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
克和千克
教学内容分析
《克与千克的认识》是在学生初步建立物体有轻重的观念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既是质量单位教学的“起始课”,又是后续学习“吨的认识”的前提和基础。本课是让学生在原有的生活经验上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感知,以此为标准估量物体的质量,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同时体会学习质量单位的必要性,培养学生的量感。通过掂一掂、估一估、称一称等活动,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概念,知道1千克=1000克,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学习者分析
在日常生活中,学生虽然直接或间接地接触过质量问题,对表示物体轻重的质量单位也已经有所了解,但却缺乏对这些单位的具体感知,大部分学生对克与千克的质量观念比较淡薄,况且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仅靠观察得到,更多的需依靠肌肉感觉来感知。因此,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克和千克质量观念的建立具有一定的挑战性。由此也给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二年级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特点,需要在操作中才能充分地感知,并逐步达到完善。
学习目标
1.结合具体生活情景,通过掂一掂、估一估、称一称等活动,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知道1千克=1000克,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2.结合现实情境,学会用电子秤、盘秤称物体质量的方法,丰富对常见物体轻重的感知,培养对物体实际轻重的判断能力,初步发展量感。
3.在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的基础上,会以此为标准估量物体的质量,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通过反复实践,使学生学会用对比掂的方法估计物体的轻重,同时积累和发展“量感”经验。
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知道“1千克=1000克”。
难点: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发展量感。
学习活动设计
师:之前,我们利用周末去超市或者菜市场寻找了“千克”和“克”的身影,今天我们一起交流一下你找到的“千克”和“克”。(课件出示超市图片)
预设:
①一袋盐重500克
②一桶油5千克
③一袋瓜子100克
④一袋大米10千克...
师:同学们找到的真不少,你有什么发现吗?
预设:
①我发现我们找的这些物品,它们的重量不是用克,就是用千克来表示;
②克是用来称量生活中比较轻的物品,千克是用来称量生活中比较重的物品;
③我还从秤和食品包装上认识了:kg是“千克”的缩写,就是表示“千克”;g是“克”的缩写,就是表示“克”。
师:关于“克”和“千克”,你还想了解什么?
预设:
①1克有多重?1千克有多重?
②1千克和1克之间有什么关系?
师:同学们,你们提问水平越来越高了,接下来我们就带着疑问走进今天的课堂《克与千克》(板书课题:克与千克)
【设计意图】从学生熟悉的超市购物情境入手,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体会学习克和千克的必要性,带着对质量单位的疑问,有目的的进行接下来的探究。
活动一:使用工具,感知“1克”
1.使用烘焙秤,找到“1克”
师:生活中有许多约重1克的物品,下面哪些物品的质量比较接近1克呢?
小组学习要求:
(1)估一估:这些物品大约几个为1g?
(2)称一称:称出几个物体大约为1g,记录在表格内。
(3)掂一掂:掂一掂这些约重1g的物体,交流感受。
2.交流反馈,初步感知
预设1:1枚回形针的质量显示是0,再加一枚,2枚回形针的质量师1克。
预设2:一枚2分硬币,一枚纽扣,4-5粒黄豆的质量是1克。
师:为什么有的物品一枚就是1克,而有的则是几个才是1克呢?
预设:因为这些物品比较轻。
小结:是的,有些物品比较轻,所以好几个合起来才是1g。看来1g不仅能表示1个物体,还能表示多个物体。
3.掂一掂,感受“1克”的重量
师:现在同学们,拿一样1克的物品放在手里,掂一掂,你有什么感觉?
生:1克非常非常轻。
【设计意图】对1克这样小量的直观感知靠“掂”来体验并发展量感是比较困难的。因此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直接借助烘焙秤,将难以感知的1克的质量形象化、直观化、数量化,帮助学生获得1克的直观体验。通过观察约重1克的物品,让学生有多角度、多层次、一定量的观察感受来协助肌肉感觉,建立1克的质量观念。
活动二:深化对“克”的认识,逐渐累加,生成1千克
1.感受10克。
师:1克轻飘飘的,放手里没什么感觉,2克,5克,10克呢?
小组合作感受10克。
操作流程:学生从学具盒里拿出一枚硬币放左手,再从桌上拿出十枚硬币放在右手,对比掂一掂,说一说感受。
预设:10克略重
2.感受100克。
师:10克比1克要重一些,继续累加20克、30克、100克,100枚两分硬币的质量就是100克,100克的硬币到底有多重?谁想感受一下?
学生代表上台来感受,让学生观察累加的过程。
师:对比1克、10克、100克的质量,你有什么想说的?
生:我发现越来越重,100克的硬币很多,手都快拿不下。
生:100克明显比1克要重很多。
【设计意图】把某个质量和已知的“标准量”进行比较,从1克到10克再到100克,不断地对质量进行感受和体验,把对“克”抽象的概念直观化、具体化。
3.逐步累加,生成1千克。
(1)师:通过刚刚的学习,我们知道了100枚两分硬币是100克,你们收集了哪些100克的物品呢?
生:这样的小瓶酸奶接近100克。
师:那2瓶是?3瓶是?5瓶是?10瓶是?
(2)生猜想:10个100克是1000克
(3)小组合作验证
师播放学习盘秤用法,小组内合作动手称10罐酸奶的重量。
(4)反馈交流
预设:10罐酸奶的质量约是1000克。
师:10罐酸奶的质量约是1000克,用左边的秤称出来是1千克,用右边的秤称出来的是1000克,1千克和1000克一样吗?
生:一样的因为10盒酸奶的质量都是相等的。所以1千克=1000克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设计向学生直观展示量和量之间的关系,让学生体会到在度量过程中可以用“小”计量单位为标准,叠加产生“大”计量单位,从而感悟“克”和“千克”之间的换算关系。
4.感知“1千克”师:一只手掂一掂1千克,感觉怎样?(学生找出1千克的物品,小组成员轮流掂一掂。)生:太重了。师:具体形容一下,跟谁比?生1:跟1克比,重得多。生2:跟500克比,1千克很重。小结:较重的物品我们用“千克”作单位,很轻的物品我们用“克”作单位。(板书)
5.拓展延伸,了解数学文化
师:三年级时,我们还将认识到更大的质量的质量单位。生活中除了千克、克和吨这种国际通用的质量单位,还有很多有趣的质量单位。我们一起了解不同的质量单位和秤的发展史吧!
活动(三)巩固练习
思考:一千克棉花和一千克铁,哪个比较重一些?
【设计意图】借助熟悉的生活素材,多样的练习,进一步理解所学知识,达成目标。
活动(四)
课堂总结,畅谈收获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学生谈收获。
[设计意图]在本环节中,学生谈收获,对本节课的知识进行梳理,加深理解,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