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9张PPT)
荀子
劝 学
荀子 约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
作者简介
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时人尊称“荀卿”。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他特别强调教育作用,主张选贤任能,兼用礼、法、术治理国家。他的许多思想被法家所吸取。
孟子 荀子
宇宙观 孟子心目中的“天”是万物的主宰,并且有判别义理、是非的能力。 荀子认为“天”是没有意志的,也没有判断是非的能力,只是一个自然的现象,与人事无涉,相信人定胜天。
伦理观 孟子主张“性善说”。所谓性善,即是说人性之中,而具善端,是与生俱来的特性,那就是仁、义、礼、智,称为“四端”。 荀子主张“人性恶”,因为他认为人的本性是“好利而恶害”,而要使人向善,就必须靠后天人工的节制和教育。
政治观 孟子主张施行“仁政”,他认为政治的最高理想,是在于为人民谋幸福、保民及救世。因此,统治者必须先有仁心,再培养出德性,才能施行仁政。 荀子主张“礼治”,他积极鼓励以礼乐制度来节制人之情欲,以克服人的恶性。并且,荀子也凭着“礼”来使人民“明分使群”,即是使人类群居生活而不争,残贼淫乱等恶行而不行。
君民关系 孟子亦提倡“民本说”,他指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认为一切的政治制度皆应为人民而设,处处为人民着想。 荀子主张“尊君”说,与孟子的“民本说”刚好相反。
荀子思想
《荀子》是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
作品简介
【内容】《荀子》全书一共32篇,是他和弟子们整理或记录他人言行的文字,但其观点与荀子的一贯主张是一致的。一般认为前26篇为荀子所著,末6篇为其门人弟子所著。内容涉及哲学、政治、治学、处世学术等。
【特点】说理透彻,气势浑厚,语言质朴,句法绵密,善用比喻。
劝:勉励、劝勉、鼓励。作者在文章中,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劝学》是《荀子》第一篇节选。
解题
【本义】《说文》“劝,勉也。从力,雚( guàn)声。” 本义为“鼓励、勉励” 。
【演变】劝,由本义“鼓励、勉励”,劝说别人努力,泛指引申为“劝说、劝导”的意思;又引申为物质鼓励“奖励”之义;又进一步引申为动作的对象“受到鼓励”而“奋勉”,并坚定地去做某事,引申为“坚决有力”。
翻译指导
字字落实,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要求
信、达、雅
原则
留、删、补、换、调、变
方法
①君子:此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
②可以:可以用(它);应该
③已:动词,停止
第一段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译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说:“学习不可以停止。”
开篇提出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
译文:靛青是从蓝草中取得,但是比蓝草的颜色更深。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①青:靛青,一种染料
蓝:草名,也叫蓼蓝,叶子可提取靛青。
②之:代词,它
③于:介词,第一个意为“从”;第二个表比较,意为“比”
④而:表转折的连词,但是、可是
⑤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特殊句式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
第二段
于蓝取之,而于蓝青
译文:冰,是水制成的,可是比水寒冷。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①为:动词,制成,凝结
②之:代词,代冰。
③而:表转折的连词,但是、可是
④于:介词,意为“比”
⑤而寒于水:特殊句式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译文:木材直得合乎木匠用来取直得墨线,用火烘烤使之弯曲做成车轮,它的弧度符合圆规的要求。
①中:符合、适合
②绳:木工用来取直的墨线
③輮:,同“煣”,使动,用火烘烤使之弯曲。
④以为:“以之为”的省略,以,把。为,动词,做成。
⑤其:代词,代前文的“木”,它
⑥曲:形容词作名词,曲度,弧度
⑦规:圆规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①虽:即使
②有:同“又”。
③槁:枯,暴:晒
槁暴:枯干、晒干
④挺:直
⑦者:因果复句中表提顿,有舒缓语气的作用,可译为“…的原因”
⑧之:代词,它,代“木直中绳”中的“木”
⑨然:代词,这样
⑩也:作助词,用在句末表示判断或肯定的语气
