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真题】山东省滨州市2024年中考历史真题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所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意的。
1.(2024·滨州)下图是某同学制作的年代尺。①②处应填写( )
A.夏、汉 B.夏、魏 C.西夏、汉 D.前秦、魏
2.(2024·滨州)《战国策》记载“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由材料可知( )
A.商鞅制定的法律得到了百姓支持
B.商鞅侧重军事和经济改革
C.商鞅变法损害权贵利益,难以推行
D.商鞅严格执法,强力推行改革
3.(2024·滨州)《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齐民”是指使人民丰衣足食,“要术”是说重要的方法,合起来的意思就是指百姓从事生活资料生产的最重要的技术和知识。这反映出作者具有( )
A.以民生为本的务实精神 B.不迷信权威的批判精神
C.注重实验分析的科学精神 D.大无畏的探险精神
4.(2024·滨州)西汉经过七十多年的治理才出现了“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的景象;而隋建立十二年时就已“库藏皆满”。西汉和隋朝财富积累所用时间差异巨大的主要原因是( )
A.治国理念不同- B.政治体制不同
C.发展基础不同 D.疆域大小不同
5.(2024·滨州)研究唐朝开放的社会风气,以下材料中最可信的是( )
A. 戴帷帽女子骑马雕塑(吐鲁番阿斯塔那唐墓出土) B. 《资治通鉴》(司马光主持编写) C. 唐蕃会盟碑(唐穆宗年间立) D. 《中国通史》(中央电视台纪录片)
A.A B.B C.C D.D
6.(2024·滨州)谚语是社会现实的反映。据以下谚语判断,该朝代是( )
◆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 ◆苏湖熟,天下足。
A.唐 B.宋 C.元 D.明
7.(2024·滨州)某中学九年级同学进行“一带一路”主题学习,已搜集到的素材有:张骞通西域、宋朝的海外贸易、郑和下西洋。下面还可以入选的是( )
A.开凿灵渠 B.文成公主入藏
C.元朝驿站 D.清军入关
8.(2024·滨州)道光十一年(1831年)白银外流量为684万银元,到道光十八年(1838年)激增到1388万银元,道光十九年(1839年)又锐减到219万银元。导致白银外流量发生变化的直接原因是( )
A.闭关锁国和政治腐败 B.鸦片走私和林则徐禁烟
C.鸦片战争和洋务运动 D.《南京条约》和《北京条约》
9.(2024·滨州)历史兴趣小组的同学讨论戊戌变法,形成如下观点其中正确的是( )
A.戊戌变法是一场反帝爱国运动
B.戊戌变法动摇了清王朝的统治
C.戊戌变法掀起了实业救国的浪潮
D.戊戌变法是一次制度变革的尝试
10.(2024·滨州)1904年,孙中山在《中国问题的真解决》一文中指出“满清王朝可以比作一座即将倒塌的房屋,整个结构已从根本上彻底地腐朽了;难道有火只要用几根小柱子斜撑住外墙就能够使那座房屋免于倾倒吗?”材料意在号召( )
A.推翻清政府
B.变法自强
C.发展资本主义
D.建立革命政党
11.(2024·滨州)以下是某同学的学习笔记,由此可以判断他正在学习( )
思想基础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阶级基础 工人阶级力量的壮大
组织基础 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立
A.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B.五四运动的性质
C.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条件 D.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基础
12.(2024·滨州)毛泽东在总结1927—1930年各地农民武装斗争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要了解这一重要思想,可以查阅( )
A.《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B.《论持久战》
C.《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
D.《论联合政府》
13.(2024·滨州)历史叙述包含着史实和对史实的解释。以下历史叙述,属于解释的是( )
A.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
B.1951年,全国粮食产量达到1.4亿吨
C.1956年,90%以上的个体手工业者参加了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D.三大改造的完成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
14.(2024·滨州)1964 年 10 月 16 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我国政府随即发表声明“保护自己,是任何一个主权国家不可剥夺的权利。保卫世界和平,是一切爱好和平的国家的共同职责。面临着日益增长的美国的核威胁,中国不能坐视不动。中国进行核试验,发展核武器,是被迫而为的。”材料反映出中国研制原子弹是 ( )
A.基于抗美援朝军事需要作出的决策
B.基于国际形势和国防需要作出的决策
C.基于经济发展需要作出的决策
D.基于苏联的建议作出的决策
15.(2024·滨州)1984年2月,邓小平发表谈话:“听说深圳治安比过去好了,跑到香港去的人开始回来,原因之一就是就业多,收入增加了,物质条件也好多了……”深圳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西部大开发
C.建立经济特区 D.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6.(2024·滨州)外交活动要应对世界形势的变化,营造国家发展所需要的国际环境。下列历史阶段与外交活动对应正确的是( )
A.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同苏联建立外交关系
B.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参加万隆会议
C.改革开放初期——中美正式建交
D.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17.(2024·滨州)古埃及文明、古代西亚文明、古印度文明、中国文明都位于北纬20度至40度的大河流域。究其原因,在于相关区域适合( )
A.农业耕作 B.游牧生活 C.海外贸易 D.发展手工业
18.(2024·滨州)“欧洲一体化有着深远的文化思想渊源,二战后,几千年来的统一梦想逐步付诸于实践。”这里的“文化思想渊源”是( )
A.西欧中世纪大学教育
B.西欧中世纪封君封臣和庄园制度
C.阿拉伯文化和伊斯兰教
D.古罗马文化和基督教在育
19.(2024·滨州)“几千年来,东、西半球与大洋洲的物种都是独立地沿着各自的轨迹进化的。欧洲的航海探险在这些生物地域之间建立了联系,引发了新一轮的物种交流,永久性地改变了世界人口分布和自然环境。”材料表明新航路开辟后( )
A.地圆学说得到普遍认可 B.破坏了各地区生存环境
C.欧洲成为国际贸易中心 D.出现了全球性物种交换
20.(2024·滨州)以下历史线索图的名称应是( )
A.俄国彼得一世改革 B.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C.美国独立战争 D.法国大革命
21.(2024·滨州)1895年,列宁评价一份纲领性文件时说:“这本书篇幅不多,价值却相当于多部巨著,它的精神至今还鼓舞着、推动着文明世界全体有组织的正在进行斗争的无产阶级。”该文件是( )
A.《独立宣言》 B.《人权宣言》
C.《共产党宣言》 D.《解放黑人奴隶宣言》
22.(2024·滨州)19世纪末20世纪初,人类从平面交通时代迅速步入水、陆、空立体交通时代。其中,起了关键作用的发明是( )
A.蒸汽机 B.发电机 C.电报机 D.内燃机
23.(2024·滨州)读《第一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形势图》可知( )
A.交战双方是英法俄和德意奥 B.德国多线作战
C.同盟国占绝对优势 D.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建立
24.(2024·滨州)下列关于苏俄新经济政策和美国罗斯福新政的比较,正确的是( )
A.二者起因都是经济危机导致的生产过剩
B.二者都侧重重工业的发展
C.二者都为其他国家经济改革提供了有益借鉴
D.二者都长期推动了本国经济的健康发展
25.(2024·滨州)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国际组织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其中,支撑、协调当今世界经济和政治的两大支柱是( )
A.世界贸易组织和联合国 B.世界贸易组织和欧盟
C.欧盟和联合国 D.世界贸易组织和国际联盟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26题12分,第27题17分,第28:题16分,共50分。
26.(2024·滨州)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演进。
材料一 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
中国考古学家对古代都城遗址开展了大量的考古工作,通过对这些古代都城的考古研究,我们发现不同民族所建立的都城布局形制的一致性,其中蕴含着古代中国各个民族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政治文化认同。 ——摘编自刘庆柱《中国古代都城发展史与国家认同》
材料三
清朝疆域示意图 ——根据《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清朝疆域图(1820年)》绘制
(1)材料一包含了秦始皇巩固统一的哪些措施?选择其中一项说明对国家发展的作用。
(2)概括材料二文本的观点。从《元大都平面图》中找出能论证此观点的信息,并予以简要说明。
(3)清朝疆域示意图中A处应填写 ,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清朝疆域的形成过程。
27.(2024·滨州)某中学开展“探寻身边的历史”主题实践活动。
活动一 参观滨州市博物馆——追寻先民足迹
材料一
石磨盘、石磨棒(粮食加工工具) 北辛文化(距今约2500年—6100年) 1985年邹平苑城西南庄出土 红陶钵(盛器) 北辛文化(距今约7500年—6100年) 1985年邹平苑城西南庄出土
活动二 走进渤海革命老区纪念园——致敬先烈英模
材料二
马耀南,长山县北旺庄(今属淄博周村)人,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创建了清河平原抗日根据地。1939年7月,马耀南等率领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三支队与日军激战,遭到敌军的伏击,不幸中弹,英勇牺牲。 渤海区革命烈士英名录(碑刻·局部) 韩秀贞,博兴县辛集村人。1942年,韩秀贞带头成立了全县第一个纺织互助组,组织生产供应抗日部队。淮海战役开始前,她接受并完成了动员常备民工和加工24万斤粮食的紧急任务,又亲自押运粮食到淮海前线。
——资料来自渤海革命老区纪念园、李象润等主编《滨州通史》
活动三 查阅数据、文献——发现家乡变化
材料三 重要年份滨州市主要经济数据表(节选)
粮食产量(万吨) 规模以上工业产值(亿元) 人均储蓄存款(元)
1978年 87.01 3.57 8
1984年 115.56 10.00 26
1995年 230.42 120.48 1871
2015年 334.92 7188.56 29138
2022年 375.26 8728.06 67572
——摘编自滨州市统计局官网《2023滨州统计年鉴》
材料四 改革开放以来滨州大事记(节选)
时间 事件
1979年春 滨县单寺公社包产到户试行
1996年7月至2008年底 先后有8家公司上市
1997年 首次公开考选干部
2004年12月 确定新时期滨州精神为:奋斗、和谐、超越
2018年 实现现行标准下建档立卡人口全部脱贫、贫困村全部摘帽
2023年 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实现全省“三连冠”
——摘编自滨州市地方史志办公室编《滨州简志》、《2024年滨州市政府工作报告》等
(1)指出材料一的史料类型。说明滨州先民在该时期的生产生活状况。
(2)近代中国的历史任务是什么?依据材料二,概括渤海老区人民在完成这一历史任务中所作的贡献。
(3)依据材料三、材料四,选取一个恰当的角度,自拟观点,并加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语言通顺,逻辑清晰。)
28.(2024·滨州)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争取民族解放和国家发展的历程。
材料一 在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中,涌现出一系列杰出人物。
示例 纳赛尔,埃及政治家,领导“自由军官组织”发动起义,推翻了英国扶持的封建府王朝。建国后,将苏伊士运河收归国有,极大地维护了埃及的民族利益和国家主权。
材料二 第二次世界大战作为一场席卷全球的世界性反法西斯战争,最广泛地动员了各国人民,包括各殖民地人民,在反法西斯侵略的斗争中,极大地增强了殖民地人民的民族主义意识,这种觉醒了的民族主义在打败法西斯后自然地转化为争取民族独立的思想武器。
——摘编自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第三编》
材料三 第二次世界大战使传统殖民大国的国际影响力大幅缩水,权势从英法和较小的欧洲殖民国家相对地转移到两个新的超级大国--美国和苏联。美苏向来有反殖民的传统,并且各以自己的方式来加速去殖民化的进程。
——摘编自(挪威)盖尔·伦德斯塔德《战后国际关系史》
材料四 发达资本主义大国恃强凌弱,利用已有的各种优势,掠夺广大发展中国家,甚至发动侵略战争。……在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关系中,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处于国际分工的高端,不断获取高额利润;而广大发展中国家总体上讲处于国际分工的低端,处于受剥削的地位。
——摘编自中国历史研究院主编《世界简史:人类文明的演进历程》
(1)将以上人物按活动时间先后排序 (填写序号)。选择其中一位人物,仿照示例为其撰写小传
(2)依据材料二、材料三,概括二战后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能够取得胜利的原因。
(3)依据材料四,指出阻碍发展中国家发展的因素。结合所学,列举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为建立国际新秩序作出的努力。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三国鼎立;夏、商、西周的更替
【解析】【分析】据题干年代尺并结合所学可知,商朝之前是夏朝,东汉之后是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故①②处应填写夏、魏,故选B项。
汉分西汉、东汉,东汉之后为魏蜀吴,排除A项。
西夏与辽、宋、金并立,排除C项。
前秦是魏晋时期十六国之一,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古代朝代更替。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另古代朝代更替的相关史实。
