,要求朝廷“涤荡振刷而卓然有所立”;他主张“知命者必尽人事,然后理足而无憾”,济时治国,“凡可以存存而救亡者无不为,至于不可奈何而后已”(《墨妙亭记》)。他对待人生又有超旷达观的襟怀,认为“君子可以寓意于物,而不可以留意于物”(《王君宝绘堂记》)。能够超然“游于物之外”,自可“无所往而不乐”(《超然台记》)。佛老思想一方面帮助他观察问题比较通达,在一种超然物外的旷达态度背后,仍然坚持着对人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另一方面,齐生死、等是非的虚无主义又有严重的逃避现实的消极作用。这种人生思想和生活态度,在他的创作中都有明显的反映。苏轼在政治道路上是坎坷的。由于他主张改革但不赞成王安石变法,因而既与变法派发生矛盾,又同维持现状的保守派有所牴牾。再加上苏轼为人表里澄澈,讲究风节操守,不愿“视时上下,而变其学”(《送杭州进士诗序》),这就使他既不见容于元丰,又不得志于元祐,更受摧折于绍圣,一生遭受很大的政治磨难,仕途曲折,历尽升沉。然而这正好有利于他加深阅历,扩大视野,使他在文学上获得很大的成功。
苏轼对文艺创作,倾注了毕生精力。他重视文学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社会功能,主张“务令文字华实相副,期于适用”(《与元老侄孙》),反对“贵华而贱实”,强调作者要有充实的生活感受,以期“充满勃郁而现于外”(《南行前集叙》)。他认为为文应“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文理自然,姿态横生”(《答谢民师书》)。不能“屈折拳曲,以合规绳”(《送水丘秀才序》),更不应“使人同己”(《答张文潜书》)。要敢于革新独创,“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书吴道子画后》)。苏轼重视文艺创作技巧的探讨,他用“求物之妙如系风捕影,能使是物了然于心”,进一步“了然于口与手”来解释“辞达”(《答谢民师书》),已经触及了文艺创作的特殊规律。
苏轼的创作实践体现了他的文艺观。他是有多方面创作才能的大家,在诗、词、散文等方面取得了独到的成就。
苏轼对散文用力很勤,他以扎实的功力和奔放的才情,发展了欧阳修平易舒缓的文风,为散文创作开拓了新天地。
谈史议政的论文,包括奏议、 ( http: / / www.21cnjy.com )进策、史论等,大都是同苏轼政治生活有密切联系的作品。其中除有一部分大而无当带有浓厚的制科气外,确也有不少有的放矢、颇具识见的优秀篇章。如《进策》《思治论》透辟地分析了当时的内外矛盾,针砭时弊,提出了系统的改革政见;《留侯论》一扫黄石公授书的神秘色彩,论证秦末隐士有意启迪张良促其执行正确的策略,见解新颖,不落窠臼。这些论文雄辩滔滔,笔势纵横,善于腾挪变化,体现出《孟子》《战国策》等散文的影响。
叙事记游的散文在苏文中艺 ( http: / / www.21cnjy.com )术价值最高,有不少广为传诵的名作。记人物的碑传文如《方山子传》《书刘庭式事》,能借助于生活片断和有代表性的细节显示人物性格。《潮州韩文公庙碑》有叙有议,结合韩愈一生遭遇,评述了他对文学儒学的贡献,写得议论风生,气势充沛。记楼台亭榭的散文,如《喜雨亭记》《超然台记》《韩魏公醉白堂记》,或表达关心稼穑、与民同乐的思想,或体现游于物外、无往不乐的襟怀,或赞扬严于律己、廉于取名的风节,都善于借事寓理寄情,且文意翻澜,发人深思。其写景的游记,更以捕捉景物特色和寄寓理趣见长。如《石钟山记》写夜泊绝壁奇境,情调森冷,耸人毛发;前后《赤壁赋》,一写清风朗月的秋光,一写水落石出的冬景,描绘逼真,境界若画。这些游记也不单纯流连风月,而总是即地兴感,借景寓理,达到诗情画意和理趣的和谐统一。苏轼的记叙体散文,常常熔议论、描写和抒情于一炉,在文体上,不拘常格,勇于创新;在风格上,因物赋形,汪洋恣肆;更能体现出《庄子》和禅宗文学的影响。
书札、题记、序跋等杂文,在东坡集中也占 ( http: / / www.21cnjy.com )有重要地位,苏轼广于交游,笃于友谊,“简易疎达,表里洞然”,所写书札尺牍如《上梅直讲书》《与李公择书》《答秦太虚书》《答参寥书》等,大都随笔挥洒,不假雕饰,使人洞见肺腑,最能显现出作者坦率、开朗、风趣的个性。苏轼兴趣广泛,多才多艺,写了不少题记、序跋、杂著,品诗评画,谈论书法,总结创作经验。如《南行前集叙》《书吴道子画后》《文与可篔簹谷偃竹记》《书蒲永升画后》等,都紧紧扣住文艺创作的特征,阐发了对文艺问题的真知灼见。此外,苏轼还有一些记述治学心得的杂文,如《日喻》《稼说》等,写法上能就近取譬,深入浅出,内容上也有不少独得之见。
苏轼还有流传较广的笔记文《东坡志林》, ( http: / / www.21cnjy.com )此书东坡生前已提及,但未完成,今传本实后人编辑,宋刊《经进东坡文集事略》收有16则,明刊《东坡七集》收有13则,都是史论。其论封建,称“柳宗元之论出,而诸子之论废”,论平王指出其“避寇而迁都”的失策,均很有见地,然其论商鞅等条,借评史攻击变法,则不免有所偏蔽。《稗海》所收《志林》,内容较多,史论而外,还有不少随笔、杂感、琐记,写人记事,言简而明,信笔挥洒,颇饶情致。如《记承天寺夜游》寥寥数十字,烘托出月夜的明净和心境的悠闲,《记游松风亭》通过随地歇脚的细节,写出无往而不适的放达襟怀。随手拈来,即有意境和性情。此类文字,实开晚明小品文一派。另有《仇池笔记》,亦系后人辑录而成,东坡喜爱仇池,诗中多处提到,故以“仇池”名之。其所收目,部分亦见于《东坡志林》。
苏轼的作品具有广泛的影响。他热心奖 ( http: / / www.21cnjy.com )掖后进,扶植不少人才。他的作品在宋代广为流传,对宋代文学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苏诗受到金代诗人、明代公安派作家和清代宗宋派诗人的推崇。苏文长期沾溉后学,其小品随笔更开明清小品文的先声。苏词直到清代,仍为陈维崧等词家所宗法。苏轼的大量作品,是他留给后人的珍贵遗产。
林语堂在他的《苏东坡传 序》中写得十分明确而详尽:“我可以说苏东坡是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试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一个瑜珈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位在政治上专唱反调的人,一个月夜徘徊者,一个诗人,一个小丑。但是这还不足以道出苏东坡的全部。一提到苏东坡,中国人总是亲切而温暖地会心一笑,这个结论也许最能表现他的特质。”
