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一、导入
没有一丝儿风,烟雾也完全消散了,天空和群山是同样的颜色。(我乘着小船)随着江流漂荡,时而向东,时而向西。从富阳到桐庐一百来里(的水路上),奇山异水,天下独一无
水都是青白色,千丈之深的地方也能一望到底,游动的鱼儿和细小的石子也能看得清清楚楚。湍急的江流比箭还要快,汹涌的大浪就像奔腾的骏马。
这便是南朝梁文学家吴均为我们描绘的“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的美丽风光。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走进他的《与朱元思书》,感受富春江带给我们的无穷魅力。
二、解题
与朱元思书
与:给。 书:书信。
给朱元思的书信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这到底是一封怎样的书信呢?老师示读课文,请同学们用心感受。
2.学生自读课文,并思考问题。
思考:阅读提示中说本文是吴均写给友人的信的一部分,也是一篇精美的写景短文。那么,通过我们之前的朗读,你们认为文中哪一句话最能概括课文所写景色的特征?
明确:“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3.思考:这篇文章在结构上有什么突出的特点呢?
明确:“总一分”结构
“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总领全篇,二、三两段分承“异水”和“奇山”进行描写。
四、研读课文
1.积累重要文言字词
①猛浪若奔(“奔”,动词用作名词,飞奔的骏马)
②负势竞上(“上”,方位名词用作动词,向上)
③互相轩邈(“轩邈”,形容词用作动词,争着往高处、远处伸展)
④蝉则千转不穷(“转”,同“啭”(zhuàn),鸟鸣,这里指蝉鸣声)
⑤望峰息心(“息”,使动用法,使……停止)
2.研读“异水”部分
思考:作者笔下的水是怎样的情状?请勾画出文中的相关语句,并说说水的特点。
明确:静态﹣﹣清澈之美:绿、深、清(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
动态﹣﹣急猛之美:流急、浪大、势猛(比喻、夸张的修辞)
3.研读“奇山”部分
思考:三段主要写“奇山”,突出刻画了山之形、之声、之光。现在,请同学速读课文,找出描写山之形、之声、之光的句子。文章是如何抓住“奇”字来写山的?(“奇山”奇在哪里?)
A 山之奇(从形的角度写山势木身之奇)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B 声之奇(从声的角度写空山天籁之奇)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C 光之奇(从光的角度写光影变化之奇)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A首先从形的角度写山势本身之奇,奇在“负势竟上"争高直指”,仿佛有无穷的奋发向上的生命力,它们仿佛要挣脱大地,直上青天,欲上不能,便”干百成峰",层峦叠嶂。
B其次从声的角度写空山天籁之奇,从泉声、鸣声、蝉声、猿声中,你听到的是欢快的声音,它们汇成了一曲对生命的颂歌,把这寂静的山谷,变成一个热闹、和诸、欢乐、详和的世界。山包容了这些生命,这些生命给这山以无限生气。
C再次从光的角度写山林中有日无光之奇。山外虽然晴光万里,山中却别有景象。作者笔锋又从动到静,写出了谷中枝密林歲,浓阴蔽日,在白天也只是“有时见日”的幽暗的景象。
这一段写山之形、之声、之光,都紧扣一个“奇”字。
五、理解探究
思考:富春江的美景,令人陶醉,令人流连忘返,作者泛舟江上,看到这样的“奇山异水”,他有什么样的感想呢?也就是说他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呢?他的寓意是什么呢?
明确:“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就是说像鸢鸟一样极力追求功名利禄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就会平息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那些筹划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深的)山谷,也会流连忘返。
要想了解作者为什么写这篇文章,还得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并知人论世。魏晋南北朝时代,游山玩水的风尚蔚为壮观。政治黑暗、社会动乱,文人在战乱中饱尝了生离死别,深刻体验民间疾苦,他们深切地感受到政治的强权残酷,生命的渺小短暂。人生短暂如梦,仕途的无奈和无法稳定的政局,使他们转而追求现世的享乐,这种享乐的主要形式之一便是隐逸式的游山玩水。他们对山水的眷恋达到了痴迷而难以自拔的程度,如建安七子和竹林七贤“登山临水,竟日往返”。
他们对山水目观之不足,心之摹之,诗之咏之,画之绘之。魏晋士人这种对山水的着恋和痴迷程度对后世的影响极大,开创了后世文人热衷游山玩水的赏玩思想,这是一种变化,也是在皇权统治下对于生活和社会前途无奈的一种寄托。山水由此也成了中国古代文人雅士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再联系到我们的作者,吴均,南朝梁著名的文学家,博才多学。早年曾做过闲散的朝官,但因私自撰写《齐春秋》,没有参考必要的史料,得罪了梁武帝,遭到了焚书免官的惩处。正因为这样的时代背景和个人经历,面对这样的美景,作者自然产生对大自然的留恋、向往之情。这也表明了作者寄情山水,自明本志,对功名利禄的鄙弃,对官场政务的厌倦。当然也有劝勉朋友之意。吴均对山水的态度,也表明崇山乐水是中国文人独有的一种文化情怀。
六、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全文。
2.将这篇文章改写成一篇现代游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