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0 课 曹刿论战(导学案)
2022 年课程标准 学习目标
1.借助课文注释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语,理解词语古今意义的
培养热爱中华文化的文化 差别。引导学生掌握本课的重要实词、虚词,尤其需要注意古今异义
自信;培养积累、梳理、整合 的词语,提示学生注意积累,逐步提升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文言语汇和具有良好语感的能 2.学习文章的精练笔法与详略安排。
本文运用的是中国传统史家笔法,语言简洁精练,剪裁得当,重
力;培养求知欲、创造性,养
点突出,充分体现了《左传》“长于记事”的特点。在教学中须引导
成积极思考的习惯;感受、理
学生学习精练笔法,掌握材料的详略安排。
解、欣赏、评价古代语言文字, 3.感受古人的政治智慧,体会他们的责任感与担当精神。
涵养高雅情趣,具备健康的审 曹刿虽是一介平民,在国家危难之际却能挺身而出,为国解忧,
美意识和观念。 主动“论战”,参与军国大事的谋划。要引导学生感受中国传统士人
这种铁肩担道义的责任心。
活动一:正音正字
曹刿(ɡuì) 又何间(jiàn)焉 弗(fú) 小信未孚(fú) 玉帛(bó) 下视其辙(zhé)
登轼(shì) 败绩(jì) 遂(suì)逐(zhú)齐师 旗靡(mǐ)
活动二 :文言字词梳理归类。
(一)重点词语释义
1.齐师伐我 师:军队
2.肉食者谋之 肉食者:吃肉的人。这里指当权者。
3.肉食者鄙 鄙:浅陋。这里指目光短浅
4.衣食所安,弗敢专也 安:安身 专:独自享有
5.对曰 对:回答。一般用于下对上的回答
6.小惠未徧 遍:遍及、普遍
7.虽不能察 察:明察
8.必以情 情:实情
9.忠之属也 忠:尽力做好分内的事 属:类
10.战则请从 从:跟随
11.齐师败绩 败绩:大败
12.公将驰之 驰:驱车追赶
13.既克 既:已经
14.一鼓作气 作:振作
15.彼竭我盈 竭:衰竭 盈:充满,这里指士气正旺盛
16.难测也 测:推测,估计
17.惧有伏焉 伏:埋伏
18.望其旗靡 靡:倒下
(二)通假字
1.小惠未徧 徧 同 遍 , 遍及、普遍 。
(三)古今异义
1.小大之狱 古义:诉讼事件 今义:监狱
2.牺牲玉帛 古义:祭祀用的牛、羊、猪等 今义:为了正义的目的舍弃自己
的生命
3.又何间焉 古义:参与 今义:中间
4.弗敢加也 古义:虚夸,夸大 今义:增加
5.再而衰 古义:第二次 今义:又一次
6.必以信 古义:实情 今义:书信
7.忠之属也 古义:尽力做好分内的事 今义:忠诚。
(四)词类活用
1.神弗福也 福:名词作动词,赐福,保佑
2.公将鼓之 鼓:名词作动词,击鼓进军。
3.小信未孚 孚:使动用法,使……信服
4.忠之属也 忠:形容词作动词,尽力做好分内的事。
5.下视其辙 下:名词作状语,向下。
(五)一词多义
1.师:①遂逐齐师(军队) ②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老师 )
2.故:①故克之(因此,所以) ②公问其故(缘故,原因)
3.从:①战则请从(跟随) ②民弗从也(服从、听从)
4.请:①曹刿请见(请求) ②战则请从(请让我)
5.信:①必以信(实情) ②小信未孚(信用)
(六)虚词归纳
1.其:其乡人曰 代词,他,这里指曹刿
吾视其辙乱 代词,他们,指齐军
2.以:可以一战 凭借
必以信 按照
必以分人 把
3.之:小大之狱 助词,的
公与之乘 代词,代曹刿
肉食者谋之 代词,代这件事
公将鼓之 音节助词,不译
(七)特殊句式
1.省略句
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2.倒装句
何以战 (宾语前置,应为“以何战”)
3.判断句
夫战,勇气也。
活动三:积累文学常识
1.作家作品
左丘明(前 502年—前 422年),姓左,名丘明(一说复姓左丘,名明),春秋末期鲁国人,历史学
家。代表作品《左传》。
《春秋左氏传》,原名《左氏春秋》,汉代时又名《春秋左氏》 、《春秋内传》 ,汉代以后才多称
《左传》 。
《左传》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的左丘明为《春秋》做注解的一部史书,与《公羊传》 、《穀(谷)梁
传》合称“春秋三传”。是中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同时也是杰出的历史散文巨著。该书共三
十五卷,是儒家经典之一且为十三经中篇幅最长的,在四库全书中列为经部。记述范围从公元前 722(鲁隐
公元年)至公元前 468(鲁哀公二十七年)。
2.文章体裁:
国别体:通过各国史事个别独立地排列载述,以完成对某一历史进程的叙述。国别体史书有《国语》
和《战国策》。《国语》是以记言为主,兼及记事;《战国策》 以记事为主。
活动四:文章朗读
要求: 读准字音,读准停顿、节奏,读出情感。
朗读指导: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
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
惠/未,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
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
/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活动五:疏通文意,把握主旨。
(一)全文翻译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进攻我们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鲁庄公)接见。他同乡的
人说:“当权者会谋划这件事的。(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当权者目光短浅,不熊深谋远虑。”
于是(他)进宫拜见(鲁庄公)。(曹刿)问(鲁庄公):“(您)凭借什么作战?”鲁庄公说:“衣食这类
用来安身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享受,一定把它分给别人。”(曹刿)回答说:“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
百姓,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鲁庄公说:“祭祀用的纯色全体牲畜、玉和丝织品之类,(我从来)不敢虚
夸,一定按实情禀告神灵。”(曹刿)回答说:“(这只是)小信用,未能让神灵信服,神灵是不会保佑您
的。”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诉讼事件,即使不熊件件明察,也一定会用诚心审理。”(曹刿)回答说:
“(这)是尽职分之类的事情。可凭債(这个条件)打一使:(如果)作战,就请允许(我)跟随着去。”
鲁庄公和他共乘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鲁庄公将要击鼓进军。
曹刿说:“(现在)不可以(击鼓进军)。”齐军三次击鼓命令军队出击。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
了。”齐军大败。鲁庄公将要下令驱车追赶齐军。曹刿说:“(还)不可以(追赶)。”(说完就)向下察看
车轮碾出的痕迹,(又)登上车前的横木眺望齐国军队,(这才)说:“可以(追赶)了。”于是追赶齐军。
战胜齐军后,鲁庄公询问这样做的原因。(曹刿)回答说:“作战,靠的是勇气。第一次击鼓能够鼓起
士气,第二次(击鼓时士气)就减弱了,第三次(击鼓时士气)就穷尽了,他们的去气已经穷尽而我们的
士气正旺盛,所以战胜了他们。(齐国是)大国,难以推测(它的情况),(我)担心那里有埋伏。我看到他
们的车辙混乱,望见他们的军旗也倒下了,所以才下今追赶他们。”
(二)课文主题
文章记叙了鲁国以弱胜强的长勺之战的史实,表现了曹刿在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卓越的军事才能,说明
了“只有取信于民,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把握好战机,才能取得战争的胜利”的道理。
(三)内容概括
第一段:论战前准备。写曹刿帮助鲁庄公认清作战的前提条件——取信于民。
第二段:叙战争经过。写曹刿帮助鲁庄公指挥作战,适时反击和追击。
第三段:论取胜原因。写曹刿分析如何把握作战时机。
(四)写作特色
(1)中心突出,详略得当。
这是一篇记叙战争的短文,但重点不是记叙战争的经过,而是着重写曹刿的“论战”,凡是与表现主题
无关的枝节就尽量省略。如第一段写曹刿谒见庄公,进见的细节一概省略了,劈头就问“何以战”;第二段
对战场的复杂情况及“未可”.“可矣”的理由均略而不写,留待后面补叙,就更能突出“论战”的见解;
第三段只用“公问其故”代替了鲁庄公一系列问话。但文章对战前战后反映曹刿战略见解的谈话,则详加
叙述,因为战前是分析有无克敌制胜的条件,战后是总结以弱胜强的原因,这些都是围绕主题写的,全文
自始至终突出了“论”字,使人对长勺之战的胜败得失的原因一目了然。
(2)结构严谨,前后照应。
全文只用二百二十二字,就把战争的开始.发展.高潮和结局记述得清清楚楚。第一段写战前准备,第
二段写战时经过,第三段写战后总结,事态发展清晰,文章脉络分明。段与段之间的过渡也非常自然,第
一段的结尾“战则请从”与第二段的“公与之乘”衔接,第二段的结尾“遂逐齐师”与第三段的“既克”
衔接,三个段落层层递进,环环相扣,浑然一体。此外,文章前后的照应也十分紧密。以第二段与第三段
为例,“三而竭”与上段“齐人三鼓”相照应;“吾视其辙乱”与“下视其辙”相照应;“望其旗靡”与“登
轼而望之”相照应;“故克之”与“齐师败绩”相照应;“故逐之”与“遂逐齐师”相照应。第二段只写“其
然”,第三段补写“所以然”,一记一议.一实一虚,前后照应,相辅相成。