“文艺全才”
(1)、三苏
与其父苏洵、弟弟苏辙同为“唐宋散文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后人称之为“三苏”。
(2)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
《石钟山记》《喜雨亭记》《前赤壁赋》《后赤壁赋》
(3)、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题西林壁》《惠崇<春江晚景>》《惠州一绝》
(4)、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为豪放词的创始人
《江城子》《水调歌头》《定风波》《念奴娇》《卜算子》
(5)、书法上为宋初四大书法家,
苏黄(庭坚)米(芾)蔡(京,襄)
(6)、苏门四学士:苏轼门下的的四位诗人——黄庭坚、张耒、晁补之、秦观。
(7)文学理论上提出写文章要如“行云流水”的文艺观。 后人称道他“浑涵光芒,雄视百代”
2、了解文体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赋’者,铺也,铺采文,体物写志也。”可见赋要做到“体物”与“写志”的完美统一。
探究:赋是古老的文体之一。它讲究 ( http: / / www.21cnjy.com )文采、韵律,兼具诗歌散文的性质。其特点是“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体物”即描摹景物,“写志”指作者要表达的主题,“体物”与“写志”要高度统一。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
本文有许多押韵的字和对偶句,诵读时要注意语音的轻重缓急,读出文章的音韵美。
二、研读探究
(一) 听课文朗读录音,要求:
1、注意字词的读音及断句;
2、从文中筛选出表达作者情感脉络的词(乐—悲—乐)。
3、朗读夯实积累生字:
举酒属(zhǔ)客 歌窈窕(yǎotiǎo)之章 少(shǎo)焉 徘徊于斗(dǒu)牛之间
冯(píng)虚御风 扣舷(xián)而歌 桂棹(zhào)兮兰桨 溯(sù)流光
幽壑(hè) 嫠(lí)妇 苏子愀(qiǎo)然 山川相缪(liáo) 舳舻(zhúlú)千里 酾(shī)酒临江 横槊(shuò)赋诗 江渚(zhǔ) 一叶之扁(piān)舟 举匏(páo)樽而相属(zhǔ) 寄蜉蝣(fúyóu)于天地 天地曾不能以一瞬(shùn) 造物者之无尽藏(zàng)也 洗盏更(gèng)酌 肴核(yáohé)既尽 杯盘狼籍(jí) 相与(yǔ)枕藉(jiè)
4、指导诵读
(1)、读出重音。如“舞幽壑之潜蛟, ( http: / / www.21cnjy.com )泣孤舟之嫠妇”,动词重读;“哀吾生之须臾,慕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韵脚字重读;“而今安在哉”“而又何羡乎”疑问词重读。
(2)、读出气势。如“方其破荆洲,下东 ( http: / / www.21cnjy.com )陵,顺流而东也,(停顿较小语速较快)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朔赋诗(语速舒缓)固一世之雄也,(停顿较大气势豪迈)而今安在哉?(情感急转缓慢低沉)”
(3)、读出情感。如:“举酒属 ( http: / / www.21cnjy.com )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何其乐也;“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何悲哉;“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而吾与子所共适”,何其旷达;“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又何其洒脱。指导学生体悟词语的抑扬顿挫,文句的舒缓轻重,为背诵作好准备。
(二)学生放声朗读
四、解读文本
(一)研读第一段
1、默读,结合注释疏通句意(略)。
2、教师补充(略)
3、朗读,找出描写赤壁之景的句子。
明确: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万顷之茫然
4、请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风月无边的赤壁秋景图。
清风和明月交织,露珠和水色辉映,幽雅而宁静,苍茫而朦胧,风月无边,秋景如画。
板书:画意—美
5、“一切景语皆情语”,在这清幽朦胧的景色中,主人公心情如何?哪些词句最能直接传达这种泛舟秋江的心情?
明确:“诵”“歌”,表现出泛舟秋江赏美 ( http: / / www.21cnjy.com )景的愉悦;“纵”有听凭、随意的意思。主人公在茫无边际的江水中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于是“浩浩乎如冯虚御风,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作者写自己在辽阔江面上泛舟,仿佛在浩荡的太空中乘风飞行,毫无阻碍简直就要远离人世,飘飘升入仙界里去了,令人陶醉其中。如此之美景使作者产生心旷神怡、羽化登仙之“诗情”。
板书:诗情—乐。
6、总结:
清风拂面,皓月当空,碧水万顷,月光朦胧,清风徐徐,景象澄沏,如梦境一般。
友人相聚,泛舟江上,畅饮美酒,咏诗诵文,迎风赏月。多么舒畅飘逸,给人飘飘欲仙,超然物外之感,令我们陶醉于良辰美景之中。
7、朗读第一段,要求读出羽化登仙、飘然世外的欢快之情。
第二课时
一、解读文本
(一)研读第二段
1、默读,结合注释疏通句意(略)。
2、教师补充(略)。
3、本段是过渡段。开头继上文写泛舟时的欢乐 ( http: / / www.21cnjy.com )心情,“于是饮酒乐甚”,古人抒发欢乐之情往往是饮酒赋诗,此处也不例外,“扣舷而歌之”就是写照。作者不仅歌“窈窕之章”,还歌“渺渺兮余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多数人认为,作者感情脉络由喜转悲,是从箫声出现开始的。而清人李扶九在《古文笔法百篇》中说:“篇中所言,不过随时行乐,惟‘美人’二字,则公真意所在。”
提问:你认为文中由乐转悲的原因是什么――是客的箫声,还是苏轼歌中的“美人”二字本身就蕴含着悲意?
