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导学案(PDF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导学案(PDF版,含答案)
格式 pdf
文件大小 1.8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8-21 18:58:0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七单元 人民解放战争
第 24 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导学案
1.了解《中国土地法大纲》和土地改革总路线、三大战役、七届二中全会和渡江战役的基本史实。(史料实
证)
2.分析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与三大战役胜利进行的关系,探究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原因。(历史解释、唯物
史观)
3.通过学习三大战役的胜利,使学生认识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是无数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渗透爱
国主义教育,树立责任担当意识。(家国情怀)
重点: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三大战役。
难点: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与三大战役顺利进行的关系。
课标内容:了解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等史事;通过了解解放区的土地改革,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
役,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知道国民党反动统治的覆灭和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主要原因,以及中国共产
党领导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
思维导引 近代以来,台湾与大陆的关系经历了分离(《马关条约》签订)—统一(抗日战争胜利)—分离(人
民解放战争胜利)的过程。
一、解放区的土地革命:
1.将抗战时期的减租减息改为实行____________的土地政策。
2.措施:
(1)1947 年,中国共产党召开全国土地会议,颁布_____________________;没收地主土地,废除
_______________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按照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2)制定____________总路线。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_____________的土地
制度,发展农业生产。
3.结果:在____________的领导下,解放区的土地改革顺利完成,广大农民分得了土地、房屋、粮食和衣物。
4.影响:
(1)使农村的____________和土地占有状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激发了农民_______________的积极性。
②翻身农民踊跃____________,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______、______保障。
二、三大战役:
1.千里跃进大别山: 1947 年夏,_________、邓小平率领____________野战军主力,强渡黄河天险,
_________________。直接威胁到南京、武汉,揭开了人民解放军___________的序幕。
2.千里挺进大别山后,中共中央认为战略决战的时机已经成熟,于是决定发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大战役。
3.三大战役概况:
战役 时间 指挥 部队 影响
辽沈 1948 年 9 月— _______、 _______野战军 解放了_____全境
战役 11 月 罗荣桓
平津 1948 年 11 月 _______、陈毅、 _______、_______野 解放了______________的
战役 —1949 年 1 月 _______、粟裕、 战军 广大地区
谭震林等
淮海 1948 年 11 月 _______、罗荣桓、 ______人民解放军 使_______基本解放
战役 —1949 年 1 月 林彪 与_____野战军
4.胜利意义:三大战役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 150 多万人,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被消灭,大大加速了
_____________在全国的胜利。
5.三大战役胜利的原因:
(1)政治: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
(2)经济:实行土地改革,激发农民积极性;
(3)军事:作战方针明确,人民解放军英勇作战;
(4)社会: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
三、南京解放(渡江战役):
1949 年 4 月,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兵分三路,横渡长江,占领南京,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国民党
