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道难》《蜀相》《望海潮》《扬州慢》联读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反复诵读,斟酌字句,积累词语,品评古诗词之味,激发学生对古典诗歌的兴趣。
思维发展与提升:多角度、多层次研读探究,从多个维度梳理对古诗词的理性认识,提升严谨性、系统化等思维品质。
审美鉴赏与创造:揣摩意象,体察意境,探究虚实相生等艺术手法的运用,感受诗歌的感情力量,获得阅读鉴赏的审美体验。
文化传承与理解:把握诗词蕴含的文化精神,探讨其当代价值,认识古诗词的思想意义和审美价值,培育家国情怀。
【教学重点】
研读赏析四首古诗词,提高鉴赏能力,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
【教学难点】
交流研讨,梳理对古诗词的认识,品味咀嚼其中丰富的意蕴。
【教学方法】
诵读鉴赏、比较阅读、交流研讨、合作探究。
【教学课时】
4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反复诵读诗歌并理解四首古诗词,积累词语,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初步体会诗歌表达情感。
【课前准备】
课前布置预习作业,通读四首诗词,标注出重难点的词语,结合教材注释,查阅字典词典等,弄清楚诗词重难点词语的读音和意义用法,完成预习表格填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诗是什么?我们为什么要读诗?叶嘉莹先生告诉我们:“诗是诗人自己的生命、生活、品格、思想的体现,你读诗的时候,同时也提升了自己。读诗的好处,就在于可以培养我们有一颗美好而活泼不死的心灵。”对诗及读诗,你是怎么看的?(学生各抒己见)
诗歌滋养我们的心灵,温润我们的表情达意。读诗是对中华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发扬,是增强文化自信的需要。今天,我们走进“唐诗”“宋词”,感受李白、杜甫、柳永、姜夔通过诗歌表达的哀乐悲欢。
二、文本研讨
学习活动一:文本理解——初读文本,积累词语,制作学习手册
活动引领:阅读课文,理解并积累每首诗中的重要词语:有助于理解诗意的生僻词语、和现在常用义区别较大的词语、蕴含古代文化常识或典故的词语等。
1.诗词诵读比赛。每个小组选读一首诗歌,也可配乐诵读,检测学生预习作业中字词的预习效果,其他组发现读音问题,并点评诵读处理是否恰当。也可提出诵读改进意见,进行诵读挑战。
2.探讨交流解决重点疑难词汇。检查预习作业,学生轮流展示交流,其他学生可纠错,可补充,汇总后,就疑难词语制作“学习手册”。
示例:⑴噫吁嚱:yī xū xī,语气助词,叹词,蜀方言,表示惊异或慨叹。宋庠《宋景文公笔记》卷上:“蜀人见物惊异,辄曰‘噫吁嚱’。”
⑵黍离之悲:对国家残破,今不如昔的哀叹。也指国破家亡之痛。出自于《诗经·王风·黍离》(此诗历来被视为悲悼故国的代表作)。
学习活动二:文本理解——诵读文本,串联诗意,感受诗人情思
再次朗读或听读诗歌,同桌之间分工合作,串讲诗意,完成下列填空。
⑴《蜀道难》:李白写了一条 (特点)的蜀道,抒发了 情感。
⑵《蜀相》:杜甫写了一位 (特点)的蜀相,表达对诸葛亮的 情感。
⑶《望海潮》:柳永写了一个 (特点)的钱塘,抒发了 情感。
⑷《扬州慢》:姜夔写了一座 (特点)的扬州,抒发了 情感。
三、作业
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梳理、概括、分析与表达等任务。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梳理探究,引导学生通过从体式、手法、风格及特色等方面梳理四首古诗词,积累相关的文学知识,增进对诗人的了解,能从语言、构思、意象、情感等方面自主赏析诗歌,增强形象思维,发展逻辑思维。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欣赏名家朗诵,品味诗歌之美。
二、文本研讨
学习活动:文本梳理——再读文本,梳理概括,聚焦诗歌鉴赏方法
