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单元 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知识连接】
中外历史纲要 国家制度和社会治理 经济与社会生活
一、伟大的历史转折 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1)背景: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作为指导思想。 (2)时间:1978年12月 (3)内容:重新确立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 (4)意义: ①决定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口号,作出把全党工作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 ②重新确立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 ③恢复了党的民主集中制的优良传统,审查解决了历史上遗留的一批重大问题和一些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问题。 2.拨乱反正 (1)目的:消除混乱局面,恢复正常秩序 (2)原则:实事求是、有错必纠 (3)内容:①平反冤假错案②纠错、摘帽 (4)意义:有效调动社会各阶层的积极性,促进社会安定团结,为改革开放奠定了必不可少的社会基础和群众基础。 3.民主法治建设:十一届六中全会 (1)时间:1981年6月。 (2)内容:审议和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科学总结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经验。 (3)意义:对统一全党思想,开展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打下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4.民主法治建设: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进入新的阶段。 二、改革开放进程 1.对内经济体制改革 ①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各地逐步推广开来。到 1983 年,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近8%,农民收入明显增加。 ②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国有企业改革(1984年) (1)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作用:增强了企业的活力,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 (2)开始: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③深化改革:1992年以来 目标提出: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①国企改革:目标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1992) ②推进财政、税收、外贸、外汇、价格、住房、社会保障等方面的体制改革 ④理论建设 A.内容:十七大首次概括提出,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B.理论建设 ①1982年,邓小平在中共十二大开幕词中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重大命题。 ②1987年,中共十三大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确立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 ③1992年,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为中共十四大的召开作了重要的思想理论准备。 ④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对外开放 (1)目的:吸引和利用外资,学习国外先进技术和经营管理方法。 (2)过程: ①1980年,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广州设立经济特区(海南1988) ②1984年,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 ③1985年,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 ④1990年浦东的开发和开放 ⑤内地开放:沿江城市、沿边城市、内地省会城市 特点:由沿海、沿江、沿边到内地,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格局。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概括提出 1.内容:十七大首次概括提出,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2.发展: (1)邓小平理论 ①形成: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逐步形成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路线、方针、政策,阐明了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创立了邓小平理论。 ②被写入党章、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1997年中共十五大。 ③意义:指引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不断前进。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①形成:1989年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加深了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认识,积累了治党治国新的宝贵经验,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②地位:是中国共产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③被写入党章、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2002 年中共十六大。 (3)科学发展观 ①形成:中共十六大以后,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新的发展要求,深刻认识和回答了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形成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 ②写入党章:2007 年中共十七大。 ③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2012 年中共十八大。 ④意义: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成果。 (4)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①背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②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2017 年中共十九大。 ③写入宪法:2018年 3月 11 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 ④地位: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 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 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 四、综合国力不断提升 1.经济实力持续增强: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国民经济一直保持着快速增长。2020年,中国经济总量突破100万亿元。中国的外汇储备超过3万亿美元,位居全球第一。 2.基础设施建设走在世界前列 ①高速铁路和高速公路总里程都居世界第一 ②世界港口吞吐量前10位里面中国占有7席 ③以“复兴号”为代表的新一代高铁技术、特高压输变电技术等,都展示了中国自主研发和制造的实力。 ④中国移动通信技术实现了4G同步、5G引领跨越的快速发展。得益于云计算、移动通信和卫星精准定位系统,中国移动支付走在世界前列。 ⑤以港口机械装备全自动化、物流全自动分拣流水线等为代表的人工智能,助推中国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实现跨越式发展。 3.思想文化事业、产业蓬勃发展 ①在全社会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筑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础。 ②国家继续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上;文化产业持续发力,公共文化服务面向基层,均等化、标准化水平明显提升。 ③中国文化加快走出去步伐,推动文明互鉴,传播中国声音。 4.国防军事:解放军整体实力跃升,向着世界一流军队迈进。 历史性突破:形成军委管总、战区主战、军种主建新格局 五、“一国两制”与祖国统一大业 1、“一国两制”理论: (1)提出:20世纪80年代初,针对台湾问题,由邓小平提出,但首先被运用于解决香港、澳门问题。 (2)含义: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台湾、香港、澳门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享有高度的自治权。在国际上代表中国的,只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3)实践:香港、澳门回归 ①时间:1997年7月1日,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1999年12月20日,中国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 ②意义:香港、澳门的回归,标志着祖国统一大业向前迈出重要一步。 2.两岸关系的发展 (1)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 (2)1992年11月,大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与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达成“海峡两岸同属一个中国,共同努力谋求国家统一”的共识,后被称为“九二共识”。 (3)1993年4月,汪辜会谈标志着两岸关系发展迈出了重要一步。 (4)2005年3月,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高票通过《反分裂国家法》。 (5)2015年11月7日,两岸领导人习近平、马英九在新加坡会面,就进一步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交换意见,翻开了两岸关系历史性一页。 六、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 1.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遵循和平发展理念、全方位外交,建设互相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周边国家“亲、诚、惠、容”、非洲国家“真、实、亲、诚”、欧洲拉美合作 2.倡导和平发展理念: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支持联合国的核心作用,推动和平解决朝鲜半岛问题、伊朗核问题、叙利亚问题、中东和平进程。 3.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全球治理体系改革,推动《巴黎协定》生效;倡议设立“亚投行”、共商、共建、共享“一带一路”、推动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世界和平与发展提供中国方案 4.影响 (1)中国正从经济全球化的积极参与者变成更具有影响力和作用力的推动者。 (2)中国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世界和平与发展提供中国方案。 (3)充分说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根本政治制度) ①恢复:“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逐渐恢复。 ②完善:1982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进一步完善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使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进入新的阶段,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设取得许多重要进展。 