2.【答案】D
【知识点】商鞅变法
【解析】【分析】据题干“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可知,材料体现了商鞅变法,公正执法,赏罚分明,执法严格,反映了商鞅通过法律手段,强力推行改革,故选D项。
材料表明商鞅严格执法,强力改革,没有体现百姓的支持,排除A项。
材料表明商鞅严格执法,强力改革,没有涉及军事经济改革,排除B项。
材料表明商鞅严格执法,强力改革,未体现变法损害权贵利益,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商鞅变法,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商鞅变法的相关史实。
3.【答案】A
【知识点】魏晋南北朝的科技成就——齐民要术、圆周率、水经注
【解析】【分析】据材料“‘齐民要术’就是指百姓从事生活资料生产的最重要的技术和知识”可知,材料反映了《齐民要术》以百姓生活为核心,总结了百姓生产生活所需要的技术和知识,体现了以民生为本的务实精神,故选A项。
《齐民要术》反映了以民为本的精神,没有体现不迷信权威的批判精神,排除B项。
《齐民要术》反映了以民为本的精神,没有体现实验分析的科学精神,排除C项。
《齐民要术》反映了以民为本的精神,没有体现大无畏的探险精,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齐民要术》。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考生作答时应紧扣材料,抓住材料关键词,并熟练掌握相关史实。
4.【答案】A
【知识点】隋朝的建立与统一;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
【解析】【分析】据题干信息可知,西汉初年,社会凋弊,统治者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经过70多年的治理时间,经济逐渐恢复发展,隋朝隋文帝励精图治,统一全国,采取积极有为改革措施,历12年经济繁荣发展,由此可知,西汉和隋朝财富积累所用时间差异巨大的主要原因是治国理念不同,故选A项。
西汉与隋朝都属于封建君主专制政体,排除B项。
材料没有涉及到汉朝与隋朝的发展基础,排除C项。
疆域大小不同与两朝财富积累的原因不符,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是材料型选择题,主要知识考点是西汉和隋朝的发展,主要考查学生的材料解读分析能力,解答此题应仔细阅读材料,运用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信息主旨,掌握相关基础史实。
5.【答案】A
【知识点】盛唐民族交往与交融;盛唐开放的社会风气;宋元时期的文化——宋词、元曲、资治通鉴
【解析】【分析】答题关键信息“唐朝开放的社会风气”,结合所学可知,唐朝社会风气开放,一些妇女受过文学、音乐等方面的教育,喜好骑马、打球、拔河等活动,所以戴帷帽女子骑马雕塑体现了兼容并包的社会风气,充满活力,故选A项。
司马光主持编写《资治通鉴》,是北宋司马光所著,属于文献史料,排除B项。
唐穆宗年间立的唐蕃会盟碑,反映的是开明的民族政策,与社会风气不符,排除C项。
《中国通史》是中央电视台纪录片,属于影视作品,不能完全反映唐朝开放风气,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 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唐朝开放的社会风气。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唐朝社会风气的相关史实。
6.【答案】B
【知识点】重文轻武的政策;宋代的经济发展
【解析】【分析】据材料“做人莫做军”体现了宋朝的重文轻武思想,“苏湖熟,天下足”反映了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完成,由此可知,谚语体现的朝代是宋朝,故选B项。
材料反映的朝代是宋朝,与唐朝无关,排除A项。
材料反映的朝代是宋朝,与元朝无关,排除C项。
材料反映的朝代是宋朝,与明朝无关,排除D项。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宋朝重文抑武国策,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重文抑武国策的相关史实。
7.【答案】C
【知识点】盛唐民族交往与交融
【解析】【分析】据材料“张骞通西域、宋朝的海外贸易、郑和下西洋”可知,题干信息体现了对外联系的加强,结合所学可知,元朝时期,驿站交通发达,促进了中外交流,故选C项。
秦朝开凿灵渠,沟通了湘水和漓水,与材料主题学习不符,排除A项。
唐朝时期,文成公主入藏,促进了唐蕃民族友好关系,排除B项。
明朝灭亡,清军入关,统一全国,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一带一路”。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相关历史知识。
8.【答案】B
【知识点】林则徐禁烟运动
【解析】【分析】据材料可知,道光十一年到道光十八年白银外流量激增,主要原因是英国向中国大量走私鸦片,导致白银大量外流;道光十八年到道光十九年,中国白银外流锐减,主要原因是林则徐发起禁烟运动,打击了鸦片贩子,鸦片输入下降,所以导致白银外流量发生变化的直接原因是鸦片走私和林则徐禁烟,故选B项。
闭关锁国和政治腐败与白银急剧变化没有关联,排除A项。
洋务运动兴起于19世纪60年代,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C项。
《南京条约》和《北京条约》签订于1842年和1860年,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是材料型选择题,主要知识考点是鸦片走私和林则徐禁烟,主要考查学生的材料解读分析能力,解答此题应仔细阅读材料,运用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信息主旨,掌握相关基础史实。
9.【答案】D
【知识点】戊戌变法;戊戌变法的影响和启示
【解析】【分析】答题关键信息“戊戌变法”,结合所学可知:
A:戊戌变法是一场政治改良运动,义和团是一场反帝爱国运动,排除A项。
B:戊戌变法意在维护清朝统治,并未动摇了清王朝的统治,排除B项。
C:戊戌变法掀起维新改良,甲午战后实业救国兴起,排除C项。
D:戊戌变法主张学习西方君主立宪,是一场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政治改良运动,故选D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戊戌变法,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戊戌变法的相关史实。
10.【答案】A
【知识点】孙中山早期革命活动
【解析】【分析】据材料“满清王朝可以比作一座即将倒塌的房屋,整个结构已从根本上彻底地腐朽了;难道有火只要用几根小柱子斜撑住外墙就能够使那座房屋免于倾倒吗?”并结合所学可知,孙中山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领袖,主张通过暴力革命推翻清朝的统治,故选A项。
资产阶级维新派提倡维新改革,变法自强,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B项。
材料反映的是反清革命斗争,未体现资本主义发展,排除C项。
材料反映了反清革命思想主张,没有涉及建立革命政党,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孙中山早期革命斗争。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考生作答时应紧扣材料,抓住材料关键词,并熟练掌握相关史实。
11.【答案】C
【知识点】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解析】【分析】据所学可知,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共产党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工人阶级力量的壮大为蒂、共产党成立提供了阶级基础;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立为共产党成立奠定了组织基础,所以该同学正在学习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故选C项。
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礼教的统治地位,传播了民主与科学思想,促进了思想解放,排除A项。
五四运动是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革命运动,推动了中国社会进步,排除B项。
新三民主义是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基础,与共产党成立不符,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中国共产党成立,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中国共产党成立的相关史实。
12.【答案】A
【知识点】工农武装割据
【解析】【分析】答题关键信息“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结合所学可知,土地革命时期,毛泽东的三篇著作《井冈山的斗争》《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故选A项。
1938年,毛泽东发表《论持久战》,增强了全国人民抗战的信息,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
1935年,毛泽东作了《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
1945年,中共七大,毛泽东作了《论联合政府》的报告,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工农武装割据”思想。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工农武装割据的相关史实。
13.【答案】D
【知识点】三大改造;农业、手工业合作化;公私合营
【解析】【分析】答题关键信息“历史解释”,结合所学可知:
A:“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是历史史实,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
B:“1951年,全国粮食产量达到1.4亿吨”是历史史实,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
C:“1956年,90%以上的个体手工业者参加了手工业生产合作社”是历史史实,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
D:“三大改造的完成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属于历史解释,故选D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历史解释。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史学理论的相关知识。
14.【答案】B
【知识点】“两弹一星”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保护自己,是任何一个主权国家不可剥夺的权利。保卫世界和平,是一切爱好和平的国家的共同职责。面临着日益增长的美国的核威胁,中国不能坐视不动。中国进行核试验,发展核武器,是被迫而为的”可知,我国研制原子弹的出发点是保卫国家主权及世界的和平稳定,是基于国际形势和国防需要作出的决策,B符合题意;
抗美援朝战争发生于1950至1953年,排除A;
中国研制原子弹并不是基于经济发展的需要,排除C;
中国研制原子弹并不是基于苏联的建议,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两弹一星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两弹一星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5.【答案】C
【知识点】经济特区
【解析】【分析】据材料“听说深圳治安比过去好了,跑到香港去的人开始回来,原因之一就是就业多,收入增加了,物质条件也好多了……”,结合所学可知,1980年,中央设立深圳等经济特区,积极引进外资和技术,打开了对外开放的窗口,推动了深圳的发展,提供了更多就业,人们收入增加,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所以偷渡港澳的人口纷纷返回,故选C项。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深圳特区发展不符合,排除A项。
20世纪9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央提出西部大开发战略,排除B项。
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深圳经济特区的发展。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对外开放的相关历史知识。
16.【答案】C
【知识点】万隆会议及“求同存异”外交方针;中美建交
【解析】【分析】答题关键信息民“下列历史阶段与外交活动对应正确的”,结合所学可知:
A:1953-1957年是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中苏建交是1949年,排除A项。
B:1956年,开始了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参加万隆会议是1955年,排除B项。
C: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开启改革开放新时期,中美正式建交是1979年,对应正确,故选C项。
D:2017年,中共十九大,开始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中美建立。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中美关系变化的相关史实。
17.【答案】A
【知识点】古埃及文明;古代两河流域文明;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北纬20度至40度区域,大河流域广布,气候湿润、光热充足,地势平坦,水源充沛,土壤肥沃,适合于发展农业经济,所以古埃及文明、古代西亚文明、古印度文明、中国文明都位于北纬20度至40度的大河流域。究其原因,在于相关区域适合农业耕作,故选A项。
古埃及文明、古代西亚文明、古印度文明、中国文明农耕经济发达,不是游牧生活,排除B项。
古埃及文明、古代西亚文明、古印度文明、中国文明农耕经济发达,不是海外贸易,排除C项。
古埃及文明、古代西亚文明、古印度文明、中国文明农耕经济发达,不是发展手工业,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古代亚非文明,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古代亚非文明发展的相关史实。
18.【答案】D
【知识点】古代欧洲的古典文化;基督教的兴起与传播