讨论后教师发表见解(供参考) ( http: / / www.21cnjy.com ):美人,一般认为是君王,自己与君主天各一方,这就写出了苏轼忠君的殷切,希望君主能重用自己,希望自己能为大宋分忧,而自己却遭受贬谪,理想无法实现,所以他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就感叹“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作者的心情于是由对天地自然界的浩渺的赞 ( http: / / www.21cnjy.com )美引出对人世不如意的“悲情”,而这种悲情借客人箫声的悲凉反映出来,“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泣孤舟之嫠妇”。苏轼借助夸张,想象,比喻等手法,把洞箫那种低回的哀音表现得十分形象,真切,连读者也不由得悲伤起来。
3、朗读:体会、揣摩苏子在唱歌时流露的悲情。
(二)、研读第三段
1、朗读,先疏通句意。
2、教师补充(略)
3、提问:客因何而悲呢?
明确:一悲英雄不在(板书):赞颂曹操的功业并不是主要的,“而今安在哉?”一句才是重点。就是这么个一世之雄,随大江东去而销声匿迹,是何等的黯然。这是客悲伤所在。
4、提问:客除了悲叹英雄不在,还有何悲 ( http: / / www.21cnjy.com )?(朗读“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羡长江之无穷。”)(渔樵,动词,打鱼、砍柴;侣、友为意动词,以鱼虾为侣,以麇鹿为友),(“寄蜉蝣于天地,涉沧海之一粟”对比,说明人的渺小。)
明确:(“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吾生之须臾和长江之无穷对比,说明人生短暂,如匆匆过客。),此二悲也。二悲人生短暂渺小。(板书)
“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 ( http: / / www.21cnjy.com )得,托遗响于悲风。”说明理想美好,却难以实现。理想与现实之冲突的悲哀,此三悲也。三悲理想现实矛盾。(板书)
客之三悲一由古(一世之雄)今(而今安在)历史 ( http: / / www.21cnjy.com )对比生悲(英雄不存),一由人生短暂(寄蜉蝣、哀吾生)感触生悲(人生不永),一由理想(挟飞仙,抱明月)现实(不可骤得)矛盾生悲(脱世不得)。以上三悲都是从小我的观点的出发。悲情层次转换的关键虚词:“况吾与子……”之“况”。
5、.如何理解“客”之所“悲”?
明确:“客”之所以“悲”,在于 ( http: / / www.21cnjy.com )触景伤怀,有感于人生短暂。眼前之景,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曹操的诗句,进而联想到曹操兵败赤壁的惨状,这么个“一世之雄”尚且随着“大江东去”,而销声匿迹,那么默默无闻的平庸之辈就更连影子都不曾晃动一下便悄然消失了。表现出一种消极的人生观和虚无主义思想。虽为客语,实际反映了作者本人思想中的消极面。
三、熟读,背诵
第三课时
一.研读第四段
1、朗读第四段,疏通文意。
2、教师补充(略)
3、提问:面对客人的回答,苏子是怎样表达自己的观点的?
明确:苏子以明月江水作比,从“变与不变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角度阐发,说明世界的万物和人生,都既有变的一面,又有不变的一面。从变的角度看,天地万物就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能保持不变;从不变的角度看,物我无尽,万物和人类都是永久不变的。因此,用不着羡慕江水和明月的永不增减,也用不着哀叹人生的短促。板书:由情入理
4、提问:那苏子认为该怎样度过人生呢?
明确:大自然是个无穷宝藏,江上之清风有声,山间之明月有色,江山无尽,天地无私,风月长存,声色俱美,正可徘徊其间而自得其乐。
正是用这种观点看待万事万物,作者的悲怨也 ( http: / / www.21cnjy.com )就得到了思想上的解脱。回归自然,融于自然,在恬淡幽静、气氛清新的清风明月中找到了精神的寄托。思想矛盾解决了,心胸也随之旷达超脱起来。
苏子二论:“何羡”论(物与我皆无尽 ( http: / / www.21cnjy.com )也,而又何羡乎),“共适”论(清风、明月吾与子共适)。议论层次转换的关键虚词:“且夫天地之间”之“且夫”。由此番议论可观照苏子内心世界及自我超脱情怀。
作者丢开个人的愁怀,抒发欣赏大自然美 ( http: / / www.21cnjy.com )妙风光的豁达开朗的心情。“苏子”的回答,照应文章开头的写景,以明月江水作比,说明世界万物和人生,既有变的一面,又有不变的一面。从变的角度看,天地万物就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能保持不变;从不变的角度看,万物和人类都是永久存在的,用不着羡慕长江的无穷和明月的永不增减,也用不着哀叹人生的短促,而应保持旷达乐观的态度。
[拓展延伸]古往今来,许多文人面对宇宙和历史时都感到短暂悲哀,
1. 曹 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2. 陈子昂: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3. 许 浑:英雄一去豪华尽,惟有青山似洛中
4. 苏 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5. 杨 慎: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二.研读第五段
1、朗读,疏通文意
2、教师补充(略)
3、提问:此时,客之心情如何变化?
客喜而笑—感情一扫悲伤而变得开朗乐观,
杯盘狼籍—以杯盘的杂乱来反衬苏子与客人内心世界的舒坦、宁静。
4、提问:那么,前后两“乐”相同吗?为什么?
明确:第一阶段的乐是一种偏重于感官的愉悦,美景使作者暂时忘忧,主观上力图避开内心烦扰而获得的暂时的陶醉;而在最后阶段的乐,是一种达观之乐,是对生命真谛、宇宙真谛大彻大悟之后的至乐,是一种勇于直面现实而经过深刻体悟之后的乐。无可置疑的是,这后一种乐(审美体验)远比前一种更稳定,更持久,更深刻。
5、提问:文中的“客”真有其人吗?
