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 二战后的世界变化 单元质检卷(A卷+B卷,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五单元 二战后的世界变化 单元质检卷(A卷+B卷,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8.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8-22 06:20:48

文档简介

第五单元 二战后的世界变化
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1947年3月,杜鲁门在国会发表“国情咨文”,他提出的“遏制共产主义”,干涉别国内政、加紧控制其他国家的纲领和政策,后来被称为“杜鲁门主义”,它的出台标志着( )
A.美苏冷战开始 B.两极格局形成 C.美苏争霸开始 D.第三世界崛起
2.德国分裂后,在民主德国边境,中央情报局用热气球、风筝等工具散发大量由美国新闻署组织印刷的宣扬西方民主和社会生活,诋毁苏联共产主义的传单、小册子、画报等。美国这一行为( )
A.揭开了冷战的序幕 B.应对了华约的挑战
C.延续了马歇尔计划 D.体现了杜鲁门主义
3.1947年,时任美国总统在国会演说,把世界分为“自由国家”和“极权政体”,美国的政策必须是支持各“自由民族”来抵抗外来的压力。为此,美国( )
A.出台杜鲁门主义 B.积极促成联合国建立
C.支持欧洲共同体 D.恢复了华沙条约组织
4.“在赢得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的同盟中,主要成员之间的关系已经破裂,它们尽管还没有发生军事冲突,但在意识形态和地缘政治方面,却已经处于对抗状态。”这种“对抗状态”正式开始于( )
A.杜鲁门主义的出台 B.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C.“北约”“华约”建立 D.欧洲共同体的成立
5.1945年4月,刚继任总统不久的杜鲁门宣称美国要“以拉丁美洲为后院,以太平洋为内湖,以大西洋为内海,以欧洲为重点。”材料体现出美国意图( )
A.称霸世界 B.帮助西欧恢复经济
C.分裂德国 D.瓦解世界殖民体系
6.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为了遏制苏联、称霸世界而主导建立的军事政治集团是( )
A.联合国安理会 B.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C.华沙条约组织 D.欧洲原子能共同体
7.联邦德国总理阿登纳:“如果我们欧洲人不想在起了根本变化的世界上走下坡路的话,欧洲的联合是绝对必要的。”“联合”的体现不包括( )
A.参加共同体 B.组建欧盟 C.使用欧元 D.加入华约
8.2016年6月23日,英国进行“脱欧”公投,结果英国脱离欧盟。有分析认为英国与欧盟在经济上和贸易上,双方相互依存度极高,政治上相互帮衬。英国脱离欧盟,势必导致双方利益受损,由此可见当时英国加入欧盟的目的( )
A.寻求外交和国家安全 B.引进科学技术
C.发展经济和提高国际地位 D.占据广阔的海外市场
9.1991年美国经济走出谷底之后,持续繁荣了10年。其中1993年增长了3%,1994年增长了4%。这一时期美国经济持续繁荣的主要原因是( )
A.“新经济”的推动 B.马歇尔计划的援助
C.“欧共体”的成立 D.罗斯福新政的实施
10.有人将法德关系作如下比喻:以前两国都在同一条马路上开车,各有各的“交通规则”,结果一再撞车.现在仍在同一条马路上开车,大家都遵守相同的“民主”规则,不再撞车了.这里法德“不再撞车”的原因是( )
A.法德和解,欧洲走向联合 B.二战打击下,法德无力再战
C.对抗美国,法德相互依存 D.多极化趋势,法德各自发展
11.有学者指出,欧洲共同体的活动领域从经济扩展到政治、社会和安全各个方面,西欧经济一体化和政治合作继续发展,将会促进世界多元化发展。该学者认为,欧洲联合( )
A.会影响世界格局变化 B.能保证成员国的安全
C.能共同应对全球问题 D.促进世界市场的形成
12.1991年底,促使美国成为唯一超级大国的历史事件是( )
A.杜鲁门主义出台 B.成立欧盟 C.东欧剧变 D.苏联解体
13.20世纪80年代,东欧各国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弊端日益显露,改革又出现失误,引发了严重的社会危机,经济发展速度放慢,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下降,社会动荡不安……与此同时,苏联也放松了对东欧国家的控制。材料叙述了东欧剧变的( )
A.原因 B.过程 C.目的 D.影响
14.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东欧和苏联普遍进行了改革,但最终却出现了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结局。造成这一结局的根本原因是( )
A.改革未突破苏联模式 B.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C.民族解放运动的失败 D.马歇尔计划的失败
15.苏联是一个单一制中央集权国家,但怎样才能使各加盟共和国自愿留在联盟内,并保证它们行使自己的主权,苏共领导没有认真从理论和实践中加以解决。这无疑为联盟的解体埋下了一颗定时炸弹。由此可见,苏联解体的原因之一是( )
A.国家自身建设上存在巨大缺陷 B.西方国家实施“和平演变”战略
C.国内出现了严重的经济困难 D.戈尔巴乔夫实施改革失败
16.1955年起,苏联放宽对农牧业的生产管理,只下达国家收购各类农畜产品的数量指标,农庄有权自行安排生产。这说明当时苏联( )
A.计划经济体制发生根本改变 B.斯大林模式受到一定的冲击
C.集体农庄不再受国家的监管 D.农业领域多种经济形式并存
17.1960年有17个非洲国家脱离殖民统治独立,这一年被称为“非洲年”。到60年代末,独立国家已达41个,约占非洲总面积的84%,总人口的88%。这一独立浪潮的发生( )
A.推动了拉丁美洲的独立 B.加速世界殖民体系崩溃
C.促使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D.推动政治多极化的趋势
18.与二战前的世界民族解放运动相比,战后民族解放运动的突出特点是( )
A.沉重打击了殖民势力 B.民族反抗精神得到发展
C.领导阶级发生了变化 D.彻底摧毁了世界殖民体系
19.同学们开展研究性活动,研究内容有:南美的“解放者”、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和“非洲年”。据此推断,研究的主题应是( )
A.亚非拉国家民族民主运动 B.“一超多强”局面的形成
C.两极格局的形成 D.一战后世界新秩序的建立
20.英国对埃及的苏伊士运河政策经过了一个由占领到逐渐放弃的演变历程。这一历程反映的历史趋势是( )
A.世界不同区域文明的多元发展 B.殖民体系的崩溃瓦解
C.人类由分散开始成为一个整体 D.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展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60分。
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凡尔赛体系建立包含着各种矛盾的因素,潜伏着未来冲突的根源,埋下爆发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祸根。它既没有使战败国与战胜国重归于好,也没有使战胜国之间的帝国主义国家握手言欢。当凡尔赛体系各条约的签字墨迹未干,就显露出这个体系的裂痕和崩溃的征兆。因为靠《凡尔赛条约》来维系的整个国际体系、国际秩序是建立在火山上的。
——摘编自王红孝主编《一战全史1914—1918》
材料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力量急剧膨胀,军事工业迅速扩张,世界贸易处于垄断地位。苏联在二战后上升为世界一流大国,建立了一个以其为首的横跨欧亚大陆的社会主义阵营,力保在东欧的胜利果实,以维护其周边的战后安全。美苏双方在欧洲的对抗是战略性的,都不愿轻举妄动,然而双方在中东北部的伊朗和土耳其的冲突却使美国抓到了“苏联扩张”的借口,甚至公开宣称不惜使用武力……朝鲜战争正是在美苏分歧中产生的。
——摘编自刘大禹《美苏冷战思维支配下的地区冲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埋下祸根”相关的会议名称,列出凡尔赛体系之下存在的三组矛盾。(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战后美苏对抗的原因。(5分)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从中获得的感悟。(3分)
22.错综复杂的大国关系深刻影响着世界局势的走向。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材料一:1919年5月4日,3000多名学生在北京天安门前集会,随后举行示威游行,队伍中喊出“外争主权,内除国贼”“取消二十一条”等口号。
材料二:美国冷战史学家加迪斯用“漫长的和平”来形容冷战。美苏都未抱有以与对方直接发生战争的方式来解决问题的打算,为准确把握对方意图,避免因误判导致战争意外发生,仅在军控领域两国就进行了多轮谈判。
——摘编自桂立《苏美关系70年》
材料三:在“冷战”结束的初期,多极化曾表现出较好的发展势头……事实上从90年代中期以来,多极化的发展趋势出现了一些反转,其中一个重要的表现就是,世界上实力最强大的美国与其他多数世界主要力量的差距被拉大。
