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 渔家傲·秋思(导学案)(PDF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2课 渔家傲·秋思(导学案)(PDF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8-22 06:35:50

文档简介

第 12 课 渔家傲·秋思(导学案)
2022 年课程标准 学习目标
1.朗读、背诵诗歌,理解诗句含义,体会作者的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思想感情。
(2)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
2.品味诗句,体会诗歌的美,提高鉴赏古诗能力。
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会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
3.理解诗人怀才不遇的情怀,体会诗人悲愤中不
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
乏豪迈,失意中仍怀希望的思想境界。
活动一:积累字词
1.正音正字
塞 ( ) 下 燕 ( )然 勒 ( ) 寐 ( )
2. 字词释义
①渔家傲:又名《吴门柳》、《忍辱仙人》、《荆溪咏》、《游仙关》。
②塞:边界要塞之地,这里指 。
③衡阳雁去:传说秋天北雁南飞,至湖南衡阳回雁峰而止,不再南飞。
④边声: 特有的声音,如大风、号角、羌笛、马啸的声音。
⑤千嶂:绵延而峻峭的山峰;崇山峻岭。
⑥燕然未勒:指 。燕然:即燕然山,今名杭爱山,在今蒙古国境内。据《后汉书·窦宪
传》记载,东汉窦宪率兵追击匈奴单于,去塞三千余里,登燕然山,刻石勒功而还。
⑦羌管:即 ,出自古代西部羌族的一种乐器。
⑧悠悠:形容 。
⑨寐: ,不寐就是睡不着。
活动二:积累文学常识
1.作家作品
范仲淹(989年—1052年)(即太宗端拱二年——皇祐四年) 字希文。和包拯同朝,为北宋名臣,政治
家,文学家,谥号“ ”,吴县(今江苏苏州)人,汉族。少年时家贫但好学,当秀才时就常以
天下为己任,有敢言之名。曾多次上书批评当时的宰相,因而三次被贬。宋仁宗时官至参知政事,相当于
副宰相。元昊反,以龙图阁直学士与夏竦经略陕西,号令严明,夏人不敢犯,脑残人称为“龙图老子”,夏
人称为小范老子。1043年(宋仁宗庆历三年)范仲淹对当时的朝政的弊病极为痛心,提出“十事疏”,主张
建立严密的仕官制度,注意农桑,整顿武备,推行法制,减轻傜役。宋仁宗采纳他的建议,陆续推行,史
称“庆历新政”。可惜不久因为保守派的反对而不能实现,因而被贬至陜西四路宣抚使,后来在赴颍州途中
病死,有《范文正公集》传世。
2.写作背景。
范仲淹于康定元年至庆历三年间,曾任陕西经略副使兼延州知州。据史传记载,在镇守西北边疆期间,
他号令严明又爱抚士卒,招徕诸羌并推心接纳,深为西夏所惮服,称赞他道“小范老子腹中有数万甲兵”。
这首题为“秋思”的《渔家傲》就是他在西北军中的感怀之作。
3.文章体裁:
词最初称为" "或者" ",别称有:近体乐府、长短句、曲子、曲词、乐章、琴
趣、诗余等。
从长度分小令(59字以下)、中调(59--90)和长调(91以上)。是配合宴乐乐曲而填写的歌诗,词牌是词
的调子的名称,不同的词牌在总句数、句数,每句的字数、声调上都有规定。
活动三:文章朗读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活动四:疏通文意,把握主旨。
(一)全文翻译
边塞的秋天到了,它的景物和中原的不同。大雁向衡阳飞去,丝毫没有停留之意。边塞特有的大风、
羌笛、马嘶的声音随着军营的号角声纷纷响起,崇山峻岭之间,烟雾弥漫,落日朦胧,一座孤城紧紧关闭。
端起一杯浊酒,想起万里之遥的家乡,但边患未平,功业未成,不知何时返回故里。悠扬的羌笛吹响,
寒霜洒满了大地。夜深了,将士们都不能安睡,满头白发的将军和士兵,久戍边塞,也流下了伤心的眼泪。
(二)课文主题
通过描写边塞的凄凉景色,表现了词人 ,同时含蓄地表达了作者 。
(三)内容概括
1、上片描写肃杀悲凉的 。
(1)“异”字概括总的感受。
(2)三幅画面:大雁南飞、连声四起、孤城落日。
(3)描写角度:视觉、听觉。
(4)“孤城闭”暗示了军事态势的紧张。
2、下片抒发 。
(1)思乡忧国的情怀。
(2)壮志难酬的苦闷。
(四)写作特色
1、用典:语句是:
东汉窦宪追击北匈奴,出塞三千馀里,至燕然山刻石记功而还。
引用了汉代大将窦宪追击北匈奴,燕然山刻石记功的典故,表达了作者壮志难酬的抑郁苦闷。
2、寓情于景、视听结合:
(1)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描写了一幅悲凉奇异的边塞秋景,渲染了 ,暗示了 ,为下文的
做了铺垫,衬托出 。
(2)羌管悠悠霜满地。
视听结合,突出西北边塞的荒凉寒冷,渲染出萧瑟肃杀的气氛,暗指守边将士寒夜戍守的艰辛。
3、对比:
(1)“衡阳雁去无留意”与“燕然未勒归无计”的对比,突出戍边将士壮志难酬、有家难归的抑郁苦
闷。
(2)“一杯”与“万里”对比悬殊,表达了守边将士的思乡之情。
4、互文:将军白发征夫泪。
“白发”不仅指将军,三军尽衰老;流泪的也不仅仅是士兵,将军也因有家难回而伤心落泪,表现出
戍边将士壮志难酬、有家难归的抑郁苦闷,也含蓄表达了作者对朝廷软弱、消极御敌的愤懑不平。
5、拟人:衡阳雁去无留意。
把大雁人格化,连大雁对此地也没有留恋之意,侧面写出了西北边塞的荒凉寒冷,暗示守边将士戍边
的艰辛。
(五)理解性默写
1、《渔家傲·秋思》中用相关景物写边塞悲凉的句子是 ,与王维的 意境相
似。
2、《渔家傲·秋思》中抒发将士戍边难归的无奈和对家乡的眷念之情的句子是: 。
3、《渔家傲·秋思》中从虚写的角度突出战争持久,将士背井离乡远征边塞的痛苦的句子是:

4、《渔家傲·秋思》中表现将士们思家与报国矛盾心理的句子是: 。
5、“此词虽有思归之情而无怨尤之意。盖抵御侵略,义不容辞,然征夫久戍,亦非所宜,故词旨虽雄
壮 而 取 境 却 苍 凉 也 。 ” 加 着 重 号 的 句 子 可 以 使 我 们 联 想 到 《 渔 家 傲 秋 思 》 中 的 句 子
“ 。”
1、赏析“塞下秋来风景异”
2、上片中塞下风景“异”在哪里?