2.改革开放新时期 ①政策指引 A.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中国共产党人决定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做法,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 B.2012年11月,中共十八大确定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 C.2013年,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 D.2019年,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召开,对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工作进一步作出部署。中共中央提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目标。 ②改革措施 A.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取消农业税到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打赢脱贫攻坚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B.从兴办深圳等经济特区、沿海沿边沿江沿线和内陆中心城市对外开放到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共建“一带一路”、设立自由贸易试验区、成功举办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 C.从“引进来”到“走出去”。 D.从搞好国营大中小企业、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到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 E.从单一公有制到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和坚持“两个毫不动摇”。 F.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到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G.从以经济体制改革为主到全面深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等。 ③影响:改革开放极大地改变了中国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中国人民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 ④历史经验: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 3.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干部制度和公务员制度 (1)干部制度 ①概念:干部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含国家干部人事管理体制、原则、机构,以及干部选拔任用、考核、监督、交流、培训等内容。 ②演变 A.新中国成立后,沿用民主革命时期由中共中央及各级党委组织部门统一管理的干部制度。 B.后来,建立了在中共中央及各级党委组织部门统一领导、统一管理下的分类管理的干部制度。 C.改革开放后,干部制度进入改革和进一步完善阶段,在干部选拔、任用、考核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2)公务员制度 ①形成过程 A.1993年,公务员制度开始推行。 B.2005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标志着公务员制度正式形成,2006年1月正式实施。至此,公务员考录工作正式进入法制化轨道。 ②意义: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得到了全方位的推行和改善,考试录用的规模和范围在不断扩大;公务员政治、文化素养的不断提升,为国家管理人员的队伍建设增添了活力。 4.新中国的法治建设进程 (1)新的发展时期 ①时间:改革开放后。 ②原则:强调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保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③立法:1982年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在此前后,还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合同法》等一批基本法律。 (2)完善和发展 ①时间:20世纪90年代。 ②成就: A.中共十五大第一次完整地提出要“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B.1999年和2004《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把“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和国家尊重和保护人权写入宪法。 C.2010年,我国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6.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1)精神文明建设 ①20世纪80年代“五讲四美三热爱”是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最响亮的口号。 ②B、20世纪90年代,我国又开展以创建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行业为主要内容的三大系列创建活动。 ③1994年,中共中央把爱国主义教育作为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工程加以推进。 ④2001年,中共中央颁布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从以德治国的高度进一步规划思想道德建设。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①提出 A.2006年10月,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在《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第一次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战略任务。 