活动引领:梳理概括,从体式、手法、风格及特色等方面梳理四首古诗词,积累相关的文学知识,增进对诗人的了解,能从语言、构思、意象、情感等方面自主赏析诗歌。
小组合作交流,整理汇总课下作业答案,形成小组意见并进行资源共享展示,各小组之间相互补充纠正,教师适时点拨,解答疑难问题。
三、作业
在梳理概括的基础上,探究四首诗歌之间的异同,任选一两个角度,完成一篇不少于300字的文学鉴赏小短文。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引导学生通过比较阅读,深入研读作品,尝试探讨评述不同题材的诗歌在声韵格律、表现手法、审美风格等方面的异同,总结学习古典诗歌的经验并得到一定的理性认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情境任务设置:老师在批改同学们的小短文时,发现了很有趣的现象,同学们创造性地对教材进行了重组,对教材内容还整合和补充了一些有意义的材料,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探讨探讨这种整合归纳是否合理准确。
二、研讨交流
学习活动:作业展示——引导比读,多维度品鉴,助力诗歌鉴赏知识系统化
活动引领:引导学生多维度对自己关于古诗词的认识进行比读品鉴,努力将已有的相对零散的知识系统化,结构化,多方面对诗词进行更深层次的探寻品评。
1.教师展示学生优秀作业,点评作业亮点。
2.教师总结鉴赏文章写作要求,展示示例范文,邀请学生进行点评,总结,提升深化学生认识,激活学生思维。
诗词鉴赏文章写作要求
1.可从语言、构思、意象、情感等方面选择一两个角度,发现作者独特的艺术创造,分析自己阅读欣赏所获得的审美体验;
2.篇幅要求更长,内容要更充实,对作品的把握要更到位;
3.不能止于评价,要对作品的某一方面甚至多个方面的特点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引导读者从一般性理解走向鉴赏、鉴别。
示例范文:
追根溯源,探究诗歌风格流变
《诗经》真实地反映社会人生,真率地抒发内心情志,形成朴实自然的艺术风格,独具真朴之美,奠定了中国古典诗歌现实主义风格的基础。
屈原的《离骚》侧重从主观内心世界出发,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塑造形象,成为中国古典诗歌浪漫主义风格的直接源头。
《孔雀东南飞》讲述了一桩爱情婚姻悲剧,以歌颂爱情忠贞、揭露封建礼教、控诉宗法制度为主题,是典型的现实主义作品。汉乐府民歌“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创作精神,其实质是表现现实人生,抒发真情实感,与《诗经》的现实主义精神一脉相承。
《蜀道难》沿用“乐府古题”,但李白大胆创新和发展了乐府诗,对自然景物不是冷漠地观赏,而是热情地赞叹,借以抒发自己的理想和感受。李白善于把想象、夸张和神话传说融为一体进行写景抒情,创造出博大浩渺的艺术境界,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唐人殷璠称此诗“奇之又奇,然自骚人以还,鲜有此调”。
《蜀相》凭吊丞相祠堂,感怀现实;同时咏叹丞相才德,深情缅怀先贤,蕴含着诗人对祖国命运的期盼,是现实主义作品。
李白和杜甫继承《诗经》和《离骚》的诗骚传统,成为中国文学史上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风格的两座高峰。
3.鼓励学生参照优秀作业、写作要求、示例范文,继续深度思考,互评修改,完善写作作业,体会规范写作,多维度品鉴诗歌,多方面对诗词进行更深层次的探寻品评。(如有小组没有很好的思路或讨论的范文,教师可提供选题,引导学生针对选题讨论写作思路和归类整合的创作结构)
选题示例:
①“相似的忧伤,不同的风格——《蜀相》与《扬州慢》比较阅读”
可以从两首词时代不同,体式有别,作者身世与经历不同,所用表现手法与整体风格也不同入手,体会都表达的忧世伤怀的情感
②“撑起唐诗脊梁的‘诗仙’与‘诗圣’——李杜艺术成就的总结”
诗仙”一方面是由于李白曾被贺知章称作“谪仙人”,另一方面则说李白诗歌所具有的浪漫主义的气息,以及他个人豪放性格所表现出来的超凡脱俗,所以称为“诗仙”。“诗仙”的诗风就应该是浪漫飘逸、豪放洒脱的。表现如下:
(1)神话传说的引用,让全诗充满神秘奇妙的色彩。如蜀君开国、五丁开山、六龙回日等典故,表现蜀地历史悠久,突出蜀道艰险难行。
(2)极度的夸张,强化蜀道特点,让诗歌富有磅礴的气势。如“横绝峨眉巅”的“横绝”、“连峰去天不盈尺”的“不盈尺”、“砯崖砖石万壑雷”的“万壑雷”等,从视觉、听觉角度加以夸大,极写蜀道之高、之险、之恐,让人读来凛然生畏。
(3)奇特的想象,引人进入浪漫迷离的境界。从上古神话、悠久历史到黄鹤之“渡”、猿猱之“愁”,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文风流转,笔意纵横,让人在历史和现实中穿梭,形成了一种峥嵘瑰丽、浪漫迷离的意境。
“诗圣”可以有两方面理解:
一是说杜甫诗歌体现出的仁爱之心。杜诗内容着眼于现实,他有着圣人般对苍生的悲悯情怀,用一支笔书写着人间的百态,堪称真正的圣贤。《蜀相》中“三顾频繁天下计”句,写的是刘备三顾茅庐问计于诸葛亮之事,也暗含了自己对诸葛亮心系天下的钦佩之情。
二是说他的诗歌表现出强烈的忧患意识。有对社会的关注、对国家大计的担当、对国运发展的忧患。《蜀相》中的“天下计”“老臣心”赞叹诸葛亮的雄才大略、辅佐两朝、忠心报国的品质;最后一联表达对诸葛亮出师未捷而身死的惋惜之情,作者借对诸葛亮的赞叹与惋惜,抒发自己心系国运、壮志难酬的愤懑。
总之,杜甫思想情感上具有仁爱之心与忧患意识。内容上多写历史或着眼现实。意义上对后世文学的影响深远。
③“深谙音律的他们——《望海潮》《扬州慢》节奏韵律的赏析”
我们知道诗词是押韵的,柳永与姜夔深谙音律。我们在诵读时需注意韵脚,《望海潮》韵脚是:华、花、娃、霞、夸——押u a 韵,读起来气脉无阻,轻快自如,心情愉悦。语速适中,语调高昂。
《扬州慢》韵脚是:程、青、兵、城、惊、情、声、生——押后鼻音韵,读来气脉阻滞,哽咽哀婉,带给人低沉、冷寂之感。语速放慢,感情要浓郁。
④“两座城池的共同魅力——《望海潮》《扬州慢》的独特意境”
《望海潮》中,“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二句,写钱塘江水的澎湃与浩荡,运用动静结合等手法写出钱塘江自然风光壮美之景,令人惊叹。“三秋桂子,十里荷花”从时间与空间角度,以秋季、夏季虚写西湖四季美景,诗意无限。有的同学喜欢杭州的城市风貌,有的同学留恋其自然风光,还有的同学艳羡其市井生活。柳永热情洋溢地书写了北宋杭州的繁华富庶与诗情画意,给人享受。
“废池乔木,犹厌言兵”句意味深长:既表现了连年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又表达百姓对战争的厌恶。特别是一个“厌”字,拟人手法,物犹如此,人何以堪?清代陈廷焯在《白雨斋词话》中说:“‘犹厌言兵’四字,包括无限伤乱语,他人累千言,亦无此韵味。”“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末二句借乐景抒哀情,又以反问收束,感情沉痛,哀怨无限。繁华让人留恋,创伤更令人警醒。扬州曾如杭州一般美好,然而因为战争,一切都被摧毁。美好的东西被毁灭而产生的悲怆萧条的悲剧诗意,更摄人心魂,给人以震撼。所以即使历经千年,我们和姜夔的感受仍然相通,这残破的扬州怎能不让我们扼腕痛惜?正如被焚烧的圆明园,残破的扬州也必须记录下来警示后人。
⑤“置身诗镜,探究虚实相生手法的运用—探究《蜀道难》《蜀相》《望海潮》《扬州慢》中的虚实相生”
⑥“‘盛世之歌’与‘黍离之悲’——《望海潮》《扬州慢》主旨情感比读”
......
三、作业
复习、梳理概括本单元7首古诗词,仿照课堂创作,探究7首诗歌之间的异同,任选一两个角度,完成一篇不少于800字的鉴赏文章。
第四课时
【教学要点】
把握诗词蕴含的文化精神,探讨其当代价值,认识古诗词的思想意义和审美价值,培育家国情怀。
【教学过程】
一、作业分享交流
1.随机分发鉴赏文章作业,互相点评完善鉴赏文章。(可点评、可修改、可补充、可续写、可提出疑惑......)
2.优秀作业推荐展示,推荐同学说说推荐理由并朗读文章。
二、对阅读古诗词的看法
在当下丰富多彩的生活里,诗意、诗情的探讨和交流似乎更多地只出现在我们的课堂。很多人说,古诗词只不过是闲人的附庸风雅,在生活里可有可无;也有人说,诗歌让我们更多的人在一地鸡毛的生活琐碎里找寻曾经渴求的绚烂。对此争议,请说说你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