3、赏析“衡阳雁去无留意”
4、(1)边声:边塞特有的声音,如大风、号角、羌笛、马啸的声音。
(2)从写景的角度赏析“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5、赏析“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2)描写了怎样的景象?有什么作用?
(3)赏析“孤”和“闭”
6、“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1)这两句采用了什么写法?有什么效果?
(2)这两句是怎样写将士们的矛盾心理的?
(3)从炼字的角度赏析“浊酒一杯家万里”
7.(1)“羌管悠悠霜满地”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2)“羌管悠悠霜满地”一句蕴含着词人浓浓的情感,请简要分析它是怎样达到这种效果的?
8、“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9、“征人不寐”的原因是什么?
10、同样是写落日,“长烟落日孤城闭”与“长河落日圆”描绘的意境有什么不同?
11、仿照示例,从课文中另选几处富有变现力的词句进行点评。
12、这首词上片重在写景,描写塞下秋景,景中有情。下片抒发边关将士忧国思乡之情。
宋 词
宋词在中国文学史上是一种独立的重要的文学形式。它原是配合隋唐“新声”(燕乐)而创作的歌词,
直到晚唐五代才逐渐脱离按曲拍填词的束缚,成为一种长短句的诗体,以格律诗的形式流传至今。
词是诗歌的一种,发萌于隋、形成于唐而盛于宋的一种新型格律诗。隋唐之际,从西域传入的各民族
的音乐与中原旧乐渐次融合,并以胡乐为主产生了燕乐。原来整齐的五、七言诗已不适应,于是产生了字
句不等、形式更为活泼的词。自宋开始,作为一种新的文学体裁而流行于世。早先的词大都合乐歌唱,所
以唐、五代多称为“曲,杂曲,曲子词”等,自宋以后称词也叫“乐章,乐府,诗余,琴趣、长短句”等。
词最早起源于 ,后来,文人依照乐谱声律节拍而写新词,叫做“填词”或“依声”。从此,
词与音乐分离,形成一种句子长短不齐的格律诗。五、七言诗句匀称对偶,表现出整齐美;而词以长短句
为主,呈现出参差美。
由于单纯一个“词”字可能指歌词中的词,也可能是指诗词中的词,由于诗词中的词大部分是律化了
的长短句,因此我们把诗词中的词也叫“律词”。律词可以说是格律诗体对长短句的延伸,从而也丰富了格
律诗的体裁。
宋词主要分为两大派别或类型:一是 派,代表人物有南唐后主李煜、宋代词人:李清照、
柳永、秦观、等。二是 派,代表人物有辛弃疾、苏轼、岳飞、陈亮等。
一、名句名篇默写
1.根据提示默写。
(1) ,衡阳雁去无留意。(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2)千嶂里,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3)浊酒一杯家万里,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2.《渔家傲·秋思》中从虚写的角度,突出战争持久,将士背井离乡远征边塞的痛苦的诗
句: , 。
3.《渔家傲·秋思》
(1)塞下秋来风景异, 。
(2) ,千嶂里, 。
(3) ,燕然未勒归无计。
(4) ,人不寐, 。
4.《渔家傲·秋思》
(1)表达自己和征人们想家却又不甘无功而返的矛盾心理的句子是: , 。
(2)抒发征夫戍边难归的无奈和对家乡的眷念之情且表达了主旨的诗句是: , 。
(3)渲染古代西北边地秋景的悲凉奇异的诗句是: , 。
(4)描写边塞苍凉萧瑟景色,遍地肃杀、紧张森严的句子是: , , 。
5.默写
(1)《渔家傲·秋思》中,渲染古代西北边地秋景的悲凉奇异的句子
是: , 。
(2)王维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突出体现了边塞的壮美,范仲淹在《渔家傲·秋思》中运用相似
的景物渲染了边寒的凄凉的句子是: 。
(3)范仲淹在《渔家傲·秋思》中表达自己和征人们想家却又不甘无功而返的矛盾心理的句子
是: , 。
二、选择题
6.下列朗读语句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八百里/分麾/下炙 B.塞下/秋来/风景异
C.马/作/的卢/飞快 D.醉里/挑灯/看剑
7.选出对范仲淹《渔家傲·秋思》赏析有误的一项( )
A.词的上片重在写景,词人着意用一个“异”字,统领全部景物特点,突出塞下秋景与内地景象的迥然
不同。
B.词人在下片集中抒发身处边塞的征人之情,开头两句是全词的核心部分,从正面揭示了自己和征人们
卫国思家的矛盾心理。
C.结尾三句情调激昂、高亢,含蓄地表达了词人对朝廷的腐朽和软弱及其不修武备、不重边功做法的愤
懑之情。
D.词人写了自己亲临目见的景物,表达了戍边将士复杂的情感,全词意境壮阔,形象鲜明,语言凝练,
读来亲切感人。
8.下面对《渔家傲·秋思》的赏析恰当的一项是( )
A.“塞下秋来风景异”一句着一“秋”字统领全部景物,点出季节为秋季,突出塞外之景的特点。
B.“长烟落日孤城闭”写的是因前方战事失利,守边将士紧闭城门等待援兵的情景,说明了战斗之惨烈。
C.“将军白发征夫泪”词中的将军和征夫们都难以入睡,运用了夸张的手法。这白头和眼泪是爱国之情,
是乡思之愁。
D.这首词上片写景,景中含情:雁去,孤寂;边声,凄厉;长烟落日,空旷;孤城紧闭,寂寥。这些景
物都隐含着作者的情感体验。
9.对下面《渔家傲·秋思》的赏析,恰当的一项是( )
A.“衡阳雁去无留意”意思是:衡阳的大雁毫不留恋地纷纷飞离了。烘托出悲凉的气氛。
B.词人在下片集中抒发了身处边塞的征人之情,开头两句是全词的核心部分,从正面揭示了自己和征人
们卫国思家的心理矛盾。
C.结尾三句情调激昂、高亢。含蓄地表达了词人对朝廷的腐朽和软弱及其不修武备、不重边功做法的愤
懑之情。
D.边声、号角写动,千嶂、长烟、落日、孤城写静,动静结合,生动地展现出一幅充满祥和之气的战地
画面。
10.下面对《渔家傲·秋思》的赏析,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词人写了自己亲临目见的景物,表达了戍边将士复杂的情感,全词意境壮阔,形象鲜明,语言凝练,
读来真切感人。
B.首句“塞下秋来风景异”,点明时间地点,突出了塞下环境的寥廓苍凉。
C.下阕前两句写出战争没有取得胜利,自己与征人们还未建立军功,还乡之计无从谈起的惆怅心理。