——摘编自倪峰《关于多极化的一些思考》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反映了哪一历史事件?指出该历史事件与巴黎和会的联系。(5分)
(2)依据材料二,简述两极格局下美苏关系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苏共同维护“漫长的和平”的原因。(5分)
(3)依据材料三,举例说明“冷战”结束初期多极化“较好的发展势头”的表现。分析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美国与其他多数世界主要力量的差距被拉大”的原因。(6分)
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材料一:19世纪60年代,日本在受到西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冲击后,进行了由上而下、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全面西化与现代化改革运动。当时日本政府派出一些大型考察团出访欧美,对欧美10多个国家的政治、外交、法律、军事等情况进行了认真考察。考察团提出的“殖产兴业”“富国强兵”“文明开化”三大政策被奉为日本建国的指导方针。
材料二:日本……整个国家经济陷入瘫痪的边缘,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成为仅次于美国的资本主义世界第二经济大国……日本积极从西方国家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从不吝惜在教育上进行巨大投资,并且战前已有相当研发规模和技术基础,因此日本在发展科技方面和以科技发展经济方面取得了惊人的成就。
——摘编自李绍猛《日本二战后的创新崛起》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日本受到的“西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冲击”始于哪一史实?为此进行的“现代化改革”指什么?(6分)
(2)材料描述了日本哪一时期的经济发展状况?概括这一时期日本经济发展状况。(6分)
(3)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日本两次崛起的共同原因中至今对中国仍有借鉴意义的有哪些?(4分)
2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进入19世纪后,俄国农奴制的种种弊端越来越多地显现出来。1856年克里木战争的失败加剧了俄国专制制度的统治危机。为了摆脱内外交困的局面,亚历山大二世于1857年1月开始秘密组织人员草拟改革措施,并于1861年2月颁布了废除农奴制的法令,还推行国家机关改革、军事改革等。农奴制的废除是俄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里程碑,为俄国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广阔的市场。
——摘编自张建华《俄国史》
材料二:(图)苏俄(联)粮食产量变化曲线图
材料三:20世纪30年代苏联在斯大林时期建立起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斯大林体制,在当时极大的促进了苏联社会的发展,但后来逐渐僵化,弊端日益暴露,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先后有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进行改革,不但没有突破这一模式,反而使国家陷入危机之中。
(1)材料一反映的是俄国历史上哪次重大改革?为什么说这次改革“是俄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里程碑”?(5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苏俄(联)在1921—1925年粮食产量变化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这一变化与列宁实行的哪一政策有关?(4分)
(3)根据材料三分析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俄国的发展历程对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有何借鉴?(5分)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标志着美苏“冷战”的开始故A项正确。标志两极格局形成的事件是华沙条约组织建立故B项错误。美苏争霸在二战刚刚结束后就已经开始故C项错误第三世界是在20世纪60年代开始崛起的故D项错误。
2.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47年,杜鲁门主义出台,杜鲁门主义诋毁共产主义制度,这与题干中的“宣扬西方民主和社会生活,诋毁苏联共产主义”相符,D项正确;1947年,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揭开了冷战的序幕,而德国的分裂是在1949年,排除A项;印发宣扬西方民主和社会生活,诋毁苏联共产主义的传单、小册子、画报,并无法应对华约的挑战,排除B项;马歇尔计划企图通过援助西欧恢复经济,稳定资本主义制度,属于经济上的措施,题干并未反映该措施,排除C项。故选D项。
3.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1947年,时任美国总统在国会演说,把世界分为‘自由国家’和‘极权政体’,美国的政策必须是支持各‘自由民族’来抵抗外来的压力”可知,材料与美国的杜鲁门主义有关。1947年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标志着冷战的开始,A正确。1945年雅尔塔会议决定成立联合国,B排除;欧洲共同体在1967年建立,C排除;1949年美国主导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简称“北约”;华沙条约组织是苏联在1955年主导建立的,D排除。故选A。
4.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中的“没有发生军事冲突,但在意识形态和地缘政治方面,却已经处于对抗状态”可知,材料描述的是美苏冷战,美苏冷战开始的标志是杜鲁门主义的出台,A项正确;马歇尔计划是杜鲁门主义的一次大规模运用,北约、华约建立之后,美苏对峙局面正式形成,均与题意不符,排除BC两项;欧洲共同体成立于1967年,不是冷战开始的标志,排除D项。故选A项。
5.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以拉丁美洲为后院,以太平洋为内湖,以大西洋为内海,以欧洲为重点”和所学可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称霸的欲望十分强烈,企图称霸世界,A项正确;马歇尔计划企图帮助恢复西欧经济,来遏制苏联排除B项;德国分裂是在冷战时期,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C分纳米比亚的独立,标志着世界殖民体系的解体,排除D项。故选A项。
6.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为了遏制苏联、称霸世界,1949年,美、英等12国在华盛顿签订《北大西洋公约》建立以美国为首的军事政治集团“北约”,B项正确;联合国安理会是联合国下属的六个主要机构之一,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华沙条约组织是1955年苏联正在华沙组织的军事政治集团,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是由欧洲联盟成员国组成的国际组织,美国没有参加,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B项。
7.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加入华约是指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不包括联邦德国等西欧国家,D项符合题意,选择D项;1967年,欧洲人将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三个组织机构合并,成立了欧洲共同体;1993成立欧盟;2002年1月1日欧盟开始使用欧元,ABC不符合题意,排除ABC项。故选D项。
8.答案:C
解析:分析题干“2016年6月23日,英国进行‘脱欧’公投,结果英国脱离欧盟。有分析认为英国与欧盟在经济上和贸易上,双方相互依存度极高,政治上相互帮衬。英国脱离欧盟,势必导致双方利益受损”,由此可见当时英国加入欧盟的目发展经济和提高国际地位。综上所述,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故选C。