【解析】【分析】提取答题关键信息“欧洲一体化的文化思想渊源”,结合所学可知,欧洲文明源于古希腊古罗马文明;欧洲进入中世纪,分崩离析,兵祸连连,社会动荡中,西欧形成共同的宗教信信仰——基督教,所以中世纪西欧人依靠古典希腊罗马文化和宗教文化为纽带,形成一个统一体,有着共同的“文化思想渊源”,为二战后欧洲统一联合提供了“文化思想渊源”,故选D项。
西欧中世纪大学教育推动西欧走向近代,但不是统一实践的“文化思想渊源”,排除A项。
西欧中世纪封君封臣和庄园制度是政治经济体制,与思想文化无关联,排除B项。
阿拉伯文化和伊斯兰教主要影响西亚北非发展,对欧洲影响不大,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欧洲一体化。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考生作答时应紧扣材料,抓住材料关键词,并熟练掌握欧洲一体化的相关史实。
19.【答案】D
【知识点】新航路的开辟
【解析】【分析】据材料“欧洲的航海探险在这些生物地域之间建立了联系,引发了新一轮的物种交流,永久性地改变了世界人口分布和自然环境”并结合所学可知,新航路开辟引发了新一轮的世界物种交流,推动了世界物种交换,故选D项。
新航路开辟后地圆学说得到普遍认可,与材料反映的物种交流不符,排除A项。
材料表明新航路开辟改变了世界人口分布和自然环境,并非是破坏了各地区生存环境,排除B项。
新航路开辟后欧洲成为国际贸易中心,与材料反映的物种交流不符,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是材料型选择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新航路开辟,主要考查学生的材料解读分析能力,解答此题应仔细阅读材料,运用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信息主旨,掌握相关基础史实。
20.【答案】B
【知识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1640年,英国召开新议会,标志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1642年国王挑起内战,国王战败,1649年,英国处死国王查理一世,成立共和国,但是政权落到以克伦威伦为首的军官手中,1660年,查理二世复辟,国内矛盾不断激化,1688年英国发生了光荣革命,宣告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结束,所以题干历史线索图的名称应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故选B项。
俄国彼得一世改革是17世纪开18世纪前期,与题干历史线索图时间不符,排除A项。
美国独立战争是1775-1783年,与题干历史线索图时间不符,排除C项。
1789年,法国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标志法国大革命开始,与题干历史线索图时间不符,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线索图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相关史实。
21.【答案】C
【知识点】马克思、恩格斯与《共产党宣言》
【解析】【分析】据材料“……它的精神至今还鼓舞着、推动着文明世界全体有组织的正在进行斗争的无产阶级”,结合所学可知,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标志马克思主义诞生,为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所以1895年,列宁评价的纲领性文件是《共产党宣言》,故选C项。
《独立宣言》宣扬了天赋人权思想,标志美国诞生,与无产阶级斗争不符,排除A项。
《人权宣言》是法国大革命的纲领性文献,与无产阶级斗争不符,排除B项。
《解放黑人奴隶宣言》是美国内战时期颁布的文献,与无产阶级斗争不符,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共产党宣言》。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考生作答时应紧扣材料,抓住材料关键词,并熟练掌握《共产党宣言》的相关史实。
22.【答案】D
【知识点】第二次工业革命及主要成就
【解析】【分析】提取答题关键信息“19世纪末20世纪初”“平面交通时代到立体交通时代”,结合所学可知,19世纪末20世纪初,第二次工业革命深入发展,发明了内燃机,解决了交通运输工具的发动机问题,促使了交通运输领域内的变革,实现了平面交通到立体交通的转型,故选D项。
蒸汽机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与第二次工业革命不符,排除A项。
发电机使电力成为一种新能源,与交通运输业的变革无关,排除B项。
电报机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时通讯事业的成就,与交通无关,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第二次工业革命。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相关史实。
23.【答案】B
【知识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进程及结果
【解析】【分析】答题关键信息“《第一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形势图》”,结合所学可知:
A:一战的交战双方是英法俄意和德奥,故A项错误,排除A项。
B:一战时期,德国面临西线、东线多线作战,故选B项。
C:一战时期,同盟国占绝对优势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
D: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建立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地图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相关史实。
24.【答案】C
【知识点】苏维埃政府的新经济政策;罗斯福新政;比较新经济政策和罗斯福新政的异同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苏俄新经济政策,利用商品货币与市场价值规律,调节生产,促进了俄国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为他国经济改革提供了有益借鉴;美国罗斯福新政通过国家政权干预经济的手段,调整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促进了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为其他国家经济改革提供了有益借鉴,故选C项。
苏俄新经济政策是由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了严重的经济政治危机而实行,与美国罗斯福新政背景不同,排除A项。
苏联工业化建设侧重生工业,新经济政策和罗斯福新政并未侧重重工业,排除B项。
苏俄新经济政策不久被斯大林体制所取代,罗斯福开创的国家干预手段在二战后继续运用,但20世纪70年代了逐渐减弱,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苏俄新经济政策和美国罗斯福新政的比较。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相关史实。
25.【答案】A
【知识点】联合国与“安理会”;经济全球化与世界贸易组织
【解析】【分析】答题关键信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支撑、协调当今世界经济和政治的两大支柱”,结合所学可知,二战后,成立了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的国际组织联合国,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成立,被称为经济联合国,所以支撑、协调当今世界经济和政治的两大支柱是世界贸易组织和联合国,故选A项。
世界贸易组是协调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支柱,但欧盟是区域性国际组织,排除B项。
欧盟是区域性国际组织,不属于世界性国际组,排除C项。
国际联盟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成立的国际组织,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 世界贸易组织和联合国 ,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相关史实。
26.【答案】(1)措施:统一度量衡;统一车轨;统一文字。
作用:统一度量衡,便利了经济的发展;统一车辆和道路的宽窄,使秦朝的陆路交通四通八达;统一文字,使政令能够在全国各地利推行,有利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2)观点:中国古代都城在布局形制上具有一致性,体现了古代中国各个民族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政治文化认同。说明:元大都平面图中有“孔庙、太庙、国子监、社稷坛”说明元朝借助儒学等汉人文化来维护统治,仿照中原王朝的统治方法进行统治;元大都由宫城、皇城、外城三部分组成,宫城居中,主要宫殿沿中轴线对称分布,与中原都城的传统制度和规格基本一致。
(3)填充:A处是台湾及其附属岛屿。过程:东南:1683年,清军打败郑氏军队,台湾归入清朝版图;1684年,设置台湾府,台湾及其包括钓鱼岛在内的附属岛屿隶属福建省管辖;1885年,在台湾建立行省,加强了东南海防,强化了对台湾的治理。东北:反击沙俄侵略(雅克萨之战);1689年签订中俄第一个边界条约《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的领土。西北:康熙时期,平定蒙古族准噶尔部首领噶尔丹发动的叛乱;乾隆时期,平定回部上层贵族大、小和卓发动的叛乱;设置伊犁将军,管辖包括巴勒喀什池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蒙古族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反击阿古柏侵略、1878年收复新疆,1884年新疆建立行省,巩固了西北边防,加强了新疆与内地的联系,维护了边疆稳定和国家统一。
【知识点】秦巩固统一的措施;行省制度及其影响;清朝对全国的统治及清朝的疆域
【解析】【分析】
(1)措施:据材料一“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并结合所学可知,一法度衡石丈尺是指统一度量衡。车同轨是指统一车轨宽窄。书同文是指统一文字,以小篆为全国标准文字。
作用: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统一度量衡,便利了经济的交流与发展;统一车轨,使秦朝的陆路交通四通八达;统一文字,使政令能够在全国各地利推行,有利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2)观点:据材料二“我们发现不同民族所建立的都城布局形制的一致性,其中蕴含着古代中国各个民族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政治文化认同”可知,材料表达的观点是中国古代都城在布局形制上具有一致性,体现了古代中国各个民族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政治文化认同。
说明:据材料二“《元大都平面图》”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中有“孔庙、太庙、国子监、社稷坛”,说明元朝借助儒学等汉人文化来维护统治,仿照中原王朝的统治方法进行统治:元大都由宫城、皇城、外城三部分组成,宫城居中,主要宫殿沿中轴线对称分布,与中原都城的传统制度和规格基本一致。综上得知古代中国各个民族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政治文化认同。
(3)填充:据材料三“清朝疆域示意图”可知,A对应的是清朝的东南边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朝时期,东南边疆包括台湾及其附属岛屿,包括钓鱼岛、赤尾屿等。
过程:据材料三“达赖金印”“班禅金印”并结合所学可知,清朝顺治帝册封达赖喇嘛、康熙册封班禅喀尔德尼,雍正设立驻藏大臣,加强对西藏的管辖;据材料三“清军平定大小和卓叛乱图”并结合所学可知,康熙时期,平定蒙古族准噶尔部首领噶尔丹发动的叛乱;乾隆时期,平定回部上层贵族大、小和卓发动的叛乱;设置伊犁将军,管辖包括巴勒喀什池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蒙古族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反击阿古柏侵略、1878年收复新疆,1884年新疆建立行省,巩固了西北边防,加强了新疆与内地的联系,维护了边疆稳定和国家统一。据材料“雅克萨自卫反击战物神威无敌大将军铜炮”并结合所学可知,康熙时期,反击沙俄侵略(雅克萨之战);1689年签订中俄第一个边界条约《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的领土。结合所学可知,1683年,清军打败郑氏军队,台湾归入清朝版图;1684年,设置台湾府,台湾及其包括钓鱼岛在内的附属岛屿隶属福建省管辖;1885年,在台湾建立行省,加强了东南海防,强化了对台湾的治理,推动了台湾社会经济的发展;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中国台湾岛的附属岛屿,清朝明确将钓鱼岛置于台湾地方政府的行政管辖之下。综上可知,清朝为安定和巩固东南东北、西北边疆分别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维护了边疆稳定和国家统一。
故答案为:
(1)措施:统一度量衡;统一车轨;统一文字。
作用:统一度量衡,便利了经济的发展;统一车辆和道路的宽窄,使秦朝的陆路交通四通八达;统一文字,使政令能够在全国各地利推行,有利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2)观点:中国古代都城在布局形制上具有一致性,体现了古代中国各个民族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政治文化认同。说明:元大都平面图中有“孔庙、太庙、国子监、社稷坛”说明元朝借助儒学等汉人文化来维护统治,仿照中原王朝的统治方法进行统治;元大都由宫城、皇城、外城三部分组成,宫城居中,主要宫殿沿中轴线对称分布,与中原都城的传统制度和规格基本一致。
(3)A处是台湾及其附属岛屿。
过程:东南:1683年,清军打败郑氏军队,台湾归入清朝版图;1684年,设置台湾府,台湾及其包括钓鱼岛在内的附属岛屿隶属福建省管辖;1885年,在台湾建立行省,加强了东南海防,强化了对台湾的治理。东北:反击沙俄侵略(雅克萨之战);1689年签订中俄第一个边界条约《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的领土。西北:康熙时期,平定蒙古族准噶尔部首领噶尔丹发动的叛乱;乾隆时期,平定回部上层贵族大、小和卓发动的叛
乱;设置伊犁将军,管辖包括巴勒喀什池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蒙古族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反击阿古柏侵略、1878年收复新疆,1884年新疆建立行省,巩固了西北边防,加强了新疆与内地的联系,维护了边疆稳定和国家统一。
