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9 课 鱼我所欲也(导学案)
2022 年课程标准 学习目标
1.抓住文章的主要论点,理解全篇内容。
“舍生而取孟子在本文中提出了一个著名的观点,即在生与义不可兼得的
培养热爱中华文
情况下,“舍生而取义”。孟子不是绝对地反对一切欲望,而是将欲望纳人了“义”
化的文化自信;培养积
的考量之中。义”是极端情境下的两难抉择,是孟子“义利之辨”的一个重要
累、梳理、整合文言语 命题。
汇和具有良好语感的 2.理清文章层次结构,把握其论证方法。
本文是孟子的一段“独白”,表现出逻辑严密、说理精当的特点。理清文章
能力;培养求知欲、创
的层次结构,找出论点论据,才能把握其论证方法,明晰其论证过程。要区分
造性,养成积极思考的
哪些是道理论据,哪些是事实论据,哪些语句从正面阐发,哪些语句从反面论
习惯;感受、理解、欣
述,这样才能抓住文章的主旨和议论的重点。还要注意本文比喻论证、正反对
赏、评价古代语言文 比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的使用。
字,涵养高雅情趣,具 3.体会本文的论述风格和语言特色。
在八年级学过的《〈孟子〉二章》的基础上,进一步体会孟子散文的论述风
备健康的审美意识和
格和语言特色。孟子以说理见长,以善辩闻名。他善于运用精妙的比喻、精当
观念。
的对比、精彩的排比,对同一论题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论述,语言纵横驰骋,
气势恢宏,如大江大河,滔滔直下,富有穿透力和鼓动性。
活动一:正音正字
不为苟得也( ) 所恶( ) 箪( ) 不屑( )
羹( ) 蹴( ) 为宫室之美( ) 不辟( )
活动二 :文言字词梳理归类。
(一)重点词语
1.故不为苟得也 苟: 。
2.故患有所不辟也 患: 。
3.非独贤者有是心 是: 。
4.蹴尔而与之 与: 。
5.妻妾之奉 奉: 。
6.此之谓失其本心 本心: 。
7.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如使: 。
8.贤者能勿丧耳 丧: 。
9.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蹴: 。
10.是亦不可以已乎 是: 。
11.万钟于我何加焉! 何加: 。
(二)通假字
1.“得”通“德”, 。例句:“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2.“乡”通“向”, 。例句:“相为身死而不受”。
3.“与”通“欤”, 。例句:“所识贫乏者得我与”。
4. “辩”通“辨”, 。例句:“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5. “辟”通 “避” 。例句:“故患有所不辟”。
(三)古今异义
1.可以
古: 。 今: 。
2.是
古: 。 今: 。
3.豆
古: 。 今: 。
4.钟
古: 。 今: 。
5.加
古: 。 今: 。
(四)一词多义
与: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
蹴尔而与之: 。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
而: 蹴尔而与之: 。
乡为身死而不受: 。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
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
则: 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
入则无法家拂士: 。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
为: 故不为苟得也: 。
为宫室之美: 。
乡为身死而不受: 。
不足为外人道也: 。
由是:由是感激: 。
由是则生: 。
由是先主遂诣亮: 。
苟: 苟富贵,无相忘: 。
故不为苟得也: 。
之: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
人皆有之: 。
宫室之美: 。
得 二者不可得兼: 。
得之则生: 。
是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
是亦不可以已乎: 。
(五)词类活用
1.动词用作名词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原意为:生存;句中意为:求得生存的手段。
2.名词活用为动词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得,通“德”,名词,恩惠,在这里活用为动词,感激。)
(六)特殊句式
1.判断句
(1)鱼,我所欲也 “……也”表判断
(2)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者也”表判断
2.省略句
(1)乡为身死而不受。“为”后面省略了介词的宾语“礼义”,“受”后面省略了宾语“施舍”,全
句省略了主语“我”。译文:从前我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
(2)舍生而取义者也。省略主语“我”。
3.倒装句
(1)万钟于我何加焉 疑问代词“何”宾语前置
(2)所欲有甚于生者 介词结构“于生者”状语后置
活动三:积累文学常识
1.作家作品
孟子(约公元前 372 年—公元前 289 年),姬姓孟氏,名 ,字号不详(子舆、子居等字表皆出
自伪书,或后人杜撰), 国(今山东邹城)人。 时期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
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地位仅次于孔子。孟子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被韩愈列为
先秦儒家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被元朝追封为“亚圣”,尊称为“亚圣”。后世常把孔子和他以“孔孟”
并称,儒家学派的思想也因此被称为“ ”之道。
《孟子》是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而成,记载孟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分,也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
南宋朱熹将《 》与《 》《 》《 》并称为“ ”《孟子》是以记言为主的
语录散文, 其文气势充沛,感情洋溢,逻辑严密;尤长于论辩,长于譬喻,用形象化的事物与语言,说明
复杂的道理。其中许多长篇大论,气势磅礴,议论尖锐,机智而雄辩,对后世的散文写作产生了深刻的影
响。
本文选自《孟子·告子上》。《告子上》的主要内容是阐明“性善说”,即人性里天生就有向善的种子,
这种善的天性,就是人的“本心”。本文讲的是每个人都有“本心”,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人都应该保有自
己的“本心”。
孟子本人是一个比较高傲的人,他不肯迁就,不肯趋附权势。他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
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曾经在齐国任客卿,后来因为与齐王意见不合,便决定辞掉齐卿回家,齐王
托人挽留孟子,条件是准备在首都的中心地区建一座房子给孟子住,并送给孟子万钟粮食作为弟子们的生
活费,结果遭到孟子的严词拒绝。可见,孟子在本篇中所说的“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
焉!”是有所为而发的,表现了孟子大义凛然的性格和气概。
2.文章体裁
《孟子》是 散文。
语录体,中国古代散文的一种体式。常用于门人弟子记录导师的言行,有时也用于佛门的传教记录。
因其偏重于只言片语的记录,短小简约,不重文采,不讲求篇章结构,也不讲求段落、内容间的联系,还
没有构成单篇的、形式完整的篇章,故称之为语录体。
3. 写作背景
孟子为了实现他的政治主张,曾游说齐、魏、滕、宋等国。当时各国诸侯正以攻伐争霸为贤,视孟
子的“行仁政”学说为,脱离实际,因而不予采纳。孟子退而讲学著述,其言行的记载,保存在《孟子》
一书中。
《孟子》现存 篇。每篇都以第一句中的两个或三个字作为篇名。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活动、政
治学说和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宋朝朱熹把《孟子》和《论语》、《大学》、《中庸》合为“四书”,成为
儒家学者初学必读的书籍。
《孟子》不仅是 家的重要学术著作,也是我国古代极富特色的散文专著。其文气势磅礴,感情
洋溢,逻辑严密,又长于比喻,用形象化的事物和语言说明复杂的道理,对后世散文的发展影响很大。
活动四:文章朗读
要求: 读准字音,读准停顿、节奏,读出情感。
朗读指导: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
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
/者,故/不为(wéi)/苟得/也。死/亦/我/所恶(wù)/,所恶(wù)/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
(bì)/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wù)/莫甚于/死/者,
则/凡可以/辟(bì)患者/何不为(wéi)/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bì)患/而有/不
为(wéi)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wù)/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dān)食/,一豆羹(gēng)/,得之
/则/生,弗(fú)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fú)受/;蹴(cù)/尔/而与之,乞人/不屑
(xiè)/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wèi)/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
得(dé)/我与(yú)?乡(xiàng)/为(wèi)/身死/而/不受/,今/为(wèi)/宫室/之美/为(wéi)之