9.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1991年美国经济走出谷底之后……持续繁荣……其中1993年增长了3%,1994年增长了4%”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经济”是建立在信息技术革命和制度创新基础上的经济持续增长与低通货膨胀率、低失业率并存,经济周期的阶段性特征明显淡化的一种新的经济现象,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经济出现了二次大战后罕见的持续性的高速度增长,主要原因是“新经济”的推动,A项正确;马歇尔计划是二战后美国对西欧的经济援助计划,主要实施于20世纪40年代后期,与20世纪90年代美国经济繁荣无关,排除B项;“欧共体”成立于20世纪60年代,主要影响欧洲经济,对20世纪90年代美国经济繁荣影响不大,排除C项;罗斯福新政实施于20世纪30年代,旨在应对经济大危机,与20世纪90年代美国经济繁荣的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10.答案:A
解析:结合法德两国关系的发展历程可知,二战结束之前,法德两国由于历史因素,摩擦不断。二战结束后,法德两国在共同利益的促使下寻求和解,促进了欧洲一体化的进程;随着欧洲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欧洲各国进一步加强了政治上的联合,欧盟成立,欧盟各国开始使用单一的货币,欧盟成员之间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这使得法德两国的经济发展息息相关,难以再发生大规模的冲突。故题干中“相同的民主规则”指的是欧洲经济一体化。故选:A。
11.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欧洲共同体的活动领域从经济扩展到政治、社会和安全各个方面,西欧经济一体化和政治合作继续发展,将会促进世界多元化发展”可知该学者认为欧洲联合会影响世界格局变化,促进世界朝多元化方向发展,A项正确;该学者认为欧洲联合会影响世界格局变化,没有体现能保证成员国的安全,排除B项;该学者认为欧洲联合会影响世界格局变化,没有体现能共同应对全球问题,排除C项;新航路开辟使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形成,资本主义列强通过殖民扩张建立世界市场,排除D项。故选A项。
12.答案:D
解析:依据题干“罗斯福上台之后,大力推行改革,全面整顿金融体系,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罗斯福新政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全面干预,开创了一种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新模式,C项正确;罗斯福新政是在维护美国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的前提下进行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并不是变革社会制度,A项排除;优先发展重工业是苏联模式的特点,B项排除;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列宁领导的苏维埃政权,D项排除。故选C。
13.答案:A
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20世纪80年代,东欧各国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弊端日益显露,改革又出现失误,引发了严重的社会危机,经济发展速度放慢,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下降,社会动荡不安……与此同时,苏联也放松了对东欧国家的控制,自20世纪80年代后期起,东欧局势发生激烈的动荡,东欧各国的执政党纷纷丧失政权,社会制度随之发生根本性变化,这一事件被称为“东欧剧变”。材料叙述了东欧剧变的原因。故选:A。
14.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二战后东欧和苏联社会主义国家改革最终都失败了,根本原因是改革未突破苏联模式的束缚,A项正确;BCD三项与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无关,排除BCD项。故选A项。
15.答案:A
解析:由材料“怎样才能使各加盟共和国自愿留在联盟内,并保证它们行使自己的主权,苏共领导没有认真从理论和实践中加以解决”可知,苏联解体的原因之一是国家自身建设上存在巨大缺陷,没有保障各加盟共和国行使自己的主权,A项符合题意;材料中没有涉及西方国家实施“和平演变”战略,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涉及国内的经济困难,排除C项;材料内容没有涉及戈尔巴乔夫改革,排除D项。故选:A。
16.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1955年起,苏联放宽对农牧业的生产管理,只下达国家收购各类农畜产品的数量指标,农庄有权自行安排生产。”和所学知识可知,1953年斯大林逝世后,赫鲁晓夫上台。他针对斯大林时期存在的一些弊端,在经济、政治方面采取了一些改革措施。如放宽对农牧业的生产管理,农庄有权自行安排生产,这都说明赫鲁晓夫的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B项正确;赫鲁晓夫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的框架,计划经济体制没有发生根本性改变,排除A项;集体农庄有一定自主权,不等于不再受国家的监管,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农业的其他经济形式,排除D项。B项正确。
17.答案:B
解析:据“到60年代末,非洲独立国家的总数已达41个,约占非洲总面积的84%,总人口的88%。”可知,上述非洲的发展进程加速世界殖民体系崩溃。此后,非洲民族独立运动继续发展。1990年纳米比亚独立,标志着所有非洲国家都摆脱了殖民主义的枷锁。B符合题意。故选:B。
18.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二战后,民族解放运动空前高涨,世界资本主义殖民体系逐渐崩溃,1990年,纳米比亚独立标志着殖民体系彻底崩溃,D项正确;二战前的民族解放运动也沉重打击了殖民势力,且民族反抗精神得到发展,这些不是二战后民族解放运动的突出特点,排除AB项;二战前的民族解放运动中领导阶级就已经发生了变化,如一些国家由无产阶领导民族解放运动,排除C项。故选D项。
19.答案:A
解析:18世纪末19世纪初,争取独立的运动在拉丁美洲兴起,玻利瓦尔是众多英雄中的杰出代表,他率领起义军解放了西班牙在南美洲的殖民地,被誉为南美的“解放者”。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从印度征召了110多万人,运走了数百万吨粮食和军用物资,还强迫印度负担了3亿多英镑的军费,印度人民深受其苦。1918—1919年,印度农业歉收、疾病流行,夺走1000多万印度人的生命。印度人民与英国殖民者的矛盾激化。在甘地的领导下,印度走上了非暴力不合作的反抗道路。20世纪六七十年代,非洲独立运动进入高潮,绝大多数殖民地国家先后获得了独立。1960年,非洲有17个国家获得独立。这一年因此被称为“非洲年”。据南美的“解放者”、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和“非洲年”推断,这体现了亚非拉国家民族民主运动,故研究的主题最可能是亚非拉国家民族民主运动。选项A符合题意。故选:A。
20.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二战后,亚非拉国家掀起了民族解放运动,1956年,埃及总统纳赛尔宣布收回苏伊士运河主权,英军撤离运河区,这时期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诸国也为国家独立而斗争,到20世纪60年代末,非洲的独立国家已经达到41个,约占非洲总面积的84%,总人口的88%,英、法、比、葡等在非洲的殖民帝国彻底崩溃,因此材料所述历程反映的历史趋势是殖民体系的崩溃瓦解,B项正确;多元发展通常指的是在不同的领域或方向上进行多样化的发展和扩展,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新航路开辟打破了世界各地原有隔绝、封闭的状态,人类由分散开始成为一个整体,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展主要体现在更多的国家确立和发展资本主义制度,而题干所述历程主要反映了殖民体系的崩溃瓦解过程,排除D项。故选B项。
21.答案:(1)会议:巴黎和会
矛盾: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的矛盾;战胜国之间的矛盾。
(2)美国经济军事实力强大想称霸世界;战后苏联成为一流强国,成为美国称霸的障碍;美苏两国战略的对立和社会制度的巨大差异。
(3)感悟:法西斯势力、霸权主义是威胁世界和平重要因素;我们要反对战争,维护世界和平;要发挥好联合国的作用等。
解析:(1)据材料一“凡尔赛体系建立包含着各种矛盾的因素,潜伏着未来冲突的根源,埋下爆发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祸根”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个“祸根”是在巴黎和会上被埋下的。根据所学知识,巴黎和会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为了重建国际秩序而召开的国际会议。凡尔赛体系下的矛盾包括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的矛盾,例如:对德国的惩罚措施;还有战胜国之间的矛盾,例如:英法之间在地中海和近东地区的竞争,以及美国对英国殖民主义的挑战。