(3)用对话交代情节和刻画人物。
曹刿与其乡人的对话,说明了曹刿是一个关心国事而有远谋的人物。在交代战前准备时,详细地写了
曹刿与鲁庄公的三次对话,通过对话揭示出鲁庄公昏庸无知,曹刿深谋远虑。写战役经过,作者虽只写了
曹刿两次说的“未可”.“可矣”的简单话语,但却形象地表现了曹刿成竹在胸。待机而动的思想性格。最
后由“公问其故”又引出曹刿对战争的一大段议论,表现出曹刿的可贵的军事见解。
(五)名句默写
1.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
未能远谋。”
2.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
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
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3.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战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
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4.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
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5.《曹刿论战》文中指出了战前的政治准备,能体现鲁庄公取信于民的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
以情;交战过程中利于反攻的时机是“彼竭我盈”之时,利于追击的时机是“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之
时。
6.《曹刿论战》中,曹刿在“齐人败绩”“公将驰之”时,实地考察“下视其辄,登轼而望之”后,才
下令追逐,最终大克齐师。
7.《曹刿论战》中曹刿阐述勇气在战争中的作用的句子是: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
竭。
8.《曹刿论战》中,曹刿认为“忠之属也,可以一战”的理由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9.《曹刿论战》中曹刿不让鲁庄公追击齐军的原因是: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10.《曹刿论战》中体现曹刿主动参与国家大事的句子是:公将战,曹刿请见。
11.《曹刿论战》中体现曹刿注意细节的句子是:下视其辄,登轼而望之。
12.《曹刿论战》中曹刿在对战争的论述中提出追击敌兵时机的句子是:吾视其辄乱,望其旗靡,故逐
之 。
1、文章的题目是《曹刿论战》,论战的双方是曹刿和鲁庄公,但文章开头却写写了曹刿与其乡人的对
话,目的何在?
(1)用乡人对肉食者和国事的冷淡与曹刿形成鲜明对比,反衬曹刿的爱国热情和责任感,同时用民不
愿与官谋说明当时的统治者不得民心。
(2)曹刿的答话是全文的总纲,下文就是围绕“鄙”来写鲁庄公,围绕“远谋”为刻画曹刿的(为下
文作铺垫)。
2、曹刿在战场上镇定自若、从容不迫、胸有成竹的基础是什么?
(1)战前鲁国政治上取信于民,有广大人民作后盾;
(2)在作战中曹刿避敌锋芒,养我军锐气;详察敌情,做到知己知彼;有军事指挥才能,克敌制胜的
本领。
3、文中哪些地方表现了曹刿的远谋?
战争之前,曹刿预见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主动请见,使鲁庄公认识到政治上取信于民是战争
胜利的先决条件,这是他在政治上的远谋;
在作战的过程中,他不争于进攻和追击,避敌锋芒,养我锐气,详察敌情,知己知彼,把握战机,大
败齐师;
战后总结条分缕析,入情入理表现了他在战略上远谋。
4、人物形象个性鲜明是本文一大“特征”,请你谈谈作者塑造人物使用了哪些方法?使用这些方法有
什么好处?
一方面通过对话刻画人物,另一方面在对比中刻画人物。把乡人对国事的冷漠,不愿与统治者为谋和
曹刿的主动请见对比,突出曹刿的爱国热情和责任感;把鲁庄公的鄙和曹刿的远谋进行对比突出曹刿的政
治远见和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
5、本文多处将鲁庄公与曹刿进行对比描写,请找出其中一例,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战前:鲁庄公浅陋;曹刿有远谋。
战时:鲁不作调查,急躁冒进;曹实地调查,抓准时机。
战后:鲁茫然不知;曹细说原委。通过对比,突出曹刿指挥作战的军事才能。
6、如何评价鲁庄公的人物形象?
鲁庄公是个平庸的国君,但不昏庸。他把战争的希望寄托在施行“小惠”和祈求神灵的保佑上,说明
他政治上无能;他急切求战,又说明他军事上无知。但在曹刿的启发下终有所悟,在作战中听从曹刿的正
确指挥,说明他和一般的昏君还是有区别的。
7、依据文章内容,分析曹刿在这次战役中所起的作用。
曹刿在这次战役中起了决定成败的关键性作用。他以“夫战,勇气也”为依据,提出要选择“彼竭我
盈”的时机发动反攻,所以必待齐师“三鼓”而后鼓,抓住了有利战机。也以大国难测,“惧有伏焉”为
根据,提出作战中必须时刻注意判断敌方意图的观点,所以他“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之后才认为可以
追击。以上两次关键的战术决定了鲁国的胜利。
8、一介草民的曹刿,在国家危难之际挺身而出,指挥打胜了一场决定国家生死的战役,曹刿的这一行
动给了你怎样的启示?
我们应当学习曹刿的爱国热情和责任感,国家有难,挺身而出,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为祖国做出应
有的贡献。
“春秋三传”
“春秋三传”:《公羊传》、《穀梁传》《左传》。
历史散文也称史传文,它有国别、编年、纪传三体。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记载了春秋各国政治、军事、外交和文化等方面的活
动及有关言论,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和文学价值,被誉为“百家文学之宗,万事古文之祖”。
国别体:通过各国史事个别独立地排列载述,以完成对某一历史进程的叙述。国别体史书有《国语》和
《战国策》。《国语》是以记言为主,兼及记事;《战国策》是以记事为主。
编年体:即以时间为经、以事件为纬来叙写史实。它的优点是线索清楚、背景明确、系统性较好;不足
是不便于集中而广泛地描写人物。《春秋》《左传》和《资治通鉴》都是编年体。
纪传体:即以人物为中心叙写历史,为司马迁所独创。古代官方编辑的“二十四史”用的都是纪传体。
这种体例对后世影响很大。
一、选择题
1.下列没有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 )
A.肉食者鄙 B.牺牲玉帛 C.弗敢加也 D.吾视其辙乱
【答案】D
【详解】
本题考查辨析古今异义词的能力。
A.鄙,古义,浅陋,文中指目光短浅;今义,粗俗,低下;
B.牺牲,古义,指祭祀用的纯色全体牲畜;今义,为了正义的目的舍弃自己的生命;
C.加,古义,虚夸,夸大;今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东西或数目合在一起;
故选 D。
2.下列句子中“之”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肉食者谋之 B.小大之狱 C.公与之乘 D.彼竭我盈,故克之
【答案】B
【详解】
本题考查虚词用法。
A.代词,指这件事;
B.助词,的;
C.代词,指曹刿;
D.代词,指齐军;
故选 B。
3.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
A.曹刿请见 见多识广 见义勇为 各抒己见
B.小信未孚 言而有信 杳无音信 信手拈来
C.公与之乘 乘风破浪 乘虚而入 乘兴而来
D.遂逐齐师 出师未捷 百万雄师 仁义之师
【答案】D
【详解】本题考查词义的辨析。
A.见:召见/看见、经历/看到,看见/对于事物的看法,意见;
B.信:信用/信用/音信,信息/随意;
C.乘:乘坐/趁着/趁着/趁着;
D.师:都是“军队”的意思。
故选 D。
4.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故逐之 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B.可以一战 以君之力
C.战于长勺 所恶有甚于死者
D.登轼而望之 人不知而不愠
【答案】B
【详解】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代词,代指齐国军队/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B.都是介词,可译为“凭借”;
C.介词,在/介词,比;
D.连词,表承接/连词,表转折;
故选 B。
5.下列加点词古今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牺牲玉帛 B.小大之狱 C.公将战 D.可以一战
【答案】C
【详解】A.古义:指祭祀用的纯色全体牲畜。今义:为了正义的目的而舍弃自己的生命;
B.古义:诉讼事件。今义:监狱;
C.将要;
D.古义:可以凭借。今义:表示许可。
故选 C。
6.与“其乡人曰”中“其”字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其妻献疑曰 B.颓然乎其间
C.增其旧制 D.其如土石何
【答案】D
【详解】例句中的“其”是代词,前三项中的“其”均为代词;
D项中的“其”在“如……何”前面加强反问语气;
故选 D。