B.中共十七大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 C.中共十八大进一步提炼、概括,形成简明扼要、便于传播和弘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②意义 A.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 B.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强大的精神力量。 7.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 ①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正式颁布实施,标志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被纳入法制轨道。 ②1990年,中共中央提出“三个离不开”,即“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 ③1997年,中共十五大明确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立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 ④历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少数民族代表比例都高于少数民族人口比例,有助于保障各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 8.改革开放后的外交成就 (1)背景 ①国内: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的外交政策朝着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方向进行重大调整。 ②根据国际形势变化,中国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主题。 (2)成就 ①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1989年,中苏关系正常化。 ②世纪之交,中国把巩固与发展周边关系作为外交工作的首要任务。 ③进入21世纪,中国积极致力于与世界各大国建立不同伙伴关系。 A.与发展中国家合作,2000年正式成立中非合作论坛2003年加入《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 B.积极推动区域和国际合作,发起成立上海合作组织博鳌亚洲论坛、推动二十国集团成为国际经济治理主要平台、创立“金砖国家”合作机制。 C.积极参与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活动。 9.中国关税制度的演变 1985年,国务院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关税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进出口税则》,强化了关税制度的法制化建设。 1987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法》,进一步完善了关税的基本制度。 个人所得税制度 ①1980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我国个人所得税制度正式确立。 ②作用:对调节个人收入和实现社会稳定发挥了积极。 1.食物储备技术的进步 冷链物流产业发展起来。2010年,中国颁布《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规划》,对冷链物流产业进行整体布局 3.粮食安全问题 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用不足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世界22%的人口。1996年,中国发布《中国的粮食问题》白皮书,提出立足国内资源、实现粮食基本自给的方针。此后,我国制定了一系列保障粮食安全的法律法规 4.食品安全问题 中国:2009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用法律手段确保食品安全。中国政府还提出用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惩罚、最严肃的问责,提高食品安全监管食品的能力。 5.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海洋技术 1997年,中国自主研发的无缆水下深潜机器人成功潜入水下6000米处进行科学实验,这标志着中国海洋技术已跻身世界先进行列。 2012年,中国的“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在马里亚纳海域进行试潜,成功突破7000米深度,这是世界同类型载人潜水器的最大下潜深度。 6.国际贸易的发展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中国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贸易形式的变化 ①原因:商品贸易同国际投资、技术贸易、劳务承包等结合在一起,实现了更多样性的经济合作方式;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传统的交易手段。 ②表现:电子商务兴起,人们利用互联网技术和通信技术进行商品、技术和服务交换。 ③影响:突破了时空障碍,极大提高了商业效率,降低了相关成本,便利了人们的生活。 国际金融的影响力 (1)2009年,中国政府开始推行人民币的国际化。 (2)2010年,中国成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第三大成员。 (3)2015年,中国发起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 (4)2016年,人民币成为主要的国际储备货币之一。 8.基础设施的发展 (1)特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经济飞速发展,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进。 (2)表现:自来水、天然气等通到家家户户,污水;垃圾处理设施逐步标准化和环保化;城市道路四通八达,公共交通工具出行多元化。 9.陆路交通 (1)高速公路 1988年建成的上海沪嘉高速,是中国大陆第一条高速公路。到2018年底,中国高速公路总里程位居世界第一。 (2)高速铁路 2008年,京津城际铁路通车运营,中国进入高铁时代。到2019年底,中国高铁运营里程已超过3.5万千米。中国高铁在核心技术上实现自主创新,整体技术领先世界。中国高铁积极“走出去”,在众多国家开展高铁项目。 10.海路交通 ①1978年前,造船业主要是为国防建设服务,此后逐渐融入市场。 ②1982年,造船企业正式进入世界造船市场。 ③2018年,以载重吨计,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手持订单量等的国际市场份额均超过40%。 航空的发展 繁荣:2018年,中国民用航空全年旅客吞吐量12.65亿人次,货邮吞吐量超过1674万吨。 12.中医药的成就 总结临床经验,使中医药的治疗水平取得长足进步。 全国广泛设立中医院与中医院校,掀起学习研究中医的高潮。 不断整理中医典籍,挖掘秘方验方,开发中医药制剂。 屠呦呦等专家研究团队,分离出青蒿素,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21世纪以来,中医药蓬勃发展,走向世界。