/。乡/为(wèi)/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wéi)之/;乡/为(wèi)/身死/而/不受/,今/
为/所识/穷乏者/得(dé)我/而/为(wéi)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活动五:疏通文意,把握主旨。
(一)全文翻译
鱼是我所喜爱的,熊掌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都得到的话,那么我就只好放弃鱼
而选取熊掌了。生命是我所喜爱的,大义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
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大义了。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但我所喜爱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
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灾祸我不躲避。如果人们所喜
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样不可以采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
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逃避灾祸的事情,哪一桩不可以干呢?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
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
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东西(那就是“不义”)。不
仅仅是贤人才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一碗饭,一碗汤,吃了就能活下去,不吃就会饿死。可是轻蔑地、呵叱着给别人吃,过路的饥民也
不肯接受;用脚踢着(或踩过)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可是有的人)见了“万钟”的优厚俸禄却
不分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这样的优厚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妻妾的侍奉和熟识
的穷人感激我吗?先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先前(有人)
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大小老婆的侍奉却接受了;先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
(有人)为了熟识的穷人感激自己却接受了。这种做法不是可以让它停止了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人所固有
的羞恶廉耻之心。
(二)课文主题
文章阐明了义重于生,义重于利和不义可耻的道理,提出了“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他对比了两种人生观,
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告诫人们不辨礼义而贪求富贵
的行为是不可取的。
(三)理解默写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
2.体现“性本善”思想的句子是: 。
3.孟子认为能做到舍生取义的人是: 。
4.文中与“嗟来之食”意思相一致的句子是: 。
5.文中叙述孟子不愿做苟且偷生之事的原因: 。
6.孟子认为人们会用尽方法保全生命的原因的句子: 。
7.孟子认为人们会不择手段的躲避灾祸的原因的句子: 。
8. 表 明 孟 子 必 须 接 受 钱 财 必 须 按 礼 义 接 受 , 否 则 没 有 意 义 的 句
子: 。
9.不按礼义接受万钟是为了: 。
10.孟子认为失其本心的行为是: 。
11.《鱼我所欲也》文中全篇的中心论点的句子是: 。
12.孟子在《鱼我所欲也》中,表达了与“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相同的人生追求的句
子: 。
13.文中强调“一箪食,一豆羹”重要性的句子: 。
1.本文的论点是什么 怎样提出来的 为什么不直接提出来
2.论点提出以后,文章是怎样围绕论点逐层论述的
3.这篇文章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
4.本文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5.我们该如何评价《鱼我所欲也》一文的思想内容
6.写作特色
(1)议论严密,层层深入
文章围绕“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立论,从正面论述生死与“义”的关系,指出舍生取义是人的本心;
从反面论述见利忘义是丧失人的本心,从而再次重申文章论点。结构严谨,层层深化。
(2)善用比喻
开篇以鱼和熊掌设喻,引出中心论点。第二段以“行道之人弗受”,“乞人不屑”比喻守义不辱,形象
生动。
(3)善用对比
第一段正反对比阐述“义”重于“生”的道理,从反面假设推理,又从正面事实说明人能不贪生,不
避患。第二段举例论证,以正反两个事例进行对比,说明人们对待利欲引诱的不同态度,批判为追逐个人
名利而丧失羞恶之心的人,重申中心论点。
《四书五经》
《四书五经》它们取得“经”的地位,经过了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四书”包括《礼记》中《 》
《 》两篇和《 》《 》,南宋朱熹将此四种书加以注释,合辑为《四书章句集注》,
由此始立“四书”之名;“五经”包括《 》《 》《 》《 》
《 》,其名始立于汉武帝时,立“五经”于学宫,取得了统治思想和学术的最高地位。
一、选择题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一箪食(dān) 苟得(gǒu) 所恶(wù)
B.蹴尔(cù) 弗得(fé) 富贵不能淫(yín)
C.一豆羹(gēng) 不辟(bì) 贫贱不能移(jiān)
D.不屑(xiāo) 得兼(jiān) 威武不能屈(qū)
2.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苟得(gǒu) 弗得(fú) 不可得兼(jiān)
B.箪食(dān) 勿丧(sāng) 有所不辟(bì)
C.豆羹(gěng) 所恶(wù) 乞人不屑(xiè)
D.穷乏(fá) 蹴尔(cù) 乡为身死(xiāng)
3.对课文《鱼,我所欲也》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段用“舍鱼而取熊掌”的生活常理比喻“舍生而取义”的道理,具体生动,通俗易懂。
B.作者用“不食嗟来之食”和“不辩礼义”接受“万钟”两个例子,从正面论证了文章的中心论点。
C.孟子在文中使用排比的修辞手法,极大地增强了语言气势,更好地阐述了文章的观点。
D.本文从主张舍生取义和反对见利忘义两个角度论证了中心论点: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A.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 B.此之谓失其本心
C.呼尔而与之 D.得之则生
5.下列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B.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C.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D.此之谓/失其本心
6.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
A.行道之人 伐竹取道 得道多助
B.得之则生 妙手偶得 一狼得骨止
C.呼尔而与之 与虎谋皮 独与老翁别
D.可以辟患 敌国外患 患得患失
7.下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鱼我所欲也》选自《孟子》。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之一。
B.《鱼我所欲也》中孟子先类比引出本文的中心论点——舍生取义,然后运用道理论证和举例论证的方
法对论点进行分析和论证。
C.《鱼我所欲也》一文善用比喻,使抽象的道理变得生动形象,句式上多用对偶、排比,富于文采和雄
辩的气势。
D.孟子所提倡的“舍生取义”的观点,激励着历代仁人志士为国捐躯,慷慨赴难。现在是和平年代,所以
“舍生取义”也就失去了它的意义。
8.选出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 )
A.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B.故患有所不辟也。
C.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D.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
9.下列加点词不属于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
A.一箪食,一豆羹 B.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C.鱼,我所欲也 D.是亦不可以已乎
10.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呼尔而与之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B.何不为也 乡为身死而不受
C.万钟于我何加焉 所欲有甚于生者
D.蹴尔而与之 窥镜而自视
二、填空
11.默写。
(1) ,舍生而取义者也。
(2)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
(3) ,行道之人弗受; ,乞人不屑也。
(4)是亦不可以已乎? 。
(5)孔子认为志士仁人应有杀身成仁的勇气,与此相应的,孟子在《鱼我所欲也》中也提到了“ ”的
主张,这些都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6)面对元朝统治者高官厚禄的诱惑,文天祥断然拒绝,因为他深知背信弃义换来的高官厚禄,不值一文!