7.下列对“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士兵的士气,两次(击鼓)士气就衰弱了,三次(击鼓)士气就竭尽了。
B.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士兵的士气,第二次(击鼓)士气就衰弱了,第三次(击鼓)士气就竭尽了。
C.第一次击鼓能让士兵生气,第二次(击鼓)士兵就衰弱了,第三次(击鼓)士兵就竭尽了。
D.一次击鼓能振作土气,两次(击鼓)士气就竭尽了,三次(击鼓)士气就衰弱了。
【答案】B
【详解】一鼓,第一次击鼓。作,振奋。气,士气。再,第二次。而,就。衰,衰弱。三,第三次。竭,
竭尽。句意: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士兵的士气,第二次(击鼓)士气就衰弱了,第三次(击鼓)士气就竭尽
了。故选 B。
8.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左传》,即《春秋左氏传》,又称《左氏春秋》,儒家经典之一,是中国古代的史学和文学名著,是纪
传体史书。
B.“牺牲玉帛”是古代祭祀用的祭品。“牺牲”指祭祀用的纯色全体牲畜,“玉帛”指祭祀用的玉和丝
织品。
C.“一鼓作气”这个成语指趁劲头大的时候抓紧做,一下子把事情完成。
D.我国古代有很多以弱胜强的战例,《曹刿论战》所写的长勺之战就是其中之一。
【答案】A
【详解】
本题考查文学文化常识识记。
A.《左传》是编年体史书;
故选 A。
二、填空题
9.填空。
(1)本文选自《左传》,《左传》旧传为 时期 所作,是根据鲁史写的 体史书。
(2)文中指出了战前的政治准备,能体现鲁庄公取信于民的句子是: , , 。
交战过程中利于反攻的时机是“ ”之时,利于追击的时机是“ , ”之时。
(3)出自本文、流传至今的一个成语是: 。
(4)文中曹刿向鲁庄公解释他“登轼而望”的原因的句子
是: , , 。
【答案】 春秋 左丘明 编年 小大之狱 虽不能察 必以情 彼竭我盈
吾视其辙乱 望其旗靡 示例:一鼓作气。 夫大国 难测也 惧有伏焉
【详解】(1)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左传》是我国现存的史类文学作品,根据鲁史写的编年体史书。相传为春秋末年的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
《春秋》而作,实际上成书时间当在战国或两汉之间。作品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 722年),止于鲁
悼公十四年(公元前 454年),比《春秋》记事时间延长了许多。
(2)本题考查名句名篇默写。
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
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本题中的“狱、察”等字词容易写错。
(3)本题考查成语。
《曹刿论战》中有许多成语。任选一个填写即可。
一鼓作气: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鼓起干劲,一口气把工作做完。
再衰三竭:形容士气逐渐低落,力量逐渐衰竭,不能再振作。
辙乱旗靡:车辙错乱,旗帜倒下。形容军队溃败。
彼竭我盈:他们的勇气已丧失,我们的士气正旺盛。
(4)本题考查名句名篇默写。
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
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紧扣“‘登轼而望’的原因”即可得出答案。本题中的“惧、
测、焉”等字词容易写错。
10.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
(1)又何间焉 间: (2)衣食所安 安:
(3)齐师伐我 伐: (4)弗敢加也 加:
(5)忠之属也 属: (6)小信未孚 孚:
(7)小大之狱 狱: (8)公将驰之 驰:
(9)既克 克: (10)望其旗靡 靡:
【答案】 参与 指安身 攻打,进攻,征伐 虚夸,夸大 类 使信服 指诉讼
事件 驱车追赶 战胜,取胜 倒下
【详解】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意思。
(1)句意:又何必参与呢?间:参与。
(2)句意:衣食这些用来养生的东西。安:指安身。
(3)句意:齐国的军队攻打我国。伐:攻打,进攻,征伐。
(4)句意:不敢虚报。加:虚夸,夸大。
(5)句意:尽了本分一类的事。属:类。
(6)句意:小信用不能使人信服。孚:使信服。
(7)句意:大大小小的案件。狱:指诉讼事件。
(8)句意:庄公将要驱车追赶敌军。驰:驱车追赶。
(9)句意:已经战胜。克:战胜,取胜。
(10)句意:看见他们的旗子倒下了。靡:倒下。
1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古今义。
(1)又何间焉 古义: 今义:
(2)肉食者鄙 古义: 今义:
(3)牺牲玉帛 古义: 今义:
(4)小大之狱 古义: 今义:
【答案】(1)参与 中间 (2)目光短浅 语言、品行恶劣,不道德 (3)指祭祀用的纯
色全体牲畜。 为正义事业而死 (4)案件 监狱
【详解】考查对文言实词中古今异义词的理解。
①句意:你又何必参与呢?间:古义,参与;今义,中间。
②句意:当权者目光短浅。鄙:古义,目光短浅;今义,语言、品行恶劣,不道德。
③句意:祭祀神灵的牛、羊、玉帛之类的用品。牺牲:古义,指祭祀用的纯色全体牲畜;今义,为正义事
业而死。
④句意:大大小小的案件。狱:古义,案件;今义,监狱。
12.用原文填空。
(1)曹刿请见的原因是“ ”。
(2)表明鲁庄公在政治上取信于民的句子是“ ”。
(3)曹刿解释为何追逐齐军的句子是“ ”。
(4)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原因是“ ”。
【答案】(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2)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3)吾视其辙乱,望其
旗靡,故逐之 (4)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详解】(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意为:当权者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这是曹刿请见的原因。
(2)“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意为: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也一定要根据实情判断。
这是鲁庄公在政治上取信于民的表现。
(3)“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意为:我看见他们的车辙散乱,远望他们的旗帜倒下,所以追赶他
们。这是曹刿向庄公解释为何追逐齐军。
(4)“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意为:齐国是大国,难以估测,我怕他们有埋伏。这是曹刿“下视其辙,
登轼而望之”的原因。
注意易错字:鄙、察、辙、靡、逐、焉。
13.默写。
(1) ,虽不能察,必以情。
(2)夫战,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3)《曹刿论战》中曹刿不让鲁庄公追击齐军的原因是:夫大国,难测也, 。
(4)《曹刿论战》中体现曹刿善于把握最佳追击时机的句子是: , 。
(5)天色已晚,班级黑板报还有些收尾工作未完成,小明就用《曹刿论战》中
“ , , ”来劝导鼓励大家抓紧时间完成。
【答案】 小大之狱 勇气也 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 望其旗靡 一鼓作气 再
而衰 三而竭
【详解】本题考查古诗填空。
作答此题时,一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要认真审题,根据情境找出符合题意的句子;三注意答题内容
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本题中的“狱、辙、靡、衰”等字容易写错。
14.(1)《曹刿论战》中,曹刿认为“忠之属也,可以一战”的理由
是: , , 。
(2)春秋时期,鲁与齐交战,起初鲁庄公不待齐军疲惫就要出战,被曹刿阻止了,曹刿采取“敌疲我打”
的方针,战胜了齐军,成为了中国战争史上以弱胜强的有名战例。这“敌疲我打”的方针
是: , , , 。
【答案】 (1)小大之狱 虽不能察 必以情 (2)一鼓作气 再而衰 三而竭
彼竭我盈
【解析】略
三、文言文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曹刿论战
①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
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
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
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②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
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③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
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又何间焉/其间千二百里