【习题连接】
1.下表是1978年至2007年广西壮族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情况。这一状况表明( )
1978年 2007年
地区生产总值 75.9亿元 5865亿元
居民收入 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 543元 12260元
农民人均纯收入 120元 3224元
工农业总产值 116.14亿元 6164.35亿元
A.广西已经完成城乡一体化进程 B.国家对经济干预管理模式的强化
C.改革开放增强了广西经济活力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确立
2.1982年宪法在总纲中提出“在法律规定范围内的城乡劳动者个体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并起到“市场调节的辅助作用”。同时,“允许外国的企业和其他经济组织或者个人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的规定在中国投资,同中国的企业或者其他经济组织进行各种形式的经济合作”。这些规定( )
A.明确了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 B.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
C.适应了改革开放的发展战略 D.成为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突破口
3. 1982年,国家机构改革较大幅度地撤并了经济管理部门,并将其中一些部门改为经济组织。国务院工作部门从100个减为61个,这( )
A. 标志着政治体制改革新突破 B. 适应了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的需要
C. 拉开了国有企业改革的序幕 D. 促进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4.下表为1991—2004年河北省农村产业产值比重(%)表。
年份 农林牧副渔 工业 建筑业 运输业 服务业
1991 37.87 49.76 6.49 2.58 3.30
1995 32.06 53.03 8.37 2.79 3.75
2004 16.80 69.06 5.80 3.72 4.62
表中变化的产生主要是由于( )
A.城乡经济一体化逐步实现 B.农林牧副渔创造财富减少
C.工业是国民经济基础产业 D.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
5.在我国生产资料销售收入总额中,1991年国家定价占36.0%,国家指导价占18.3%,市场调节价占45.7%;1996年国家定价和国家指导价的比重分别为14.0%、4.9%,市场调节价比重为81.1%。这一变化反映出( )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 B.企业经营自主权不断扩大
C.所有制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D.对外开放程度进一步加深
6.1995年7~8月江苏昆山、浙江乐清部分农民调查统计(单位:%)
选择意向明确的统计结果
你是否同意以下说法 很赞同 比较赞同 说不准 不太赞同 很不赞同
农民的孩子应以种田为本 2 .9 4 .3 8 .2 23 .0 61 .1
父母在,不远游 7 .2 15 .1 21 .8 34 .9 20 .8
改革虽然有风险,但比吃大锅饭强 45 .4 29 .2 17 .5 5 .0 2 .6
富贵贫贱是命定的 6 .8 11 .2 15 .4 25 .1 41 .2
重新选择职业意向明确的统计结果
经商 去乡镇企业工作 读书上大学 去大城市打工 继续种田
如果有机会重作选择,你将选择 35 .2 14 .1 31 .8 2 .7 8 .5
注:调查对象中近60%为18~35岁的青壮年。
据表可知,当时这些地方( )
A.城乡之间的差异日趋缩小 B.对外开放影响民众就业观念
C.时代变迁促进了思想解放 D.市场经济体制已经逐步建立
7.孔子学院是中国大陆向世界推广汉语,增加各国对中国的了解而设立的非营利性教育中外合作建立的官方机构。其当代价值是( )
孔子学院全球分布数量表(截至2013年)
大洲 亚洲 欧洲 美洲 非洲 大洋洲 总计
孔子学院数/所 93 149 144 37 17 440
所在国(地区)/个 33 37 16 31 3 120
A.推动教育居世界先进水平 B.建立合作共赢的新型关系
C.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D.推动文明互鉴传播中国声音
8.近年来,中国同有关国家共同发起成立“上海合作组织”,建立“中国东盟执法安全合作部长级对话”机制,创建“湄公河流域执法安全合作”机制,积极支持亚洲相互协作与信任措施会议,推动建立“金砖国家峰会”。这表明( )
A.我国重视对国际新秩序的构建 B.亚洲地区是我国外交工作重心
C.结伴而不结盟的政策深入人心 D.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迅速加快
9.党的十八大以来,针对全球或地区热点问题,中国始终坚持按照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决定立场,提出并践行中国特色热点问题解决之道,推动伊朗核问题、阿富汗问题等热点问题的政治解决,积极开展南南合作,维护发展中国家权益。这体现出新时代中国( )
A.成为世界维和的重要力量 B.坚定维护正义和世界稳定
C.外交布局实现了全面拓展 D.侧重于亚洲国家进行合作
10.表 1978—2007年国防科技工业政策变化表
时段 主要政策
1978-1984年 规范军工科研生产工作;完善国防科技工业制度;保障国防科技工业队伍稳定
1985-1992年 强调国防科技向民用科技的转移,颁布国防科技奖励与军品科研生产管理政策
1993-2001年 组建隶属国务院的新国防科工委和“政企”分离后的十大军工集团公司
2002-2007年 建立国防科技工业新体制,大力发展军民结合产业、实施军工单位改革重组等系列举措
表中的这些调整都( )
