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内能
教材图片解读
考点一 分子热运动
1.(P3图13.1-2原创)如图所示,上、下两个广口瓶分别装有空气和红棕色的二氧化氮气体,中间用玻璃板隔开,抽去玻璃板后,两瓶气体会相互混合,这是 现象。因为二氧化氮的密度 (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空气的密度,该实验两个瓶子的位置 (选填“可以”或“不可以”)互换。
2.(P6T4改编)如图所示,把干净的玻璃板吊在弹簧测力计的下面,读出测力计的示数。使玻璃板水平接触水面,然后稍稍用力向上拉玻璃板,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会 (选填“变大”或“变小”),这是因为玻璃分子和水分子之间存在着 (选填“引力”或“斥力”)。这个原理可以用来解释固体很难被 (选填“拉伸”或“压缩”)。
考点二 内能及其改变
3.(P8、9图13.2-4、5原创)关于内能的改变,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图甲中,寒冷的冬天,人们常搓手是利用做功方式改变内能
B.图乙中,小孩滑下时,滑梯的内能减小,温度降低
C.图丙中,迅速下压活塞,活塞对气体做功,气体内能增大,温度升高
D.图丁中,向烧瓶内打气,当瓶塞跳起时,瓶内气体对瓶塞做功,气体内能减少
考点三 比热容的理解与应用
4.夏日海边海风拂面,带来丝丝凉意,夜间却不会很凉,而沙漠地区的昼夜温差可达50 ℃。请你分析造成此现象的原因。
常考题型演练
考点一 分子热运动
1.(2023·兰州中考)打开中药包会闻到淡淡的药香味,这是 现象。慢火熬制,等药汤沸腾后,药香味更加浓郁,这说明温度越高,分子的运动越 (选填“剧烈”或“缓慢”)。
2.(2022·遵义中考)“七一”建党节前夕,名城遵义老城区被各色鲜花装扮起来,人们闻到扑鼻而来的花香,这是 现象。
考点二 内能及其改变
3.(2023·营口中考)关于温度、内能、热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温度高的物体含有的热量多
B.物体吸收热量,温度一定升高
C.气体膨胀对外做功,自身内能会减少
D.热传递过程中,温度从高温物体传递给低温物体
4.(2024·遵义花都区期中)如图所示,小铁块的温度为70 ℃,大铁块的温度为30 ℃。现将两个铁块接触,过了一会,两个铁块的温度都为40 ℃。忽略两个铁块与周围环境的热传递,则 ( )
A.小铁块的分子运动越来越剧烈
B.大铁块把热量传递给了小铁块
C.小铁块的内能不断减小
D.当温度都为40 ℃时,两个铁块的内能相等
5.(2024·贵州模拟)如图所示,在3D打印笔中装入塑料条,接通电源加热一段时间后即可挤出热熔的胶条,该过程通过 的方式 (选填“增加”或“减少”)了塑料条的内能。
考点三 比热容、热量的相关计算
6.(多项选择)(2023·兰州中考改编)为了比较A、B两种液体的吸热能力,小亮用完全相同的加热装置对质量分别为100 g和400 g的A、B两液体进行加热,根据实验数据绘制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所示。根据图象信息,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A、B两液体在0~8 min内吸收的热量之比为2∶1
B.A、B两液体的比热容之比为2∶1
C.B液体的吸热能力比A液体的强
D.A液体比B液体更适合作发动机的冷却液
7.(2024·贵阳质检)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一质量为2 kg的金属块,被加热到500 ℃后,立即投入质量为1 kg,温度为20 ℃的冷水中,不计热量损失,最终水的温度升高了30 ℃。[c水=4.2×103 J/(kg·℃)]
求:(1)水吸收的热量。
(2)金属块的比热容。
(3)取出金属块后,给水继续加热,水又吸收了1.05×105 J的热量,求水的末温。
教学总结与教学反思
第十三章 内能
1.在本章教学中,授课教师教学程序一改过去考改考的枯燥教学模式,以实验为线引出本章知识,学生在实验的带动下一直保持很高的积极性,不知不觉中掌握了本章知识。
2.通过实验设计引领知识点,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更加透彻,印象更加深刻,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3.在教学中教师分配各组,并积极深入各小组,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适时进行点拨,对每个小组提出的问题和回答及时进行点评,让学生进行记录,总结反馈。
4.整个教学流程层次分明,重难点突出。本次教学有三大专题:分子热运动、内能、比热容。在学习每一个专题时,教师一边讲解,一边让学生总结技巧方法,通过实验和练习题目不断巩固所学知识。第十三章 内能
教材图片解读
考点一 分子热运动
1.(P3图13.1-2原创)如图所示,上、下两个广口瓶分别装有空气和红棕色的二氧化氮气体,中间用玻璃板隔开,抽去玻璃板后,两瓶气体会相互混合,这是 扩散 现象。因为二氧化氮的密度 大于 (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空气的密度,该实验两个瓶子的位置 不可以 (选填“可以”或“不可以”)互换。