B.忠之属也/属予作文以记之
C.彼竭我盈,故克之/故余虽愚,卒或有所闻
D.遂逐齐师/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16.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2)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17.说说文章是怎样安排详略的,这样安排好在哪里。
【答案】15.C 16.(1)当权者会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
(2)祭祀用的祭品,我从来不敢虚报数目,一定按照实情向神灵禀告。 17.本文主要内容不是记叙战
争的过程,而是记录曹刿关于战争的论述(或详写曹刿论战前准备、战后论述战胜原肉;略写战争过程)
其他内容与中心关系不大。
好处是:表现了曹刿的远见卓识,突出了中心。
【解析】15.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
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A.间:参与/中间;
B.属:类/通“嘱”,嘱托、嘱咐;
C.故:都是所以;
D.师:军队/老师;
故选 C。
16.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找出关键实词、
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1)重点词语:肉食者:吃肉的人,指居高位,得厚禄的人。何:什么。间:参与。
(2)重点词语:牺牲玉帛:古代祭祀用的祭品。牺牲,指猪、牛、羊等。玉帛,玉石、丝织品。弗:不。
加:虚夸,这里是说以少报多。
17.本题考查详略理解。
根据①段“公将战,曹刿请见。……‘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可知,详写曹刿论战前准备;
根据③段“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可知,详写战后论述战胜原因;
根据②段“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可知,略写战争过程。
《曹刿论战》在安排详略时,以曹刿为中心,详细描写了他在战前、战中、战后的表现;对于战争双方的
对峙、交锋等采用了略写。这样安排的好处是:突出曹刿的深谋远虑,使文章看起来简略得当,突出重点。
【点睛】参考译文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的军队攻打鲁国,鲁庄公准备迎战。曹刿请求进见,他的同乡对他说:“大
官们自会谋划这件事的,你又何必参与其间呢?”曹刿说:“大官们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入
宫进见鲁庄公。曹刿问鲁庄公:“您凭什么条件同齐国打仗?”庄公说:“衣食这类用来养生的东西,我
不敢独自亨用,一定把它分给别人。”曹刿回答说:“这是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百姓是不会跟从您
的。”庄公说:“祭祀用的牛羊、玉帛之类,我不敢虚报,一定对神诚实。”曹刿回答说:“这是小信用,
还不能使神信任您,神是不会保佑您的。”庄公说:“对于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我虽不能一一明察,一
定诚心诚意来处理。”曹刿回答说:“这是忠于职守的一种表现,可以凭这个条件打一仗。作战时请让我
跟从您去。”
鲁庄公和曹刿同乘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一开始,鲁庄公就要击鼓进军。曹刿说:“还不
行。”齐军击鼓三次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齐军被打得大败。鲁庄公就要下令驱车追击齐军,
曹刿说:“还不行。”曹刿下车看了看地上齐军战车辗过的痕迹,又登上车前的横木远望齐军撤退的情况,
说:“可以追击了。”于是追击齐军。
战胜以后,鲁庄公问取胜的原因。曹刿回答说:“打仗是靠勇气的,第一次击崐鼓,能够振作士兵的
勇气,第二次击鼓,士兵的勇气就减弱了,第三次击鼓后士兵的勇气就消耗完了。他们的勇气已经完了,
我们的勇气正旺盛,所以战胜了他们。但大国难以捉摸,恐怕有埋伏,我看到他们战车的车轮痕迹很乱,
望见他们的军旗也已经倒下了,所以下令追击他们。”
(二)阅读下面的诗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江城子·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乙】曹刿论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
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
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
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
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① ,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
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8.甲词写于 朝(朝代),乙文则选自春秋时期的史书《 》。
1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20.下列对甲乙诗文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甲词的太守出猎答谢全城和乙文的“取信于民”思想都体现了对民心的重视。
B.甲词中作者自比“孙郎”、“魏尚”,乙文中第一段以“我”指代曹刿。
C.甲诗和乙文都表达了主人公关心国家,积极请战抗击侵略者的豪情壮志。
D.甲诗和乙文都对主人公形象进行了生动传神的描写,人物特点跃然纸上。
21.乙文最后一段①处所缺的内容是 ,该“论”体现了曹刿在战争中善
于 ,这也是这场战争中鲁国胜利的一个原因。
【答案】18. 宋 左传 19.这是尽了本职一类的事,可以凭借这个去打一仗了。 20.B
21. 一鼓作气 抓住有利战机
【解析】18.本题考查文学常识识记。《江城子·密州出猎》是北宋文学家苏轼于密州知州任上所作的一首
词。《曹刿论战》出自《左传·庄公十年》。左丘明,春秋末期鲁国人,历史学家。
19.本题考查句子翻译。注意重点词语“之:的。属:类。可:可以。以:凭借”的翻译要正确。
20.本题考查内容分析。B.乙文中第一段以“我”指代鲁国,而不是“曹刿”,故选 B。
21.本题考查内容识记与分析。
第一空:①处所缺的内容是一鼓作气。一鼓作气: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士气。
第二空:“彼竭我盈,故克之”“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可以看出,曹刿在战争中抓住了两个
时机:进攻时机和追赶时机,因此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点睛】译文:
甲:我姑且抒发一下少年人的狂傲之气,左手牵着黄狗,右手托着苍鹰。随从的将士们头戴华美艳丽
的帽子,身穿貂皮做的衣服,浩浩荡荡的大部队像疾风一样,席卷平坦的山冈。为我报知全城百姓,使随
我出猎,我一定要像孙权一样射杀一头老虎给大家看看。
喝酒喝到正高兴时,我的胸怀更加开阔,我的胆气更加张扬。即使头发微白,又有什么关系呢?朝廷
什么时候才能派人拿着符节来密州赦免我的罪呢?那时我定当拉开弓箭,使之呈现满月的形状,瞄准西北,
把代表西夏的天狼星射下来。
乙: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我们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拜见鲁庄公。他的同乡说:“当
权的人自会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当权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入朝
去见鲁庄公。曹刿问:“您凭借什么作战?”鲁庄公说:“衣食(这一类)养生的东西,我从来不敢独自
专有,一定把它们分给身边的大臣。”曹刿回答说:“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顺从您
的。”鲁庄公说:“祭祀用的猪牛羊和玉器、丝织品等祭品,我从来不敢虚报夸大数目,一定对上天说实
话。”曹刿说:“小小信用,不能取得神灵的信任,神灵是不会保佑您的。”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诉
讼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我一定根据实情(合理裁决)。”曹刿回答说:“这才尽了本职一类的事,
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随您一同去。”
到了那一天,鲁庄公和曹刿同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鲁庄公将要下令击鼓进军。曹刿说:“现
在不行。”等到齐军三次击鼓之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齐军大败。鲁庄公又要下令驾车马追
