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 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
【知识连接】
一、两次鸦片战争(1840-1860年)
纲要上册 国家制度和社会治理 经济与社会生活 文化交流与传播
1.鸦片战争 签订《南京条约》《虎门条约》《黄埔条约》 2.第二次鸦片战争 1858年,英法美俄签订《天津条约》 1860年,英法火烧圆明园,签订《北京条约》 3.开眼看世界 (1)代表: ①林则徐:在广州开办译馆,罗致译员,收集有关西洋各国的消息情报和国际知识,汇译成《四洲志》等书稿。 ②魏源:编成《海国图志》一书,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③徐继畬:撰成《瀛寰志略》一书,系统介绍当时世界上近80个国家和地区的地理位置、历史变迁、经济文化、风土人情,是中国近代第一部世界地理著作。 1.货币的演进:晚清时,政府开始铸造银元 2.关税的演变 (1)鸦片战争前,中国享有完全的关税自主权。 (2)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丧失关税自主权。 (3)《南京条约》开了协定关税的恶例。 (4)中法《黄埔条约》、中美《望厦条约》进一步强化协定关税权,中国失去自主调整税率的权力。 (5)掌管中国国境关税的海关大权长期把持在外国人手中。 1.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 (1)时间:鸦片战争后 (2)城市:中国沿海上海、天津、广州等通商口岸,逐渐发展起资本主义工商业。 (3)影响: ①陆续出现、发展、壮大,吸引大量乡村人口进城。 ②开启了近代中国城市化进程。 西医在中国的传播 (1)背景 ①近代以来,西医以实验科学为依托,借助精密仪器及数据分析,取得很大成就。 ②17世纪,英国威廉·哈维著成《心血运动论》,揭示了血液循环的规律。 ③荷兰人列文虎克通过手工磨制的显微镜,对微生物进行了细致观察。 ④19世纪,人们将生理与临床结合起来,探索各种药物的功能和作用,创立了实验药理学。 (2)概况 ①明末清初,西医传入中国,但影响有限。 ②鸦片战争后,西式医院在通商口岸建立起来。 ③牛痘接种法、麻醉术、放射技术等西医成就陆续被引入中国。 (3)意义 ①西医院校建立,把教学、科研与临床结合在一起,培养了相当数量的西医人才。 ②西医凭借其特有的消毒、化验等手段,对人们的健康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③中国的一些大城市借鉴了西方的公共卫生措施,公共卫生事业初步发展起来。 1.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鸦片战争后,向西方学习以救亡图存逐渐成为近代中华文化的潮流。 2.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 西学的传播渠道大大增加 (1)19世纪中叶,随着中国国门被迫打开,西学进一步传入,中华传统文化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 (2)一些较为开明的官员,如林则徐和魏源,主张学习西方,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 3.华工与美洲、大洋洲的开发 (1)背景 ①19世纪初,黑奴贸易受到限制,殖民者需要寻找新的廉价劳动力。 ②19世纪中叶后,清政府被迫允许列强在中国招募华工出国。华工被运往美洲等地,形成了苦力贸易。中国东南沿海的穷苦百姓,或是因为生活所迫,或是被诱骗、绑架成为苦力。 (2)贡献 ①对美洲:在美国,华工是加利福尼亚金矿和中央太平洋铁路工地等繁重劳动场所的主要劳动力,促进了美国的开发。加勒比群岛、秘鲁以及古巴等地,也有成千上万的华工。 ②对大洋洲:19世纪中叶,大量华工来到澳大利亚开采金矿。到1858年,华工人数已超过4万。在大洋洲的一些岛屿上,华工在种植园和矿山辛勤劳动,促进了这些地方的开发。(3)影响 ①华工由于相同的文化和生活习惯,往往愿意居住在一起,在各地形成一个个唐人街。 ②华工保留和传播着中华文化,促进了美洲和大洋洲经济、文化的发展。 4.欧洲殖民者的文化侵略:鸦片战争后,林则徐、魏源、郑观应等志士仁人,主张向西方学习以求自强。
二、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1861-1898年)
纲要上册 经济与社会生活 文化交流与传播