正如孟子《鱼我所欲也》所说的:“ , !”
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1)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舍:
(2)生,亦我所欲也 欲:
(3)故不为苟得也 故: 苟:
(4)死亦我所恶 恶:
(5)故患有所不辟也 患:
(6)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如使:
(7)贤者能勿丧耳 丧:
(8)蹴尔而与之 蹴:
(9)乞人不屑也 不屑:
(10)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万钟:
(11)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 奉:
(12)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穷: 乏:
(13)是亦不可以已乎 已:
(14)此之谓失其本心 本心:
1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1)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
(2)万钟于我何加焉!( )
(3)贤者能勿丧耳( )
(4)此之谓失其本心( )
三、文言文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后面的问题。
鱼我所欲也
①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
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
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
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
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②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
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4.解释下列句中加线词。
(1)故不为苟得也。
(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3)故患有所不辟也
(4)是亦不可以已乎
1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2)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3)此之谓失其本心。
16.简要分析第①段的论证思路。
17.文章第②段最后画线的句子,强调的意思是什么?
18.结合现实生活,给本文的观点“舍生取义”补充一个事实论据。不超过 40 字。
(二)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鱼我所欲也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
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
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
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
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
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
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9.本文作者孟子, 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战国时期的思想家。
20.解释下面加点词语的意思。
(1)故患有所不辟也( ) (2)蹴尔而与之( )
(3)妻妾之奉( ) (4)是亦不可以已乎( )
21.本文开头从“鱼”和“熊掌”说起有什么好处?
22.文中第二段列举了哪两种对待“本心”的行为?
23.联系现实生活,谈谈作者关于生与义的思考带给你怎样的启示。
(三)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甲】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
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
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
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
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节选自《鱼我所欲也》)
【乙】
宋春华,光绪十二年武进士,授蓝钢侍卫,联军①内犯,春华守城南。枪中春华左股,众欲退,春华负
创大呼曰:“今夕之事,有进无退!”众争夺敌,死伤甚众,敌毕登城,乃仰天叹曰:“吾志不遂,负国恩矣!
然自接战以来,杀敌过当,今日之死,亦无所恨。”以首触陴②死年三十五。
(取材于,《清史稿·卷二八二·忠义传》,有删改)
【注】①联军:指 1900年侵入中国的八国联合军。②陴(pi):女墙,城墙上呈凹凸形的矮墙,是传统的
防御建筑。
24.请解释下列加点字在文中的意思。
(1)故不为苟得也 苟得: (2)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 甚于:
(3)敌毕登城 毕: (4)吾志不遂 遂:
25.请用“/”为下列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以首触陴死年三十五
2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2)杀敌过当,今日之死,亦无所恨。
27.【甲】文中“本心”是指 ;【乙】文中“吾志”是指 。
28.【乙】文中宋春华能否证明【甲】文的观点?请说明理由。第 9 课 鱼我所欲也(导学案)
2022 年课程标准 学习目标
1.抓住文章的主要论点,理解全篇内容。
“舍生而取孟子在本文中提出了一个著名的观点,即在生与义不可兼得的
培养热爱中华文
情况下,“舍生而取义”。孟子不是绝对地反对一切欲望,而是将欲望纳人了“义”
化的文化自信;培养积
的考量之中。义”是极端情境下的两难抉择,是孟子“义利之辨”的一个重要
累、梳理、整合文言语 命题。
汇和具有良好语感的 2.理清文章层次结构,把握其论证方法。
本文是孟子的一段“独白”,表现出逻辑严密、说理精当的特点。理清文章
能力;培养求知欲、创
的层次结构,找出论点论据,才能把握其论证方法,明晰其论证过程。要区分
造性,养成积极思考的
哪些是道理论据,哪些是事实论据,哪些语句从正面阐发,哪些语句从反面论
习惯;感受、理解、欣
述,这样才能抓住文章的主旨和议论的重点。还要注意本文比喻论证、正反对
赏、评价古代语言文 比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的使用。
字,涵养高雅情趣,具 3.体会本文的论述风格和语言特色。
在八年级学过的《〈孟子〉二章》的基础上,进一步体会孟子散文的论述风
备健康的审美意识和
格和语言特色。孟子以说理见长,以善辩闻名。他善于运用精妙的比喻、精当
观念。
的对比、精彩的排比,对同一论题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论述,语言纵横驰骋,
气势恢宏,如大江大河,滔滔直下,富有穿透力和鼓动性。
活动一:正音正字
不为苟得也(wéi) 所恶(wù) 箪(dān) 不屑( xiè)
羹(gēng) 蹴(cù) 为宫室之美(wèi) 不辟(bì)
活动二 :文言字词梳理归类。
(一)重点词语
1.故不为苟得也 苟:苟且。
2.故患有所不辟也 患:祸患,灾难;辟通“避”,躲避。
3.非独贤者有是心 是:这样。
4.蹴尔而与之 与:给予。
5.妻妾之奉 奉:侍奉。
6.此之谓失其本心 本心:天性,天良。
7.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如使:假如,假使。
8.贤者能勿丧耳 丧:丢掉。
9.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蹴:用脚踢;不屑:因轻视而不肯接受。
10.是亦不可以已乎 是:这。
11.万钟于我何加焉! 何加:有什么益处。
(二)通假字
1.“得”通“德”,感恩、感激。例句:“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2.“乡”通“向”,从前。例句:“相为身死而不受”。
3.“与”通“欤”,语气助词,相当于“吗”。例句:“所识贫乏者得我与”。
4. “辩”通“辨”,辨别。例句:“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5. “辟”通 “避”躲避。例句:“故患有所不辟”。
(三)古今异义
1.可以
古:能够用来 今:能够
2.是
古:这 指示代词 今:判断动词
3.豆
古:古代一种木制的盛食物的器具。 今:豆子
4.钟
古:古代的量器 今:计时器具
5.加
古:带来益处 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东西或数目合在一起
(四)一词多义
与: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通“欤”,语气词,“吗”。
蹴尔而与之: 给予。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欣赏。
而: 蹴尔而与之: 表修饰。
乡为身死而不受: 表顺接。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表转接。
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表并列。
则: 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在句首,连接句子,那么。
入则无法家拂士: 如果。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就。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却。
为: 故不为苟得也: wéi,动词,做。
为宫室之美: wèi,介词,为了、对,向。
乡为身死而不受: 为了。
不足为外人道也: 对、向。
由是:由是感激: 因此。
由是则生: 采用这些手段。
由是先主遂诣亮: 于是。
苟: 苟富贵,无相忘: 如果。
故不为苟得也: 苟且。
之: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
人皆有之: 代词。
宫室之美: 的。
得 二者不可得兼: 能够,副词
得之则生: 得到,获得,动词