文中客和“我”对话,实质是苏轼让从前的苏子和现在的苏子通过文章进行一场超时空的链接。
客的回答,正是苏轼自己贬谪黄州后的苦闷与迷惘的写照。在《念奴娇》词里不也说“人生如梦”吗?
主和客其实是苏轼人生的两个层面
主—作为道者的苏轼—达观—因缘自适,随遇而安
客—作为儒者的苏轼—悲观—人生短暂,生命渺小
三.归纳写作特点:
1、 写景、抒情、议论的紧密结合
全文不论抒情还是议论始终不离江上风光和 ( http: / / www.21cnjy.com )赤壁故事。这就创造出一种情、景、理的融合,充满诗情画意而又含着人生哲理的艺术境界。第一段重在写景,与作者超然旷达的心境相映成趣,也为下文的抒情、议论奠定了基础。第四段虽然重在说理,却借追述陈迹、感怀历史人物而显示人生与天地“变”也“不变”的哲理。
2、 优美形象,善于取譬的语言特色
如描写箫声的幽咽哀怨:“其声 ( http: / / www.21cnjy.com )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将抽象而不易捉摸的声情,写得俱体可感,诉诸读者的视觉和听觉。
总之,“作者摆脱了过去一些 ( http: / / www.21cnjy.com )怀古赋和问答赋的写作方法,而把写游记散文的方法运用到赋中来了。借用这种方法,作者把情与景、主观与客观,古与今,幻想与现实很好地结合起来了。这在前赋表现尤为突出。它先由眼前景引出遗世独立的感情,忽而由客的吹箫,转到乐极生悲,产生对英雄业迹的感叹和人生短暂的悲哀,又由此推宕开去,以达观的态度自我宽慰,确有行云流水之妙。”
四 、作业:归纳基础知识,晚自习交流。
第四课时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从《念怒娇·赤壁怀古》《赤壁赋》《后赤壁赋》三次咏叹中探讨黄州时期苏轼的思想轨迹。
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 、导语
投影):“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 ( http: / / www.21cnjy.com )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结果—— 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
讲解:这是余秋雨在《苏东坡突围》中,分析了苏 ( http: / / www.21cnjy.com )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的生活经历和心路历程后,得出的苏轼真正走向了成熟的结论。今天我们就来领略前《赤壁赋》这篇千古绝唱的独特魅力。
二、拓展延伸
(一)赏析《后赤壁赋》,见《课堂作业》P26
[注释]是岁十月之望(望:农历每月十五日。 ( http: / / www.21cnjy.com )),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从:跟随,跟从。)予过黄泥之坂(坂:山坡。)。霜露既(既:已经。)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顾:看。)而乐之,行歌相答。
已而(已而:不久。)叹曰:" ( http: / / www.21cnjy.com )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状:样子。)如松江之鲈。顾(顾:拜访。)安所(安所:这里指住的地方。)得酒乎?"归而谋(谋:商量。)诸(诸:之于。)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不时:随时。)之需。"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识:读作zhì,记住。)矣。
予乃摄(摄:整理。)衣而上,履( ( http: / / www.21cnjy.com )履:踩。)巉岩(巉岩:高峻险要的岩石。巉,读作chán。),披(披:分开。)蒙(蒙:覆盖。)茸(茸:这里指杂草。),踞(踞:蹲坐。)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冯夷:传说中的水神。)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悄然:忧愁的样子。)而悲,肃然(肃然:静悄悄地样子。)而恐,凛(凛:恐惧的样子。)乎其不可留也。反(反:同"返",返回。)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
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适:恰好。)有孤鹤 ( http: / / www.21cnjy.com ),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玄:黑中带红。)裳缟(缟:白色。)衣,戛(戛:读作jiá,象声词。)然长鸣,掠(掠:轻轻地擦过或拂过。)予舟而西也。
须臾(须臾:片刻,一会儿。)客去,予亦 ( http: / / www.21cnjy.com )就睡。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蹁跹:轻快,有风采。),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俯(俯:低头。)而不答。"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畴昔:过去,以前。畴,读作chóu。)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邪?"道士顾笑,予亦惊寤(寤:读作wù,醒。)。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了解写作背景】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因 ( http: / / www.21cnjy.com )“乌台诗案”被捕入狱(其实是谏官李定、何正臣等人断章取义地摘出诗句进行诬陷),后经苏辙等人营救才免罪释放。1082年,被贬黄州已经两年。“长江绕廓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江城的一切,都给政治失意的苏轼带来了莫大的慰藉。这年四月,他站在江边的赤壁上,眺望如画江山,想起自己建功立业的抱负付之东流,不禁俯仰古今,浮想联翩,唱出“大江东去”的豪放歌声。这年七月十六日和十月十五日,苏轼又两次乘舟游赤壁之下的长江,写下了著名的前后《赤壁赋》。前后《赤壁赋》在我国文学艺术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
(二) 《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 ( http: / / www.21cnjy.com )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赏析】苏轼的《念奴娇 赤壁怀古》是一首咏史怀古词,是全宋词中一首千古传诵的咏史佳作。这首词的上片以写景为主,主要描写赤壁的景色,同时兼怀古人,仿佛是由远景、近景、特写等一组不同的镜头组成的画面组合。首三句,仿佛是远景扫描,长江水浩浩荡荡,奔流不息,亘古不变的滔天波浪如大浪淘沙,送走一代风流人物。次三句,铺陈其事,是近景的定格,目光投向赤壁古战场。“人道是”三字,表明作者也不知道此处是不是真正的赤壁古战场,只是借“赤壁”之名咏写古事,抒发感叹。上片最后两句,是整个上片景物描写的总结,引起了下片对周瑜的追怀。下片怀古,词人抓住周瑜年轻有为这个主要的特征,塑造了他雄姿英发的英雄形象。想当年,年轻的周瑜手执羽扇,头戴纶巾,他是那样的英俊潇洒、倜傥风流;他又是那样的富有谋略,谈笑之间,曹军便被打得落花流水。周瑜少年有为,在年轻的时候便建立了世人瞩目的赫赫功绩,而自己现在已鬓染霜华,却一事无成,一腔报国之志无处施展。这是让诗人无限感伤的原因所在。“多情应笑我”始,自我伤感之意由此可见。华发早生,功业无成,失望之余,词人不免产生人生如梦之感,因而结尾二句归结为词人深沉而又颇多消极的慨叹。人生如梦,世事沧桑,面对滔滔东流的江水,词人只有举杯对月,自浇心中愁绪。这首词在吊古的基础上伤今,回到现实,抒发自我的感伤。总体看来,这首词写得雄浑豪放,大开大阖,气象恢弘,堪称历代咏史怀古诗词之绝唱,亦开后世豪放一派之先河。
三、比较分析苏轼黄州时期的心路历程(读他这一时期的作品时,使学生更多一些人生的感悟与哲理的思考)
(1)、从《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我们能读出什么?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见景生情,壮怀激烈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少年英雄,
“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不世伟业
“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自叹自怨,无奈虚度
“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沧海一粟,人生虚无
看苏轼思想,积极乐观还是消极悲观?