2.(P6T4改编)如图所示,把干净的玻璃板吊在弹簧测力计的下面,读出测力计的示数。使玻璃板水平接触水面,然后稍稍用力向上拉玻璃板,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会 变大 (选填“变大”或“变小”),这是因为玻璃分子和水分子之间存在着 引力 (选填“引力”或“斥力”)。这个原理可以用来解释固体很难被 拉伸 (选填“拉伸”或“压缩”)。
考点二 内能及其改变
3.(P8、9图13.2-4、5原创)关于内能的改变,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B)
A.图甲中,寒冷的冬天,人们常搓手是利用做功方式改变内能
B.图乙中,小孩滑下时,滑梯的内能减小,温度降低
C.图丙中,迅速下压活塞,活塞对气体做功,气体内能增大,温度升高
D.图丁中,向烧瓶内打气,当瓶塞跳起时,瓶内气体对瓶塞做功,气体内能减少
考点三 比热容的理解与应用
4.夏日海边海风拂面,带来丝丝凉意,夜间却不会很凉,而沙漠地区的昼夜温差可达50 ℃。请你分析造成此现象的原因。
答:沿海地区水多,水的比热容较大;沙漠地区地表以砂石为主,砂石比热容较小;白天,相同质量的水和砂石比较,吸收相同的热量,水的温度升高得少,砂石温度升高得多,所以海边升高温度较少,沙漠升高温度较多;夜晚,放出相同的热量,水的温度降低得少,砂石温度降低得多,所以海边降低的温度较少,沙漠降低的温度较多,因此海边白天海风拂面,带来丝丝凉意,夜间却不会很凉,而沙漠的昼夜温差大。
贵州常考题型演练
考点一 分子热运动
1.(2023·兰州中考)打开中药包会闻到淡淡的药香味,这是 扩散 现象。慢火熬制,等药汤沸腾后,药香味更加浓郁,这说明温度越高,分子的运动越 剧烈 (选填“剧烈”或“缓慢”)。
2.(2022·遵义中考)“七一”建党节前夕,名城遵义老城区被各色鲜花装扮起来,人们闻到扑鼻而来的花香,这是 扩散 现象。
考点二 内能及其改变
3.(2023·营口中考)关于温度、内能、热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C)
A.温度高的物体含有的热量多
B.物体吸收热量,温度一定升高
C.气体膨胀对外做功,自身内能会减少
D.热传递过程中,温度从高温物体传递给低温物体
4.(2024·遵义花都区期中)如图所示,小铁块的温度为70 ℃,大铁块的温度为30 ℃。现将两个铁块接触,过了一会,两个铁块的温度都为40 ℃。忽略两个铁块与周围环境的热传递,则 (C)
A.小铁块的分子运动越来越剧烈
B.大铁块把热量传递给了小铁块
C.小铁块的内能不断减小
D.当温度都为40 ℃时,两个铁块的内能相等
5.(2024·贵州模拟)如图所示,在3D打印笔中装入塑料条,接通电源加热一段时间后即可挤出热熔的胶条,该过程通过 热传递 的方式 增加 (选填“增加”或“减少”)了塑料条的内能。
考点三 比热容、热量的相关计算
6.(多项选择)(2023·兰州中考改编)为了比较A、B两种液体的吸热能力,小亮用完全相同的加热装置对质量分别为100 g和400 g的A、B两液体进行加热,根据实验数据绘制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所示。根据图象信息,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B、D)
A.A、B两液体在0~8 min内吸收的热量之比为2∶1
B.A、B两液体的比热容之比为2∶1
C.B液体的吸热能力比A液体的强
D.A液体比B液体更适合作发动机的冷却液
7.(2024·贵阳质检)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一质量为2 kg的金属块,被加热到500 ℃后,立即投入质量为1 kg,温度为20 ℃的冷水中,不计热量损失,最终水的温度升高了30 ℃。[c水=4.2×103 J/(kg·℃)]
求:(1)水吸收的热量。
(2)金属块的比热容。
(3)取出金属块后,给水继续加热,水又吸收了1.05×105 J的热量,求水的末温。
解:(1)水吸收的热量:Q吸=c水m水Δt=4.2×103 J/(kg·℃)×1 kg×30 ℃=1.26×105 J;
(2)水的末温度为:t=Δt+t0水=30 ℃+20 ℃=50 ℃,根据题意可知,金属块放出的热量与水吸收的热量相等,即Q吸=Q放=1.26×105 J,由Q放=cm(t0-t)得金属块的比热容:c金===0.14×103 J/(kg·℃)。
(3)由Q吸=cmΔt可得水升高的温度:Δt'===25 ℃,t'=50 ℃+25 ℃=75 ℃。
教学总结与教学反思
第十三章 内能
1.在本章教学中,授课教师教学程序一改过去考改考的枯燥教学模式,以实验为线引出本章知识,学生在实验的带动下一直保持很高的积极性,不知不觉中掌握了本章知识。
2.通过实验设计引领知识点,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更加透彻,印象更加深刻,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3.在教学中教师分配各组,并积极深入各小组,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适时进行点拨,对每个小组提出的问题和回答及时进行点评,让学生进行记录,总结反馈。
4.整个教学流程层次分明,重难点突出。本次教学有三大专题:分子热运动、内能、比热容。在学习每一个专题时,教师一边讲解,一边让学生总结技巧方法,通过实验和练习题目不断巩固所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