译文:即使又晒干,不会再挺直,是用火烘烤木材使之弯曲,让它变成这样的。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①故:所以
②受绳:经过墨线比量
③则:就
④直:形容词作动词,变直
⑤金:指金属制成的刀斧等
⑥就:动词,接近、靠近
⑦砺:磨刀石
⑧利:形容词作动词,变锋利
译文:所以木材经过墨线的比量就变直,金属制成的刀斧在磨刀石上磨过就变锋利,
就
1、接近、靠近。 金就砺则利 《荀子·劝学》
2、成功 轲自知事不就 《荆轲刺秦王》
3、登上 于是轲遂就车而去《荆轲刺秦王》
4、就职、就任 连辟公府不就 《张衡传》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①博学:广泛地学习
②而:第一个为表递进连词,意为“并且” ;第二个为表并列连词,不译。
③日:每天,名词作状语。
④参:检查 省:省察
⑤乎:介词,相当于“于”,意思是“对、向”
⑥知:同“智”,见识
⑦明:明达,指对事理有明确透彻的认识
⑧行:行为
⑨过:过失
译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广泛地学习并且每天对自己检查、省察,就能见识明达、行为没有过失。
找出第二段的中心句: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学习的意义
第二段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比喻论证
蓝 青
水 冰
人
发展、提高
客观事物
提高、超越自我
直木 轮
木 直
金 利
客观事物
改变原来状况
人
改变本性
增长智慧,
提高品德修养
加工
胜于
冷冻
寒于
輮
绳
砺
引申
推
论
变化过程
学习
引申
推
论
人工改造
博学
学习的
意 义
提高自己改变自己
青出于蓝
冰寒于水
輮以为轮
木受绳则直
金就砺则利
本段论点: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提高
发展
改变
以喻代议
寓议于喻
小 结
议论文常见的论证方法如下:
举例论证(例证法):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
道理论证:用经典著作中的精辟见解和古今中外名人的名言警句以及人们公认的定理公式等来证明论点。
比喻论证:比喻论证,也叫喻证法,是指用具体生动的事物来形象地证明抽象道理的论证方法,其本质是化虚为实。
引用论证(引证法):引用论证比较复杂,这与具体的引用材料有关,有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权威数据、名人佚事、笑话趣闻等各种情况。
类比论证:是从已知的事物中推出同类事例子方法,即从特殊到特殊的论证方法。
比喻论证
二、比喻论证和比喻修辞的区别:
1、比喻修辞的目的是使描叙生动、形象、逼真。
2、比喻论证的目的是使抽象的道理显得通俗易懂,避开空洞、生硬、无聊的说教,使读者更容易接受。
三、比喻论证和举例论证的区别:
1、举例论证所举例子是真实、客观存在的。
2、比喻论证所举例子是虚构、想象出来的。
劝学
第三段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①尝:曾经
②终日:整天
③而:两个“而”均为表修饰的连词
④须臾:片刻
⑤所学:“所”字结构,学习的…… (收获)
⑥跂:踮起脚后跟 ⑦之:连接助词,不译
⑧博:广博,宽广
译文:我曾经整日思考,却比不上学习片刻收获大;我曾经踮起脚后跟眺望,却比不上登上高处看得广阔。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 而闻者彰。
①高:形容词作名词,高处
②而:第一、三个表承接;第二、四个表转折
③加:增加
④见者远:远处的人也能看见
⑤疾:劲疾
⑥闻:听
⑦彰:清楚
译文:登上高处招手,手臂没有加长,但远处的人也能看见;顺着风呼喊,声音并没有更加劲疾,但听的人会听得清楚。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①假:借助
②舆:车
③利足:善于奔走
④而:二个均为表转折连词
⑤致:到达
⑥舟楫:船和桨,泛指船只。
⑦水:游泳,名词作动词
⑧绝:横渡
译文: 借助车马的人,并非善于奔走,却能到达千里之外;借助船只的人,并非善于游水,却能横渡江河。
古义:特指长江和黄河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①生:通“性”,天性
②善:擅长
③物:外物,包括各种客观条件
译文:君子的天性(同一般人)没有差别,只是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找出第三段的中心句并概括: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学习的作用(意义)
第三段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比喻论证
跂而望 登高博见
登高招 见者远
通过学习
一般人
顺风呼 闻者彰
推
论
善假于物
弥补不足
(一般的自然条件)
假舆马 致千里
假舟楫 绝江河
善假于物
达到目标
推
论
君子
(在利用自然条件的
基础上改进创造)
善假学习
学习的作用
弥 补
不 足
跂 而 望
不如登高
登高而招