逐齐军。曹刿说:“还不行。”说完就下了战车,察看齐军车轮碾出的痕迹,又登上战车,扶着车前横木
远望齐军的队形,这才说:“可以追击了。”于是追击齐军。
打了胜仗后,鲁庄公问他取胜的原因。曹刿回答说:“作战,靠的是士气。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
们的士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耗尽了。他们的士气已经
消失而我军的士气正旺盛,所以才战胜了他们。像齐国这样的大国,他们的情况是难以推测的,怕他们在
那里设有伏兵。后来我看到他们的车轮的痕迹混乱了,望见他们的旗帜倒下了,所以下令追击他们。”
(三)阅读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
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
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
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判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
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
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选自《曹刿论战》)
【乙】
二师①陈于柏举。阖庐之弟夫概王,晨请于阖庐曰:“楚瓦②不仁,其臣莫有死志,先伐之,其卒必
奔。”又曰:“而后大师③继之,必克。”夫概王以其属五千,先击子常之卒。子常之卒奔楚师乱吴师大败
之子常奔郑。吴从楚师,及清发④,阖庐将击之。夫概王曰:“困兽犹斗⑤,况人乎?若知不免而致死,必
败我。若使先济者知免,后者慕之,无有斗心矣。半济而后可击也。”阖庐从之。又败之。楚人为食⑥,吴
人及之,楚师奔。败诸雍澨,五战及郢⑦。
(选自《左传》,有删改)
【注释】①二师:楚军和吴军。②瓦:子常。③大师:吴国大部队。④清发:水名,今湖北安陆。⑤斗:
战斗。⑥为食:做饭。②郢:楚国都城。
22.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必以信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论语)十
二章》)
B.公问其故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
乐》)
C.夫概王以其属五千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桃花源记》)
D.先击子常之卒 行道之人弗受 (《鱼我所欲也》)
23.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2)若使先济者知免,后者慕之,无有斗心矣。
24.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三处)
子常之卒奔楚师乱吴师大败之子常奔郑
25.阅读【甲】【乙】两文,完成下列各题。
(1)从【甲】文中“曹刿请见”“战则请从”能看出曹刿具有 情怀。
(2)人心向背是作战的基础,【甲】文民心的重要性体现在“ ”;【乙】文中
“ ”印证夫概王也懂得这个道理(均用原文句子回答)。
(3)曹刿和夫概王都能够掌握作战时机,请从追击时机这一点,结合【甲】【乙】两文分别进行分析。
【答案】22.D 23.(1)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士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开始低落了,
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耗尽了。
(2)如果让先渡过河的楚军知道渡河以后便可以免于一死,那后边渡过河的人会羡慕他们,楚军就没有争
斗的心志了。 24.子常之卒奔/楚师乱/吴师大败之/子常奔郑 25. 一心为国(忧国) 忠
之属也。可以一战(或:可以一战) 楚瓦不仁,其臣莫有死志,先伐之,其卒必奔(或:楚瓦不仁)
甲文中,曹刿抓住“辙乱旗靡”的最佳追击时机,确信对方无诈,大败齐军;
乙文中,夫概王提出“半济而后可击也”,在对方全军失去斗志时追击,果然大败楚军。
【解析】22.A.信:实情,名词/讲诚信,动词;
B.故:原因,名词/所以,连词;
C.属:部属,名词/种类,名词;
D.之:都是结构助词,的;
故选 D。
23.本题考查句子翻译。注意重点词语的翻译要准确。
(1)一:第一次。鼓:击鼓进军。作:振作。气:士气。再:第二次。三:第三次。
(2)若:如果。使:让。济:渡河。免:免死。慕:羡慕。
24.本题考查断句。
根据句意“子常的士兵奔逃,楚军大乱,吴军战胜了楚军,子常投奔到郑国”可知,句子有四个主语:子
常之卒、楚师、吴师、子常。据此可断句为:子常之卒奔/楚师乱/吴师大败之/子常奔郑。
25.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1)曹刿乃一介平民,却参与“肉食者谋之”的国家大事,“曹刿请见”可见他心中有国,一心为国;“战
则请从”可见他不畏战争会流血牺牲,亲自参与,勇敢无畏的特点,而“请从”是为了能在战争中指挥得
当,取得胜利,还是为了自己的国家。因此,从中可以看出曹刿的家国情怀,他一心为国,勇敢有担当。
(2)曹刿评价庄公“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的做法是“忠之属也”,认为他做到了尽职尽责,会
取得民心,从而“可以一战”,凭着民心来与齐国战斗,这是能够与敌人对抗的基础条件。夫概王“晨请于
阖庐”时,就认为“楚瓦不仁”,做人不仁义,因而会有“其臣莫有死志,先伐之,其卒必奔”的结果,认
为对方在取信于民中已经失了先势,必败。
(3)甲文中,曹刿因为“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因而在“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之后才下令追
击,是确信齐国真的战败了,抓住了“辙乱旗靡”的最佳追击时机;
乙文中,夫概王要求“半济而后可击也”,是因为“若知不免而致死,必败我。若使先济者知免,后者慕之,
无有斗心矣”,楚军渡过一半时,全军都失去了斗志,最是军心涣散的时候,这时候追击则不会出现“困兽
犹斗”的情景,必然会大败楚军。
【点睛】参考译文:
甲: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我们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拜见鲁庄公。他的同乡
说:“当权的人自会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当权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
于是入朝去见鲁庄公。曹刿问:“您凭借什么作战?”鲁庄公说:“衣食(这一类)养生的东西,我从来
不敢独自专有,一定把它们分给身边的大臣。”曹刿回答说:“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
会顺从您的。”鲁庄公说:“祭祀用的猪牛羊和玉器、丝织品等祭品,我从来不敢虚报夸大数目,一定对
上天说实话。”曹刿说:“小小信用,不能取得神灵的信任,神灵是不会保佑您的。”鲁庄公说:“大大
小小的诉讼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我一定根据实情(合理裁决)。”曹刿回答说:“这才尽了本职一
类的事,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随您一同去。”
(到了那一天,)鲁庄公和曹刿同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鲁庄公将要下令击鼓进军。曹刿说:
“现在不行。”等到齐军三次击鼓之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齐军大败。鲁庄公又要下令驾车
马追逐齐军。曹刿说:“还不行。”说完就下了战车,察看齐军车轮碾出的痕迹,又登上车前横木远望齐
军的队形,这才说:“可以追击了。”于是追击齐军。
打了胜仗后,鲁庄公问他取胜的原因。曹刿回答说:“作战,靠的是士气。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
们的士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耗尽了。他们的士气已经
消失而我军的士气正旺盛,所以才战胜了他们。像齐国这样的大国,他们的情况是难以推测的,怕他们在
那里设有伏兵。后来我看到他们的车轮的痕迹混乱了,望见他们的旗帜倒下了,所以下令追击他们。”
乙:吴、楚两军在柏举摆好了阵势。阖庐的弟弟夫概王,一大清早就来请示阖庐说:“楚国的子常不
仁爱,他的手下没有决一死战的决心,我们抢先攻打他们,他们的士兵肯定会逃跑。”又说:“然后我们
的大部队再追赶上去,肯定能打败他们。”夫概王率领他的部下五千人,抢先攻打子常的士卒。子常的士
卒奔逃,楚军大乱,吴军战胜了楚军,子常投奔到郑国。吴军追赶楚军,到了清发,阖庐要进行攻击。夫
概王说:“被围困的野兽还会争斗一番,何况是人呢?如果知道是不免一死就会同我们拼死作战,必定会
打败我们。如果让先渡过河的楚军知道渡河以后便可以免于一死,那后边渡过河的人会羡慕他们,楚军就
没有争斗的心志了。渡河一半后才可以攻击。”阖庐听从了他的说法。又一次打败了楚军。楚军做饭,吴
军又赶到了,楚军又奔逃。在雍澨战胜了楚军。五次战斗后,吴军到达了楚国的郢都。
(四)阅读下面诗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乙)
曹刿论战(节选)
