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 经济大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
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1933年,在德国、苏联和美国可以看到的景象分别是( )
A.德国正在组建三国同盟,苏联粉碎武装干涉,美国罗斯福开始实行“新政”
B.德国正在组建三国同盟,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热火朝天,美国处在经济危机之中
C.德国希特勒上台,苏联粉碎武装干涉,美国处在经济危机之中
D.德国希特勒上台,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热火朝天,美国罗斯福开始实行“新政”
2.20世纪30年代初,美国在外交上还拒绝承认苏联。到1933年11月,罗斯福就采取求同存异,把立即建交放在第一位,其他问题留待以后解决的态度,打开了僵局。11月6日美苏宣布正式建立外交关系。这一转变是因为( )
A.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 B.当时世界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
C.苏联新经济政策开始实施 D.英苏两国意识形态发生了转变
3.“罗斯福无意发动场革命,也无意为美国创造一种新的体制机构。相反,他是在设法医治一个资本主义社会的暂时疾病,通过护理使它恢复健康。”材料表明罗斯福新政( )
A.是资本主义内部的一次自我调节 B.继续坚持自由放任政策
C.放松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 D.从根本上消除了经济危机
4.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经济大危机,为摆脱危机,各国采取了不同的措施。如1933年,德国希特勒上台,不久后建立法西斯专政;1933年,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实施新政以挽救资本主义制度。从1933年的事件可以看出( )
A.背景相同导致结果相同 B.杰出人物推动社会进步
C.各国应对危机措施不同 D.经济危机加深各国矛盾
5.1935年后,罗斯福将改革重心转移到联邦政府控制的复兴计划上,甚至直接越过州政府,实施有利于各州公民的改革措施。这说明罗斯福新政( )
A.消除了经济危机的重大破坏 B.冲击了自由企业的制度根基
C.凸显了国家干预的经济模式 D.威胁了联邦政府的正常运转
6.罗斯福说:“从来在美国没有另外一个人比我对资本主义制度的私人企业、私有财产和私人利润有着更坚定的信仰……当这个私人利润和自由企业的制度面临毁灭边沿的时候,是这个政府挽救了它。”其意在表明新政( )
A.彻底消除了经济大危机 B.恢复了自由放任政策
C.解决了社会的根本矛盾 D.维护了资产阶级利益
7.1929年10月美国爆发了严重的经济大危机。在经济大危机下,过剩的农产品堆积如山,难以找到市场,“猪肉三分一磅,牛肉五分一磅,一只肥羊卖不到一元钱”。为应对危机,美国实施了罗斯福新政。下列新政措施中,有利于改变农产品过剩的措施是( )
A.推行“以工代赈” B.建立应急的救济机构
C.调整劳资关系 D.通过《农业调整法》,稳定农产品价格
8.历史上有无数个转折瞬间影响着人类的发展走向,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是( )
A.莫斯科保卫战 B.诺曼底登陆
C.斯大林格勒保卫战 D.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成立
9.这场战役的胜利,宣告希特勒“闪电战”的彻底破产,粉碎了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迫使德军面临持久的两线作战的局面。相关战役是( )
A.偷袭珍珠港 B.莫斯科保卫战 C.斯大林格勒战役 D.诺曼底登陆
10.“9·11”恐怖袭击事件发生后,有人称之为美国自建国以来本土所遭受到的第二次大规模袭击,那么第一次是指( )
A.莱克星顿枪声 B.美西战争 C.珍珠港事件 D.中途岛海战
11.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英国、法国等传统欧洲强国遭到严重削弱,丧失大量殖民地,失去对亚非拉广大地区的控制,美国、苏联迅速填补了这些区域的权力空白,形成了两强相争的局面。这主要说明了( )
A.国家利益影响国际关系 B.综合实力决定战争成败
C.团结抗战加速战争结束 D.战争导致世界格局变化
12.面对图示中德国的经济状况,德国的应对策略是( )
A.建立法西斯政权
B.积极进行对内对外的改革
C.发动对外战争,吞并埃塞俄比亚
D.与奥匈帝国和意大利结成同盟
13.通过抓关键词了解和掌握知识是学习历史的有效方法之一。与“1936年”“军部”“广田弘毅”“组建新内阁”四个关键词都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欧洲战争策源地形成
B.法西斯同盟正式建立
C.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亚洲战争策源地形成
D.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14.2021年3月7日,王毅外长在回答记者提问时指出:“说到种族灭绝,大多数人想到的是16世纪的北美印第安人,19世纪的非洲黑奴,20世纪的犹太人,以及至今仍在坚持抗争的澳洲原住民。”20世纪,对犹太人实施“种族灭绝”这种反人类暴行的国家是( )
A.英国 B.德国 C.美国 D.法国
15.1951年,丘吉尔再度当选英国首相。经过反复酝酿,丘吉尔政府减少了对殖民地相关事务的干预,开始给予条件成熟的殖民地独立,但同时尽可能地控制殖民地独立的进程和速度。英国对殖民地的态度反映了( )
A.亚非民族独立意识觉醒 B.世界殖民体系彻底崩溃
C.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D.二战削弱宗主国的力量
16.1944年6月6日,盟军将领巴顿将军在给儿子乔治的信中写道:BBC电台今天早晨说,盟军空降部队和登陆艇大规模在海岸登陆……虽然没有亲自参加此次军事行动,我率领的这支英雄部队很快就会在那里了。巴顿所说的这次登陆反映了( )
A.一战的残酷性 B.反法西斯力量的协作
C.二战的转折点 D.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
17.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 )
A.凡尔登战役 B.莫斯科保卫战 C.斯大林格勒保卫战 D.杜鲁门主义的出台
18.1943年冬,中、美、英三国签署的《开罗宣言》指出:“三国之宗旨……在使日本所窃取于中国之土地,例如满洲、台湾、澎湖列岛等,归还中国。”从材料可以看出,该宣言( )
A.承认中国有与美英完全平等的国际地位
B.宣布了日本法西斯最终走向失败的命运
C.表明中国正式加入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
D.确认中国拥有对台湾及其附属岛屿的主权
19.“……我们已经商得同意:当于1945年4月25日在美利坚合众国旧金山召开联合国会议。……唯有我们三国之间以及一切爱好自由的各国之间,继续增进合作与了解,才能够实现人类最崇高的愿望——一种安全而且持久的和平。”材料中提出实现“一种安全而且持久的和平”,是基于( )
A.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惨痛教训 B.二战对人类文明浩劫的反思
C.西方大国称霸世界的企图 D.东西方冷战格局的结束
20.随着诺曼底登陆的胜利,盟军成功地在欧洲建立了第二战场,给了德国很大的压力,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苏联的压力,使得德国陷入双线作战的境地之中,迫使德国一步步走向失败……同时,诺曼底登陆解放了美军,使得美军可以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太平洋战场,加大对日本的打击力度,加快了二战的结束。由此可知,诺曼底登陆( )
A.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转折点
B.实现了各国在反法西斯大局下紧密团结
C.导致法西斯集团开始瓦解
D.加速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到来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60分。
21.大国崛起的历程,启迪着今天,也影响着未来。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6分)
材料一:17世纪,荷兰已经辉煌了近百年,英国君主立宪制初步建立,法国成为欧陆首强。俄国是一个以农业为主导的国家,95%的人是农奴,极度穷困……
1921年春,全国发生饥荒,千万人在挨饿。为反对无偿的粮食征收,农民们拿起了武器,喀琅施塔得的水兵们干脆提出建立不要布尔什维克参加的苏维埃。