残余势力退往台湾。
1.三大战役与渡江战役的区别:基本消灭国民党主力的是三大战役;最终结束国民党在大陆统治的
是渡江战役。
2.解放战争胜利的标志是新中国的成立,南京国民政府垮台的标志是 1949 年 4 月 23 日南京解放。
1.解放战争时期,“犹如一把钢刀,插入国民党统治的心脏地区,直接威胁到国民党的统治中心南京和湖
北重镇武汉”的是( )
A.平型关大捷 B.转战陕北 C.挺进大别山 D.渡江战役
2.1947 年,为了缓解陕北及山东解放区的军事压力,经过对敌人战略的正确分析及充分估计,党中央在毛
泽东的指挥下毅然决定直插敌人后方,把战争引向敌占区。这一创造性的战略决策( )
A.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全面进攻 B.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C.使华北全境基本解放 D.推翻了南京国民政府
3.下面是同学们在“解放太原支前纪念馆”里摘抄的宣传词。据此说明在解放战争中,太原的解放得益于
( )
A.解放军英勇善战 B.中共正确的领导
C.人民群众的支持 D.太原物资的雄厚
4.1947 年中共中央公布的一份文件中规定:乡村中一切地主的土地及公地,由乡村农会接收,连同乡村中
其他一切土地,按乡村全部人口,不分男女老幼,统一平均分配。该文件在当时起到的积极作用是(  )
A.调动了农民的革命积极性 B.加强了农村革命根据地建设
C.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D.掀起了军民联合大生产运动
5.某文献记载:1948 年 10 月 15 日,人民解放军攻占锦州,歼灭了国民党范汉杰兵团,切断了敌人从陆上
撤回关内的道路。这一记载中这场战役的影响是( )
A.解放了东北全境 B.奠定了解放长江以南各省的基础
C.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 D.华北全境基本解放
6.毛泽东笑道:“打了新保安,吃了他一个 35 军;又打了张家口,断绝了他的西退之路,然后东北野战军
再给天津来这一家伙,傅作义没法动摇了。”毛泽东笑谈的是( )
A.挺进中原 B.转战陕北 C.渡江战役 D.三大战役
7.国民党军人回忆某次战役时说:“从双堆集战斗到徐州撤退,基层官兵哭喊、哀叹的厌战情绪充斥于行
伍之中,及至陈官庄被围,官兵悲观情绪恶化到极致。结果,未及解放军攻击,即不战自溃。”材料描述的
这次战役( )
A.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B.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C.解放了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广大地区 D.结束了国民政府在大陆的统治
8.根据下图反映的史实,确定一个研究主题是( )
A.抗日烽火遍九州 B.挺进中原揭序幕
C.百万雄师过大江 D.三大战役展威风
9.为迎接人民解放战争的最后胜利,准备新中国的建立,1949 年 3 月,中共中央在河北西柏坡召开了一次
会议。这次会议( )
A.指出党的工作重心必须由乡村转向城市 B.确立了毛泽东思想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C.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D.认为战略决战的时机已经成熟
10.下图报纸可以印证( )
A.敌后战场的抗战 B.解放战争全面爆发
C.抗日战争的胜利 D.解放战争走向胜利
11.以下三图表达的主题是( )
A.解放区生产资料所有制变革 B.国民党治下人民的困苦
C.人心向背影响解放战争走向 D.中共号召人民支持革命
12.在研究《入城守则》的草案时,陈毅说:“一定要无条件执行,说不入民宅,就不准入,天王老子也不
行!这是我们人民解放军送给上海人民的见面礼!”可见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在于( )
A.获得农民支持 B.解放军纪律严明
C.取得国际支持 D.解放军作战勇敢
二、综合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27 年 8 月,周恩来、叶挺、朱德、贺龙、刘伯承等人领导革命军在南昌发

动武装起义
② 1935 年 1 月,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
③ 1936 年 12 月,中国共产党派周恩来等赴西安调停,西安事变得以和平解决
④ 1945 年 4 月,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延安召开
1947 年夏,刘伯承、邓小平率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强渡黄河天险,千里跃进

大别山
⑥ 1949 年 3 月,中共中央在河北西柏坡召开了七届二中全会
材料二:
文物一 民工支援前线使用的独轮车
文物介绍:在三大战役中,支前民工累计达 880 余万人次,人民群众使用大小支前车辆 141 万辆。数
不清的小车队,车轮滚滚,将弹药等战略物资运输到前线战士的手中。
文物二 渡江先锋船
文物介绍:渡江战役前夕,许多船主、船工主动将隐藏的帆船献出。船工张孝华父子与其他船工一道
冒着枪林弹雨率先将解放军战士护送到长江南岸,为渡江战役作出了杰出贡献。此船为张孝华父子驾驶的
渡江先锋船。
材料三 李延国、李庆华在《根据地:中国共产党人不能忘却的记忆》中记载了这样的场景:上海解放
后,凌晨的上海街道悄无声息。大资本家荣毅仁打开大门,走上街头,看到进城的人民解放军全部睡在路
边。他们身着一样的军服,分不清是军官还是士兵。这时一位军人和蔼地向荣毅仁要一碗开水,荣毅仁立
即让家人送来一碗开水。结果,要水的人并没有喝这碗水,而是蹲在一个伤员身前,用铁勺向他嘴里喂水。
这一幕让荣毅仁永记在心,荣毅仁的父亲荣德生感叹说;蒋介石永远也回不来了!
