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 山水画的意境(导学案)(PDF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4课 山水画的意境(导学案)(PDF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8-22 06:45:08

内容文字预览

第 14 课 山水画的意境 (导学案)
2022 年课程标准 学习目标
1.把握文章的核心概念,了解概念间的关系,理解作者的观点。
1、学习文中运用 本文阐发关于山水画创作的一些认识,核心概念是“意境”,还涉及“景”“情”
比喻、排比等修辞 等关键概念。要把握作者的观点,就需要理解核心概念的内涵;而理解核心概念,
进行说理的方法; 就需要了解“景”“情”“意境”等概念之间的关系。
2.梳理文章的论述思路,分析作者所举实例,体会实例与作者观点的关系。
积累背诵文中出
本文重在结合文学作品和山水画的创作,探讨“意境”问题。文章遵循“是
现的精辟的句子。
什么一为什么一怎么样”的写作思路,层层阐发,条理清晰;文中引用较多实例,
对主要观点展开阐释,丰富了观点的表达,要注意分析实例与观点之间的关系。
2、积累、感受、
3.借鉴文中的理论方法,学习鉴赏文学作品和山水画作。
体验语言音韵美
文中涉及的“意境”理论,是中国传统美学的重要范畴,不仅适用于山水画
和形式美,学会读 的创作,而且适用于文学作品的创作和鉴赏。要注意引导学生借鉴文中的理论方
书。 法,从意境的角度鉴赏文学作品。
4.拓展阅读,质疑反思,形成自己的认识和看法
3、掌握运用论据 很多学者都探究过意境这一美学范畴,有不同的认识。作者的观点是基于他
论证论点的方法。 的山水画创作实践得出的,其中或有可商榷之处。应引导学生拓展阅读相关文献
资料,质疑问难,形成自己对意境的认识和理解。
活动一:正音正字
1.字音
意境(jìng) 灵魂(hún) 惆怅(chàng) 真挚(zhì)
渲染(xuàn rǎn) 筼筜(yún dāng) 朝朝暮暮(mù)
夔门(kuí) 浮光掠影(lüè)
(2)多音字
分(fēn)分开 观 (guān)观察 解 (jiě)分解
(fèn)充分 (guàn)楼观 (jiè)押解
2.字形
概 气概 暮 暮色 惆 惆怅 掠 掠过
慨 慷慨 幕 幕布 稠 稠密 惊 惊动
活动二 :字词释义
惆怅:伤感,失意
真挚:真诚恳切
渲染:画国画时用水墨或淡色涂抹画面以加强艺术效果比喻夸大的形容
浮光掠影:比喻印象不深刻,好像水面的光和掠过的影子一样,一晃就消逝
身临其境:亲自到了那个境地临:到境:境界,地方
胸有成竹:原指画竹子要在心里有一幅竹子的形象后比喻做事之前已经有通盘的考虑
朝朝暮暮:每天的早晨和黄昏,指短暂的时间。
活动三:积累文学常识
1.作家作品
李可染(1907—1989),江苏徐州人,画家他是画家齐白石的弟子,自幼喜爱绘画,13 岁时学画山水晚
年用笔趋于老辣擅长画山水、人物,尤其擅长画牛代表画作有《漓江胜境图》《万山红遍》等;代表画集有
《李可染水墨写生画集》《李可染中国画集》《李可染画牛》等。
活动四:疏通文意,把握主旨。
(一)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1—4):作者先点出“意境”这一概念,并做出解答。
第二部分(5—10):作者谈及获得意境的方法,即通过深刻认识对象以把握住对象的精神实质,激发出绘画者
本身的思想感情并融于画作之中;此外,还指出绘画时要站得高于现实,认识才可能全面深入;最后谈到想要
表达出意境,还需要有与其相辅相成的意匠。
(二)课文主题
课文主要论述了“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的观点,并介绍了获得意境的方法,即先要
仔细观察对象,深刻认识对象,从而产生强烈、真挚的思想感情。然后将这种思想感情
与画作结合在一起,苦心经营意匠,将对象的精神实质表现出来,从而形成意境。
活动五:知识链接
“意境”是绘画的内涵,“意匠”则是绘画的表现方法、表现手段的设计意境和意匠是山水画的两个
关键,有了意境,没有意匠,意境也就落了空由此可见,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1.山水画和地理、自然环境的说明和图解有什么区别?
山水画不是地理、自然环境的说明和图解,它包括自然地理的准确性,但更重要的还是表现人对自然
的思想感悟,见景生情,景与情要结合。
2.展示山水画图片与山水摄影图片。请学生结合第一部分内容说说:在摄影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山水
画是否会被取代
不会。山水画不是地理、自然环境的说明和图解,而是表现人对自然的思想感悟。可见,山水画具有独
特的精神实质,这也就意味着它不会被山水摄影所取代。
3.作者要说的是山水画的意境,为什么要在第一部分大篇幅地分析诗歌的意境
按照作者的观点,“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两句,完全描写自然的景色,然而这两句使人深
深体会到诗人与朋友的深厚友情。描写自然的景色与绘出的景色无异,且作者提到“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
可见诗歌中的意境与山水画的意境是相通的,并无二致。因此,作者在这里以人们更熟悉的诗歌意境为例,也
就能更好地诠释山水画的意境。
4.“意境的产生,有赖于思想感情,而思想感情的产生,又与对客观事物认识的深度有关。”作者是如何
论述此观点的 请结合生活实际具体说说你对这个观点的理解。
作者以齐白石画虾为例来论证了他的观点。比如当我们在雪地里认真观察,会发现松树傲然长青,松针
贯穿积雪依然向上,此刻,我们会真正感受到松树坚忍的品质。
5.请你理解“无论写诗、作画,都要求站得高于现实,这样来观察、认识现实,才可能全面深入”一句的
深刻含意。
写诗和绘画,它们或叙事,或写景状物;它们都基于现实,以现实为原材料。然而,它们只有融合了写作者
与绘画者自身的情感以及体悟,才能高于现实,最终创造出客观景物与主观情感相融合的意境。
6.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怎样论述的?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作者从山水画如何才能做到有意境设疑,引出下文的论述,
具体从三方面分析:意境是景与情的结合;要深刻认识对象,要有强烈、真挚、朴素的思想感情;意境与
意匠要相结合。论证过程中多次引用诗词,并列举齐白石画虾、荆浩画松的事例,具有权威性和说服力。
7.作者为什么多处引用诗词,目的何在?