D.下阕中“羌管悠悠霜满地”一句,以如霜的月光为背景,烘托了征人凄婉的愁思。
11.选出对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赏析有误的一项( )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木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A.上阕先用“异”字总写边塞秋景与内地的不同,然后以大雁、边声、长烟、落日、孤城等意象描绘
萧瑟、苍凉的边塞风光。
B.“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是全词的核心部分,正面揭示了戍边将士们的矛盾心理:思
乡而不能回,因为尚未建立军功、勒石燕然。
C.“将军白发征夫泪”运用互文,悲怆情调中含蓄表达了作者对于朝廷腐朽、软弱、不修武备、不重
边功的愤懑不平。
D.全词真切感人,语言粗犷、豪放,意境悲凉、壮阔,整个画面笼罩着一种旷远雄浑的气氛。
12.下面对诗词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A.“塞下秋来风景异”用一“异”字,统领全部景物的特点,突出了塞下风景与中原风景的大不相同,
勾勒出西北边境肃杀凄凉的秋景。
B.“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四方边声、起伏不断的号角声写动,千嶂、长烟、
落日、孤城写静,动静结合,生动展现了一幅充满祥和之气的战地画面。
C.“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是全词的核心,词人在这里正面揭示了自己和征人们的矛盾
心理:思念相距万里的家乡,但却不能回去,因为还没有达到建立军功、勒石燕然的目的。
D.整首词意境苍凉悲壮,形象鲜明生动,语言质朴凝练。词中描写的是词人身临目见的景物,表达的
是词人和他所理解的征夫们的感情,读来真切动人。
13.阅读下面两首诗词,完成下题。
【甲]
渔家傲 秋思
宋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乙】
从军行
隋 明余庆①
三边烽乱惊,十万且横行。
风卷常山阵②,笳③喧细柳营。
剑花寒不落,弓月晓逾明。
会取淮南地,持作朔方城④。
[注释]①明余庆:约陈末隋初间人;善为诗,仕隋,官至司门郎。②常山阵;兵法上将首尾呼应的一种排
兵布阵之法称为常山阵。③笳:胡笳军乐,主要用来助攻,提振士气。④朔方城:汉武帝时,汉军曾攻占
淮南一带,为纪念胜利在当地所建的胜利之城。
下面对两首诗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两首军旅诗词都写了戍边生活的艰苦,表现出将士们保家卫国、渴望建功的壮志豪情。
B.甲词上片重在写景,用一个“异”字统领全部景物的特点,突出塞下秋景与中原的不同。
C.乙诗三、四句写隋军摆出“常山阵”,以风卷残云之势打败来犯之敌,军营中响起胜利的笳声。
D.两首诗词均用典故。“燕然未勒归无计”表现词人要打退进犯的外敌,确保西北边境的安定;“持
作朔方城”表达诗人对隋军也能像当年汉军那样所向披靡的想象。
14.下面对诗作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A.这首词的意境悲凉、壮阔,形象鲜明、生动,语言质朴、凝练,是宋词中的精品。
B.词的上片重在写景,主要描写了塞下风景之“异”,勾勒出西北边境肃杀凄凉的秋景,暗含着军事态
势的严重。
C.词的上片中“长烟落日孤城闭”一句,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意境相似。
D.词的下片中“羌管悠悠霜满地”一句,以如霜的月光为背景,烘托了征人凄婉的愁思。
15.下面对本词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渔家傲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A.词的上阕围绕“异”字着笔,调动视觉和听觉,显示了边地生活的艰苦和军事态势的严峻。
B.“衡阳雁去无留意”意思是:衡阳的大雁毫不留恋地纷纷飞离了。烘托出悲凉的气氛。
C.“燕然未勒归无计”用了汉代大将军窦宪大破匈奴后刻石记功而返的典故,表达了作者功业未成的
苦闷。
D.整首词以“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作结,爱国激情与思乡之苦交融,构成了整首词矛盾、复杂、
厚重的情绪。
三、诗歌鉴赏
(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6.请描述“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所呈现的画面。
17.“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揭示了边关将士怎样的矛盾心理?
(二)阅读古诗,完成下列各题。
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8.全词用语精炼传神。上片一个“ ”字,点明边塞战事吃紧;下片一个“ ”字,尽显征人无尽悲
怆。
19.“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描写了什么景物?在词中起到什么作用?
(三)阅读下列诗词,回答问题。
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20.对这首词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上片“衡阳雁去无留意”一句是说,衡阳的大雁飞去,没有丝毫想留下来的意思。这里紧承“异”,
表面写大雁,其实在写人:大雁都飞回去了,人也想家乡、亲人,想回家去。
B.“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从听觉、视觉等方面表现了边塞地区的萧条寂寥。
C.“羌管悠悠霜满地”借悠悠的笛声和满地的秋霜渲染出“塞下”悲凉而哀伤的气氛。
D.这首词的意境悲凉、壮阔,形象鲜明、生动,语言质朴、凝练,是宋词中的精品。
21.“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揭示了词人和征夫们怎样的心理?