A.贯彻了科教兴国的战略方针 B.反映了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C.实现了国防工业的独立自主 D.顺应了改革创新的时代潮流
11.盐汽水是预防人们在高温环境下热痉挛的功能性饮料。20世纪50年代初,我国从苏联引进盐汽水,并为其制定了特殊的税收优惠政策。尽管当时盐汽水的利润低于甜汽水,汽水生产厂仍将它的生产置于首要位置;还有一些高温工矿企业自行建立盐汽水生产车间。上述现象( )
A.展现大规模经济建设的成果 B.反映了当时重工业落后的局面
C.受到“一边倒”政策的影响 D.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12.2018年,民族八省区生产总值突破9万亿元,与1952年相比年均增长8.7%;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33983元、11426元,与1978年相比年均增长分别为12.6%、12.1%。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民族八省区贫困人口从3121万人减少到603万人。这反映了我国( )
A.注重民族地区生态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 B.确保民族事务治理在法治轨道上平稳运行
C.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 D.民族地区进步成就辉煌,实现跨越式发展
13.1984年,江苏盐城的“燕舞”牌收录机投入40多万元在中央电视台大打广告。1987年,“燕舞”的广告费达到了400多万元。每年春节前,来自全国各地的大卡车就在“燕舞”牌收录机厂的门口排队等着提货。这个始建于一九六八年的公司,在八十年代的时候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厂迅速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收录机生产基地。该局面出现主要得益于( )
A.江苏对外开放程度不断加深 B.广告投放扩大了企业的市场
C.思想解放改变生产经营方式 D.市场经济体制引领企业发展
14.1987年8月,中共中央通过了放开绝大多数商品价格的决定,随后全国各地出现抢购风潮。1988年8月,国务院又通过了《关于做好当前物价工作和稳定市场的紧急通知》。这一过程( )
A.说明市场调节机制的固有缺陷暴露 B.反映经济体制改革在探索中发展
C.揭示市场化改革已形成社会性共识 D.表明计划与市场的关系得以理顺
15.1987年,国务院下发关于坚决落实粮食定购“三挂钩”政策的紧急通知:分期分批及时组织供应挂钩物资和资金,确保对农民兑现。化肥、柴油生产部门要按计划完成生产和调拨任务,不得延误:运输部门要优先安排化肥,柴油运输,不得迟滞;供销部门要及时供应,保证兑现。国务院的这一通知( )
A.实质上是实行粮食的自由买卖 B.为协调和保障农民利益创造条件
C.促使产业结构的调整成效显著 D.着眼于增强国有企业的发展活力
16.我国分别于1954年、1962年、1979年、1998年四次组织民法典的编纂工作。因时机不成熟,均未成功。2020年5月,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正式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我国民法典要回归“私法”之本位,需要恢复法律行为的本来面貌。该法典的颁布( )
A.奠定了非公有制经济起步发展的基础 B.凸显了社会主义法学家的重要作用
C.标志着成熟完备的法律体系最终形成 D.厘定了民事权利和国家权力的边界
17.2021年6月29日,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以中共中央名义首次颁授“七一勋章”,表彰全国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和先进基层党组织。习近平说:“七一勋章获得者都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是立足本职、默默奉献的平凡英雄。”这说明我国政府注重( )
A.宣传“科教兴国”的战略 B.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C.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D.提升共产党员个人修养
18.1990年,国务院决定建立国家专项储备粮制度。从2000年开始,逐步建立起以中央储备为核心,地方储备为支柱,社会储备为基础,多层次、全社会的储备体系。我国粮食储备制度实施表( )
A.政府科学应对国际政局变幻 B.国家粮食调控能力提高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 D.粮食安全问题得到解决
19.2003年,在美国所有拥有博士学历的人口当中,34.6%是在外国出生的。在不同的学科专业领域,移民的比例也不尽相同。其中,移民比例最低的为心理学,仅为8.5%;移民比例最高的为化学工程学,高达49.2%。这一移民变化趋势( )
A.提高了美国整体的文化水平 B.适应了美国科技发展的需要
C.维护了美国的世界霸主地位 D.使其他国家的科技创新落后
20.现代化的通讯设施和发达的大众传媒为人们关心了解和监督政治提供了条件和可能。现代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广泛使用,使公民的政治生活在一定程度上不受空间的制约,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因地域因素影响政治生活的正常进行。这体现了( )
A.地域因素影响政治生活的正常进行 B.公民的政治生活不会受空间的制约
C.现代科学技术推动民主政治的发展 D.现代化的通讯设施和大众传媒发达
21.在2010年南京总体规划中,城市快速路和主干道的完成率远高于次干道和支路,如果在用地和节点规划上没有做好控制,进一步增加支路密度就会困难重重,反之,就会大大增加城市交通体系的合理性。这说明城市交通发展战略( )
A.要提高交通运输的高科技化和高速化 B.要尽快构建绿色交通运输体系
C.要适应现代化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D.要减少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
22.下面是1978—1988年中国客运量结构分布表(单位:万人次)。表格中中国客运量数据变化情况主要说明这一时期我国( )
年份 铁路 公路 水运 航空
1978 81491 149229 23042 230.91
1988 122645 650473 35032 1442
A.改革开放促进了人口流动 B.科技发展使交通方式更加多样化