是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这个,这样
是亦不可以已乎: 这样看来,由此看来
(五)词类活用
1.动词用作名词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原意为:生存;句中意为:求得生存的手段。
2.名词活用为动词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得,通“德”,名词,恩惠,在这里活用为动词,感激。)
(六)特殊句式
1.判断句
(1)鱼,我所欲也 “……也”表判断
(2)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者也”表判断
2.省略句
(1)乡为身死而不受。“为”后面省略了介词的宾语“礼义”,“受”后面省略了宾语“施舍”,全
句省略了主语“我”。译文:从前我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
(2)舍生而取义者也。省略主语“我”。
3.倒装句
(1)万钟于我何加焉 疑问代词“何”宾语前置
(2)所欲有甚于生者 介词结构“于生者”状语后置
活动三:积累文学常识
1.作家作品
孟子(约公元前 372年—公元前 289年),姬姓孟氏,名轲,字号不详(子舆、子居等字表皆出自伪书,
或后人杜撰),邹国(今山东邹城)人。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之一,地位仅次于孔子。孟子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被韩愈列为先秦儒家继承孔子
“道统”的人物,被元朝追封为“亚圣”,尊称为“亚圣”。后世常把孔子和他以“孔孟”并称,儒家学派
的思想也因此被称为“孔孟”之道。
《孟子》是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而成,记载孟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分,也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
南宋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并称为“四书”《孟子》是以记言为主的语录散文, 其文气
势充沛,感情洋溢,逻辑严密;尤长于论辩,长于譬喻,用形象化的事物与语言,说明复杂的道理。其中
许多长篇大论,气势磅礴,议论尖锐,机智而雄辩,对后世的散文写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本文选自《孟子·告子上》。《告子上》的主要内容是阐明“性善说”,即人性里天生就有向善的种子,
这种善的天性,就是人的“本心”。本文讲的是每个人都有“本心”,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人都应该保有自
己的“本心”。
孟子本人是一个比较高傲的人,他不肯迁就,不肯趋附权势。他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
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曾经在齐国任客卿,后来因为与齐王意见不合,便决定辞掉齐卿回家,齐王
托人挽留孟子,条件是准备在首都的中心地区建一座房子给孟子住,并送给孟子万钟粮食作为弟子们的生
活费,结果遭到孟子的严词拒绝。可见,孟子在本篇中所说的“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
焉!”是有所为而发的,表现了孟子大义凛然的性格和气概。
2.文章体裁:
《孟子》是语录体散文。
语录体,中国古代散文的一种体式。常用于门人弟子记录导师的言行,有时也用于佛门的传教记录。
因其偏重于只言片语的记录,短小简约,不重文采,不讲求篇章结构,也不讲求段落、内容间的联系,还
没有构成单篇的、形式完整的篇章,故称之为语录体。
3. 写作背景。
孟子为了实现他的政治主张,曾游说齐、魏、滕、宋等国。当时各国诸侯正以攻伐争霸为贤,视孟
子的“行仁政”学说为,脱离实际,因而不予采纳。孟子退而讲学著述,其言行的记载,保存在《孟子》
一书中。
《孟子》现存七篇。每篇都以第一句中的两个或三个字作为篇名。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活动、政治学说
和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宋朝朱熹把《孟子》和《论语》、《大学》、《中庸》合为“四书”,成为儒家学
者初学必读的书籍。
《孟子》不仅是儒家的重要学术著作,也是我国古代极富特色的散文专著。其文气势磅礴,感情洋溢,
逻辑严密,又长于比喻,用形象化的事物和语言说明复杂的道理,对后世散文的发展影响很大。
活动四:文章朗读
要求: 读准字音,读准停顿、节奏,读出情感。
朗读指导: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
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
/者,故/不为(wéi)/苟得/也。死/亦/我/所恶(wù)/,所恶(wù)/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
(bì)/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wù)/莫甚于/死/者,
则/凡可以/辟(bì)患者/何不为(wéi)/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bì)患/而有/不
为(wéi)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wù)/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dān)食/,一豆羹(gēng)/,得之
/则/生,弗(fú)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fú)受/;蹴(cù)/尔/而与之,乞人/不屑
(xiè)/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wèi)/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
得(dé)/我与(yú)?乡(xiàng)/为(wèi)/身死/而/不受/,今/为(wèi)/宫室/之美/为(wéi)之
/。乡/为(wèi)/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wéi)之/;乡/为(wèi)/身死/而/不受/,今/
为/所识/穷乏者/得(dé)我/而/为(wéi)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活动五:疏通文意,把握主旨。
(一)全文翻译
鱼是我所喜爱的,熊掌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都得到的话,那么我就只好放弃鱼
而选取熊掌了。生命是我所喜爱的,大义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
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大义了。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但我所喜爱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
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灾祸我不躲避。如果人们所喜
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样不可以采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
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逃避灾祸的事情,哪一桩不可以干呢?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
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
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东西(那就是“不义”)。不
仅仅是贤人才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一碗饭,一碗汤,吃了就能活下去,不吃就会饿死。可是轻蔑地、呵叱着给别人吃,过路的饥民也
不肯接受;用脚踢着(或踩过)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可是有的人)见了“万钟”的优厚俸禄却
不分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这样的优厚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妻妾的侍奉和熟识
的穷人感激我吗?先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先前(有人)
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大小老婆的侍奉却接受了;先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
(有人)为了熟识的穷人感激自己却接受了。这种做法不是可以让它停止了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人所固有
的羞恶廉耻之心。
(二)课文主题
文章阐明了义重于生,义重于利和不义可耻的道理,提出了“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他对比了两种人生观,
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告诫人们不辨礼义而贪求富贵
的行为是不可取的。
(三)理解默写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2.体现“性本善”思想的句子是: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3.孟子认为能做到舍生取义的人是: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4.文中与“嗟来之食”意思相一致的句子是: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5.文中叙述孟子不愿做苟且偷生之事的原因: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6.孟子认为人们会用尽方法保全生命的原因的句子: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
也?