——[关]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1933年罗斯福就职实施“新政”,摒弃古典自由主义的传统原则,在宏观层次上运用国家政权干预经济;在微观层面上较大地调整产权关系、生产方式和生产运行体制。“新政”是一场拯救资本主义制度的改革,帮助美国及西方资本主义制度渡过了空前大灾难。
——孔根红《危机与变革、前途与命运》
材料三:邓小平同志指出:“过去搞民主革命,要适合中国情况,走毛泽东同志开辟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现在搞建设,也要适合中国情况,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俄国是怎样解决发展中所遇到的困境的。(5分)
(2)结合具体史实,说出罗斯福“在宏观层次上运用国家政权干预经济”、帮助美国渡过空前大灾难的主要举措。(4分)
(3)列举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在理论和实践上创新突破的具体事例。(5分)
(4)综上所述,从大国崛起历程中,你得到了哪些启示?(2分)
22.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16分)
材料一:一个民族要崛起,要有三个方面的改变:第一是人心的改变,第二是政治制度的改变,第三是器物的改变。
——《大国崛起的文化准备》
材料二:有学者认为,中国经济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对外开放,让世界进入中国;第二个阶段还是对外开放,让中国开始走向世界;第三个阶段依然是对外开放,中国已经开始改变世界了。
材料三:罗斯福指出:现在的任务不是开发自然资源,或者生产更多的商品,而是更冷静而平稳地管理好已有的资源和工厂,为剩余产品开辟国外市场,解决消费不足的问题,按照消费状况调整生产,公平地分配产品和财富,使现存的经济组织服务于人民。开明管理的政治时代已经到来。
——摘自《大国崛起》解说词
(1)根据所学知识,以英国崛起的历史为例,指出推动“人心的改变”“政治制度的改变”“器物的改变”分别是哪一历史史实。(5分)
(2)根据材料回答,我国形成怎样的对外开放格局?并用具体事例说明第三个阶段“中国已经开始改变世界了”。(6分)
(3)罗斯福是通过哪一法规调整工业生产的?这一调整是在怎样的背景下进行的?(5分)
23.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材料二: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中国人民反抗外敌入侵开始时间最早、持续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牺牲最多的民族解放斗争,也是近代以来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斗争。这个伟大胜利,是中华民族从近代以来陷入深重危机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转折点,是中国人民的胜利,也是世界人民的胜利。中国人民的伟大胜利将永远铭刻在中华民族史册上,永远铭刻在人类正义事业史册上。
——新华网
(1)图中所示战争的导火索是什么?这场规模空前的战争主要在哪两大军事集团之间展开?这场战争的性质是什么?(5分)
(2)材料二认为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有何特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是什么?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正式形成的标志是什么?(5分)
(3)“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全面爆发的标志性是什么?开辟欧洲第二战场的是哪一军事行动?综上所述,你能得到哪些正确的历史认识?(4分)
24.阅读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二战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损失最惨重的一次战争。时至今日,人们依然在反思战争,避免战争悲剧的重演,以维护世界和平。(14分)
材料一:
材料二:①每一政府各自保证对各该政府作战的三国同盟成员同及其附从者使用其全部资源,不论军事的或经济的。②每一政府各自保证与本宣言签字国合作,并不与敌国缔结单独停战协定或协约。
——《联合国宣言》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涉知识,答出年代尺中A、B两处各发生了何事及其对战争的进程产生了怎样的影响?(5分)
(2)材料二中这一文件的发表有何历史意义?(6分)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谈谈战争启示。(3分)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D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发生了严重的经济危机,为了转嫁危机,德国希特勒上台,建立了法西斯专政,美国罗斯福开始实行“新政”,而此时期的苏联正在进行两个五年计划,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热火朝天,促进了经济的迅速发展,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的说法是不正确的,排除;故选D。
2.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十月革命胜利后,以美国为首等西方国家敌视苏俄;而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经济大危机中,美国的工业总产值下降,贸易额缩减,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受到重创。而同一时期的苏联,经历了两个五年计划,一跃由落后的农业国转变为先进的工业国,工业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这使许多资本主义国家开始承认苏联的建设和成就,因此美对苏联的敌视到与苏联建交转变的原因是当时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B项正确;1942年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形成,时间与题干不符,排除A项;1921年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美国对苏联态度的变化,未涉及美苏两国意识形态发生转变,排除D项。故选B项。
3.答案:A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1933年,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为对付经济危机,他一上任,就宣布实行新政。新政的目的是在资本主义制度内部进行调整,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以消除经济危机,故A符合题意;继续坚持自由放任政策、放松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从根本上消除了经济危机表述错误,故BCD不合题意。故此题选A。
4.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如1933年,德国希特勒上台,不久建立法西斯专政;1933年,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实施新政以挽救资本主义制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都是为了摆脱经济大危机,德国和美国走上了不同的道路,因此应对措施取决于各国国情,C项正确;美国和德国有着经济大危机这样相同的背景,但是结果不同,德国走向了战争,美国通过改革挽救资本主义制度,排除A项;杰出人物推动社会进步与题意不符,希特勒是罪恶的法西斯分子,排除B项;经济危机加深了各国矛盾本身正确,但是与材料所给德国和美国采取不同措施的内容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5.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罗斯福将改革重心转移到联邦政府控制的复兴计划上,甚至直接越过州政府,实施有利于各州公民的改革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罗斯福新政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材料说明罗斯福新政凸显了国家干预的经济模式,C项正确;罗斯福新政缓解了经济危机对美国造成的危害,“消除了”说法错误,排除A项;罗斯福行新政是在保证资本主义自由企业制度的前提下,扩大和利用总统和国家行政的权力,采取一系列措施对各种产业关系和利益关系进行调整,排除B项;罗斯福新政没有威胁美国联邦制的正常运转,因此“威胁了”说法错误,排除D项。故选C项。
6.答案:D