《念奴娇·赤壁怀古》是“三咏赤壁”的第一篇,词中包含着苏轼政治理想落空的悲哀。壮阔的江山与悠远的历史,小我的忧患显得多么无足轻重!
素来有“胡巢何足恋,鹰隼岂能容”那种施 ( http: / / www.21cnjy.com )展抱负、展翅高飞的万丈豪情;儒家“立德、立功、立言”的古训早就使他确立了经时济世、身体力行、造福民生的宏伟目标。
所以,作者在这里体现更多的是儒家的济世情怀及找不到出路的苦闷。
(2)、从《前赤壁赋》中,我们可以读出什么?
山川美景,“羽化登仙”的山水之乐;
箫声悲戚,“客”发人生虚无之感慨,跌入现实人生的苦闷;
“苏子”论眼前水月,阐发“变”与“不变”的哲理,在旷达乐观中得到解脱。
稍晚的《前赤壁赋》,从乐到悲,又以乐作结。正是苏轼在厄运中努力坚持人生理想和生活信念的艰苦思想斗争的缩影。
【老师解说】
在难以忍耐的苦难环境中自得其乐,于 ( http: / / www.21cnjy.com )“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当中亨受“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这种乐观与洒脱,源于《庄子》天人合一的理想人格及齐物的自然观点。人原本是自然的一分子,人的生死与昼夜的变化是自然规律,生是人存在的一种形式,死是人存在的另一种形式,“物与我皆无尽也,又何羡乎”。苏轼年少读《庄子》时,就曾说过:“吾昔有见于中,口未能言,今见《庄子》,得吾心矣。”他觉得《庄子》所讲的道理,是自己一向心中所想的:“人生一世,如屈伸肘。何者为贫 何者为富 何者为美 何者为陋?”“人生所遇无不可”,“我生百世常随缘”。苏轼常拿起从《庄子》中获得的思想武器捍卫自己的心灵,保持乐观的情绪,应对人生的坎坷。
《前赤壁赋》中主人对客人的劝慰正是苏轼用老庄思想与厄运抗争的表现。
(3)、从《后赤壁赋》中,我们可以读出什么?
山间草木,景色也由清幽转为峭拔。
记叙、描写为主,写奇景以抒怀,更像一篇游记。
诡异的道士化鹤的故事收束全文。
这里面是什么思想?
【老师引导】
如果说,《前赤壁赋》以说理为主,说理谈玄,议论风生,寓悲愤于旷达;
后赋则以记叙、描写为主,写奇景以抒怀 ( http: / / www.21cnjy.com ),表现的是一种随缘任性、清澈无滓的自然之境。诗人处处以自然本心对人处事,无有杂念二心,乐则乐,悲则悲,恐则恐,当行则行,当止则止,一如江山景色,秋冬更迭,发乎自然,毫无刻意造作的人为痕迹。“划然长啸”的诗人与“戛然长鸣”的孤鹤一样,都是涤尽了世俗机心的自然之子,虽敏感于“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这种梦幻般的飞速变化,却没有“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悲叹,物我合一,无所哀,无所羡。
可以说苏轼的豁达超脱更上一层。
(4)、小结深化:
除了儒、道思想,佛教的揭示人生与宇宙本 ( http: / / www.21cnjy.com )质的教义,对苏轼也有极深的影响。苏轼的朋友中有不少是和尚、道士,他也常出入寺、观,获得超越是非、荣辱、得失的人生了悟。在该期他的其它诗文中颇有体现。
可以说正是佛、道思想使苏 ( http: / / www.21cnjy.com )轼走出了人生的低潮,使他变得更豁达乐观。可以说这是他精神解脱的主线。但儒家思想是其基础,儒家入世进取的精神,“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孟子》)的处世原则都在他的身上留下了烙印。
四.作业:归纳文言基础知识点
1、通假字:
①举酒属客 属—嘱
②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冯—凭
③山川相缪 缪—缭
④举匏樽以相属 属—嘱
2、活用词:
(1)名词作状
羽化而登仙(名作状,像长了翅膀一样)
西望厦口(名作状,向西)东望武昌(向东)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名词作状语,向南)
(2)顺流而东也 ( 东:东去(名作动)
歌窈窕之章,扣弦而歌之(名词动用,歌唱)
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名词作动词,打鱼砍柴)
下江陵(名词用作动词,攻下)
桂棹兮兰桨(名词作动词,用木兰做的)
(3)击空明兮溯流光(形容词名用,月光下清波)
托一响于悲风(动词名用,声音)
不知东方既白(形容词动用,变白)
白露横江(形容词作动词,横贯)
正襟危坐(形容词作动词,整理
不知东方之既白(形容词作动词,变白)
渺沧海之一粟(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渺)
(4)特殊用法: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舞、泣:使……跳舞,使……哭泣(使动用法)
侣鱼虾而友麋鹿 侣、友:以……为伴侣,以……为朋友(意动用法)
哀吾生之须臾(形容词为动,哀叹,为……哀伤)
3、特殊句式:
(1)凌万顷之茫然 (定语后置)
(2)何为其然也? (宾语前置)
而今安在哉? (宾语前置)
而又何羡乎! (宾语前置)
(3)渺渺兮予怀 (主谓倒装句)
(4)月出于东山之上(状语后置)
徘徊于斗牛之间(状语后置)
游于赤壁之下 (状语后置)
(5)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状语后置(被动句)
(6)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判断句)
固一世之雄也 “也”为标志的判断句
此非曹孟德之诗乎? “非”为标志的判断句
(7)舳舻(相接)千里(省略句式)
(苏子)举酒属客(省略主语)
寄(如)蜉蝣于天地,渺(如)沧海之一粟。 (谓语省略,省略句)
(其声)如怨如慕,如泣如诉 省略句
  4、成语:
遗世独立、羽化登仙、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正襟危坐、