引用诗词,充当道理论据,是为更好地探讨山水画的意境,诗词中也是写景与写情相结合,也很有意
境,强调了要长期观察事物,使作者的美学观念更有说服力。
一、议论文阅读论证方法判断
1.判断句子或语段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首先要了解常见的四种论证方法的特点,然后根据特点找语
言标志或特征标志词来辨别。
(1)举例论证:以事实为论据证明论点的方法。所举事例简明概括,真实可靠,具有典型性、代表性。
常常有“如”“比如”等语言标志。
(2)道理论证:用名人的言论,众所周知的道理,或古语、谚语、俗语等来证明观点。道理论证多用
引号标明所引用的内容或有提示语“某某曾说过”等。
(3)对比论证:论证一个问题时,将另一个问题和它对照,从而具体鲜明地将论述的问题论证透彻。
可以是全面对比、部分对比,也可以是事实对比、道理对比。语言标志有两种:一是“反之”“但是”等
语言标志;二是运用反义词。
(4)比喻论证:运用比喻,用人们浅显易懂的事物或道理来证明不容易理解的事物或深刻的道理,用
此种方法来证明论点。语言特点是比喻论证的句子通常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包含本体和喻体。
2.找论证方法,可从最常见的排除方法入手,按举例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道理论证的顺序进
行确认或排除,这样可以快速确定且保证万无一失。但要注意的是论证方法的运用有时不是单一的,而是
两种或几种方法兼用。
二、议论文阅读论证方法作用
论证方法是指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是论点和论据之间逻辑关系的纽带,中考要求掌握
的有以下四种:
①举例论证:是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的方法。因为“事实胜于雄辩”,所以举出
确凿典型的事实来证明论点,能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②道理论证:是引用具有权威性的言论证明论点的方法。所以这种方法使用得当,有很强的论证力量。
分析引证法的作用,应先弄清引用了谁的言论,是为了证明什么,再把握引证法的特殊作用——具有权威
性,论证有力。
③比喻论证:就是通过形象的比喻来证明论点的方法。这种方法可深入浅出地把道理讲得通俗形象,
容易被人接受。
④对比论证:是用正反两方面的事实和道理进行鲜明对比,从而证明论点的方法。分析对比论证方法
作用,两个方面 XX 比较,使其对与错更加分明,正确的观点更容易被读者接受。
常见题型及答题技巧:使用××论证的方法+论证了××观点+效果
具体如下:
(1)举例论证:通过举具体的事例加以论证,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格式:使用了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举……(概括事例)证明了……(如果有分论点,则写出它证明
的分论点,否则写中心论点),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2)道理论证:通过讲道理的方式证明论点,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
格式:使用了道理论证的论证方法,论证了……了观点,从而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增加了权威性。
(3)比喻论证:通过比喻进行证明,使论证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格式:使用了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将……比作……,证明了……的观点,从而把抽象深奥的道理阐
述得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4)对比论证:对比论证的作用就是突出强调。
格式:使用了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将……和……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的观点。
(5)引用论证:引用论证比较复杂,这与具体的引用材料有关,有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权威数据、
名人佚事、笑话趣闻等各种情况,其作用要具体分析。
如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权威数据,可以增强论证的说服力和权威性;引用名人佚事、奇闻趣事,
可以增强论证的趣味性,吸引读者往下读。
格式:使用了引用论证的论证方法,通过引用……证明……的观点,使论证更有说服力。(或更有趣味
性,吸引读者往下读)
一、选择题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和词语的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惆怅(chóu) 沁园春(bì) 歌颂 金壁辉煌
B.渲染(xuàn) 浮光掠影(lüě) 气慨 富丽堂皇
C.真挚(zhì) 颐和园(yí) 赋与 胸有成竹
D.夔门(kuí) 朝霞暮霭(ǎi) 搏斗 惨淡经营
【答案】D
【详解】
本题考查辨析重点字音、字形的能力。
A.沁园春(bì)——qìn,金壁辉煌——金碧辉煌;
B.浮光掠影(lüě) ——lüè,气慨——气概;
C.赋与——赋予;
故选 D。
2.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真挚(zhì) 宇宙(zhòu) 柏树(bó)
B.惨淡(cǎn) 意匠(jiànɡ) 赋予(fù)
C.渲染(rǎn) 惆怅(chánɡ) 碧空(bì)
D.熟悉(shú) 朝暮(cháo) 朴素(pǔ)
【答案】B