(2)据材料二“美国力量急剧膨胀,军事工业迅速扩张,世界贸易处于垄断地位”“苏联在二战后上升为世界一流大国,建立了一个以其为首的横跨欧亚大陆的社会主义阵营”可知,这说明了二战后美苏对抗的经济和军事基础。美国希望建立以自己为中心的国际秩序,而苏联的崛起和对欧洲的影响力扩张,使得美国感受到了威胁。此外,美苏在社会制度上存在巨大差异,这也是双方对抗的原因之一。
(3)从这两段材料中,我们可以感悟到,一战后国际政治格局的变动和力量对比的调整,是导致美苏对抗的重要原因。同时,我们也认识到,法西斯势力、霸权主义是威胁世界和平的重要因素。在处理国际事务时,各国应充分尊重他国的利益,通过对话和合作解决争端,共同维护世界和平稳定。此外,联合国作为国际事务的处理机构,应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促进国际间的公平正义。
22.答案:(1)历史事件:五四运动。联系: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引发了五四运动。
(2)特点:既合作又对抗。原因:美苏力量相对均衡;美苏共同主宰世界(符合两国的共同利益);二战后世界反战呼声高涨。
(3)表现:欧盟成立;中国的崛起;等等。原因:美国经济快速增长、综合国力的增强;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解析:(1)历史事件:根据材料“1919年5月4日,3000多名学生在北京天安门前集会,随后举行示威游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19年5月4日,北京3000多名学生汇集在天安门前,发表宣言,揭露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行径,并举行示威游行,史称五四运动,因此题干内容体现了五四运动、联系: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一战结束后,战胜国召开了巴黎和会,中国作为战胜国之一也参加了巴黎和会,但中国在会议上提出的正当要求被拒并把德国在中国山东的特权转让给日本,最终爆发了五四运动,说明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是五四运动的导火线。
(2)特点:根据材料“用漫长的和平来形容冷战。美苏都未抱有以与对方直接发生战争的方式来解决问题的打算”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冷战是美苏除了战争以外方式的对抗,但同时在军控领域两国就进行了多轮谈判,说明这时期美苏之间既合作又对抗;原因:根据材料“美苏都未抱有以与对方直接发生战争的方式来解决问题的打算,为准确把握对方意图,避免因误判导致战争意外发生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二战后,美苏力量相对均衡,刚经历过战乱的美苏不希望再进行大规模战争,因此共同维护这“漫长的和平”;战后美苏两极格局有利于共同主宰世界,这符合美苏两国国家利益,同时这时期世界反战呼声高涨。
(3)表现:根据材料“在冷战结束的初期,多极化曾表现出较好的发展势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冷战结束于1991年,1993年欧盟建立,欧盟的建立促进欧洲国家的一体化进程,也进一步促进了世界多极化趋势,体现了“冷战”结束初期多极化“较好的发展势头”,1978年12月,中国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制定了改革开放的伟大策略,中国逐渐崛起;二战后的日本经济逐渐恢复发展,冷战结束后,日本综合实力进一步加强,在国际社会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原因:根据材料“从90年代中期以来,多极化的发展趋势出现了一些反转,其中一个重要的表现就是,世界上实力最强大的美国与其他多数世界主要力量的差距被拉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美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国力极大增强,使得美国与其他多数世界主要力量的差距被拉大;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苏联解体后,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这也是美国与其他多数世界主要力量的差距被拉大: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进一步促进美国经济发展,也是美国与其他国家力量差距拉大的重要原因。
23.答案:(1)史实:1853——1854年,美国侵略日本,日本被迫签订不平等条约,面临着沦为殖民地的危险;现代化改革:明治维新。
(2)时期: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状况: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成为仅次于美国的资本主义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3)坚持改革开放;大力发展教育,培养人才,积极引进科技,大胆创新;制定适合本国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等。(答案符合题意且言之有理两点即可)
解析:(1)史实:根据材料一“日本在受到西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冲击后”和所学可知,1853——1854年,美国侵略日本,日本被迫签订不平等条约,面临着沦为殖民地的危险;现代化改革:根据材料一“19世纪60年代,日本在受到西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冲击后,进行了由上而下、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全面西化与现代化改革运动。”和所学可知,1868年,明治政府实行一系列改革,以西方为榜样,全面改造日本,史称“明治维新”。
(2)时期:根据材料二“日本……整个国家经济陷入瘫痪的边缘”和所学可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战败,整个国家经济陷入瘫痪的边缘。状况:根据材料二“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成为仅次于美国的资本主义世界第二经济大国……”和所学可知,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资本主义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3)启示:开放性回答,言之有理即可,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日本两次崛起的共同原因中仍有借鉴意义的有坚持改革开放;大力发展教育,培养人才,积极引进科技,大胆创新;制定适合本国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等。
24.答案:(1)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使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
(2)1921—1925年粮食产量不断增加。1921年列宁实行新经济政策。
(3)斯大林模式弊端(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改革要根据国情,顺应社会发展;要及时改革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制度;改革要从人民根本利益出发。
解析:(1)改革:根据材料一“亚历山大二世于1857年1月开始秘密组织人员草拟改革措施,并于1861年2月颁布了废除农奴制的法令”可得出是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影响:根据所学知识可得出1861年农奴制改革是俄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改革废除了农奴制,促使社会的各个方面出现了新气象,使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
(2)变化趋势:根据材料图表可得出1921—1925年粮食产量不断增加。政策:根据所学知识可得出是1921年列宁实行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使1921年春天的危机迅速消失,生产稳步恢复。它满足了劳动者的经济要求,受到广大农民工人的欢迎。巩固了工农联盟,使苏维埃政权日益巩固。
(3)根本原因:根据材料三“20世纪30年代苏联在斯大林时期建立起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斯大林体制,在当时极大地促进了苏联社会的发展,但后来逐渐僵化,弊端日益暴露”可得出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是斯大林模式弊端。启示:开放性设问,言之有理即可。如改革要根据国情,顺应社会发展;要及时改革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制度;改革要从人民根本利益出发。第五单元 二战后的世界变化