太平天国运动 (1)纲领: ①《天朝田亩制度》:提出了“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的主张,否定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反映了农民追求社会财富平均的理想。 ②《资政新篇》:提出了新的社会经济政策,试图回答农民革命应当向何处去的问题。 (2)影响: ①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引起政治和权力结构的变化; ②随着湘淮系官僚集团崛起,中央权力下移,对历史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洋务运动 (1)内容 ①创办近代军事工业:为了自强,创办一批官办的军事工业,如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局等。 ②创办近代民用工业:为了求富,开办了一批官督商办的民用企业,如上海轮船招商局、上海机器织布局、开平煤矿等。 ③兴办新式教育:办了培养翻译和军事人才的学校。 ④创办新式海军:建成了以北洋舰队为代表的新式海军。 影响: ①积极影响:引进了资本主义国家的机器生产技术,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尝试。 ②局限性:保障国家安全、抵抗外敌侵略的目的未能达到;只是引进资本主义国家新的军事和生产技术,是在封建制度的基础上修修补补。 3.边疆危机 (1)西北边疆危机: ①俄英侵略新疆:A、1864年,英国支持阿古柏入侵,占领南疆和北疆部分地区。 B.俄国出兵占领伊犁地区。 ②左宗棠收复新疆:A、1875年,左宗棠发兵新疆平乱 B.1878年2月收复新疆南北两路。 ③有效统治: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地区正式建省。 (2)西南:中法战争 ①背景:1883年8月,法国控制了越南,把侵略矛头对准了中国。 ②进程:A、1884年8月,法军偷袭马尾军港,炮毁福州造船厂。1884年,法军进攻台湾,刘铭传领导台湾军民多次击退法军。 B.1885年3月,清军在冯子材率领下取得镇南关大捷,法军败退,法国内阁倒台。 ③结果:A.签订中法《越南条款》,承认法国占领越南。 B.1885年台湾建省,清政府强化了对台湾的管辖。 4.甲午中日战争 清政府被迫签订《马关条约》。 5.瓜分中国的狂潮 (1)“三国干涉还辽”:俄、德、法“三国干涉还辽”,日本被迫归还辽东半岛,向清政府索取3000万两白银“赎辽费”。 (2)划分势力范围:各帝国主义纷纷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 强占租借地:俄国租旅大,英国租威海卫,德国租胶州湾,英国租九龙,法国租广州湾。 (4)争夺路矿权:列强在中国大量掠夺铁路和工矿利权。 (5)争做债主:清政府分三次向俄法银行团、英德银行团以高额利息借款3亿两白银。 1.中国的近代化工业 (1)官方:19世纪中后期,洋务派创办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等一系列近代企业,引进西方的工厂制度,进行机器大生产。 (2)民间:张謇、范旭东等一批民族资本家主张实业救国,开办工厂并借鉴西方工厂的管理经验,中国民族工业初步发展起来。 2.近代中国商业贸易的 变化 (1)近代银行:1865年英国在香港开办汇丰银行,并在上海开办分行。 (2)股份制企业:19世纪70年代,随着官督商办和官商合办的民用股份制企业出现,股票开始走向市场。 (3)证券机构 上海出现了最早专营股票的证券机构:上海平准股票公司。 近代中国城市基础设施的发展 (1)表现: ①1864年,上海煤气公司成立。 ②自来水、电力、公路、电报、电话等事业逐渐发展起来。 (2)特点: ①主要集中在一些经济相对发达的城市,尤其是通商口岸; ②城市基础建设水平有限,且很不平衡。 工业革命与交通的发展 (1)火车与铁路交通 1881年,唐山到胥各庄的铁路建成,这是中国人在自己国土上修建的第一条实用铁路。 (2)轮船与航运 ①19世纪60年代中期,中国人建造的蒸汽动力轮船“黄鹄号”试验成功,揭开了中国近代造船工业的序幕。 ②1972年官督商办的轮船招商局在上海成立,成为中国近代航运史上的里程碑。 5.交通与社会变迁 (1)1878年,天津海关书信馆对公众开放邮寄业务。 (2)1897年创办的大清邮政官局,是近代中国国家邮政的开端。 (3)电报、电话也在晚清时传入中国。 1.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 (1)创办新式学堂 1862年,旨在培养外交和翻译人才的京师同文馆在北京设立,相继开设了英文、法文和俄文等馆,增设天文算学馆。 (2)派遣留学生 严复、詹天佑等是中国较早接受西方教育的近代知识分子。 2.华工与美洲、大洋洲的开发 (1)19世纪70年代,加利福尼亚的华工人数已有十几万。 (2)加勒比群岛、秘鲁以及古巴等地,也有成千上万的华工。 3.欧洲殖民地的文化侵略 清政府的洋务运动使一些新技术、新思想传入中国。 4.博物馆的建设与发展 (1)19世纪六七十年代,法国人韩伯禄在上海建立的自然历史博物院,是中国最早出现的近代意义上的博物馆。 (2)英国亚洲文会在上海设立了主要陈列动物标本的自然历史与考古类博物馆。