【详解】A.柏树(bó)——bǎi;
C.惆怅( chánɡ)——chàng;
D.朝暮(cháo)——zhāo;
故选 B。
3.下列词语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朴素 崇高 气势 朝朝幕幕
B.峨眉 夔门 气慨 胸有成竹
C.意匠 搏斗 图解 金碧辉皇
D.欲望 赋予 风暴 苦心经营
【答案】D
【详解】A.朝朝幕幕——朝朝暮暮;
B.气慨——气概;
C.金碧辉皇——金碧辉煌;
故选 D。
4.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在大雪纷飞中,在夕阳残照里,这些绝壁上的松树就像 的战士, 的渔夫, 的隐者,站立出自己的风
骨。大自然叩击着我们的心灵,让我们探求着忠诚、勇敢、洒脱的真谛。
A.搏击风浪 坚守阵地 远离世俗 B.坚守阵地 远离世俗 搏击风浪
C.坚守阵地 搏击风浪 远离世俗 D.搏击风浪 远离世俗 坚守阵地
【答案】C
【详解】根据对象 “隐者”可确定第三空为“远离世俗”,排除 BD,“战士”搭配“坚守阵地”,“渔夫”
搭配“搏击风浪”。故选 C。
5.对山水画的意境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画家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现深厚的思想感情,山水画如果没有了意境,
也就没有了灵魂。
B.意境在于有情趣、有画意,山水画是地理、自然环境的说明和图解,那些追求自然的画作说不上有意
境,不能打动人。
C.画家熟悉客观事物,也不一定能画出好画。山水画意境的独创性,要求画家要有深刻感受和表达这种
感受的强烈愿望。
D.山水画创作中,画家表达自己亲身感受的愿望越是强烈,对所描绘的景物思想感情越是真挚、朴实,
意境也就越鲜明。
【答案】B
【详解】本题考查对山水画意境的理解。
B.有误。根据中国古代著名山水画《富春山居图》可知,黄公望通过对山峦、江水、树木等自然景物的精
细描绘,展现出了大自然的壮丽与生机。同时,作者还将自己的情感和思考融入其中,通过画面的构图、
色彩和笔触等手法,创造出了一种深远、悠扬的意境。这种意境不仅让观众感受到了自然的美,还引发了
他们对生命、自然和宇宙的深刻思考。因此,选项中“那些追求自然的画作说不上有意境,不能打动人”
表述错误;
故选 B。
6.对本文《山水画的意境》所要表达的主要观点认识正确的一项是( )
A.画山水,最重要的问题是“意境”,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
B.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写景就是写情。
C.获得意境要深刻认识对象,要有强烈、真挚的思想感情。
D.一定要苦心经营意匠,才能找到打动人心的艺术语言。
【答案】A
【详解】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辨析。
A.根据文中首段“画山水,最重要的问题是‘意境’,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可知,本文《山水画的意境》
所要表达的主要观点是画山水最重要的是意境,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这个观点强调了在山水画创作中,
意境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它是作品的灵魂,而且在于它能够深刻地表达画家的情感和思想;
B.虽然文中提到“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写景就是写情”,这是对意境的具体解释,但并非文章的主要观
点;
C.文中提到“获得意境要深刻认识对象,要有强烈、真挚的思想感情”,这是对如何获得意境的方法进行阐
述,但也不是文章的主要观点;
D.文末提到“一定要苦心经营意匠,才能找到打动人心的艺术语言”,这是对意匠重要性的论述,但同样不
是文章的主要观点;
故选 A。
二、填空题
7.本文《山水画的意境》思路清晰,首先提出中心论点,即 ;接着用 具体论述什么是意境;然
后论述 ;即要能认识到 的精神实质,要对客观事物有 的感情;最后论述 的关系。
【答案】 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 李白和毛泽东的作品 获得意境的方法 客观事物 强
烈、真挚、朴素 意境和意匠
【详解】本题考查论证思路梳理。
文章开头即明确提出“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这是全文的中心论点。然后,具体论述意境:通过引用李白
和毛泽东的作品,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和毛泽东的《十六字令三首》,文章具体阐述了意境是什么,
即景与情的结合,写景就是写情。接着,获得意境的方法:文章指出,要获得意境,画家需要深刻认识对
象,对客观事物有强烈、真挚、朴素的感情。这意味着画家需要深入全面地认识对象,身临其境,长期观
察。 最后,意境和意匠的关系:文章讨论了意境和意匠的关系,指出有了意境不够,还要有意匠,即表现
方法、表现手段的设计,这是为了传达思想感情,要千方百计想办法。
三、综合性学习
8.承办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二届青年运动会是我省的一件大事。学校准备制作“弘扬体育精神喜迎‘二青
会’”宣传片向同学们征集素材,你推荐了下面的宣传画,请说明你的推荐理由。
写作提示:①可以把三幅画作为“传画系列”总体推荐,也可以只推荐其中一幅;②80字左右。
【答案】示例一:我推荐宣传画系列。三幅画上方居中都有“二青会”全称,中间为运动者的人物剪影,
两侧及下方有花卉树木,山川河流装饰图,左下角为山西著名景点图案。此组画富有地方特色,契合宣传
主题。
示例二:我推荐图 2,画面中间是自行车运动员剪影,上方居中是“二青会”全称,主题突出;两侧及下方
为山川花树图案,设计精美;左下角为“平遥古城”图案,地方特色浓郁。整幅图匠心独运,值得推荐。