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20世纪末德国重新统一,柏林墙被拆除,其砖块随之被各国博物馆收藏,这一文物的价值主要在于它见证了( )
A.美苏冷战 B.欧洲一体化 C.东欧改革 D.经济全球化
2.1947年后美国制作了多部电影,其中苏联的形象被塑造成“邪恶的、懦弱的、精神不稳定的、无情工作的机器人”,而美国的形象是“无辜的、勇敢的、守法的自由思想家”。这一现象是由于( )
A.苏联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突出表现 B.“斯大林模式”存在的弊端
C.苏联在美苏争霸中处于有利的地位 D.美苏战时盟友关系开始破裂
3.正确理解历史概念是认识历史的重要条件。“西方”这个概念自出现以来一直是动态变化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尤其在冷战期间,“西方”这一概念日益固化为具有特殊内涵的国际政治词汇,主要是指( )
A.欧洲所有的资本主义国家 B.欧洲与美洲的所有国家
C.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 D.大西洋两岸的欧美国家
4.美国通过马歇尔计划,迫使欧洲国家都要以对待本国居民的同等条件,向美国投资者开放。这样,美国把“遏制”共产主义的计谋与本国制造商、出口商的热情融为一体,成了真正的受益者。这反映了马歇尔计划( )
A.使美国获得更多经济利益 B.导致欧洲各国丧失了国家主权
C.使欧洲一体化的进程加速 D.标志着美苏两大军事阵营形成
5.美国副国务卿克莱顿在1947年提交的一份备忘录中写道,“没有美国更为迅速的大量援助……除了对世界未来和平与安全产生严重影响外,对我国国内经济的影响也是极为严重的,将失去我国剩余产品的销售市场”。由此可见,美国实施马歇尔计划的主要出发点是( )
A.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 B.维护自身的经济利益
C.尽快促进西欧经济的恢复 D.遏制共产主义的渗透
6.一战前欧洲形成了同盟国和协约国两大敌对军事集团,二战前德意日法西斯形成了轴心国同盟,二战后世界出现了北约和华约的对峙局面。这反映了( )
A.法西斯势力的日益猖獗 B.大国结盟影响世界局势
C.帝国主义国家间的争夺 D.冷战对峙局面开始形成
7.日本与北约将在网络防御等领域加深合作关系,并于2024年内在东京开设联络处。中方对此表示,北约持续东进亚太,应引起地区国家高度警惕。北约的这一行为体现了( )
A.遏制俄罗斯的需要 B.冷战思维的延续
C.多极化趋势的强化 D.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8.从19世纪90年代开始,美国的一些工厂企业经由纵向和横向两条途径实行联合和兼并,向巨型企业转化。这说明美国( )
A.生产和资本正日益集中 B.积极实施马歇尔计划
C.推行国家干预经济政策 D.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
9.20世纪90年代以后,欧盟国家的信息化水平较高。新加坡、韩国等也起步较早,制定了自己的信息化方案。中国、印度等发展中国家也在积极建设信息高速公路。材料反映( )
A.近代自然科学得到广泛运用 B.苏联模式的推广
C.发展中国家登上了国际舞台 D.“新经济”的扩展
10.20世纪50—70年代初是西方经济发展的“黄金时代”。这一时期美国、西欧,日本经济迅速发展的共同原因是( )
A.采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 B.利用外来的经济援助
C.建立了区域合作组织 D.推行非军事化政策
11.“唯一的办法是,在把德国工业从战败国被歧视的地位解脱出来的同时,把法国的工业与德国工业都放在同一起点上。”材料体现西欧国家谋求( )
A.经济上的联合 B.军事防务的合作 C.文化上的趋同 D.外交立场的一致
12.1957年,赫鲁晓夫提出在今后几年内“在按人口平均计算的畜产品产量方面赶上美国”的口号;1961年,他又宣布苏联将在20年内基本建成共产主义社会,但结果证明其改革完全没有达到预期,并且存在严重偏差。这启示我们要( )
A.不断完善计划经济体制 B.加速推进科学技术进步
C.依据国情制定经济政策 D.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3.1956年,赫鲁晓夫指出:“苏联共产党一直关心重工业的优先发展……这就是我们党的总路线……今后也要十分坚定地贯彻。”据此可知,这一路线( )
A.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B.开始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
C.有利于经济的协调发展 D.本质上并没有突破苏联模式
14.英国作家乔治·奥威尔在1945年发表的文章中指出,战后幸存的超级大国之间“令人不安的僵持状态”和“不是和平的和平”的状态将会长久存在。这种状态结束于( )
A.杜鲁门主义出台 B.马歇尔计划实施 C.“北约”“华约”对峙 D.苏联的分裂解体
15.赫鲁晓夫改革农业沿袭了斯大林时期粗放经营的生产模式,主张大规模开垦荒地,前五年,农业产量的年平均增长率高达6.8%,随着后期开垦面积的缩小,农业产量的年平均增长率下降到仅有1.7%。这说明其改革( )
A.深刻改变经济体系的缺陷 B.导致社会主义阵营的动荡
C.未解决农业发展根本问题 D.使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16.有关苏联改革,有人评价道:“赫鲁晓夫把苏联改乱了,勃列日涅夫把苏联改死了,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改垮了。”这句话中“改垮了”实质上是( )
A.国家变得四分五裂 B.社会制度发生变化
C.国家名称发生变化 D.执政党失去了政权
17.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民族解放浪潮空前高涨。以下选项与拉丁美洲人民捍卫国家主权有关的是( )
A.发起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B.收回巴拿马运河区主权
C.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将苏伊士运河收归国有
18.1960年,英国首相麦克米伦访问非洲时说:“变革之风已经吹遍这个大陆,不管我们喜欢不喜欢,民族意识的这种增长是个政治事实。我们大家都必须承认这个事实,并且在制定国家政策时把它考虑进去。”这说明了( )
A.不结盟运动兴起 B.世界殖民体系彻底崩溃
C.民族解放运动高涨 D.国际经济旧秩序瓦解
19.古巴在政治和经济上曾经长期被美国控制。古巴人民经过数年的武装斗争,最终在1959年推翻了美国支持的独裁政权。后来,古巴又挫败了美国支持的雇佣军入侵,走上了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上述材料反映了古巴人民的斗争( )
A.沉重打击了美国的经济发展 B.具有正义性、曲折性和艰巨性
C.揭开了拉美独立运动的序幕 D.导致了帝国主义殖民体系崩溃
20.20世纪80年代以来,非洲一些国家政局动荡,拉美地区落入“中等收入陷阱”。东南亚国家经济对外依赖程度高,抗击金融风险能力差。上述现象说明亚非拉国家( )
A.发展道路仍不平坦 B.亟待摆脱殖民主义枷锁
C.深受恐怖主义威胁 D.受到不结盟运动的影响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60分。
21.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19世纪,随着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世界形势变得更加纷繁复杂。一方面,西方列强的对外扩张与殖民活动激起了殖民地人民的普遍反抗,拉丁美洲、印度相继爆发了反抗殖民统治、争取民族独立的武装起义;另一方面,19世纪中期资本主义力量进一步增强,俄国、美国和日本走上了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部编版《世界历史》九年级下册
材料二:1929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规模空前的经济大危机,各国政府纷纷采取措施应对。美国依靠罗斯福新政走出困局,而德国、意大利和日本却走上了侵略扩张的道路,并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经过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共同努力,第二次世界大战最终以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胜利而结束。这次战争给各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灾难,也深刻影响了战后世界的发展。
——部编版《世界历史》九年级下册
材料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战后初期,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头号强国,而社会主义苏联是这一时期唯一能与美国抗衡的国家。美苏两国之间开始了长达数十年的冷战对峙局面。以联合国为代表的国际组织为维护世界和平作出了重大贡献。冷战结束后,世界格局发生了新的变化。
——部编版《世界历史》九年级下册
(1)材料一中19世纪中期,俄国、美国分别通过什么事件走上了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3分)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述罗斯福新政的特点。并分别指出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的转折点和性质。(5分)
