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张PPT)
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 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第9课 秦统一中国
课程标准:通过了解秦朝统一,知道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建立和早期发展的过程。
知道秦朝的统一,了解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了解巩固统一的措施及其对巩固国家统一的作用。探讨秦统一的历史意义(时空观念、历史解释)识读《秦朝形势图》《秦朝的政治建制示意图》,研读文字材料、《统一文字》《统一货币》图片材料。(史料实证、唯物史观)认识秦的统一符合历史发展潮流和人民愿望,是历史的进步。(家国情怀)
核心素养目标
一、秦灭六国
1、背景:
问题探究:秦国统一六国具备哪些有利条件?
材料1: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此所谓率土地而食人肉,罪不容于死。——《孟子·离娄章句上·第十四节》
材料2:(争霸战争)春则废民耕稼(耕稼:种植庄稼)树艺(种植、栽培),秋则废民获敛(获敛:收获)……百姓饥寒冻馁而死者,不可胜数。— 《墨子》
材料3:“秦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 《史记·李斯列传》
材料4:嬴政用人,不分籍贯和出身。如李斯原是楚国小吏,尉缭原是魏国布衣,都得到重用。嬴政很欣赏韩非的学识,为得到这一人才,下令攻韩,迫使韩王将韩非送往秦国。
①统一是大势所向,民心所趋。
②商鞅变法使秦国国富兵强,为统一天下奠定了基础。
③秦始皇雄才大略、重用人才。
2、过 程
秦灭六国的时间序列表
国名 攻灭时间
韩国 前230年
赵国 前228年
魏国 前225年
楚国 前223年
燕国 前222年
齐国 前221年
前230年灭韩
前225年灭魏
前228年灭赵
前223年灭楚
前222年灭燕
前221年灭齐
秦
楚
齐
韩
赵
魏
燕
寿春
临淄
邯郸
大梁
郑
蓟
勃
海
海
东
河
水
水
汾
咸阳
前221年
策略:远交近攻
(1)公元前230年,秦国发动强大攻势,开始进行灭六国的统一战争。
①时间:
②人物:
③定都:
④地位:
公元前221年
嬴政(秦始皇)
咸阳(今陕西咸阳)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
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2)建立秦朝
秦
咸阳
3、意 义
①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长期以来长期分裂混乱的局面;
②建立起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③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和潮流,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望。
二、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1、背景
合作探究:春秋战国的动荡局面会给秦朝哪些启示?应如何解决?
王室衰微
诸侯争霸
需要加强谁的权力?
需要加强什么权力?
皇帝
中央
君主专制
中央集权
皇权至上
皇帝独裁
中央控制地方地方服从中央
秦实现大一统后,原各自为政的政治形态已不能适应新的社会发展。
为加强对全国的统治和巩固统一,秦朝创立了中央集权制度。
2、皇帝制度
材料1: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万世,传之无穷。—《史记》
材料2: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皇帝命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曰“朕”。—《史记》
材料3: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 —《史记》
皇位世袭
皇帝称号
以皇帝
为中心
皇权至上
皇帝至尊
权力不可转移
皇权不可僭越
3、三公九卿制(中央官制)
皇帝之下,设有中央政权机构,由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统领。丞相掌管行政, 太尉负责军事,御史大夫主管监察事务,最后的决断权由皇帝掌控。
御史大夫
丞 相
皇帝总揽大权皇权至上
太 尉
行政
监察
军事
“三公”下设九卿,分管财政、宫廷等事务。
奉
常
廷尉
少府
卫尉
宗正
郎中令
太仆
典客
治粟内史
最高统治者
中央政府
地方政府
郡县制
三公九卿制
4、郡县制
在地方上,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郡的行政长官称郡守;郡下设县,县长官称县令或县长。郡县长官都由朝廷直接任免。县以下又设乡、里、亭等基层组织。
材料1: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2:廷尉李斯议曰:“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