【详解】本题是一道图文转换题,考查考生语言表达简明、准确、鲜明的能力。徽标宣传画类答题方法:①
描述画面:观察徽标的各个组成部分,抓住特点, 按照顺序(由总到分、由上到下、由左到右)进行分析。
②展开联想:围绕主题(哪一项活动、哪一项组织、哪一项物品),展开联想。③分析寓意:扣住行业特点,
图案的某个部分体现何种意义。图片中的共同元素是“二青会”全称、山西本地特色景点、山川花树、运
动者剪影。在推荐时注意抓住画面的特点,结合二青会的主题,注意描述顺序,理由充分即可。
四、现代文阅读
(一)阅读《山水画的意境》,完成下面小题。
画山水,最重要的问题是“意境”,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
什么是意境 我认为,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写景就是写情。山水画不是地理、自然环境的说明和图
解,不用说,它当然要求包括自然地理的准确性,但更重要的还是表现人对自然的思想感情,见景生情,
景与情要结合。如果片面追求自然科学的一面,画花、画鸟都会成为死的标本,画风景也缺乏情趣,没有
画意,自己就不曾感动,当然更感动不了别人。在我们的古诗里,往往有很好的意境。虽然关于“人”一
句也不写,但是,通过写景,却充分表现了人的思想感情,如李太白《送孟浩然之广陵》的诗句: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这里包含着朋友惜别的惆怅,使人联想到依依送别的情景:帆已经远了,消失了,送别的人还遥望着江
水,好像心都随着帆和流水去……情寓于景。这四句诗,没有一句写作者的感情如何,尤其是后两句,完
全描写自然的景色;然而就在这两句里,使人深深体会到诗人的深厚的友情。
毛主席的诗句,意境是很深的。如《十六字令三首》,每一首都是写景,每一字都是说山,但每一首、
每一字又都充分表达了人的思想感情。三首词分别体现了山的崇高、气势和力量,这里并没有直接描写人,
实际上都有力地歌颂了人,歌颂了人的英雄气概。古人说“缘物寄情”,写景就是写情。诗画有意境,就有
了灵魂。
怎样才能获得意境呢 我以为要深刻认识对象,要有强烈、真挚的思想感情。
意境的产生,有赖于思想感情,而思想感情的产生,又与对客观事物认识的深度有关。要深入全面地
认识对象,必须身临其境,长期观察。例如,齐白石画虾,就是在长期观察中,在不断表现的过程中,对
虾的认识才逐渐深入了,也只有当对事物的认识全面了,做到“全马在胸”“胸有成竹”“白纸对青天”“造
化在手”的程度,才能把握对象的精神实质,赋予对象以生命……
写景是为了要写情,这一点,在中国优秀诗人和画家心里一直是很明确的。无论写诗、作画,都要求
站得高于现实,这样来观察、认识现实,才可能全面深入。例如例如毛主席的《沁园春 雪》开头几句“北
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就充分体现了诗人胸怀和思想的崇高境界。
中国画不强调“光”这并非不科学,而是注重表现长期观察的结果。拿画松树来说,以中国画家看来,
如没有特殊的时间要求(如朝霞幕霭等),早晨 8点钟或中午 12 点,有不是重要的。重要的是表现松树的精
神实质。像五代画家荆浩在太行山上描写松树,朝朝春暮长期观察,画松“凡数万本,始得其真”。过去见
一位作者出外写生,两个礼拜就画一百多张,这当然只能浮光掠影,不可能深刻认识对象,更不可能创造
意境。一棵树、一座山,观其精神实质,经过画家思想感情的夸张渲染,意境会更鲜明;木然地画画,是画
不出好画。一个山水画家,对所描绘的景物,一定要有强烈、真挚、朴素的感情,说假话不行。有的画家,
没有深刻感受,没有表现自己亲身感受的强烈欲望,总是重复别人的,就谈不到意境的独创性。
肯定地说,画画要有意境,否则力量无处使,但是有了意境不够,还要有意匠:为了传达思想感情,要
千方百计想办法。意匠即表现方法、表现手段的设计,简单地说,就是加工手段。齐白石有一印章“老齐
手段”,说明他的画是很讲究意匠的。
意境和意匠是山水画的两个关键,有了意境,没有意匠,意境也就落了空。杜甫说“意匠惨淡经营
中”,又说“语不惊人死不休”。诗人、画家为了把自己的感受传达给别人,一定要苦心经营意匠,才能找
到打动人心的艺术语言。
(有删改)
9.请用原文回答意境与意匠的关系。
10.请简述选文的论证思路。
11.作者谈山水画的意境,为什么却引用了大量的诗词
12.说说画线句在文中的作用。
【答案】9.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意匠即表现方法、表现手段的设计。意境和意匠是山水画的两个关键。
画画要有意境,否则力量无处使,有了意境,没有意匠,意境也就落了空。 10.作者首先开门见山提
出论点“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接着阐释了“什么是意境”,“为什么要有意境”两个问题,然后论述获
得意境的方法,最后论述意匠和意境的关系。 11.强调画和诗都要创设意境;以广大读者熟悉的诗词的
意境来论述不太熟悉的山水画的意境,起到便于读者理解的作用,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同时还增添了文章
的文学气息(使行文更加典雅)。 12.过渡(承上启下) 先总结上文画画要有意境,再开启下文,提
出意匠的问题。
【解析】9.本题考查提炼文章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需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结合题目的提示,抓住
关键语句来分析。结合内容,找出表现意境与意匠的关系的语句。(1)结合第一段“什么是意境?我认为,
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写景就是写情”可知,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2)结合第九段“意匠即表现方
法、表现手段的设计,简单地说,就是加工手段”可知,意匠即表现方法、表现手段的设计。(3)结合第