(3)材料三美苏冷战开始的标志是什么?冷战结束后,世界格局发生了什么新的变化?我们应如何顺应这一历史变化,共创人类美好的未来?(6分)
22.俄乌冲突的不断加剧,激发了人们对如何正确面对危机的思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0分)
材料一:下图是西汉初期中央和封国力量对比图。
材料二:1945年4月12日罗斯福总统病逝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华日报》和《解放日报》分别发表社论,指出“他用大无畏的精神推行新政,他用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扩大人民购买力的政策代替了帝国主义式的对外经济掠夺,他渡过了危机,安定了国民生活,他也用这政策代替快要到来的反法西斯战争,创立了使美国成为全民主国家兵工厂的准备工作”。
——摘编自黄安年《罗斯福新政的历史地位和阶级性质》
材料三:经过两次世界大战的剧烈厮杀后,昔日称雄于世界的欧洲列强均已降为二等国、三等国,它们面对的是一个虚弱不堪、支离破碎的欧洲。在东方,来自苏联和东欧盟国的威胁日益严重;在西方,来自美国的经济渗透和政治控制不断加强。……面对严重衰落的欧洲,欧洲政治家们又发出了新的欧洲统一的呼声。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史编》
材料四:目睹一个外国国旗插在自己国家的心脏,谁能忍受这种屈辱呢?
——巴拿马政府领导人托里霍斯
(1)材料一反映了西汉初期面临着怎样的危机?面对这一危机,西汉统治者采取了怎样的措施?(4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罗斯福在哪些方面的贡献使其受到中国共产党的高度评价。(3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欧洲政治家们又发出了新的欧洲统一的呼声的原因?(5分)
(4)材料四中“外国”指的是哪个国家?巴拿马人民是如何摆脱这种屈辱的?(3分)
(5)综合上述材料,请任选一个角度,谈谈如何应对危机。(5分)
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1)上图反映了二战结束后,国际格局的变化,请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6分)
材料二:美国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把西欧纳入其称霸全球的战略轨道,但客观上却为西欧的经济联合开辟了道路。
——摘编自王斯德主编《世界当代史》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欧走向联合的目的是什么?并列举一例西欧国家联合的实例。(6分)
2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世界现代史大事记(部分)
时间 事件
1947年 杜鲁门主义出台
1949年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立
1955年 华沙条约组织成立
1991年 苏联解体
1993年 欧洲联盟成立
2001年 上海合作组织诞生
2010年 中国的经济规模位居世界第二
——据人民教育出版社《世界历史》编制
材料二 二战结束后,美国通过一系列条约构成了在太平洋地区遏制共产主义的战略军事体系。冷战结束后,美国亚太同盟体系有新的调整:由权力主导型向分享型过渡,让盟国承担更多义务,强调同盟间的相互协调与合作……更追求在社会、经济、文化一致性基础上形成利益共同体。美国亚太同盟体系……有遏制和围堵中国之嫌。
——摘编自杨文静《美国亚太同盟体系的调整及其走向》
(1)据材料一,简述二战后世界格局演变的主要线索。(5分)
(2)据材料二,概括冷战结束前后美国亚太同盟体系的变化。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其变化的原因。(9分)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二战结束后,美、苏两国的战略的对立和社会制度的巨大差异,使双方的对抗、冲突不断加剧。1947年杜鲁门发表演讲提出政策,被称为“杜鲁门主义。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标志着美、苏冷战开始。1949年9月,美英法占领区成立了德意志共和国,又称“联邦德国”或“西德”;10月,在苏占区成立了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又称“民主德国”或“东德”,从此欧洲冷战对峙的局面基本形成。1961年,民主德国为防止局面外流和西方势力的渗透,在东、西柏林之间的己方领土上修筑了“反法西斯防卫墙”,又称“柏林墙”。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随着东欧剧变和冷战结束,民主德国政局发生剧烈动荡,1989年11月,民主德国宣布开放柏林墙。因此题干信息,20世纪末德国重新统一,柏林墙被拆除,其砖块随之被各国博物馆收藏。这一文物的价值主要在于它见证了美苏冷战,A项正确;1993年大部分西欧国家在欧共体的基础上组成了欧盟联盟,大大加快了欧洲一体化的进程,排除B项;东欧改革是20世纪60年代后,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在政治、经济上都出现严重问题,各国进行一系列改革,排除C项;德国的柏林墙与经济全球化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2.答案:D
解析:据题目和所学知,1947年后美国制作的多部电影都丑化苏联,美化美国,这一现象主要是由于美苏战时盟友关系开始破裂,两国进行了冷战。1947年3月,美国总统杜鲁门在国会发表演说,提出要以“遏制共产主义”作为国家政治意识形态和对外政策的指导思想,这些政策和纲领后来被称为“杜鲁门主义”。此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了除武装进攻之外的一切敌对行动,美苏“冷战”从此开始。故选:D。
3.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二战结束后,战后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力量的壮大,美国的经济、军事实力居于世界第一位,它称霸世界的野心日益膨胀,但美国又不得不正视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于是,美国带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对社会主义国家采取了除武装进攻之外的一切手段的敌对行动,以“遏制共产主义,这种政策被称为冷战政策,历史文献中,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这一概念的内涵是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C项正确;欧洲所有的资本主义国家、欧洲与美洲的所有国家说法太绝对,排除AB项;大西洋两岸的欧美国家分为资本主义阵营和社会主义阵营,排除D项。故选C项。
4.答案:A
解析:材料的中心意思是美国借助遏制共产主义的名义,通过马歇尔计划加强了对欧洲的经济控制,获得了巨大的经济利益,A正确;马歇尔计划加强了美国对西欧的控制,并没有剥夺欧洲各国的主权,B错误;C不是材料体现的影响,不选;标志着美苏两大军事阵营形成的是1955年华约组织的建立,D错误。
5.答案:B
解析:依据题干材料,“没有美国更为迅速的大量援助……除对世界未来和平与安全产生严重影响外,对我国国内经济的影响也是极为严重的,将失去我国剩余产品的销售市场”可知,美国马歇尔计划的目的是为了维护自身的经济利益,为美国寻找“剩余产品的销售市场”,故B项正确。故选:B。
6.答案:B
解析:同盟国和协约国两大敌对军事集团展开疯狂的扩军备战,最终引发了一战;德意日法西斯形成了轴心国同盟,最终引发了二战;二战后,形成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和以苏联为首的华约,两大集团全面冷战对峙,两极格局形成。由此可知,大国结盟影响了世界局势,B正确。“法西斯势力的日益猖獗”是二战前的情况;“北约和华约的对峙”不是帝国主义国家间的争夺;1947年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标志着冷战开始。
7.答案:B
解析:据材料可知,“日本与北约将在网络防御等领域加深合作关系,并于2024年内在东京开设联络处”这是北约冷战思维的延续,可能导致大国对抗加剧,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北约持续东进亚太”,与遏制俄罗斯无关,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北约将在日本建立联络处”,而不是多极化趋势的强化,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排除D项。故选:B。