(四)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渔家傲 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22.下面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词是作者边地生活经历的写照,反映了边塞生活的艰苦,表达了戍边将士思念家乡、为国建功
的情怀。
B.词中通过“塞下”“长烟落日”“霜”等词语写出了边塞秋季的景色特点。
C.“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在悲怆的情调中,鲜明地表达了词人对朝廷腐朽软弱的控诉和批判。
D.词的意境悲凉、壮阔,形象鲜明、生动,语言质朴、凝练,是宋词中的精品。
23.“雁”是古诗词中常见的意象。本词及《月夜忆舍弟》中“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都写到“雁”。
请分别结合其诗句品析。第 12 课 渔家傲·秋思(导学案)
2022 年课程标准 学习目标
1.朗读、背诵诗歌,理解诗句含义,体会作者的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思想感情。
(2)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
2.品味诗句,体会诗歌的美,提高鉴赏古诗能力。
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会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
3.理解诗人怀才不遇的情怀,体会诗人悲愤中不
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
乏豪迈,失意中仍怀希望的思想境界。
活动一:积累字词
1.正音正字
塞 (sài) 下 燕(yān)然 勒(lè) 寐(mèi)
2. 字词释义
①渔家傲:又名《吴门柳》、《忍辱仙人》、《荆溪咏》、《游仙关》。
②塞:边界要塞之地,这里指西北边疆。
③衡阳雁去:传说秋天北雁南飞,至湖南衡阳回雁峰而止,不再南飞。
④边声:边塞特有的声音,如大风、号角、羌笛、马啸的声音。
⑤千嶂:绵延而峻峭的山峰;崇山峻岭。
⑥燕然未勒:指战事未平,功名未立。燕然:即燕然山,今名杭爱山,在今蒙古国境内。据《后汉书·窦
宪传》记载,东汉窦宪率兵追击匈奴单于,去塞三千余里,登燕然山,刻石勒功而还。
⑦羌管:即羌笛,出自古代西部羌族的一种乐器。
⑧悠悠:形容声音飘忽不定。
⑨寐:睡,不寐就是睡不着。
活动二:积累文学常识
1.作家作品
范仲淹(989年—1052年)(即太宗端拱二年——皇祐四年) 字希文。和包拯同朝,为北宋名臣,政治
家,文学家,谥号“文正”,吴县(今江苏苏州)人,汉族。少年时家贫但好学,当秀才时就常以天下为己
任,有敢言之名。曾多次上书批评当时的宰相,因而三次被贬。宋仁宗时官至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
元昊反,以龙图阁直学士与夏竦经略陕西,号令严明,夏人不敢犯,脑残人称为“龙图老子”,夏人称为小
范老子。1043年(宋仁宗庆历三年)范仲淹对当时的朝政的弊病极为痛心,提出“十事疏”,主张建立严密
的仕官制度,注意农桑,整顿武备,推行法制,减轻傜役。宋仁宗采纳他的建议,陆续推行,史称“庆历
新政”。可惜不久因为保守派的反对而不能实现,因而被贬至陜西四路宣抚使,后来在赴颍州途中病死,有
《范文正公集》传世。
2.写作背景。
范仲淹于康定元年至庆历三年间,曾任陕西经略副使兼延州知州。据史传记载,在镇守西北边疆期间,
他号令严明又爱抚士卒,招徕诸羌并推心接纳,深为西夏所惮服,称赞他道“小范老子腹中有数万甲兵”。
这首题为“秋思”的《渔家傲》就是他在西北军中的感怀之作。
3.文章体裁:
词最初称为"曲词"或者"曲子词",别称有:近体乐府、长短句、曲子、曲词、乐章、琴趣、诗余等。
从长度分小令(59字以下)、中调(59--90)和长调(91以上)。是配合宴乐乐曲而填写的歌诗,词牌是词
的调子的名称,不同的词牌在总句数、句数,每句的字数、声调上都有规定。
活动三:文章朗读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活动四:疏通文意,把握主旨。
(一)全文翻译
边塞的秋天到了,它的景物和中原的不同。大雁向衡阳飞去,丝毫没有停留之意。边塞特有的大风、
羌笛、马嘶的声音随着军营的号角声纷纷响起,崇山峻岭之间,烟雾弥漫,落日朦胧,一座孤城紧紧关闭。
端起一杯浊酒,想起万里之遥的家乡,但边患未平,功业未成,不知何时返回故里。悠扬的羌笛吹响,
寒霜洒满了大地。夜深了,将士们都不能安睡,满头白发的将军和士兵,久戍边塞,也流下了伤心的眼泪。
(二)课文主题
通过描写边塞的凄凉景色,表现了词人决心守边御敌的爱国和思乡之情,同时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朝
廷腐朽、软弱,不修武备、不重边功的愤懑之情。
(三)内容概括
1、上片描写肃杀悲凉的边塞秋景。
(1)“异”字概括总的感受。
(2)三幅画面:大雁南飞、连声四起、孤城落日。
(3)描写角度:视觉、听觉。
(4)“孤城闭”暗示了军事态势的紧张。
2、下片抒发功业未立,思念家乡之情。
(1)思乡忧国的情怀。
(2)壮志难酬的苦闷。
(四)写作特色
1、用典:燕然未勒归无计
东汉窦宪追击北匈奴,出塞三千馀里,至燕然山刻石记功而还。
引用了汉代大将窦宪追击北匈奴,燕然山刻石记功的典故,表达了作者壮志难酬的抑郁苦闷。
2、寓情于景、视听结合:
(1)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描写了一幅悲凉奇异的边塞秋景,渲染了浓厚的悲凉气氛,暗示了军情紧急,为下文的抒情做了铺垫,
衬托出戍边将士壮志难酬、有家难归的抑郁苦闷。
(2)羌管悠悠霜满地。
视听结合,突出西北边塞的荒凉寒冷,渲染出萧瑟肃杀的气氛,暗指守边将士寒夜戍守的艰辛。
3、对比:
(1)“衡阳雁去无留意”与“燕然未勒归无计”的对比,突出戍边将士壮志难酬、有家难归的抑郁苦
闷。
(2)“一杯”与“万里”对比悬殊,表达了守边将士的思乡之情。
4、互文:将军白发征夫泪。
“白发”不仅指将军,三军尽衰老;流泪的也不仅仅是士兵,将军也因有家难回而伤心落泪,表现出
戍边将士壮志难酬、有家难归的抑郁苦闷,也含蓄表达了作者对朝廷软弱、消极御敌的愤懑不平。
5、拟人:衡阳雁去无留意。
把大雁人格化,连大雁对此地也没有留恋之意,侧面写出了西北边塞的荒凉寒冷,暗示守边将士戍边
的艰辛。
(五)理解性默写
1、《渔家傲·秋思》中用相关景物写边塞悲凉的句子是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与王维的大漠孤烟
直,长河落日圆意境相似。
2、《渔家傲·秋思》中抒发将士戍边难归的无奈和对家乡的眷念之情的句子是:浊酒一杯家万里,燕
然未勒归无计。
3、《渔家傲·秋思》中从虚写的角度突出战争持久,将士背井离乡远征边塞的痛苦的句子是:人不寐,
将军白发征夫泪。
4、《渔家傲·秋思》中表现将士们思家与报国矛盾心理的句子是: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5、“此词虽有思归之情而无怨尤之意。盖抵御侵略,义不容辞,然征夫久戍,亦非所宜,故词旨虽雄
壮而取境却苍凉也。”加着重号的句子可以使我们联想到《渔家傲 秋思》中的句子“浊酒一杯家万里,燕
然未勒归无计。”
1、赏析“塞下秋来风景异”
“塞下”点明了地点。“秋来”,点明了季节。“异”字统领全部景物的特点,突出塞下秋景与中原的
不同,为下文写西北边境肃杀、凄凉的秋景做铺垫。
2、上片中塞下风景“异”在哪里?