【点评】
(1)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相关历史知识。
(2)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元朝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相关史实。
(3)本题主要考查清朝的边疆管理。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考生作答时应紧扣材料,抓住材料关键词,并熟练掌握相关史实。
27.【答案】(1)类型:实物史料。
生产生活状况:滨州先民已经学会种植农作物并进行加工,原始农业获得一定发展;定居生活;重饮食文化;并会制作陶器。
(2)任务:反帝反封建。
贡献:渤海区人民在面临帝国主义的侵略,本国封建势力的情况下,舍身忘死,不怕牺牲、勇于前行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励着越来越多的人为实现人民当家作主、赢得民族独立而不断奋斗,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人力、物力保障。
(3)观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论述:1979年春,在滨县单寺公社包产到户试行,农村的粮食产量大大提高,在中央的支持和倡导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逐步在全国推到1983年,已基本在全国农村普遍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热情,带来农村生产力的大解放,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均有很大提高。随着农业生产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发展,农村乡镇企业也迅速发展起来,为农民致富和实现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综上所述,立足于农情和国情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有效的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对外开放;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国有企业改革;敌后战场的抗战
【解析】【分析】
(1)史料类型: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史料类型主要包括文献史料,包括书籍、档案、信件等文字记录;实物史料,包括遗址、遗物、艺术品等有形物品;口述史料,是通过口头传统、回忆录等形式保存下来的资料;图像类史料,包括绘画、照片、影视资料等。据材料一“石磨盘、石磨棒”“红陶钵”可知,是北辛文化遗址出土的文物资料,属于实物史料。
生产生活状况:据材料一“石磨盘、石磨棒(粮食加工工具)”可知,北辛人使用工具加工粮食,说明滨州先民已经学会种植农作物并进行加工,原始农业获得一定发展,过着定居生活。据材料一“红陶钵(盛器)”可知,是一种盛食物和水的容器,说明北辛先民注重饮食文化,并会制作陶器。
(2)历史任务: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标志中国近代史的开始,革命对象是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所以近代中国的革命历史任务就是反帝反封建。
贡献:据材料二“马耀南等率领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三支队与日军激战,遭到敌军的伏击,不幸中弹,英勇牺牲”“渤海区革命烈士英名录”“韩秀贞带头成立了全县第一个纺织互助组,组织生产供应抗日部队……”可知,材料二反映了勃海区人民在面临帝国主义的侵略,本国封建势力压迫的情况下,舍身忘死,不怕牺牲、勇于前行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励着越来越多的人为实现人民当家作主、赢得民族独立而不断奋斗,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人力、物力保障。
(3)本题为观点阐述试题,依据题意提取观点,如据材料三“重要年份滨州市主要经济数据表”可知,从1978年到2022年,滨州市主粮食产量不断增加,工业产值迅速提高,人均储蓄存款迅速增长,据材料四“改革开放以来滨州大事记”可知,1979年春,在滨县单寺公社包,产到户试行,说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动了农业发展。综合上述分析,可提炼观点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促进了经齐的发展”。围绕所提取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展开阐述,主要强调说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如何促进了经济的发展的,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积极性,解放生产力,农村改革发展新方向等方面分析,要求史实正确,史论结合,语言通顺,逻辑清晰。
故答案为:
(1)实物史料。生产生活状况:滨州先民已经学会种植农作物并进行加工,原始农业获得一定发展;定居生活;重饮食文化;并会制作陶器。
(2)任务:反帝反封建。贡献:渤海区人民在面临帝国主义的侵略,本国封建势力的情况下,舍身忘死,不怕牺牲、勇于前行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励着越来越多的人为实现人民当家作主、赢得民族独立而不断奋斗,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人力、物力保障。
(3)观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论述:1979年春,在滨县单寺公社包产到户试行,农村的粮食产量大大提高,在中央的支持和倡导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逐步在全国推到1983年,已基本在全国农村普遍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热情,带来农村生产力的大解放,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均有很大提高。随着农业生产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发展,农村乡镇企业也迅速发展起来,为农民致富和实现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综上所述,立足于农情和国情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有效的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点评】
(1)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北辛文化。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考生作答时应紧扣材料,抓住材料关键词,并熟练掌握的相关史实。
(2)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滨州人民的革命斗争。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考生作答时应紧扣材料,抓住材料关键词,仔细阅读材料,运用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信息主旨,掌握相关基础史实。
(3)本题为观点阐述试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8.【答案】(1)排序:③①②④。小传:本小问为开放性试题,任选一历史人物,主要从国家、时代、贡献等方面撰写即可。如:玻利瓦尔,拉丁美洲著名的革命家、思想家和军事家。19世纪前期,玻利瓦尔领导南美人民,开展反抗西班牙殖民统治的革命斗争,解放了委内瑞拉、秘鲁、哥伦比亚、厄瓜多尔、玻利维亚和巴拿马等国,被誉为“南美解放者”"南美的乔治·华盛顿"。
(2)原因:第二次世界大战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殖民势力;世界性反法西斯战争,增强了殖民地人民的民族主义意识;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为殖民地人民争取民族独立提供了思想武器和政治条件。
(3)因素:发达资本主义大国恃强凌弱,掠夺压榨发展中国家;旧的不公平的国际经济秩序的影响;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导了全球化,发展中国家处于被动与劣势。
经济全球化下,发展中国处于劣势、被动;发展中国家人口过多,劳动力素质相对较落后。
努力:随着我国综合国力不断提高,在当前世界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的形势下,中国和平崛起,将推动公平合理的国际新秩序的建立,尊重和维护世界多样性;弘扬平等互信、包容到鉴、合作共嬴的精神,维护国际公平正义;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推进大国协调和合作,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积极推动全球治理变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
【知识点】殖民地人民的抗争;拉丁美洲独立运动;印度民族大起义;甘地与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非洲独立运动与“非洲年”
【解析】【分析】
(1)排序:根据所学可知,①19世纪前期,玻利瓦尔领导南美独立运动;②20世纪20-30年代,甘地领导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③18世纪后期,华盛顿领导北美独立运动;④20世纪50年代,纳赛尔领导埃及独立运动,并收回苏伊士运动主权。综上可知,材料一中的杰出历史人物按活动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是③①②④。
小传:本小问为开放性试题,依据示例,任选一历史人物,主要从国家、时代、贡献等方面撰写即可。如:
玻利瓦尔,拉丁美洲著名的革命家、思想家和军事家。19世纪前期,玻利瓦尔领导南美人民,开展反抗西班牙殖民统治的革命斗争,解放了委内瑞拉、秘鲁、哥伦比亚、厄瓜多尔、玻利维亚和巴拿马等国,被誉为“南美解放者”"南美的乔治·华盛顿"。
(2)原因:据材料二“第二次世界大战作为一场席卷全球的世界性反法西斯战争,最广泛地动员了各国人民……”可知,第二次世界大战推动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的的反殖民统治斗争;据材料二“在反法西斯侵略的斗争中,极大地增强了殖民地人民的民族主义意识”可知以,世界性反法西斯战争,增强了殖民地人民的民族主义意识;据材料二“……这种觉醒了的民族主义在打败法西斯后自然地转化为争取民族独立的思想武器”可知,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为殖民地人民争取民族独立提供了思想武器和政治条件;据材料三“ 第二次世界大战使传统殖民大国的国际影响力大幅缩水……美苏向来有反殖民的传统”可知,第二次世界大战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殖民势力,以及美苏反殖民传统的影响。
(3)因素:据材料四“发达资本主义大国恃强凌弱,利用已有的各种优势,掠夺广大发展中国家,甚至发动侵略战争”可知,发达资本主义大国恃强凌弱,掠夺压榨发展中国家;据材料四“……在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关系中……而广大发展中国家总体上讲处于国际分工的低端,处于受剥削的地位”可知,旧的不公平的国际经济秩序的影响;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导了全球化,发展中国家处于被动与劣势。结合所学可知,
发展中国家人口过多,劳动力素质相对较落后。
努力:根据所学可知,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为建立国际新秩序作出了不懈努力。随着我国综合国力不断提高,在当前世界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的形势下,中国和平崛起,将推动公平合理的国际新秩序的建立,尊重和维护世界多样性;弘扬平等互信、包容到鉴、合作共嬴的精神,维护国际公平正义;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推进大国协调和合作,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积极推动全球治理变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
故答案为:
(1)排序:③①②④。
小传:本小问为开放性试题,任选一历史人物,主要从国家、时代、贡献等方面撰写即可。如:
玻利瓦尔,拉丁美洲著名的革命家、思想家和军事家。19世纪前期,玻利瓦尔领导南美人民,开展反抗西班牙殖民统治的革命斗争,解放了委内瑞拉、秘鲁、哥伦比亚、厄瓜多尔、玻利维亚和巴拿马等国,被誉为“南美解放者”"南美的乔治·华盛顿"。
(2)原因:第二次世界大战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殖民势力;世界性反法西斯战争,增强了殖民地人民的民族主义意识;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为殖民地人民争取民族独立提供了思想武器和政治条件。
(3)因素:发达资本主义大国恃强凌弱,掠夺压榨发展中国家;旧的不公平的国际经济秩序的影响;
经济全球化下,发展中国处于劣势、被动;发展中国家人口过多,劳动力素质相对较落后。
努力:随着我国综合国力不断提高,在当前世界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的形势下,中国和平崛起,将推动公平合理的国际新秩序的建立,尊重和维护世界多样性;弘扬平等互信、包容到鉴、合作共嬴的精神,维护国际公平正义;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推进大国协调和合作,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积极推动全球治理变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
【点评】
(1)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亚非拉民族民主解放运动。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亚非拉民族民主解放运动的相关史实。
(2)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二战后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相关历史知识。