8.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美国的一些工厂企业经由纵向和横向两条途径实行联合和兼并,向巨型企业转化”可知,一些工厂企业变成巨型企业,说明了美国生产和资本正日益集中,A项正确;马歇尔计划于1947年7月正式启动,并整整持续了4个财政年度之久,与材料时间“从19世纪90年代开始”不符,排除B项;罗斯福新政中推行国家干预经济政策,但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C项;随着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美苏对抗的世界两极格局结束,美国成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但材料信息中没有涉及,排除D项。故选A项。
9.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20世纪90年代以后,欧盟国家的信息化水平较高。新加坡、韩国等也起步较早,制定了自己的信息化方案。中国、印度等发展中国家也在积极建设信息高速公路”可知,20世纪90年代以后欧盟、新加坡、韩国、中国、印度等国家加强建设信息化,反映了“新经济”由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扩展,D项正确;信息化属于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不属于近代自然科学内容,排除A项;苏联模式的特征是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且1991年苏联已经解体,排除B项;从1955年万隆会议开始,发展中国家作为一支新兴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国际舞台,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10.答案:A
解析:20世纪50年代,美国、西欧经济迅速发展的共同原因是采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故选A。
11.答案:A
解析:由“唯一的办法是,在把德国工业从战败国被歧视的地位解脱出来的同时,把法国的工业与德国工业都放在同一起点上。”中反复出现的“工业”可以看出,材料体现出西欧国家谋求经济联合的意愿。A符合题意。BCD在材料中没有涉及。故选:A。
12.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1957年,赫鲁晓夫提出在今后几年内‘在按人口平均计算的畜产品产量方面赶上美国’的口号;1961年,他又宣布苏联将在20年内基本建成共产主义社会,但结果证明其改革完全没有达到预期,并且存在严重偏差”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赫鲁晓夫的改革缺乏实事求是的精神,没有从苏联的具体国情出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违背了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原则,因此启示我们建设祖国要依据国情制定经济政策,C项正确;题干强调的是赫鲁晓夫改革没有按照国情制定政策,与不断完善计划经济体制和加速推进科学技术进步无关,排除AB项;苏联因为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而解体,给我们的教训是要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题干强调的依据国情制定经济政策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13.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并所学知识可知,赫鲁晓夫时期,苏联仍然坚持优先发展重工业,说明本质上并没有突破苏联模式。故D正确;这一路线不符合人民切身利益,不利于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排除A;斯大林时期,开始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不符合题意,排除B;苏联仍然坚持优先发展重工业,这一路线不利于国民经济比例协调发展,排除C。故选:D。
14.答案:D
解析:A.题干描述的是二战后美苏冷战状态,杜鲁门主义出台标志着美苏冷战的开始,排除。B.马歇尔计划是美国推行冷战政策在经济方面的表现:排除。C.“北约”“华约”对峙标志着两极格局正式形成,排除。D,苏联的分裂解体标志着美苏对峙的两极格局终结,符合题意。故选:D。
15.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主张大规模开以荒地,前五年增长率高达6.8%,随着后期开垦面积的缩小……下降到仅有1.7%”可知,农业产量的年平均增长率与开垦荒地面积的大小有密切的关系但极不稳定,这反映出赫鲁晓夫改革并没有促进农业长久发展,没有解决农业发展的根本问题,C项符合题意。
16.答案:B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后,首先进行经济改革,总体效果不佳,转而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倡导“公开性”和“政治多元化”,因此据题干关键信息“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改垮了”可知,这句话中“改垮了”实质上是社会制度发生变化。故选B。
17.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巴拿马运河位于巴拿马共和国中部,连接大西洋和太平洋,具有重要的经济和战略地位。巴拿马运河开通后,美国在运河沿岸划出运河区,一直由美国控制。20世纪六七十年代,巴拿马不断爆发群众性的反美运动,要求收回运河区主权。1977年,巴拿马与美国签订条约,收回了运河区的海关、邮政、司法等主权,并参与运河的管理和营运。1999年底,巴拿马收回了运河区的全部主权。B项正确;一战后,甘地领导印度人民发起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排除A项;1953年,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排除C项;1956年,埃及总统纳赛尔宣布将苏伊士运河收归国有,排除D项。故选B项。
18.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变革之风已经吹遍这个大陆,不管我们喜欢不喜欢,民族意识的这种增长是个政治事实。我们大家都必须承认这个事实,并且在制定国家政策时把它考虑进去。”可知,材料反映的是非洲民族解放运动;变革之风吹遍非洲,民族意识的增长从而导致民族解放运动的兴起,世界殖民体系趋于瓦解,C项正确;材料主旨反映非洲民族解放运动高涨,没有涉及不结盟运动兴起,排除A项;1991年纳米比亚独立标志着世界殖民体系彻底崩溃,排除B项;材料主旨反映非洲民族解放运动高涨,没有体现国际经济旧秩序瓦解,排除D项。故选:C。
19.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古巴人民经过数年的武装斗争,最终在1959年推翻了美国支持的独裁政权。后来,古巴又挫败了美国支持的雇佣军入侵,走上了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可知,古巴人民的斗争推翻了美国支持的独裁政权,之后又面临美国雇佣军的入侵,走上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所以其斗争具有正义性,又是充满曲折性和艰巨性,B项正确;题干中推翻美国支持的独裁政权,挫败美国雇佣军入侵,并不能推出沉重打击了美国的经济发展,排除A项;海地的独立,揭开了拉美独立运动的序幕,排除C项;1990年纳米比亚独立,标志着所有非洲国家摆脱了殖民主义的枷锁,排除D项。故选B项。
20.答案:A
解析:材料“非洲一些国家政局动荡,拉美地区落入‘中等收入陷阱’,东南亚国家经济对外依赖程度高,抗击金融风险能力差”体现的是亚非拉国家在发展过程中受到政局、经济对外依赖程度高及抗击金融风险能力差等不利因素的影响,发展道路仍不平坦,A项正确;材料与殖民主义枷锁的说法无关,排除B项;材料与恐怖主义无关,排除C项;材料与不结盟运动的说法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21.答案:(1)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美国内战。
(2)政府加强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斯大林格勒保卫战;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战争。
(3)杜鲁门主义的出台;世界朝着多极化的方向发展;深化改革,开展全方位外交,倡导“一带一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
解析:(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可知,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废除了农奴制,促使社会的各个方面出现了新的气象,推动了俄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1861——1865年美国南北战争,是美国历史上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经过这场战争,美国维护了国家统一,废除了奴隶制,美国资本主义扩展到全国,促进了经济的迅速发展。