①“四面边声连角起”,秋天边塞的大雁过早飞向衡阳,且毫无稍事停留之意。实际上写塞下天气极寒
冷,与他的家乡吴地大不相同。②“四面边声连角起”,风吼、马嘶,同不断起伏的号角声混杂在一起,构
成了塞下特异的声音,这种“边声”也是中原所没有的。③“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坐落在崇山峻岭
间的孤城,当暮霭生成、夕阳西下时,便紧紧地关闭了城门,和内地城市华灯初上时的景象迥然不同。
3、赏析“衡阳雁去无留意”
(1)“衡阳雁去”即“雁去衡阳”。秋季北雁南飞,传说至湖南衡阳城南的回雁峰而止。
(2)赏析:运用典故,借用“衡阳回雁峰”的典故,写出塞下天气及其寒冷。
(3)有些同学在默写时会把“衡阳雁去无留意”中的“雁”写成“燕”,请向他们解释为什么这里用“雁”
字。
北雁南飞是塞外秋天特有的景象,用“雁”更符合地域和时令特点;大雁是边塞诗中常见的意象,
寄寓着思乡之情,用“雁”更能传达出词人的情感。
4、(1)边声:边塞特有的声音,如大风、号角、羌笛、马啸的声音。
(2)从写景的角度赏析“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选景典型生动,边声嘈杂,号角呜咽,千嶂、长烟、落日、孤城,展现了边塞特异的风光,渲染了浓
厚的悲凉气氛,为下片的抒情蓄势。
5、赏析“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1)画面:站在山头,放眼望去,戈壁绵延千里,大漠中蒸起腾腾水汽,似烟若雾飘散开去,已是夕
阳时刻,荒芜的大漠里,只有一座孤城镶嵌其中,紧闭的城门隐隐中透出将士们内心的无奈。
(2)描写了怎样的景象?有什么作用?
描绘了一座孤城坐落在崇山峻岭,夕阳西下时,紧紧关闭城门的情景。
作用:突出塞下秋景与中原的不同,点明战事吃紧、戒备森严的特殊背景,为下文抒情做铺垫。
(3)赏析“孤”和“闭”
“孤”字暗示敌强我弱的局面,“闭”字点明战事吃紧、戒备森严的特殊背景。
6、“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1)这两句采用了什么写法?有什么效果?
运用典故,这两句运用窦宪刻功燕然山的典故,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词人思念家乡,却因没有建功立业
无法回家的矛盾心理。
(2)这两句是怎样写将士们的矛盾心理的?
“浊酒一杯”写将士们借酒难消乡愁,“燕然未勒归无计”运用典故,写出了将士们渴望建功立
业又不甘心无功而返的心理,体现了将士们功业未成的苦闷和思乡的矛盾心理。
(3)从炼字的角度赏析“浊酒一杯家万里”
“一杯”“万里”形成对比,描写了词人浓重的乡愁,语言雄浑有力。
7、(1)“羌管悠悠霜满地”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在时间上是上片长烟落日的延续,同时渲染了凄凉的氛围,暗示了守边将士们寒夜守边的艰辛,夜深
霜重,加上悠悠羌笛,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加重了他们因未建功立业而归期无计又思念家乡的复杂感情。
(2)“羌管悠悠霜满地”一句蕴含着词人浓浓的情感,请简要分析它是怎样达到这种效果的?
示例一:通过写绵长悠远的羌笛声和满地白霜的景象,营造凄清的氛围,透露出词人内心的孤寂悲凉。
示例二:选择典型的意象“羌笛”和“霜”,渲染出萧瑟肃杀的气氛,蕴含着词人浓浓的思乡之情。
示例三:“悠悠”写出了羌笛声的绵长悠远,透露出词人的悲凉之感。“满”写出了秋霜之浓,暗示
了词人愁绪的浓重。
8、“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运用互文,表达了戍边将士思念家乡、功业难成的哀伤,也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朝廷腐朽、软弱,不修
武备、不重边功的愤懑不平。
9、“征人不寐”的原因是什么?
边塞苦寒的生活和思乡难归的处境,以及对朝廷不修武备、不重边功的愤懑之情,都使征人“不寐”。
10、同样是写落日,“长烟落日孤城闭”与“长河落日圆”描绘的意境有什么不同?
范仲淹描写的落日渲染了天色昏暗,城门紧闭的悲凉气氛;王维描写的落日刻画了苍茫壮丽的塞外景
象。
11、仿照示例,从课文中另选几处富有变现力的词句进行点评。
示例:“四面边声连角起”中的“边声”,指边塞特有的种种声音,凄厉而容易引发人的怀乡之情。“边
声”以“四面”来形容,更显得无所不在,充塞天地之间,虽不想听到却做不到。下面再接上“连角起”,
进一步写出这些声音是伴随着军营的号角声发出的,在凄凉之外更添一层悲壮。
“长烟落日孤城闭”中的“闭”字,透露出边关战事紧张、防守任务重大的情形。“长烟落日”的空
旷与“孤城”的紧闭形成鲜明的对比,衬托出塞外的荒凉与寂寥。
12、这首词上片重在写景,描写塞下秋景,景中有情。下片抒发边关将士忧国思乡之情。
写作特色:全词意境悲凉壮阔,形象鲜明生动,语言质朴凝练,借景抒情和直抒胸臆相结合。
宋 词
宋词在中国文学史上是一种独立的重要的文学形式。它原是配合隋唐“新声”(燕乐)而创作的歌词,
直到晚唐五代才逐渐脱离按曲拍填词的束缚,成为一种长短句的诗体,以格律诗的形式流传至今。
词是诗歌的一种,发萌于隋、形成于唐而盛于宋的一种新型格律诗。隋唐之际,从西域传入的各民族
的音乐与中原旧乐渐次融合,并以胡乐为主产生了燕乐。原来整齐的五、七言诗已不适应,于是产生了字
句不等、形式更为活泼的词。自宋开始,作为一种新的文学体裁而流行于世。早先的词大都合乐歌唱,所
以唐、五代多称为“曲,杂曲,曲子词”等,自宋以后称词也叫“乐章,乐府,诗余,琴趣、长短句”等。
词最早起源于民间,后来,文人依照乐谱声律节拍而写新词,叫做“填词”或“依声”。从此,词与音
乐分离,形成一种句子长短不齐的格律诗。五、七言诗句匀称对偶,表现出整齐美;而词以长短句为主,
呈现出参差美。
由于单纯一个“词”字可能指歌词中的词,也可能是指诗词中的词,由于诗词中的词大部分是律化了
的长短句,因此我们把诗词中的词也叫“律词”。律词可以说是格律诗体对长短句的延伸,从而也丰富了格
律诗的体裁。
宋词主要分为两大派别或类型:一是婉约派,代表人物有南唐后主李煜、宋代词人:李清照、柳永、
秦观、等。二是豪放派,代表人物有辛弃疾、苏轼、岳飞、陈亮等。
一、名句名篇默写
1.根据提示默写。
(1) ,衡阳雁去无留意。(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2)千嶂里,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3)浊酒一杯家万里,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答案】 塞下秋来风景异 长烟落日孤城闭 12.塞下秋来风景异@长烟落日孤城闭@燕然未勒
