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江”的主题阅读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9.1《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江”的主题阅读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1.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8-21 15:34:1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江”的主题阅读
教学过程
导入:
在滚滚浪花中留下了无数的诗词歌赋。千百年来,诗人们或行吟江畔,或行舟江中,在长江的千姿百态中寄托情思。今天我们就以飞花令的形式,重温那些长江的诗句。
杜甫一生的最后几年都与长江为伴,写了许多咏叹长江的好诗。李白,一生与长江结缘,叹咏长江的名篇更多,还有一位大文豪,在他的作品中直接言 “水”者多达4924次,而包括 “水”及水的各种形态在内的 “水 ” 意象竟多达2900次,他出生于巴山蜀水的环境使他和长江有天然的密切联系,升迁贬谪的仕宦生涯更使他与长江结下了不解之缘。他在波澜壮阔的人生体味中,展现着长江恒久魅力, 今天我们就一同沿江而行走进学士的生命之旅。
一、学士的生命之旅
任务一:下面是苏轼三首都含有“江”的诗词,透过“江”看看每一首都折射出苏轼怎样的人生际遇。
入峡(节选)
自昔怀幽赏,今兹得纵探。
长江连楚蜀,万派泻东南。
合水来如电,黔波绿似蓝。
明确:
1.青年才俊赴京时期的壮怀,人生尚未起波澜,但更侧重于对长江的描写,他以对长江地域的敏锐观察捕捉长江的自然风貌。
2.长江是他出蜀赴京,归家赴丧的必经之路,但有是匆匆而别,他以欣赏的眼光,艺术的手法写出了长江或惊险湍急或浩荡壮观。
游金山寺
我家江水初发源,宦游直送江入海。
试登绝顶望乡国,江南江北青山多。
江山如此不归山,江神见怪惊我顽。
我谢江神岂得已,有田不归如江水。
明确:
1.主动避祸,“我家江水初发源,宦游直送江入海。”意思是我的家乡就在长江的源头,我因为做官出来宦游,随着长江一直到入海口。因为古代相传,镇江附近有一座海门山,也就是长江的入海口。他用两句话就把平生经历和身世一并交代清楚了。
2.这首诗最后还说我就想早点归隐,请江神作证,通篇都和长江有关系。这是第一首东坡笔下关于长江的好诗。
3.归的是家,有形的家。
临江仙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明确:
1.表现了超人的旷达,一种不以世事萦怀的恬淡精神。
2.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江海,是虚写,是一个精神世界。
苏轼九死一生被贬黄州亦与长江为伴,最终旷达释然,但大家更想知道的是:他在黄州时如何突围的?(结合《念奴娇 赤壁怀古》)
任务二:在《念奴娇 赤壁怀古》中找到与“江”相关的意象,并分析其中的内涵。
明确:
惊涛:上有乱石如剑戟钩叉,直刺苍穹。傲然不动,雄壮异常。下有波浪翻涌,怒拍乱石。气势浩大,一往无前。两相对冲, 雪浪纷飞。此处之乱石与惊涛,或可以理解为曹操与孙刘联军。各自刚硬而不屈,石浪互击而雪生,孙刘应曹而血涌。雪者,血也,谐音双关。历史定格在古赤壁战场,选取周瑜为英雄人物的典范,聚集笔力渲染英雄形象。选取几个代表性的事件,经过艺术的剪辑和裁接,侧面刻画了周瑜的勃发雄姿。
江山:概写苏轼笔下的赤壁有着无穷的魅力,这种典型的以我观照世界的“有我之境”,是源于词人心灵深处对崇高境界的一种向往。苏轼在词中极尽夸张地描写赤壁惊心动魄的美感,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表达词人内心向往功业的伟大而崇高的人格力量。
江月:永恒不变,见证过无数历史沉浮兴衰
任务三:长江是苏轼在困顿之中自觉思考人生的启发者,长江给了他怎样的启发。
1.长江的广阔:将人从狭小的一天、一地、一人的世界中解脱出来,以更开阔的胸怀面对整个历史。旷达积极
2.长江的永恒:化尽自身的得失成败,以自由的心态面对整个大至无穷的宇宙,与天地、长江共享无穷,在清风明月中找到自我解脱的救赎出路。想到即便赫赫战功如周瑜者,也未能在亘古永恒的大自然中留下痕迹。物我相忘
3.长江的流逝:不会为任何人而改变,我的现状既然无法改变,不如随缘自适,顺其自然。
4.长江的澄澈:明智
这不仅表现了苏轼对宇宙人生的有限与无限的进一步思考,更是他对个人与历史的反省与超而与长江相互关照的“我”,是理想化的我。
二、东坡的诗意长江
任务四:结合这四首诗词,分析这条贯穿了苏轼人生之旅的长江“江”的内涵或外在表现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1.前两首江是有形之江,后两首诗是无形之江。
2.地理意义上的故乡的江,是精神世界的江,智慧顿悟的江。
3.对于江的用墨,从浓墨重彩到一笔带过“豪华落尽见真淳,一语天然万古新。
4.这四首诗词中的长江,从源头奔腾而来,进而回旋激荡、进而平静无澜,最后流向天际。这不正是苏轼人生机遇、心路历程的真实写照。东坡的长江,从眉山到汴梁再到密州徐州沉沉浮浮。
任务五:透过“江”内涵与外在表现的的变化,我们看到了苏轼怎样的变化。
1.人生阅历逐渐丰富
2.精神逐渐自由独立
3.对人生智慧顿悟
4.生命意识的觉醒:为政到为人
本堂小结:水和苏东坡生命的关系,苏轼笔下的长江不再是诗歌中的一个意象,不仅是苏轼青年时的朝气,中年时的失落的见证者,更是一种精神和心灵的自由,对人生和宇宙的顿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