月明星稀、横槊赋诗、一世之雄、沧海一粟、逝者如斯、杯盘狼藉
5、古今异义
(1)、望美人兮天一方(古:内心所 思慕的人,古人 常用来作为 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 象征。今:美貌的女子)
(2)、徘徊于都牛之间(古:明月停留。今:在一个地方来回走)
6、一词多义:
(1)固
A.固一世之雄也 (本来)
B.雍州之地,殽函之固,自若也 (险固)
C.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使动,使……稳固)
D.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顽固)
(2)适
A.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享有)
B.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到)
C.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 (女子出嫁)
D.少无适俗韵,性本爱山丘 (适合)
E.适得君府书,明日来临汝 (刚刚,才)
F.适大病,不能行 (适逢)
(3)逝
A.逝者如斯,而未尝为也 (流逝)
B.逝将去女,适彼乐土 (通“誓”,发誓)
C.淑尔远逝,往来翕忽 (去,消失)
D.时不利兮骓不逝 (跑)
【板书】
第一节—月夜泛舟的陶醉 游 景乐 (以景动人)
第二节—悲凉箫声的伤感 “水月”歌 情悲 (以情感人)
第三、四节—人生失意的悲情 问答 理喜 (以理警人)
《赤壁赋》学案
知识与技能:掌握有关文言实词和虚词提高理解文本分析能力。
过程与方法:比较阅读《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赋》《后赤壁赋》。
态度情感与价值观:了解苏轼的思想,学习古人豁达乐观的精神。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自读课文,了解写作背景,积累字词,理解课文结构
一、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给材料)。
人生到处知何似 应似飞鸿踏雪泥
— 漫谈苏轼生平及思想
翻开中国文学史,北宋大文豪苏轼可 ( http: / / www.21cnjy.com )以称得上是一位占有重要地位的特殊人物。无论是宦海沉浮几起几落传奇般的人生经历,还是入世出世、亦儒亦道亦释的复杂而丰富的精神世界;无论是开一代风气之先、在诗词文赋上取得的辉煌成就,还是旁通书法绘画、知音律、喜平话、懂园林艺术、精金石鉴赏的旷世才华,都足以令后人驻足瞩目,仰之弥高。本文将从其生平思想入手来介绍这位气质浪漫,个性独特,几经磨难的文学宗师。
苏轼(公元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四川眉州眉山人。与其父苏洵、弟弟苏辙同为“唐宋散文八大家”,后人称之为“三苏”。
苏轼出身于一个比较清寒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文人家庭,从幼年起就受到良好的文学熏陶,尤其是在父亲苏洵由发奋读书而入仕的影响下,早年便“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年)苏轼中进士,年方21岁,嘉佑六年,授大理寺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厅公事,由此,踏上了一条颠沛坎坷的仕途生涯。
此刻的北宋王朝积贫积弱,内忧外患, ( http: / / www.21cnjy.com )危机重重,一大批有政治抱负和社会责任感的文人士大夫要求变法改革,青年苏轼也积极参与其中,多次上书并提出“丰财”、“强兵”、“择吏”的建议。虽然如此,但由于他希望对改革应采取温和态度的政治主张和坐而论道的书生意气,使他没有认识到当时豪强兼并土地带来的社会危机,所以,宋神宗初年王安石推行新法时,苏轼倾向以司马光为首的旧党反对新法,从而卷入了上层政治斗争的旋涡,成为统治集团内部权力更迭的受害者。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苏 ( http: / / www.21cnjy.com )轼因“乌台诗案”被捕入狱(其实是谏官李定、舒擅、何正臣三人断章取义地摘出他讽刺新法的诗句进行诬陷。“乌台”即御史府),后经苏辙等人营救才免罪释放,被贬谪黄州团练副使。从“乌台诗案”到流放黄州是苏轼人生的重要转折,政治上失意彷徨,精神上孤独苦闷。但是生性旷达的诗人在老庄佛禅和山水之乐中求得解脱,自号“东坡居士”,并写下了千古传唱的《念奴娇 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和《前赤壁赋》、《后赤壁赋》这样充满哲学意味,凝聚人生思考的名篇佳作。
等到宋哲宗即位,高太后垂帘听政,政 ( http: / / www.21cnjy.com )局发生变化,新党失势,旧党执政,苏轼被召还朝任翰林学士等职。多年的地方官生涯使他看到新法的某些良处,并在实际中实施,当旧党要废除一切新法时,他又挺身而出主张对新法“参用所长”,因而被诬为“王安石第二”受到排挤。及至哲宗亲政后,新党再度上台,又以诗人曾依附旧党为名将年近六旬的诗人一贬岭南惠州,再贬海南儋州。
公元1100年,徽宗即位 ( http: / / www.21cnjy.com ),苏轼终于遇赦北归,次年7月客死常州。去世前两个月,诗人在《自题金山画像》中写到“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余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颇有几分英雄末路美人迟暮的空漠之意和苍凉之感了。