《左传》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
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
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
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丙)
谢翱传(节选)
宋 濂
①谢翱,字皋羽,福之长溪①人。父钥,著《春秋衍义》《左氏辨证》传于时。翱世②其学,有大节。会
丞相文天祥开府延平③,长揖军门④,署咨事参军。
②及宋亡,天祥被执以死,翱悲不能禁,只影行浙水东。严有子陵台,孤绝千丈。翱挟酒以登,设天
祥主⑤荒亭隅,再拜跪伏。酹⑥毕,号而恸者三,复再拜,悲思不可遏,乃以竹如意击石,竹石俱碎。元乙
未,以肺疾作而死,年四十七。
③赞曰:翱一布衣尔,未尝有爵位于朝,徒以被天祥之知,翱不负天祥,肯背国哉?翱盖天下之士也。
(选自《宋濂散文选集》有删节)
【注释】①长溪:福建省霞浦县。②世:继承。③开府延平:在延平地区开设府署。④长揖军门:投拜军
营,文天祥抗元,谢翱曾率乡兵来投,任咨议参军。⑤主:死者的牌位。⑥酹:以酒浇地作祭奠。
26.初三教材中选用了宋濂的另一篇文章《 》。
2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
(1)会丞相文天祥开府延平 ( )
(2)翱一布衣尔 ( )
2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9.下列对丙文画线句意思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谢翱三次大声痛哭,又再次下拜行礼,悲痛的心情不可遏制。
B.谢翱多次大声痛哭,又再次下拜行礼,悲痛的心情不可遏制。
C.谢翱多次大声痛哭,又拜了两次,悲痛的心情不可遏制。
D.谢翱三次大声痛哭,又拜了两次,悲痛的心情不可遏制。
30.阅读甲诗丙文,谢翱祭拜文天祥亡灵的原因是: ;阅读乙丙两文,谢翱和曹刿的共同点是:
(以上两空都用自己的话回答)。
31.下列对诗文的理解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甲诗格调悲壮,气贯长虹;丙文叙述、描写、议论相结合,读来感人至深。
B.甲诗直抒胸臆表明诗人的志向;乙文主要运用对比和对话形式刻画人物。
C.从乙文和丙文中可以看出要取得战争的胜利,必须依靠百姓,取信于民。
D.从诗文中可见,文天祥、曹刿、谢翱都具有共同的精神品质。
【答案】26.送东阳马生序 27. 适逢 平民 28.大大小小的诉讼事件,即使不能一一明
察,(我)一定用诚心(合理裁决)。或根据实情(合理裁决) 29.C 30. 感念文天祥的知遇
之恩,敬佩文天祥舍生取义的人格。 平民,爱国 31.C
【解析】26.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宋濂,字景濂,号潜溪,浦江。明初文学家。我国古代文学史上,宋濂与刘基、高启并列为明初诗文三大
家。在初三教材中选用了宋濂的另一篇文章《送东阳马升序》,在这篇赠序里,作者叙述个人早年虚心求教
和勤苦学习的经历,生动而具体地描述了自己借书求师之难,饥寒奔走之苦,并与太学生优越的条件加以
对比,有力地说明学业能否有所成就,主要在于主观努力,不在天资的高下和条件的优劣,以勉励青年人
珍惜良好的读书环境,专心治学。
27.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为:正赶上丞相文天祥在延平地区开设府署。会:适逢,正赶上。
(2)句意为:谢翱不过是一介平民。布衣:平民。
28.本题考查的翻译能力。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重点字词:狱,(诉讼)案件。察,明察。情,诚,诚实。这里指诚心。
29.本题考查对句子的理解。
“三”不是实指,是多次的意思。“复再拜”是“又拜了两次”的意思是,本句翻译为:谢翱多次嚎啕痛
哭,又拜了两遍礼才站起身。谢翱悲痛的心情不可遏制。
故选 C。
30.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把握。
第一空:根据甲诗“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可知,敬佩文天祥舍生取义的人格。
根据丙文“会丞相文天祥开府延平,长揖军门,署咨事参军”分析可知,感念文天祥的知遇之恩。
第二空:根据乙文“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和丙文“翱
一布衣尔,未尝有爵位于朝,徒以被天祥之知”分析可知,二者都是“平民”。
根据乙文“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和丙文“翱不负天祥,肯背国哉?翱盖天下之士也”
分析可知,二人都爱自己的国家。
31.C.有误。丙文没有体现“要取得战争的胜利,必须依靠百姓,取信于民”的主张。丙文是一篇人物传
记,主要刻画了谢翱的人物形象。
故选 C。
【点睛】参考译文:
(甲)回想我早年由科举入仕历尽千辛万苦,如今战火消歇已经过四年的艰苦岁月。国家危在旦夕似
那狂风中的柳絮,自己一生的坎坷如雨中浮萍,漂泊无根,时起时沉。惶恐滩的惨败让我至今依然惶恐,
可叹我零丁洋里身陷元虏自此孤苦无依。自古以来,人终不免一死!倘若能为国尽忠,死后仍可光照千秋,
青史留名。
(乙)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鲁庄公接见自己。他的同
乡说:“打仗的事当权者自会谋划,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当权者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
于是入朝去见鲁庄公。曹刿问:“您凭借什么作战?”鲁庄公说:“衣食这一类安身的东西,不敢独自享
有,一定把它分给别人。”曹刿回答说:“这些小恩惠不能遍及百姓,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鲁庄公说:
“祭祀神灵的牛、羊、玉帛之类的用品,我(从来)不敢虚报数目,一定按照承诺的去做。”曹刿说:“这
只是小信用,未能让神灵信服,神是不会保佑你的。 ”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案件,虽然不能件件都了
解得清楚,但一定要处理得合情合理。”曹刿回答说:“这才是尽了本职一类的事,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
一仗。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随您一同去。”
(丙)①谢翱,字皋羽,福建长溪人。他的父亲谢钥写了《春秋衍义》《左氏辨证》,流行于世。谢翱
继承父亲的治学,具有高远宏大的志节。正赶上丞相文天祥在延平地区开设府署。谢翱曾率乡兵来投拜军
营,让谢翱暂时代理谘事参军。
②等到南宋灭亡以后,文天祥被俘而死,谢翱悲痛难忍,只身在浙江以东地区游荡。浙江桐庐建有东
汉时期的严子陵台,威严高耸达千丈。谢翱带着酒登临高台,在台上荒亭的一角设立文天祥的牌位,举手
行了两遍礼,然后跪倒在地。祭奠完毕,多次嚎啕痛哭,又拜了两遍礼才站起身。谢翱悲痛的心情不可遏
制,就用竹如意敲击着身边的岩石,高唱楚地的歌谣来为文天祥招魂。唱完以后,竹如意与石头都碎了。
第二年乙未年间,谢翱因为肺病发作而死,时年四十七岁。
③我称颂评价他说:谢翱不过是一介平民,在朝中不曾有什么高官爵位,只因为受到了文天祥的知遇,
谢翱不辜负文天祥的知遇,难道会辜负国家吗?谢翱可以说是才德非凡之士。第 20 课 曹刿论战(导学案)
2022 年课程标准 学习目标
1.借助课文注释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语,理解词语古今意义的
培养热爱中华文化的文化 差别。引导学生掌握本课的重要实词、虚词,尤其需要注意古今异义
自信;培养积累、梳理、整合 的词语,提示学生注意积累,逐步提升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文言语汇和具有良好语感的能 2.学习文章的精练笔法与详略安排。
本文运用的是中国传统史家笔法,语言简洁精练,剪裁得当,重
力;培养求知欲、创造性,养
点突出,充分体现了《左传》“长于记事”的特点。在教学中须引导
成积极思考的习惯;感受、理
学生学习精练笔法,掌握材料的详略安排。
解、欣赏、评价古代语言文字, 3.感受古人的政治智慧,体会他们的责任感与担当精神。
涵养高雅情趣,具备健康的审 曹刿虽是一介平民,在国家危难之际却能挺身而出,为国解忧,
美意识和观念。 主动“论战”,参与军国大事的谋划。要引导学生感受中国传统士人
这种铁肩担道义的责任心。
活动一:正音正字
曹刿( ) 又何间( )焉 弗( )小信未孚( ) 玉帛( ) 下视其辙( )
登轼( ) 败绩( ) 遂( )逐( )齐师 旗靡( )
活动二 :文言字词梳理归类。
(一)重点词语释义
1.齐师伐我 师:
2.肉食者谋之 肉食者:
3.肉食者鄙 鄙:
4.衣食所安,弗敢专也 安: 专:
5.对曰 对:
6.小惠未徧 遍:
7.虽不能察 察:
8.必以情 情:
9.忠之属也 忠: 属:
10.战则请从 从
11.齐师败绩 败绩:
12.公将驰之 驰:
13.既克 既:
14.一鼓作气 作:
15.彼竭我盈 竭: 盈:
16.难测也 测:
17.惧有伏焉 伏:
18.望其旗靡 靡:
(二)通假字
1.小惠未徧 同 。
(三)古今异义
1.小大之狱 古义: 今义:
2.牺牲玉帛 古义: 今义:
3.又何间焉 古义 今义:
4.弗敢加也 古义: 今义:
5.再而衰 古义: 今义:
6.必以信 古义: 今义:
7.忠之属也 古义: 今义:
(四)词类活用
1.神弗福也 福:
2.公将鼓之 鼓:
3.小信未孚 孚:
4.忠之属也 忠:
5.下视其辙 下:
(五)一词多义
