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2 *《登泰山记》课件(共3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16.2 *《登泰山记》课件(共35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19.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8-22 19:35: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5张PPT)









学习目标
了解作者姚鼐及桐城派的相关知识,了解游记的文体特点。
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点。背诵全文。
学习本文烘托手法及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品味本文简练的语言特色。
与泰山有关的诗句
孟子
孔子登东山而小鲁,
登泰山而小天下。
杜甫
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李斯
泰山不让微尘,故能成其大;
河海不择细流,故能成其深。
司马迁
人固有一死,或重如泰山,或轻于鸿毛。
泰山简介
泰山雄伟壮丽,气势磅礴,有拔地通天之势,擎天捧日之姿,其自然景观独步天下,旭日东升、晚霞夕照、黄河金带、云海玉盘被称为“泰山四绝” ,有“五岳独尊” 、“五岳之首” 、“天下第一山” 的美誉。
泰山是一座政治色彩浓厚的文化之山,被古人视为直通帝座的天堂,是百姓崇拜、帝王告祭的神山,自古有“泰山安,四海皆安” 的说法。自秦始皇开始至清代,先后有13位帝王亲登泰山封禅或祭祀,另外有24代帝王遣官祭祀72次。
泰山又名岱山、岱宗、岱岳、东岳、泰岳,位于山东省泰安市中部,传说泰山为盘古开天辟地后,其头颅幻化而成。
北岳恒山
(位于山西省大同市浑源县)
西岳华山
(位于陕西省渭南市华阴市)
南岳衡山
(位于湖南省衡阳市南岳区)
东岳泰山
(位于山东省泰安市)
中岳嵩山
(位于河南省郑州市登封市)
五岳简介
①碑记:古代刻在石碑上记叙人物生平事迹的文体。
②游记:是一种描写旅行见闻的散文体裁。
③杂记:是古代因事见义,杂写所见所闻不多加议论的散文体裁。
登泰山记
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通过记事、记人、记物、写景来抒发作者的感情和主张,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小石潭记》(唐朝·柳宗元)
《岳阳楼记》(宋朝·范仲淹)
《醉翁亭记》(宋朝·欧阳修)
《桃花源记》(东晋·陶渊明)
本文属于山水游记。“泰山”点明浏览的地点,“登”表明侧重于叙述、描写游泰山的经过和所见所感。
文体知识:
走进作者
姚鼐(nài)(1732—1815),字姬传,一字梦谷,室名惜抱轩,世称惜抱先生、姚惜抱。
清代著名散文家,与方苞、刘大櫆并称为“桐城三祖”。他提出文章要义理、考据、词章三者并重。
乾隆二十八年(1763)中进士,任礼部主事、四库全书纂修官等,年才四十,辞官南归,先后主讲于扬州梅花、江南紫阳、南京钟山等地书院四十多年。
他的散文简洁精练,温润清新,有文采,形象性强,是桐城派中影响最大的人物之一。
著有《惜抱轩全集》等,曾编选《古文辞类纂》。
桐城派
桐城派是清代散文影响最大的一个流派,对于散文创作有一套完整的理论和鲜明的主张,方苞、刘大櫆、姚鼐三人并称为“桐城三祖”(因这三人都是桐城人世称桐城派)。
义理:普遍皆宜的道理或讲求经义、探求名理的学问。
考据:研究时,根据资料来考核、证实和说明。
辞章:指文章的修辞;写作技巧。
桐城派的文章,内容多宣传儒家思想,尤其是程朱理学;语言力求条理清晰,简明达意。桐城派主张学习《左传》《史记》等先秦两汉散文和唐宋古文家韩愈、欧阳修等人的作品,讲究“义法”,要求语言“雅洁”。
代表作品如方苞的《送左未生南归序》、《武季子哀辞》、姚鼐的《登泰山记》等。
走进作者
写作背景
乾隆三十九年(1774),姚鼐以养亲为名,告归田里。道经泰安与挚友泰安知府朱孝纯(字子颍)于此年十二月二十八日傍晚同上泰山山顶,第二天即除夕五更时分至日观峰的日观亭,观赏日出,写下了这篇游记。
表示辞官的词有哪些?
悬车:辞官居家。
解官:辞去官职。
致仕:交还官职,即退休。
乞骸骨:自请退职,意为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
乞身:古代认为做官是委身事君,因此请求退职为“乞身”。
请老:告老,古代官史请求退休。
移病:上书称病,为官者要求隐退的委婉语。
文言常识:表辞官
初读文本
1.听音朗读
纠正字音
汶水 子颍 砌石 为磴
循 徂徕 戊申 摴蒱
绛皓 若偻 佝偻 岱祠
少圜 石罅 姚鼐
wèn
yǐng