解析:罗斯福的话说明了新政维护的是资本主义私有制,进一步表明了新政实施的根本目的是巩固美国的资产阶级统治,维护资本主义制度和资产阶级利益。D项正确;“彻底消除”和“解决了”的说法过于夸张绝对,排除AC项;罗斯福开创了国家干预模式,没有恢复自由放任,排除B项。故选D项。
7.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改变农产品过剩”,结合所学可知,罗斯福新政措施中,有关农业的措施是通过《农业调整法》,对全国农业生产和销售进行调节,限制产量,稳定农产品价格,D项正确;推行“以工代赈”是为失业者提供就业机会,排除A项;建立应急的救济机构属于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体现,排除B项;调整劳资关系是罗斯福新政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的体现,排除C项。故选D项。
8.答案:C
解析:A.莫斯科保卫战,粉碎了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排除。B.诺曼底登陆,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排除。C.结合所学可知,斯大林格勒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纳粹德国为争夺苏联南部城市斯大林格勒而进行的战役,时间自1942年6月28日至1943年2月2日为止。此战役德军共损失150万人,从此,苏军开始了全线反攻,它不仅是苏德战场的转折点,而且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符合题意。D.1942年1月1日,中、苏、美、英等26个国家在华盛顿签署《联合国家宣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正式形成,排除。故选:C。
9.答案:B
解析:日本偷袭美国珍珠港,二战达到最大规模,与德国无关,排除A项;粉碎了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的战役是莫斯科保卫战,1941年10月德军逼近莫斯科,苏联军民顽强抵抗,取得了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不仅粉碎了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还宣告希特勒“闪电战”的彻底破产,迫使德军面临持久的两线作战的局面,B项正确;斯大林格勒战役是二战的转折点,排除C项;诺曼底登陆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使德国陷入东西夹击之中,排除D项。故选:B。
10.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美国自建国以来本土所遭受到的第二次大规模袭击”,结合所学知识,1941年12月7日,日军偷袭位于珍珠港的美国海军基地,C项正确;莱克星顿的枪声是美国独立战争开始的标志,排除A项;美西战争主要战场是菲律宾、古巴、波多黎各,次要战场是关岛、威克岛,没有在美国本土,排除B项;中途岛海战,美国海军在这次战役中成功击退日本海军对中途岛环礁的攻击,日军在海战中大败,排除D项。故选C项。
11.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英国、法国等传统欧洲强国遭到严重削弱……失去对亚非拉广大地区的控制”“美国、苏联迅速填补了这些区域的权力空白,形成了两强相争的局面”可知,第二次世界大战使英国、法国等传统欧洲强国实力受到严重削弱,战后形成了美苏两强相争的局面,导致世界政治格局发生重大变化,D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国家利益,排除A项;综合实力决定战争成败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团结抗战的信息,排除C项。故选D项。
12.答案:A
解析:观察图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经济大危机沉重打击了德国。1933年,希特勒出任德国总理,不久,他解散国会,禁止其他政党活动,建立了法西斯专政,A项正确;“积极进行对内对外的改革”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36年,意大利宣布正式吞并埃塞俄比亚,排除C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德、意、日结成同盟,排除D项。故答案为:A。
13.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中的关键词“1936年”“军部”“广田弘毅”“组建新内阁”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四个关键词都相关的历史事件是日本建立法西斯专政,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亚洲战争策源地形成,C项正确;1933年,希特勒上台,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欧洲战争策源地形成,排除A项;1942年,《联合国家宣言》的签署,标志着反法西斯同盟正式建立,排除B项;1939年,德国突袭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排除D项。故选C项。
14.答案:B
解析:1933年,德国希特勒解散国会,禁止其他政党行动,集党政军大权于一身,正式建立了法西斯专政,纳粹党的其他暴行有焚烧进步书籍、加强思想控制以及迫害犹太人。故B符合题意;A、C和D都不是法西斯的国家,排除。故选B。
15.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经过反复酝酿,丘吉尔政府减少了对殖民地相关事务的干预,开始给予条件成熟的殖民地独立,但同时尽可能地控制殖民地独立的进程和速度”可知,二战后,英国等宗主国力量削弱,减少了对殖民地的干预,D项正确;19世纪末20世纪初亚非民族独立意识觉醒,排除A项;1990年纳米比亚独立标志世界殖民体系彻底崩溃,排除B项;世界多极化趋势表现在欧洲、日本、中国、发展中国家等,排除C项。故选D项。
16.答案:B
解析:由题干材料“1944年6月6日~盟军空降部队和登陆艇大规模在海岸登陆”并结合所学可知,1944年6月,美、英盟军成功登陆诺曼底,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德国陷入东西两个战场的夹击之中,B项正确;一战1918年已经结束,排除A项;二战的转折点是斯大林格勒战役,发生在1942年——1943年,排除C项;1990年,纳米比亚独立,标志着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排除D项。故选B项。
17.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1942年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此后,苏军连续进攻,扭转了苏德战场的形势,C项正确;凡尔登战役发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排除A项;莫斯科保卫战粉碎了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排除B项;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标志美苏冷战的开始,排除D项。故选C项。
18.答案:D
解析:由材料“国之宗旨……在使日本所窃取于中国之土地,例如满洲、台湾、澎湖列岛等,归还中国”可知,该宣言确认中国拥有对台湾及其附属岛屿的主权,D项符合题意;A项中的完全平等说法欠妥,排除;《开罗宣言》不能说明日本失败,排除B;1942年中国就已正式加入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排除C。故选:D。
19.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当于1945年4月25日在美利坚合众国旧金山召开联合国会议”结合所学可知,决定成立联合国是在二战时期的雅尔塔会议上,故提出实现“一种安全而且持久的和平”是基于二战对人类文明浩劫的反思,B项正确;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时间是1914—1918年,排除A项;题干并没有反映西方大国称霸世界的企图,排除C项;东西方冷战格局的结束是1991年苏联解体,排除D项。故选B项。
20.答案:D
解析:材料信息“使得德国陷入双线作战的境地之中,迫使德国一步步走向失败”“美军可以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太平洋战场,加大对日本的打击力度,加快了二战的结束”说明诺曼底登陆加速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到来。故选D。
21.答案:(1)17世纪的俄国是一个封闭落后的农奴制国家,沙皇彼得一世在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改革,改革使俄国的军事和经济实力大大增强,一跃成为欧洲军事强国,为对外扩张准备了条件,开启了俄国近代化进程。