归无计
2.《渔家傲·秋思》中从虚写的角度,突出战争持久,将士背井离乡远征边塞的痛苦的诗
句: , 。
【答案】 人不寐 将军白发征夫泪
3.《渔家傲·秋思》
(1)塞下秋来风景异, 。
(2) ,千嶂里, 。
(3) ,燕然未勒归无计。
(4) ,人不寐, 。
【答案】 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 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 羌管
悠悠霜满地 将军白发征夫泪
【详解】本题考查名句名篇默写。
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
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本题中的“雁、连角、羌、勒、寐、嶂”等字词容易写错。
4.《渔家傲·秋思》
(1)表达自己和征人们想家却又不甘无功而返的矛盾心理的句子是: , 。
(2)抒发征夫戍边难归的无奈和对家乡的眷念之情且表达了主旨的诗句是: , 。
(3)渲染古代西北边地秋景的悲凉奇异的诗句是: , 。
(4)描写边塞苍凉萧瑟景色,遍地肃杀、紧张森严的句子是: , , 。
【答案】 浊酒一杯家万里 燕然未勒归无计 人不寐 将军白发征夫泪 塞下秋来风景
异 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 长烟落日孤城闭
【详解】本题考查名句默写。课文原句填空作答时,一是要深刻理解诗文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
题意的诗文的语句;三是作答内容要准确,做到不加字、不少字、不写错字。
本题中的易错字有“酒、燕然未勒、寐、塞、衡、雁、嶂、落”。
5.默写
(1)《渔家傲·秋思》中,渲染古代西北边地秋景的悲凉奇异的句子
是: , 。
(2)王维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突出体现了边塞的壮美,范仲淹在《渔家傲·秋思》中运用相似
的景物渲染了边寒的凄凉的句子是: 。
(3)范仲淹在《渔家傲·秋思》中表达自己和征人们想家却又不甘无功而返的矛盾心理的句子
是: , 。
【答案】 塞下秋来风景异 衡阳雁去无留意 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 燕然
未勒归无计
【详解】本题考查名句名篇默写。注意易错字词:塞、衡阳、孤、浊、勒。
二、选择题
6.下列朗读语句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八百里/分麾/下炙 B.塞下/秋来/风景异
C.马/作/的卢/飞快 D.醉里/挑灯/看剑
【答案】A
【详解】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作答时可结合句意和语法结构来分析。
A.句意:把烤牛肉分给部下。“八百里”在这里作主语,“分”是动词,做谓语,“麾下炙”做宾语。主
谓宾之间要断开,因此正确的停顿应是:八百里/分/麾下炙;
故选 A。
7.选出对范仲淹《渔家傲·秋思》赏析有误的一项( )
A.词的上片重在写景,词人着意用一个“异”字,统领全部景物特点,突出塞下秋景与内地景象的迥然
不同。
B.词人在下片集中抒发身处边塞的征人之情,开头两句是全词的核心部分,从正面揭示了自己和征人们
卫国思家的矛盾心理。
C.结尾三句情调激昂、高亢,含蓄地表达了词人对朝廷的腐朽和软弱及其不修武备、不重边功做法的愤
懑之情。
D.词人写了自己亲临目见的景物,表达了戍边将士复杂的情感,全词意境壮阔,形象鲜明,语言凝练,
读来亲切感人。
【答案】C
【详解】考查诗歌的鉴赏。
C.这首词抒发了边关将士壮志难酬的感慨和思乡忧国的情怀。而结尾三句“羌管”发出的是凄切之声,加
上秋霜,加重的是征人的愁思,“将军白发征夫泪”则采用互文的手法,悲怆含蓄地抒发了边关将士壮志
难酬的感慨和思乡忧国的情怀。是全词的主旨所在。所以 C项的说法是错误的;
故选 C。
8.下面对《渔家傲·秋思》的赏析恰当的一项是( )
A.“塞下秋来风景异”一句着一“秋”字统领全部景物,点出季节为秋季,突出塞外之景的特点。
B.“长烟落日孤城闭”写的是因前方战事失利,守边将士紧闭城门等待援兵的情景,说明了战斗之惨烈。
C.“将军白发征夫泪”词中的将军和征夫们都难以入睡,运用了夸张的手法。这白头和眼泪是爱国之情,
是乡思之愁。
D.这首词上片写景,景中含情:雁去,孤寂;边声,凄厉;长烟落日,空旷;孤城紧闭,寂寥。这些景
物都隐含着作者的情感体验。
【答案】D
【详解】本题考查赏析诗歌内容。
A.“塞下秋来风景异”一句着一“异”字统领全部景物,突出塞外之景的特点,“秋”点出季节为秋季;
B.“说明了战斗之惨烈”错误,这一句反映了当时西北边关战事吃紧,守军戒备森严的紧张形势;
C.“将军白发征夫泪”运用互文手法,并非夸张手法;
故选 D。
9.对下面《渔家傲·秋思》的赏析,恰当的一项是( )
A.“衡阳雁去无留意”意思是:衡阳的大雁毫不留恋地纷纷飞离了。烘托出悲凉的气氛。
B.词人在下片集中抒发了身处边塞的征人之情,开头两句是全词的核心部分,从正面揭示了自己和征人
们卫国思家的心理矛盾。
C.结尾三句情调激昂、高亢。含蓄地表达了词人对朝廷的腐朽和软弱及其不修武备、不重边功做法的愤
懑之情。
D.边声、号角写动,千嶂、长烟、落日、孤城写静,动静结合,生动地展现出一幅充满祥和之气的战地
画面。
【答案】B
【详解】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A.“衡阳的大雁”表述错误,“衡阳雁去无留意”是倒装句。正常语序是“雁去衡阳无留意”,意思是大雁
向衡阳方向飞去,没有一点留意;
C.结尾三句反映了边疆将士的辛酸与无奈,以及对战乱不息、归期无望的深切悲哀。并非“情调激昂、高
亢”;
D.这些动静结合,展现出一种肃杀之气,并非“祥和之气”;
故选 B。
10.下面对《渔家傲·秋思》的赏析,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词人写了自己亲临目见的景物,表达了戍边将士复杂的情感,全词意境壮阔,形象鲜明,语言凝练,
读来真切感人。
B.首句“塞下秋来风景异”,点明时间地点,突出了塞下环境的寥廓苍凉。
C.下阕前两句写出战争没有取得胜利,自己与征人们还未建立军功,还乡之计无从谈起的惆怅心理。
D.下阕中“羌管悠悠霜满地”一句,以如霜的月光为背景,烘托了征人凄婉的愁思。
【答案】D
【详解】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D.“羌管悠悠霜满地”,描写了寒霜满地,烘托了征人凄婉的愁思。不是写如霜的月光。