三、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1898-1901年)
纲要上册 国家制度和社会治理 经济与社会生活 文化交流与传播
戊戌维新运动 (1)背景:①甲午战败,民族危机加深。 ②维新思想兴起。 (2)公车上书 ①背景:签订《马关条约》的消息传回国内,激起朝野上下的反对声浪。 ②过程:在京官员及在京参加会试的各省举人纷纷联名上书,康有为、梁启超组织了联合各省举人。 ③影响:拉开了维新运动的序幕。 (3)百日维新 ①时间:1898年6月11日至9月21日。 ②开始:光绪皇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 ③内容:光绪皇帝先后发布上百道变法诏令,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方面除旧布新的举措。 ④结果:A、9月21日,慈禧太后将光绪皇帝囚禁,再次临朝训政。 B.谭嗣同、杨锐、刘光第、林旭、杨深秀、康广仁六人,被杀于北京菜市口,史称“戊戌六君子”。 C.除京师大学堂得以保留外,均被废止。 ⑤历史意义: A.推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新思想的传播,起到了积极作用 B.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旧式官僚体制。 ⑥失败原因 A.客观原因:守旧势力仍很强大。 B.主观原因:维新派缺乏可靠的社会基础,没有严密的组织,又把希望寄托于并未完全掌握实权的皇帝身上。 2.义和团运动 (1)背景:①民族危机日益加剧。 ②西方势力深入中国城市、乡村后引发了一系列冲突。 ③德国强占胶州湾,进一步刺激了山东民众。 (2)兴起:以“扶清灭洋”为口号的反洋教斗争蔓延到山东、直隶很多州县农村。 (3)各方态度 ①当地官员:采取先抚后剿的举措。 ②西方列强:A、各国公使要求清政府取缔义和团。 B.900年5月28日,英、美、法、德、俄、日、奥匈、意八国决定联合出兵镇压义和团。 ③慈禧太后:采用“招抚”的办法,企图对义和团加以控制利用。 (4)评价: ①具有强烈的反帝爱国倾向,也存在明显的盲目排外行为。 ②由于没有先进阶级的领导,义和团运动无法阻止中国滑向半殖民地的深渊,但它所展现的中国人民不畏强暴的牺牲精神,使外国列强认识到,任何国家“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瓜分一事,实为下策”。 3.八国联军侵华 (1)借口:镇压义和团运动。 (2)经过:①廊坊阻击战:1900年6月10日,八国联军退回天津。 ②天津保卫战:6月中旬,八国联军攻陷大沽炮台,向天津进犯,义和团和清军奋起投入战斗。 ③宣战:6月21日,慈禧太后作出向各国“宣战”的决定。 ④津京陷落:A、7月14日,天津陷落。 B.8月中旬,北京失陷,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仓皇出逃。 ⑤东南互保:义和团运动时,南方各省督抚与英、美等国洽商“东南互保”协议,严重动摇了清政府统治的根基。 4.民族危机的加深 (1)《辛丑条约》的签订 (2)内容: ①惩办爱国官员 ②赔偿白银4.5亿两,本息共9.82亿两 ③划定为使馆区,各国可派兵驻守 ④拆除炮台,北京至山海关沿铁路12个重要地区驻扎军队 ⑤禁止华北科举考试和中国人成立或加入任何反帝组织 (3)危害: ①标志清政府成为帝统治中国的工具 ②赔款,加剧中国的贫困和经济的衰败 ③“使馆界”,实际成为“国中之国” ④外国军队驻扎于中国战略要地,严重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完整。 戊戌变法 (1)背景 ①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②一些爱国的有识之士求变求新,走上了探索救亡图存之路。 ③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极大地震撼了中国社会。 ④以康有为、梁启超等为代表的一批维新志士,创学会、办报刊、兴学堂,宣传维新思想;他们提倡西学,议论时政,主张学习日本、俄国变革政治。 (2)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领域。 (3)失败:戊戌变法触犯了守旧势力的利益,遭到他们的激烈反对。9月,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废除了大部分变法措施。 (4)历史教训:戊戌变法的失败,证明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是行不通的。 (5)历史意义 ①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封建制度。 ②维新派提倡新学,主张兴民权,对封建思想文化进行了抨击,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2.科举制度的废除 (1)1898年,戊戌变法废八股,改试策论,以时务策命题。 (2)1901年,清政府通令各省书院一律改为大学堂,各府州县改为中小学堂,并多设蒙养学堂。 (3)1905年,光绪帝诏准立停科举之奏,决定自1906年起,废除科举制度。 1.大型百货公司 (1)1900年,香港成立了第一家大型百货公司:先施百货公司。 (2)之后,广州、上海等地也出现了大型百货公司 1.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 随着新式学堂和留学教育的发展,配合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一些学说在中国传播,成为辛亥革命的思想武器。 2.学校教育的发展 京师大学堂:1989年创办,近代中国第一所同中央政府建立的综合大学,又是国家最高教育行政机关,主导新式教育的推进,采取分科教育的方式,是中国教育近代化的标志。 3.欧洲殖民地的文化侵略 清政府的戊戌变法使一些新技术、新思想传入中国。 商品流动与文化交流国际化 20世纪初,法国设计师设计的女装有取名“孔子”的中国大袍式系列,有吸收了中国服装剪裁方法的“自由”套装。这些服装大胆采用东方女装宽松的样式,奠定了20世纪女装流行的基调。
【知识链接】
1.1840年,林则徐说:“诸夷中惟美利坚(美国)及佛兰西(法国)尚足与之(英国)抗衡……自英夷贸易断后,他国颇皆欣欣向荣。盖逐利者喜彼绌而此赢,怀忿者谓此荣而彼辱。此中控驭之法,似可以夷治夷,使其相间相暌。”这表明林则徐( )
A.主张师夷长技 B.具有世界视野 C.主张开放市场 D.追求渔翁之利
2.时人称:“盖上海一埠,就中国对外贸易言之,其地位之重要,无异心房,其他各埠则与血管相等耳。”钱庄的经营业务渐被纳入进出口及埠际贸易资金融通渠道,“租界既辟,商贾云集,贸迁有无,咸恃钱业为灌输”。这反映出,上海( )
A.海关自主性得到提高 B.经济近代化进程明显加快
C.成为全国的经济中心 D.商业发展具有殖民地色彩
3.如表所示为咸丰初年户部银库管收、开除银数(单位:万两)情况。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
年份 旧管银数 新收银数 开除银数 实在银数
咸丰元年(1851年) 844.0962 850.8529 956.9910 737.9581
咸丰二年(1852年) 737.9581 836.1837 1032.6172 541.5246
咸丰三年(1853年) 541.5246 475.3397 847.1746 169.6897
A.自然经济解体导致了税收减少 B.白银外流使银钱比例明显变化
C.兴办洋务企业使政府收支失衡 D.收支情况深受时局变动的影响
4.鸦片战争后,上海地区成为商业采购集中地,并形成若干帮别,其中比较大的有北京帮、东北帮、川帮等,还有来自西北、西南边远省份的规模较小的帮别。各地客帮采购贩运,推动了转批分销业务的发展。材料主要反映了( )
A.区域经济发展极不平衡 B.商业中心的辐射效应
C.列强在华进行资本输出 D.长途贩运贸易的兴起
5.洋务运动时期,江南机器制造总局购有车床、刮床、钻床、锯床等;由两江总督沈葆桢主持的基隆煤矿引进西方开矿机器,用于凿井、采煤、抽水、提车以及通风、截木等;湖北汉阳铁厂引入法国平炉炼钢法。这可说明当时( )
A.城市化进程已开始起步 B.国人对西学态度的转变
C.洋务派重视引进西方新技术 D.社会生活习俗西化趋势明显
6.《马关条约》签订后,一些开明的官员纷纷上奏呼吁修约。1898年,总理衙门更是向英国提出“希望修改税则和条约中的通商各款”,虽未成功但迫使英国正面回应了中国的修约诉求。这反映了( )
A.改订新约运动进一步发展 B.国家主权意识有所增强
C.清政府注重维护国家尊严 D.中华民族意识开始觉醒
7.有学者曾说,19世纪60年代后清朝进入的“中兴时期”,实际上这个“中兴”相当勉强。因为自此以后清朝始终在风雨飘摇之中。该学者强调了晚清“中兴”( )
A.推动了清王朝的近代化 B.对于社会转型作用有限
C.加剧了政局的不稳定性 D.加速了清政府走向灭亡