十段可知二者关系是:意境和意匠是山水画的两个关键,画画要有意境,否则力量无处使,有了意境,没
有意匠,意境也就落了空。
10.本题考查分析议论文论证思路的能力。分析议论文的论证思路:就是在段落层次的基础上加上一些诸
如“首先”、“然后”、“接着”、“最后”一类表承转启合关系的词语;做这个题目,尤其要注意开头结尾
的表述。结合文章内容可知,文章第一段作者首先开门见山提出论点“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接着第二到
第四段,运用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等方法阐释了“什么是意境”“为什么要有意境”两个问题;然后第五
段到第八段论述获得意境的方法;最后第九和第十段论述意匠和意境的关系。
11.本题考查引用语句的作用和表达效果的能力。(1)结合第二段“在我们的古诗里,往往有很好的意境。
虽然关于‘人’一句也不写,但是,通过写景,却充分表现了人的思想感情”等句子可知,文章引用了李
白和毛泽东的诗句,是为了证明写作和绘画有共通性,写景是为了传情,强调画和诗都要创设意境,因此
都要领会其中的真情和意境。同时,这些诗词都是读者们非常熟悉的诗词,以此为例,可以让读者理解起
来更容易,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2)引用诗词可以增加文章的文学色彩和底蕴,同时做到让难懂的概念
通俗化,便于读者理解。
12.本题考查语句的作用。解答此题一般从内容和结构上来分析。(1)“肯定地说,画画要有意境”这句
话承接上文关于“什么是意境”“为什么要有意境”“如何有意境”的内容。“但是有了意境不够,还要
有意匠:为了传达思想感情,要千方百计想办法”则引出了下文关于意匠的内涵的内容。(2)故判断结构上
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是过渡句。
(二)非文学类文本阅读
千年敦煌“活”起来
当我们谈论敦煌时,我们在谈论什么
浓缩 1650年,跨趋 3100公里,正在上海宝龙美术馆展出的“觉色敦煌—1650敦煌大展”,邀观众步入
“瀚海沙漠”和“洞窟”中,共赴一场瑰丽恢宏的敦煌艺术盛宴。
公元 366年,一位名不见经传的苦行僧乐傅云游敦煌,突见鸣沙山金光万道。圣地奇景令乐傅顿悟,
就此结茅,在大泉河谷凿下莫高第一个洞窟。自此,一个中国文化圣地开启了长达 1650多年的兴起、废弃、
重生的跌宕命运。
此次展览由敦煌研究院精心挑选 200余件敦煌艺术精华,古老文明与现代科技的碰撞,让净土世界“活”
起来。
现场构建了 3000平米黄沙实景,空运来的逾万株沙地植物点缀其间。步入此境,张骞的勇气,班超的
决绝,汉武帝列四郡、据两关的雄才,唐太宗置安西都护与龟兹、焉者、于阗、疏勒四军镇的大略,法显
和玄奘度瀚海越葱岭西行求法的九死一生,高仙芝的又无反顾,张议潮的沉勇孤忠……仿佛在时空的叠加
中一齐涌来。
展览在“觉色敦煌”主题下,包含”时光”“如是”“世相”“人心”四大展区,从敦煌洞窟的建造
历史、宗教内涵、社会文化、生活形态四个角度带领人们领略敦煌之美。壁画、彩塑、经书、洞窟,展品
体系完整、内容丰富。首次系统展出的敦煌供养人系列与《放妻书》等 26部敦煌遗书复制品,令观者驻足。
首次结合高精度复制洞窟与多媒体投影技术的创意展陈形式,打破了以往敦煌壁画静态展览的常规,
观者仿佛回到敦煌——走入“时先”,与供养人对话洞窟建造史;感悟“如是”,在壁画彩塑中领悟佛学智
慧;品味“世相”,触摸敦煌建筑、服饰、妆容、歌舞;解读“人心”,从敦煌遗书中还原古人的世俗生活
和细节片段。
莫高窟最大的壁画——《五台山图》,高达 3米,长达 13米的巨幅画卷“活”了起来。徜徉于 1:1高
精度仿制的敦煌洞窟中,可以近距离细品精美绝伦的石窟壁画,更可以走出窟外欣赏斑斓多彩的沉浸式投
影。
“我们只是展开这一幅画卷,让你看见敦煌。”在策展人涂宇庆眼中,看见敦煌,也就看见了中国,
看见了我们源远流长的历史和文化。今天,随着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全面实施,敦煌必将再次成为东
西方文明交汇、互鉴的重要枢纽,重现昔日荣光。
(选自 2019年 5月 12日《光明日报》,有删节,作者颜维琦系该报记者)
13.“千年敦煌‘活’起来”的“活”,在文中有哪几层意思 请作解释。
14.文章开头问:“当我们谈论敦煌时,我们在谈论什么?”读完全文,你认为我们实际上在谈论什么
15.报纸随文刊发了两幅展出的敦煌壁画图片。想一想,你可能会分别在哪两个展区看到这两幅图呢 请你
结合文本内容及链接材料,作出推断。
展区:时光 如是 世相 人心
链接材料:
甲 张骞出使西域,连接起欧亚大陆的商道,这条商道被称为“丝绸之路”。魏晋以来,佛教徒为了
传播佛教,将张骞出使西域的史迹加以附会演绎,《张骞出使西域图》据此绘制。
乙 《都督夫人礼佛图》是莫高窟保存至今最为庞大宏丽的一幅绮罗人物像,为古代服饰研究提供
了重要资料。图中人物依据长幼尊卑,依次画了敦煌供养人都督夫人、她的两个女儿和九个身着男装的婢
女。
【答案】13.古老文明与现代科技的碰撞,让净土世界“活”起来;敦煌将再次成为东西方文明交汇、互
鉴的重要枢纽,重现昔日荣光。 14.谈论敦煌,实际上就是谈论中国,谈论我们源远流长的历史和文
化,谈论“一带一路”,谈论中西方文明对话,谈论中华民族的文化复兴。 15.示例:我会在“如是”
展区看到《张骞出使西域图》,这幅图将张骞出使西域附会成传播佛教的故事,“如是”展区是从宗教的角
度展示敦煌文化的;在“世相”展区看到《都督夫人礼佛图》,这是一幅绮罗人物像,人物众多,为古代服
饰研究提供了重要资料,“世相”展区的内容与敦煌建筑、服饰、妆容、歌舞等有关。
【解析】13.试题分析: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具体介绍的
内容分析作答。本题可结合文章“此次展览由敦煌研究院精心挑选 200余件敦煌艺术精华,古老文明与现
代科技的碰撞,让净土世界‘活’起来”和“随着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全面实施,敦煌必将再次成为
东西方文明交汇、互鉴的重要枢纽,重现昔日荣光”这些语句来概括作答。