材料3:丞相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
皇帝和朝廷就牢牢控制了全国各地的权力,并把政治、法律、军事、土地及赋役等制度推向全国。
意义:
①郡县制的实行,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②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国家统一。
分封制 郡县制
划分依据 以血缘为基础 以地域为划分基础
官吏来源 诸侯官位、封土世袭 官员皇帝任命、派遣
影响 地方容易出现割据 地方服从中央,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分封制与郡县制对比
以中央集权的方式解决了分封制所导致的地方割据问题,巩固了国家统一,是历史的进步。
归纳比较
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岂非理而能然哉。——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
5、影响
封建的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
最高统治者
皇帝制度
三公九卿制
郡县制
丞相
(行政)
中央政府
地方政府
君主专制
中央集权
太尉
(军事)
御史大夫
(监察)
郡守
县令/县长
皇帝
影响:
使国家的一切权力都高度集中在中央政府,奠定了后世政治制度的框架,对以后历史的发展有着深远影响。
三、巩固统一的措施
1、文化措施
秦始皇为消除文字上的差异,命丞相李斯等人统一文字,制定笔画规整的小篆,作为通用文字颁行全国。
文字的统一,使政令能够在全国各地顺利推行,也使不同地域的人民能够顺畅沟通,有利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意义
统一文字
2、经济上:
以秦国的圆形方孔半两钱作为标准货币,在全国流通。
秦
赵
韩
楚
燕
齐
魏
圆形方孔半两钱
统一货币
为改变以前各诸侯国使用的长度、容量和重量标准不一的状况,秦始皇规定以秦制为基础,统一度量衡制度,所有度量衡用器由国家统一监制。
度:长度单位
秦一尺约今23.1cm
量:容积单位
秦一升约今202ml
衡:重量单位
秦一斤约今250g
统一度量衡
改变了以往币制混乱的状况,有利于国家对经济的管理,促进各地经济的交流。
度量衡的统一,有利于国家对经济的管理,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3、交通上:
为加强各地的交通往来,秦始皇下令统一车辆和道路的宽窄,并修筑贯通全国的道路,使秦朝的陆路交通四通八达;派人开凿灵渠,沟通湘江和漓江。
秦直道主要用于军事,从咸阳出发通往九原郡,是为了防御匈奴。
秦驰道主要用于交通,以咸阳为中心,通往全国各地。
统一车辆和道路的宽窄
漓江
灵渠
湘江
意义
形成了以咸阳为中心的全国交通网,促进了水路交通的发展。
4、军事上:
派兵统一岭南及东南沿海地区,设置桂林、南海、象等郡;派蒙恬北击匈奴、修筑长城。
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东,这就是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
作用: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理,扩大了秦朝疆域的范围。
5、秦朝的疆域:
陇西
东海
长城一带
南海
中国是当时世界上的大国之一
秦与亚洲
公元前3-1世纪的西欧
大秦帝国疆域空前辽阔,鼎盛时期面积达340万平方公里,是当时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之一,同一时期称霸西方的罗马共和国鼎盛时期的面积只有195万平方公里。
日本: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
印度:孔雀王朝(奴隶制王朝)
亚历山大帝国已分裂
罗马共和国不断扩张中
人物评价
合作探究:结合本课所学,应该怎样正确评价秦始皇?
评价历史人物的原则:
(1)客观全面(积极+消极)
(2)史论结合(史实+结论)
积极:秦始皇统一六国,结束了春秋战国的混战局面,创立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统一文字,统一货币,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消极:秦始皇在位期间,修建宫殿、长城,滥用民力,推行严刑峻法,实施暴政,给人民带来深重灾难。
总评价:秦始皇有功于历史,有罪于人民,功大于过。
知
识
链
接
在陕西西安临潼东边的骊山北麓,有一座巨大的陵冢,这就是秦始皇陵。据史书记载,骊山陵墓里面修建了恢宏的地下宫殿,藏有无数奇珍异宝。1974年,考古工作者在陵墓东侧1500米处发现了巨大的陪葬坑,里面有众多的兵马俑。在三座大型兵马俑葬坑里,埋葬着约8000件陶制武士俑,还有上万件兵器,100余辆木制战车。秦始皇陵兵马俑的发现,是20世纪中国最重大的考古成就之一。
举世闻名的秦始皇陵兵马俑
课堂总结
秦统一中国
秦灭六国
统一中国
前221年
巩固统一
秦朝疆域
创立大
一统的
中央集
权制度
统
一
文
字
统一度量衡
统一货币
统一车轨
修筑驰道
南开灵渠
统一岭南
北击匈奴
修筑长城
东至东海
西到陇西
北至长城
南达南海
秦朝——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