纵观苏轼一生既坚持了一个富有 ( http: / / www.21cnjy.com )社会责任感的土大夫积极人世、刚正不阿、恪守信念的人格理想,又保持了文化追求超越世俗,追求艺术化的人生境界与心灵境界的高度和谐。无数的宦海风波和人生挫辱铸炼了诗人宏大旷达胸怀——尤其当我们捧读《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赤壁赋》的时候,能否更多一些人生的感悟与哲理的思考
林语堂在他的《苏东坡传 序》中写得十分明确而 ( http: / / www.21cnjy.com )详尽:“我可以说苏东坡是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试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一个瑜珈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位在政治上专唱反调的人,一个月夜徘徊者,一个诗人,一个小丑。但是这还不足以道出苏东坡的全部。一提到苏东坡,中国人总是亲切而温暖地会心一笑,这个结论也许最能表现他的特质。”
“文艺全才”
1、三苏
与其父苏洵、弟弟苏辙同为“唐宋散文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后人称之为“三苏”。
2、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
《石钟山记》《喜雨亭记》《前赤壁赋》《后赤壁赋》
3、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题西林壁》《惠崇<春江晚景>》《惠州一绝》
4、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为豪放词的创始人
《江城子》《水调歌头》《定风波》《念奴娇》《卜算子》
5、书法上为宋初四大书法家,
苏黄(庭坚)米(芾)蔡(京,襄)
6、苏门四学士:苏轼门下的的四位诗人——黄庭坚、张耒、晁补之、秦观。
7、文学理论上提出写文章要如“行云流水”的文艺观。后人称道他“浑涵光芒,雄视百代”。
二、了解文体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赋’者,铺也,铺采文,体物写志也。”可见赋要做到“体物”与“写志”的完美统一。
探究:赋是古老的文体之一。“体物”即描摹景物,“写志”指作者要表达的主题,“体物”与“写志”要高度统一。
赋,不是纯粹的散文,却也不是诗,更不是散文诗。它是由比较自由的句式构成的带有韵脚的散文,却又饱含着浓浓的诗意。与汉、魏时期的“赋”相比,本文没有过多堆砌的辞藻,但比起作者本人的其他文章来,文采显然要多。本文有许多押韵的字和对偶句,诵读时要注意语音的轻重缓急,读出文章的音韵美。
三、朗读正音。
1、注意字词的读音及断句;
2、从文中筛选出表达作者情感脉络的词:
3、给下列生字注音:
举酒属( )客 歌窈窕( )之章 少( )焉 徘徊于斗( )牛之间
冯( )虚御风 扣舷( )而歌 桂棹( )兮兰桨 溯( )流光
幽壑( ) 嫠( )妇 苏子愀 ( http: / / www.21cnjy.com )( )然 山川相缪( ) 舳舻( )千里 酾( )酒临江 横槊( )赋诗 江渚( ) 一叶之扁( )舟 举匏( )樽而相属( ) 寄蜉蝣( )于天地 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 造物者之无尽藏( )也 洗盏更( )酌 肴核( )既尽 杯盘狼籍( ) 相与( )枕藉( )
4、指导诵读
(1)、读出重音。如“舞 ( http: / / www.21cnjy.com )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动词重读;“哀吾生之须臾,慕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韵脚字重读;“而今安在哉”“而又何羡乎”疑问词重读。
(2)、读出气势。如“方 ( http: / / www.21cnjy.com )其破荆洲,下东陵,顺流而东也,(停顿较小语速较快)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朔赋诗(语速舒缓)固一世之雄也,(停顿较大气势豪迈)而今安在哉?(情感急转缓慢低沉)”
(3)、读出情感。如:“举酒属客,诵 ( http: / / www.21cnjy.com )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何其乐也;“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何悲哉;“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而吾与子所共适”,何其旷达;“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又何其洒脱。指导学生体悟词语的抑扬顿挫,文句的舒缓轻重,为背诵作好准备。
(二)学生放声朗读
四、解读文本
(一)研读第一段
1、默读,结合注释疏通句意。
2、朗读,找出描写赤壁之景的句子。
3、请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风月无边的赤壁秋景图。
4、“一切景语皆情语”,在这清幽朦胧的景色中,主人公心情如何?哪些词句最能直接传达这种泛舟秋江的心情?
明确:
第二课时
一、解读文本
(一)研读第二段
1、默读,结合注释疏通句意(略)。
2、提问:你认为文中由乐转悲的原因是什么――是客的箫声,还是苏轼歌中的“美人”二字本身就蕴含着悲意?
(二)、研读第三段
1、朗读,先疏通句意。
2、提问:客因何而悲呢?
明确:一悲 二悲 三悲
3、.如何理解“客”之所“悲”?
明确:
第三课时
一.研读第四段
1、朗读第四段,疏通文意。
2、提问:面对客人的回答,苏子是怎样表达自己的观点的?
明确:
3、提问:那苏子认为该怎样度过人生呢?
明确:
二.研读第五段
1、朗读,疏通文意
2、提问:此时,客之心情如何变化?
3、由此,我们得出《赤壁赋》的感情线索是:
提问:那么,前后两“乐”相同吗?为什么?
明确:
4、提问:文中的“客”真有其人吗?