14.试题分析: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梳理与概括。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各段落介绍的内容依
次概括即可。文章从“觉色敦煌—1650敦煌大展”写起,谈论敦煌的艺术的内容,由此谈论到我们中国源
远流长的历史和文化,谈论起中国所倡导的“一带一路”,谈论起中西方文明的对话,谈论起中华民族的文
化复兴。重点结合“正在上海宝龙美术馆展出的‘觉色敦煌—1650敦煌大展’,邀观众步入‘瀚海沙漠’和
‘洞窟’中,共赴一场瑰丽恢宏的敦煌艺术盛宴”和最后段中的“在策展人涂宇庆眼中,看见敦煌,也就
看见了中国,看见了我们源远流长的历史和文化。今天,随着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全面实施,敦煌必
将再次成为东西方文明交汇、互鉴的重要枢纽,重现昔日荣光”的内容概括作答。
15.试题分析: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依据“观者仿佛回到敦煌——走入‘时先’,与供养人对话
洞窟建造史;感悟‘如是’,在壁画彩塑中领悟佛学智慧;品味‘世相’,触摸敦煌建筑、服饰、妆容、歌
舞;解读‘人心’,从敦煌遗书中还原古人的世俗生活和细节片段”这段文字可知,《张骞出使西域图》这
幅图表现的张骞出使西域加以附会演绎成传播佛教的故事,所以应该在“如是”展区看到。《都督夫人礼佛
图》是莫高窟保存至今最为庞大宏丽的一幅绮罗人物像,为古代服饰研究提供了重要资料。所以应该在“世
相”展区看到。据此作答。第 14 课 山水画的意境 (导学案)
2022 年课程标准 学习目标
1.把握文章的核心概念,了解概念间的关系,理解作者的观点。
1、学习文中运用 本文阐发关于山水画创作的一些认识,核心概念是“意境”,还涉及“景”“情”
比喻、排比等修辞 等关键概念。要把握作者的观点,就需要理解核心概念的内涵;而理解核心概念,
进行说理的方法; 就需要了解“景”“情”“意境”等概念之间的关系。
2.梳理文章的论述思路,分析作者所举实例,体会实例与作者观点的关系。
积累背诵文中出
本文重在结合文学作品和山水画的创作,探讨“意境”问题。文章遵循“是
现的精辟的句子。
什么一为什么一怎么样”的写作思路,层层阐发,条理清晰;文中引用较多实例,
对主要观点展开阐释,丰富了观点的表达,要注意分析实例与观点之间的关系。
2、积累、感受、
3.借鉴文中的理论方法,学习鉴赏文学作品和山水画作。
体验语言音韵美
文中涉及的“意境”理论,是中国传统美学的重要范畴,不仅适用于山水画
和形式美,学会读 的创作,而且适用于文学作品的创作和鉴赏。要注意引导学生借鉴文中的理论方
书。 法,从意境的角度鉴赏文学作品。
4.拓展阅读,质疑反思,形成自己的认识和看法
3、掌握运用论据 很多学者都探究过意境这一美学范畴,有不同的认识。作者的观点是基于他
论证论点的方法。 的山水画创作实践得出的,其中或有可商榷之处。应引导学生拓展阅读相关文献
资料,质疑问难,形成自己对意境的认识和理解。
活动一:正音正字
1.字音
意境( ) 灵魂( ) 惆怅( ) 真挚( )
渲染( ) 筼筜( ) 朝朝暮暮( )
夔门( ) 浮光掠影( )
(2)多音字
分( )分开 观 ( )观察 解 ( )分解
( )充分 ( )楼观 ( )押解
2.字形
概 气概 暮 暮色 惆 惆怅 掠 掠过
慨 慷慨 幕 幕布 稠 稠密 惊 惊动
活动二 :字词释义
惆怅:伤感,失意
真挚:真诚恳切
渲染:画国画时用水墨或淡色涂抹画面以加强艺术效果比喻夸大的形容
浮光掠影:比喻印象不深刻,好像水面的光和掠过的影子一样,一晃就消逝
身临其境:亲自到了那个境地临:到境:境界,地方
胸有成竹:原指画竹子要在心里有一幅竹子的形象后比喻做事之前已经有通盘的考虑
朝朝暮暮:每天的早晨和黄昏,指短暂的时间。
活动三:积累文学常识
1.作家作品
李可染(1907—1989),江苏徐州人,画家他是画家齐白石的弟子,自幼喜爱绘画,13 岁时学画山水晚
年用笔趋于老辣擅长画山水、人物,尤其擅长画牛代表画作有《漓江胜境图》《万山红遍》等;代表画集有
《李可染水墨写生画集》《李可染中国画集》《李可染画牛》等。
活动四:疏通文意,把握主旨。
(一)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1—4):作者先点出“意境”这一概念,并做出解答。
第二部分(5—10):作者谈及获得意境的方法,即通过深刻认识对象以把握住对象的精神实质,激发出绘画者
本身的思想感情并融于画作之中;此外,还指出绘画时要站得高于现实,认识才可能全面深入;最后谈到想要
表达出意境,还需要有与其相辅相成的意匠。
(二)课文主题
课文主要论述了“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的观点,并介绍了获得意境的方法,即先要
仔细观察对象,深刻认识对象,从而产生强烈、真挚的思想感情。然后将这种思想感情
与画作结合在一起,苦心经营意匠,将对象的精神实质表现出来,从而形成意境。
活动五:知识链接
“意境”是绘画的内涵,“意匠”则是绘画的表现方法、表现手段的设计意境和意匠是山水画的两个
关键,有了意境,没有意匠,意境也就落了空由此可见,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1.山水画和地理、自然环境的说明和图解有什么区别?
2.展示山水画图片与山水摄影图片。请学生结合第一部分内容说说:在摄影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山水
画是否会被取代
3.作者要说的是山水画的意境,为什么要在第一部分大篇幅地分析诗歌的意境
4.“意境的产生,有赖于思想感情,而思想感情的产生,又与对客观事物认识的深度有关。”作者是如何
论述此观点的 请结合生活实际具体说说你对这个观点的理解。
5.请你理解“无论写诗、作画,都要求站得高于现实,这样来观察、认识现实,才可能全面深入”一句的
深刻含意。
6.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怎样论述的?
7.作者为什么多处引用诗词,目的何在?