(3)本题主要考查发展中国国家的发展问题。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考生作答时应紧扣材料,抓住材料关键词,并熟练掌握相关史实。
1 / 1【中考真题】山东省滨州市2024年中考历史真题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所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意的。
1.(2024·滨州)下图是某同学制作的年代尺。①②处应填写( )
A.夏、汉 B.夏、魏 C.西夏、汉 D.前秦、魏
【答案】B
【知识点】三国鼎立;夏、商、西周的更替
【解析】【分析】据题干年代尺并结合所学可知,商朝之前是夏朝,东汉之后是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故①②处应填写夏、魏,故选B项。
汉分西汉、东汉,东汉之后为魏蜀吴,排除A项。
西夏与辽、宋、金并立,排除C项。
前秦是魏晋时期十六国之一,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古代朝代更替。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另古代朝代更替的相关史实。
2.(2024·滨州)《战国策》记载“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由材料可知( )
A.商鞅制定的法律得到了百姓支持
B.商鞅侧重军事和经济改革
C.商鞅变法损害权贵利益,难以推行
D.商鞅严格执法,强力推行改革
【答案】D
【知识点】商鞅变法
【解析】【分析】据题干“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可知,材料体现了商鞅变法,公正执法,赏罚分明,执法严格,反映了商鞅通过法律手段,强力推行改革,故选D项。
材料表明商鞅严格执法,强力改革,没有体现百姓的支持,排除A项。
材料表明商鞅严格执法,强力改革,没有涉及军事经济改革,排除B项。
材料表明商鞅严格执法,强力改革,未体现变法损害权贵利益,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商鞅变法,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商鞅变法的相关史实。
3.(2024·滨州)《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齐民”是指使人民丰衣足食,“要术”是说重要的方法,合起来的意思就是指百姓从事生活资料生产的最重要的技术和知识。这反映出作者具有( )
A.以民生为本的务实精神 B.不迷信权威的批判精神
C.注重实验分析的科学精神 D.大无畏的探险精神
【答案】A
【知识点】魏晋南北朝的科技成就——齐民要术、圆周率、水经注
【解析】【分析】据材料“‘齐民要术’就是指百姓从事生活资料生产的最重要的技术和知识”可知,材料反映了《齐民要术》以百姓生活为核心,总结了百姓生产生活所需要的技术和知识,体现了以民生为本的务实精神,故选A项。
《齐民要术》反映了以民为本的精神,没有体现不迷信权威的批判精神,排除B项。
《齐民要术》反映了以民为本的精神,没有体现实验分析的科学精神,排除C项。
《齐民要术》反映了以民为本的精神,没有体现大无畏的探险精,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齐民要术》。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考生作答时应紧扣材料,抓住材料关键词,并熟练掌握相关史实。
4.(2024·滨州)西汉经过七十多年的治理才出现了“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的景象;而隋建立十二年时就已“库藏皆满”。西汉和隋朝财富积累所用时间差异巨大的主要原因是( )
A.治国理念不同- B.政治体制不同
C.发展基础不同 D.疆域大小不同
【答案】A
【知识点】隋朝的建立与统一;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
【解析】【分析】据题干信息可知,西汉初年,社会凋弊,统治者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经过70多年的治理时间,经济逐渐恢复发展,隋朝隋文帝励精图治,统一全国,采取积极有为改革措施,历12年经济繁荣发展,由此可知,西汉和隋朝财富积累所用时间差异巨大的主要原因是治国理念不同,故选A项。
西汉与隋朝都属于封建君主专制政体,排除B项。
材料没有涉及到汉朝与隋朝的发展基础,排除C项。
疆域大小不同与两朝财富积累的原因不符,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是材料型选择题,主要知识考点是西汉和隋朝的发展,主要考查学生的材料解读分析能力,解答此题应仔细阅读材料,运用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信息主旨,掌握相关基础史实。
5.(2024·滨州)研究唐朝开放的社会风气,以下材料中最可信的是( )
A. 戴帷帽女子骑马雕塑(吐鲁番阿斯塔那唐墓出土) B. 《资治通鉴》(司马光主持编写) C. 唐蕃会盟碑(唐穆宗年间立) D. 《中国通史》(中央电视台纪录片)
A.A B.B C.C D.D
【答案】A
【知识点】盛唐民族交往与交融;盛唐开放的社会风气;宋元时期的文化——宋词、元曲、资治通鉴
【解析】【分析】答题关键信息“唐朝开放的社会风气”,结合所学可知,唐朝社会风气开放,一些妇女受过文学、音乐等方面的教育,喜好骑马、打球、拔河等活动,所以戴帷帽女子骑马雕塑体现了兼容并包的社会风气,充满活力,故选A项。
司马光主持编写《资治通鉴》,是北宋司马光所著,属于文献史料,排除B项。
唐穆宗年间立的唐蕃会盟碑,反映的是开明的民族政策,与社会风气不符,排除C项。
《中国通史》是中央电视台纪录片,属于影视作品,不能完全反映唐朝开放风气,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 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唐朝开放的社会风气。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唐朝社会风气的相关史实。
6.(2024·滨州)谚语是社会现实的反映。据以下谚语判断,该朝代是( )
◆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 ◆苏湖熟,天下足。
A.唐 B.宋 C.元 D.明
【答案】B
【知识点】重文轻武的政策;宋代的经济发展
【解析】【分析】据材料“做人莫做军”体现了宋朝的重文轻武思想,“苏湖熟,天下足”反映了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完成,由此可知,谚语体现的朝代是宋朝,故选B项。
材料反映的朝代是宋朝,与唐朝无关,排除A项。
材料反映的朝代是宋朝,与元朝无关,排除C项。
材料反映的朝代是宋朝,与明朝无关,排除D项。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宋朝重文抑武国策,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重文抑武国策的相关史实。
7.(2024·滨州)某中学九年级同学进行“一带一路”主题学习,已搜集到的素材有:张骞通西域、宋朝的海外贸易、郑和下西洋。下面还可以入选的是( )
A.开凿灵渠 B.文成公主入藏
C.元朝驿站 D.清军入关
【答案】C
【知识点】盛唐民族交往与交融
【解析】【分析】据材料“张骞通西域、宋朝的海外贸易、郑和下西洋”可知,题干信息体现了对外联系的加强,结合所学可知,元朝时期,驿站交通发达,促进了中外交流,故选C项。
秦朝开凿灵渠,沟通了湘水和漓水,与材料主题学习不符,排除A项。
唐朝时期,文成公主入藏,促进了唐蕃民族友好关系,排除B项。
明朝灭亡,清军入关,统一全国,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一带一路”。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相关历史知识。
8.(2024·滨州)道光十一年(1831年)白银外流量为684万银元,到道光十八年(1838年)激增到1388万银元,道光十九年(1839年)又锐减到219万银元。导致白银外流量发生变化的直接原因是( )
A.闭关锁国和政治腐败 B.鸦片走私和林则徐禁烟
C.鸦片战争和洋务运动 D.《南京条约》和《北京条约》
【答案】B
【知识点】林则徐禁烟运动
【解析】【分析】据材料可知,道光十一年到道光十八年白银外流量激增,主要原因是英国向中国大量走私鸦片,导致白银大量外流;道光十八年到道光十九年,中国白银外流锐减,主要原因是林则徐发起禁烟运动,打击了鸦片贩子,鸦片输入下降,所以导致白银外流量发生变化的直接原因是鸦片走私和林则徐禁烟,故选B项。
闭关锁国和政治腐败与白银急剧变化没有关联,排除A项。
洋务运动兴起于19世纪60年代,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C项。
《南京条约》和《北京条约》签订于1842年和1860年,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是材料型选择题,主要知识考点是鸦片走私和林则徐禁烟,主要考查学生的材料解读分析能力,解答此题应仔细阅读材料,运用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信息主旨,掌握相关基础史实。
9.(2024·滨州)历史兴趣小组的同学讨论戊戌变法,形成如下观点其中正确的是( )
A.戊戌变法是一场反帝爱国运动
B.戊戌变法动摇了清王朝的统治
C.戊戌变法掀起了实业救国的浪潮
D.戊戌变法是一次制度变革的尝试
【答案】D
【知识点】戊戌变法;戊戌变法的影响和启示
【解析】【分析】答题关键信息“戊戌变法”,结合所学可知:
A:戊戌变法是一场政治改良运动,义和团是一场反帝爱国运动,排除A项。
B:戊戌变法意在维护清朝统治,并未动摇了清王朝的统治,排除B项。
C:戊戌变法掀起维新改良,甲午战后实业救国兴起,排除C项。
D:戊戌变法主张学习西方君主立宪,是一场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政治改良运动,故选D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戊戌变法,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戊戌变法的相关史实。
10.(2024·滨州)1904年,孙中山在《中国问题的真解决》一文中指出“满清王朝可以比作一座即将倒塌的房屋,整个结构已从根本上彻底地腐朽了;难道有火只要用几根小柱子斜撑住外墙就能够使那座房屋免于倾倒吗?”材料意在号召( )
A.推翻清政府
B.变法自强
C.发展资本主义
D.建立革命政党
【答案】A
【知识点】孙中山早期革命活动
【解析】【分析】据材料“满清王朝可以比作一座即将倒塌的房屋,整个结构已从根本上彻底地腐朽了;难道有火只要用几根小柱子斜撑住外墙就能够使那座房屋免于倾倒吗?”并结合所学可知,孙中山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领袖,主张通过暴力革命推翻清朝的统治,故选A项。
资产阶级维新派提倡维新改革,变法自强,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B项。
材料反映的是反清革命斗争,未体现资本主义发展,排除C项。
材料反映了反清革命思想主张,没有涉及建立革命政党,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孙中山早期革命斗争。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考生作答时应紧扣材料,抓住材料关键词,并熟练掌握相关史实。
11.(2024·滨州)以下是某同学的学习笔记,由此可以判断他正在学习( )
思想基础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阶级基础 工人阶级力量的壮大
组织基础 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立
A.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B.五四运动的性质
C.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条件 D.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基础
【答案】C
【知识点】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解析】【分析】据所学可知,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共产党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工人阶级力量的壮大为蒂、共产党成立提供了阶级基础;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立为共产党成立奠定了组织基础,所以该同学正在学习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故选C项。
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礼教的统治地位,传播了民主与科学思想,促进了思想解放,排除A项。
五四运动是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革命运动,推动了中国社会进步,排除B项。
新三民主义是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基础,与共产党成立不符,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中国共产党成立,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中国共产党成立的相关史实。
12.(2024·滨州)毛泽东在总结1927—1930年各地农民武装斗争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要了解这一重要思想,可以查阅( )
A.《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B.《论持久战》
C.《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
D.《论联合政府》
【答案】A
【知识点】工农武装割据
【解析】【分析】答题关键信息“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结合所学可知,土地革命时期,毛泽东的三篇著作《井冈山的斗争》《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故选A项。
1938年,毛泽东发表《论持久战》,增强了全国人民抗战的信息,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
1935年,毛泽东作了《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
1945年,中共七大,毛泽东作了《论联合政府》的报告,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工农武装割据”思想。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工农武装割据的相关史实。
13.(2024·滨州)历史叙述包含着史实和对史实的解释。以下历史叙述,属于解释的是( )
A.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
B.1951年,全国粮食产量达到1.4亿吨