苏联实行三年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后,引起农民和士兵的不满,1921年,列宁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以粮食税代替了余粮征集制,允许自由贸易等,迅速缓解了危机,巩固了工农联盟,国民经济稳步恢复。
(2)通过《紧急银行法案》,整顿银行业,恢复银行信用;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制定公平竞争法规,协调各部门的企业活动,确定最低工资标准、限制工时等;通过《农业调整法》,对全国农业生产和销售进行调节,限制产量,稳定农产品价格;推行“以工代赈”,投资兴建大量公共设施,兴建大量公共工程等为失业者提供就业机会;通过《社会保障法》,建立社会保障制度、应急的救济机构,利用过剩物资救济失业家庭。美国经济开始缓慢复苏,人民生活得到改善,新政增强了政府的宏观控制能力,恢复了美国人民的信心,对资本主义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3)理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实践:提出“中国梦”以及“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施“一带一路”建设;筹建和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加快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等等。
(4)从国情出发,实事求是;不断改革,推动社会进步;要顺应经济发展规律;创新是实现现代化的保障;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走符合国情的发展道路等等。
解析:(1)彼得一世改革:结合所学知识,17世纪的俄国是一个封闭落后的农奴制国家,沙皇彼得一世在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改革,改革使俄国的军事和经济实力大大增强,一跃成为欧洲军事强国,为对外扩张准备了条件,开启了俄国近代化进程。
实行新经济政策:结合所学知识,苏联实行三年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后,引起农民和士兵的不满,1921年,列宁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以粮食税代替了余粮征集制,允许自由贸易等,迅速缓解了危机,巩固了工农联盟,国民经济稳步恢复。
(2)措施:结合所学知识,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发生经济危机,罗斯福通过新政进行改革,通过《紧急银行法案》,整顿银行业,恢复银行信用;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制定公平竞争法规,协调各部门的企业活动,确定最低工资标准、限制工时等;通过《农业调整法》,对全国农业生产和销售进行调节,限制产量,稳定农产品价格;推行“以工代赈”,投资兴建大量公共设施,兴建大量公共工程等为失业者提供就业机会;通过《社会保障法》,建立社会保障制度、应急的救济机构,利用过剩物资救济失业家庭。美国经济开始缓慢复苏,人民生活得到改善,新政增强了政府的宏观控制能力,恢复了美国人民的信心,对资本主义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3)理论:结合所学知识,在2017年中共十九大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被确立为中国共产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
实践:结合所学知识,十八大以来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持续高速增长,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综合国力不断跃上新台阶,具体的实践创新突破事例有提出“中国梦”以及“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施“一带一路”建设,筹建和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加快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4)启示:综合分析西方大国崛起和中国改革开放的发展历程,可以得出要从国情出发,实事求是;不断改革,推动社会进步;要顺应经济发展规律;创新是实现现代化的保障;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走符合国情的发展道路。
22.答案:(1)史事:文艺复兴运动;1689年英国颁布《权利法案》确立君主立宪制(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工业革命。
(2)格局:我国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说明:深入实施“一带一路”建设,筹建和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加快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3)法规:《全国工业复兴法》;
背景:1929—1933经济大危机。
解析:(1)史事: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文艺复兴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故英国崛起中推动“人心的改变”的史事是文艺复兴运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故英国崛起中推动“政治制度的改变”的史事是1689年英国颁布《权利法案》确立君主立宪制(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工业革命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故英国崛起中推动“器物的改变”的史事是工业革命。
(2)格局:根据材料二“第一个阶段是对外开放,让世界进入中国;第二个阶段还是对外开放,让中国开始走向世界;第三个阶段依然是对外开放,中国已经开始改变世界了。”结合所学可知,1980年,我国开始创办经济特区;1984年,开放沿海港口城市;1985年,建立沿海经济开放区;90年代后,开放沿江及内陆和沿边城市。至此我国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说明:结合所学可知,中国深入实施“一带一路”建设,筹建和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加快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体现了第三个阶段对外开放“中国已经开始改变世界了”。
(3)法规:结合所学可知,1933年,罗斯福实施新政,颁布《全国工业复兴法》对工业生产进行调整。
背景:结合所学可知,为了摆脱1929—1933经济大危机的影响,罗斯福实施新政,颁布《全国工业复兴法》对工业生产进行调整。故对工业生产进行调整的背景是1929—1933经济大危机。
23.答案:(1)导火线;萨拉热窝事件。军事集团:三国同盟、三国协约。性质:第一次世界大战是西方列强为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而发动的一场帝国主义战争。
(2)特点:开始时间最早、持续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牺牲最多。东方主战场:中国战场。标志:1942年,《联合国家宣言》的签署。
(3)标志:1939年,德国闪击波兰,英法被迫宣战。军事行动:诺曼底登陆。历史认识:争取和平方式解决争端;加强国家之间的交流与合作等。
解析:(1)导火索:根据图片可以提炼出“奥匈帝国”“日德兰海战”等信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场战争指的是一战,而一战的导火索是萨拉热窝事件。军事集团:结合所学知识,一战的作战双方是德意奥组成的三国同盟、英法俄组成的三国协约。性质:结合所学知识,第一次世界大战是西方列强为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而发动的一场帝国主义战争。
(2)特点:根据材料“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中国人民反抗外敌入侵开始时间最早、持续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牺牲最多的民族解放斗争”可知,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的特点是开始时间最早、持续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牺牲最多。东方主战场:结合所学知识,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标志:结合所学知识,1942年,《联合国家宣言》的签署,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正式形成。