7.孟子认为人们会不择手段的躲避灾祸的原因的句子: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
为也?
8.表明孟子必须接受钱财必须按礼义接受,否则没有意义的句子: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
何加焉。
9.不按礼义接受万钟是为了: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10.孟子认为失其本心的行为是: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11.《鱼我所欲也》文中全篇的中心论点的句子是:舍生而取义者也。
12.孟子在《鱼我所欲也》中,表达了与“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相同的人生追求的句子: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13.文中强调“一箪食,一豆羹”重要性的句子: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1.本文的论点是什么 怎样提出来的 为什么不直接提出来
论点是“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用“鱼”与“熊掌”的比喻引出来的。比喻论证,提出了“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化抽象为具体,变
深奥为浅显,更加生动形象,简明自然。
2.论点提出以后,文章是怎样围绕论点逐层论述的
在第 1段里,作者用比喻的方式引出“舍生取义”的观点,并分别从正面和反面加以阐明。紧接着“非
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提出了新的命题:人人都有“是心”(即本心),只是“贤者”
能够保有它。
第 2 段就是对这个命题的论说和阐明。作者用一般的人和乞丐都不肯接受“嗟来之食”的故事证明人
人都有“本心”,用“不辩礼义”接受“万钟”的故事概括失去“本心”的人的惯有行为,并对此进行批评
和嘲讽。
3.这篇文章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
本文主要运用了比喻、对比、排比等修辞。
比喻。“舍鱼而取熊掌”是一个巧妙而贴切的比喻,它恰当地说明了在人们所喜爱的两件事物不能同时
兼得的情况下,就必须择优而取。“一箪食,一豆羹”也是比喻,说明饮食对饥饿者虽然重要,但不合乎礼
义也宁死不食,从而证明了“义”重于“生”,突出了主题。
对比。生和义比。义比生更可贵;死与不义比,不义比死更可恶。又用假设方式与事实作对比,赞扬
了舍生取义的人。最后用“不食嗟来之食”与“不辩礼义而受万钟”作对比,赞扬了舍生取义的精神,批
判了那些只贪图荣华富贵而不顾礼义廉耻的权贵们。这就起到了突出中心思想的作用。
排比。通篇皆是。既有助于逐层深入分析,又能增强文章的气势和论辩力量。
4.本文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①用比喻论证法提出论点。文章一开头,就提出“鱼”和“熊掌”都是好吃的东西,但如果两样不能
同时得到,那就舍鱼而取熊掌。接着,提出“生”和“义”两样都很贵重,
②用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显出两类不同的人,有的能保持本心,有的则失去本心。
5.我们该如何评价《鱼我所欲也》一文的思想内容
义的价值高于生命,人应该有舍身取义的精神,这一观点在战国时代有积极作用,对后世知识分子的
精神修养也有极好的影响。如苏武、岳飞、邓世昌、朱自清、闻一多。但孟子“舍生取义”的观点的根据
是唯心主义的性善论,他的说理仅止于是否丧失“本心”,有明显的局限性。
6.写作特色
(1)议论严密,层层深入
文章围绕“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立论,从正面论述生死与“义”的关系,指出舍生取义是人的本心;
从反面论述见利忘义是丧失人的本心,从而再次重申文章论点。结构严谨,层层深化。
(2)善用比喻
开篇以鱼和熊掌设喻,引出中心论点。第二段以“行道之人弗受”,“乞人不屑”比喻守义不辱,形象
生动。
(3)善用对比
第一段正反对比阐述“义”重于“生”的道理,从反面假设推理,又从正面事实说明人能不贪生,不
避患。第二段举例论证,以正反两个事例进行对比,说明人们对待利欲引诱的不同态度,批判为追逐个人
名利而丧失羞恶之心的人,重申中心论点。
《四书五经》
《四书五经》它们取得“经”的地位,经过了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四书”包括《礼记》中《大学》
《中庸》两篇和《论语》《孟子》,南宋朱熹将此四种书加以注释,合辑为《四书章句集注》,由此始立“四
书”之名;“五经”包括《诗》《书》《礼》《易》《春秋》,其名始立于汉武帝时,立“五经”于学宫,取得
了统治思想和学术的最高地位。
一、选择题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一箪食(dān) 苟得(gǒu) 所恶(wù)
B.蹴尔(cù) 弗得(fé) 富贵不能淫(yín)
C.一豆羹(gēng) 不辟(bì) 贫贱不能移(jiān)
D.不屑(xiāo) 得兼(jiān) 威武不能屈(qū)
【答案】A
【详解】B.“弗”读 fú;
C.“贱”读 jiàn;
D.“屑”读 xiè;
故选 A。
2.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苟得(gǒu) 弗得(fú) 不可得兼(jiān)
B.箪食(dān) 勿丧(sāng) 有所不辟(bì)
C.豆羹(gěng) 所恶(wù) 乞人不屑(xiè)
D.穷乏(fá) 蹴尔(cù) 乡为身死(xiāng)
【答案】A
【详解】本题考查字音。
B.勿丧(sāng) ——sàng;
C.豆羹(gěng)——gēng;
D.乡为身死(xiāng)——xiàng;
故选 A。
3.对课文《鱼,我所欲也》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段用“舍鱼而取熊掌”的生活常理比喻“舍生而取义”的道理,具体生动,通俗易懂。
B.作者用“不食嗟来之食”和“不辩礼义”接受“万钟”两个例子,从正面论证了文章的中心论点。
C.孟子在文中使用排比的修辞手法,极大地增强了语言气势,更好地阐述了文章的观点。
D.本文从主张舍生取义和反对见利忘义两个角度论证了中心论点: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答案】B
【详解】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B.作者用“不食嗟来之食”的例子,从正面论证了舍生取义的观点;而用“不辩礼义”接受“万钟”的例子,是从
反面论证了不能见利忘义,而应舍生取义的观点。
故选 B。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A.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 B.此之谓失其本心
C.呼尔而与之 D.得之则生
【答案】A
【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词语意思。
例句:助词,的。
A.助词,的。
B.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C.代词,他,指被施舍的人。
D.代词,它,指“一箪食,一豆羹”。
故选 A。
5.下列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B.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C.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D.此之谓/失其本心
【答案】C
【详解】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
C.“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意思是:现在为了所认识的穷困的人感激自己却接受了。“而”是表转折的连
词,在它前面应断开。据此断句为: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故选 C。
6.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
A.行道之人 伐竹取道 得道多助
B.得之则生 妙手偶得 一狼得骨止
C.呼尔而与之 与虎谋皮 独与老翁别
D.可以辟患 敌国外患 患得患失
【答案】B
【详解】
本题考查词语的意思正确理解。