一、议论文阅读论证方法判断
1.判断句子或语段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首先要了解常见的四种论证方法的特点,然后根据特点找语
言标志或特征标志词来辨别。
(1)举例论证:以事实为论据证明论点的方法。所举事例简明概括,真实可靠,具有典型性、代表性。
常常有“如”“比如”等语言标志。
(2)道理论证:用名人的言论,众所周知的道理,或古语、谚语、俗语等来证明观点。道理论证多用
引号标明所引用的内容或有提示语“某某曾说过”等。
(3)对比论证:论证一个问题时,将另一个问题和它对照,从而具体鲜明地将论述的问题论证透彻。
可以是全面对比、部分对比,也可以是事实对比、道理对比。语言标志有两种:一是“反之”“但是”等
语言标志;二是运用反义词。
(4)比喻论证:运用比喻,用人们浅显易懂的事物或道理来证明不容易理解的事物或深刻的道理,用
此种方法来证明论点。语言特点是比喻论证的句子通常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包含本体和喻体。
2.找论证方法,可从最常见的排除方法入手,按举例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道理论证的顺序进
行确认或排除,这样可以快速确定且保证万无一失。但要注意的是论证方法的运用有时不是单一的,而是
两种或几种方法兼用。
二、议论文阅读论证方法作用
论证方法是指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是论点和论据之间逻辑关系的纽带,中考要求掌握
的有以下四种:
①举例论证:是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的方法。因为“事实胜于雄辩”,所以举出
确凿典型的事实来证明论点,能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②道理论证:是引用具有权威性的言论证明论点的方法。所以这种方法使用得当,有很强的论证力量。
分析引证法的作用,应先弄清引用了谁的言论,是为了证明什么,再把握引证法的特殊作用——具有权威
性,论证有力。
③比喻论证:就是通过形象的比喻来证明论点的方法。这种方法可深入浅出地把道理讲得通俗形象,
容易被人接受。
④对比论证:是用正反两方面的事实和道理进行鲜明对比,从而证明论点的方法。分析对比论证方法
作用,两个方面 XX 比较,使其对与错更加分明,正确的观点更容易被读者接受。
常见题型及答题技巧:使用××论证的方法+论证了××观点+效果
具体如下:
(1)举例论证:通过举具体的事例加以论证,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格式:使用了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举……(概括事例)证明了……(如果有分论点,则写出它证明
的分论点,否则写中心论点),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2)道理论证:通过讲道理的方式证明论点,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
格式:使用了道理论证的论证方法,论证了……了观点,从而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增加了权威性。
(3)比喻论证:通过比喻进行证明,使论证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格式:使用了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将……比作……,证明了……的观点,从而把抽象深奥的道理阐
述得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4)对比论证:对比论证的作用就是突出强调。
格式:使用了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将……和……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的观点。
(5)引用论证:引用论证比较复杂,这与具体的引用材料有关,有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权威数据、
名人佚事、笑话趣闻等各种情况,其作用要具体分析。
如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权威数据,可以增强论证的说服力和权威性;引用名人佚事、奇闻趣事,
可以增强论证的趣味性,吸引读者往下读。
格式:使用了引用论证的论证方法,通过引用……证明……的观点,使论证更有说服力。(或更有趣味
性,吸引读者往下读)
一、选择题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和词语的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惆怅(chóu) 沁园春(bì) 歌颂 金壁辉煌
B.渲染(xuàn) 浮光掠影(lüě) 气慨 富丽堂皇
C.真挚(zhì) 颐和园(yí) 赋与 胸有成竹
D.夔门(kuí) 朝霞暮霭(ǎi) 搏斗 惨淡经营
2.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真挚(zhì) 宇宙(zhòu) 柏树(bó)
B.惨淡(cǎn) 意匠(jiànɡ) 赋予(fù)
C.渲染(rǎn) 惆怅(chánɡ) 碧空(bì)
D.熟悉(shú) 朝暮(cháo) 朴素(pǔ)
3.下列词语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朴素 崇高 气势 朝朝幕幕
B.峨眉 夔门 气慨 胸有成竹
C.意匠 搏斗 图解 金碧辉皇
D.欲望 赋予 风暴 苦心经营
4.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在大雪纷飞中,在夕阳残照里,这些绝壁上的松树就像 的战士, 的渔夫, 的隐者,站立出自己的风
骨。大自然叩击着我们的心灵,让我们探求着忠诚、勇敢、洒脱的真谛。
A.搏击风浪 坚守阵地 远离世俗 B.坚守阵地 远离世俗 搏击风浪
C.坚守阵地 搏击风浪 远离世俗 D.搏击风浪 远离世俗 坚守阵地
5.对山水画的意境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画家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现深厚的思想感情,山水画如果没有了意境,
也就没有了灵魂。
B.意境在于有情趣、有画意,山水画是地理、自然环境的说明和图解,那些追求自然的画作说不上有意
境,不能打动人。
C.画家熟悉客观事物,也不一定能画出好画。山水画意境的独创性,要求画家要有深刻感受和表达这种
感受的强烈愿望。
D.山水画创作中,画家表达自己亲身感受的愿望越是强烈,对所描绘的景物思想感情越是真挚、朴实,
意境也就越鲜明。
6.对本文《山水画的意境》所要表达的主要观点认识正确的一项是( )
A.画山水,最重要的问题是“意境”,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
B.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写景就是写情。
C.获得意境要深刻认识对象,要有强烈、真挚的思想感情。