(3)标志:结合所学知识,1939年,德国闪击波兰,英法被迫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军事行动:结合所学知识,1944年,英美盟军部队诺曼底登陆,开辟欧洲第二战场。历史认识:开放性回答,言之有理即可,如:两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重大伤害,所以要争取和平方式解决争端;加强国家之间的交流与合作等。
24.答案:(1)A:德国突袭波兰,二战全面爆发;B:珍珠港事件(或日本偷袭珍珠港),二战规模进一步扩大。
(2)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正式建立,使二战战场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成为反法西斯战争取得最后胜利的决定性因素之一。
(3)法西斯势力及军国主义灭绝人性不得人心;对法西斯势力及军国主义绝不能姑息纵容;正义最终会战胜邪恶;面对人类灾难,意识形态不同的国家可以联合起来共同应对危机等。
解析:(1)根据年代尺中A、B两处显示的时间“1939年9月1日”“1941年12月7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39年9月1日,德国对波兰发动突然进攻,英法被迫对德宣战,二战全面爆发。1941年12月7日,日军偷袭太平洋美军基地珍珠港,重创美国太平洋舰队,12月8日,美国对日宣战,二战规模进一步扩大。因此年代尺中A处的事件及影响是:德国突袭波兰,二战全面爆发。
(2)根据材料“每一政府各自保证与本宣言签字国合作,并不与敌人缔结单独停战协定或协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2年1月1日,美、英、苏、中等26个国家的代表在美国首都华盛顿举行会议,会议期间,各国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保证将用自己的全部人力和物力,联合起来,打败法西斯国家。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正式建立,使二战战场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成为反法西斯战争取得最后胜利的决定性因素之一。
(3)根据材料及上述分析,使我们深刻认识到:法西斯势力灭绝人性不得人心;对法西斯势力绝不能姑息纵容;正义最终会战胜邪恶。第四单元 经济大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
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1931年,美国将对外出口的机器大量出口给苏联,1932年出口总量达90%。苏联最大的第聂伯河水电站主要是引进美国技术设备、聘请美国专家援建的。美国此举主要目的是( )
A.援助苏联建设 B.缓和世界局势 C.缓解经济危机 D.发展国内工业
2.罗斯福上台后,“美国出台了700多个法令,建立了几十个委员会和管理局,国家支出达350亿美元……”上述材料反映出罗斯福新政的特点是( )
A.国家干预经济 B.任由危机发展 C.重点发展工业 D.保护工人利益
3.1933年3月4日,罗斯福在就职演说中讲道:“我们最重大的首要任务,是使人民有工作可做。”为解决“首要任务”美国政府采取的措施是( )
A.对银行业进行整顿 B.稳定农产品的价格
C.兴建大量公共设施 D.建立社会保障制度
4.“罗斯福无意发动一场革命,也无意为美国创造一种新的体制机构。相反,他是在设法医治一个资本主义社会的暂时疾病,通过护理使它恢复健康。”材料表明罗斯福新政( )
A.是资本主义内部的一次自我调节 B.实行自由放任的经济模式
C.放松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 D.从根本上消除了经济危机
5.1929~1931年爆发了世界性经济大危机,当时的美国总统上台之后,大力推行改革,全国整顿金融体系,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等,这些措施挽救了当时的美国。这一系列措施说明( )
A.变革了社会制度 B.优先发展重工业
C.国家增强了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 D.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6.1934年,学者姚绍华在《美国史》中写道:新政“始终未见成效,而国人反对罗斯福政策却跟着渐渐高涨……美国资本主义之能否恢复繁荣,现在几成为不可期望的事了。”这表明( )
A.该学者对罗斯福新政有比较全面的认识
B.国家干预经济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C.罗斯福新政实施的效果还没有完全显现
D.美国的对华侵略导致国人对其缺乏好感
7.1933—1937年,美国政府共拨出120亿美元兴办诸如兴水利、筑桥梁、办监狱、修公路、修机场等项目,开辟公共游泳池、运动场,兴建发电厂和火车站,兴建公共建筑。此举的直接目的是( )
A.扩大政府的行政权 B.改善国家基础设施
C.提供更多就业机会 D.尝试强化国家干预
8.富兰克林 罗斯福总统说:“我要求国会宣布:自1941年12月7日星期日日本进行无缘无故和卑鄙怯懦的进攻时起,合众国和日本帝国之间已处于战争状态。”美日“处于战争状态”的影响是( )
A.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B.使第二次世界大战达到最大规模
C.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转折点 D.宣告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事结束
9.20世纪30年代世界大战亚洲战争策源地形成的标志是( )
A.1922年意大利法西斯上台 B.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
C.1933年希特勒出任德国总理 D.1936年受军部控制的广田弘毅上台组阁
10.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欧洲战争策源地是( )
A.意大利 B.法国 C.德国 D.奥匈帝国
11.在苏联战略重镇斯大林格勒,苏联红军本着“要么守住城市,要么战死在那里”的精神,与纳粹军队展开了殊死搏斗。这次保卫战被称为“红色凡尔登”,该保卫战( )
A.使德国陷入东西夹击中 B.促进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形成
C.扭转了苏德战场的形势 D.导致了法西斯联盟的直接解体
12.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正义力量携手合作,共同抵抗邪恶和暴力。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正式形成的标志是( )
A.三国协约的建立 B.三国同盟的建立
C.雅尔塔会议的召开 D.《联合国家宣言》的发表
13.1943年12月初,开罗会议发表《开罗宣言》。宣言明确规定:日本所窃取的中国领土,例如东北地区、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群岛等,归还中国。由此可知该宣言( )
A.维护了中国领土主权 B.维护了中国各项主权
C.承认中国战胜国地位 D.加速中国半殖民地化
14.尽管在雅尔塔已埋下不和的种子,但人们仍普遍地对雅尔塔会议表示欢迎,认为它是同盟国战时合作的顶峰。这一会议( )
A.讨论开辟欧洲第二战场 B.决定成立联合国
C.决定成立国际联盟 D.讨论瓜分德国殖民地
15.1944年6月12日,毛泽东在延安会见中外记者西北参观团时致词说,各位到延安时,正遇着欧洲开辟了第二战场,“第二战场的开辟,其影响不仅在欧洲,而且将及于太平洋与中国。”可见,第二战场的开辟( )
A.体现了《联合国家宣言》的精神 B.成为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
C.促进了欧洲战争策源地最终形成 D.加速了日本偷袭珍珠港计划实施
16.“它不仅是苏德战场根本转折点的开始,而且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也产生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影响,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关键性战役。”这场战役是( )
A.凡尔登战役 B.莫斯科保卫战 C.诺曼底登陆 D.斯大林格勒战役
17.1945年2月,美、英、苏三国首脑在雅尔塔召开会议。会议讨论波兰重建、外蒙古独立、中国东北等问题时都背着当事国进行。由此可知,雅尔塔会议( )