(2)依据材料二,结合课本所学可知,罗斯福实施新政应对经济大危机,新政的特点是:政府加强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新政使美国经济开始了缓慢的复苏,工业生产有所恢复,就业人数逐步增加,人民生活得到改善。1939年9月1日,德军以“闪电战”方式突袭波兰,英法被迫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1942年7月,德国集中兵力进攻苏联战略重镇斯大林格勒。苏联人民英勇抗敌,次年2月大败德军。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此后,苏军连续进攻,扭转了苏德战场的形势。第二次世界大战是法西斯国家发动的侵略战争,所以其性质是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战争。
(3)结合课本所学可知,1947年3月,美国总统杜鲁门在国会发表演说,提出“杜鲁门主义”。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标志着美苏战时同盟关系正式破裂,冷战开始。随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冷战结束,美苏两极格局不复存在,暂时形成“一超多强”的局面,世界政治格局朝多极化方向发展。随着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成为大多数国家的要求,各国致力于发展经济,力争增强经济实力,在新的世界革命中占据有利地位。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为应对经济全球化,深化改革,发展经济,实行全方位外交,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倡导“一带一路”,实现合作共赢,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
22.答案:(1)地方势力过大,威胁中央统治。颁布“推恩令”。
(2)改善人民生活水平,避免美国走上法西斯道路;使美国渡过经济危机;为反法西斯战争作出准备等。
(3)二战后欧洲各国力量衰落;来自苏联和东欧盟国的威胁日益严重;美国对西欧的经济渗透和政治控制不断加强。1967年,成立了欧洲共同体。
(4)美国。1977年,巴拿马收回了运河区的海关、邮政、司法等主权,并参与运河的管理和营运;1999年底,巴拿马收回了运河区的全部主权。
(5)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结合本国国情进行改革,改善人民生活等。
解析:(1)危机:根据材料一“西汉初期中央和封国力量对比”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反映了西汉初期封国力量壮大,王国问题严重,威胁中央集权。
措施:据所学知识可知,面对这一危机,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削弱封国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
(2)贡献:根据材料二“他用大无畏的精神推行新政,他用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扩大人民购买力的政策代替了帝国主义式的对外经济掠夺,他渡过了危机,安定了国民生活,他也用这政策代替快要到来的反法西斯战争,创立了使美国成为全民主国家兵工厂的准备工作”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可知,罗斯福以恰当的政策使美国渡过了危机,安定了国民生活,避免美国走上法西斯道路,为反法西斯战争作了准备。
(3)原因:根据材料三“经过两次世界大战的剧烈厮杀后,昔日称雄于世界的欧洲列强均已降为二等国、三等国,它们面对的是一个虚弱不堪、支离破碎的欧洲”和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欧洲政治家们又发出了新的欧洲统一的呼声”的原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普遍衰落,需要联合起来,以求发展;根据材料三“在东方,来自苏联和东欧盟国的威胁日益严重;在西方,来自美国的经济渗透和政治控制不断加强。……”可得出原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面临美国的控制和苏联的威胁,美国对西欧的经济渗透和政治控制不断加强,需要联合以自强。1967年,成立了欧洲共同体。
(4)国家:根据材料四“目睹一个外国国旗插在自己国家的心脏,谁能忍受这种屈辱呢”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四中的“外国”指的是美国。如何摆脱: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巴拿马运河位于巴拿马共和国中部,巴拿马运河开通后,美国在运河沿岸划出运河区,一直由美国控制。20世纪六七十年代,巴拿马不断爆发群众性的反美运动,要求收回运河区主权。1977年,巴拿马与美国签订条约,收回了运河区的海关、邮政、司法等主权,并参与运河的管理和营运。1999年底,巴拿马收回了运河区的全部主权。
(5)如何应对危机:开放性设问,结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围绕如何应对危机作答,言之成理即可。如:在国家发展过程中遇到危机,应根据国情,适时调整政策,进行改革,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摆脱危机;一个国家应通过不断提高综合国力来提升应对危机的能力,防备国际环境变化对自身的冲击;在全球化趋势不断发展的当今社会,要加强与其他国家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努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23.答案:(1)二战后,为了称霸世界,美国推行冷战政策,杜鲁门主义出台标志着冷战开始:1949年,西德和东德的成立,德国分裂,标志着欧洲冷战对峙局面形成:1949年北约成立,1955年,华约成立,标志着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的全面冷战对峙,两极格局形成。1991年,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结束,两极格局既威胁世界和平,又互相牵制,控制冲突升级,避免了世界性战争的爆发,维护了世界和平。
(2)目的:抗衡美国和苏联;例子:成立欧共体、建立欧盟。
解析:(1)如图反映了二战结束后,国际格局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二战后,为了称霸世界,美国推行冷战政策,杜鲁门主义出台标志着冷战开始;1949年,西德和东德的成立,德国分裂,标志着欧洲冷战对峙局面形成1949年北约成立,1955年,华约成立,标志着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的全面冷战对峙,两极格局形成。1991年,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结束,两极格局既威胁世界和平,又互相牵制,控制冲突升级,避免了世界性战争的爆发,维护了世界和平。
(2)根据材料二“美国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把西欧纳入其称霸全球的战略轨道,但客观上却为西欧的经济联合开辟了道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欧走向联合的目的是抗衡美国和苏联;西欧国家联合的实例有成立欧共体、建立欧盟。
24.答案:(1)主要线索:两极格局形成;两极格局瓦解;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2)变化:由美国控制主导到走向同盟间协调合作;由军事主导型到社会、经济、文化一致的利益共同体;由遏制苏联到遏制中国。
原因:苏联解体;美国积极构建单极世界;亚洲国家的发展;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中国综合实力的不断增强;遏制共产主义的需要。
解析:(1)据材料一和所学可知,杜鲁门主义出台标志冷战的开始,华沙条约组织成立标志着两极格局的形成,苏联解体标志着两极格局的瓦解,欧洲联盟成立、上海合作组织诞生、中国的经济规模位居世界第二反映的是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故二战后世界格局演变的主要线索是两极格局形成;两极格局瓦解;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2)据材料二“冷战结束后,美国亚太同盟体系有新的调整:由权力主导型向分享型过渡,让盟国承担更多义务,强调同盟间的相互协调与合作……更追求在社会、经济、文化一致性基础上形成利益共同体。美国亚太同盟体系……有遏制和围堵中国之嫌”和所学可知,冷战结束前后美国亚太同盟体系的变化是由美国控制主导到走向同盟间协调合作;由军事主导型到社会、经济、文化一致的利益共同体;由遏制苏联到遏制中国。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导致其变化的原因有:苏联解体;美国积极构建单极世界;亚洲国家的发展;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中国综合实力的不断增强;遏制共产主义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