A.道路/道路/治国的正道,即仁政;
B.得到/得到/得到;
C.给/跟/跟,和;
D.祸患,灾难/祸患,灾难/忧虑,担忧;
故选 B。
7.下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鱼我所欲也》选自《孟子》。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之一。
B.《鱼我所欲也》中孟子先类比引出本文的中心论点——舍生取义,然后运用道理论证和举例论证的方
法对论点进行分析和论证。
C.《鱼我所欲也》一文善用比喻,使抽象的道理变得生动形象,句式上多用对偶、排比,富于文采和雄
辩的气势。
D.孟子所提倡的“舍生取义”的观点,激励着历代仁人志士为国捐躯,慷慨赴难。现在是和平年代,所以
“舍生取义”也就失去了它的意义。
【答案】D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课文内容。
D.“现在是和平年代,所以‘舍生取义’也就失去了它的意义”理解不恰当。“舍生取义”意思是为了正义事业不
怕牺牲,为历代儒家所推崇。常用于赞扬别人难能可贵的精神。现在是和平年代,“舍生取义”依然有它的意
义。
故选 D。
8.选出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 )
A.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B.故患有所不辟也。
C.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D.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
【答案】C
【解析】略
9.下列加点词不属于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
A.一箪食,一豆羹 B.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C.鱼,我所欲也 D.是亦不可以已乎
【答案】C
【详解】A.“豆”古义:古代盛食物的一种容器。今义:豆子,一种粮食作物;
B.“钟”古义:古代的一种量器。今义:指钟点、时间;
C.“欲”古义和今义都是想要,希望;
D.“已”古义:停止。今义:已经;
故选 C。
10.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呼尔而与之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B.何不为也 乡为身死而不受
C.万钟于我何加焉 所欲有甚于生者
D.蹴尔而与之 窥镜而自视
【答案】D
【详解】A.第一个“与”义为:给,第二个“与”通“欤”,语气词;
B.第一个“为”义为:做,第二个“为”义为:为了;
C.第一个“于”义为:对于,第二个“于”义为:比;
D.两个“而”都是连词,表修饰;
故选 D。
二、填空
11.默写。
(1) ,舍生而取义者也。
(2)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
(3) ,行道之人弗受; ,乞人不屑也。
(4)是亦不可以已乎? 。
(5)孔子认为志士仁人应有杀身成仁的勇气,与此相应的,孟子在《鱼我所欲也》中也提到了“ ”的
主张,这些都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6)面对元朝统治者高官厚禄的诱惑,文天祥断然拒绝,因为他深知背信弃义换来的高官厚禄,不值一文!
正如孟子《鱼我所欲也》所说的:“ , !”
【答案】 二者不可得兼 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呼尔而与之 蹴尔而与之 此之
谓失其本心 舍生而取义者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万钟于我何加焉
【详解】本题考查古诗文名句默写。默写题作答时,一要透彻理解诗文内容;二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
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注意“兼、辟、尔、蹴、与、钟、
辩、焉”等字的正确书写。
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1)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舍:
(2)生,亦我所欲也 欲:
(3)故不为苟得也 故: 苟:
(4)死亦我所恶 恶:
(5)故患有所不辟也 患:
(6)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如使:
(7)贤者能勿丧耳 丧:
(8)蹴尔而与之 蹴:
(9)乞人不屑也 不屑:
(10)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万钟:
(11)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 奉:
(12)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穷: 乏:
(13)是亦不可以已乎 已:
(14)此之谓失其本心 本心:
【答案】 舍弃 喜爱 所以,因此 苟且 讨厌,憎恨 祸患,灾难 假如,假
使 丧失 踩踏 认为不值得,表示轻视而不肯接受 优厚的俸禄 侍奉 穷困
缺少,匮乏 停止 本性。这里指人的羞恶之心
【详解】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理解。
(1)句意:放弃鱼而选取熊掌了。舍:舍弃;
(2)句意:生命,也是我所想要的。欲:喜爱;
(3)句意: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故:所以,因此;苟:苟且;
(4)句意:死亡是我所厌恶的。恶:讨厌,憎恨;
(5)句意:所以有的灾祸我不躲避。患:祸患,灾难;
(6)句意: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如使:假如,假使;
(7)句意:只不过有贤能的人不丧失罢了。丧:丧失;
(8)句意:用脚踢给别人吃。蹴:踩踏;
(9)句意:乞丐也因轻视而不肯接受。不屑:认为不值得,表示轻视而不肯接受;
(10)句意:高官厚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它。万钟:优厚的俸禄;
(11)句意: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妻妾的侍奉。奉:侍奉;
(12)句意:熟识的穷人感激我吗?穷:穷困;乏:缺少,匮乏;
(13)句意:这种(行为)难道不可以停止吗?已:停止;
(14)句意:这就叫做丧失了人所固有的本性。本心:本性。这里指人的羞恶之心。
1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1)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
(2)万钟于我何加焉!( )
(3)贤者能勿丧耳( )
(4)此之谓失其本心( )
【答案】 踩踏 优厚的俸禄 丧失 天性,这里指人的羞恶之心。
三、文言文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后面的问题。
鱼我所欲也
①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
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
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
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
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②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
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4.解释下列句中加线词。
(1)故不为苟得也。
(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3)故患有所不辟也
(4)是亦不可以已乎
1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2)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3)此之谓失其本心。
16.简要分析第①段的论证思路。
17.文章第②段最后画线的句子,强调的意思是什么?