8.19世纪70、80年代,薛福成指出“修内政,厚民生,浚财源,励人才”是“立国之本”,只有百姓富足,国家财源才会充足,才能购买坚船利炮,实现“枪之灵,炮之猛,舰之精,台之坚”。他还强调只有机器才能“殖财”,并指出设一厂能使千万人得以谋生,开一矿则“仰食者不下数万人”。薛福成的这些主张( )
A.旨在阐明应对民生问题的近代化道路 B.是对器物变革失败做出的深刻反思
C.一定程度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的意愿 D.表明实业救国思想已成为社会共识
9.中法战争爆发后,上海因矿局股票暴跌引发金融危机,“倾倒银号多家,丧资百万”,著名企业家徐润、胡光墉相继破产,造成企业恐慌。清政府对此置之不理,此后各种洋务企业更难招股。据此可知( )
A.官督商办企业面临挑战 B.近代化金融业逐步建立
C.银号投机导致危机加剧 D.中法战争威胁上海安全
10.1898年7月3日,清光绪帝批准设立京师大学堂,学堂由孙家鼐主持在北京创立。如表所示为学堂的课程设置情况,据此可知,学堂的兴办( )
类别 性质 课程设置
普通学科 必修课程 包括经学、理学、掌故、诸子、初等算学、格致、政治、地理、文学、体操10科
专门学科 选修课程 包括高等算学、农矿、工程、商学、兵学、卫生学等科及英语、法语、俄语、德语、日语5种外语
A.为洋务运动的开展培养了人才 B.体现了维新派变革政体的愿望
C.反映了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的嬗变 D.成为中国近代新式教育的开端
11.梁启超曾指出:“(《新学伪经考》)诸所主张,是否悉当,且勿论。要之,此说一出,而所生影响有二:第一、清学正统派之立脚点根本动摇。第二、一切古书皆须从新检查、估价。此实思想界之一大飓风也。”这表明《新学伪经考》( )
A.导致传统儒学日渐式微 B.冲击了专制统治的思想根基
C.借古讽今倡导社会改良 D.促进了全国人民的思想解放
12.梁启超在《时务报》上宣传其“古议院”思想时,严复对其提出了批评。梁在回信时言:《古议院考》乃数年前读史偶有札记,游戏之作。实则启超生平最恶人引中国古事以证西政,谓彼之所长,皆我所有,此实吾国虚骄之结习,初不欲蹈之,然在报中为中等人说法,又往往自不免。材料表明,梁启超( )
A.维新思想摇摆不定 B.借助传统宣传西法
C.批评国人盲目自大 D.完全赞同严复思想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B
解析:从材料来看,林则徐对欧盟各国之间的关系是比较了解的,并主张利用列强之间的关系,这表明林则徐对世界、对国际关系是比较了解的,这可以判断出林则徐具有世界视野,B项正确;材料没有提及师夷长技的内容,排除A项;根据材料“自英夷贸易断后,他国颇皆欣欣向荣。盖逐利者喜彼绌而此赢,怀忿者谓此荣而彼辱。此中控驭之法,似可以夷治夷,使其相间相暌”可知,也没有开放中国市场的意思,排除C项;林则徐主张以夷治夷,这并非是渔翁之利,排除D项。故选B项。
2.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上海口岸贸易的繁盛,刺激了商业的兴旺,商业的发展特别是埠际贸易的开展,推动了金融业的发展,反映出上海经济近代化进程明显加快,B项正确;清末海关长期处于外国的管理之下,排除A项;根据材料“就中国对外贸易言之”可知,当时上海仅是对外贸易领先全国,排除C项;上海并非殖民地,其经济并不具有殖民地性质,排除D项。故选B项。
3.答案:D
解析:据题干表格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咸丰初年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巨额军费开支和鸦片战争赔款,使得政府财政十分拮据,已经无法做到收支平衡,D项正确;1851年,自然经济虽已逐步解体,但不是主导因素,不会造成财政余额大幅减少,排除A项;B项说法正确,但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此时洋务运动还未开始,排除C项。故选D项。
4.答案:B
解析:据材料“鸦片战争后,上海地区成为商业采购集中地,并形成若干帮别……推动了转批分销业务的发展”可知《南京条约》签订后,上海作为当时的通商口岸,商业中心辐射效应显著,B项正确;材料说的是各地商人到上海采购,没有各地区的比较,不能得出区域经济发展极不平衡,排除A项;材料中的商人是中国人,与列强在华的资本输出无关,排除C项;长途贩运贸易的兴起是在明清时期,排除D项。故选B项。