D.一定要苦心经营意匠,才能找到打动人心的艺术语言。
二、填空题
7.本文《山水画的意境》思路清晰,首先提出中心论点,即 ;接着用 具体论述什么是意境;然
后论述 ;即要能认识到 的精神实质,要对客观事物有 的感情;最后论述 的关系。
三、综合性学习
8.承办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二届青年运动会是我省的一件大事。学校准备制作“弘扬体育精神喜迎‘二青
会’”宣传片向同学们征集素材,你推荐了下面的宣传画,请说明你的推荐理由。
写作提示:①可以把三幅画作为“传画系列”总体推荐,也可以只推荐其中一幅;②80字左右。
四、现代文阅读
(一)阅读《山水画的意境》,完成下面小题。
画山水,最重要的问题是“意境”,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
什么是意境 我认为,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写景就是写情。山水画不是地理、自然环境的说明和图
解,不用说,它当然要求包括自然地理的准确性,但更重要的还是表现人对自然的思想感情,见景生情,
景与情要结合。如果片面追求自然科学的一面,画花、画鸟都会成为死的标本,画风景也缺乏情趣,没有
画意,自己就不曾感动,当然更感动不了别人。在我们的古诗里,往往有很好的意境。虽然关于“人”一
句也不写,但是,通过写景,却充分表现了人的思想感情,如李太白《送孟浩然之广陵》的诗句: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这里包含着朋友惜别的惆怅,使人联想到依依送别的情景:帆已经远了,消失了,送别的人还遥望着江
水,好像心都随着帆和流水去……情寓于景。这四句诗,没有一句写作者的感情如何,尤其是后两句,完
全描写自然的景色;然而就在这两句里,使人深深体会到诗人的深厚的友情。
毛主席的诗句,意境是很深的。如《十六字令三首》,每一首都是写景,每一字都是说山,但每一首、
每一字又都充分表达了人的思想感情。三首词分别体现了山的崇高、气势和力量,这里并没有直接描写人,
实际上都有力地歌颂了人,歌颂了人的英雄气概。古人说“缘物寄情”,写景就是写情。诗画有意境,就有
了灵魂。
怎样才能获得意境呢 我以为要深刻认识对象,要有强烈、真挚的思想感情。
意境的产生,有赖于思想感情,而思想感情的产生,又与对客观事物认识的深度有关。要深入全面地
认识对象,必须身临其境,长期观察。例如,齐白石画虾,就是在长期观察中,在不断表现的过程中,对
虾的认识才逐渐深入了,也只有当对事物的认识全面了,做到“全马在胸”“胸有成竹”“白纸对青天”“造
化在手”的程度,才能把握对象的精神实质,赋予对象以生命……
写景是为了要写情,这一点,在中国优秀诗人和画家心里一直是很明确的。无论写诗、作画,都要求
站得高于现实,这样来观察、认识现实,才可能全面深入。例如例如毛主席的《沁园春 雪》开头几句“北
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就充分体现了诗人胸怀和思想的崇高境界。
中国画不强调“光”这并非不科学,而是注重表现长期观察的结果。拿画松树来说,以中国画家看来,
如没有特殊的时间要求(如朝霞幕霭等),早晨 8点钟或中午 12 点,有不是重要的。重要的是表现松树的精
神实质。像五代画家荆浩在太行山上描写松树,朝朝春暮长期观察,画松“凡数万本,始得其真”。过去见
一位作者出外写生,两个礼拜就画一百多张,这当然只能浮光掠影,不可能深刻认识对象,更不可能创造
意境。一棵树、一座山,观其精神实质,经过画家思想感情的夸张渲染,意境会更鲜明;木然地画画,是画
不出好画。一个山水画家,对所描绘的景物,一定要有强烈、真挚、朴素的感情,说假话不行。有的画家,
没有深刻感受,没有表现自己亲身感受的强烈欲望,总是重复别人的,就谈不到意境的独创性。
肯定地说,画画要有意境,否则力量无处使,但是有了意境不够,还要有意匠:为了传达思想感情,要
千方百计想办法。意匠即表现方法、表现手段的设计,简单地说,就是加工手段。齐白石有一印章“老齐
手段”,说明他的画是很讲究意匠的。
意境和意匠是山水画的两个关键,有了意境,没有意匠,意境也就落了空。杜甫说“意匠惨淡经营
中”,又说“语不惊人死不休”。诗人、画家为了把自己的感受传达给别人,一定要苦心经营意匠,才能找
到打动人心的艺术语言。
(有删改)
9.请用原文回答意境与意匠的关系。
10.请简述选文的论证思路。
11.作者谈山水画的意境,为什么却引用了大量的诗词
12.说说画线句在文中的作用。
(二)非文学类文本阅读
千年敦煌“活”起来
当我们谈论敦煌时,我们在谈论什么
浓缩 1650年,跨趋 3100公里,正在上海宝龙美术馆展出的“觉色敦煌—1650敦煌大展”,邀观众步入
“瀚海沙漠”和“洞窟”中,共赴一场瑰丽恢宏的敦煌艺术盛宴。
公元 366年,一位名不见经传的苦行僧乐傅云游敦煌,突见鸣沙山金光万道。圣地奇景令乐傅顿悟,
就此结茅,在大泉河谷凿下莫高第一个洞窟。自此,一个中国文化圣地开启了长达 1650多年的兴起、废弃、
重生的跌宕命运。
此次展览由敦煌研究院精心挑选 200余件敦煌艺术精华,古老文明与现代科技的碰撞,让净土世界“活”
起来。
现场构建了 3000平米黄沙实景,空运来的逾万株沙地植物点缀其间。步入此境,张骞的勇气,班超的
决绝,汉武帝列四郡、据两关的雄才,唐太宗置安西都护与龟兹、焉者、于阗、疏勒四军镇的大略,法显
和玄奘度瀚海越葱岭西行求法的九死一生,高仙芝的又无反顾,张议潮的沉勇孤忠……仿佛在时空的叠加
中一齐涌来。
展览在“觉色敦煌”主题下,包含”时光”“如是”“世相”“人心”四大展区,从敦煌洞窟的建造
历史、宗教内涵、社会文化、生活形态四个角度带领人们领略敦煌之美。壁画、彩塑、经书、洞窟,展品
体系完整、内容丰富。首次系统展出的敦煌供养人系列与《放妻书》等 26部敦煌遗书复制品,令观者驻足。
首次结合高精度复制洞窟与多媒体投影技术的创意展陈形式,打破了以往敦煌壁画静态展览的常规,
观者仿佛回到敦煌——走入“时先”,与供养人对话洞窟建造史;感悟“如是”,在壁画彩塑中领悟佛学智
慧;品味“世相”,触摸敦煌建筑、服饰、妆容、歌舞;解读“人心”,从敦煌遗书中还原古人的世俗生活
和细节片段。
莫高窟最大的壁画——《五台山图》,高达 3米,长达 13米的巨幅画卷“活”了起来。徜徉于 1:1高
精度仿制的敦煌洞窟中,可以近距离细品精美绝伦的石窟壁画,更可以走出窟外欣赏斑斓多彩的沉浸式投
影。
“我们只是展开这一幅画卷,让你看见敦煌。”在策展人涂宇庆眼中,看见敦煌,也就看见了中国,
看见了我们源远流长的历史和文化。今天,随着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全面实施,敦煌必将再次成为东
西方文明交汇、互鉴的重要枢纽,重现昔日荣光。
(选自 2019年 5月 12日《光明日报》,有删节,作者颜维琦系该报记者)
13.“千年敦煌‘活’起来”的“活”,在文中有哪几层意思 请作解释。
14.文章开头问:“当我们谈论敦煌时,我们在谈论什么?”读完全文,你认为我们实际上在谈论什么
15.报纸随文刊发了两幅展出的敦煌壁画图片。想一想,你可能会分别在哪两个展区看到这两幅图呢 请你
结合文本内容及链接材料,作出推断。
展区:时光 如是 世相 人心
链接材料:
甲 张骞出使西域,连接起欧亚大陆的商道,这条商道被称为“丝绸之路”。魏晋以来,佛教徒为了
传播佛教,将张骞出使西域的史迹加以附会演绎,《张骞出使西域图》据此绘制。
乙 《都督夫人礼佛图》是莫高窟保存至今最为庞大宏丽的一幅绮罗人物像,为古代服饰研究提供
了重要资料。图中人物依据长幼尊卑,依次画了敦煌供养人都督夫人、她的两个女儿和九个身着男装的婢
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