18.结合现实生活,给本文的观点“舍生取义”补充一个事实论据。不超过 40 字。
【答案】14.(1)苟且获得。这里是苟且偷生的意思。(2)同“辨”,辨别。(3)祸患、灾难。(4)停止。
15.(1)我所喜爱的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
(2)先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现在为了所认识的穷困的人感激我却接受了。
(3)这就是所说的失掉了他的本性。 16.首先,通过类比(或比喻论证),由“舍鱼而取熊掌”引出“舍
生而取义”的论点;然后从正反两方面进行道理论证;最后得出“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
耳”的结论。 17.有的人“不辩礼义”地贪求“万钟”,这就是失去本心的表现。 18.示例一:文天祥
宁死也不降元,慷慨就义; 示例二: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
【解析】14.本题考查文言实词。
(1)句意为:所以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情。苟得,苟且获得。这里是苟且偷生的意思。
(2)句意为:高官厚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它。辩,同“辨”,辨别。
(3)句意为:所以灾难来了我不躲避。患,祸患、灾难。
(4)句意为:这种做法不是可以让它停止了吗?已,停止。
15.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1)欲,想要。苟得,苟且获得,这里是苟且偷
生的意思。(2)乡,同“向”,从前,先前。受,接受。得,同“德”,感恩,感激。(3)此,这。谓,叫做。本心,
人固有的羞恶之心。
16.本题考查分析论证思路。梳理文意后可知,本文首段先通过比喻和类比论证,以鱼喻生,以熊掌喻义,
以舍鱼取熊掌类比舍生而取放,从而引出中心论点:舍生取义。然后从正反两个方面来进行道理论证。正:
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情,灾难来了不躲避。反:凡是可以获得生存的人,什么都可以做。凡是可以躲避灾难
的,什么也都可以做。最后总结得出结论: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17.本题考查对重点句子的理解。画线句意为:这就叫做丧失了人的本性。联系前文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
之”一句可知,这句话强调的是有的人为了高官厚禄,“不辩礼义”地去贪求,这就是失去了本心的表现。
18.本题考查补充论据。开放类试题,列举符合题目要求的名人事例即可。如:面对敌人喷火的枪口,黄
继光毅然用自己的胸口堵了上去,以自己的生命换来了战斗的胜利。
【点睛】译文:
①鱼是我所喜爱的,熊掌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都得到的话,那么我就只好放弃鱼而
选取熊掌了。生命是我所喜爱的,道义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就
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道义了。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但我所喜爱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
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灾祸我不躲避。如果人们所喜爱
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样不可以采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
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逃避灾祸的坏事,哪一桩不可以干呢?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
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
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不仅贤人
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只不过有贤能的人不丧失罢了。
②一碗饭,一碗汤,得到它就能活下去,不得到它就会饿死。可是轻蔑地呼喝着给人吃,饥饿的行人也不
愿接受;用脚踢给别人吃,乞丐也因轻视而不肯接受。高官厚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它。这样,
高官厚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妻妾的侍奉和认识的穷人感激我吗?以前(有人)宁肯
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却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它;以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
人)却为了妻妾的侍奉却接受了它;以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认识的穷人感激
自己却接受了它。这种做法不是可以让它停止了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人所固有的本性。
(二)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鱼我所欲也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
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
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
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
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
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
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9.本文作者孟子, 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战国时期的思想家。
20.解释下面加点词语的意思。
(1)故患有所不辟也( ) (2)蹴尔而与之( )
(3)妻妾之奉( ) (4)是亦不可以已乎( )
21.本文开头从“鱼”和“熊掌”说起有什么好处?
22.文中第二段列举了哪两种对待“本心”的行为?
23.联系现实生活,谈谈作者关于生与义的思考带给你怎样的启示。
【答案】19.儒 20. 祸患,灾难 踩踏 侍奉 停止 21.作者用“鱼”比喻“生”,用
“熊掌”比喻“义”,通过“鱼和熊掌”“生与义”不可兼得的类比,形象生动地引出了本文的中心论点:舍生取义,
通俗易懂。(意对即可) 22.第一种是不为嗟来之食弯腰的守护本心的行为,第二种是为荣华富贵抛弃
礼义的失去本心的行为。 23.围绕“生命固然重要,但道义高于一切,在生与义发生冲突时,我们不能
贪生怕死,见利忘义,而应该勇于舍生取义”回答即可。
【解析】19.本题考查文学文化常识。
孟子(前 372 年-前 289 年),姬姓,孟氏,名轲,字子舆(待考,一说字子车、子居),与孔子并称“孔孟”,
鲁国邹(今山东邹城)人。战国时期儒家思想代表人物之一,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教育家。
20.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
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为:因此有的灾祸我也不躲避。患:祸患,灾难;
(2)句意为:用脚踢给别人吃。蹴:踩踏;
(3)句意为:妻妾的侍奉。奉:侍奉;
(4)句意为:这种做法难道不应该停止吗?已:停止。
21.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文章开头“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
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用“鱼”比喻“生”,用“熊掌”比喻“义”,通过“鱼和熊掌”“生
与义”不可兼得的类比,引出了本文的中心论点——舍生取义,“鱼和熊掌”是生活中常见而又具体的事物,“生
与义”是比较抽象和难以理解的事物,作者用这种方式,由已知到未知,由具体到抽象,形象生动,通俗易
懂,便于人们理解和接受。
22.本题考查考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阅读甲文第②段“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
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可知,该
段列举了两类人,一类是“行道之人”“乞人”,他们不为嗟来之食弯腰,坚守本心;一类是“不辩礼义而受万
钟”之人,他们为荣华富贵抛弃礼义,失去本心。据此理解概括回答即可。
23.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感悟启示。
《鱼我所欲也》是孟子以他的性善论为依据,对人的生死观进行深入讨论的一篇代表作。强调“正义”比“生
命”更重要,主张舍生取义。孟子性善,自认为“羞恶之心,人皆有之”,人就应该保持善良的本性,加强平