C.1956年,90%以上的个体手工业者参加了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D.三大改造的完成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
【答案】D
【知识点】三大改造;农业、手工业合作化;公私合营
【解析】【分析】答题关键信息“历史解释”,结合所学可知:
A:“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是历史史实,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
B:“1951年,全国粮食产量达到1.4亿吨”是历史史实,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
C:“1956年,90%以上的个体手工业者参加了手工业生产合作社”是历史史实,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
D:“三大改造的完成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属于历史解释,故选D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历史解释。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史学理论的相关知识。
14.(2024·滨州)1964 年 10 月 16 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我国政府随即发表声明“保护自己,是任何一个主权国家不可剥夺的权利。保卫世界和平,是一切爱好和平的国家的共同职责。面临着日益增长的美国的核威胁,中国不能坐视不动。中国进行核试验,发展核武器,是被迫而为的。”材料反映出中国研制原子弹是 ( )
A.基于抗美援朝军事需要作出的决策
B.基于国际形势和国防需要作出的决策
C.基于经济发展需要作出的决策
D.基于苏联的建议作出的决策
【答案】B
【知识点】“两弹一星”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保护自己,是任何一个主权国家不可剥夺的权利。保卫世界和平,是一切爱好和平的国家的共同职责。面临着日益增长的美国的核威胁,中国不能坐视不动。中国进行核试验,发展核武器,是被迫而为的”可知,我国研制原子弹的出发点是保卫国家主权及世界的和平稳定,是基于国际形势和国防需要作出的决策,B符合题意;
抗美援朝战争发生于1950至1953年,排除A;
中国研制原子弹并不是基于经济发展的需要,排除C;
中国研制原子弹并不是基于苏联的建议,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两弹一星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两弹一星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5.(2024·滨州)1984年2月,邓小平发表谈话:“听说深圳治安比过去好了,跑到香港去的人开始回来,原因之一就是就业多,收入增加了,物质条件也好多了……”深圳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西部大开发
C.建立经济特区 D.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答案】C
【知识点】经济特区
【解析】【分析】据材料“听说深圳治安比过去好了,跑到香港去的人开始回来,原因之一就是就业多,收入增加了,物质条件也好多了……”,结合所学可知,1980年,中央设立深圳等经济特区,积极引进外资和技术,打开了对外开放的窗口,推动了深圳的发展,提供了更多就业,人们收入增加,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所以偷渡港澳的人口纷纷返回,故选C项。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深圳特区发展不符合,排除A项。
20世纪9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央提出西部大开发战略,排除B项。
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深圳经济特区的发展。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对外开放的相关历史知识。
16.(2024·滨州)外交活动要应对世界形势的变化,营造国家发展所需要的国际环境。下列历史阶段与外交活动对应正确的是( )
A.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同苏联建立外交关系
B.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参加万隆会议
C.改革开放初期——中美正式建交
D.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答案】C
【知识点】万隆会议及“求同存异”外交方针;中美建交
【解析】【分析】答题关键信息民“下列历史阶段与外交活动对应正确的”,结合所学可知:
A:1953-1957年是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中苏建交是1949年,排除A项。
B:1956年,开始了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参加万隆会议是1955年,排除B项。
C: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开启改革开放新时期,中美正式建交是1979年,对应正确,故选C项。
D:2017年,中共十九大,开始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中美建立。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中美关系变化的相关史实。
17.(2024·滨州)古埃及文明、古代西亚文明、古印度文明、中国文明都位于北纬20度至40度的大河流域。究其原因,在于相关区域适合( )
A.农业耕作 B.游牧生活 C.海外贸易 D.发展手工业
【答案】A
【知识点】古埃及文明;古代两河流域文明;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北纬20度至40度区域,大河流域广布,气候湿润、光热充足,地势平坦,水源充沛,土壤肥沃,适合于发展农业经济,所以古埃及文明、古代西亚文明、古印度文明、中国文明都位于北纬20度至40度的大河流域。究其原因,在于相关区域适合农业耕作,故选A项。
古埃及文明、古代西亚文明、古印度文明、中国文明农耕经济发达,不是游牧生活,排除B项。
古埃及文明、古代西亚文明、古印度文明、中国文明农耕经济发达,不是海外贸易,排除C项。
古埃及文明、古代西亚文明、古印度文明、中国文明农耕经济发达,不是发展手工业,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古代亚非文明,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古代亚非文明发展的相关史实。
18.(2024·滨州)“欧洲一体化有着深远的文化思想渊源,二战后,几千年来的统一梦想逐步付诸于实践。”这里的“文化思想渊源”是( )
A.西欧中世纪大学教育
B.西欧中世纪封君封臣和庄园制度
C.阿拉伯文化和伊斯兰教
D.古罗马文化和基督教在育
【答案】D
【知识点】古代欧洲的古典文化;基督教的兴起与传播
【解析】【分析】提取答题关键信息“欧洲一体化的文化思想渊源”,结合所学可知,欧洲文明源于古希腊古罗马文明;欧洲进入中世纪,分崩离析,兵祸连连,社会动荡中,西欧形成共同的宗教信信仰——基督教,所以中世纪西欧人依靠古典希腊罗马文化和宗教文化为纽带,形成一个统一体,有着共同的“文化思想渊源”,为二战后欧洲统一联合提供了“文化思想渊源”,故选D项。
西欧中世纪大学教育推动西欧走向近代,但不是统一实践的“文化思想渊源”,排除A项。
西欧中世纪封君封臣和庄园制度是政治经济体制,与思想文化无关联,排除B项。
阿拉伯文化和伊斯兰教主要影响西亚北非发展,对欧洲影响不大,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欧洲一体化。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考生作答时应紧扣材料,抓住材料关键词,并熟练掌握欧洲一体化的相关史实。
19.(2024·滨州)“几千年来,东、西半球与大洋洲的物种都是独立地沿着各自的轨迹进化的。欧洲的航海探险在这些生物地域之间建立了联系,引发了新一轮的物种交流,永久性地改变了世界人口分布和自然环境。”材料表明新航路开辟后( )
A.地圆学说得到普遍认可 B.破坏了各地区生存环境
C.欧洲成为国际贸易中心 D.出现了全球性物种交换
【答案】D
【知识点】新航路的开辟
【解析】【分析】据材料“欧洲的航海探险在这些生物地域之间建立了联系,引发了新一轮的物种交流,永久性地改变了世界人口分布和自然环境”并结合所学可知,新航路开辟引发了新一轮的世界物种交流,推动了世界物种交换,故选D项。
新航路开辟后地圆学说得到普遍认可,与材料反映的物种交流不符,排除A项。
材料表明新航路开辟改变了世界人口分布和自然环境,并非是破坏了各地区生存环境,排除B项。
新航路开辟后欧洲成为国际贸易中心,与材料反映的物种交流不符,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是材料型选择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新航路开辟,主要考查学生的材料解读分析能力,解答此题应仔细阅读材料,运用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信息主旨,掌握相关基础史实。
20.(2024·滨州)以下历史线索图的名称应是( )
A.俄国彼得一世改革 B.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C.美国独立战争 D.法国大革命
【答案】B
【知识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1640年,英国召开新议会,标志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1642年国王挑起内战,国王战败,1649年,英国处死国王查理一世,成立共和国,但是政权落到以克伦威伦为首的军官手中,1660年,查理二世复辟,国内矛盾不断激化,1688年英国发生了光荣革命,宣告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结束,所以题干历史线索图的名称应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故选B项。
俄国彼得一世改革是17世纪开18世纪前期,与题干历史线索图时间不符,排除A项。
美国独立战争是1775-1783年,与题干历史线索图时间不符,排除C项。
1789年,法国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标志法国大革命开始,与题干历史线索图时间不符,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线索图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相关史实。
21.(2024·滨州)1895年,列宁评价一份纲领性文件时说:“这本书篇幅不多,价值却相当于多部巨著,它的精神至今还鼓舞着、推动着文明世界全体有组织的正在进行斗争的无产阶级。”该文件是( )
A.《独立宣言》 B.《人权宣言》
C.《共产党宣言》 D.《解放黑人奴隶宣言》
【答案】C
【知识点】马克思、恩格斯与《共产党宣言》
【解析】【分析】据材料“……它的精神至今还鼓舞着、推动着文明世界全体有组织的正在进行斗争的无产阶级”,结合所学可知,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标志马克思主义诞生,为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所以1895年,列宁评价的纲领性文件是《共产党宣言》,故选C项。
《独立宣言》宣扬了天赋人权思想,标志美国诞生,与无产阶级斗争不符,排除A项。
《人权宣言》是法国大革命的纲领性文献,与无产阶级斗争不符,排除B项。
《解放黑人奴隶宣言》是美国内战时期颁布的文献,与无产阶级斗争不符,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共产党宣言》。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考生作答时应紧扣材料,抓住材料关键词,并熟练掌握《共产党宣言》的相关史实。
22.(2024·滨州)19世纪末20世纪初,人类从平面交通时代迅速步入水、陆、空立体交通时代。其中,起了关键作用的发明是( )
A.蒸汽机 B.发电机 C.电报机 D.内燃机
【答案】D
【知识点】第二次工业革命及主要成就
【解析】【分析】提取答题关键信息“19世纪末20世纪初”“平面交通时代到立体交通时代”,结合所学可知,19世纪末20世纪初,第二次工业革命深入发展,发明了内燃机,解决了交通运输工具的发动机问题,促使了交通运输领域内的变革,实现了平面交通到立体交通的转型,故选D项。
蒸汽机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与第二次工业革命不符,排除A项。
发电机使电力成为一种新能源,与交通运输业的变革无关,排除B项。
电报机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时通讯事业的成就,与交通无关,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第二次工业革命。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相关史实。
23.(2024·滨州)读《第一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形势图》可知( )
A.交战双方是英法俄和德意奥 B.德国多线作战
C.同盟国占绝对优势 D.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建立
【答案】B
【知识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进程及结果
【解析】【分析】答题关键信息“《第一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形势图》”,结合所学可知:
A:一战的交战双方是英法俄意和德奥,故A项错误,排除A项。
B:一战时期,德国面临西线、东线多线作战,故选B项。
C:一战时期,同盟国占绝对优势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
D: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建立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地图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相关史实。
24.(2024·滨州)下列关于苏俄新经济政策和美国罗斯福新政的比较,正确的是( )
A.二者起因都是经济危机导致的生产过剩
B.二者都侧重重工业的发展
C.二者都为其他国家经济改革提供了有益借鉴
D.二者都长期推动了本国经济的健康发展
【答案】C