C.经济体制改革推动了城市化 D.对外开放政策加速了航空业发展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改革开放对广西经济的影响。根据表格数据可知,不论是地区生产总值,还是居民收入水平以及工农业总产值,自1978年以后,广西壮族自治区都有了很大的提高,这说明改革开放增强了广西的经济活力,推动了广西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故C项正确;据所学可知广西此时尚未完成城乡一体化进程,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国家对经济的干预管理,排除B项;仅凭广西的经济发展状况不能说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确立,排除D项。
2.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1982年宪法……在法律规定范围内的城乡劳动者个体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允许外国的企业和其他经济组织或者个人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的规定在中国投资,同中国的企业或者其他经济组织进行各种形式的经济合作”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国家的这些规定适应了改革开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要求,适应了改革开放的发展战略,C项正确;“国有企业”材料并未涉及,排除A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在这时还未提出,排除B项;材料中未反映成为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突破口,排除D项。故选C项。
3.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国家机构改革较大幅度地撤并了经济管理部门,并将其中一些部门改为经济组织,属于经济体制改革方面的内容,适应了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的需要,B项正确;材料为经济体制改革,而不是政治体制改革,排除A项;1984年国有企业改革开始,排除C项;1992年十四大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不符合材料时间,排除D项。故选B项。
4.答案:D
解析:
由材料可知,农村传统农林牧副渔相关产业产值比重下降,工业、运输业、服务业产值比重上升,这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深入发展,产业结构优化有密切联系,故D项正确;材料仅涉及农村产业产值比重变化,无法得出城乡经济一体化逐步实现的结论,A项错误;农林牧副渔的产值比重下降,不代表农林牧副渔创造的物质财富减少,B项错误;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产业,C项错误。
5.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1991年国家定价占36.0%,国家指导价占18.3%,市场调节价占45.7%;1996年国家定价和国家指导价的比重分别为14.0%、4.9%,市场调节价比重为81.1%。”可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市场经济发展迅速,以市场为导向的定价越发明显,国家宏观调控居于幕后,说明企业经营自主权扩大,故B项正确;21世纪初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排除A项;我国所有制以公有制为主体,并未发生重大变化,排除C项;材料未直接反映对外开放程度,排除D项。故选:B。
6.答案:B
解析:据材料调查统计农民的选择意向和重新选择职业意向,他们对职业的选择已经突破了传统的想法,B项正确;A项的内容与材料无关,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农民观念的变化,而不是思想解放问题,排除C项;市场经济体制已经逐步建立是在21世纪初,与材料时间不符合,排除D项。故选B项。
7.答案:D
解析:根据“孔子学院是中国大陆向世界推广汉语,增加各国对中国的了解而设立的非营利性教育中外合作建立的官方机构”可知,孔子学院是对外传播中华文化的机构,所以孔子学院当代的价值是推动文明互鉴传播中国声音,D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比较信息,不能得出“居世界先进水平”的结论,排除A项;孔子学院是对外传播中国文化,并不是要建立合作共赢的新型关系,排除B项;孔子学院的建立是在人类命运共同体提出之前,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在2015年才提出的,排除C项。故选D项。
8.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上海合作组织”,“湄公河流域执法安全合作”等信息,可知新时期中国的外交工作重心已经从原来的国际事务参与者,发展为国际事务的推动者,A项正确。“金砖国家包括南非、俄罗斯和巴西等非亚洲国家,排除B项;材料无法得出“结伴而不结盟”的政策具有普遍性,排除C项;题中材料与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9.答案:B
解析:根据针对全球或地区热点问题,中国始终坚持按照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决定立场,提出并践行中国特色热点问题解决之道,推动伊朗核问题、阿富汗问题等热点问题的政治解决,积极开展南南合作,维护发展中国家权“可知,中国在当今国际社会中始终坚持按照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决定立场,说明中国坚定维护正义和世界稳定,B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比较信息,不能说明中国成为世界维和的重要力量,排除A项;实现了全面拓展“的说法无从体现,排除C项,中国不仅仅侧重于亚洲国家进行合作,排除D项。故选B项。
10.答案:D
解析:依据材料概况可知:从1978-2007年国防科技工业政策不断变化,从复返军工生产到国防技术向民用转移到军工政企分离等,这是随着中国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变化不断发展的,体现了其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D项正确;科教兴国战略是在1995年才提出的,与史料时间不完全吻合,排除A项;市场经济体制的提出是在1992年,与史料时间不完全吻合,排除B项;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就实现了国防工业的独立自主,排除C项。故选D项。
11.答案:D