1.师:①遂逐齐师( ) ②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
2.故:①故克之( ) ②公问其故( )
3.从:①战则请从( ) ②民弗从也( )
4.请:①曹刿请见( ) ②战则请从( )
5.信:必以信( ) ②小信未孚( )
(六)虚词归纳
1.其:其乡人曰
吾视其辙乱
2.以:可以一战
必以信
必以分人
3.之:小大之狱
公与之乘
肉食者谋之
公将鼓之
(七)特殊句式
1.省略句
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2.倒装句
何以战 (宾语前置,应为“以何战”)
3.判断句
夫战,勇气也。
活动三:积累文学常识
1.作家作品
左丘明(前 502年—前 422年),姓 ,名 (一说复姓左丘,名明), 期鲁
国人,历史学家。代表作品《左传》。
《春秋左氏传》,原名《 》,汉代时又名《春秋左氏》 、《春秋内传》 ,汉代以后才多称
《左传》 。
《左传》相传是春秋末年 国的左丘明为《春秋》做注解的一部史书,与《公羊传》 、《穀(谷)
梁传》合称“春秋三传”。是中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同时也是杰出的历史散文巨著。该书共
三十五卷,是儒家经典之一且为十三经中篇幅最长的,在四库全书中列为经部。记述范围从公元前 722(鲁
隐公元年)至公元前 468(鲁哀公二十七年)。
2.文章体裁:
国别体:通过各国史事个别独立地排列载述,以完成对某一历史进程的叙述。国别体史书有《国语》
和《战国策》。《国语》是以记言为主,兼及记事;《战国策》 以记事为主。
活动四:文章朗读
要求: 读准字音,读准停顿、节奏,读出情感。
朗读指导: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
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
惠/未,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
/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
/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活动五:疏通文意,把握主旨。
(一)全文翻译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进攻我们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鲁庄公)接见。他同乡的
人说:“当权者会谋划这件事的。(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当权者目光短浅,不熊深谋远虑。”
于是(他)进宫拜见(鲁庄公)。(曹刿)问(鲁庄公):“(您)凭借什么作战?”鲁庄公说:“衣食这类
用来安身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享受,一定把它分给别人。”(曹刿)回答说:“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
百姓,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鲁庄公说:“祭祀用的纯色全体牲畜、玉和丝织品之类,(我从来)不敢虚
夸,一定按实情禀告神灵。”(曹刿)回答说:“(这只是)小信用,未能让神灵信服,神灵是不会保佑您
的。”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诉讼事件,即使不熊件件明察,也一定会用诚心审理。”(曹刿)回答说:
“(这)是尽职分之类的事情。可凭債(这个条件)打一使:(如果)作战,就请允许(我)跟随着去。”
鲁庄公和他共乘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鲁庄公将要击鼓进军。
曹刿说:“(现在)不可以(击鼓进军)。”齐军三次击鼓命令军队出击。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
了。”齐军大败。鲁庄公将要下令驱车追赶齐军。曹刿说:“(还)不可以(追赶)。”(说完就)向下察看
车轮碾出的痕迹,(又)登上车前的横木眺望齐国军队,(这才)说:“可以(追赶)了。”于是追赶齐军。
战胜齐军后,鲁庄公询问这样做的原因。(曹刿)回答说:“作战,靠的是勇气。第一次击鼓能够鼓起
士气,第二次(击鼓时士气)就减弱了,第三次(击鼓时士气)就穷尽了,他们的去气已经穷尽而我们的
士气正旺盛,所以战胜了他们。(齐国是)大国,难以推测(它的情况),(我)担心那里有埋伏。我看到他
们的车辙混乱,望见他们的军旗也倒下了,所以才下今追赶他们。”
(二)课文主题
文章记叙了鲁国以弱胜强的长勺之战的史实,表现了曹刿在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卓越的军事才能,说明
了“ ”的道理。
(三)内容概括
第一段:论战前准备。写曹刿帮助鲁庄公认清作战的前提条件——取信于民。
第二段:叙战争经过。写曹刿帮助鲁庄公指挥作战,适时反击和追击。
第三段:论取胜原因。写曹刿分析如何把握作战时机。
(四)写作特色
(1)中心突出,详略得当。
这是一篇记叙战争的短文,但重点不是记叙战争的经过,而是着重写曹刿的“ ”,凡是与表现
主题无关的枝节就尽量省略。如第一段写曹刿谒见庄公,进见的细节一概省略了,劈头就问“何以战”;第
二段对战场的复杂情况及“未可”.“可矣”的理由均略而不写,留待后面补叙,就更能突出“论战”的见
解;第三段只用“公问其故”代替了鲁庄公一系列问话。但文章对战前战后反映曹刿战略见解的谈话,则
详加叙述,因为战前是分析有无克敌制胜的条件,战后是总结以弱胜强的原因,这些都是围绕主题写的,
全文自始至终突出了“论”字,使人对长勺之战的胜败得失的原因一目了然。
(2)结构严谨,前后照应。
全文只用二百二十二字,就把战争的开始.发展.高潮和结局记述得清清楚楚。第一段写战前准备,第
二段写战时经过,第三段写战后总结,事态发展清晰,文章脉络分明。段与段之间的过渡也非常自然,第
一段的结尾“战则请从”与第二段的“公与之乘”衔接,第二段的结尾“遂逐齐师”与第三段的“既克”
衔接,三个段落层层递进,环环相扣,浑然一体。此外,文章前后的照应也十分紧密。以第二段与第三段
为例,“三而竭”与上段“齐人三鼓”相照应;“吾视其辙乱”与“下视其辙”相照应;“望其旗靡”与“登
轼而望之”相照应;“故克之”与“齐师败绩”相照应;“故逐之”与“遂逐齐师”相照应。第二段只写“其
然”,第三段补写“所以然”,一记一议.一实一虚,前后照应,相辅相成。
(3)用 交代情节和刻画人物。
曹刿与其乡人的对话,说明了曹刿是一个 。在交代战前准备时,详细地写了曹刿与鲁庄公的
三次对话,通过对话揭示出鲁庄公昏庸无知,曹刿 。写战役经过,作者虽只写了曹刿两次说的“未
可”.“可矣”的简单话语,但却形象地表现了曹刿成竹在胸。待机而动的思想性格。最后由“公问其故”
又引出曹刿对战争的一大段议论,表现出曹刿的可贵的军事见解。
(五)名句默写
1.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 :“ , ?”刿
曰: , 。”
2.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 , , 。”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
也。”公曰 :“ , , ”对曰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 :
“ , , 。”对曰:“ 。 。 ”
3.公与之乘, 。公将鼓之。刿曰:“战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 。
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4. 既 克 , 公 问 其 故 。 对 曰 :
“ , 。 , , 。 ,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
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5. 《 曹 刿 论 战 》 文 中 指 出 了 战 前 的 政 治 准 备 , 能 体 现 鲁 庄 公 取 信 于 民 的
是: , , ;交战过程中利于反攻的时机是“ ”之时,利于追击的时机
是“ , ”之时。
6.《曹刿论战》中,曹刿在“齐人败绩”“公将驰之”时,实地考察“ , ”后,才下
令追逐,最终大克齐师。
7. 《 曹 刿 论 战 》 中 曹 刿 阐 述 勇 气 在 战 争 中 的 作 用 的 句 子
是: , 。 , , 。
8.《曹刿论战》中,曹刿认为“忠之属也,可以一战”的理由是: , , 。
9.《曹刿论战》中曹刿不让鲁庄公追击齐军的原因是: , , 。
10.《曹刿论战》中体现曹刿主动参与国家大事的句子是: , 。
11.《曹刿论战》中体现曹刿注意细节的句子是: , 。
12. 《 曹 刿 论 战 》 中 曹 刿 在 对 战 争 的 论 述 中 提 出 追 击 敌 兵 时 机 的 句 子
是: , , 。
1、文章的题目是《曹刿论战》,论战的双方是曹刿和鲁庄公,但文章开头却写写了曹刿与其乡人的对
话,目的何在?
2、曹刿在战场上镇定自若、从容不迫、胸有成竹的基础是什么?
3、文中哪些地方表现了曹刿的远谋?
4、人物形象个性鲜明是本文一大“特征”,请你谈谈作者塑造人物使用了哪些方法?使用这些方法有
什么好处?
5、本文多处将鲁庄公与曹刿进行对比描写,请找出其中一例,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6、如何评价鲁庄公的人物形象?
7、依据文章内容,分析曹刿在这次战役中所起的作用。
8、一介草民的曹刿,在国家危难之际挺身而出,指挥打胜了一场决定国家生死的战役,曹刿的这一行
动给了你怎样的启示?