时的修养及教育,不做有悖礼仪的事。孟子对这一思想,认为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修养的精华,影响深远
的事。据此围绕围绕“生命固然重要,但道义高于一切,在生与义发生冲突时,我们不能贪生怕死,见利忘
义,而应该勇于舍生取义”回答即可。
示例:“舍生取义”是指在面临生死抉择时,选择为了正义和道义而牺牲生命,而不是为了个人私利或者苟且
偷生。这个词语源于中国古代的儒家思想,强调人们在面对艰难困苦时应该坚守道义,勇于担当,不惜付
出生命的代价。在现代社会中,舍生取义的精神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它提醒人们在面对人生抉择时要坚
持正确的价值观,追求更高的理想,而不是仅仅考虑个人的利益和安危。
【点睛】参考译文:
鱼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就只好放弃鱼而选取熊掌
了。生命是我所想要的,道义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
生命而选取道义了。生命是我所想要的,但我所想要的还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
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因此有的灾祸我也不躲避。如果人们所想要的
东西没有能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样不可以采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
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可以躲避祸患的办法为什么不可以做呢?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
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由此可见,他们所想要的
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不仅贤人有
这种心,人人都有,只不过贤能的人不丧失罢了。
一碗食物,一碗汤,得到它就能活下去,得不到它就会饿死。如果盛气凌人地呼喝着给他吃,饥饿的行人
也不愿接受;用脚踢给别人吃,就连乞丐也会因轻视而不肯接受。高官厚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
它。这样,高官厚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妻妾的侍奉和认识的穷人感激我吗?以前有
人为了大义宁死也不愿接受,现在却为了住宅的华丽接受了它;以前有人为了大义宁死也不愿接受,现在
却为了妻妾的侍奉接受了它;以前有人为了大义宁死也不愿接受,现在为了认识的穷人感激自己接受了它。
这种做法难道不应该停止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人所固有的羞恶之心。
(三)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甲】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
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
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
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
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节选自《鱼我所欲也》)
【乙】
宋春华,光绪十二年武进士,授蓝钢侍卫,联军①内犯,春华守城南。枪中春华左股,众欲退,春华负创大
呼曰:“今夕之事,有进无退!”众争夺敌,死伤甚众,敌毕登城,乃仰天叹曰:“吾志不遂,负国恩矣!然
自接战以来,杀敌过当,今日之死,亦无所恨。”以首触陴②死年三十五。
(取材于,《清史稿·卷二八二·忠义传》,有删改)
【注】①联军:指 1900 年侵入中国的八国联合军。②陴(pi):女墙,城墙上呈凹凸形的矮墙,是传统的
防御建筑。
24.请解释下列加点字在文中的意思。
(1)故不为苟得也 苟得: (2)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 甚于:
(3)敌毕登城 毕: (4)吾志不遂 遂:
25.请用“/”为下列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以首触陴死年三十五
2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2)杀敌过当,今日之死,亦无所恨。
27.【甲】文中“本心”是指 ;【乙】文中“吾志”是指 。
28.【乙】文中宋春华能否证明【甲】文的观点?请说明理由。
【答案】24. 苟且取得 超过 全部、完全 实现 25.以首触陴/死/年三十五
26.(1)不是只有贤能的人有这样的心,每个人都有,只是贤能的人能够不丧失罢了。(2)杀敌无数,今
天死了,也没有什么遗憾了。 27. 羞耻之心,舍生取义之心 赶走侵略者,报答国恩
28.能证明。宋春华为了报答国恩拼死守城,他觉得守城报恩是比自己生命更为重要的事。为此,他舍弃
生命,是舍生取义之举。
【解析】24.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
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不做苟且偷生的事。苟得:苟且取得,苟且偷生。
(2)句意:所想要的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甚于:超过。
(3)句意:敌人全部登上城。毕:全部,完全。
(4)句意:我的志向不能实现。遂:实现。
25.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
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对于单句:句首关联词和语气词(如:
夫、盖、若、而等)之后要作停顿;几个特殊的古今异义词朗读时必须分开;主语和谓语之间,谓语和宾
语、补语之间一般要作停顿,谓语中心语和介宾短语之间要停顿;需要着重强调的地方,一般要停顿;“也”
用在句中时表停顿语气,朗读时应作停顿;省略句中句内省略的地方一般要作停顿;并列短语间要略作停
顿;总领性词语后面要停顿。如果是几个句子的组合,则要在句与句间要停顿。
“以首触陴死年三十五”意思是“用头撞墙,死了,年纪三十五岁”故知,“以首触陴死”与“年三十五”是承接关
系的复句,要停顿;而“以首触陴”与“死”构成因果关系的句子,也要停顿。于是可停顿为:以首触陴/死/年
三十五。
26.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的翻译,注意下列重点词语的意思:
(1)非独:不是只有;是心:这样的心;勿丧:没有丧失。
(2)过当:无数;今日之死,亦无所恨。
27.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
从甲文“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结合“生,亦
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可知,这里的“本心”指的是“羞耻之心”“舍生
取义之心”。
从乙文“吾志不遂,负国恩矣!然自接战以来,杀敌过当,今日之死,亦无所恨”可知,面对敌军入侵,他无
法守住城池,感慨有负国恩,所以,他的志向就是把八国联军赶出这个城市,赶出中国,实现他报答君主
恩情,报效国家的志向。所以,“吾志”是指:赶走侵略者,报答国恩。
28.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
从“吾志不遂,负国恩矣!然自接战以来,杀敌过当,今日之死,亦无所恨”可知,宋春华追求的是实现其报
国恩,杀敌为国,这是“义”,而为了这“义”,他“自接战以来,杀敌过当”,且愿意“今日之死,亦无所恨”,
这是“舍生取义”的壮举,而符合甲文的“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
也”的观点。
【点睛】参考译文:
【甲】鱼,是我想要的东西;熊掌,也是我想要的东西。(如果)两样东西不能一齐得到,(只好)放弃鱼
而要熊掌。生命,也是我想要的;正义,也是我想要的。(如果)生命和正义不能够同时得到,(只好)牺
牲生命来保住正义。生命本是我喜欢的,(可我)喜欢的东西还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所以(我)不做苟且偷
生的事。死亡本是我厌恶的,(可我)厌恶的东西还有比死亡更厉害的,所以(遇到)灾祸也不躲避呀。如
果人们想要的东西没有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一切保住生命的手段,哪有不采用的呢?如果人们厌恶的
没有比死亡更厉害的,那么,一切可以避开祸患的事情,哪有不采用的呢?靠某种不义的手段就可以苟全
生命,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靠某种不义的门道就可以避免祸患,有的人却不肯去干。这样看来,所想要的
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厌恶的有比死亡更厉害的东西,不仅仅贤能有道德的人有这种精神,每个人都有
这种精神,不过贤能有道德的人能够最终不丧失掉罢了。
【乙】宋春华,光绪十二年武进士,被授予蓝钢侍卫。八国联军入侵,宋春华守城南门。春华左腿中枪,
部下想要撤退,春华带着伤大声喊:“今夕之事,有进无退!”部众奋勇拼杀敌,伤亡甚重。敌人全部登城,他
才仰天叹道:“我的志向不能实现,有负国恩啊!但是自从应战以来,杀敌无数,今日死了,也没有遗憾了。”
用头撞墙,死了,年纪三十五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