【知识点】苏维埃政府的新经济政策;罗斯福新政;比较新经济政策和罗斯福新政的异同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苏俄新经济政策,利用商品货币与市场价值规律,调节生产,促进了俄国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为他国经济改革提供了有益借鉴;美国罗斯福新政通过国家政权干预经济的手段,调整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促进了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为其他国家经济改革提供了有益借鉴,故选C项。
苏俄新经济政策是由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了严重的经济政治危机而实行,与美国罗斯福新政背景不同,排除A项。
苏联工业化建设侧重生工业,新经济政策和罗斯福新政并未侧重重工业,排除B项。
苏俄新经济政策不久被斯大林体制所取代,罗斯福开创的国家干预手段在二战后继续运用,但20世纪70年代了逐渐减弱,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苏俄新经济政策和美国罗斯福新政的比较。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相关史实。
25.(2024·滨州)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国际组织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其中,支撑、协调当今世界经济和政治的两大支柱是( )
A.世界贸易组织和联合国 B.世界贸易组织和欧盟
C.欧盟和联合国 D.世界贸易组织和国际联盟
【答案】A
【知识点】联合国与“安理会”;经济全球化与世界贸易组织
【解析】【分析】答题关键信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支撑、协调当今世界经济和政治的两大支柱”,结合所学可知,二战后,成立了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的国际组织联合国,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成立,被称为经济联合国,所以支撑、协调当今世界经济和政治的两大支柱是世界贸易组织和联合国,故选A项。
世界贸易组是协调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支柱,但欧盟是区域性国际组织,排除B项。
欧盟是区域性国际组织,不属于世界性国际组,排除C项。
国际联盟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成立的国际组织,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 世界贸易组织和联合国 ,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相关史实。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26题12分,第27题17分,第28:题16分,共50分。
26.(2024·滨州)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演进。
材料一 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
中国考古学家对古代都城遗址开展了大量的考古工作,通过对这些古代都城的考古研究,我们发现不同民族所建立的都城布局形制的一致性,其中蕴含着古代中国各个民族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政治文化认同。 ——摘编自刘庆柱《中国古代都城发展史与国家认同》
材料三
清朝疆域示意图 ——根据《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清朝疆域图(1820年)》绘制
(1)材料一包含了秦始皇巩固统一的哪些措施?选择其中一项说明对国家发展的作用。
(2)概括材料二文本的观点。从《元大都平面图》中找出能论证此观点的信息,并予以简要说明。
(3)清朝疆域示意图中A处应填写 ,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清朝疆域的形成过程。
【答案】(1)措施:统一度量衡;统一车轨;统一文字。
作用:统一度量衡,便利了经济的发展;统一车辆和道路的宽窄,使秦朝的陆路交通四通八达;统一文字,使政令能够在全国各地利推行,有利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2)观点:中国古代都城在布局形制上具有一致性,体现了古代中国各个民族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政治文化认同。说明:元大都平面图中有“孔庙、太庙、国子监、社稷坛”说明元朝借助儒学等汉人文化来维护统治,仿照中原王朝的统治方法进行统治;元大都由宫城、皇城、外城三部分组成,宫城居中,主要宫殿沿中轴线对称分布,与中原都城的传统制度和规格基本一致。
(3)填充:A处是台湾及其附属岛屿。过程:东南:1683年,清军打败郑氏军队,台湾归入清朝版图;1684年,设置台湾府,台湾及其包括钓鱼岛在内的附属岛屿隶属福建省管辖;1885年,在台湾建立行省,加强了东南海防,强化了对台湾的治理。东北:反击沙俄侵略(雅克萨之战);1689年签订中俄第一个边界条约《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的领土。西北:康熙时期,平定蒙古族准噶尔部首领噶尔丹发动的叛乱;乾隆时期,平定回部上层贵族大、小和卓发动的叛乱;设置伊犁将军,管辖包括巴勒喀什池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蒙古族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反击阿古柏侵略、1878年收复新疆,1884年新疆建立行省,巩固了西北边防,加强了新疆与内地的联系,维护了边疆稳定和国家统一。
【知识点】秦巩固统一的措施;行省制度及其影响;清朝对全国的统治及清朝的疆域
【解析】【分析】
(1)措施:据材料一“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并结合所学可知,一法度衡石丈尺是指统一度量衡。车同轨是指统一车轨宽窄。书同文是指统一文字,以小篆为全国标准文字。
作用: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统一度量衡,便利了经济的交流与发展;统一车轨,使秦朝的陆路交通四通八达;统一文字,使政令能够在全国各地利推行,有利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2)观点:据材料二“我们发现不同民族所建立的都城布局形制的一致性,其中蕴含着古代中国各个民族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政治文化认同”可知,材料表达的观点是中国古代都城在布局形制上具有一致性,体现了古代中国各个民族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政治文化认同。
说明:据材料二“《元大都平面图》”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中有“孔庙、太庙、国子监、社稷坛”,说明元朝借助儒学等汉人文化来维护统治,仿照中原王朝的统治方法进行统治:元大都由宫城、皇城、外城三部分组成,宫城居中,主要宫殿沿中轴线对称分布,与中原都城的传统制度和规格基本一致。综上得知古代中国各个民族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政治文化认同。
(3)填充:据材料三“清朝疆域示意图”可知,A对应的是清朝的东南边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朝时期,东南边疆包括台湾及其附属岛屿,包括钓鱼岛、赤尾屿等。
过程:据材料三“达赖金印”“班禅金印”并结合所学可知,清朝顺治帝册封达赖喇嘛、康熙册封班禅喀尔德尼,雍正设立驻藏大臣,加强对西藏的管辖;据材料三“清军平定大小和卓叛乱图”并结合所学可知,康熙时期,平定蒙古族准噶尔部首领噶尔丹发动的叛乱;乾隆时期,平定回部上层贵族大、小和卓发动的叛乱;设置伊犁将军,管辖包括巴勒喀什池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蒙古族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反击阿古柏侵略、1878年收复新疆,1884年新疆建立行省,巩固了西北边防,加强了新疆与内地的联系,维护了边疆稳定和国家统一。据材料“雅克萨自卫反击战物神威无敌大将军铜炮”并结合所学可知,康熙时期,反击沙俄侵略(雅克萨之战);1689年签订中俄第一个边界条约《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的领土。结合所学可知,1683年,清军打败郑氏军队,台湾归入清朝版图;1684年,设置台湾府,台湾及其包括钓鱼岛在内的附属岛屿隶属福建省管辖;1885年,在台湾建立行省,加强了东南海防,强化了对台湾的治理,推动了台湾社会经济的发展;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中国台湾岛的附属岛屿,清朝明确将钓鱼岛置于台湾地方政府的行政管辖之下。综上可知,清朝为安定和巩固东南东北、西北边疆分别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维护了边疆稳定和国家统一。
故答案为:
(1)措施:统一度量衡;统一车轨;统一文字。
作用:统一度量衡,便利了经济的发展;统一车辆和道路的宽窄,使秦朝的陆路交通四通八达;统一文字,使政令能够在全国各地利推行,有利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2)观点:中国古代都城在布局形制上具有一致性,体现了古代中国各个民族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政治文化认同。说明:元大都平面图中有“孔庙、太庙、国子监、社稷坛”说明元朝借助儒学等汉人文化来维护统治,仿照中原王朝的统治方法进行统治;元大都由宫城、皇城、外城三部分组成,宫城居中,主要宫殿沿中轴线对称分布,与中原都城的传统制度和规格基本一致。
(3)A处是台湾及其附属岛屿。
过程:东南:1683年,清军打败郑氏军队,台湾归入清朝版图;1684年,设置台湾府,台湾及其包括钓鱼岛在内的附属岛屿隶属福建省管辖;1885年,在台湾建立行省,加强了东南海防,强化了对台湾的治理。东北:反击沙俄侵略(雅克萨之战);1689年签订中俄第一个边界条约《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的领土。西北:康熙时期,平定蒙古族准噶尔部首领噶尔丹发动的叛乱;乾隆时期,平定回部上层贵族大、小和卓发动的叛
乱;设置伊犁将军,管辖包括巴勒喀什池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蒙古族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反击阿古柏侵略、1878年收复新疆,1884年新疆建立行省,巩固了西北边防,加强了新疆与内地的联系,维护了边疆稳定和国家统一。
【点评】
(1)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相关历史知识。
(2)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元朝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相关史实。
(3)本题主要考查清朝的边疆管理。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考生作答时应紧扣材料,抓住材料关键词,并熟练掌握相关史实。
27.(2024·滨州)某中学开展“探寻身边的历史”主题实践活动。
活动一 参观滨州市博物馆——追寻先民足迹
材料一
石磨盘、石磨棒(粮食加工工具) 北辛文化(距今约2500年—6100年) 1985年邹平苑城西南庄出土 红陶钵(盛器) 北辛文化(距今约7500年—6100年) 1985年邹平苑城西南庄出土
活动二 走进渤海革命老区纪念园——致敬先烈英模
材料二
马耀南,长山县北旺庄(今属淄博周村)人,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创建了清河平原抗日根据地。1939年7月,马耀南等率领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三支队与日军激战,遭到敌军的伏击,不幸中弹,英勇牺牲。 渤海区革命烈士英名录(碑刻·局部) 韩秀贞,博兴县辛集村人。1942年,韩秀贞带头成立了全县第一个纺织互助组,组织生产供应抗日部队。淮海战役开始前,她接受并完成了动员常备民工和加工24万斤粮食的紧急任务,又亲自押运粮食到淮海前线。
——资料来自渤海革命老区纪念园、李象润等主编《滨州通史》
活动三 查阅数据、文献——发现家乡变化
材料三 重要年份滨州市主要经济数据表(节选)
粮食产量(万吨) 规模以上工业产值(亿元) 人均储蓄存款(元)
1978年 87.01 3.57 8
1984年 115.56 10.00 26
1995年 230.42 120.48 1871
2015年 334.92 7188.56 29138
2022年 375.26 8728.06 67572
——摘编自滨州市统计局官网《2023滨州统计年鉴》
材料四 改革开放以来滨州大事记(节选)
时间 事件
1979年春 滨县单寺公社包产到户试行
1996年7月至2008年底 先后有8家公司上市
1997年 首次公开考选干部
2004年12月 确定新时期滨州精神为:奋斗、和谐、超越
2018年 实现现行标准下建档立卡人口全部脱贫、贫困村全部摘帽
2023年 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实现全省“三连冠”
——摘编自滨州市地方史志办公室编《滨州简志》、《2024年滨州市政府工作报告》等
(1)指出材料一的史料类型。说明滨州先民在该时期的生产生活状况。
(2)近代中国的历史任务是什么?依据材料二,概括渤海老区人民在完成这一历史任务中所作的贡献。
(3)依据材料三、材料四,选取一个恰当的角度,自拟观点,并加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语言通顺,逻辑清晰。)
【答案】(1)类型:实物史料。
生产生活状况:滨州先民已经学会种植农作物并进行加工,原始农业获得一定发展;定居生活;重饮食文化;并会制作陶器。
(2)任务:反帝反封建。
贡献:渤海区人民在面临帝国主义的侵略,本国封建势力的情况下,舍身忘死,不怕牺牲、勇于前行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励着越来越多的人为实现人民当家作主、赢得民族独立而不断奋斗,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人力、物力保障。
(3)观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论述:1979年春,在滨县单寺公社包产到户试行,农村的粮食产量大大提高,在中央的支持和倡导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逐步在全国推到1983年,已基本在全国农村普遍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热情,带来农村生产力的大解放,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均有很大提高。随着农业生产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发展,农村乡镇企业也迅速发展起来,为农民致富和实现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综上所述,立足于农情和国情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有效的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对外开放;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国有企业改革;敌后战场的抗战