A.协调了盟军的行动,加速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B.体现了对遭受法西斯侵略国家的弱小国家的援助
C.打上了浓重的大国强权政治的烙印
D.助长了帝国主义国家的侵略气焰
18.法西斯国家发动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经历了从局部战争逐渐发展到全球战争的过程。下列相关叙述,不准确的是( )
A.九一八事变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
B.七七事变中国开始全民族抗战,开辟了对山木法西斯持久作战的东方主战场
C.德国入侵苏联,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D.日本挑起太平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达到最大规模
19.二战时期某军事行动地图上标有“英吉利海峡”“诺曼底”等文字。此军事行动( )
A.粉碎了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B.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
C.使第二次世界大战达到最大规模 D.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
20.“到1942年9月中旬,德国人已打到这座城市的中心、在那里,他们陷入困境。正当士兵在地下室里、屋顶上、下水道里短兵相接时,两支苏联集团军从东而渡过了伏尔加河,对德军形成了钳形包围。”材料反映的战役( )
A.标志着二战全面爆发 B.成为苏德战争的转折点
C.标志着二战达到最大规模 D.标志着二战的结束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60分。
21.罗斯福的“炉边谈话”沟通了民众、宣传了政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
时间 标题 谈话内容摘抄
1933年 3月12日 谈银行危机 新法律准许联邦政府帮助银行进行迅速有效的改组工作,甚至准许向其提前注入至少一部分新的必要的资金。
1933年 5月7日 简述“新政”规划 《农业调整法》将寻求使用一种或数种方法来增加农民售卖主要农产品的收入,同时防止在此期间发生灾难性的生产过剩。
1938年 4月14日 论经济形势 你们在银行的钱是安全的;农民不再那么贫穷,而且拥有了更大的购买力;国民收入比1932年增加了将近50%。政府已经建立并承担起了复兴经济的责任。
1941年 12月9日 关于对日宣战 日本人背信弃义,破坏了我们两国之间长期的和平。许多美国士兵死于非命,美国舰船被击沉,美国的飞机被摧毁。
1942年 10月12日 关于大后方的报告 我们运输船的船员,工作十分出色,每时每刻都在冒着生命危险,将枪支、坦克、飞机、弹药和食品输送给斯大林格勒英勇的防御者,输送给世界各地的盟军部队。
1944年 6月12日 发起第五次战争筹款运动 今晚人们关注的焦点是英吉利海峡和诺曼底的海滩、农场和城市。在太平洋,我们已削弱了日军的海军力量。
——摘编自[美]富兰克林·罗斯福《炉边谈话》
(1)上述材料主要涉及哪些重大事件?(4分)
(2)依据材料中相互关联的内容,确定一个主题,对其进行简要论述(要求:主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8分)
22.历史证明,制度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动力。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5分)
材料一:1933年,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为了对付经济危机,他一上任,就宣布实行新政,国会颁布《国家工业复兴法》,加强了政府对资本主义工业生产的控制和调节。罗斯福政府花费巨资兴建大型水利工程,包括许多巨型堤坝和水库。这些工程使美国政府获一举多得之利。
(1)材料一中罗斯福新政的中心措施是什么?美国政府兴建大型水利工程的主要作用是什么?(6分)
材料二:1932年,罗斯福在马萨诸塞州的一次群众集会上发表演说:“当一个国家的贫困和失业人数超过了国家所能承受的范围和程度,那政策的调整只能成为政府唯一的选择,而且是越快越好”。
——《世界现代史资料汇编》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回答罗斯福新政特点是什么?(5分)
(3)罗斯福新政的影响?(任意两点)(4分)
23.国家利益决定国家间的较量。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如今,大多数历史学家已能分清一战爆发的直接原因和背景原因。1914年6月28日弗兰兹 斐迪南大公被刺是一战爆发的直接原因。一战最重要的背景因素有四个:经济上的竞争、殖民地的争夺、相冲突的联盟体系和势不两立的民族主义愿望。
材料二:
在雅尔塔会议上,斯大林指出,“战时,要保持团结并不太难,因为有一个打败共同敌人的共同目标,这一点谁都清楚。艰难的工作在战后,那时,各种不同的利害关系往往会使同盟分裂。”
材料三:
“冷战”结束后,美国政府多次公开提及建立世界新秩序的设想,并认为“维护美国的领导地位”是建立新秩序的“首要原则。”
(1)请写出材料一中“相冲突的联盟体系”涉及的军事集团一例。(3分)
(2)材料二中的“战时同盟”为了实现“打败共同敌人”而在华盛顿签署了哪一文件?雅尔塔会议决定在战后成立的国际组织是什么?(4分)
(3)材料三中“冷战”开始的标志是什么?依据材料回答,“冷战”结束后,美国建立新秩序的“首要原则”是什么?(4分)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大国应有怎样的担当?(3分)
2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凡尔登战役中一位战地记者写道:“到处都是残骸、击破的战车、击毁的大炮,几个月来都是如此。”在这场战役中,法国战死31.5万人,德国战死28万人,可以辨认的尸体不超过16万大战历时四年多,将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5亿人口卷入战争双方死伤达3000余万人,经济损失3400多亿美元。
材料二:在美国参战的影响下,中国、巴西、利比里亚等一批国家对德宣战,壮大了协约国集团的阵营,也使第一次世界大战真正进入全球规模阶段。交战双方把研制的新式武器投入战场。飞机、坦克、毒气首次用于战争,远程大炮杀伤力巨大,造成了重大的物资破坏和人员伤亡。
材料三:二战的进程
时间 概况
1937年7月 卢沟桥事变爆发,中国全民族抗战开始
1939年9月 德国进攻波兰,英、法对德宣战,二战全面爆发
1941年6月 苏德战争爆发,欧洲战争规模进一步扩大
1941年12月 太平洋战争爆发,二战的规模达到最大
1942年1月 《联合国家宣言》发表,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正式形成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概括指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8分)
(2)据材料三,指出第二次世界大战进程的特点和性质。(7分)
(3)结合材料和问题,概括我们应该从两次世界大战中汲取的教训。(4分)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1931年,美国将对外出口的机器大量出口给苏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美国处于经济危机之中,亟需扩大出口,以缓解经济危机,故C项正确;根据所学可知美国向苏联出口机器,技术等主要是缓解自身的经济危机而不是援助苏联建设,故排除A;30年代美国改善与苏联的关系,主要是为了打开苏联市场,扩大对苏联的出口,来缓解经济危机,缓和世界局势不是主要目的,故排除B;此时美国处于经济危机之中,工业遭受巨大冲击,因此其主要目的不是发展国内工业而是缓解经济危机对工业的冲击,故排除D。故选:C。
2.答案:A
解析:材料体现了美国政府通过出台法令、建立机构和提供资金等方式干预经济,故A项正确。其他三项在材料中均无法体现,故排除B.C,D三项。
3.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我们最重大的首要任务,是使人民有工作可做”,结合所学知识,罗斯福新政期间,推行“以工代赈”,通过投资兴建大量公共设施,为失业者提供就业机会。所以为解决“首要任务”美国政府采取的措施是兴建大量公共设施,C项正确;对银行业进行整顿是为了整顿金融体系,排除A项;稳定农产品的价格属于调整农业的政策,排除B项;建立社会保障制度是为了救济失业家庭,排除D项。故选C项。
4.答案:A
解析:由“罗斯福无意发动一场革命,也无意为美国创造一种新的体制机构。相反,他是在设法医治一个资本主义社会的暂时疾病,通过护理使它恢复健康。”结合所学,1929到1933年的经济危机打击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为应对经济危机,罗斯福实行新政,在不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开创了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大规模干预经济的先河,使美国渡过了经济危机。可知,材料表明罗斯福新政是资本主义内部的一次自我调节。故选:A。