故选 D。
11.选出对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赏析有误的一项( )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木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A.上阕先用“异”字总写边塞秋景与内地的不同,然后以大雁、边声、长烟、落日、孤城等意象描绘
萧瑟、苍凉的边塞风光。
B.“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是全词的核心部分,正面揭示了戍边将士们的矛盾心理:思
乡而不能回,因为尚未建立军功、勒石燕然。
C.“将军白发征夫泪”运用互文,悲怆情调中含蓄表达了作者对于朝廷腐朽、软弱、不修武备、不重
边功的愤懑不平。
D.全词真切感人,语言粗犷、豪放,意境悲凉、壮阔,整个画面笼罩着一种旷远雄浑的气氛。
【答案】D
【详解】本题考查诗歌鉴赏。
D.赏析有误。通读全词可知,上片描绘边地的荒凉景象。“衡阳雁去”是“塞下秋来”的客观现实,“无
留意”虽然是北雁南飞的具体表现,但更重要的是这三个字来自戍边将士的内心,它衬托出雁去而人却不
得去的情感。“边声”“角起”“千嶂”“孤城”等具有特征性的事物,把边地的荒凉景象描绘得有声有
色。首句中的“异”字通过这些得到了具体的发挥。下片写戍边战士厌战思归的心情。“人不寐”三字绾
上结下,其中既有白发“将军”,又有落泪“征夫”。“不寐”又紧密地把上景下情联系在一起。“羌管悠
悠”是“不寐”时之所闻;“霜满地”是“不寐”时之所见。语言质朴凝练,而非“粗犷、豪放”。
故选 D。
12.下面对诗词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A.“塞下秋来风景异”用一“异”字,统领全部景物的特点,突出了塞下风景与中原风景的大不相同,
勾勒出西北边境肃杀凄凉的秋景。
B.“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四方边声、起伏不断的号角声写动,千嶂、长烟、
落日、孤城写静,动静结合,生动展现了一幅充满祥和之气的战地画面。
C.“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是全词的核心,词人在这里正面揭示了自己和征人们的矛盾
心理:思念相距万里的家乡,但却不能回去,因为还没有达到建立军功、勒石燕然的目的。
D.整首词意境苍凉悲壮,形象鲜明生动,语言质朴凝练。词中描写的是词人身临目见的景物,表达的
是词人和他所理解的征夫们的感情,读来真切动人。
【答案】B
【详解】B.错误,千嶂、孤城、长烟、落日,这是写所见;边声、号角声,这是写所闻。把所见所闻诸现
象连缀起来,展现在读者眼前的是一幅充满肃杀之气的战地风光画面。故选 B。
13.阅读下面两首诗词,完成下题。
【甲]
渔家傲·秋思
宋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乙】
从军行
隋 明余庆①
三边烽乱惊,十万且横行。
风卷常山阵②,笳③喧细柳营。
剑花寒不落,弓月晓逾明。
会取淮南地,持作朔方城④。
[注释]①明余庆:约陈末隋初间人;善为诗,仕隋,官至司门郎。②常山阵;兵法上将首尾呼应的一种排
兵布阵之法称为常山阵。③笳:胡笳军乐,主要用来助攻,提振士气。④朔方城:汉武帝时,汉军曾攻占
淮南一带,为纪念胜利在当地所建的胜利之城。
下面对两首诗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两首军旅诗词都写了戍边生活的艰苦,表现出将士们保家卫国、渴望建功的壮志豪情。
B.甲词上片重在写景,用一个“异”字统领全部景物的特点,突出塞下秋景与中原的不同。
C.乙诗三、四句写隋军摆出“常山阵”,以风卷残云之势打败来犯之敌,军营中响起胜利的笳声。
D.两首诗词均用典故。“燕然未勒归无计”表现词人要打退进犯的外敌,确保西北边境的安定;“持
作朔方城”表达诗人对隋军也能像当年汉军那样所向披靡的想象。
【答案】C
【详解】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C.“乙诗三、四句写隋军摆出‘常山阵’,以风卷残云之势打败来犯之敌,军营中响起胜利的笳声”说法错
误。“风卷常山阵,笳喧细柳营”的意思是:摆出精巧万变且可风卷边敌的常山阵法,扎定号角威鸣、军
纪严明的细柳营盘。诗人描写边塞的苦寒,借助想象和典故,来反映边塞战事的紧张、营地军纪的严明,
表现将士保家卫国、渴望建功的豪情。颔联描述的是隋军同仇敌忾,奋力抗击敌人的壮烈场面。
故选 C。
14.下面对诗作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A.这首词的意境悲凉、壮阔,形象鲜明、生动,语言质朴、凝练,是宋词中的精品。
B.词的上片重在写景,主要描写了塞下风景之“异”,勾勒出西北边境肃杀凄凉的秋景,暗含着军事态
势的严重。
C.词的上片中“长烟落日孤城闭”一句,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意境相似。
D.词的下片中“羌管悠悠霜满地”一句,以如霜的月光为背景,烘托了征人凄婉的愁思。
【答案】D
【详解】D.“羌管悠悠霜满地”没有运用比喻的修辞,写的是霜,不是月光。改为“以霜为背景,烘托了
征人凄婉的愁思。”故选 D。
15.下面对本词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渔家傲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A.词的上阕围绕“异”字着笔,调动视觉和听觉,显示了边地生活的艰苦和军事态势的严峻。
B.“衡阳雁去无留意”意思是:衡阳的大雁毫不留恋地纷纷飞离了。烘托出悲凉的气氛。
C.“燕然未勒归无计”用了汉代大将军窦宪大破匈奴后刻石记功而返的典故,表达了作者功业未成的
苦闷。
D.整首词以“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作结,爱国激情与思乡之苦交融,构成了整首词矛盾、复杂、
厚重的情绪。
【答案】B
【详解】B.“衡阳的大雁毫不留恋地纷纷飞离了”表述有误。应该是:大雁又飞回衡阳了,一点也没有停
留之意。故选 B。
三、诗歌鉴赏
(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6.请描述“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所呈现的画面。
17.“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揭示了边关将士怎样的矛盾心理?