dèng
xún
jiàng hào
cú lái

yuán

gōu lóu
xià
chū pú

nài
深读文本
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第一段翻译
山南水北则为阳
山北水南则为阴
山南面山谷的水
山北面山谷的水
判断句
标出本段中的表方位和地点的词,并列出本段的思维导图。
名词作状语:向西;向东
介词,在
汶水
济水
方位:“阳阴西东南北”
地点:
“汶水”“济水”“谷”
“古长城”“日观峰”
古时地理上:
以左为东,以右为西
第一段解析
【江左】
【淮左】
【陇右】
即江东。
淮水东面。
陇山以西
第一段解析
概括介绍地理形势
南北分流
南北分界
最高之处
汶和济
古长城
日观峰
为下文写观日出埋下伏笔
面 线 点
第一段有什么作用?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chéng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颖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 
第二段翻译
在,介词
趁,冒着
界限,城墙
到达/另提一事
山脚
石阶
同“又”
省略句
少于,形容词作为动词。不到一半
所说的
顶峰
沿着,顺着
判断句
中谷
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廓,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判断句
第二段翻译
像门槛一样,名作状语
几乎
助词,无实义
等到
背,覆盖
名作动,照
停留
…的样子,形容词词尾
定语后置
省略句:见苍山负雪,雪明烛天南
挡住
到达
第二段解析
圈划第二段中出现的地点,根据其内容画出作者的登山路线图。
京师
泰安
南麓
中谷
中岭(天门)
西谷
山巅
乘、历、穿、越



复循
遂至
第二段解析
本段中的几个动词“乘、历、穿、越、至于”蝉联而下,告诉给我们哪些内容?从中可以看出作者的心情是怎样的?
①“乘”“历”“穿”“越”“至”五个动词,把作者从京师去泰安的季节、路程交代得清清楚楚。
②表现了旅途的艰苦,使我们仿佛看到作者顶风冒雪、不畏艰险、不远万里赶来登山的迫切神情。笔墨传神。
第二段解析
作者在山上看到了什么景色?(请找出原文)
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第二段翻译
作者描写山顶上的景色时,运用了什么手法?突出了景物怎样的特点?
“负”字以动写静,显出雪的厚度,又以拟人手法,使雪山奕奕传神。
“烛”字名词活用为动词,显出雪光的亮度,写出日光和雪光相映的奇景。
“居雾”以静写动,写出雾的轻,呈停聚不动的状态。
“若带”以小喻大,写出云雾的具体形状,写出了泰山安详明媚,肃穆中充满温柔飘逸美。
动静结合
拟人
比喻
第三段翻译
戊申晦,五鼓,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 稍见云中白若摴蒱(chū)(pú)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五更