(1)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波澜壮阔,峰回路转,百折不回,最终走向胜利。从材料一表格中
任选四件大事,结合所学知识,以“转折”为题对所选历史事件的意义分别进行简要说明。(要求:说明要有
史实依据)
(2)根据材料二、三,分别概括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
开放探究一 【生生不息的红色基地】
1947 年,中国共产党制定颁布了《中国土地法大纲》。大纲规定: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
耕者有其田,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1946—1948 年,华北和东北解放区有二百多万人参军。山东有五
百八十多万人、冀中有四百八十多万人随解放军出征,抬担架、送粮草、运弹药、救伤员。人民解放军的兵
源、粮源和战争勤务,主要来自翻身农民。
——《历史 必修一》(人教版)
(1)根据材料,指出解放区土地改革的目标是什么。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场改革的影响。
开放探究二【决定命运的战略决战】
材料一 如图
(2)图中所示的军事行动为什么选择“中原”作为突破口
材料二 如图
(3)分析辽沈战役中人民解放军先攻占锦州的战略意图是什么。结合图二和图三,分析淮海战役的胜利对全国
战局的发展有什么意义。
开放探究三【天翻地覆的革命曙光】
【教材再开发→材料研读】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毛泽东《七律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4)材料中“钟山”指的是哪儿 “百万雄师过大江”是哪次战役
(5)毛泽东说“不可沽名学霸王”有什么深刻意义
【自主学习】
一、1.耕者有其田(1)《中国土地法大纲》、封建剥削(2)土地改革、封建性剥削 3.中国共产党 4.(1)阶
级关系、革命和生产(2)参军参战、人力、物力
二、1.刘伯承、晋冀鲁豫、千里跃进大别山、战略进攻的序幕。2.辽沈、淮海、平津
3.林彪、东北、东北、刘伯承、邓小平、中原、华东、长江中下游以北、聂荣臻、华北、东北、华北全境
4.人民解放战争
【素养评价】
1.C
2.B
3.C
4.A
5.A
6.D
7.C
8.D
9.A
10.D
11.C
12.B
13.(1)(1)转折①:从大革命的失败教训认识到掌握武装力量的重要性,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
统治的第一枪,是创建人民军队的开始。转折②:遵义会议纠正了左倾错误,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
了中国革命,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转折③: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
联合抗战的序幕,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转折④:中共七大确立毛泽东
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为争取抗战胜利作了准备,并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指明了战后的方向。转折⑤:
刘邓千里挺进大别山,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成为解放战争的转折点。转折⑥:中共七届二中
全会的召开,决定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向城市,为迎接解放战争胜利和建立新中国作了准备。(以上任选
两例即可)
(2)材料二:人民群众对前线的支援。材料三:人民解放军军队纪律严明、秋毫无犯、官兵平等。
【开放探究】
开放探究一 【生生不息的红色基地】
(1)答:废除封建剥削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农民踊跃参军参战(或为解放战
争提供了人力和物力的保障)。
开放探究二【决定命运的战略决战】
(2)答:当时蒋介石把主要兵力集中于陕北、山东进行重点进攻,在中原(大别山)的防守力量薄弱。
(3)答:意图:切断国民党军队向关内的退路。
意义:淮海战役解放了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地区,使国民党统治的中心地区南京、上海直接暴露在解放军的铁拳
之下,为渡江战役的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开放探究三【天翻地覆的革命曙光】
(4)答:南京;渡江战役。
(5)答:用项羽沽名钓誉的历史教训教育革命人民:不能怜悯行将灭亡的敌人,重蹈项羽的覆辙;要将革命进行
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