解析:据材料可知,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对国民生活健康状况比较关心,尽管盐汽水的利润不高,但仍然多种渠道确保盐汽水的供应,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确保人民的生命健康权,D项正确;大规模经济建设成就应该是一五计划完成时,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高温工矿企业需要盐汽水降温避暑,没有体现重工业的落后,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国内建设情况,与外交政策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12.答案:D
解析:根据题意可知,民族八省区生产总值、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等较之前都有显著增长,贫困人口大幅减少,这反映了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断跃升,各族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不断提高,实现跨越式发展,D项正确;题干未反映民族地区的生态、法治问题,A、B两项排除;题干未涉及民族关系问题,C项排除。
13.答案:C
解析:“燕舞”牌收录机花费大量资金在广告宣传方面,提高了知名度,扩大了销路,这是思想解放引起的经营方式的转变,因此这一企业在八十年代的时候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厂迅速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收录机生产基地,说明思想解放改变生产经营方式,C项正确;“燕舞”牌收录机的宣传主要是在国内,因此江苏的对外开放不构成主要原因,排除A项;广告投放是现象而非主要原因,排除B项;1992年提出建立市场经济体制,排除D项。故选C项。
14.答案:B
解析:A.材料反映了经济体制改革在探索中发展,并非强调市场调节作用的缺陷,排除;B.根据材料可知,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扩大市场的作用,但却出现抢购风潮,后来国家紧急做好稳定物价和市场的工作,这一过程反映经济体制改革在探索中发展,正确;C.材料内容没有强调社会各阶层对市场化改革的态度,无法得出市场化改革已经成为社会性共识的结论,排除;D.1992年南方谈话理顺计划与市场的关系,排除。故选:B。
15.答案:B
解析:考查新时期中国的对内改革。材料中从生产到运输再到供应,环环相连,以实现物资和资金,确保对农民兑现,实质上是既坚持粮食合同定购制,又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农民放开价格的要求,这是政府协调和保障农民利益而采取的积极措施,故B 项正确。A项史实错误,故排除;由材料得不出关于增强国有企业活力的结论,故排除C 项;材料没有涉及产业结构的调整,故排除D项。
16.答案:D
解析:“要回归‘私法’之本位”表明,私法和公法的界定在民法典中是有体现的,而民事权利属于私法的范畴,国家权力属于公法的范畴,D项正确;改革开放初期,我国非公有制经济已经起步,A项排除;题干体现的是私法和公法的区别与界定,不是突出法学家在其中的作用,B项排除;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一个不断完善发展的过程,C项排除。
17.答案:B
解析:“七一勋章”主要是表彰基层奉献者,这体现了我国政府重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B项正确。科教兴国战略强调科技的力量,与题干内容无关,排除A项;传统文化在材料中并未提及,排除C项;材料无法反映我国政府注重共产党员个人修养,排除D项。
18.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国务院决定建立国家专项储备粮制度”“逐步建立起以中央储备为核心,地方储备为支柱,社会储备为基础,多层次、全社会的储备体系”及所学可知粮食储备制度有利于解决主产区农民卖粮难问题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促进粮食生产持续稳定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说明国家粮食调控能力得到提高,B项正确;国家建立国家专项储备粮制度是为了保障农民种粮积极性,稳定粮食生产,与国际政局变化无关排除A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强调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我国粮食储备制度实施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无关,排除C项;材料无法直接得出粮食安全问题得到解决的相关信息,表述不准确,排除D项。故选B项。
19.答案:B
解析:据材料可知,2003年,在美国的移民群体中,博士学历占据多数,并且理工科人才居多,这适应了新技术革命发展的需要,故选B项。“提高了美国整体的文化水平”不符合逻辑,移民只是美国人口中的一小部分,A项错误。美国的世界霸主地位的维护依靠的是综合国力,C项说法夸大了移民的作用。这些移民有利于提升美国的科技创新,但并不能导致其他国家的科技落后,D项错误。
20.答案:C
解析:材料反映了现代通讯、传媒和交通工具的发展,方便人们了解政治、参与政治,这说明现代科学技术推动了民主政治的发展,故选C项;材料反映的是现代交通和通讯工具使地域因素对政治生活的影响减小,故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现代交通和通讯工具的广泛使用使公民的政治生活在一定程度上不受空间的制约,而不是完全不受制约,故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现代通讯、传媒和交通工具与公民政治生活的关系,并未突出通讯设施和大众传媒的发达,故排除D项。
21.答案:C
解析:由材料可知,在城市交通建设规划中,要合理规划交通设施建设用地以实现城市交通体系的合理性,即城市交通发展战略要符合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而不是减少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故选C项,排除D项。A,B两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22.答案:A
解析:从1978—1988年的时间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改革开放促使大量劳动力外出务工,促进了人口的流动,故选A项;材料中强调的是客运量的变化,交通方式种类没有变化,排除B项;材料不能说明城市化的发展,排除C项;材料中涉及铁路、公路、水运、航空四种交通方式,并没有特殊强调航空业的发展,排除D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