弥漫
骰子
逐渐
尽,尽头
通“彩”
朱砂
承接
有的人
回头看
有的人
大红;白
脊背弯曲的样子,引申为鞠躬的样子
定语后置
判断句
判断句
第三段解析
第三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描写泰山顶上的日出是按照什么顺序写景物变化的?突出了泰山日出的什么特点?
山顶观日出
日出前
日出时
日出后
时间顺序:
待日出——稍见——须臾——日上——回视
展现出一座色彩鲜明、气势宏伟的泰山。
第三段解析
第三段主要运用了哪些手法描写来泰山顶上的日出?
日出前
日出时
日出后
“白若摴蒱”
“正赤如丹”
“绛皓驳色”
“而皆若偻”
比喻、拟人手法
日出的景象瞬时变幻,难以描摹。但姚鼐把日出的场面描写得十分壮观,达到了应有的艺术高度。
第三段脉络图
五鼓
大风扬积雪击面
足下皆云漫

山:白若樗蒲
云:一线异彩
须臾
五彩
日上
日:正赤如丹
海:红光动摇承之
回视
色:绛皓驳色
山:而皆若偻
日出前
日出时
日出后
色彩点染 — 绚丽壮美
动静结合 — 拟人比喻
第四、五段翻译
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僻不当道,皆不及往。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
东岳大帝庙
指示代词,那些
皇帝出外巡视时居住的处所

全都
赶得上
青黑色
平整的、方正的
通“圆”,圆形的
缝隙

东岳大帝的女儿
磨灭;缺失
偏僻


省略句
深入探究
这样奇特、壮丽的日出景象是在怎样的天气环境下看到的呢?
大风扬积雪击面
这样奇特、壮丽的日出景象是在哪一天看到的呢?
戊申晦 ——除夕
作者为何
要在除夕登泰山呢?
要在大风扬积雪击面中待日出?
要走一条别人不常走的登山路?
要不远千里、顶风冒雪奔赴泰山?
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上册课堂教学《登泰山记》ppt课件
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上册课堂教学《登泰山记》ppt课件
合作探究
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上册课堂教学《登泰山记》ppt课件
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上册课堂教学《登泰山记》ppt课件
写作背景:
姚鼐少怀大志,但仕途不顺,一直未担任过重要的实职;后被举荐参与纂修《四库全书》。但在编纂过程中,坚守宋学立场的姚鼐与以戴震、纪晓岚为核心的汉学派不睦——这就是有名的“宋汉之争”。学术之争倒也罢了,清政府为美化自身,以道统为其合法性背书,所以对《四库全书》在内容上有许多窜改的地方,纪昀等即加入到篡改的行列。姚鼐自然对此十分不满。乾隆三十九年秋,他作别官场。这一年冬天,姚鼐乘风雪专程奔赴山东,于除夕前夜登泰山,待日出。
“古之君子,仕非苟焉而已,将度其志可行于时,其道可济于众”,否则,不如“从容进退,庶(或许)免耻辱之咎(大祸)已尔”。 ——姚鼐《复张君书》
登泰山之后的姚鼐:
南归之后的40年,姚鼐孜孜不倦于文化教育、诗文创作和桐城派的理论阐发,终成“桐城派”的集大成者,成就了“桐城家法,至此乃立,流风作韵,南极湘桂,北被燕赵”的局面,也培养了一大批学人弟子。冒雪登岱,就是他人生的转折。
苍山负雪,皎洁的微光辉映着澄明透彻的人生境界;红霞映日,绚丽的色彩启发了开阔疏朗的生命襟怀;劲松危岩,坚定的姿态昭示出耿介端方的君子人格。
古人云: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姚鼐笔下的泰山情景圆融,物我浑然一体!
探幽怀远韵,悟情景交融
文章结构脉络
时间、路径
周围山川形势
山顶所见
日出前——风、雪、云
日出时——形、色、光
日出后——色
建筑
石刻
悠久(略写)
壮观
(详写)
险峻
瑰丽
雄浑
神秀
壮美
总结泰山地理形式、位置
记叙登泰山的经过
描写泰山日出
介绍泰山人文景观
介绍泰山自然景观
登泰山记
以时间、游踪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