5.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概括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洋务运动在创办时期要么购买西方的机器设备,或者引进西方的生产技术,表明洋务派重视引进西方新技术,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洋务运动对城市化进程的影响,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国内民众对西学的态度,仅涉及的是洋务派的主张和实践,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生活习俗的变化过程,排除D项。故选C项。
6.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清政府的一些开明的官员纷纷上奏呼吁修约,同时总理衙门更是向英国提出“希望修改税则和条约中的通商各款”,这反映了国家主权意识有所增强,B项正确;改订新约运动属于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历史事件,排除A项;清政府注重维护国家尊严与材料“《马关条约》签订”不符, 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项;鸦片战争后,中华民族意识开始觉醒,不符合材料,排除D项。故选B项。
7.答案:B
解析:据题意可知,该学者认为19世纪60年代以后,清朝进入“中兴时期”,但这个“中兴”十分勉强,近代中国的民族危机和社会性质也没有发生变化,说明这个“中兴”对于社会转型的作用有限,B项正确;该学者强调的是这一“中兴”对社会转型的作用有限,而不是推动了清王朝的近代化,更没有说明加剧了当时政局的不稳定性,排除AC项;这一“中兴”实际上是延续了清政府的统治,而非加速清政府走向灭亡,排除D项。故选B项。
8.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薛福成认为强国之道在于“修内政”“厚民生”,而只有发展机器工业才正确,这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的意愿,C项正确;薛福成的主张是“中体西用”思想的具体表现,旨在实现强国御辱,排除A项;薛福成的思想还处于器物变革的阶段,排除B项;仅从材料无法判定“实业救国思想已成为社会共识”,排除D项。故选C项。
9.答案:A
解析:根据题目描述,中法战争爆发后,上海的金融危机导致矿局股票暴跌,著名企业家徐润、胡光墉相继破产,企业恐慌,清政府对此置之不理,洋务企业更难招股。这些信息表明,官督商办的企业在这场危机中面临了巨大的挑战,A项正确;题目中提到的是金融危机和企业破产,而不是金融业的建立,排除B项;“银号投机导致危机加剧”虽然提到了银号,但题目中并没有明确指出银号投机是导致危机加剧的原因,排除C项;“中法战争威胁上海安全”虽然提到了中法战争,但题目中并没有提到战争直接威胁到上海的安全,排除D项。故选A项。
10.答案:C
解析:据材料可知,课程设置中既有传统的经学等科目,又有西方近代的算学、格致(物理等自然科学)、外语以及各类专门学科等,这反映了中国传统教育向近代教育的转变,体现了传统社会在教育领域向近代社会的嬗变,C项正确;洋务运动在甲午战后已经失败,1898年设立京师大学堂是戊戌变法期间的举措,并非为洋务运动培养人才,排除A项;从课程设置来看,主要侧重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外语等实用知识的传授,并没有直接体现变革政体的愿望,排除B项;1862年的京师同文馆 是中国近代新式教育的开端,排除D项。故选C项。
11.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康有为认为封建统治者推崇的“古文”经典是“伪经”,对所有古文进行批判、检查、估价,这冲击了专制统治的思想根基,打击了不愿变法的顽固派,为变法运动做了舆论准备,B项正确;康有为将传统儒学与西方政治理论相结合,使儒学获得新发展,排除A项;《新学伪经考》是对古文的质疑、批判,并未“借古讽今”,排除C项;《新学伪经考》在学术界刮起了“一大飓风”,但并没有促进全国人民的思想解放,排除D项。故选B项。
12.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初不欲蹈之,然在报中为中等人说法,又往往自不免”可知,梁启超宣传“古议院”思想是为了借助传统减少变法阻力,促进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B项正确;梁启超希望借助传统宣传维新思想,并非维新思想摇摆不定,排除A项;材料主旨并非批评国人盲目自大,排除C项;材料表明梁启超接受了严复的批评,但并非完全赞同严复思想,排除D项。故选B项。