“春秋三传”
“春秋三传”:《公羊传》、《穀梁传》《左传》。
历史散文也称史传文,它有 、 、 三体。
《 》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记载了春秋各国政治、军事、外交和文化等方面
的活动及有关言论,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和文学价值,被誉为“百家文学之宗,万事古文之祖”。
国别体:通过各国史事个别独立地排列载述,以完成对某一历史进程的叙述。国别体史书有《国语》和
《战国策》。《国语》是以记言为主,兼及记事;《战国策》是以记事为主。
编年体:即以 为经、以事件为纬来叙写史实。它的优点是线索清楚、背景明确、系统性较好;
不足是不便于集中而广泛地描写人物。《春秋》《左传》和《资治通鉴》都是编年体。
纪传体:即以 为中心叙写历史,为司马迁所独创。古代官方编辑的“二十四史”用的都是纪传
体。这种体例对后世影响很大。
一、选择题
1.下列没有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 )
A.肉食者鄙 B.牺牲玉帛 C.弗敢加也 D.吾视其辙乱
2.下列句子中“之”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肉食者谋之 B.小大之狱 C.公与之乘 D.彼竭我盈,故克之
3.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
A.曹刿请见 见多识广 见义勇为 各抒己见
B.小信未孚 言而有信 杳无音信 信手拈来
C.公与之乘 乘风破浪 乘虚而入 乘兴而来
D.遂逐齐师 出师未捷 百万雄师 仁义之师
4.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故逐之 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B.可以一战 以君之力
C.战于长勺 所恶有甚于死者
D.登轼而望之 人不知而不愠
5.下列加点词古今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牺牲玉帛 B.小大之狱 C.公将战 D.可以一战
6.与“其乡人曰”中“其”字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其妻献疑曰 B.颓然乎其间
C.增其旧制 D.其如土石何
7.下列对“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士兵的士气,两次(击鼓)士气就衰弱了,三次(击鼓)士气就竭尽了。
B.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士兵的士气,第二次(击鼓)士气就衰弱了,第三次(击鼓)士气就竭尽了。
C.第一次击鼓能让士兵生气,第二次(击鼓)士兵就衰弱了,第三次(击鼓)士兵就竭尽了。
D.一次击鼓能振作土气,两次(击鼓)士气就竭尽了,三次(击鼓)士气就衰弱了。
8.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左传》,即《春秋左氏传》,又称《左氏春秋》,儒家经典之一,是中国古代的史学和文学名著,是纪
传体史书。
B.“牺牲玉帛”是古代祭祀用的祭品。“牺牲”指祭祀用的纯色全体牲畜,“玉帛”指祭祀用的玉和丝
织品。
C.“一鼓作气”这个成语指趁劲头大的时候抓紧做,一下子把事情完成。
D.我国古代有很多以弱胜强的战例,《曹刿论战》所写的长勺之战就是其中之一。
二、填空题
9.填空。
(1)本文选自《左传》,《左传》旧传为 时期 所作,是根据鲁史写的 体史书。
(2)文中指出了战前的政治准备,能体现鲁庄公取信于民的句子是: , , 。
交战过程中利于反攻的时机是“ ”之时,利于追击的时机是“ , ”之时。
(3)出自本文、流传至今的一个成语是: 。
(4)文中曹刿向鲁庄公解释他“登轼而望”的原因的句子
是: , , 。
10.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
(1)又何间焉 间: (2)衣食所安 安:
(3)齐师伐我 伐: (4)弗敢加也 加:
(5)忠之属也 属: (6)小信未孚 孚:
(7)小大之狱 狱: (8)公将驰之 驰:
(9)既克 克: (10)望其旗靡 靡:
1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古今义。
(1)又何间焉 古义: 今义:
(2)肉食者鄙 古义: 今义:
(3)牺牲玉帛 古义: 今义:
(4)小大之狱 古义: 今义:
12.用原文填空。
(1)曹刿请见的原因是“ ”。
(2)表明鲁庄公在政治上取信于民的句子是“ ”。
(3)曹刿解释为何追逐齐军的句子是“ ”。
(4)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原因是“ ”。
13.默写。
(1) ,虽不能察,必以情。
(2)夫战,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3)《曹刿论战》中曹刿不让鲁庄公追击齐军的原因是:夫大国,难测也, 。
(4)《曹刿论战》中体现曹刿善于把握最佳追击时机的句子是: , 。
(5)天色已晚,班级黑板报还有些收尾工作未完成,小明就用《曹刿论战》中
“ , , ”来劝导鼓励大家抓紧时间完成。
14.(1)《曹刿论战》中,曹刿认为“忠之属也,可以一战”的理由
是: , , 。
(2)春秋时期,鲁与齐交战,起初鲁庄公不待齐军疲惫就要出战,被曹刿阻止了,曹刿采取“敌疲我打”
的方针,战胜了齐军,成为了中国战争史上以弱胜强的有名战例。这“敌疲我打”的方针
是: , , , 。
三、文言文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曹刿论战
①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
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
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
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②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
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③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
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又何间焉/其间千二百里
B.忠之属也/属予作文以记之
C.彼竭我盈,故克之/故余虽愚,卒或有所闻
D.遂逐齐师/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16.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2)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17.说说文章是怎样安排详略的,这样安排好在哪里。
(二)阅读下面的诗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江城子·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乙】曹刿论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
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
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
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
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① ,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
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8.甲词写于 朝(朝代),乙文则选自春秋时期的史书《 》。
1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20.下列对甲乙诗文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甲词的太守出猎答谢全城和乙文的“取信于民”思想都体现了对民心的重视。
B.甲词中作者自比“孙郎”、“魏尚”,乙文中第一段以“我”指代曹刿。
C.甲诗和乙文都表达了主人公关心国家,积极请战抗击侵略者的豪情壮志。
D.甲诗和乙文都对主人公形象进行了生动传神的描写,人物特点跃然纸上。
21.乙文最后一段①处所缺的内容是 ,该“论”体现了曹刿在战争中善
于 ,这也是这场战争中鲁国胜利的一个原因。
(三)阅读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
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
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
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判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
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
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选自《曹刿论战》)
【乙】
二师①陈于柏举。阖庐之弟夫概王,晨请于阖庐曰:“楚瓦②不仁,其臣莫有死志,先伐之,其卒必
奔。”又曰:“而后大师③继之,必克。”夫概王以其属五千,先击子常之卒。子常之卒奔楚师乱吴师大败
之子常奔郑。吴从楚师,及清发④,阖庐将击之。夫概王曰:“困兽犹斗⑤,况人乎?若知不免而致死,必
败我。若使先济者知免,后者慕之,无有斗心矣。半济而后可击也。”阖庐从之。又败之。楚人为食⑥,吴
人及之,楚师奔。败诸雍澨,五战及郢⑦。
(选自《左传》,有删改)
【注释】①二师:楚军和吴军。②瓦:子常。③大师:吴国大部队。④清发:水名,今湖北安陆。⑤斗:
战斗。⑥为食:做饭。②郢:楚国都城。
22.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必以信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论语)十
二章》)
B.公问其故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
乐》)
C.夫概王以其属五千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桃花源记》)
D.先击子常之卒 行道之人弗受 (《鱼我所欲也》)
23.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2)若使先济者知免,后者慕之,无有斗心矣。
24.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三处)
子常之卒奔楚师乱吴师大败之子常奔郑
25.阅读【甲】【乙】两文,完成下列各题。
(1)从【甲】文中“曹刿请见”“战则请从”能看出曹刿具有 情怀。
(2)人心向背是作战的基础,【甲】文民心的重要性体现在“ ”;【乙】文中
“ ”印证夫概王也懂得这个道理(均用原文句子回答)。
(3)曹刿和夫概王都能够掌握作战时机,请从追击时机这一点,结合【甲】【乙】两文分别进行分析。
(四)阅读下面诗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乙)
曹刿论战(节选)
《左传》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
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
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
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丙)
谢翱传(节选)
宋濂
①谢翱,字皋羽,福之长溪①人。父钥,著《春秋衍义》《左氏辨证》传于时。翱世②其学,有大节。会
丞相文天祥开府延平③,长揖军门④,署咨事参军。
②及宋亡,天祥被执以死,翱悲不能禁,只影行浙水东。严有子陵台,孤绝千丈。翱挟酒以登,设天
祥主⑤荒亭隅,再拜跪伏。酹⑥毕,号而恸者三,复再拜,悲思不可遏,乃以竹如意击石,竹石俱碎。元乙
未,以肺疾作而死,年四十七。
③赞曰:翱一布衣尔,未尝有爵位于朝,徒以被天祥之知,翱不负天祥,肯背国哉?翱盖天下之士也。
(选自《宋濂散文选集》有删节)
【注释】①长溪:福建省霞浦县。②世:继承。③开府延平:在延平地区开设府署。④长揖军门:投拜军
营,文天祥抗元,谢翱曾率乡兵来投,任咨议参军。⑤主:死者的牌位。⑥酹:以酒浇地作祭奠。
26.初三教材中选用了宋濂的另一篇文章《 》。
2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
(1)会丞相文天祥开府延平 ( )
(2)翱一布衣尔 ( )
2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9.下列对丙文画线句意思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谢翱三次大声痛哭,又再次下拜行礼,悲痛的心情不可遏制。
B.谢翱多次大声痛哭,又再次下拜行礼,悲痛的心情不可遏制。
C.谢翱多次大声痛哭,又拜了两次,悲痛的心情不可遏制。
D.谢翱三次大声痛哭,又拜了两次,悲痛的心情不可遏制。
30.阅读甲诗丙文,谢翱祭拜文天祥亡灵的原因是: ;阅读乙丙两文,谢翱和曹刿的共同点是:
(以上两空都用自己的话回答)。
31.下列对诗文的理解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甲诗格调悲壮,气贯长虹;丙文叙述、描写、议论相结合,读来感人至深。
B.甲诗直抒胸臆表明诗人的志向;乙文主要运用对比和对话形式刻画人物。
C.从乙文和丙文中可以看出要取得战争的胜利,必须依靠百姓,取信于民。
D.从诗文中可见,文天祥、曹刿、谢翱都具有共同的精神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