【答案】16.(示例)连绵起伏的群峰像千里屏障一样,烟雾迷茫中,落日朦胧,暮霭沉沉,一座边城伫立
在崇山峻岭间的荒漠上,孤零零的,城门紧紧地关闭着。 17.他们思念相距万里的家乡和亲人,但却
没有办法回去,因为还没有达到建立军功、勒石燕然的目的。
【详解】1.本题考查对画面的描述。描绘的文字切合情景,有画面感,意近即可。全句可直译为:重重叠
叠的山峰里,长烟直上落日斜照孤城紧闭。直译缺少描写上的美感,可示例:抬眼望去,群山连绵,暮霭
沉沉,山衔落日,一座孤城矗立,城门紧紧地闭着。
2.“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的意思是:端着一杯浑浊的酒,想起远在万里之外的家乡,可是
边患没有平息,那能谈得到归去 再加上满眼的白霜遍地、盈耳的羌笛声碎,又叫人如何能够入睡 将士们
只能是愁白了乌发,流下了浊泪。在这里,作者将直抒胸臆和借景抒情相结合,抒发出边关将士壮志难酬
和思乡忧国的情怀。
(二)阅读古诗,完成下列各题。
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8.全词用语精炼传神。上片一个“ ”字,点明边塞战事吃紧;下片一个“ ”字,尽显征人无尽悲
怆。
19.“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描写了什么景物?在词中起到什么作用?
【答案】18. 闭 泪 19.此句形象描绘了坐落在崇山峻岭间的孤城,夕阳西下时,便紧紧地
关闭城门的情景,突出塞下秋景与中原的不同。同时点明了战事吃紧,戒备森严的特殊背景。
【解析】18.此题考查诗歌关键词的赏析。“长烟落日孤城闭”意思是“长烟直上,落日斜照,孤城紧
闭”,从“闭”可知边塞战事吃紧;“将军白发征夫泪”意思是“将军头发花白,战士洒下眼泪”,从“泪”
字可以看出思乡的情感。
19.本题考查重点诗句描绘画面及其作用。这是一首边塞诗,要抓住“千”“长”“落”“孤”“闭”这
些字词来分析判断景物的特点,根据诗词中“四面边声连角起”的内容来分析写景的作用。画面:重重叠
叠的山峰里,长烟直上落日斜照孤城紧闭,描绘出一幅壮阔苍茫的边塞黄昏景象。作用:起到了烘托气氛,
突出边塞戒备森严、战事吃紧的特点。
(三)阅读下列诗词,回答问题。
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20.对这首词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上片“衡阳雁去无留意”一句是说,衡阳的大雁飞去,没有丝毫想留下来的意思。这里紧承“异”,
表面写大雁,其实在写人:大雁都飞回去了,人也想家乡、亲人,想回家去。
B.“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从听觉、视觉等方面表现了边塞地区的萧条寂寥。
C.“羌管悠悠霜满地”借悠悠的笛声和满地的秋霜渲染出“塞下”悲凉而哀伤的气氛。
D.这首词的意境悲凉、壮阔,形象鲜明、生动,语言质朴、凝练,是宋词中的精品。
21.“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揭示了词人和征夫们怎样的心理?
【答案】20.A 21.运用“燕然勒功”的典故,写出了词人和征夫们饮一杯浊酒,不由地想起万里之外
的家乡,未能像窦宪那样战胜敌人,刻石燕然,不能早作归计。表达了词人和征夫们慨叹功业未成和思念
家乡的复杂心情。
【解析】20.A. 上片“衡阳雁去无留意”一句是说,向衡阳飞去的雁群毫无留恋的情意。故 A错误,故选
A。
21.本题考查诗句赏析。“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的诗意是指:喝一杯陈酒怀念家乡远隔万
里,思绪万千,想起边患不平,功业未成,不知何时才能返回故里。上句写思乡之情,“浊酒”写出条件
艰苦,“家万里”写对家乡的思念。下句则写理想壮志,“燕然未勒”引用典故,燕然,山名,即今蒙古
境内之杭爱山。勒功,刻石记功。东汉大将窦宪追击北匈奴,出塞三千余里,登燕然山,刻石记功。后以“燕
然勒功”指把记功文字刻在石上。亦指建立或成就功勋。而 “燕然未勒” 的意思即包含功业未成、边患未
平之意。“归无计”更进一步写出建功立业遥遥无期,表达了一种功业未成的悲伤。故整体上既写出了对
家乡的思念,同时也表达了功业未成的慨叹。
(四)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渔家傲 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22.下面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词是作者边地生活经历的写照,反映了边塞生活的艰苦,表达了戍边将士思念家乡、为国建功
的情怀。
B.词中通过“塞下”“长烟落日”“霜”等词语写出了边塞秋季的景色特点。
C.“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在悲怆的情调中,鲜明地表达了词人对朝廷腐朽软弱的控诉和批判。
D.词的意境悲凉、壮阔,形象鲜明、生动,语言质朴、凝练,是宋词中的精品。
23.“雁”是古诗词中常见的意象。本词及《月夜忆舍弟》中“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都写到“雁”。
请分别结合其诗句品析。
【答案】22.C 23.《渔家傲 秋思》中,词人以南飞大雁的径去不留,衬托出边塞的满目荒凉、苦寒萧
瑟,暗示守边征夫的生活艰苦;《月夜忆舍弟》中以孤雁的哀鸣渲染了边塞浓重悲凉的气氛,表达了诗人怀
乡思亲的情感。
【解析】22.本题考查诗词内容理解和辨析。
C.有误,“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意思是人为何不能成寐?将军已经白发苍苍为何还在服役?年轻的
兵士为国守边为何还要落泪?这里有悲的成分,但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忧,是怨,是愤愤不平。他们忧虑
国家的安全,抱怨朝廷无人整顿武备,更为当局没有一个正确的方针政策而愤懑。本项“鲜明地表达了”
赏析有误,应为“含蓄地表达了”;
故选 C。
23.本题考查赏析作者感情的能力。
“衡阳雁去无留意”意为:向衡阳飞去的雁群,一点也没有停留之意。句中的“雁”意味着秋天的到来,
展现边塞寒风萧瑟、满目凄凉之景,抒发了守边将士们的思乡之情;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的意思是戍楼上的更鼓声隔断了人们的来往,边塞的秋天里,一只孤雁正在
鸣叫。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沉重单调的更鼓和天边孤雁的叫声不仅没有带来一丝活气,反而使本
来就荒凉不堪的边塞显得更加冷落沉寂,含蓄表达了诗人与兄弟离散的孤独和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意思是秋天到了,西北边塞的风光和江南大不同。向衡阳飞去的雁
群,一点也没有停留之意。该句着重写景,“塞下”点明了延州的所在区域,“秋来”,点明了季节,“风
景异”,概括地写出了延州秋季和内地大不相同的风光,用“衡阳雁去”的传说,衬出秋天的寒风萧瑟,满
目荒凉,暗示守边征夫生活的艰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