【解析】【分析】
(1)史料类型: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史料类型主要包括文献史料,包括书籍、档案、信件等文字记录;实物史料,包括遗址、遗物、艺术品等有形物品;口述史料,是通过口头传统、回忆录等形式保存下来的资料;图像类史料,包括绘画、照片、影视资料等。据材料一“石磨盘、石磨棒”“红陶钵”可知,是北辛文化遗址出土的文物资料,属于实物史料。
生产生活状况:据材料一“石磨盘、石磨棒(粮食加工工具)”可知,北辛人使用工具加工粮食,说明滨州先民已经学会种植农作物并进行加工,原始农业获得一定发展,过着定居生活。据材料一“红陶钵(盛器)”可知,是一种盛食物和水的容器,说明北辛先民注重饮食文化,并会制作陶器。
(2)历史任务: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标志中国近代史的开始,革命对象是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所以近代中国的革命历史任务就是反帝反封建。
贡献:据材料二“马耀南等率领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三支队与日军激战,遭到敌军的伏击,不幸中弹,英勇牺牲”“渤海区革命烈士英名录”“韩秀贞带头成立了全县第一个纺织互助组,组织生产供应抗日部队……”可知,材料二反映了勃海区人民在面临帝国主义的侵略,本国封建势力压迫的情况下,舍身忘死,不怕牺牲、勇于前行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励着越来越多的人为实现人民当家作主、赢得民族独立而不断奋斗,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人力、物力保障。
(3)本题为观点阐述试题,依据题意提取观点,如据材料三“重要年份滨州市主要经济数据表”可知,从1978年到2022年,滨州市主粮食产量不断增加,工业产值迅速提高,人均储蓄存款迅速增长,据材料四“改革开放以来滨州大事记”可知,1979年春,在滨县单寺公社包,产到户试行,说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动了农业发展。综合上述分析,可提炼观点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促进了经齐的发展”。围绕所提取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展开阐述,主要强调说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如何促进了经济的发展的,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积极性,解放生产力,农村改革发展新方向等方面分析,要求史实正确,史论结合,语言通顺,逻辑清晰。
故答案为:
(1)实物史料。生产生活状况:滨州先民已经学会种植农作物并进行加工,原始农业获得一定发展;定居生活;重饮食文化;并会制作陶器。
(2)任务:反帝反封建。贡献:渤海区人民在面临帝国主义的侵略,本国封建势力的情况下,舍身忘死,不怕牺牲、勇于前行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励着越来越多的人为实现人民当家作主、赢得民族独立而不断奋斗,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人力、物力保障。
(3)观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论述:1979年春,在滨县单寺公社包产到户试行,农村的粮食产量大大提高,在中央的支持和倡导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逐步在全国推到1983年,已基本在全国农村普遍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热情,带来农村生产力的大解放,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均有很大提高。随着农业生产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发展,农村乡镇企业也迅速发展起来,为农民致富和实现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综上所述,立足于农情和国情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有效的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点评】
(1)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北辛文化。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考生作答时应紧扣材料,抓住材料关键词,并熟练掌握的相关史实。
(2)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滨州人民的革命斗争。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考生作答时应紧扣材料,抓住材料关键词,仔细阅读材料,运用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信息主旨,掌握相关基础史实。
(3)本题为观点阐述试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8.(2024·滨州)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争取民族解放和国家发展的历程。
材料一 在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中,涌现出一系列杰出人物。
示例 纳赛尔,埃及政治家,领导“自由军官组织”发动起义,推翻了英国扶持的封建府王朝。建国后,将苏伊士运河收归国有,极大地维护了埃及的民族利益和国家主权。
材料二 第二次世界大战作为一场席卷全球的世界性反法西斯战争,最广泛地动员了各国人民,包括各殖民地人民,在反法西斯侵略的斗争中,极大地增强了殖民地人民的民族主义意识,这种觉醒了的民族主义在打败法西斯后自然地转化为争取民族独立的思想武器。
——摘编自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第三编》
材料三 第二次世界大战使传统殖民大国的国际影响力大幅缩水,权势从英法和较小的欧洲殖民国家相对地转移到两个新的超级大国--美国和苏联。美苏向来有反殖民的传统,并且各以自己的方式来加速去殖民化的进程。
——摘编自(挪威)盖尔·伦德斯塔德《战后国际关系史》
材料四 发达资本主义大国恃强凌弱,利用已有的各种优势,掠夺广大发展中国家,甚至发动侵略战争。……在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关系中,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处于国际分工的高端,不断获取高额利润;而广大发展中国家总体上讲处于国际分工的低端,处于受剥削的地位。
——摘编自中国历史研究院主编《世界简史:人类文明的演进历程》
(1)将以上人物按活动时间先后排序 (填写序号)。选择其中一位人物,仿照示例为其撰写小传
(2)依据材料二、材料三,概括二战后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能够取得胜利的原因。
(3)依据材料四,指出阻碍发展中国家发展的因素。结合所学,列举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为建立国际新秩序作出的努力。
【答案】(1)排序:③①②④。小传:本小问为开放性试题,任选一历史人物,主要从国家、时代、贡献等方面撰写即可。如:玻利瓦尔,拉丁美洲著名的革命家、思想家和军事家。19世纪前期,玻利瓦尔领导南美人民,开展反抗西班牙殖民统治的革命斗争,解放了委内瑞拉、秘鲁、哥伦比亚、厄瓜多尔、玻利维亚和巴拿马等国,被誉为“南美解放者”"南美的乔治·华盛顿"。
(2)原因:第二次世界大战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殖民势力;世界性反法西斯战争,增强了殖民地人民的民族主义意识;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为殖民地人民争取民族独立提供了思想武器和政治条件。
(3)因素:发达资本主义大国恃强凌弱,掠夺压榨发展中国家;旧的不公平的国际经济秩序的影响;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导了全球化,发展中国家处于被动与劣势。
经济全球化下,发展中国处于劣势、被动;发展中国家人口过多,劳动力素质相对较落后。
努力:随着我国综合国力不断提高,在当前世界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的形势下,中国和平崛起,将推动公平合理的国际新秩序的建立,尊重和维护世界多样性;弘扬平等互信、包容到鉴、合作共嬴的精神,维护国际公平正义;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推进大国协调和合作,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积极推动全球治理变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
【知识点】殖民地人民的抗争;拉丁美洲独立运动;印度民族大起义;甘地与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非洲独立运动与“非洲年”
【解析】【分析】
(1)排序:根据所学可知,①19世纪前期,玻利瓦尔领导南美独立运动;②20世纪20-30年代,甘地领导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③18世纪后期,华盛顿领导北美独立运动;④20世纪50年代,纳赛尔领导埃及独立运动,并收回苏伊士运动主权。综上可知,材料一中的杰出历史人物按活动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是③①②④。
小传:本小问为开放性试题,依据示例,任选一历史人物,主要从国家、时代、贡献等方面撰写即可。如:
玻利瓦尔,拉丁美洲著名的革命家、思想家和军事家。19世纪前期,玻利瓦尔领导南美人民,开展反抗西班牙殖民统治的革命斗争,解放了委内瑞拉、秘鲁、哥伦比亚、厄瓜多尔、玻利维亚和巴拿马等国,被誉为“南美解放者”"南美的乔治·华盛顿"。
(2)原因:据材料二“第二次世界大战作为一场席卷全球的世界性反法西斯战争,最广泛地动员了各国人民……”可知,第二次世界大战推动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的的反殖民统治斗争;据材料二“在反法西斯侵略的斗争中,极大地增强了殖民地人民的民族主义意识”可知以,世界性反法西斯战争,增强了殖民地人民的民族主义意识;据材料二“……这种觉醒了的民族主义在打败法西斯后自然地转化为争取民族独立的思想武器”可知,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为殖民地人民争取民族独立提供了思想武器和政治条件;据材料三“ 第二次世界大战使传统殖民大国的国际影响力大幅缩水……美苏向来有反殖民的传统”可知,第二次世界大战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殖民势力,以及美苏反殖民传统的影响。
(3)因素:据材料四“发达资本主义大国恃强凌弱,利用已有的各种优势,掠夺广大发展中国家,甚至发动侵略战争”可知,发达资本主义大国恃强凌弱,掠夺压榨发展中国家;据材料四“……在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关系中……而广大发展中国家总体上讲处于国际分工的低端,处于受剥削的地位”可知,旧的不公平的国际经济秩序的影响;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导了全球化,发展中国家处于被动与劣势。结合所学可知,
发展中国家人口过多,劳动力素质相对较落后。
努力:根据所学可知,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为建立国际新秩序作出了不懈努力。随着我国综合国力不断提高,在当前世界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的形势下,中国和平崛起,将推动公平合理的国际新秩序的建立,尊重和维护世界多样性;弘扬平等互信、包容到鉴、合作共嬴的精神,维护国际公平正义;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推进大国协调和合作,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积极推动全球治理变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
故答案为:
(1)排序:③①②④。
小传:本小问为开放性试题,任选一历史人物,主要从国家、时代、贡献等方面撰写即可。如:
玻利瓦尔,拉丁美洲著名的革命家、思想家和军事家。19世纪前期,玻利瓦尔领导南美人民,开展反抗西班牙殖民统治的革命斗争,解放了委内瑞拉、秘鲁、哥伦比亚、厄瓜多尔、玻利维亚和巴拿马等国,被誉为“南美解放者”"南美的乔治·华盛顿"。
(2)原因:第二次世界大战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殖民势力;世界性反法西斯战争,增强了殖民地人民的民族主义意识;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为殖民地人民争取民族独立提供了思想武器和政治条件。
(3)因素:发达资本主义大国恃强凌弱,掠夺压榨发展中国家;旧的不公平的国际经济秩序的影响;
经济全球化下,发展中国处于劣势、被动;发展中国家人口过多,劳动力素质相对较落后。
努力:随着我国综合国力不断提高,在当前世界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的形势下,中国和平崛起,将推动公平合理的国际新秩序的建立,尊重和维护世界多样性;弘扬平等互信、包容到鉴、合作共嬴的精神,维护国际公平正义;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推进大国协调和合作,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积极推动全球治理变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
【点评】
(1)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亚非拉民族民主解放运动。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亚非拉民族民主解放运动的相关史实。
(2)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二战后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相关历史知识。
(3)本题主要考查发展中国国家的发展问题。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考生作答时应紧扣材料,抓住材料关键词,并熟练掌握相关史实。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