三.写作特点:
1、 写景、抒情、议论的紧密结合
全文不论抒情还是议论始终不离江上风光和 ( http: / / www.21cnjy.com )赤壁故事。这就创造出一种情、景、理的融合,充满诗情画意而又含着人生哲理的艺术境界。第一段重在写景,与作者超然旷达的心境相映成趣,也为下文的抒情、议论奠定了基础。第四段虽然重在说理,却借追述陈迹、感怀历史人物而显示人生与天地“变”也“不变”的哲理。
2、 优美形象,善于取譬的语言特色
如描写箫声的幽咽哀怨:“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将抽象而不易捉摸的声情,写得俱体可感,诉诸读者的视觉和听觉。
总之,“作者摆脱了过去一些怀古赋和问答赋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写作方法,而把写游记散文的方法运用到赋中来了。借用这种方法,作者把情与景、主观与客观,古与今,幻想与现实很好地结合起来了。这在前赋表现尤为突出。它先由眼前景引出遗世独立的感情,忽而由客的吹箫,转到乐极生悲,产生对英雄业迹的感叹和人生短暂的悲哀,又由此推宕开去,以达观的态度自我宽慰,确有行云流水之妙。”
四 、作业:归纳基础知识,晚自习交流。
第四课时
学习重点:从《念怒娇·赤壁怀古》《赤壁赋》《后赤壁赋》三次咏叹中探讨黄州时期苏轼的思想轨迹。
一 、赏析《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
(一)后 赤 壁 赋 见“课堂作业”P26
[注释]是岁十月之望(望:农历每月十 ( http: / / www.21cnjy.com )五日。),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从:跟随,跟从。)予过黄泥之坂(坂:山坡。)。霜露既(既:已经。)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顾:看。)而乐之,行歌相答。
已而(已而:不久。)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 ( http: / / www.21cnjy.com )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状:样子。)如松江之鲈。顾(顾:拜访。)安所(安所:这里指住的地方。)得酒乎?"归而谋(谋:商量。)诸(诸:之于。)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不时:随时。)之需。"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识:读作zhì,记住。)矣。
予乃摄(摄:整理。)衣而上,履 ( http: / / www.21cnjy.com )(履:踩。)巉岩(巉岩:高峻险要的岩石。巉,读作chán。),披(披:分开。)蒙(蒙:覆盖。)茸(茸:这里指杂草。),踞(踞:蹲坐。)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冯夷:传说中的水神。)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悄然:忧愁的样子。)而悲,肃然(肃然:静悄悄地样子。)而恐,凛(凛:恐惧的样子。)乎其不可留也。反(反:同"返",返回。)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
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适:恰好。)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玄:黑中带红。)裳缟(缟:白色。)衣,戛(戛:读作jiá,象声词。)然长鸣,掠(掠:轻轻地擦过或拂过。)予舟而西也。
须臾(须臾:片刻,一会儿。)客去, ( http: / / www.21cnjy.com )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蹁跹:轻快,有风采。),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俯(俯:低头。)而不答。"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畴昔:过去,以前。畴,读作chóu。)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邪?"道士顾笑,予亦惊寤(寤:读作wù,醒。)。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了解写作背景】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捕入狱(其实是谏官李定、何正臣等人断章取义地摘出诗句进行诬陷),后经苏辙等人营救才免罪释放。1082年,被贬黄州已经两年。“长江绕廓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江城的一切,都给政治失意的苏轼带来了莫大的慰藉。这年四月,他站在江边的赤壁上,眺望如画江山,想起自己建功立业的抱负付之东流,不禁俯仰古今,浮想联翩,唱出“大江东去”的豪放歌声。这年七月十六日和十月十五日,苏轼又两次乘舟游赤壁之下的长江,写下了著名的前后《赤壁赋》。前后《赤壁赋》在我国文学艺术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
(二)《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 ( http: / / www.21cnjy.com )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赏析】苏轼的《念奴娇 赤壁怀古》是一首咏史怀古词,是全宋词中一首千古传诵的咏史佳作。这首词的上片以写景为主,主要描写赤壁的景色,同时兼怀古人,仿佛是由远景、近景、特写等一组不同的镜头组成的画面组合。首三句,仿佛是远景扫描,长江水浩浩荡荡,奔流不息,亘古不变的滔天波浪如大浪淘沙,送走一代风流人物。次三句,铺陈其事,是近景的定格,目光投向赤壁古战场。“人道是”三字,表明作者也不知道此处是不是真正的赤壁古战场,只是借“赤壁”之名咏写古事,抒发感叹。上片最后两句,是整个上片景物描写的总结,引起了下片对周瑜的追怀。下片怀古,词人抓住周瑜年轻有为这个主要的特征,塑造了他雄姿英发的英雄形象。想当年,年轻的周瑜手执羽扇,头戴纶巾,他是那样的英俊潇洒、倜傥风流;他又是那样的富有谋略,谈笑之间,曹军便被打得落花流水。周瑜少年有为,在年轻的时候便建立了世人瞩目的赫赫功绩,而自己现在已鬓染霜华,却一事无成,一腔报国之志无处施展。这是让诗人无限感伤的原因所在。“多情应笑我”始,自我伤感之意由此可见。华发早生,功业无成,失望之余,词人不免产生人生如梦之感,因而结尾二句归结为词人深沉而又颇多消极的慨叹。人生如梦,世事沧桑,面对滔滔东流的江水,词人只有举杯对月,自浇心中愁绪。这首词在吊古的基础上伤今,回到现实,抒发自我的感伤。总体看来,这首词写得雄浑豪放,大开大阖,气象恢弘,堪称历代咏史怀古诗词之绝唱,亦开后世豪放一派之先河。
三、比较分析苏轼黄州时期的心路历程(读他这一时期的作品时,以便更多一些人生的感悟与哲理的思考)
(1)、从《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我们能读出什么?
看苏轼思想,积极乐观还是消极悲观?
(2)、从《前赤壁赋》中,我们可以读出什么?
(3)、从《后赤壁赋》中,我们可以读出什么?
四.作业:归纳文言基础知识点
1、通假字:
2、活用词:
(1)名词作状
(2)名词作动词
(3)形容词名用
(4)动词名用
(5)形容词作动词
(6)特殊用法:
3、特殊句式:
(1)(定语后置)
(2)(宾语前置)
(3)主谓倒装句
(4)状语后置
(5)被动句
(6)判断句
(7)省略句式
 4、成语:
5、古今异义
6、一词多义:
(1)固
A.固一世之雄也 ( )
B.雍州之地,殽函之固,自若也 ( )
C.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 )
D.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 )
(2)适
A.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 )
B.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 )
C.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 ( )
D.少无适俗韵,性本爱山丘 ( )
E.适得君府书,明日来临汝 ( )
F.适大病,不能行 ( )
(3)逝
A.逝者如斯,而未尝为也 ( )
B.逝将去女,适彼乐土 (
C.淑尔远逝,往来翕忽 ( )
D.时不利兮骓不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