5.答案:C
解析:依据题干“罗斯福上台之后,大力推行改革,全面整顿金融体系,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罗斯福新政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全面干预,开创了一种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新模式,C项正确;罗斯福新政是在维护美国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的前提下进行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并不是变革社会制度,A项排除;优先发展重工业是苏联模式的特点,B项排除;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列宁领导的苏维埃政权,D项排除。故选C。
6.答案:C
解析:材料“始终未见成效,而国人反对罗斯福政策却跟着渐渐高涨……美国资本主义之能否恢复繁荣,现在几成为不可期望的事了。”表明罗斯福新政实施的效果还没有完全显现,国人反对罗斯福政策却跟着渐渐高涨。故C符合题意;题干学者对罗斯福新政只有认识到罗斯福新政未见成效,对罗斯福新政的认识不全面,排除A;国家干预经济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在题干材料中不能体现,排除B;美国的对华侵略导致国人对其缺乏好感与题干材料无关,排除D。故选C。
7.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美国政府共拨出120亿美元兴办诸如兴水利、筑桥梁、办监狱、修公路、修机场等项目,开辟公共游泳池、运动场,兴建发电厂和火车站,兴建公共建筑”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罗斯福新政兴建公共工程。此举的直接目的是为失业者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政府的行政权,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改善国家的基础设施,不是目的,排除B项;国家干预经济是此举的特点,不是目的,排除D项。故选C项。
8.答案:B
解析:富兰克林 罗斯福总统说:“我要求国会宣布:自1941年12月7日星期日日本进行无缘无故和卑鄙怯懦的进攻时起,合众国和日本帝国之间已处于战争状态。”美日“处于战争状态”指的是珍珠港事件。珍珠港事件的影响是使第二次世界大战达到最大规模。1941年12月7日,日本军队出动大批飞机,不宣而战,偷袭太平洋美军基地珍珠港,挑起了太平洋战争。第二天,美国对日本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规模进一步扩大,达到最大规模,全世界绝大部分地区和人口都被卷入这场人类历史上空前的浩劫之中。故选:B。
9.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36年受军部控制的广田弘毅上台组阁标志二战亚洲策源地形成。D项正确;意大利法西斯和德国纳粹主要是二战欧洲和非洲战场的法西斯侵略战争的发动者。排除AC项;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标志着对中国的局部侵略开始。排除B项。故选D项。
10.答案:C
解析:据所学可知,1933年,希特勒出任德国总理,开始掌握国家大权。不久,他解散国会,建立了法西斯专政,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欧洲战争策源地形成,C项正确;意大利是二战轴心国成员之一,并非欧洲战争策源地,排除A项;法国是二战同盟国成员之一,排除B项;奥匈帝国在一战中战败后分裂为四个国家,与二战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11.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在苏联战略重镇斯大林格勒……与纳粹军队展开了殊死搏斗”,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2年7月至1943年2月的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此后,苏军连续进攻扭转了苏德战场的形势,C项正确;1944年的诺曼底登陆,使德国陷入东西夹击中,排除A项;1942年1月,《联合国家宣言》的签署,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正式形成,排除B项;1943年夏,美英盟军进攻意大利,意大利法西斯政权垮台,导致法西斯联盟的直接解体,排除D项。故选C项。
12.答案:D
解析:1942年1月,美、英、苏、中等26个国家的代表在美国首都华盛顿签署《联合国家宣言》,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正式形成,D正确。三国协约和三国同盟建立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前;雅尔塔会议召开于1945年。
13.答案:A
解析:从材料“日本所窃取的中国领土,例如东北地区、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群岛等,归还中国”可知,宣言明确规定日本从中国窃取的领土必须归还中国,因此,该宣言维护了中国领土主权,A项正确;由此可知,该宣言仅维护了中国领土主权,而非各项主权,排除B项;1943年,当时二战尚未结束,排除C项;该宣言维护了中国领土主权,没有加速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排除D项。故选A项。
14.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但人们仍普遍地对雅尔塔会议表示欢迎,认为它是同盟国战时合作的顶峰。”结合所学可知,1945年召开雅尔塔会议,会议决定彻底消灭德国法西斯主义,战后德国由美、英、苏等国分区占领,决定战后成立联合国,苏联承诺在欧洲战事结束后3个月内,参加对日作战,B项正确;1944年6月,美、英盟军成功登陆法国诺曼底,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德国陷入东西两个战场的夹击之中,排除A项;1919年巴黎和会讨论瓜分德国海外殖民地和决定战后成立国际联盟,排除CD项。故选B项。
15.答案:A
解析:二战期间,法西斯国家的大肆侵略,激起世界各国人民的愤怒,全世界反法西斯国家开始逐渐走向联合。1942年1月,美、英、苏、中等26个国家的代表在美国首都华盛顿签署《联合国家宣言》,《联合国家宣言》的签署,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正式形成。各国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相互支援,协同作战,逐渐扭转了战争的形势。1944年6月6日,美英盟军在法国北部诺曼底登陆,向德军发动猛烈进攻,开辟了欧洲苏德战场外的第二战场,使德国法西斯陷于东西两线同时作战的局面,加速法西斯德国的战败。据“第二战场的开辟,其影响不仅在欧洲,而且将及于太平洋与中国。”可见,第二战场的开辟体现了《联合国家宣言》的精神,A项正确;1942年—1943年的斯大林格勒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排除B项;1933年,希特勒上台,逐渐集总统和总理大权于一身,称为国家元首,希特勒一上台,就着手建立法西斯恐怖独裁统治,世界大战的欧洲策源地形成,排除C项;日本偷袭珍珠港发生在1941年12月,排除D项。故选:A。
16.答案:D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纳粹德国对争夺苏联南部城市斯大林格勒的而进行的战役,时间自1942年6月28日至1943年2月2日为止。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是法西斯德国遭遇的战略范围最严重的失败,不仅终结了德国南方集群自1941年以来保持的攻势局面,而且直接造成了苏联与德国总体力量对比的根本变化。斯大林格勒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关键性战役,它不仅是苏德战场根本转折的开始,而且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D项符合题意;A项是一战中的战役;BC两项虽然是二战中的战役,但与题干信息不符。由此可知ABC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D。
17.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会议讨论波兰重建、外蒙古独立、中国东北等问题时都背着当事国进行”可知,美、英苏三个大国在达成协议(或讨论问题)时,丝毫没有考虑甚至损害弱小国家的利益,深刻地展现了雅尔塔会议中的大国强权政治的烙印,C项正确;雅尔塔会议协调了盟军的行动,加速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但与题干材料主旨(体现大国强权政治)不符,排除A项;题干材料体现了雅尔塔会议损害弱小国家的利益,而非要援助弱小国家,排除B项;绥靖政策的推行,助长了帝国主义国家的侵略气焰,排除D项。故选C项。