顺风而呼
假 舆 马
假 舟 楫
见者远
闻者彰
致千里
绝江河
善假于物
小 结
劝学
第四段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①兴:起
②焉:前二个为兼词,意为“于此”、“于是”;
第三个为语气助词,“了”
③渊:深水,深潭
④善:形容词作名词,善行。
⑤而:表顺承或因果
⑥神明:非凡的智慧 ⑦得:获得
⑧圣心:圣人的心怀
⑨备:具备
译文:堆积泥土成为高山,风雨从这里兴起;汇集水流成为深渊,蛟龙在这里生长;积累善行养成高尚的品德,人就会得到非凡的智慧,圣人的心怀就具备了。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①跬: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跬”,跨两脚为“步”
②无以:固定句式,没有用来…的(办法),无从
③骐骥:骏马 驽马:劣马。
④十驾:一天的行程,马拉车一天走的路叫“一驾”
⑤功:功效,功绩。 舍:停止、止息
译文:所以不积累每一小步,就没有用来到达千里之外的方法;不汇集细小的河流,就没有用来汇成江海的办法。骏马跳跃一次,不能超过十步远;劣马拉车走十天(也能到达),功效来源于走个不停。
有以:固定句式,有用来… …的(办法)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①锲:刻
②而:连词,表假设关系,如果
③舍:动词,放弃
④镂:雕刻
译文:如果雕刻一下就放弃,腐朽的木头也不会刻断;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金属、石头也能雕刻成功。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句
②之:定语后置的标志
③强:强健
④上、下: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上、向下
⑤埃土:泥土、尘土 黄泉:地下的泉水
⑥一:数词作动词,专一
译文: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强健的筋骨,却向上能吃到泥土,向下能喝到泉水,是用心专一的缘故。
定语后置基本形式:
1、“中心词+后置定语+者”
如: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2、“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的形式。
如: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3、“中心词+之+后置定语
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33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劝学
①六跪:蟹的六条腿,“六”应该是“八”。一说,海蟹后面的两条腿只能划水,不能用来走路或自卫,所以不能算在“跪”里面
②而:表并列,和
③螯:蟹钳
④寄托:托身、安身 (托付;把理想、希望、感情等放在某人或某种事物上)
④躁:浮躁,不专心
译文:螃蟹有六条腿和两只蟹钳,然而没有蛇鳝的洞穴就无处容身,是用心浮躁的缘故。
探究思考
第四段本段是从哪个角度说“学不可以已”的 作者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并请指出又分别哪些方面来进行劝学的?
不积跬步
积水成渊
积土成山
骐骥一跃
学习的方法和态度
蚓无爪牙之利
锲而不舍
锲而舍之
蟹六跪而二螯
不积小流
驽马十驾
正喻
反喻
对比
对比
对比
学习要积累
(方法)
学习要坚持
(态度)
学习要专一
(态度)
总结
提出论点
学习不能停止
第1段
总
分析论点
学习的意义
第2段
分
学习的作用
第3段
学习的态度和方法
第4段
比喻、对比论证
《劝学》议论手法
运用大量生活中常见的事情或现象作为喻体,把抽象的道理说得具体、生动、深入浅出。
论证方法灵活多样:
比喻论证:“青出于蓝”、 “冰寒于水” “輮木为轮” “金就砺则利”等从正面阐明了学习的重要性。
“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 连用 几个同类事物作比,来说明“善假于物”的重要作用,即学习的重要作用。
说理气势充沛,多用排比和对偶,句式整齐又节奏和谐。
②对比论证:如“积土成山”与“积水成渊”、 “骐骥一跃”与“驽马十驾”、“锲而舍之”与“锲而不舍”,通过正反对比来阐明学习的正确方法和态度。
本文作为《荀子》的开篇之作,是一篇论述学习的重要意义,劝导人们以正确的目的、态度和方法去学习的散文。文章以朴素的唯物主义理论为基础,旁征博引,娓娓说理,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确观点,其中阐述的关于学习的道理,在今天也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同时,本文也体现了作为先秦诸子思想集大成者的荀子文章的艺术风格。
结 语
文言梳理
三、一词多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