18.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1939年9月1日,德国军队对波兰发动突然进攻,英法再也无路可退,只得对德国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C项符合题意,选择C项;1931年发生的九一八事变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1937年发生的七七事变,标志着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始,开辟了对日本法西斯持久作战的东方主战场,B项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1941年12月,日本挑起太平洋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达到最大规模,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C项。
19.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英吉利海峡”“诺曼底”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诺曼底登陆的胜利使得盟军在欧洲开辟了第二战场,意味着纳粹德国陷入两面作战、腹背受敌的困境,彻底粉碎了德军企图以西线部队挫败美英登陆后再抽出50个师转用于苏联战场的如意算盘,D项正确;二战中,粉碎了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的战役是莫斯科保卫战,排除A项;斯大林格勒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与题意无关,排除B项;太平洋战争的爆发,美国参战,战争扩展到美洲,使第二次世界大战达到最大规模,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故选D项。
20.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到1942年9月中旬,德国人已打到这座城市的中心、在那里,他们陷入困境。正当士兵在地下室里、屋顶上、下水道里短兵相接时,两支苏联集团军从东而渡过了伏尔加河,对德军形成了钳形包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2年7月,德军开始集中力量进攻苏联战略重镇斯大林格勒。苏联军民英勇抗敌。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转折点,此后,苏军连续进攻,扭转了苏德战场的形势,B项正确;1939年德国闪击波兰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日本偷袭珍珠港标志着二战达到最大规模,排除C项;二战结束是在1945年,不符合题干时间,排除D项。故选B项。
21.答案:(1)重大事件:罗斯福新政;珍珠港事件;斯大林格勒战役;诺曼底登陆。
(2)选珍珠港事件;斯大林格勒战役;诺曼底登陆。
观点:美国参加二战加速了二战的胜利进程。
论述:1941年12月7日,日军偷袭位于珍珠港的美国海军基地。次日,美、英对日宣战,美国参加二战,加快了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1942年1月,美、苏、中等26国签署《联合国家宣言》,签字国保证使用自己的全部军事和经济资源,对德、日、意及其仆从国作战,相互合作,决不单独同敌人停战议和,为二战取得胜利奠定了基础;斯大林格勒战役期间,将枪支、坦克、飞机、弹药和食品输送给斯大林格勒英勇的防御者,输送给世界各地的盟军部队;1944年6月,美、英盟军成功登陆法国诺曼底,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德国陷入东西两个战场的夹击之中。
综上所述可知,美国参加二战加速了二战的胜利进程。
解析:(1)重大事件:根据材料“谈银行危机”“简述‘新政’规划”可得出,罗斯福新政;根据材料“1941年12月9日”“许多美国士兵死于非命,美国舰船被击沉,美国的飞机被摧毁”可得出,珍珠港事件;根据材料“将枪支、坦克、飞机、弹药和食品输送给斯大林格勒英勇的防御者”可得出,斯大林格勒战役;根据材料“今晚人们关注的焦点是英吉利海峡和诺曼底的海滩、农场和城市”可得出,诺曼底登陆。
(2)根据题干要求可选珍珠港事件;斯大林格勒战役;诺曼底登陆。珍珠港事件爆发后,美国对日宣战,美国加入二战;斯大林格勒战役期间得到美英等盟军的大力支持;美英联军开辟诺曼底登陆,加速德国法西斯的灭亡,因此可提炼出观点为:美国参加二战加速了二战的胜利进程。然后围观点,结合珍珠港事件、斯大林格勒战役、诺曼底登陆的时间和影响进行解读,最后进行总结。1941年12月7日,日军偷袭位于珍珠港的美国海军基地。次日,美、英对日宣战,美国参加二战,加快了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1942年1月,美、苏、中等26国签署《联合国家宣言》,签字国保证使用自己的全部军事和经济资源,对德、日、意及其仆从国作战,相互合作,决不单独同敌人停战议和,为二战取得胜利奠定了基础;斯大林格勒战役期间,将枪支、坦克、飞机、弹药和食品输送给斯大林格勒英勇的防御者,输送给世界各地的盟军部队;1944年6月,美、英盟军成功登陆法国诺曼底,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德国陷入东西两个战场的夹击之中。综上所述可知,美国参加二战加速了二战的胜利进程。
22.答案:(1)调整工业,颁布《全国工业复兴法》;作用:加强了国家基础设施建设,有利于农业生产;吸纳了大量失业者就业;刺激了生产和消费;提高了该地区的人民生活水平等。
(2)采用国家干预手段来扭转经济形势。
(3)美国经济开始缓慢复苏,工业生产有所恢复,就业人数逐步增加,人民生活得到改善。新政增强了美国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恢复了美国人民的信心;开创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新模式,对资本主义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23.答案:(1)三国同盟;三国协约。(一例即可)
(2)《联合国家宣言》;联合国。
(3)杜鲁门主义的出台;维护美国的领导地位。
(4)坚持人类优先的理念,加强国际合作;增强政策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共同维护世界和平稳定;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符合题意即可)
解析:本题以三则文字材料为背景依托,主要考查了一战前的两大军事集团、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成立、雅尔塔会议的内容、“冷战”开始的标志、“冷战”结束后,美国建立新秩序的“首要原则”、大国应有的担当等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24.答案:(1)特点:持续时间长;规模大;异常残酷等。原因:一战中参战国家众多,真正达到全球规模;大量新式和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投入到战场等。
(2)特点:由地区局部战争逐步扩大到全球规模。性质: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
(3)各国应该秉承“求同存异”,协商解决分歧和争端;各国人民休戚与共,应构建人民命运共同体等。
解析:(1)据材料一“……大战历时四年多,将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5亿人口卷入战争……双方死伤达3000余万人,经济损失3400多亿美元。”和材料二“……也使第一次世界大战真正进入全球规模阶段。交战双方把研制的新式武器投入战场。飞机、坦克、毒气首次用于战争,远程大炮杀伤力巨大,造成了重大的物资破坏和人员伤亡。”概括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特点是持续时间长;规模大;异常残酷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可知,其原因是由于一战中参战国家众多,真正达到全球规模;大量新式和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投入到战场等。
(2)根据材料三“二战的进程”可知,第二次世界大战进程的特点是由地区局部战争逐步扩大到全球规模。二战的性质是一场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
(3)综上所述,我们应该从两次世界大战中汲取的教训有各国应该秉承“求同存异”,协商解决分歧和争端;各国人民休戚与共,应构建人民命运共同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